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所涉及到的四个角色,两男两女,侯麦依旧以一个普通的故事,精准描绘出了人的逃避心理以及道德架构。 从贝特朗独白的视角,讲述完整个故事。这个人物形象虽然是男性,但他身上所拥有的模棱两可的行为的气质,习惯在心里评判他人以支撑自己的理论,放在生活中很多人身上都适用。尤其是在另一位男性角色纪尧姆的侧面衬托下,贝特朗的形象更容易让我们想到身边那些盲从的人。
我的视角重心被两位男性的关系所吸引。贝特朗与纪尧姆两人是表面上的好友关系,这种好友关系却并不单纯。这种关系的链接是因为两人社会性及心理性的需求。
纪尧姆,外形优越家境阔实,传统意义上的“花花公子”,凭他的能力可以跟很多女孩谈恋爱,但他从来只谈容易简单的恋爱,即只满足肉体需求。贝特朗,性格平和但怯懦犹豫,不直面自己的内心,喜欢找各种理由在内心将自己高高架起,去评判他人,行为却深受外界的影响,追随别人嘴里的“好”。
这两人成为朋友,不夸张的说,用二次元的方式比喻,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大佬与小跟班的关系。纪尧姆需要这样一个朋友,这样一个角色可以让自己输出观点,从而肯定自己;贝特朗需要这样一个朋友,虽然内心并不认可,但他渴望这样的外在表现,即社会形象输出。
贝特朗借用纪尧姆的双眼去审视女性,因为纪尧姆可以轻易得到部分女性的青睐,所以这部分女性便被他打上了“普通”的烙印。贝特朗从别人的视角去看,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动机与判断,以至于外在行为表现出来根本不是他自己。
所以当苏珊娜接受纪尧姆的好意,两人发展关系之时,贝特朗忽略掉自己明显是被苏珊娜吸引这个事实,反而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在内心将苏珊娜定性,到最后甚至将对纪尧姆的气愤转移到苏珊娜身上。
正如苏珊娜所说,其实她和贝特朗才是最像的,这里说的像是本质的像,两人其实拥有着一样的底色,但外在表现大相径庭。苏珊娜代表着勇敢真实的那一类人,她表现出来的就是她自己,做喜欢的事爱喜欢的人。贝特朗却是想尽办法掩盖自己的人,他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
两个男性角色拥有着一个巨大的共同点,就是逃避与怯懦。两人都在逃避真爱,虽起因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在逃避自己。
影片表现最少的一个角色苏菲,更像是跳脱出影片外的一个第三视角,即观看的我们。她一语指出贝特朗的内心,其实你就是个孩子。
侯麦道德第二部,刻画的男性与女性,在我看来是人逃避与面对的两面。这里表现的道德,并非特定语境下的道德体现。而是不同的道德架构落到相同的人身上,如何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我们拥有的原始的勇气与力量,被后天习得的道德观念影响,被环境所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所谓成年人的世界里,存在一个公认的观点:保持勇气面对自己非常难。
如果将纪尧姆、苏珊娜以及“我”之间的关系看成一个三口之家,那很多事情就更易被理解。
纪尧姆是一个强势残忍且花心的父亲;苏珊娜是一个看似软弱、每次都屈服于父亲的母亲;而“我”,则是一个懦弱的,崇拜着父亲以至于做他的帮凶、甘愿在旁人面前维护他的儿子。
我当然爱母亲,但同时也痛恨她的软弱,因为她的软弱也是我的软弱。
父亲多次在我面前羞辱母亲,这让我越发讨厌她,我也讨厌着旁边无法带她离开的自己。
终于,母亲无法承受而离开了父亲。以后,背着父亲,她还时常叫我一起出去玩,我觉得是因为我们共享着父亲的秘密,所以我们变得亲密起来。
我们的见面还是被父亲知道了。在一次见面时,父亲出现了,他再一次要求我做他的帮凶,我屈服了,我想我伤了母亲的心。
我开始逃避着母亲,但母亲还是找到了我,她既往不咎,还是那么热情。
经常和我们出来玩的还有苏菲阿姨,她总是带着一个高大帅气的男人,叫弗兰克。我知道,父亲曾经追求过苏菲。缘于对父亲的崇拜,或是我的反叛,我开始接近苏菲。
母亲留了张纸条,离开了我。
我和母亲很久没见面了,一天,苏菲告诉我,母亲再婚了,对象就是弗兰克。我知道了,这是母亲的报复,她利用我接近苏菲的时候,去接近了弗兰克。
她完成了她的复仇。
我也更了解了她,从而也更了解了父亲,也许所有男人都是一样,只是毛头小孩。
(你问钱是谁偷的,当然是不靠谱的父亲和想报复我的母亲,一人拿了10000法郎)
六个道德故事都看完了,更理解了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准则这句话。
下午去了一家咖啡店,店主是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年轻男性,店里没有所谓“咖啡店”音乐,有的只是好喝的咖啡和单独的吸烟区,十分满意。里面还有家很小很迷你的纹身店和酒窖,并未深入沟通,下次会再来这里。
说到吸烟,我对此事是很包容的,包括对自己。虽说女性吸烟这一点最早是出于商业目的被资本家大肆利用并加以宣传,不过这一套还是让我吃的消,不过基本公德不能跨,走大街叼根烟走在风口上还是让我想上去把人的烟头掐断。
词源学,这让我想起「CallMeByYourName」里Oliver和他父亲关于Apricot的精彩对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他们几人在桌子上迷信鬼神的一段不免让我想到笔仙(?没看过)或类似的情节,不过这倒是很好的帮我复习了一下法语字母发音…这都哪儿跟哪儿。
这个混蛋朋友总是追求简单好追的女生,给男主一种不追求真爱的错觉,其实我也可以理解,但现在很难笃定了。虽然老是口头上说着不相信真爱,但其实指的是不相信自己足以拥有。恰恰像他的混蛋朋友一样,多尝试才是找到真爱的唯一途径,(我怕不是被马克思洗脑了)然而说一套做一套才是我的本性。
关于他朋友的羞辱与征服理论,前一半是过度的(或依某些人来说是恰好的)手段,而征服女人这一说,就像今天在「喷嚏」里被理解为一种“赢得”的战利品。也许是个人原因,为获得某物而大加争取以获得他人认可,除非此物是且确实是我本身所想,不然我真是很难提起精神。但好像男女之间的“征服感”已经被等同于一种程序和流程,且多是以男性为主导一方,(我好像又成了个femalist?)虽然女性在某方面也是起着决定权的一方,不过这种形式总是很单调,好在现在有所改善,本事儿逼决定不再瞎操心了。
另外有时候,我还真的挺拎不清该什么时候跟姑娘出门提AA的,关系好也就罢了,老子乐意可劲儿请。我老是会想到那些觉得男女生一起出去吃饭喝咖啡男生付钱理所应当的行为,我这人可能就老是把自己带入到场景里换鞋穿,想着一女的,总约我出去吃饭,还不让我A,心里就老觉得欠人家的,在底气上就吃人家嘴短了,那还得了?等以后聊翻脸了一笔一笔糊涂账再翻出来我可得气死。(当然在此祝愿大家别遇见这种人哈)也间接说明了我没有苏珊娜那么洒脱,能说出我心情好爱做就做这种话来,小市民心理又开始躁动了。不过这种现象上的“一叶障目”反倒使得她成为了最终赢家,距离自己所笃信的爱情越来越近,此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罢。以后要这么鼓励自己哈哈哈。
天真还是狡猾,无辜还是有罪,真没那么重要。愿爱者都能剥夺别人的怜悯,实现自己的报复。
ps.男主有点像林宥嘉
关于男性普通且自信的问题
以戏弄女生,以骗感情的方式,只是为了炫耀,彰显自己高人一等的地位,以玩弄女生数量为骄傲的男人,是极其贫穷且自卑的。试问,一个绝对有实力且对自己有自信的男人,应该会砸重金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子,或者以其他方式勇敢追求高高在上的女神。而不是像男二一样,对自己真正喜欢的不要,而是去找那些容易追的下手的。
因为贫穷且自卑,这样的男人满以为自己多高高在上,实际上以放弃自己爱的权力,以一种欺骗手段骗取女孩子身体。可是女孩子却用心也用爱对待这段感情,最后也通过这段感情不断了解丰富自己,也不计较洒脱转身。男人却得到了虚荣心,以为自己赢了,其实是输了,因为要委屈一个人的意志和不喜欢的人做爱,不管男女,事后都会后悔。
女人最大的报复是,不要给男人怜悯的机会。因为一旦不幸遇到这种普信男,不可以抱怨不可以肆无忌惮视自己为受害者,而应该以自己的理解方式,明确自己,确定自己确实爱过了,只是因为爱他而已。当时不知道他是真得不爱我,如果真正知道他只是玩弄感情,不爱自己,作为女人就应该转身就走。这个“真正”也要不同的女人不同把握,事到临头就看个人智慧及时醒悟,早日抽身。
当然这只是限于骗感情的范围,如果是骗钱或者骗其他,那就不是为了虚荣心,而是一种手段了,相比之下,后者反而相对成熟。
关于“谁审视谁,谁怜悯谁”的彭罗斯楼梯。在混乱的情感关系中,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那一个。其实大家都差不多,谁还瞧不起谁呢……唐璜从诞生之初就一直是个悲剧人物啊。
我不太能理解像贝特朗这样的男人,觉得他应该是一个潜在的GAY。
侯麦怎么拍得让我感觉即使是苏珊娜偷屌丝的钱我也能接受因为屌丝实在吃人家软饭吃太多了,但我更相信是屌丝那个乱搞的混蛋朋友偷的钱,苏珊娜应该没有那么坏,只是在爱情关系里没有自尊但不放弃追求爱情的女人而已。混蛋倒是连高个子女人都不敢追的软蛋。
完全没有道德感的法国人,充满了欺骗,麻木,怯懦,无助,放荡,自私……
男性将无法「得到」以及有主见女性的行为视为「复仇」,尤为甚者的直男癌其实是Bertrand这样既没有金钱(于是一方面鄙视花花公子Guillaume的风流又下意识的羡慕)又缺乏行动且为了「尊严」束手束脚又不断蔑视女性的男性,最后陷于自我痛苦与追悔也是自作自受。
短片内容不太复杂,两个男生B和G,G是花花公子,身旁不缺女朋友,他也喜欢和B在一起出去玩。B是个穷学生,懦弱自卑,虽然每次都说要学习,但是只要G一叫,就立刻穿衣服出门,结果最后挂科了。B很讨厌G身边的女朋友,讨厌符合他无聊的小游戏,但是他很喜欢G的新女朋友苏珊娜。G和苏珊娜分手后,苏珊娜开始频繁找B,可是B却开始胆怯,丝毫不敢有想法,平时出去消费还是要苏珊娜出,害得人家不到月底就没钱了。苏珊娜给足机会,但B和人家在公寓一晚上,啥也没发生。最后,苏珊娜放弃了,她找到了更优秀的人,报复了G的花心和B的懦弱。而B也在人背后用自己一套套垃圾理论安慰自己。侯麦早期的作品剪辑和叙述故事的能力还是不够成熟,青涩简单,部分情节过于冗长,情感变化的处理略显生硬,所以最后我也不太理解明白这部短片。
无脑自恋又可怜的两个年轻人啊,碰到苏珊娜这样聪明的女孩。不过感觉几个演员演得不好,加起来还不如一个索菲。。有些段落还挺有意思,不过也不能说自己完全看懂了。。。呃。
一开始觉得苏珊娜就是一个包子,在爱情中没自尊,还倒贴,也被其他影评误导,一直等待她的黑化报复。其实,苏珊娜就是敢爱敢恨做自己,爱得时候没有保留,愿意付出,不爱的时候全身而退。她没有那么斤斤计较。她的幸福是别人抢不走的。
实际的真相是什么呢?苏珊虽然被人利用,但她忠于自己的感情,固执地追求自己所爱,对比出男性的靡弱和欠缺行动力,到最后她或许成功了,或许还会继续。但是那两个有一大堆奇怪理论的男人要干什么呢?年轻人真是残忍无情且没大脑。
“六个道德故事”之二:女性的胜利两个男人,一个骄傲自大、一个吝啬盲从;两个女人,一个惧怕独行、一个众星追捧,相比于两个“小孩”,她们太过聪明与老道。苏珊娜不会选择戏弄自己的富二代,亦不会选择那个懦弱的穷学生,她在男人的指尖游走,看似是受害者,但其实没人能困住她,她是永远的胜利者。
没有讨人喜欢的角色… 也没看出为什么suzanne在最后变得“让人尊敬”
8.75/10故事还是有点纠结的。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跳舞都要找一家右岸的俱乐部,我猜是摆明了要和雷乃那帮人划清界限?
男主对于男友和女主都保持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心态,轻蔑、瞧不起,却又依存、享受(不断拒绝并最终答应,这一招女主最后也用上了,变被动为主动)。丢钱、新女友、重见女主最终让男主失去了居高临下的一切可能,但他依然把这种结果归结为女主的复仇。导演很会利用镜子与影子表现男主眼中纠结的角色
女人掉入男人的陷阱,是自己沉湎于爱情的代价,也许甘愿;男人自诩聪明,凌驾于女人之上,却是沉湎于自我的良好感觉,到头来是自己走不出去自己营造的美好幻觉。
早期的候麦,各种青涩不顺畅,然而在塑造人物心理的边角旮旯上还是非常细腻。苏珊娜其实是相当可爱的女孩子,这两个小青年也并不那么令人讨厌。不过年轻人的幼稚和残忍,必须在时间里慢慢磨掉。
这几天在看他的片子,故事的铺陈很有自己的风格,只能说我看片太少啊。我观察到的存在在他影片中的规律性的东西是,结尾部分都会变得豁然开朗,仿佛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说的了,但也包含部分深刻。即使它只是个爱情片
烂小品。剪辑点诡异,摄影漏洞百出,非侯麦盛期水准。
对侯麦一见倾心,太厉害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疏离、随意而美妙,丰富又细腻。无关乎道德,爱情里没有道德可言。“三人行”是法国人极偏好的形式。迷上苏珊娜优雅纯真的笑容。
候老总是善于塑造这种貌似不惊人最后却发觉是最猛的人
重看;3.5;恒定完美的三角形结构(男主是一对恋人的棱镜与传声筒),而苏菲如功能性外角,在三角行将坍塌时常产生强力支撑作用,侯麦的剧本功力一如既往的强悍,善于将这般流俗故事写得优雅有趣,半个多世纪前就拍出如此犀利通透之作。如果说《面包店女孩》尚能以结婚收场,尚能标榜些许“成功”的可能,这部对“虽普确信”男性们的嘲弄讽刺堪称直白——在他们眼里姿容一般、智商欠奉的女孩,竟能勇敢地以“牺牲自尊”来成全感情,竟还迎来幸福的可能;结尾沿着男主视线去凝视苏珊娜的身体,其羞愧与卑微几乎能溢出镜头。贝特朗与纪尧姆明显具有镜像功能,急于“成人”的前者暗暗师从后者(因而有各种奇怪的容忍);他们以为输在女性的“狡猾”(影片视角),然而其实双双失败于自以为是的居高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