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直有个声音:ta们要动手(采取暴力、恐吓、威胁)了,ta们要动手了... 当然从头到尾“ta们”没有“动手”。Reflect了一下,因为我还有一部分mentality来源于authoritarian社会生活的经验。
具体来说,这个mentality是:“权力“会用极端的强迫、暴力的方式让我妥协、让我做不想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权力“是个抽象的概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会被具体化,比如manager、“公司“,“zf部门” 都可以是“权力”的具体化代表,在这部电影里,权力的具体化体现是“教廷”。
这个的mentality 对我目前的生活状态:1) 已经不再对我有帮助了;2)instills unncessary fear into me.
我准备慢慢把它从我的体系中祛除,it'll be another step for self-liberation.
当然这部电影里面还是有一些“迫”在里面的,比如唱票结束红衣主教一起围着新当选的pope唱歌,目的是他同意做pope,这是迫使;比如在影片快到末尾的时候,主角们一起去剧院公布pope人选,这也是没有经过当事人同意的行为。但这两个行为,和我想象中的“暴力、恐吓、威胁”从程度和频率上比,有数个数量级的区别。
二、
在片子的末尾,新当选的pope对公众说:我...不适合lead.
这让我reflect了一下,about “being a lead”.
在一个“lead”的治下,也许状况会从当下的情况,慢慢转向“人们更加开开心心的生活,互爱互助、各司其职”;也可能转向“人们更加互相仇恨、冲突(升级)、互相伤害”。
这在大环境、小环境中都是如此。
做pope有做pope 要lead的scope,做小组长有做小组长要lead的scope,性质是一样。
《教皇诞生》是今年电影节我错过的电影,它一个题材新颖的电影。教皇选举的特殊性造就了本片的戏剧性。新教皇由红衣主教们投票选出,但新教皇却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而十分惶恐而闭门不出,教皇一刻不登上阳台,红衣主教们就被关在教皇宫里以防泄密,连被请来给教皇做心理咨询的心理医生也一同被困。在这样有意思的设定下,集编剧导演主演一身的南尼·莫莱蒂(演心理医生),将梵蒂冈教廷从刻板形象中拉回我们平凡人中间。
看到新教皇缺乏自信,我们很容易想起另一部电影《国王的演讲》,那是一部正统的励志片,主角通过努力最后克服困难做了个好国王。而《教皇诞生》一开始的停电和有红衣主教跌倒就预示着本片那若有若无的喜剧色彩,也预示着与前者不同的真实主题。以下略微剧透。
被集体关禁闭之后,百无聊赖而打发时间的红衣主教们愈发回归真实,有玩拼图的,有踩电单车的,有远道而来时刻想溜出去观光的,有打牌做对家不满意吵架的,有跟随假教皇放的音乐翩翩起舞的,同样百无聊赖的心理医生干脆组织了一场国际老年排球赛,“瑞士卫兵队”因为年龄优势还被取消了参赛资格。教皇宫俨然成了老年人活动中心,看到一群红衣主教们教皇宫院子里打排球,我们不得不佩服意大利人的想象力,试想中央xx局委员在中x海举办一场排球赛该是怎样的景象。与此同时,冒充教皇的瑞士卫兵在教皇房间里大快朵颐、看电视、听音乐,好不开心。这一切看似一场闹剧,但无神论导演控制好了力度,严肃的镜头机位和轻松的气氛结合,让喜剧色彩时隐时现,并没有显示出多少对教廷的不尊重,反而拉近了老态龙钟的主教们和普通人的距离。同时,心理医生也通过和主教们辩论以及朗诵圣经,来从更人性而非神性的角度来解读宗教,不过点到即止。
主教们身体被困,离家出走的教皇则精神受困。他被彻底还原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当年落榜的表演考生,一个寻求心理咨询的老人,游走在罗马的大街小巷,与更多普通人多方接触,重拾了自己曾有的梦想,和自己永远不会有的孩子有了互动,当观众都以为他调整好自己准备勇于承担责任的时候,他却选择了正视自己的内心。也正是片尾他的那段演讲让本片摆脱了讥讽天主教的嫌疑,原来本片只是借教皇选举这个题材设定,来讲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审视自己。联想到我们,我们也有许多“被赋予”的责任,是不是也应该学习一下这位教皇来好好想想呢。
尽管如此,我相信梵蒂冈一定会抵制这部电影。同时我也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拍出一部《总书记诞生》,不用是讽喻片,能拉近他们和人民的距离,也是大功一件。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其实此片和宗教没什么关系,只不过借新大主教产生这一本该神圣庄重的事情用幽默风趣的方式阐述了自己的解读:1 神性和人性的关系 2 封闭的体制下的黑暗压抑和公开透明环境下的轻松自由自在的对比。当看到一张张长满老年斑的脸漏出孩子般的笑容,当看到一个个红衣主教纷纷询问自己在选举前的赔率,当看到来自世界各大洲的老头们举行的世界洲际排球赛时,谁会想到他们红衣大主教的身份呢?!
不得不说扮演被选上的大主教法国演员米歇尔.皮寇利的演出为此片增色不少 老人家满含悲悯无奈又欲言又止的表情像极了在幼儿园排演节目被强行推上舞台的小演员,真是可爱。
教皇诞生,看完了。
庄严肃穆的开场。但后面开始投票前摔倒的小插曲,消解了过分沉重的空气,很好的与现实气氛相接洽。
反差是电影营造戏剧冲突的主要手法之一,这部也不例外,看似无比伟大,人人渴望的教皇,其实没人想当。而这不是结束,在看似的滑稽后面,呈现的是沉重,没法给孩子打电话的心理治疗师,做噩梦的新教皇,沉重笼罩着每一个人。
当然电影只呈现了这一面,即规矩的沉重,权利的沉重。它没呈现的是,规矩被打破是什么后果,权力被滥用是什么后果,这些,只能在现实里,管中窥豹。
电影的主题太宏大了,一个核心问题是,自由与秩序,怎么兼容呢?可这没法回答,我们摆脱不了本能,挣脱不了人性。
我没有想控诉什么,我只是在想,我们怎么就变成了这样,我们怎么就,由衷的悲伤?
7分。(不理解后面为什么要着墨于高傲的心理治疗师与排球…)
连教皇都罢工不干了。请关爱教皇。
南尼·莫莱蒂的调侃依然犀利,但梵蒂冈教廷内被褪去神圣光环的主教们却更让人觉得亲近。
居然这种结局!
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世俗,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集中在了这样一个最特殊的人身上。以小见大,背后何尝不是对现代教廷的拍击和对当下的质疑。《女王》,《国王的演讲》之后的同类型翻版,不过这一次对准的是罗马教廷。7.9/10.
电影挺好,可不知为什么老觉得有的地方打不到点子上。某些情节甚至有漏洞。另外南尼·莫瑞蒂自己演的心理医生让人感觉刻意低俗化。总之本是一盘好菜,但调料放量欠准。
我突然觉得很像中国古代皇帝自己出去玩或微服私访然后身边的人为稳住人心就说皇上闭关了或者找个假的来做样子。。。。好吧我康熙微服私访看多了。。。开头的仪式真有气氛,镶在现代社会中的古典时刻,遗憾中国没有了
老爷爷们打排球那场可爱又欢乐。而最后沉默失语又是如此压抑。充满对比,讽刺,值得深究。戛然而止的结尾太喜欢。
又是一场盛大的意淫。导演一个人自编自导自演完成了他心中对于宗教、教皇的定义。电影总体还是可圈可点,意大利式典型的夸张和导演自己的想象力让电影增色不少,小老头们表现也还可以,只可惜现实世界中教会的各种丑闻和去过梵蒂冈见过教皇的经历让我很难接受电影里的设定。
直面自己是信仰的起点。
他以为自己只是个演员,其实,他离主最近。主教们果然没有选错人,“尊荣以前,必有谦卑”,那个审慎对待权力和地位,意识到人力黾勉的人,才真正跳脱了人性,触碰到神圣。他一辈子没上过舞台却把台词记得特别清楚,就像他从来做过教皇,但真理一直在他这里。
对于一部宗教题材,讨论神性与人性之间产生碰撞和挣扎的电影来说,南尼·莫莱蒂举重若轻,用诙谐讽刺的幽默语调来描绘褪去神秘面纱的主教们,在全封闭的教廷中的平凡生活,同时又用沉重严肃的姿态来刻画逃走的教皇对其信仰和自我的迷失与挣扎。排球赛尤其欢乐,戛然而止的结局也恰到好处。
very萌的心理医生,萌er的教皇,萌est的主教们。可惜这永远是童话。
一部“正常”的有关宗教的电影,把宗教人性化,对于生长在世界宗教中心边上的意大利导演,尤其不易。
“让我们聆听上帝的质疑上帝的箴言,承载着心中的渴望、梦想,也带来担忧困扰和恐惧,一切事物也许正是前所未有的,也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上帝的旨意,承认我们需要上帝是智慧而谦卑的。我们需要他的原谅他的耐心,要把伤疤揭给他看,因为他是唯一可以治疗我们的人。”结局不走寻常路
随性之作。无神论者南尼·莫莱蒂也是个好演员,只会一种角色:心理医生。
两千年267任教皇,每一个都是压在继任者身上的稻草。在这里,教皇和红衣主教都走下神坛,还原为人。以诙谐手法展现教皇出走这种荒诞题材,增加了严肃题材的观影愉悦感。
能感受到南尼·莫莱蒂在拍这片时憋着各种坏。将主教们赋予更多普通人的性格之后就未必是嘲讽了,反而非常有爱。如何以信仰战胜自己,米歇尔·皮寇利非常精彩的表演。
推来让去,差点搞出人命,原来那么多人不愿意当教皇,是油水太少么?
本以为和《国王的演讲》同为一个路数,看完才发现错的离谱。它不似《国》的担当,却以退为进,从另一个视角促使观众反思宗教。
影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3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