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摊,一直是平凡而又伟大的存在。
它们便宜,满足口腹之欲;
它们美味,让味蕾难以忘怀。
无敌随意,非常嘈杂,但没有人能拒绝它的诱惑。
尽管你吃遍了山珍海味,你还是怀念起你熟悉的路边摊。
视一个亿为小目标的王健林,还是会跑到保利吃卤煮;
再精致优雅的时尚名媛,还是会拉上好友去喝酒撸串~
无论你功成名就,还是无名小卒,在街边摊面前,人人平等。
今天,报姐又来放毒了!
带你走进亚洲各国各地,探寻各色街边摊。
它们值得拥有姓名!——《街头绝味》(Street Food)
一菜一味,百菜百味。
品尝当地美食,肯定也是旅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新奇的滋味能让你的口味为之惊艳,也能让你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街头绝味》每集深入到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带你感受亚洲各国各地的街头美味!
街边的米其林一星
曼谷,CNN评选出的路边摊美食之都。
所有去过的人,都不禁赞叹路边摊的美味和受欢迎程度。
作为街头小吃的摊主,独特的美味是他们的制胜法宝。
而身为“曼谷街头小吃女王”的痣姐,更是深谙美食之道:
将简单的食材化为佳肴,让普遍的菜色更上一层楼。
将日泰两国的“蛋包”相结合,奢侈地裹入差不多半公斤的蟹肉,铺平再卷,在油锅里翻腾。
大块的蟹肉加上轻盈的蛋卷,绝对是能让人闭上眼睛细细品味的好滋味。
冬阴汤是泰国料理的灵魂,也是不得不尝的美味。
痣姐独创干炒冬阴,避开热汤,更适合在炎炎夏日品尝。
肥美的海鲜配上爽口的酸辣,让现在码字的报姐垂涎欲滴。
扎根街头,灶头火光冲天,铁锅哐哐作响。
就这样一家普通的小吃店,在痣姐的努力下,夺得了米其林一星。
她没有去学过厨艺,也没有天赋的青睐。
所有的菜品,都是她凭着多年的经验,一点一点研发出来的。
今年她已经73岁了,还在亲力亲为,为客人提供值得抢破头的泰式美味。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米其林。
但是,在世界各地,还有许多的街头小吃,每天都在街头抚慰千万人的胃口和心灵。
德里不只有咖喱
提到印度,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宝莱坞电影的一言不合就尬舞,和印度餐厅里的各式咖喱。
德里是一座拥挤繁忙的城市,不同的族群,多元的文明,让德里拥有着十分多元的饮食文化。
恰特,印地语里意味“吮指”,是德里最受欢迎的街头小吃。
香煎土豆饼,淋上印度辣酱和酸奶,再搭配各色时蔬。
酥脆的口感同酸辣清新在舌尖上交织,让你吃了还想吃。
擅长制作恰特的达陈,无疑是德里小吃中的佼佼者。
达陈的恰特足以供养一家人。
家人的支持造就达陈的美味恰特,达陈的恰特也促成了哥哥的归家。
到底是先有恰特,还是先有家人,达陈也给不出答案。
但是,达陈知道,“家人”才是美味恰特必不可少的秘方。
总统最爱的奶奶点心
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总有一个奶奶路边摊。
她们头发早已花白,却是小吃的一把好手;脸上早已刻满皱纹,却是美味的岁月认可。
而在印尼的日惹,更是有许多年近破百的老奶奶们,她们带着简单又美味的拿手小吃,依然活跃在街头巷尾。
90岁的沙蒂南奶奶,她以传统方式制作的市场点心,备受人们的喜欢,就连总统也是她的忠实粉丝。
Q弹的糯米染着绿色的植物香气,甜蜜焦糖酱交织在表面,再撒上椰子粉增添热带风味。
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市场点心,让她走出母亲过世的阴影,让她结识相爱一生的丈夫,也让她养活了全家祖孙三代。
虽然沙蒂南奶奶早已佝偻驼背,但她并不打算退休,依旧每天和丈夫牵着手准备每天的售卖。
而人们也乐于在她的摊位前上很长时间的队,和老当益壮的奶奶聊聊天,听听她开朗动听的欢笑。
某种意义上来说,《街头绝味》并不是一档纯粹的美食纪录片。
纪录片的重中之重,在于制作那些食物的厨师。
他们不仅是街头食物的灵魂,更是街头巷尾的斗士。
深藏功与名,通过辛勤的劳作来生存,为家庭和社区创作了巨大的价值,
默默无闻的他们,早已成为了自己生活中的英雄。
不过,报姐发现很奇妙的一点《街边绝味》在IMDB上评分8.2,在国内豆瓣的评分却持续下滑,现在已经掉到了7.6。
在很多短评中,很多小伙伴都在大呼“为什么没有咱们大陆的!”
额,,,报姐觉得,大概每集30分钟的时长,撑不起咱们如此博大精深及多元的饮食吧...
除此之外,可能还是因为国内路边摊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遭受的打压。
各大城市大兴整顿。街道变干净了,但却少了热闹的烟火气。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
他们在多年的同行竞争中生存了下来,却被一句”影响市容“赶跑了。
不只是港片里一直上演的“走鬼!快跑!”
多年来,我们目睹了多少城管和摊贩的猫鼠游戏,看到了多少所谓的“美食一条街”拔地而起。
饮食需要多样化,如果全都大同小异的话,就没得意思了。
虽然,摊贩的集中管理是有必要的,毕竟城市需要干净、整洁的面貌。
但路边摊也是城市灵魂的一部分,那样的真实又暖心的市井文化,一旦失去了,整个城市就剩下冰冷的空壳了。
希望有一天,路边摊不再是脏乱差的“过节老师”,而是一种默许的“街头名片”。
展现着城市的市井灵魂,点缀着城市的风土人情。
之前看过韩国钟元大叔 的【街头美食斗士】,非常酣畅淋漓,全部是接地气的小吃,特写,大口吞下。抱着这样的预期在看Netflix的新剧【街头美食】,却完全是另一种画风。
每集锁定一个目的地,1主角厨师+2,3配角厨师的人生故事。
他们无一不是被命运捉弄,仿佛抓住救命稻草一般以烧菜作为谋生手段,然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靠着匠人精神,成就了伟大的街头美食。
其中,最触动我的是大阪街边居酒屋老板的故事。
他六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打击过大开始酗酒,对他施暴。他吓到不敢回家,带着被子和枕头在码头露宿。可说到这里,他竟然是以帮父亲的口吻说“他不是一个酗酒的人,只是母亲过世对他打击太大”。
我的眼泪开始打转。
因为家里不给他支付学费,他初中后便辍学去大阪谋生。起初在一家餐厅里坐刷碗工,就这样2,3年后开始学习料理,如饥似渴的。后面他靠着一定要拥有一家自己的居酒屋的强驱动力,没日没夜,勤恳工作。想着“我存下1000万日元(约60万人民币)就去开一家自己的居酒屋,然后娶妻生子“。
结果,他终于存够了钱,却遇到父亲去世。是的,就是那位酗酒家暴他的父亲。然后他花了600万为父亲料理后事,开店面的梦想也一下击破。
呵呵,命运就是这么爱开玩笑吧。
还好,他并没有被打倒,用剩下的钱做了一个临时摊位,座位都没有的那种。每天只睡四小时,没有休息日,高负荷的工作。幸好客人很喜欢,生意越来越好。他开心的说:“生意很好,然后我们有了自来水和简易WC。”满脸幸福。
我忍不住了,眼泪夺眶而出。
也许是命运待他太残忍了,所以对任何一点点的馈赠都显得那么感激和知足。
在这个物质过剩,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习惯了那些注定成功的故事,习惯了所有的鲜花背后都有背景支持。哦,他爸爸是个厉害的厨师,所以他理应出色。哦,他是因为财团支持所以才做到这个位子。
上次如此感动,是看【三块广告牌】,一个案件的发生,然后平凡人的无助展露无疑,可在无助中又透露着善意,所以说小人物最是打动人。
我一直觉得,夜市小吃摊有着城市里最鲜活的那一面。
不同于白日里的步履匆匆,夜市里的人们卸下了疲惫与麻木,在食物的烟火香气里,变得生动起来。
这是一部以东南亚街头小吃为主题的美食纪录片——《街头绝味》。
其实,我更喜欢它的港版译名《街边有厨神》。
和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同,这部片的主角不再是小吃,而是小吃摊的摊主。
这一点,恰恰也是最打动我的。
因为给每一份食物赋予生命,让它们变得独一无二的,正是食物的料理者们。
在他们眼里,你能看到对料理的热爱,以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所造就的风味。
这份热爱与坚持,就让泰国曼谷街头的一个路边摊,获得了米其林一星。
这个路边摊就是我们生活里常见的那种。
四五张简陋的桌椅,食材配料码在一旁,几眼黝黑的灶台,火苗四窜,铁锅用得油光发亮,鼓风机呼呼直响。
摊主痣姐,今年已经74岁了。
“出道”40多年以来,她几乎没休过假,一直坚持在街头料理属于她的美食。至今,她已经研发出了100多种料理。
同样每日与料理打交道的我,深知这个数字背后蕴含了多少的苦功和不易。
或许选择这个行业是偶然,做出成绩多少需要天赋,但坚持才是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看到74岁的痣姐在灶前舞锅弄铲时的神采飞扬,听她坚定而缓慢地说出:“炭火跟铁锅就是我的信念,它们教我变聪明,教我变勇敢,所以只要我还有体力的一天,就会继续做菜。这就是我。“
我感受到了会心一击,仿佛两个拥有相似热爱的灵魂在隔空击掌!
我从小就爱泡在厨房里。
一开始,是看着外婆和菜妈变魔术一样地,把各色食材变成美味的菜肴;
渐渐地,我自己变成了在厨房施法的人,解锁了越来越多的食材与料理;
再后来,通过我的分享,更多的人加入了这个拥有神奇魔力的厨房世界。 不断增加的关注人数,真心实意的留言,每天一起云吃饭的陪伴……有越来越多的理由支撑我前行,但我知道,亲手做出美食的快乐,才是我泡在厨房里的初心。
那颗因为热爱事物而扑通扑通跳动的心,是做不得假的。
小时候,我一直想成为一个很酷的大人,却说不清到底什么样才叫酷。
看到痣姐,我才恍然:凭借着坚持不懈的心和孤注一掷的勇气,将生命变得沸腾起来,就是我想要追求的“很酷”的人生。
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热爱的与坚持的从未改变,想来也算没有辜负小时候的期待吧。
你的热爱是什么?你又坚持了什么?
如果你还没找到答案,不如去看看这部纪录片,看一看不同境遇里,那些如你我一般的小人物们是如何熠熠闪光的。
当然,你也可以单纯地将它看作是城市美食图册,先用眼睛代替身体,把各种滋味尝一遍。
(更新中……)
2 -快乐的人生没有遗憾
占坑评论 待填
(ps:我一定会回来填坑的!相信我!)
以下是文字占位符////不过从上线的内容来看,《街头绝味》还是展现了深度挖掘主厨,将戏剧化的人生经历和美好食物结合在一起的感人戏路。
比如第一集里的“街头小吃女王”、已经70多岁的硬核曼谷奶奶“痣姐”(Jay Fai)。
痣姐又飒又美,带上护目镜掌勺就是小吃女王,换回便装涂上口红就是个气场老太。
“痣姐热炒”是泰国曼谷最火爆的路边摊。“痣姐”被大家称为街头小吃女王,每天都会有许多顾客慕名而来。
什么样才算是高手?
叱诧风云,呼风唤雨,几千万资金眼皮都不眨,英勇无畏让众人膜拜。
其实,真正的高手是极其平凡的,是一些不起眼的人物。
他们不会贪慕虚荣,不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不需要别人的崇拜。他们是一群踏踏实实做事的人。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技巧,精益求精,日臻完美。
痣姐说:“我只要一走进料理台,我就一定会全神贯注。我对每一道端上桌的菜都一丝不苟,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完美无缺。我希望我的料理是最棒的。放大块的蟹肉,绝对不会亏待我的顾客。”
实际上,痣姐也经历过重大的失败。本来她以针线活为生,后来一场大火不仅烧光了所有的家具,也烧毁了她赖以生存的缝纫机。
失魂落魄之际,开始在菜场上帮妈妈的忙——炒面。
只有勇于尝试,才能不断地突破舒适圈
我发现那些卓越的人,都有一股韧劲,是任何人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她刚摆摊时,只有一道菜——鸡肉汤面。为了把路边摊更好的经营下去,开始研制最具特色的料理。
这种突破自我的勇气非常可贵。
卓越是没有什么诀窍的。只要静下心来,认真的做好一件事,不惧怕失败,勇于尝试,你就是高手。
《街头绝味》第一季讲述了泰国曼谷、日本大阪、印度新德里、印尼日惹、中国台湾嘉义、韩国首尔、越南胡志明、新加坡、菲律宾宿务九个城市的街头美食。这些隐匿于街头巷尾的美食,满是人间烟火味。但是,与其说这是一部美食纪录片,我更愿意将它看作草根创业纪录片。有别于同类纪录片将大笔墨放诸食材鲜度、技巧难度、菜品质量等美食元素上,《街头绝味》更注重于挖掘美食背后的掌勺人故事。
以第一集为例,泰国街头美食top1痣姐投身美食界前,曾经是一名裁缝。二十岁那年,一场大火让她一无所有。“我该怎么办,我才二十岁。”机缘巧合之下,她来到妈妈的小吃店里帮忙,开启了自学烹饪之路。虽是半路出家,但是她天赋异禀,且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从街头走到了米其林的颁奖舞台上。
第二集的日本居酒屋老爷爷是个开朗乐观的人,许多食客慕名而来,除了因为美食,还因为想见他。在他的居酒屋里,他就是个喜剧演员,一边炒菜,一边和食客开玩笑、玩游戏。很难想象,这样的笑容背后,其实有着坎坷的命运。爷爷的童年并不顺利,六岁失去母亲,父亲变得酗酒且暴力。“一放学我就回家拿杯子枕头,到小学的屋顶上。”面对镜头,乐观的爷爷眼角竟泛着泪光。长大后他花了很长时间攒够了开店的钱,不幸的是,他的爸爸去世了,葬礼坟墓花了700万日元,余款只剩400万日元,开店梦碎。
听着他们的阐述,我恍然明白,这些美食饱含着他们的热爱、认同与骄傲。“我不喜欢随便放假。”“我活出了自己的人生,我没有遗憾。”“我最大的愿望是在工作中倒下。”这是草根大厨最朴素动人的热爱与坚韧啊!
此外,这部片子的画面极具电影感。虽是美国出品,但是色调却不是美国风格,反而有日韩电影的深沉感,让人想起《小偷家族》《釜山行》等电影。放几张图,自行感受吧。
街头小吃的灵魂当然是在摊主啊,从这个角度切入,比说美食本身要好很多吧。
5.2 大阪的笑容好吸引人。小吃是城市的灵魂不为过,更是一群人的伤痛过往和穷苦记忆。他们都是胜者。
际遇幸或不幸,氤氲热气下都是相似的乐观脸庞。不同国家地区的hawkers不约而同地希望儿孙好好读书,不要再过像他们的生活,翻炒着人生的烟火气。
不论是曼谷街头带护目镜的阿婆、胡志明市小巷里买海螺的大姐、大阪街道站立式居酒屋的爷爷,每个人都坚强的面对生活的苦难,通过辛勤的劳作来生存,为后代、为家庭、为社区。记得采访过程中某位说到,如果失败了八次,就要站起来九次。不是单纯意义的美食纪录片,那些默默无闻的摊贩已经变成自己生活的英雄了。
各大城市网红店纪录片,嗯,大家都说为了传承而在营生。网飞这次擦边球打得聪明,每集都是国家+城市,到了某地就变成特定地区+城市。
第二集大阪 第五集嘉义
(说没中国就打差评的真的是有病)议题将镜头对准街头料理人,交出一份制作精美运镜出色的作品。但我觉得只是优等生的作业,没有继续深入真的挺可惜的。个人的命运总有相同的转折和奇迹,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历史与政策却是很大的色彩印记。这份区别本可以婉转地通过美食给展现出来的,挺遗憾。
我认为比舌尖好,没有那种假大空的叙事,集中于个体,同样温暖感人
大阪那集看哭了……被大叔的执着&积极所感动,可同时又觉得可悲为什么命运对有些人那么残酷
第一集的那位泰国痣姐平时真的是优雅,上班后又像绝命毒师一般疯狂……
1.泰国曼谷痣姐;2.日本大阪;3.印度德里;4.印度尼西亚;5.台湾嘉义;6.韩国首尔;7.越南胡志明;8.新加坡;9.菲律宾宿务。还可以,捉住了街头这个重点,介绍摊位老板这个也没啥错
定位于街头美食,表象上是随性了,实质上却和《主厨的餐桌》系列别无二致,大卫· 盖伯的这个套路看多了就没感觉了。
旁白和采访非常烦人。
非常特别的一部美食纪录片,一开始不太喜欢,后来终于明白,主角从来不是食物,主角是人,很多地方印象深刻,其中一句是,但是精彩的故事,一开始都会有失败。
舌尖上的东南亚。没中国就差评的怎么能民粹成这地步啊。确实第一季比较出彩后面较为平淡。
这部剧被人诟病的无外乎两点:一是这是Netflix拍的美国视角,不是本地人拍的,自然是深度和辨识度都不太够。但架不住人家选题好,路边摊门槛最低却又最有生命力,于是最能代表地道的当地饮食文化。二是亚洲拍了一圈,却不见中国大陆的街头美食。可人家曼谷、新德里、首尔、胡志明市大量的路边摊入镜,我们的首都如今还有路边摊吗?
本是奔着午休下饭美食赏析去的,却一碗碗小人物人生鸡汤疯狂的给我灌,一边感动一边喝汤。
果然系出同源,和《大厨的餐桌》差不多,饱眼福、勾胃口、挑情绪,三把刷子一条路走到终点。常看各种美食行脚节目的重度爱好者比较容易发现,当中诸多食物和受访对象出现了高度同质化(关键是没有更多新鲜的角度挖掘),如此自然招人喜欢的节目概念和优质团队,难免会让人有些失望。PS 台湾那一集竟然请的是陶喆前女友Joanna!以前康熙的时候觉得业务能力差(和王蓉蓉那集PK简直被糟蹋死了【。)又显老,但如今在“网飞滤镜”下变得多了些气质,英语也会说了是怎么回事!#然而这种节目还是严重呼唤胡天兰(介绍担当)&刘恭显(英语担当)!#康熙后遗症
挺喜欢!目前看到印度那一集。比较喜欢大阪那个老先生的故事。也喜欢一种传承。祖孙三代,就做一种食物,就做一件事。这种传承本身就值得尊敬。
台本俗套又伪善:每个小贩拿到的都是生活所迫的剧本,当中的大部分甚至已经有应对这类剧本完整的公式化表演;而每个出镜的评论家动辄都要强行拔高到文化身份认同的高度,并振臂高呼小贩和食物就应该保持它们现在的也就是最好的样貌,殊不知他们鼓吹的“传统老店”最久不过是几十年,在美食的长流里不过是沧海一粟,凭什么要被剥夺进化或者被淘汰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作为美食纪录片看起来并不下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