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电影高峰会展映影片。 女孩成长的故事,一颗“智齿”的去留选择。 石油泄露给渔民的带来一系列命运的变化。 在日光之下,发生着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 2012写的剧本,当年开始参加上影节创投。2018年青葱计划五强,使得电影投入拍摄。 导演梁鸣的第一部电影,近期开拍自己的第二部。 有些剧情很牵强,比如录音带,可是去掉故事又不成立了。这点有点尴尬。 拍摄方式上多少有点模仿的感觉。 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新意。
这部电影在沈阳首映当天就去看了,因为之前对剧情和海报很痴迷,但是看完之后并没有看出太多门道,我现在好奇的是妹妹对哥哥的情感到底是亲情还是爱情,如果导演又可以偏向爱情部分,那这部电影在大陆上映就很踩雷,如果是我想多了,就当我在这里说废话,其实导演还是想把这个伦理道德问题抛给我们观众去解答. 电影另一个因素打动我就是导演对东北这种寒冷冬天的描述很写实。。。 妹妹 哥哥 情人 穿着高领毛衣坐在东北热炕头一起吃橘子,窗外下午5点的夕阳洒落进来,照在人脸上形成一道刺眼的橙色的余晖,,, 几个朋友在破旧的塑料棚小烧烤店吃饭喝啤酒,外边下着鹅毛大雪,,, 妹妹在午后3点昏睡起来,偌大阴暗的别墅充满未知和迷茫,极具孤独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然后突然看到自己的哥哥和别的女人在做爱,,,, 这些场景导演都刻画的很深入也很写实,都是真实放生在身边每一件不足为奇的日常。
日光之下,拿下二十七个奖,那又如何?影院不给排片。现在票房才三十多万。。。
我感觉和我的境遇一模一样。我写出的是院线品质的剧本,而且一写二年就是七部。可是,报备剧本,总也通不过。
上帝不公平?我觉得上帝很公平。他到底还是让那个日光之下的编剧兼导演,完成了自已首部作品。而我呢?虽然我不能一战成名。但是,我现代诗世界第一,我电影剧本,又写得那么好。哈哈。 想想别人,他们写现代诗,电影剧本,能如我写得好吗?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谁也没招。我为日光之下叫屈,同时也为自已叫屈。但是,人生,就是这样么残酷。习惯了,就好。
说实话,日光之下这片子,我虽然没看过。但是他是在我的居住地,汤旺河拍的。我从小出生在这里。生活在这里。 它能想到爱情线与犯罪线并行,再加上他的许多艺术质感,所以我相当喜欢。而且,我也因为它的一个女演员,现实中街上,见了一面,然后,我激发我两年前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 同时,我也正在写一个名叫烈日的电影剧本。也是文艺片。也是双线,一条犯罪线,一条人生线。注意,我把爱情线,变成了人生线。当然,里面不缺爱情。 我描写的人生的艰辛,焦灼,渴望,痛苦,欢乐。 现在想来,就算我写出来了,写得好,也不会有人敢拍。 拍文艺片,不管你拍得多好,影院不给你排片。唉。 说实话,当初我看到日光之下,一个奖一个奖的拿,我真是羡慕嫉妒恨。我想像着,它一战成名,票房二十亿。 可是我做梦也不会想到,排片如此之少。 当然,这片子,没做任何的宣传,也败笔之一。既然拿了二十七个奖,大规模的宣传一下,岂不更妙。所以我觉得败在宣传上。 现在日光之下,票房如此惨淡,说实话,我都替日光之下鸣不平。更替导演鸣不平。导演兼编剧,是我高中老师的儿子。我上高中时,见过他。天真可爱,又帅气。、 不过,说实话,能拍出片子来,而且获奖二十七个,值了。 市场就是这样,好多好片子,因为宣传不到位,最后沦为炮灰。反而是一些极渣的片子,却得到了好的票房。这是现实。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我们不能要求现实适应我们。我们只能忍耐,忍耐,再忍耐。
这片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反映出当下大陆剧情片创作最核心的困境。
剧作上呈现出一种在三幕剧和非三幕剧结构之间尴尬的摇摆。第一幕几乎占去50%,但几乎没有第二幕,最后硬拗出一个第三幕结束全片。这种残缺不全的三幕剧wannabe的剧作观感非常糟糕,感觉是一直在试图吊观众胃口,但并未奉献出任何真正能够吊起人胃口的东西。还不如像《邮差的白夜》这样完全抛弃三幕剧,直接以人物的日常生活作为讲述线索。(该片最开头貌似是有一点这种意思的,但是立刻被打断了)。
但如果以人物的日常生活作为叙事的主要对象,这几个人物本身也实在是缺乏趣味,也没有神秘感。又或者说本可以极度写实,用自然主义的质感打动人。但写实这方面的失败相信也不用我多说了。表演都还是戏剧式的,口音、环境、故事逻辑上不符合事实的地方也太多。不是说写实的东西就非得全素人去演,《邮差的白夜》最后的样貌就非常好。
人物关系的探索上也完全不如模仿对象《燃烧》。第一幕过去了50分钟,除了在男女主之外引入男二女二算是提供了新的剧作信息之外,男女主之间的关系完全凝滞,没有任何发展变化,或者新的维度上的展现。就是不停表现女主对男主单纯的依赖关系,真是实打实的无聊。
然后就是后半段加上的完全游离在人物之外的所谓罪案线。这种生硬和做作已经非常让人出戏了。
导演的技法是没有新人(学生)的生涩感的。影像上面的确已经是相对比较好的方面了,但顶多也就是中规中矩。但是他作为编剧,对这个故事的处理就是真的什么都想来一点:三幕剧、罪案、警察、东北、农村、年代、宗教、三角关系。国产文艺片全家桶基本齐活了(就差妓女了,但是女主也算是差点被卖去当妓女)。
我们的直男创作者们总是想要在剧作中,核心表达一个非常矫揉造作的情感(通常是乡愁、对过去的怀念、或者某种针对女性的意淫);结构上一定不好好三幕剧,以标榜自己的艺术;然后再加入所谓的类型化元素(罪案、惊悚等)以试图去贴近观众。这样的影片这几年太大行其道了,然而这样创作出来的故事能好看才怪。
在我看来,三条路泾渭分明:写实、风格化和类型化。写实,就需要像国师早期的作品一样,作者得有脚踏实地真切的生活体会,放下架子去做描绘。风格化,那就不要太去强调那些通常会博得国际电影节好感的所谓中国的当地元素,而是真正在电影文本上去搭建起自己独特的东西(这方面毕赣相对已经完成得不错了)。类型化就做药神那样的东西就好了。
可能影片是想传递深度的生命、成长的意义给观众,这也是促使我看到评论就毅然决然地买票的原因,但是进去影院看完整场以后,真的感觉就四个字“莫名其妙”,剧中的场景也不和平常影片一样,充满着另一个世界的感觉,一下子把人拉回了那个年代,但是就在我期待着故事的高潮到底是什么的时候,高潮出现了,却是以一个少女的嫉妒感爆发,这个点也不是不好,只是我觉得前后脉络没接好,导致观众会觉得莫名其妙,而且比较容易反感。
而且电影中很多剧情交代也不清楚,有的没了下文,有的不知道为什么发生,总之,所有的东西,就四个字——莫名其妙。
对于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我还是蛮期待的,期待导演下一部电影,希望这么微妙、引入深思的主题能加入更加细腻,深入的电影构架,给观众来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
【咪咕视频】
在我有限的观影经历中片名中带“日”字的国产电影(《烈日灼心》《白日焰火》)都与犯罪有关,本应让罪恶无处遁形的阳光却总与罪恶如影随形,很有意思。 巧的是,本片和《白日焰火》的故事发生地都在东北,可能那片苍茫的白山黑水真的是全中国最适合拍犯罪电影的地方了。
不同的是,这部电影中的犯罪只是一条支线,电影的主线是妹妹对哥哥的暧昧情愫。这种对少数人群中个体生存状态和心理活动的细致描绘在国内大银幕上是少见的,也因此更显本片的难能可贵。
个人觉得美中不足的是,影片以罪案来推动情节展开,虽然增添了些许悬疑效果,也能体会到导演反映社会现实的意图,但杂糅的题材却削弱了影片主线的力度。私以为如果题材更纯粹一些,就着力于妹妹、哥哥、女朋友间的关系,对人物心理有更深入的挖掘,对人物关系有更丰富细腻的展现,那么影片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可能还会更加酣畅淋漓些。当然,目前的状态可能也是在不逾越审核边界的前提下,一个心系社会现实却又无法充分表达的导演的无奈之举——只能在一部讲述心理的影片中若隐若现地涂抹几笔石油泄漏、渔业垄断、宗教、非婚生子女(或者计划生育黑户、朝鲜偷渡者子女?)的背景。
即使是兄妹禁忌感情的主线,影片的叙事手法也是非常克制的,主要就是通过妹妹视角从单方面表现其对哥哥心理上精神上的依恋,最显白的表露也不过是哥哥饭局上那段小说文字的朗读。哥哥对待妹妹纯粹就是爱护和照顾,虽然生活上可能不像一般人家那么男女有别,但精神和心理上不存在丝毫的越界——至少影片表面给人的感觉是这样。至于哥哥女朋友,也是对妹妹心无芥蒂,频频送给她自己的衣物、首饰,几乎把她当成亲妹妹一样,甚至在妹妹已经明确流露对哥哥的心态而被哥哥打耳光时还挺身而出加以阻止。而在遇到富家女朋友前,这对没有户口、经常面临失业风险、相依为命的兄妹对生活也没有丝毫抱怨,在透风的简陋小屋中过着清贫快乐的日子,哥哥的生活目标就是“饿不死”。如此乐观单纯的人物性格以及和谐的人物关系,在片中萧瑟的社会环境和黑暗的渔民被害案的衬托下,到底是导演悲天悯人的善意美化,还是对审核和市场的妥协,也是不得而知了。正所谓“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国人的克制,从古至今一以贯之。
当然,克制的叙事与温柔的笔调也为影片带来了含蓄婉约的艺术美感,加上蜻蜓点水般的人设交代,让人在看的时候隐隐有种梦幻般的感觉,看完后内心充盈着情绪又觉得怅然若失。
电影通过梦境来反映妹妹对哥哥的依恋以及害怕失去哥哥的恐惧,两处梦境事实上也推动了妹妹的后续行为(揭发哥哥女朋友父亲)。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梦境与现实的切换:从现实到梦境的过渡天衣无缝到让人误以为是现实;而当人物矛盾升级观众的心越揪越紧时又猝不及防被拉回现实,让人不禁长抒一口气的同时又对未来情节的走向更加好奇。这种把控有度的节奏感让观众的心情随着影片起伏,使人在稍显沉闷的文艺片中竟然隐隐有几分类型片的观影体验。
看完后不禁想起《金色豪门》中那个在自己弟弟家当管家的独身姐姐,因为和弟弟妻子“闺蜜”般的亲密关系引起占有欲强烈的弟弟不满而被赶出家门(弟弟承诺会继续供养她)。还有《猩红山峰》中合谋杀害新娘的姐弟之间不可告人有违伦理的畸形关系。西人信奉爱情至上,二人世界,夫妻也好,姐弟也罢,容不得他人插足。《日光之下》中很喜欢女朋友并且深受女朋友资助的哥哥面对因嫉妒而行为怪异几近露骨的妹妹时,虽然一个大嘴巴抽过去,最终却还是割舍不了兄妹之情,对女朋友说出“兴许你走一切就会好了。”手足与爱人孰轻孰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经历,自然是见仁见智。不身处其间的人说得再多也是隔靴搔痒。但是,细细想来,如果不是因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不是因为夫妻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模式被视作某种天经地义,兴许也就会少了很多非此即彼的痛苦选择了。
电影中有一幕是哥哥、妹妹、女朋友三人一起登上塔台。远处是无垠的莽莽林海和皑皑白雪。栏杆前,妹妹靠近哥哥,哥哥疼爱地搂住她,同时又不忘伸出手臂揽住另一边的女朋友。三个人仿佛各有心事,却因为还维持着微妙的平衡而显得温情脉脉。那一幕有种莫名的浪漫和动人。要是故事就停止在那一刻该有多好啊!
谷溪的立事牙开始发炎,此前她不知石油为何泄露,江老板为何晴天打伞,宗教如何使人救赎,却随着肿痛瞬间懂事。这颗智齿如此多余,本以为长大就能嫁给哥哥,却恍然三人关系里自己才是那颗智齿。尿和汗是同样性质,恨与爱是同种缘起,磁带和奔跑可以倒行,人生却不能倒流。需要时急切地呼唤神,多愚蠢。
主体仍然是个“女孩长智齿”的故事。其实元素还挺多的,也很想要表达更多,不过后面还是有点没太协调好,其中有些部分还不错。角色之间暧昧的情感关系,也是让人浮想联翩,也将是之后讨论的重点吧,吕星辰还挺可爱的。
#3rd PYIFF# 卧虎单元竞赛。罗西里尼荣誉·评审荣誉+费穆荣誉·最佳导演。导演改剧本时和开拍前拉了多少遍[燃烧]啊哈哈哈哈,同时运镜和构图也真的能看出是娄烨粉。好的地方相当好,坑的地方又特别坑,录音带这个梗的可信程度基本为零吧(且不说无意间留证据那场戏了,存那么一柜子录音带明明该是富家女干的事儿才对),加上我真的好奇的是导演的人物小传是怎么写的,这哥哥怎么独自把妹妹养这么大的……后半段为了凹造型(当然很多造型确实非常漂亮值得凹)直接导致叙事崩坏。而且如果真心搞一个[燃烧]的话该黑化的难道不是富家女吗……声音做得相当不错,不过整体看来还是个超大号的北电毕联质感的片子。惊现小姑父。
一上来确实不错,亮眼的地方挺多,既把东北粗粝的生活质感拍了出来,同时文艺腔调也没丢,演员的状态非常到位,故事暗线拿捏恰到好处。只是以上优势未能全部保持,后半程缺乏强力转折,人物关系偏顺拐,而且不应该再次利用梦境暗示人物结局,叙事手段愈发单调稚嫩,女性视角的禁忌情感拍好难度颇大,导演尽力了,所以很可惜。吕星辰这姑娘是颗好苗子,可以保持关注。
或许正因为另一条线索失败,反而让微观情感铺满了银幕,一部可以和日本新生代导演相提并论佳作。
PYIFF25,这部电影好勇敢,塑造了这么一个让人讨厌的女性角色,一度以为她是朝鲜逃过来的黑户,跟哥哥有一腿的畸形兄妹情,这么做让这个角色变得复杂起来,也这个角色后半段彻底的崩坏,虽然这个女主角的人物塑造很失败,但同时也闪着不一样的光芒,也算另一种程度上的成功。电影的前半段生活感非常棒,特别的流畅,演员都很舒服自然,随着女主角的黑化,故事也就越来越没法看了,太容易激起观众的逆反情绪了。
前半段文艺片气质还可以,东北冬天小县城,一场石油泄露给一对相依为命的兄妹带来的命运改变。后半段全盘崩坏,微妙的兄妹情瞬间转为狗血的乱伦情,为凶杀而凶杀,智齿终于拔掉,结尾字幕居然落到上户口上??剧本到底想讲啥?这片的唯一价值就是把吕星辰天真小女孩的一面拍得挺美的吧(虽然演员年龄比角色大了一些),导演表演系的基础还在,导演掌控力尚欠缺。还有,片方能不能别请这么多全程都在玩手机的傻逼“亲友”观众?是觉得她们的商业尬夸比观众真实感受重要?
3.5 舞厅突然朗读那场戏的尴尬和导演对整体节奏的把控都很成问题,但另一方面,这种失控又来得比预期中的那类电影好——由于导演是重型娄烨迷、轻度李沧东迷,所以进场前很怕拍成精致、老套的“模仿秀”,事实上这部电影的青年朝气还是挺足的。完全从心理叙事出发,类似“女孩步入黑森林”的情节发展趋向,畸恋/三人行的人物关系架构,以及与北朝接壤背后所架接起来的围绕地域的枝枝蔓蔓,可看的东西还是不少的。非常喜欢男女主的表演,兄妹畸恋的关系宛如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如尿如汗如熏艾草,颇具生活细节。
华语影坛罕见的令人头皮发麻汗毛直立的恐怖片,真实的阴风阵阵。如一觉醒来发现有人占据了你的身体全世界没有人再认得你,在失声中求救,等来的是身后灵耳旁咒,荒芜的室外空间与压迫的室内景别,一半是放逐一半是囚禁。
爱情的牙齿🦷 吕星辰对标颜丙燕。导演还是模拟了好多名导名片的意思。我一度以为女主是北逃黑户。前半优于后半段。
娄烨的气息扑面而来。除开女主引用黄碧云文字片段让我有点出戏(黄的书不好买吧,何况在那个苦寒之地,我觉得这是导演的私心),其他的我觉得是很成熟的一部电影,颇有文学质地。“嫉妒“是本片的情节推动力,就如那一颗坏牙齿一般,拔不下来,也不要命,却时不时隐隐作痛,最后牙齿掉后吃苹果的镜头特别好。现在的评分不合理,我觉得7.6分是可以的。
真是各种娄烨+《燃烧》。前半部分特别好,后面的冲突设计太多反而崩了。
章明的缪斯,吸着娄烨的氧,可惜最后落俗了。
C / 核心人物的状态实在是鲜活。女主的面容几乎被各种质态的光线包围着呈现出了雕塑般冷峻的、向内坍陷消融的效果;而面容之间碰撞、交织的张力也同样被熨帖的手持捕捉到。几个面容轮廓被突出、成为黑洞的时刻,也恰恰是人物的联结刹那间被嶙峋勾勒的时刻。视角编排得有点太满,试图在全知叙述下构造出青年群像,但实际上两个次要人物的描绘都还不够。这也导致结尾试图抽离人物去达到某种神明般的看视时,摄影机的扫视完全失效了。所以剧作可以更离散一点,更专注于核心人物细碎生活。另外就是声音设计似乎没有跟上剧作概念。磁带机的作用假如只是酝酿将舒未舒的转折,然后充当混沌梦境的背景音,那就太浪费了。
你会发现导演采访时说的越多,实际拍出来的东西其实越少
好像还真没有几部电影是在冬天背景下描写青春的失去的。刚看完脑海里想的不是《燃烧》或是娄烨的林林总总集合,而是去年甜茶的《炎夏之夜》和三宅唱的《你的鸟儿会唱歌》……前面已经非常出彩了,寥寥几句台词就把人物间的关系道得一清二白。漏油事件、老旧的随身听、隔着衣物的亲密接触,所有暧昧的、嘴里呼出的寒气,都在空中结成了绵密的、映射着日光的白雪。后半段雪降下,三人行也渐渐变成了女主角的独角戏,杂草丛间的窥探、火锅店里的小说朗读、雪地中悲沧的哭戏、梦里响起的枪声、最后用水果刀割下的智齿……这些细腻的情感表达真的让人在片中最后的两难抉择中无法自拔。缺点则是前后除了女主角的人物情感少了些变化过程的刻画、关注大背景里悬疑故事的观众可能会对后半段有些失望。但总之个人而言已经很满足了。大概是今年的《过春天》吧。
三星半,最棒的是人物,角色和故事的复杂性是平衡的。喜欢里面丰富多彩的角色结构,谷溪为寻找内心渴望而进行了一次富有洞察力的探索。前半程捕捉和放大了生活细节,可惜最后稍微有泄气。最惊喜的是每位演员的演出状态都超级好,即使是个出场只有短短几分钟的配角。尤其四人酒桌群戏拍的很有水平,点名表扬王佳佳的表演,几乎没有表演痕迹,酒桌模仿韩国长辈晚辈对话那里绝了。重看之后对谷溪的身份信息有了更深的理解。
年轻导演的作品更能代表我们对今日社会更真切的感受。在他们既早熟又生涩的视听语言里,有这一代人承受已久却必须亲口再说一遍的痛苦。
三人行处理得很好,够暧昧,暧昧到我以为感情戏还会有百合反转,几个演员非常棒,青春成长和犯罪元素糅合也不生硬,影展惊喜了
唯一的亮点就是出现国产片少有的基督教堂了,而不是公共澡堂搓个澡就开始的关键剧情的巧合硬编,人物关系和变化恕我也完全不能接受。亲友场观影过程一大片亮屏还有打电话的,我旁边和前排全程低头玩手机聊天,然后一结束疯狂拍片尾字幕,主创上台后又夸张带头鼓掌,点名的嘉宾业内人士起立尬吹,没人提电影本身,全是拉关系盘道各种不容易,这些都比看片有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