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演戏这玩意,就怕比。
比如,我爱陈佩斯,但这部电影里,只论表演,他真不算最拔尖儿的。
这部电影的表演,真他妈是一山还有一山高。
这部电影其他主演:
赵丽蓉老师、魏宗万老师、倪大红与丁嘉丽二位。
张连仲老师演一个骗子算命先生。刘江老师演一个搞丧事发白事财的老家伙。
倪大红老师的演技,那是天下皆知。看过《大明王朝1566》,没有不服的。这部电影里,他演个惧内的先生,猥琐感、微表情,很自如。
丁嘉丽老师的演技,话剧行当的都知道,这部电影里也是爆发力极强,撒泼打滚,撑满镜头。
陈佩斯的喜剧表演,顺溜圆滑,肢体、台词、表情的配合妙到毫巅,不用我多说。这部电影里也是行云流水,妙在有几个挺悲凉的场景,一个表情,就能让人落泪。
他们三位的表演,搁现在任何一个电影里,秒杀全摄制组没问题了。
但在这部电影里,还不够。
张连仲老师演的骗子算命先生,鸡贼狡猾,还带着典型农村骗子说话的戏剧腔,圆润。
刘江老师只出来一小会儿,但那份没见过世面还要占便宜的嘴脸,也很自如。
魏宗万老师跟陈佩斯有许多场对手戏,不是说他比陈佩斯演得好很多,但,怎么说呢?看了魏宗万演的农村白事会老骗子,你会觉得,魏宗万真是个农村老骗子;而陈佩斯、倪大红和丁嘉丽三位老师,还有一些表演的痕迹,还缺一点厚度。
我很难表述好,只能说,魏宗万演得很扎实,很厚,很圆润,每个动作和表情都能咂摸出味儿,而且举手投足很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真实的毛糙感;陈佩斯演得很好,但比起魏老师来,演得还太光滑了,并没完全镶嵌进农村的感觉。
太光滑,这是我自己捏造的形容词。不是演得不好,但还是有一点表演痕迹露出来的意思。
所谓一山还有一山高的意思是,魏宗万老师跟赵丽蓉老师同框的时候,原先我觉得已经出神入化的魏宗万老师,居然显出表演痕迹来了。
赵丽蓉老师演的老太太,入神坐照;她一句台词,一个动作,都让我觉得是真有其人,她那些破口而出急赤白脸的台词,让我觉得这是她真实的感觉——就是说,都给人一种纪录片的实在感了。
听马三立先生的诸位也许有类似感觉:有些词,你已经不知道他是在塑造人物,还是出于自然了——这是真融了。
我一向敬服陈佩斯、倪大红和丁嘉丽,但他们跟魏宗万老师比,还是露了点痕迹。
我一向佩服魏宗万老师——中国电影史上最卓越的黑色喜剧《三毛从军记》,他才是真主角啊——但他跟赵丽蓉老师一比,还是显得有表演痕迹。
所以赵丽蓉老师是如何做到,表现力如此丰富圆润,但看上去连一点表演痕迹都没有的呢?
我想象不出来。
一山还有一山高!
但这还没完呢。
本电影里出丧时,还有一个蒙面神婆,从头到尾戴着面具跳大神,只露了一下脸,第一次看时一闪而过,我都没看清。
我先前只觉得,这个神婆演得好,大概是真找了个神婆来担当吧?
后来听她念念叨叨,觉得声音很耳熟。一查演员:
好么,我们敬爱的李明启老师。
从头到尾,没一句正经台词,没一次露脸,就靠肢体语言和嘴里咕噜咕噜,迷迷瞪瞪演个神婆,都能那么好。
一山还有一山高。
所以说,好的演技是比出来的。
烂演技大多是一望即知的肤浅的烂,好演技则高深莫测,经得起细细琢磨,犹如高山大海。
平时我们都只说好好好;只有许多演技好的人对飙起来,有了参照系,才能知道可以有多好啊!
这部电影真的非常好看,从第一次看距离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了。那时候还是在电影院看的,真的超级棒!幽默,风趣,又搞笑,又无奈。
老太太为了自己的尸身不被火化,这才听取了舅舅的意见,结果又是什么呢?结果是给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带来了好多麻烦。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给自己操办丧礼,生生的躺在棺材里,看着儿子,孙子为自己伤心,难过。最后总算知道自己这样做给儿子带来了多少困, 办个土葬要花多少钱,也被自己的孙子感动了吧。
最后结局总是还不错。在农村初时确实有很多人反对火葬,不过现在嘛,总是思想观念改变过来了。也都接受火葬了吧?
话说剧中陈佩斯,赵老师,魏老师的表演真心不赖。
一个看似是喜剧的影片,内含着很多讽刺的东西。一个因人死到底是土葬还是火葬的纷争,把中国人几千年以来的封建愚昧无知的奴性文化引爆了出来。几千年的土葬说不让你做,你就不能做,看似是传统文化的东西,实际是繁琐的陋习即封建又迷信,因为这些愚昧无知,生活中到处都有老舅这种到处敲竹竿收智商税的小人。陈妻子工厂的老板那段虽然就几句话,但也交代了当时的背景,老百姓这也不让你干,那也不让你干,民生一直就真正没有人在乎。老百姓活着被薅羊毛,还要铺张浪费的去搞繁琐的死人事,一切从简这句话一直在讲,但什么时候有做到了?从清朝开始,一直在倒退的愚民思想,如今只是因为这点吹捧又自豪了,自豪的背后就像那影片中女主任的窝里横,欺软怕硬,在权利与气势面前显出了可笑的奴性思想。
为什么说是奴性文化?关于土葬,传统文化讲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因为说占地方就把人家祖坟刨了烧了,不管支持反对与否,只有具有奴性的人才会对强权趋炎附势,但这部影片只讲了愚昧封建迷信的,对于土葬强制改成火葬是否合理并没有给到一个开放题,相反却默认土葬就是陋习并加以各种牛鬼蛇神的丑恶包装,跟让没有独立思考的人认为土葬就是陋习,而不是土葬繁琐的出殡习俗是陋习的观念。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影片三星的原因。说到演技,虽说比现在的小鲜肉大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和国际接轨的话,这种过于夸张和卖傻的表情实在是让人无法找到笑点。
陈佩斯虽然是性情中人,也不趋炎附势,但他的那种傲骨确实让他在艺术上的路越走越窄,当年电视台录像这种事情,陈拒绝了,导致以后的作品只有赵本山后者居上,在这么多年的小品界独占鳌头。
无论习俗 形式怎样变化 不变的是背后既得利益者 他们以爱情的名义来让买房子 以孝顺的名义让你出大殡 而这背后又有多少家庭的矛盾与妥协 说白了还是钱 卖东西的要钱 买东西为了显示自己有钱 这始终是场闹剧 只有经过死一遭 万事皆休 才会从头开始想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呢 !!!!!!!!!!!!!!!!!!!!!!!!!!!!!!!!!!!!!!!!!!!!!!!!!!!!!!!!!!!
首先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宣传主流思潮的片子。90年代初的中国北方农村,经历了10几年的内部改革,农民的经济生活比大锅饭时期要好了很多。物质生活的好转,必然伴随着精神层次需求的满足,表现在人心里,就是“面子”。红事和白事,是农民最主要的两项大事儿,这两件事儿办的风风光光,就会被认作体面。传统的土葬会占用耕地,大操大办,会耗费金钱,而政府又在提倡新事新办,宣传火葬,人只剩下了骨灰,就不需要坟头埋了,也不再需要办什么隆重的仪式,这毕竟不容易接受,简便并不意味着能带来脸面。于是乎新旧两种思想展开了竞争,故事的主线就是在表现这些东西。 故事的主角陈二小,作为县民政局红白理事会的工作人员,从心里拒绝老旧的传统,希望在母亲逝世后按照新风俗办。面对着母亲希望土葬的愿望一直不肯表态,作为土葬丧事大了的老舅则希望在外甥这里打开一个突破口,如果外甥这里松口可以土葬,那么自己以后的业务则不会再有阻力。大了使了个诡计,使二小的母亲接受了“假死”办丧事这一做法,二小也不得不听从。中间经历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场面。而最后,毫无疑问,还是“火葬好”。 “转变”:作为国家公职人员,二小不得不在表面上接受姐姐与舅舅安排的同时,私底下考虑着与自己职位相关的工作,趁着购买丧礼用品,他知道了丧礼用品的几个提供商,并利用电视台的威力将他们曝光;这种改变也意味着他工作态度和作风的转变,从一开始的直接抵触到不得不暗度陈仓;陈母的转变:经历过躺在棺材几天的所见所谓,从坚定的土葬派到愉快的坐上了去往火葬场的汽车;陈姐的转变:从开始抢着付钱,到后来以夫妻打架的方式退出了付钱者的位置——陈氏母女的转变意味着,只有在涉及到自己的亲身利益时,人才会认识到自己本应该做一个不同的选择。 “公职”:关于二小的公职身份,片头二小提到过,他以自己是公职人员的身份来提醒母亲理解自己的选择;科长提到过两次,一次是首次到陈家时提醒二小应该做什么选择,第二次就算是半威胁半通知消息,私底下说“抬出门就把你开除了”,同时却通知“我会把车停在**地方”;说到公职,作为文明单位的文明人员,科长也是煞费了苦心。大殡那天领路的那个大仙,个人觉得就是科长,她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将一个丧礼的队伍领到了一个婚嫁的队伍前面,拖延了时间,扩大了新风俗的影响。第三个提到的是老舅,他信誓旦旦地对上门讨要纸品钱的老钱和李厂长说,希望在自己外甥这里打开一个突破口,以后就不会有人再拦着了。是真是假,不得而知,或许他自己连半点都不信,但听的人信了。关于这一点,我能想到的是,如果你是规则的维护者,请一定注意了,不要试图做破坏这个规则的事情,也不要试图让别人在你身上发生这种事情。 “实际与切身利益”:陈母本来只是坚持土葬,后来同意假死办葬礼的理由是很荒谬的,“丈夫已经死了30年”,在阴间到了成婚的年纪,如果不去阎王爷那里报个户口,阳间的原配就要变成阴间的小三了,这是她在棺材里坚持躺几天的动力和信念所在——为了自己妻子的身份,为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当她看到自己的亲兄弟假借自己的名义骗自己孩子的钱财的时候,她的信念动摇了;当她看到和尚是由女人扮演的时候,我想她可能会崩溃了。当她知道这场丧事花了将近2W块钱的时候,那个坚持大操大办的念头已经彻底崩溃了。影片中有一个很搞笑的情节,关于吃肉的那段,有兴趣的可以仔细看看,我想,那一段是最能体现一个人和他所属的阶层最本质利益特征的。 电影对封建迷信等活动背后的欺骗特征也做了揭露。我想,佩斯先生既然没有让人的转变从封建迷信而是从殡葬对人的影响方面侧重,也应该是有他的道理的,毕竟,这只是一部喜剧,而佩斯先生,并不希望与**太近。 http://aimouse.com/xiaozixiansun/
本片是由杨克摄影,陈佩斯和赵丽蓉主演,陈佩斯担任导演的一部具有时代价值感的轻喜剧。这部影片看下来整体是一种荒诞无稽之感,在看似夸张的插科打诨的表演中,反映出新旧文化的冲突与观念的碰撞,是早年国产喜剧中亮丽的一笔。
电影中的男主人公陈小二是政府机关单位人员,吃国家的粮饷,自然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老母亲去世后是火葬还是土葬间无疑选择了符合政府鼓励政策的火葬,这叫新事新办。而小二的母亲有着浓厚的封建迷信观,加上他舅舅的煽风点火,更加坚定了老太太只有风风光光的土葬才能与小二的父亲在天上相见的想法。于是一场啼笑皆非的闹剧葬礼就此展开。
本片正派有一个小二姐姐送给母亲棺材当寿礼的情节,初见以为老母会发脾气甚至赶出去她,以为女儿是咒自己早死,谁知老太太竟摸摸棺材,开心地搂住了闺女和女婿,颤颤巍巍地笑着喊他们好闺女好姑爷。回想起来感到荒诞滑稽,带有一种强烈的讥讽感。影片开头是狂风大作,一队办丧礼的人锣鼓喧天,用热闹非凡的吹打声号鼓声送葬,办葬礼的男人作为孝子,甚至要心甘情愿地接受小二舅舅的敲诈,借高利贷给长辈办葬礼,仔细看老舅那尖酸狡猾的嘴脸,利欲熏心的眼神,真是令观众笑中带恨。狂风吹的人站不住脚,何尝不是暗示着一场闹剧的开始与新旧习俗相互冲突势不两立呢?在小二老舅的鼓动下,老太太终于穿着最时髦的寿衣躺进了棺材,等着风光下葬,体面的升入天堂,回忆起影片前部分老太太的死缠烂打要求小二签协议保证让自己土葬,甚至不惜软硬兼施,套路小二按手印,陈小二也无奈苦涩,自己都说“忠孝难以两全”。
在生动活泼的表演诠释中,这部宣传主流思潮的喜剧片落下帷幕。在出殡前小二与母亲的“促膝长谈”也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孙子与奶奶,儿子与母亲竟在棺材里互动令人哭笑不得,欢笑之余向观众启示些什么,令观众感受到一些深意。第二天,老太太出殡与结婚的事撞在了一起,两对人还来了个“正面交锋”,再度令人啼笑皆非。
陈小二生动地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做人难--母亲逼迫,姐姐威胁,主任的唇枪口舌,做个孝子更难!是将老太太交给红白理事会还是火葬场呢?此之谓“忠孝难两全”。
真正的"闹哄哄"的喜剧 俩司马懿历史性会晤 俄罗斯方块笑死
昨天刷了一遍,今天忍不住又刷一遍,这戏勾人瘾。陈佩斯、倪大宏、丁嘉丽的演技都是逆天级不提了,可是站魏宗万身边,就显得魏太尉格外油滑自如;而魏太尉跟赵奶奶刘爷爷一比,还能显出拿架势的样子来。飚戏真是比出来的,赵奶奶举手投足说话太结实了,严丝合缝,真一点儿演的痕迹都没有。
灭霸原型丁嘉丽
赵老奶奶演妈,陈佩斯演儿子,第一代司马懿演老舅,第二代司马懿演姑爷,胡汉三演扎纸人的,容嚒嚒演跳大神的,你说值得看不。
非常讽刺,现在没人拍的类型
看到小孩子说“奶奶 烧你是不是和烧鸡一个味啊?”我要笑死了 这些老电影的笑点也这么有趣的吗
9分,这部电影真可以说是做到了寓教于乐,把农村百姓对土葬观念的转变融入到幽默的喜剧中,经典中的经典。
国产喜剧绕不过的高峰。
“二小,你妈没了”“瞧您说的,我妈这么大人,能没了么”“你妈走了”“上我姐家去了?过几天我去接她”“你接不回来了,装殓入柜了”“把她装柜子里干嘛”“你怎么还不明白,你妈入土啦” ……哀乐齐鸣,“你妈逝世了!”
能把荒诞的故事拍成喜剧却不招人烦,在笑中流泪,我想这就是喜剧的最高境界吧。
笑死了
投资再大也拍不出了 各方面的牛逼
8、90年代真乃国产电影的黄金年代啊,杂糅讽刺的喜剧,怎么看都顺畅无比,毫无矫揉造作,充满生活气息,更别提演员们个个身怀神技;不走假大空的城市路线,专注广大农村现实题材,这才是正道啊!
这个太好看了,赵老太太从棺材里头起来因为馋了想吃绿豆糕,魏宗万的贪心大舅子,还有女人假扮的和尚从衣领泄露的春光......超现实主义 屡看不厌
其实好的喜剧在讽刺背后都是满满的爱,像郭德纲那样拐弯抹角的刻薄,是走不远的。
了无痕迹臻入化境的中国特色魔幻荒涎现实主义
记者——你获得过国家一级的奖么?陈佩斯——没有。记者——无论是小品,还是喜剧话剧?陈佩斯——没有,都没有。我是一个非常干净的人~
也是小学时看的,印象最深的只有两个镜头,一个是吃红烧肉,那么肥,竟然吃得那么香,好恶心;一个是赵丽蓉“诈尸”。
小时候在央六看了N多遍了吧。越发觉得岁月给人带上墨镜,看到越来越多喜剧的悲剧色彩,并掩藏了五味杂陈的泪水。土葬改火葬,戏剧团跳大神,印刷厂印冥币,曾经的仙人跳,这些也才过去没多久,这样的魔幻现实还在这片土地层出不穷,只是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麻木不仁。现实的悲剧,依旧鳞次栉比。虚构的喜剧,却不再若有所思。
谢谢电影最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