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是这几年中国电影所没有过的一个类型 跳出了以往悬疑推理案的惯常套路 做到影片结束后让人沉思 从这个角度来说 电影的立意满分 结尾处方木在视频里说的话最能引人深省 像是比较火的江歌于欢案所引出的 法律和公众舆论到底是否应该需要人为添加砝码使其平衡或者使其民心所向 阮经天的表演是最意外的收获吧 把一个处在社会阴暗面因为自身的不幸就看不见城市的灯火这样一个反面的城市之光的斯文败类的神态以及肢体动作展示的活灵活现 几个案件的展开都是取自平常生活 虽不跌宕起伏脑洞大开但依旧夺人眼球 观影结束后所得到的第一个最直观的感受还是那句话 正义有时候可能会迟到 但绝不会缺席
真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城市之光》在我这里撑死两星半,而且太浪费邓超演技了。换成黄晓明化个妆也就演成这样差不多了。十个问题,不跟原著比,只跟电影的基本要求比。 1、案件都拍出来了,台词一直在强调仪式感,但是编排和拍摄手法完全没有突出同态复仇的仪式感,感觉就是为了过一遍而过一遍。电影创作者对这些社会案件没想法,不解释,信息呈现得也很死。 2、米楠的演绎很怪,她的眼神动作反应跟剧里设定的一线刑警身份不搭,像一个轻佻的新手。最重要的是,这个角色在全剧里,没有任何功能性作用,也就是花瓶一个。 3、方木全能,集合了n个人的技能和知觉于一身,其实有他一个就能破案了。 4、有些角色的反应不自然,比如中学老师刚醒的时候,刚醒的人中气太足,姜维利讽刺他母亲的时候,太挑衅油滑又清醒,感觉不是对母亲,是对外人。 5、节奏不好,只张不驰,所以在高水位线上很平,没有思考的余地和信息点给观众。爆炸后简直强行文戏,没感情上的焦点。 6、方木和米楠的感情戏很生硬尴尬,两人都一脸不符合电影里人设的精分、然后欢快地调情。(不谈原著,原著的米楠几乎=高亚楠,差更远) 7、廖亚凡死哪里,刘诗诗演得比杨学武差太多了,我觉得她的表现是,吃不透人物,拿不准该用什么心情态度对廖亚凡,就随大流哭吧。否则以剧里给出来的信息和人物关系,她根本不该是这个反应。 8、整体故事走不了心,端着,走肾。 9、阮经天演神经病倒是可以,但是人物的行为逻辑太单薄,是编剧导演没表现到点子上那种单薄。 10、把社会问题私人化、边缘化、变态化、个别化,然后放飞。所以感觉就很……走偏了且完全撑不起开题的格局。
光
要有光。这是我最近常说的一句话。
《创世纪》第一章第3-4节写道: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光真的是好的。明亮。温暖。普照大地。生机勃勃。它滋养万物,也制造阴影。而影子,是我们最初对于世界延展出的想象。
我一直都迷恋影子。小时候,常常在黑暗的房间里,把玩具人偶放在一支打开的手电筒前,将他们的影子投射在对面的墙壁上。让他们相互打斗,或是默然肃立。在光圈中,这些高大又沉默的影子让我兴奋,同时浮想联翩。光为我制造了这样的梦境,让一个孤独的孩子在单调又枯燥的生活中,有了些许放肆的可能。这种冲动延续到我长大成人。开始写作之后,我就决定要写一部关于光的小说。于是,就有了《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动笔之前,曾经和我的编辑刘玉浦先生聊起过这个创意,他很严肃的告诉我,你写的已经不仅是小说了,而是寓言。动笔之后,我也一直在想,为什么是光?谁才是这个城市最需要的光?最后,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读者。因为,作者提出问题,却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人。
直到徐纪周导演从北京跑来沈阳,直截了当地提出,老雷,我很喜欢,给我吧。
我当时莫名其妙地想起一句台词:悟空,你不要这么猴急嘛。
你喜欢它什么?
光这个概念。他补充了一句,以及光所代表的价值观。
这是个容易兴奋的家伙,手舞足蹈地开始表演书中的某个人物。据说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刚刚出版的时候,恰逢他在重庆拍戏,直接杀到重庆出版集团,抢先搞到一本样书。阅毕喜不自胜,当即调来几个演员现场表演书中的某个片断。
我看着面前这个神经病,不由自主地被他感染,心里说,好吧好吧。
徐纪周是喜欢直来直去的人,我同样不愿意磨磨唧唧。所以,合作事宜很快就敲定。之后就进入了漫长而艰难的筹备期。题材敏感,改编难度大。导演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直到几年后的一天,他打电话给我,老雷,知道安乐么?我:不知道,我知道安利。他报出一连串如雷贯耳的电影片名。我说我靠,成了?
成了。
兴奋劲儿过了,我才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好在有安乐和江志强先生保驾护航,项目的进展还算顺利。江先生运筹帷幄,码盘子,谈演员。徐纪周继续完善剧本。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段颇令人崩溃的时间。26万字的小说要压缩到合理片长的体量,要展现案件的同时保留塑造人物的空间,同时还要考虑审查等因素。在导演的工作室抽烟抽到头昏眼花,聊故事聊到大脑短路。
我:导演要不咱拿掉几个案件吧?
导演:不。
我:靠,你看哪个作者主动要求删减原著小说的?
导演:我不!
最终,这个倔强的神经病完成了剧本。同时,江先生也请到了国内犯罪题材电影中最强大、也是最适合的演员阵容。2016年8月,电影正式开机,彼时恰逢我人生中最灰暗的岁月。导演专门跑来沈阳看我,还带来了电影的美术资料。这份礼物并不贵重,但足以安慰低谷中的我。
光,就在前面。
他和江先生的团队给了作者应有的尊重。对影片拍摄的整个过程我都了如指掌。接到导演源源不断发来的剧照和片断,整个电影在我心中渐渐清晰。11月底去探班,并有了人生中第一次当演员的经历。卸妆的时候,我想,出过书,拍过网剧,拍过电影,当过演员——老雷你可以可以。
2月开发布会,见到聪明又诚恳的邓超、温婉又大气的刘诗诗、帅气又谦和的阮经天、优雅又豁达的林嘉欣、多才又低调的余皑磊、幽默又体贴的郭京飞。他们是从小说里走出来的方木、米楠、江亚、魏巍、杨学武和任川。
那道光已经触手可及。虽然经历调档风波,但是徐纪周导演和江志强先生的坚持还在,打造国产犯罪题材电影新标杆的热血还在。光,迟早会来。
12月9日,媒体点映会。电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第一次呈现。我坐在放映厅的最后一排,看着银幕一点点亮起。124分钟的时间稍纵即逝,我看到了五年来无数人的心血和坚持。我是小说的原著作者,但是当一幕幕高度还原的场面出现在眼前,我仍然按捺不住心中的起伏澎湃。
点映结束。徐纪周导演问我,你觉得怎么样?
我点点头,我很喜欢。
其实今天是我生日。
哦?我看看他,那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这也是给我的最好的礼物。因为那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警察是这个城市最需要的一缕光。
正义是这个城市最需要的一缕光。
爱是这个城市最需要的一缕光。
如果你曾奋力点亮这个城市,那么,你就是那缕光。
徐纪周曾经对我说过,我要拍一部对得起你,对得起这部小说的电影。
他做到了。
正如片尾那段字幕。
仅以本片献给那些在黑暗中守卫光明的战士。
这,就是我要的光。
故事结构呈现非常俗套,几个案子由几人所为不知道,但神棍方木认定是冲自己来的,便去找自己的同学,一个个排查,找到罪犯了。改编动了原著不少,使情节联系看不出来,不合理地方增多。为何要弄死女孩,与标榜的城市惩恶之光不是不符合了吗?电影无一交代。为打而打,相互摔来打去,好长时间,有存在必要吗?电影院中打哈欠的人较多。另外,刑警队长,警局领导都脸谱化,表演也很浮夸。邓超,表演卖力到让人跳戏,完完全全没有雷米著作中方木的味道,他嘴一咧,立即想起跑男,他眼睛一亮,立即感到是在表演,身上没有方木的影子。至于他皮笑肉不笑的镜头,只让人感到有中年油腻感。太让人对邓超失望!是邓超,但不是方木!
看了很多人对于这部电影的忧虑。
有的人说角色形象不符,但是我真的觉得当你真正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强烈的代入感。
有的人担心演技,但无论是邓超的方木还是刘诗诗的米楠抑或阮经天的江亚,我都觉得把人物性格很好的诠释了出来。
有的人觉得原著情节太丰富,电影时间短讲不完。124分钟,几个映射现实的案例,结尾的升华,都会让你感受到这是一部有内容有深度的电影
总的来说,绝对不会让你觉得浪费电影票钱👍
当然,为了不剧透,具体情节,12.22去电影院自己探索吧!
杜琪峰曾在片场丢丢丢地骂人:他妈的全都是错的。事后他解释为什么骂人:因为他们不专业。恩,《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就是那种“他妈的全都是错的”电影。从刘诗诗上摩天轮的浓烈网大感,到匿名IP上网全民用脚投票的现实bug。欣赏在中国搞破坏搞警匪片的勇气,但片尾那是啥,嫌今年过得不够惨?
比之前上映的那部《心理罪》要好不少。3.3
如此狂躁的叙事节奏、如此狂躁的过火表演、如此狂躁的摄影打光。宛如一个《七宗罪》脑残粉在香港、韩国进修后发狂般妄想“革新”大陆悬疑片,结果撞出来一个“新”类型——抽搐悬疑片。剧本堪比车祸连环追尾现场,每场戏之间都是断裂的,槽点遍布,丢包袱到反转都狂赶,连基本的推理过场都没有。
简直觉得这就是中国类型片的瓶颈与困境了。开局稳顺吸引人,但架构全局的能力不够,拍到一个小时之后开始泄气露怯,做不到一气呵成,总是磕磕绊绊。邓超用力过猛,刘诗诗别演戏了,太差了。
点映场。以为邓超加持会比李易峰版好点,结果还是难看。现在国产(大制作)犯罪电影的通病,用夸张的视觉音效场景来放大恐怖感,但都不会好好讲故事,探案的过程神乎其神,却没有真正的推理和分析,莫名其妙就伸张正义了。拍的还不如一集美剧。
我最爱的高智商犯罪片类型,看完感觉怪怪的,就是觉得哪里不对,仔细一琢磨,原来是只模仿到了虚张声势的外表,内里是很科幻的一团乱麻。特别是最后半小时,就是灾难现场,故事线一塌糊涂,编剧开始自己玩了,狗蛋的犯罪逻辑始终bug不断各种扯淡,更可怕的是毫无电影感,导演的水平怎么看怎么网剧。
可以感受到邓超用尽全力带不动刘诗诗的无奈,槽点多到可以做一部诚实预告片,(吐槽的时候会经常提到黑什么骑士之类的),不过好几次在片子崩掉之前居然还能收回来,变成一部还算可以的警匪片,不容易了
演技排行:文淇>刘诗诗>阮经天>邓超...原著就不是推理小说,就不说调查推理这些弱项,但电影反倒把邓超向来干瘪式用力过火的演技集中暴露出来,和文淇最重要的两场对手戏,几乎都被碾压,连节奏、情感都没抓住的邓超,只在那儿干嚎...
廉价场景,蹩脚镜头,注水对白,夸张演绎,这不就一网大多个龙标么?
本片又名《心理罪之找不到证据》。刘诗诗:我找不到证据!邓超:……警长:还是找不到证据,那就先放他出来溜溜弯吧!邓超:……刘诗诗:我们还是找不到证据!邓超:我还不如去死!
邓超阮经天表演上是尽力了,可惜毛病还是不少。悬疑剧悬疑感不够抓人,推理剧推理不突出,讲黑暗人性吧也太表面了。还有一个国产都市题材的通病,就是那种伪装高级的低级感,画面布景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很假。最后,00后的文淇都演成这样了,80后的诗诗不该羞愧吗?
这故事进度赶得哦,应该有点推理的地方都被邓超和阮经天的浮夸的表演所替代了。整部电影一开始还是一个米楠视角的叙事,演着演着也没她事儿了,专注于男性的撕逼与嘶吼,看得也疲惫,没有一场戏是真正静下来看拍的,真的不如原著(虽然原著也不好)。
每个角色都不对。对,每个角色都不对。
花样杀人的设定有日系的感觉,邓超的赴死设局还挺无力感的,是要在内心救自己。结尾的花絮,大概就是此类电影的最终困扰。
片尾的警察正能量大概对再审过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刘诗诗-演技的坟墓。一到新片上映原作者就迫不及待出来背书,痛说革命家史,大概也算中国特色吧。最后三十分钟的急展开还是蛮精彩的,挽回了不少分数,特别是旧工厂的狗咬狗打斗,当然你得先忍过前九十分钟网大质感、无聊套路、强行喂狗粮的煎熬。
其中部分演员贡献了比较好的演技,但是邓超没有。
《七宗罪》到底养活了多少打着悬疑推理旗号推销高功能神棍的片子?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所有主演都戴假发的电影。
“做了坏事就要受到惩罚”原著粉表示还是拍出了精髓。怪不得遭遇审查问题,删改之后尺度还是很大,阴郁灰暗的风格,社会阴暗面,人性的善恶,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争辩。前面节奏很快,有找不到证据的“电冰箱问题”,但方木刻画很精彩,没有蝙蝠侠的哥谭市,最终还是相对公平的江湖秩序——理性和正义
最大的惊喜是原来有文淇!为你打电话,可惜戏份太短了还是加一星。原著还原得不错了,但塞得好满节奏敲锣打鼓的到真正高潮时反而昏昏欲睡了,原著也不是什么神作,电影最好应该是取其精华超越原著才为之上乘,但是很遗憾没有做到,仅仅是比下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