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个电影不是在中间玩了个乾坤大挪移,我真是看得昏昏欲睡,他柔和了贾樟柯的符号学和侯孝贤长镜头,但是看了《拉片子》老师的讲解,我服了,这是一部神作,不止一个老师说过,尽管伊朗是个蒸饺合一管理比较严苛的国家,已经造就了很多艺术电影,本片用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浪漫的介绍了伊朗女性的崛起梦想,并用了写实写意了,纪录片和新闻纪实,中间来了个大大的逆转的手法,我服了,电影还可以这么拍!
所以,这部电影必须高分!尽管没有大牌,没有美女,甚至还是在土豆看的模模糊糊,不影响我对电影艺术的惊讶,还能这么拍!
这是书里续写段落的内容,让我猜一辈子,我也猜不出让小女孩不玩了,中途罢演撂挑子了,然后换一种方式继续玩,服了,真心的服了 。
这个电影用来解析突然转移实在是最好的证明。不是从故事里玩技巧,不是简单的玩机构,是闪瞎你双眼,前面拍的扭扭捏捏,后面来个直白面对,而且故事完全达到了作者表现的指向。
尽管这是一个妇女没有地位的国家,但是他们有能力做好,未来有希望的,我服了!
还学学会了环形长镜头,不需要大牌不需要炫技,不需要制作精良,论思想,人家直接暴漏当时伊朗的社会的全貌,男权社会、男人地位,论风格,这个结构和突转的设计亮瞎了我的双眼。
故事是这样,前面30多分钟,讲一个小女孩手受伤了,打着石膏,放学后,独自回家,坐错了公交车,一路上出现各种麻烦,遇到的各种路人讲自己的对生活,对制度的不满意。34分钟的时候出现的神转折,小女主突然对着镜头说。
女孩:我不演了,不想戴这个假的石膏,让我显得很笨,把自己弄伤,还有这个丑陋的头巾,让我看上去像个婴儿,我又不是一年级的小孩子,我的同学看到了会笑话我。
女孩一边生气的嘟囔着,一边把道具石膏拆下来扔了,要回自己的衣服鞋子,扔下剧组自己回家了。导演看到收音的麦克风还在女孩身上,于是马上决定按纪录片拍摄,偷偷跟着小女孩拍摄回家的过程。
后面60分钟大家都有按纪录片拍摄的错觉,但是仔细看,细细品,还是剧情片,是导演和编剧安排的罢演,那是剧本之一,可以夸导演创作的好。但是我很生气,这样欺骗观众,让观众以为是纪录片,而且露了破绽,当然导演可以解释自己虚实结合,类似于庄周梦蝶。
这个感觉是什么呢,我举例。
1我们看到纪录片的时候,里面大量的摆拍,情景重现,观众马上就觉得假。
2我们新闻报道交警为人民服务的时候,每次都是大雨天帮群众推车,每次。
3不管是肺炎、地震、动车事故等灾难多么大,马上就众志成城,战胜困难。
4新闻要报道雷锋的时候,果然有老大娘迷路,果然有小朋友过马路。
怎么说呢,就是我们要真,不要强塞给我们一个假的当作真,我也拍过纪录片,有一个镜头是我安排情景还原,一共就30秒,这三十秒一直在我心里是个疙瘩,而且放映的时候被观众一眼看出来,当时我无比羞愧。
我非常欣赏一个真实的恶人,但是非常讨厌一个伪善的人。
好了,说的有点语无伦次的,生活是一面镜子,当我非常讨厌镜子里的那个颗大的黑头时,恰恰那颗黑头却真实的长在我的脸上。
刚刚聊天时突然想到这部伊朗的电影,我看了这么多电影以来感觉最另类最有创意的一部。说实话在看这部电影我也看过很多奇奇怪怪的电影,但是没有哪一部像这部电影一样让我WOW的瞠目结舌和拍案叫绝。
我们心目中的电影,都是要么虚拟的一个故事,要么真实的一个纪录。无论是故事还是记录,在我们心目中都是有始有终的完整构架。但是这一部伊朗名导杰法.派纳喜的《谁能带我回家》(又名《镜子》)却颠覆了这一传统框架。它将虚拟的故事和真实的记录拼合在一起,或者说,它在虚拟的故事外创造了另外一个虚拟的故事。实在是一个非常大胆,又妙趣横生的实验。
故事的开端是一个小女孩在放学后没有等到妈妈接她,而自己找回家的故事。本来也是好好的故事,通过这个小女孩的眼睛,看到当代伊朗的社会民情。但是大概到影片一半的时候,这个小女孩直直看着镜头,然后一个声音出现了:“敏娜,不要看着镜头。”
然后这个小女孩一甩手就说:“我不演了。”
结果导演也没有喊cut,继续偷拍这个小女孩罢工后回家的过程。
小女孩遇见拍戏时在公车上遇见的一个老大娘。老大娘说,摄影组给了她一份微薄的报酬来拍摄那个镜头。但是,她讲述的台词却是真的。
但是她的这一句台词,又是不是真的呢?这一个“真实”的追踪,是不是也是一个“故事”而已呢?
电影没有绚丽的镜头,没有后现代的拍摄技术。甚至在很多时候,一个镜头就死死定格在一个堵车的公共汽车上,因为这个汽车挡住了视线,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于是我一边喝着汽水一边盯着毫无意义一动不动的画面,听着杂乱不清,甚至时断时续的微型麦克风捕捉的声效,心里想:这是他妈的什么电影啊!太有意思了。
不可否认的是,就在这样大胆的形式下,电影所描绘的伊朗也是相当透彻的。在这样一个泛滥的信息时代,我们对于中东的社会了解还是如此之少。这些镜头,至少让我觉得是相当有看头的。
常规儿童题材,但是中间神转折,文本内外的“回家”,间离,“这是我自己的生活”,太狠了。自从出了个阿巴斯,你看看把伊朗其他导演都逼成什么样了。在一个如此小格局的片子里放出这种大招,贾法帕纳西也是真拼。【最后只捞到个洛迦诺,也还真是不甘心吧XD
无线麦效果这么好啊,小女孩罢工之前,你可以感受到导演做好直准备要讽刺一下伊朗社会,但在导演做出继续跟拍的决定之后,以打破电影虚构的规则,斗转成为记录片,一时间虚虚实实,令人瞠目结舌,这已经让这部片子和其他片子区分开来
背景音里贯穿全片的足球比赛是什么意思?
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 不管真的假的 创意真是无敌了
和德黑兰比起来,原来北京交通状况并不算最混乱的。
那孩子太可爱了。德黑兰的交通真是乱阿真是乱。
虽然阿巴斯早在 橄榄树下的情人 就用过这种混淆电影与现实的手法。但片中小女孩解下石膏板时还是感到好惊艳。电影一度被视为造梦的艺术,但伊朗电影却可以将现实与梦境打通,是苦心经营还是浑然天成?并不重要。片中最喜欢的两段对话,公交车上大婶对子女养老的抱怨以及出租车上夫妇关于男女平权的争论。小女孩最终不想再拍电影的原因,也许和我们每个人都一样,装来装去有意思吗?
帕纳西(Panahi)在2006年的一次采访中说,影片的目的是展示“现实与想象力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它们是非常相似的”。这项狡猾的实验将伊朗革命后的两大主导力量—古朴的新现实主义和浓厚的元电影融合在一起。它成为电影中的一部电影,揭示了制作电影的技巧。通过声音剪辑、遮挡摄影,我们拥有与小孩一样的信息,因为他们的知识和财力有限,对生活的恐惧感也不同于承认。将这个孩子的视角植入观看者后,我们又获得了儿童时期通常会忽略的情境,细节和对话,比如大人们的婚姻、对男女分开乘坐的限制。正在拍摄的米娜象征着男人仍在试图对女人行使权力,以完成自己想要的一切。后半部分成为前半部分的“镜子”,电影制作风格转变为纪录片,完全由特写镜头和跟踪镜头组成,从而使人们在德黑兰的街道上经历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动旅程。
小姑娘真可爱,构思绝妙的片子,很爱
95分钟基本就是一loli在伊朗的大街上跑,然后拉着各种人的衣角说我没迷路,你能告诉我我家怎么走么。。。在电影院看得津津有味的我一定哪里出错了=-=不过说真的,虽然b格不如阿巴斯,但真心比阿巴斯有趣多了,也许是loli的战斗力超越正太么。。。又,看完回家的路上,我总产生一种自己在某部戏中的错觉
她说有人请她参加生日派对,她妈妈叫她今天早点拍完,这样才能提早走。他们老是叫我哭,让我朋友看到,他们会笑我。他们还让我戴假石膏,好像我笨到会摔断手。我也讨厌这条围巾,看起来像小婴儿一样,我不是一年级了。但这是我的真实人生。他给了我一点钱,不过他有点凶。就是不想。因为不想。我不要。都是你逼我去拍的。你们把她怎么了,她很生气。。。。。这个小演员声音特尖。所以原剧情应该是怎样的,应该很有意思的。这种电影真是第一次见。在修车厂很多很多几十个男的围着她那个镜头有些不舒服。小演员真的是一点消息都没了吗,连张图都没有。
剧情与纪录之间的杂揉。
影评 http://www.douban.com/review/1271013/
导演在米娜突然罢演的情况下神想法继续拍摄。译名the mirror,镜子是虚构与真实的对照。跟着镜头一路领略伊朗风俗,儿女不愿收留的老人,好心的路人,和司机讨论已婚妇女权利的女人,john wayne的配音。了不起的小姑娘,-为什么不演了-因为不想-演了会有钱喔-我不要。
这种现实主义拍摄手法要求导演对真实的事件有一个提前的预判,并且拍摄要机敏,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否则很容易成伪纪录片了。
39分钟起,虚构与现实的界限已经模糊;小女孩眼中的社会就是真实的存在
我最烦人叫那么大声了...
就形式上有點創意罷了,內容真的要多無聊有多無聊。PS.小女孩長得挺可愛,也很有個性,就是這聲音真是。。太尖了= =
不可否认的是,就在这样大胆的形式下,电影所描绘的伊朗也是相当透彻的。在这样一个泛滥的信息时代,我们对于中东的社会了解还是如此之少。这些镜头,至少让我觉得是相当有看头的。
真与假并不重要。让女孩回不了家的不是导演安排,而是你眼前所见的真实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