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本就是属于英雄人物或重大事件的荣耀桂冠,若在光影中提到它,唯有真实的战争与虚幻的神话能摘取其冠上明珠。多变的地理位置时刻提醒着观众世界的广袤无垠、出场人物的繁多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缠绕紧锁、大背景下人物命运的身不由己更是荡人心弦惊心动魄,历史以一名悲壮战士的身姿用残破却飞扬的斗篷护住幸存的生命,在上帝视角下唯有硝烟与鲜血不可辜负。
历史由冰冷的数字和无情的残垣组成,灰色是它不变的主旋律,大地之母用泥巴变幻着它的外形、风雨雷神用咆哮张扬彼此的问候,但唯有人可以给予历史色彩:在黄色的土地上撒谎偷盗、为了赤色的恋情而大动干戈、与冰蓝的怒涛英勇抗争、种植绿色的蔬果果腹饱餐。人赋予历史血肉的同时不忘疼痛的触觉,过往的人们仅仅存在于文字之中便倍感振聋发聩,一旦活跃于荧幕之上,每每都会惊的人起鸡皮疙瘩,不仅是那些后知后觉的恶、也包括至真至纯的善,而更多的,是对信念的坚守。每一分坚守,都必须以十倍辛酸偿还,这是人欠下历史的债。
一部好的史诗片应该既能展现宏观格局又能尽显人物个性,既有普罗大众的偷生智慧又有枭雄将领的一语成谶。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是史诗片的主旋律,或慷慨激昂或骄傲顽强,因为不同的人,所以不同的史诗片才有了自己特有的韵味。《桂河大桥》里死板却认真的英国军官用原则刷新了战争的正邪论、《辛德勒的名单》中从发战争财转变到救异族命的伟大商人用善良偿还着德军的罪恶、《阿拉伯的劳伦斯》以一己之力梦想让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共处却惨被驱逐、《甘地传》更是极尽剧情表演之能事还原一个圣人的形象、《宾虚》在那个没有特效的50年代末敢动用一万五千名群众演员铺垫一个人的复仇路、《乱世佳人》更借南北战争的惨烈彻头彻尾摧毁了郝思嘉的爱情......精彩到凡胎难承的史诗片都因为有一个传奇般的主角,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胸膛内跳动的便是整个宇宙。
世上不缺圆滑的政客,但缺少活出真我的将军。然而飞鸟尽良弓藏,战争结束后这些不善政治的人唯有顶着虚衔了度残生,然而一向心直口快的巴顿将军却无法改变天性,自此招来了杀身之祸。究竟是上帝不忍他的爱将在人世间被毁清誉、还是政客强强联手铲除了这个有可能威胁到自己利益的无畏将军?人们永远逼迫出一个真实的答案,因为这个世界早已真假不分。但“血胆将军”可以凭借影像的魅力成为一个永远的神话,一个狗娘养的高逼格神话。
爱雪茄、爱手枪、爱脏话成为了巴顿将军的三大标志,这个出身军人世家的霸道男人凭借一身虎胆于战争中迅速做出决断、继而凭借军事才能将付诸行动。然而这样一头猛虎只可征戮战场岂可为人垫脚石?独断独行的做法和口无遮拦的性格让他身上背负的战功越多,视他为眼中钉的人也越多。军界的黑暗丝毫不亚于政界的肮脏,政界仅仅暗流汹涌,军界却让人粉身碎骨。巴顿将军的一生光明磊落到了可耻的地步,以致于政客不得不用扑朔迷离的死为之祭奠。
有趣的是,扮演巴顿将军的美国男演员乔治·斯科特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荣誉后拒绝领奖,一方面带着艺人风骨里的高傲认为演员之间不可比较,一方面对巴顿将军本人的争议性持保守态度。毫无疑问的是,乔治·斯科特这一蔑视权威的行为为荧幕外的“巴顿将军”又增添了一笔传奇色彩。坚持原则的硬汉有时单纯如婴儿,思想还活在古希腊时期人类的纯真本性之中,越是面对权贵脸上越会不自觉的挂上混不吝的腐笑,浑身上下写满了“老子就要注孤生关你蛋事”的大写字体。
电影《巴顿将军》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成功从多个角度还原了一位受人敬仰的争议将军形象,更是高度还原了战争全貌的残酷、政局波谲云诡的狡诈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百态,甚至详细到一条因为主人匆忙逃命而被遗忘在修罗战场上的瘦狗的凄凉,诗性与暴力的美学毫无违和感的出现在这部影片中。反思和怜悯都是战后才能有情绪,这是一部属于战场的电影。炮火中刚直勇猛粗中有细的硬汉专场,作为一个铁铮铮的男子汉,可以被毁灭,但绝不会被打败。
影片开头是穿戴整齐的巴顿将军站在美国国旗前抑扬顿挫的一番演讲,标准的军礼、腰间的象牙柄手枪略带寒光、口中的训诫与眼中的凌厉一般无情,因为战争本就无情。在他手下成长的士兵可以两天不吃饭不睡觉持续行军之后立刻作战,我相信这些士兵会咬牙切齿的想枪毙这狗娘养的,但当他们的将军同样在雪地里行走、和士兵们一同行走时,我相信他们的内心要比舒舒服服躺在日头下捉虱子骄傲的多。因为巴顿将军不是在用士兵的命赌一场名誉战争,而是将死亡的可能性放大到无数倍后教给他们活下去的能力。
巴顿将军有一句著名的名言,“一个好的军人应该死于最后一场战争中最后一役的最后一发枪弹”,天生归属便是战场的他一生热血激情驰骋疆场,片头打出片名的时候用了一只荒原上的鹰代替他出场——天空的王者,永恒的孤独。关于这种生物有一种浪漫的说法,当它们濒临死亡之时会竭尽全力向天空和骄阳飞去,直至烈焰与气流将它粉碎吞噬殆尽,不带走一丝人间眷恋,也不留一丝痕迹于世间。这种决绝诗性的骄傲和巴顿将军如出一辙,重要的是他也是一个军史学家和诗人。在古修罗战场上吟诗的他想象着自己千百年前的光辉战绩和酣畅流血,两千前年战争的悲壮与罗网将他紧紧缠绕。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硬派美与阴柔情怀已然融为一体,让人无法分清,这究竟是一个跨越千年战场的吟唱诗人、还是一个戎马半生铁血自负的将军。
巴顿将军对政治的的不屑是他征战生涯的最大敌人,面对权贵他竭力隐藏自己的轻视与不屑,然而所有的表情都清楚的写在他的脸上,自以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松下来表达对交际的不满,实际不知被多少双眼睛紧盯着找错。抽打士兵和在公开场合言语有失成为了他军事生涯两块最大的绊脚石,前者让一向自诩民主和坚守人权的美国政府被迫雪藏了他三个半月,后者成为了日后暗杀的直接原因。历史上的巴顿将军曾说要揭露政界的黑幕,而受此连累的政客不再少数,他们就像懦弱的士兵一样期待着把枪口抵在他的鼻子上。
作为一个天生的战争狂人,本不应该在和平年代得到赞扬,因为他不符合多数人的期待。从人权反战角度来说,他是头号敌人;从国家维稳角度来说,他不听从上面指挥;从民众角度来说,他带来的利益远远比不上老板心情好多发的两块钱。最为赞扬、敬佩、了解他的居然是敌国的将领,大抵自古以来惺惺相惜的英雄总避免不了你死我亡的结局,各为其主的立场让他们可以倾尽智谋一决高下,一生得以痛痛快快足以。
而影片绝不满足于让这位天才战争狂人仅仅局限于为战发狂的状态,他所痛恨的是懦夫和弱者,因为在他的字典里从未有这两个词来扩充。流着血的士兵从他的汽车旁路过,他无动于衷,因为这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损伤,心软和同情拯救不了任何事,能救士兵性命的只有他们自己;随手杀死普通农户的马,因为前进才是他唯一的目标;优秀的将领死去令他心痛,但也只是感慨天降大任于厮又何以令其英年早逝;只有在军队的医院里,他才能自然而然的表现出硬汉的柔情,将荣誉挂在伤患的枕上,用复仇成功的话安慰受伤的将士。他的柔情不是软弱的逃避,就像阿甘救了上尉,不需要教他怎么活下去,人们自然就知道勇敢的活才是最好的抗争。巴顿用诗的悲哀征服了生的悲哀,而懦夫,总是不配英雄谈吐。
他不是一个好人,但绝对是一名好将军,也是一个迷失在现代的浪漫战士。人们常常在众多角色中分身不暇,最后疲惫不堪。而他从始自终贯彻自己的原则于一个目标,无悔更无怨。他可以在战场上永远进攻,永不防守,在政治里却连连败退应接不暇,他是活在上个世纪的传奇,一个尴尬的从中世纪穿越而来的文艺将军。和成长太快的世界无法接轨是他晚年的尴尬,跪地祈祷的同时满口脏话。纯粹到让人忍不住笑,从未见过如此心口合一之人。如果我是一名士兵,我希望碰到这样的将军,不是为了流血杀人的狂热,而是为了身为军人的荣耀,更重要的是,只有他可以最快的结束战争。
他的荣耀已随古罗马的将领一起随风而逝,不知他又会投生于哪一朝的乱世,于征戮中寻求光明。
越南战争。
《政治形态文艺学》革命宣传使用的是公共话语,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形式,它都追求震撼与冲击效果。简短的形式(标语、口号)与强烈的情感诉求(号召、命令与允诺等)对受众心理产生一种“子弹效应”或皮下注射效应,直接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形成所谓的政治文化。
主流传记片中政治领袖在群众面前的动员、宣讲和演说是意识形态最直接的表述。开场六分半的演讲,违背了好莱坞的基本叙事原则,让巴顿看向镜头,迫使观众与影片中的听众认同,即观众是和士兵们一起在听巴顿的演说,这就完全揭示了创作者的意图:唤起美国青年的战争冒险精神和爱国精神。
《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西方传记电影的复杂性,不回避性格缺陷人性弱点,争议,不惮于揭示非主流的价值观和个人化的意识形态,拒绝对人物做简化的单向度的描写评价。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行为鲁莽口无遮拦,“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悲剧式的英雄,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
狗娘养的战争,这是巴顿回忆录的题目。巴顿是将才中之精英,他和隆美尔,蒙哥马利,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在二战舞台上同台竞技,各领风骚。他是生活在二十世纪的浪漫战士。他为战争而生,他爱战争。孙子兵法讲到为将之道,智信仁勇严。除了仁,他将其余四点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不需要士兵的爱,只需要服从。记得他在回忆录里说过,当你面对士兵,只需要把他们看成一堆木头。绝对的纪律成就绝对的恐惧,绝对的恐惧成就绝对的服从,绝对的服从成就了绝对的战斗力。这一生的荣耀是转瞬即逝的,但是如果不曾有过,那么,将是悲惨的。
塑造的性格太鲜明了。管不住嘴总惹事的直肠子,因长了个破嘴而屡次受挫;对待士兵过分严苛而被外界质疑;军事疯子,不让他指挥就是在惩罚他;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自认为是上帝的宠儿;十六世纪的浪漫主义者,相信自己的伟大,等待上帝给他荣耀的那一刻。
镜头的运用堪称完美,熟练却不套路,70年代的东西放在今天依然令我惊艳。
这电影体现了,美国人根本不吃奴性教育,如果扇耳光事件发生在二战的中国军营内,就不是个什么大事,甚至会比作“严父般的教育”。
最后的镜头看着甚是落寞,一个失业的将军带领他的牛头梗离开战场。已经没有战场,也就没有士兵了,他变成了个普通人。
I don’t care to drink with him or any other Russian son of bitch。巴顿是个狗娘养的混账 相比之下那些在斯拉夫畜生面前畏首畏尾的二五仔们连狗娘养的都不如;最纯粹的军人人格 一个耿直过头的战士 不同于布拉德利那般左右逢源的政治将军或蒙哥马利那类不入流的水货 巴顿彻头彻尾的武德很能激起人对军旅生活的向往
影片获4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著剧本、最佳美术设计与陈设、最佳剪辑、最佳录音等7项大奖,其中获最佳男主角的乔治·C·斯科特表示自己的表演并没有那么好而拒领该奖
天蝎座的野心与我行我素
70年的斯科特还有64年奇爱博士的影子,这时其实他才43岁。虽说赶上了越战宣传需要,但是毫不避讳、也不渲染,极度克制。一眼看出科波拉的剧本,讲的永远不是故事而是性格缺陷明显的天才。疯狂里透着理性,冷酷里藏着热情,务实包裹着浪漫,反而造就了极高的可信度。可惜也是套路,多了腻。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3小时的史诗级战争传记片。1970年就能拍出如此震撼的战争场面,直到45年后的今天依旧毫不逊色。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大银幕欣赏,观感太棒!。乔治·斯科特演技出神入化,演活了桀骜不驯,只懂打仗不懂政治的老顽固——巴顿将军。
乔治·C斯科特的个人魅力
战争片方面,本片缺乏真实战争的残酷感,也没有火爆的场面;传记片角度,人物性格大都扁平如纸,虽然没有多少虚假改编,但巴顿的缺点被大幅掩盖,有避实就虚之嫌;单线顺叙且毫无高潮,平淡乏味似流水账;宣传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太过明显;配乐倒是温醇清丽;摄影和表演算得上精致,亮点不多。(7.0/10)
「All real Americans love to stay in battle, American play to win all the time, That's why American never lost, and we will never lose a war. 」諸位,我只是給你們這些沒打過仗的做勵志演說,我這麼做是因為我在突尼斯遇到過打了三年仗的英國人和法國人,你們完全比不上他們。就這樣。
刚烈单纯的性格很让人喜欢,就是处理事情的方法有点过头。他是一个战神,他是一个只属于战争年代的人,性格决定了他走的路必定坎坷,但是人们会更容易记住这样一个有性格特点的人。
我们都知道他脾气暴,我们都知道他骨头硬,我们都知道他说话脏,我们都知道他爱打人,我们都知道他曾经八面威风,我们也知道他晚年凄惨~
其实电影本身是有点冗长、缺乏高潮的。但作为一个美国在越战严重受挫期的战争片,得了那么多奥斯卡,政治目的实在太过明显,而且确实也通过刻画巴顿这样一个战争狂达到了一定的成效,所以算是一部“成功”的传记。嗬,当时的美国人,不管你是左是右,你一定得粗暴地恨布尔什维克…
其实挺有趣的,后人看战争首先是结果,处于的人是看自身的处境,同时代的人是看道德标准。这一切又都被政治利用,可悲。
我知道这部片子用了多少好莱坞的pattern,塑造了多么典型的英雄形象,满足了多少粉丝的情结,也知道导演从多方面各种仰拍赞扬了巴顿,我就是对一个喜欢战争的人没好感。我恨政客,我更恨这种不问政治的炮筒子,给喜欢战争又缺父的小男孩去看吧。
我有时在想,如果巴顿不只是指挥欧洲战场的第三军团,而是整个欧洲战场的指挥官呢,二战结束的时间会不会缩短?如果罗斯福死前就已委派巴顿指挥太平洋战场呢?结果又会如何?只是历史不能假设。即使所有的荣耀都会消亡,我们仍然不会忘记您,每日读圣经却说着脏话滴铁血硬汉General Patto
你们今天在这里,有三个原因。一,你们来这,是为了保卫家乡和亲人。二,你们来这,是为了荣誉,因为你此时不想在其他任何地方。三,你们来这,是因为你们是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男子汉都喜欢打仗。
这个一直以为自己属于十六世纪的“狗娘养的血胆将军”站在镜子前面跟自己说:“我一生都想率领更多的人来决一死战,现在,时候终于到了”。
周传基老先生那篇分析,写得真是好——自以为是哪~对于这种影片,文本读解脱离了历史研究(拍摄的历史),就是往左可往右亦可的扯淡。回到影片,上半场真不错,下半场有失编排,尤其最后几场戏,纯粹推销展示了,可惜。
主旋律传记片的典范,“伪缺点”玩得炉火纯青,相比之下我国某些二货导演就永远分不清真性情和真土匪的区别。片中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巴顿公开说出了美帝国主义者的心里话,反引起了这些道貌岸然之辈的不满,当然,这么拍有影片拍摄年代和影片表现年代ZZ需求变化的原因。
8.3/10《巴顿将军》也是一部顺应时代潮流而诞生的军需片,却没有树立任何高大全与假恶丑,而是伪装成了一部个人传记片,把巴顿这个备受争议的二战将领塑造有血有肉,这当然离开不了乔治·C·斯科特的精彩演绎,开场演讲绝对是本片最为精彩的段落。巴顿这个战争狂人,真是生错了国家。
最佳人物传记片 科波拉的剧本 斯科特的演绎 美军的全力配合 让人如何能不喜爱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