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艳后

HD

主演:瑙玛·希拉,泰隆·鲍华,约翰·巴里摩尔,罗伯特·莫利,安妮塔·露易丝,约瑟夫·斯柴德克劳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日本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0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绝代艳后 剧照 NO.1绝代艳后 剧照 NO.2绝代艳后 剧照 NO.3绝代艳后 剧照 NO.4绝代艳后 剧照 NO.5绝代艳后 剧照 NO.6绝代艳后 剧照 NO.13绝代艳后 剧照 NO.14绝代艳后 剧照 NO.15绝代艳后 剧照 NO.16绝代艳后 剧照 NO.17绝代艳后 剧照 NO.18绝代艳后 剧照 NO.19绝代艳后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悲剧中的悲剧

   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事实是,Sofia根据茨威格的《Marie Antoinette》改编成了这部电影。

    茨威格的作品,是传记文学的精品。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文件考证,探讨了Marie Anoinette的内心与人生悲剧。Marie的悲剧在于,她未曾担负起与自身地位的责任。她漂亮、简单、活泼、待人真诚,但是任性、轻率、无法集中。她的性格,看上去大多是优点,至少无伤大雅。然而,人生的客观残酷在于,身处那样的时代与地位,她的错误是致命的,不可原谅的。

    茨威格描述的重点,在影片中都有体现,但没有贯穿,也没有被表达清楚。可以一点点的列出来看:

    1. 与杜巴莉夫人的对抗。以Marie的简单,她未必对杜巴莉夫人本人有多大的恶感。只是她出身高贵,身边的贵妇也对她有所影响,造成她对出身低贱的杜巴莉夫人高傲到沉默。换是一个有头脑的人,会清醒地看出对方是公公的宠姬,何必执著于这些平白给一位国王难堪。Marie的任性与轻率,从这件事情上有清晰的体现,这些也正是送掉她性命的根源。

    2. 丈夫的生理障碍。茨威格用了很长的篇幅,考证路易十六所遇到的问题。其实只是个小手术,颇费周章地用了几年时间解决,甚至最后是后来贵为德皇的弗雷德里克亲自劝说。但这对Marie确实很有影响,如果她能更早的生育,进入母亲和家庭的角色,那么很可能会简短她的青春期般的玩耍。在这几年中,她不断地混迹于年轻贵族中,派遣她的无聊,始终无法专心地了解自身的责任,更无法成熟起来。

    3. 玩乐与挥霍。Marie是洛可可艺术的女神,从洛可可,就可以知道她的最爱都是什么。精致粉嫩,可爱俏皮,轻松之极,没有一丝丝压力,更没有所谓的严肃和思考。他的丈夫,如果不是国王,一定是个大好人,被众人喜爱。但和她一样,这两个极其平庸的人很不幸地成为了法国的国王与王后。就连Marie的哥哥,都表示了对她的担忧,甚至一语成谶:“革命一旦来到来会非常残酷。”这位赤字夫人,多年来的批阅只有潦草的一行字:“请支付。”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挥霍了多少钱。她扮演过无数次的农妇,但是她一生中,未必见过一个真正的农妇。最后她面对审判,关于自己挥霍过度,也不得不表示,超出她的预期(她快乐任性的时候,真的有过预期与思考么?)以至于到了著名的“项链事件”,虽然她彻头彻尾是个受害者,但全法国都在反对她咒骂她。她直到这种时候,才如梦方醒。遗憾的是,一切都太晚了。

    4. 与费森的感情。Marie的一生是失败的。她不缺乏智力,但却将大半生都任由自己做个傻瓜。当她在后半生经历磨难的时候,她终于冷静下来,开始学习和判断。这些东西并非她不能学会,只是她从不曾去发掘。我一直认为,费森是上天送给她的最好的礼物。她从费森身上体会到了真正的感情,在她最悲惨的时光中,费森始终陪伴了她,给予了全部的爱与忠诚。茨威格用许多考证证明了此二人的关系。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丰富这位王后人生悲剧的重要内容。

    我几乎是在写书评了。不厌其烦地道明这些,无非是解释Sofia为什么描绘了那么多看似奇怪又不连贯的情节。Sofia完全没有连接好这些关键点,也没有把这些内容真正转化为视觉情节。所以会造成很多观众觉得冗长无味,不明就里。

    Sofia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部电影过度缺乏批判性。Marie的悲剧是极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的品性未必有大的问题,但是一旦不能承担应负的责任时,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Life is pretty tough. 不能因为Marie活泼可爱,本意善良,就能够原谅她所犯的错误。历史就不曾原谅,将她送上了断头台。

    此外,我对Sofia将Marie的母亲,玛丽 泰蕾丝的塑造成一位身着黑衣、满口说教的老太太极其不满。大概Sofia觉得她把女儿嫁出,是一场政治交易吧。可一国之君,难道不该对国家的内政外交负有责任么?这种选择难道是靠感情就可以解决的么?她对于女儿的教诲,从信件就可以看出绝不是空谈与说教。她甚至苦口婆心地在每个细节上,对自己任性的小女儿沟通与批评。只是一切都付诸东流。

    最后说说影片的原声音乐吧。我能理解Sofia使用摇滚音乐的想法,也是个很好的创意。因为摇滚是很能宣泄情绪的音乐。只是与情节上出的问题一模一样,每个场景的音乐都是孤立的。单个音乐和场景都是契合的,但每出情节的音乐,整体上都无法连贯,所以整张原声音乐,始终不能成为一个流畅的体系。

    说了这么多,不再继续了,Sofia在演员、摄影、音乐、服装上都努力了很多,但整体而言,只能说是失败之作。我将评论的题目叫做悲剧中的悲剧,意思是说,她尽力描绘Marie的人生悲剧,结果却是另一场悲剧。

 2 ) 可惜只有半部好戏

对这片子无论是捧是摔,我想我都能找出一大堆理由,实在是优点缺点都十分明显的作品。但是这是我钟爱的索非娅·科波拉的片子,而且看了个开头就能判定这是部很有小科波拉味儿的片子,所以我还是觉得这是部不错的电影。这些年的片子都是明显的缺乏个性,导演或作者的印记越来越淡,无论是制片体系还是创作思路都被全球化和资本力量折磨得毫无生气,又到了一个令人怀念作者味儿的年代。这种时候,就会觉得索非娅·科波拉,朴赞郁,甚至是克里斯诺兰,这样的明显能把自己的作品赋予个人印记的导演愈发珍贵。

《绝代艳后》的核心的优缺点,都是来自导演的女性视角,或是说一种女性的叙事精神。小科波拉的三部作品几乎都是围绕着同样的主题,女性的心理成熟。即使空间、时间背景都不断更迭,作品的本质精神都在于此,也就是我所感觉到的小科波拉的味道。处理这个主题,女性自身的细腻情感自然是基础,但是更核心的,对涉及这种复杂心理时期的叛逆、冲突的矛盾的处理才真正考验作者的功力。《处女之死》的感觉便比较质朴真实,但是略显粗浅,《迷失东京》的处理则很讨巧。来到《绝代艳后》,前半部的刻画把握则十分的精彩,少女的脱离温室,强迫成长的压力表现得很到位,用一种疏离感强调了成长过程中的好奇与胆怯。但之后的部分,或许是力有未逮,则显得有些混乱,脱离开了前半部所铺陈好的节奏,于是主题变得凌乱,对于全局的效果,就是你无法确定这片子究竟在讲什么。当然如果完全依靠后半部的感觉,变成一出宫闱情戏,则这片子会变得更无意义。结局对开头有一定的呼应,进入凡尔赛,也就是成长期开始的茫然,到离开凡尔赛,则是脱离成长期的无奈与苍凉,结构的思路应该是可以做到清晰的,所遗憾的就是整个主题没有很好的保持下来。至于史实方面,我想根本不是重点,这就是一个类似简奥斯汀的故事,背景不过是个壳而已。

小科波拉还是很喜欢玩技术的,前两部作品中都看得出,空间观点很灵活,对节奏的力量的把握也很好,有点老爸的意味,而且在凝重中多了一份轻巧,女性的可爱的顽皮。于是《绝代艳后》中有很多精彩的情绪转折点,庄重而间离的全景段落,还有快速轻巧的中近景段落,加上音效方面的精彩配合,流行乐、特别是摇滚乐配华丽的洛可可风格,感觉真的是很好,加深了疏离的效果且带上了一分灵动的气息。至于美术,华丽绚烂的部分反而看得没感觉了,户外的清新而生机勃勃的片段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部分低位的在草丛中穿梭的镜头,真的是很美妙。或者华丽如华衣锦厦,或者梦幻如穿梭云间,宛若少女的绮梦。

 3 ) 这不是法国史记,是女性传记

玛丽绚烂而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两句“金玉良言”:当大臣告知玛丽法国老百姓连面包都没得吃的时候,玛丽回了句“那他们干嘛不吃蛋糕?”;当玛丽被推上断头台的时候踩到了侩子手的脚,这时玛丽说了句“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她不是个皇后。
那么,
她热爱大自然,渴望田原生活。有她花圃木屋小绵羊。
她喜欢交朋友,和三五好友把酒言欢。
她喜欢音乐诗歌戏剧,她自己的演出赢得满场喝彩。
她喜欢时尚,和设计师探讨搭配,色彩,质地。款式。
她喜欢孩子,不吝惜轻吻着:“宝贝宝贝”。
科波拉在用一个女性的视角去审视一个背负历史的女性。看完全片之后,我更喜欢叫她玛丽小姐,而不是玛丽皇后。
那个可爱纯真的小女人。

 4 ) 玫瑰之吻

这是 一部美到分分钟都可以截图的电影

讲述路易十五十六期,法国大革命前贵族们奢华迷乱的生活。 奥地利公主玛丽14岁时,在一场政治婚姻中,从奥地利公主变成法国的太子妃,王子对玛丽非常的纵容,婚后,玛丽热衷于舞会 时装 庆宴和修饰花园,一直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直到最后法国大革命爆发。

本文主要分析一下画面美的原因,以电影截图为例,仅供参考

(这里将静止画面与动态镜头一起讲,主要讲些常用手法,暂时忽略两者许多差别)

1.首先光与视觉中心是必须的

◆因为有光,我们的眼睛才能看见,而光有自然光人工光,冷光暖光 主光副光 逆光顶光 根据需要来使用,有光就有影,找到光与影的虚实对比明暗对比。

◆人的视觉中心只有一个就像圆心 靶心只有一个,所以我们的摄影 镜头 画面 里面只能有一个视觉中心,所以构图的时候一定要有取舍,太多东西只会让眼睛不知道看哪里(就是为了扰乱人的视觉除外),而这个视觉中心一定是画面中一个特别的物体,,而这个视觉中心是由构图者引导出来的。

下面这张剧照明显是人工光暖色调,属于X形构图,视觉中心(也就是画面两对角线中心)是主角玛丽的笑脸,,其他人的脸都比较暗来衬托最明亮的玛丽,离得越远的脸越暗,每个人间有远近关系,高低错落,最前面的烛光与玛丽身后打开的门营造出可延伸空间。

2.有对比有层次

◆大小对比,明暗对比,鲜灰对比,疏密对比,远近对比,虚实对比,强弱对比,注意强弱对比的层次。

对比在故事中塑造人物,突出人物 推动情节也构成画面美

下面这张玛丽位于画面中轴线上,周围的暗对比出玛丽王后美丽的身材轮廓

下面这张多人画面属于V形构图,粉衣女主角位于V的中心上,树干位于画面中轴线上,阳光洒到草地上刚好照出人们的侧脸,粉红色裙子与绿草地, 盘子里的绿蔬菜与红果子为对比色,黑衣的人们又衬托出粉衣的亮丽,远处的马 小孩让画面生动,营造可延伸空间。

下面这张是很明显的鲜灰对比,灰色对比出红衣的男子,红色也象征战争中的血。

3.视觉的引导

线,圆形,S形,V形, X形,C形,△形,╲ɔ形,///形,↗↑↖形,黄金分割,对称。

色彩, 比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黑暗中有一线微弱的光,一片灰色中有一点鲜艳之色

线与色彩除了构图 在故事中有隐喻与象征,烘托环境的作用。

下面这张为圆形构图,圆形位于黄金线上(可以理解为井字格中心4个点围成的方形 然后方形的任一边直线算是黄金分割线),人们围成一个圈,近处灰色的人群对比出白色部分的主角。

下面这张为S形,人物的头部,臀,前面腿的膝盖顶,脚 连起来就是S形美丽曲线,蓝色蝴蝶结与粉色是绝配色。

下面这张又是红绿对比,近处白桌子两边的人 和 黑衣男旁后蓝帽子蓝外套的女子构成一个△形

下面这张暖色调画面女主角头部的倾斜线 帘子的倾斜线 构成 /// 形构图。

下面这张为很明显的对称式构图,女主的蓝衣和她后面的橙色灯光为对比色,场景的灰对比出女主的亮丽。(三组对比色,红绿 蓝橙 紫黄,一般情况对比色是不可缺少的,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

4.视觉的角度与节奏 (这里主要针对视频)

◆角度主要有平视 俯视 仰视 ,景别有 近景(人物头颈肩) 中景(出现人物上半身),远景(介绍环境,多用于开头或者结束) 全景(最远的镜头) 特写(细节),

找出这个事物最好的角度,

人物最好不要完全正面,与画面形成角度较好

视觉角度是为故事情节和角色本身服务的,反应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

◆影片里每一个镜头有快慢有远近有节奏,每一个镜头都是有用的就像小说里每一个非主角人物每一个情节每一句话也都是有用的,越是看似随意的简单的越是费精力想出来的。

关于食物的特写镜头

5.画面镜头的背后是我们的眼睛

◆每一个好的镜头画面背后都有一个善于发现美捕捉美的眼睛。

捕捉人物表情的微妙变化(反应人物内心世界)捕捉人物某个动作的细节(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捕捉某个不起眼的场景画面(推动情节发展)

◆这就需要 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多尝试,发现生活中的美,抓拍一些精彩瞬间,捕捉别人不怎么在意的却触动你的画面,同样的事物我要怎样拍怎样构图显得我逼格高且非常适合讲好这个故事。

影片结束时路易十六离开凡尔赛的微笑。

6.风格

先有好构图,在考虑后面添加细节修饰,关键是得有自己画面的风格,新颖。当然影片的叙事风格也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人物服务,人性是全世界共通的。

从大的方向看

比如古装(古典的)影视剧画面构图多对称式,画面整体色调偏暖黄色 银灰色 或冷或艳,东方的影视剧画面多意境美如水墨画般(其实本宝宝不太喜欢那种太过浓艳的古装剧,华丽和浓艳是两回事),西方影视剧画面多雕塑美如油画般,这就和地理 文化相关了。

下面三张来自《刺客聂隐娘》 印度《帝国双璧》 《绝代艳后》

下面4张为路易十六与王后早餐图,都是对称式构图,但每次就餐的意义都不同

从导演角度看

◇比如李安善于从西方角度描绘东方文化,

《少年派》中海的场景,展现天地之大,人太渺小,浪漫唯美,故事中有许多宗教隐喻。

《色戒》中的这场戏也让我印象深刻,钻戒的光芒映衬出易先生脸上在她看来温柔怜惜的神情,王佳芝以为易先生是真的爱她,一下子就沦陷了,然后放走了他。易先生真会撩。。

影片中的钻戒代表感情,通过眼神 语言 戴戒指的动作等平淡含蓄的细节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比如徐克的武侠电影大家也挺喜欢吧,他的风格是奇险 诡异,他的武侠片总是快意恩仇,主角多为正义智慧的化身,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性较强,张弛有度,动作戏灰常棒,他在艺术与商业的平衡上掌握的很好。

《狄仁杰系列》就画面和镜头来看也是帧帧都是画,较为真实的还原了大唐盛世,气势恢宏,特效镜头比较多,动作戏也很精彩,冲击力感染力都灰常强。值得一提的是徐克的手绘分镜头很牛逼。

下面两张来自《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比如侯孝贤善用长镜头营造意境美在加上画外音营造真实性(纪录片多用长镜头,蒙太奇主要表现冲突节奏较快)。

《刺客聂隐娘》,剧情不谈,影片里大量空镜头(留白)长镜头 营造出山水诗意美 描绘出一段极具东方美的唐传奇,如 影片开头的天空,枯树中的古建筑剪影 流水声,鸦声引出片名,影片中还有些镜头是隔着纱帘的,营造一种如梦似幻感与朦胧美, 该片的配乐也是棒棒的。

每位优秀的导演 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美学,所谓风格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内容表达手法可以有万千种。

感叹一句当导演真不容易,为你们点赞。

另外影片里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的配合也是可以的,主要为表现一段剧情或者一个人物。

找到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没有艺术或者没有商业是万万不能的,带着镣铐跳舞。

光,视觉中心,层次与对比,视觉引导线与色彩,角度与节奏,风格 等

这些不过是为了让画面看起来舒服,产生美感以及联想,

好的构图可以让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感,让电影讲好故事打动观众。

好的构图离不开观察 模仿 学习 不断练习,分享交流 ,人人都可以是摄影师 画家 艺术家,无论图片镜头还是文字音乐不过是我们表达的一种方式

找到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视觉语言就像写作得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文风,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谁的。

所谓好的画面 其实就是让人看着舒服,可以打动人心 且有独一无二有风格。

关于动画电影,除了电影该有的基本要素,画面配乐的风格比其他类型电影风格要 更加更加更加的 个人强烈大胆,需要大量大量大量的想象力

最后

关于电影《绝代艳后》

路易十六不是暴君,玛丽王后并无过错,他们的才干在别处却无奈生在帝王家,上一辈留下的问题无法解决,加上专制制度的局限性,注定要走上断头台,成为人民眼中残暴君主必死的象征,而革命本身又意味着流血,牺牲和复辟。 很明显,专制制度有他的局限性 所以终会消亡,而所谓人民的裁决并不代表公正,人心是容易改变的,好的制度是引人向善的,让人摆脱愚昧走向自由的,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政治哲学特别烧脑,顺便推荐几本书《旧制度与大革命》《君主论》《利维坦》《社会契约论》《公正》。

 5 ) 玛丽·安托瓦内特,华丽的,空洞的

玛丽·安托瓦内特,路易十六的妻子,哈布斯堡王朝的公主,波旁王朝的皇后,法国大革命期间与国王一起被送上断头台。

《玛丽·安托瓦内特》,Sofia Coppola的第三部电影,展现了玛丽从奥地利小公主到法国皇后的一生中的些许片段,极尽华丽却难免被认为空洞。

大概从片头音乐开始,就应该大概知道这电影绝对不是讲历史,甚至称传记都有些勉强。十八世纪的法国宫廷竟然配上节奏感十足的摇滚乐。十四岁的小玛丽来到了凡尔赛,这金碧辉煌的宫殿绝对让她觉得不可思议。尽管王子好像对她并不很感兴趣,而且法国宫廷的繁杂礼节也让她有些厌烦。婚姻生活并不完全如意,她还没学会这座宫殿中的生存之道,而一位新的皇室成员的诞生更让她难堪。乏味的宫廷生活自然得找些有趣的事,高跟鞋、折扇、礼服,水晶的、镶钻的、蕾丝的、皮毛的,蛋糕、甜点、香槟,连赌钱的筹码都是五彩的。终于太子妃成为皇后,小女孩也十八岁了,她有了第一个孩子,有了一座宫殿里的村庄,有了一个英俊的情人。最后的生命必然多事,第三个孩子不幸夭折,而革命的战火也使得他们离开了凡尔赛,离开的马车上,初升的太阳照耀着菩提大道,我想她并无留恋。画面定格在一片狼藉的凡尔赛,摇滚乐再度想起。

原来,Sofia一点都没有变。她所关注的仍然只是那个年青的女孩,她的单纯又复杂的心理,她似乎拥有一切但又空洞无比。自杀的女孩是,东京街头的女孩是,法国的皇后仍然是。所以导演尽可能的把所有的镜头都对准这个女孩,她的宫殿,她的锦衣玉食,她一个又一个的舞会,她梦幻般的农场;她因为没有孩子的失声痛哭,她对情人如情窦初开一般的期待。那么历史呢,当然只是陪衬,尽管它何等的波澜壮阔。

电影在戛纳引来骂声一片是意料之中的事。那段法国人引以为豪的追求自由的历史在一个美国小女子眼里还不及一个女人的礼服高跟鞋折扇来得精彩。实在很想知道,一向自负而高傲的法国人在听到片尾那节奏强劲的摇滚乐会是怎样的表情。

但是,金棕榈能给《911》,Sofia为什么不能这样的表现她眼中的玛丽皇后呢。更何况,这华丽而空洞的电影实在就是玛丽在凡尔赛的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华丽的,空洞的。

 6 ) 玛丽皇后

我们克斯汀邓斯特那青春甜蜜的脸庞啊。
 
影评说得对,这是一部没有“人”的电影,索菲亚科波拉这一次并没有在内心发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迷失东京的那份精致还在,却空披了华丽的外衣和宏大的排场,玛丽安东尼奥尼在里面如同一个玩偶,行尸走肉。没有台词,没有独白,从一个清纯小女孩堕落成法兰西的亡国之后的过程没有任何起伏高潮,克斯汀再卖力也只能从那青春洋溢的嘴角和眼神演出一点点皇后的风度,却没有皇后的灵魂。
 
那个灵魂本来应该是孤独而高傲的,一个十八世纪的奥地利公主游荡在法兰西起伏的庄园和城堡之间,她的爱与哀愁本来是一千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任人评说和猜测的吧。她有多少秘密我们可以畅想?

 短评

人民饿的时候可以吃蛋糕...这部片子用Dustin O'Halloran的音乐实在是太好了

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女主气质不够法国。一看就是美国妞。

4分钟前
  • 唇红齿白章北海
  • 还行

拿17XX年的故事怀70年代的旧。

7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视觉优秀,原声太扯,故事一般,哈哈

1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这片并没有多不堪,多浮华空洞,尤其是在读了大仲马的《断头艳后》之后,我反而理解了索菲亚的拍摄手法上的“轻”,那个年代就是个浮华空洞的年代,KK就是书中所描写的那个少女,不谙世事,只懂享乐,当她懂得如何做一个王后时,她却必须要面对断头台了。

17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这部电影适合挂在墙上的画框里循环播放。

18分钟前
  • .
  • 推荐

据说每一个镜头都是对眼睛的爱抚。

21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还行

美国高中女生的皇后幻想

23分钟前
  • 还行

法国大革命算个鸟,它只终结了一个女人的幸福生活耳.

25分钟前
  • Bigteeth
  • 还行

本身是想练法语来着...可光顾着看衣服了

30分钟前
  • Charlie
  • 还行

怎么说来着?什么华丽的旗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33分钟前
  • 劳永逸
  • 较差

为了衣服去看了...导演真的抓不住整个片的重点吧...不过这电影只要有衣服就够了

35分钟前
  • 猛汉世雄
  • 还行

事实上我并不喜欢这个主演,但并不妨碍我看完索菲亚这一版本的玛丽皇后。在电影里最美好的片段,莫过是诞下第一位小公主之后,她穿着洁净的白衫在田园里与女儿奔跑。这也是玛丽皇后,最美好的时候。

39分钟前
  • 结球
  • 还行

注意看,她的鞋子中出现了all star

42分钟前
  • Miss Lucky
  • 还行

如此奢华的服饰布景都无法阻挡电影的乏味,人物安排混乱不明,画面堆砌空洞无聊,Dunst的表演无半点法国风情,整部电影真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47分钟前
  • 艾小柯
  • 较差

不去谈剧情。画面色彩实在是漂亮,服装华丽丽,音乐很好听。其实也就够了。

49分钟前
  • 果酱☮
  • 推荐

空有皮囊。

51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较差

邓斯特演活了前半部的羞涩可爱,却演不出后半部的迷乱暴殄。

52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科波拉的目标受众再明确不过了,都是拍给非常具体的一类女人看的(她自己就是那类人)。比起讲好一个故事,她更想传递自己脑中的视野和情绪;这件任性事也只有居于科波拉之位才做得到。I find Antoinette's silk, lace and feathers inspiring.

54分钟前
  • nosidda
  • 力荐

作为演员,我想Kirsten Dunst一定很开心她曾饰演过「Marie Antoinette」这部片拍得她有多美,使得她吸血鬼般的眼神和冶艳的唇角能被铭记,谁要管历史与恶评,里面的华服与高跟鞋,红唇与头饰,窗帘与地毯,都是18世纪的宫廷之美。如果觉得这部片乏味,完全是因为你不懂上述与电影组合而成的蒙太奇

59分钟前
  • A-su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