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7岁的高三毕业生“同志出柜”的故事。如此敏感的话题,竟然被好莱坞拍成了一部真诚、甜蜜的校园青春喜剧片。今年三月刚推入了主流商业市场,票房很不错(成本1千七百万美元,全球票房已达6千6百万多)。对我们刚刚拼完高考的几百万同龄高中毕业生来讲,这真是匪夷所思啊!我们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吗?
作者是位资深的电视剧编剧和制片,这是他导演的第三部影院电影。
这是一部让我愿意忽略缺点而只想支持下的作品。
很多天前写完,那时暗暗期盼的, 是趁着所剩不多的热度,在更闭塞些的地方,说点开明的话。写得再不好,也尚有可能照亮一两个人。那该多好,可惜被拖到了今天。
(有一些不指名道姓的剧透)
今年还没有哪部同志电影的受关注度与受欢迎度,能有《爱你,西蒙》高。
在国外上映后,一波接一波的好评不断流出。
对电影本身,少不了各式溢美之词。
对它之于同志电影甚至非主流电影的意义,又另有一番情感在。
可以这么说,假如这是一部关于异性恋的青春片,恐怕不会有那么多光芒。
很多电影人都对它爱不释手,纷纷在自己的老家包场,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看到。
譬如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老爸老妈的浪漫史》)、克里斯汀·贝尔(《冰雪奇缘》)。
这当然也少不了马特·波莫(《妙贼警探》)、杰西·泰勒·弗格森(《摩登家庭》)等等。
而导演格里格·伯兰蒂与丈夫罗比·罗杰斯(饰演教练),演员詹妮弗·加纳(饰演西蒙母亲)也前去接力。
没办法,看《爱你,西蒙》,就像是在阳光明媚的午后,轻松愉快地享用一份甜品。
偶尔有点黑巧克力的清苦,马上就被高浓度的甜给遮过去。
说白了,这是一部基调轻快的青春片。
17岁的西蒙,生在一个美满的中产阶级家庭里,父母之外,还有一个天天钻研厨艺的可爱妹妹。
在外头,有三个死党。丽雅、尼克在幼儿园就认识了,艾比这转校生则是几月前结交的。
每天西蒙都会开车载他们上学,一起买冰咖啡,一起吃华夫饼。
距离毕业还有208天,这样的日子仿佛可以一直笑着闹着循环下去。
但既然是生活,就必然有风波。
就跟三个朋友一样,西蒙也面临着情感难题。
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喜欢的是同性。
伪装的面具不是戴不了,只是日子久了,总会幻想着摘下的畅快。
而这就意味着现状的改变。
对他而言,不是有没有勇气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做好失去的准备,想好弥补破损的办法。
反正毕业在即,拖一天就是一天。
可人生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往往让你措手不及。
西蒙才在小范围出柜,就突然在大范围“被出柜”。
电影用了摩天轮这个形象的比喻。一时在高处,转眼就在最低处。
但就像其他明丽的青春片,《爱你,西蒙》很快就把这段插曲变作绝地反弹的工具。
而且,在短暂的苦涩过后,持续加大糖分,让所有人都为结局感到狂喜。
回想电影一开始,就有西蒙的独白,“我和你一样,有一个非常普通的生活”。
但纵观全片就会明白,这种“普通”,在另一个层面意味着“无风无浪”。
困扰很多人的问题,在他这里都会迎刃而解,因为他有着最理想的出柜环境。
家里人哪怕惊诧,却都能包容与理解。
母亲说,“你还是你”。
父亲只是自责,怎么4年了,都没发现儿子有心理负担。
当有人在学校公然羞辱,副校长、老师与陌生同学都出面力挺。
几个死党更不用说,哪怕西蒙为了隐瞒秘密而犯下大错,依然不离不弃。
看这部电影会觉得舒服,会不经意地微笑,是因为它美好得近乎一个童话。
这童话不是强扭的瓜,它只是水到渠成地,让一切美好下去。
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对于心理细微的变化,必须有精妙的洞察。
《爱你,西蒙》依托的原著《西蒙和他的出柜日志》,就有这样的功底。
作者贝琪·艾柏塔利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诊治对象主要是青少年。
而且,她还在一个支持对性别认同存在疑惑的孩子的团体里,当了7年领导。
跟这些孩子的接触,让她对这些隐秘情感、压抑心理都有了切身的理解。
于是在这部小说处女作里,她对西蒙的心理状态,描摹得极其贴切。
就像是面对一只雏鸟,总怕任何不当的声响都会吓到它。
而电影的主创团队完好地抓住了这份细腻与温柔,并通过幽默、反转等可爱的手段,发扬光大。
最终,无论从哪方面看,《爱你,西蒙》本质上都是一部好电影。
放到青春片、爱情片等类型片范畴,那都是堪称技艺娴熟、情感酣畅的范本。
但是,你还是可以迅速找到它的不足。
高甜的“童话”故事,意味着迎合大众的俗套,以及避无可避的失真。
只不过,有个现象很神奇。
《爱你,西蒙》越俗套,就越高明;越失真,就越感人。
为什么?
因为这是一部以同性恋为主角的电影。
不是说同性恋就有多么特殊化。
而是说,很多看似稀松平常的东西,对这些游离在主流之外的人群而言,就是奢侈品。
对此,西蒙的想法很有代表性。
他之所以没有选择出柜,还因为觉得“不公平”,毕竟只有同性恋才需要这样做。
于是他幻想了一段只有异性恋才需要出柜的场景。
这个设身处地的段落,非常巧妙地四两拨千斤。
那既然是奢侈品,西蒙们的争取必然要困难些,而所得到的,就格外珍贵。
也可以说,电影能有这么慈悲、宽容的处理,也更需要勇气与胸襟。
与此同时,《爱你,西蒙》也跟《断背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等电影一样,“去同志化”了。
也就是说,不只是同志,才能在电影当中感受到共振。
须知电影当中的情感、挣扎与价值观,是能够套用到所有人身上的。
这种具有普世价值的电影还以同志作为主角,那真是了不起的。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很多优秀的同志电影,尤其是那些知名度较高的,都是文艺的,悲情的。
《断背山》不用说,两件衬衫就能看哭人。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也是,终归有些人,用遗憾逼着你成长。
《每分钟120击》,从时代背景开始就是悲怆的。
中国也有,《霸王别姬》《春光乍泄》《蓝宇》……清一色的伤怀基调。
可这些电影是伟大的。
在平权没有实现的时候,他们用悲鸣,去抚平同类人的孤寂,去呼唤主流社会的关注。
而《爱你,西蒙》不需要去痛哭,去咆哮,去斗争,才能迎来一个平等的机会,一个幸福的可能。
它就像是实现平权后的幸运儿,在同样明媚的青春岁月里,讲述所有人大同小异的悲欢。
让人忽然发现,它有了不一样的光芒。
这是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第一部以青少年同志为主角的电影。
从某种程度上,也宣示着同志角色与同性感情进入到主流叙述中。
有了这些附加的积极意义,《爱你,西蒙》这份甜品,就成了一个象征。
甜,以及大众对甜的接纳度,就成了比甜品更重要的存在。
总而言之,它用最“俗套”的方式“另辟蹊径”。
而这,注定了它能以“黑马”的姿态,走到影迷心中甚至影史当中。
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必惊讶甚至需要歌颂这类加了“同志”标签的电影。
因为,它们“普通”得就跟其他电影一样。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侵权立删。修改版载于“万达电影生活”公众号。
是布拉姆。
那么马丁算什么?
最后承认自己是BLUE的有两个人,马丁和布拉姆。马丁被西蒙以及所有的同学鄙视了,他跑掉了,然后布拉姆来了,帅气地坐在西蒙身边和他接吻。
BLUE到底是谁?
有些观众可能觉得不重要,无非一个圆满结束而已。不,我觉得很重要。
我们来假设一下,假设马丁是BLUE 。那么马丁是够糟糕的,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取向去追艾比,曝光西蒙,完美地把自己藏起来了。这个人,是不是跟西蒙很像?为了掩饰自己的取向欺骗朋友,害朋友,还搞几个异性在身边看上去像朋友,可这所谓的朋友爱上自己,自己却装得一手好无辜,我只把你当朋友啊,没想到你会爱上我。苍天,都不是傻子,一个人爱你多年你瞎了会看不出来。
如此渣到一致的两个人,为什么西蒙就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马丁就被所有人鄙视?这当然是编剧设定的。那么我就想问问编剧,因为西蒙比较帅,马丁比较蠢吗?因为西蒙说了对不起,马丁一直在蠢吗?
而最终西蒙所认定的那个BLUE确实很帅。布拉姆确实很帅,如果他不帅,西蒙也不会一开始就怀疑他是同性恋了。但是帅,是惟一标准吗?影片并没有对他是否是真的BLUE做任何核实,好像是男主终于承认自己是同性恋了,正好来了一个帅哥,管他是不是BLUE呢,先亲上再说。西蒙曾经说过,不管现实中的BLUE是什么样子他都爱,为什么马丁说自己是BLUE他就不认了呢?
再说说布拉姆,他确实帅,他没马丁那么蠢,但是他比马丁还要混蛋。影片中有一个片段演出来,他在一个房间和一个女孩子亲密。那时他还没有宣布出柜,也就是说,他也是为了掩饰自己身份欺骗异性的爱喽?都骗到有肢体举动这个份儿上了。我不知道这样伤害了一票人得来的爱有什么伟大可言。
(看完这部电影,心潮澎湃,一点闲言碎语的观感,不喜勿喷。)
要重点强调一点,LGBT人群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是绝对跟直人是不一样的。
在同志电影渐渐趋向去政治化的今天,这部Love, Simon也许会成为一部现象级的作品。因为它不但恰到好处的完成了所有青春片该做的事情,还让人看到了同志电影可以很商业的一面。不夸张的说,这部洋溢着青春荷尔蒙气息的电影,代表着同志商业电影将会走上新的征程。
影片交代的故事,是“男孩为出柜而挣扎”这样并不新鲜的话题,可它散发出的青春气息,与我们以往见过的所有热门青春片一模一样。它并没有因为主人公是同志就变得苦闷,相反的,主人公Simon跟朋友们,就像其他孩子一样,每天肆无忌惮的玩耍,毫无顾忌的喝着iced coffe,会因为那些年轻人都会犯的错误而闹矛盾...可偏偏就是这些日常,才更让人感觉到这部电影的真切与可贵。
如果说电影就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那我相信这部电影对于很多LGBT人群(特别是华人界) 来说,绝对是一场让你想要长眠不醒的美梦。 在华人世界,面对传统的价值观,别说跟家里人出柜,就算只是跟朋友坦诚心扉都会有所顾忌,面对5000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出柜这样的概念,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容存在的。正因如此,在看罢这部电影之后,才更让人觉得它甜,觉得它梦幻。
这部电影就像一场美梦,它遥不可及,但又那么充满魔力。
我们内心无比的期待着,在有生之年,可以跟自己的家人坦诚相对。当家人知道自己的同志性向以后,我们渴望妈妈即便眼泛泪光,也会与我们交心,而交心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妈妈还会继续用她的所有去爱我们;我们渴望爸爸会给我们一个结实的拥抱,告诉我们他依然以有我这样的孩子而骄傲。我们更渴望的,是与自己心动的人,在嘉年华游乐园,月夜星空下的摩天轮上,轻轻一吻...
然而我们知道,这一切都太过完美,就像一场永远无法企及的梦,可是我们又无比矛盾的想要徜徉在这梦里,长眠不醒。
最后赘一句,自打《夏日之王》就开始关注的Nick Robinson,看样子终于要红了...也该轮到他了。
看完了真是觉得好无聊啊,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尬吹一波好片。男主莫名其妙的交换几封邮件之后就至死不渝的爱上对方了吗?这么几封邮件我觉得是可以和任何同在gay圈的人都能进行的正常交流呀,这样一来男主仿佛可以爱上任何一个gay。况且跟爸爸的交流里也提到有gay间的facebook,Simon已经4年是gay了难道以前没有试图过跟别的gay交流吗?非要好朋友告诉他一篇gay写的帖子然后他就跟发件人天雷勾地火了?收写邮件的时候他也是表现的莫名在意,连对方是谁都不知道就神魂颠倒?
美国这么开放的大环境下,大家对gay有这么恐惧吗?男主怕被Martin告密做的是什么智障事啊?他凭什么可以把朋友的生活弄的一团糟?喜欢了他多年的异性好友也是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宽容……要是我爱了整个少年时代的异性是个gay …… 头秃头秃 不是因为他是gay,而是这么多年错付的心意,那么快就可以轻易放下吗……为了大团圆的结局剧情也是完全不讲道理啊……不过话说回来,整个剧情发展都不讲道理……
后来男主勇敢的出了个柜上个摩天轮kiss大家就为他鼓掌了吗?观众这么捧场的吗?整个剧情的发展我都觉得好智障啊,能打零星的话我就这么做了
另外让我感觉恶心的还有Martin,Walf House里让Abby喊的那几嗓子鸡汤真是让人鸡皮疙瘩都起来了,Abby还觉得interesting ? Excuse me ?
总之,一切发展或是转变都很突兀
反转也丝毫没什么逻辑,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Brandon是个gay不清醒的时候还能和女人kiss,看来也没有那么坚定是gay吧?最后突然跳出来说我就是Bleu OK fine,导演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整部剧仿佛就是男主自己不知道为啥莫名4年才出轨,出柜的契机是莫名一个Blue 男主对Blue莫名的爱,男主的朋友莫名的宽容,男主的家人超级无敌好。所以整个片子就是外界对我没什么压力是我自己不愿意出柜,出柜了之后一切都没有改变,世界都是如此美好。Ok fine Très bien.....
最后,感谢陪我看的室友,陪我看的时候是第二遍看了,这种片子还能陪我看一遍,着实室友情深了
【本文不含剧透】
当我看到《综艺》杂志形容《爱你,西蒙》是一部“在各种层面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电影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你们就不怕捧杀吗?
第一遍看《爱你,西蒙》,是在二月底的悉尼同志狂欢节上。那天夏日流火,我提前半小时去市中心最大的电影院排队,浩浩荡荡的人龙从门口排到了大街上,感觉半个悉尼的基佬都闻风出动了。我身后一对老爷爷不停挥动着彩虹扇,毒舌主办方是想让他们刚结完婚就含笑九泉。然而所有怨气在电影开始后一扫而空:整个影厅不断响起笑声、掌声和口哨声,就像在开一场盛大的派对。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哪怕观影过程中发现有些瑕疵,我也毫不犹豫给了五星。
之后几周随着媒体口碑发酵,我有些坐不住了,甚至感到惊恐:这就是一部普通的校园电影啊,哪里当得起你们刷屏式的赞美?在《爱你,西蒙》正式上映后的周末,我又去了趟电影院想验证自己的判断,结果走进影厅就两眼一黑:最后六排密密麻麻坐满了小女生(后来才知道,附近女子中学整个班都来了)。我看了下周围,只有疏疏落落几对同性,更多是标配的男女情侣(我这排就有三对)。等到大银幕开始放20世纪福斯的片头时,一个酷酷的少年牵着妈妈的手跑进来,低着身子坐到了第一排。
这些人——不同于同志狂欢节——就是《爱你,西蒙》正式上映后的观众群。那一刻我想我能理解为什么它成为了一座“里程碑”:这是第一部由好莱坞主流片商制作发行、在全美2402家剧院同时上映、分级为PG13的主流同志片。一个9年级生(初二)就可以买票入场,无论东西海岸还是闭塞内陆都有院线排片。它的意义从一开始就不在于艺术性有多高,而在于用大众手法包装性小众的故事、还要确保大众不会对这个故事失去兴趣——这是同志电影借助资本力量、面向普通大众、对校园类型片的一次“模仿游戏”。因此《爱你,西蒙》注定和《断背山》、《每分钟120击》、《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不在同一个坐标系;它的位置更靠近《春天不是读书天》、《早餐俱乐部》和《我恨你的十件事》——只不过《爱你,西蒙》的主角“碰巧”是同志而已。
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相信对于看惯了同志电影的人来说,《爱你,西蒙》会非常的不够看:它没有约炮搭讪、没有恐同暴力、没有被世界排挤的阴暗、没有天雷勾动地火的床戏;它只有一个温暖得有如童话、但又无法套用到每个人身上的出柜故事。这就是我一开始说的瑕疵——它太想讨好主流观众,太想展示同志正能量的一面,以致失去了这个群体真实的棱角。但我不会因此就否定电影寻找最大公约数的努力,事实上Simon跟父亲出柜的那场戏成功把我看泪了(两次)。它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Elio跟父亲的促膝长谈并列成为我心中最感人的父子片段。如果说Elio的父亲是晓之以理,Simon的父亲就是动之以情,正是这些银幕形象的存在才让我敢断言:无论一部同志电影是否被主流收编,那些关于爱、渴望爱、理解爱和尊重爱的内核依然会完整的保留下来。
上世纪有一部以同性恋作为主角的美剧同样被赋予了里程碑意义。很多人指责它对同志群体的描绘过于刻板,同志玩笑开得过于轻浮,然而这些没能阻碍它成为美国收视率最高、覆盖人群最广的情景喜剧之一。1998年开播的《威尔与格蕾丝》让观众爱上男同志,让女人渴望有基友,让“同志审美”成为了褒义词,但用编剧的话来说:“为了保证最大观众群,同性恋只能感到被代表,异性恋只能感到被包容。”《威尔与格蕾丝》正是stereotype和妥协的产物,但这无损于它的经典和带给人们的欢笑。整整二十年过去了大银幕才学会接受小荧幕的创作逻辑,《爱你,西蒙》更像是一份迟来的礼物。
电影里的Simon是幸运的:他有着开明的父母、体贴的妹妹和无条件接纳他的好友,他不出柜只是因为害怕改变,一旦决定了就义无反顾。因为爱上同样没有出柜的笔友Blue,寻找Blue的过程也见证了Simon的成长。“Love, Simon”是他给Blue最后一封信的落款(爱你的西蒙),当他署上真名的时候,观众似乎可以看到他的未来在不远处光芒万丈。《爱你,西蒙》是非主流的出柜故事,它没有拷贝我们作为过来人的痛苦挣扎,而是带着“It Gets Better”的信仰:出柜终有一天会成为一件小事,做自己不需要天翻地覆。事实上就在电影拍摄过程中,Blue的三位饰演者中有两位都出柜了,男主演Nick Robinson的弟弟也跟家人出柜了。你看,这样改变人生的电影是不是很棒?
电影放片尾曲的时候灯亮了,我看到坐第一排的母亲正在亲吻儿子的脸颊,那一刻我笑得好像一条狗。爱你,西蒙。
一个wheel上简简单单的吻看得我一直在抓朋友的胳膊,发出了少女般羞怯却又激动难自抑的尖叫……真奇怪啊,这比两个人赤身裸体大战三百回合更打动人更让人感受到情动时候心尖上的颤栗。虽然说是太过合家欢看可是青春本来偶尔残酷灰暗,轻松一点处理也未尝不好哇。这兜兜转转到最后还是你,真好呀。
西蒙被出柜之后,一直没有哭,和爸妈没沟通没哭,朋友误会离他而去没有哭,别人当众羞辱嘲笑他也没有哭……甚至还把妹妹弄哭了他都没哭。但在布鲁表示不再和他通信要消失并拒绝接受他邮件后,他终于哭了。说到底,爱让我们脆弱,爱让我们坚强。
尽管这是一篇洋洒着“正确”的命题作文,探讨的是一个有些“过时”的主题,但我还是被它从头到脚的温暖给融化了。同志年少时做过的所有美梦,都在电影里实现了:妈妈的一份理解,爸爸的一个拥抱,朋友的一份鼓励,还有月夜摩天轮里的那个定情一吻...哪怕这一切太过完美,我也愿在这梦里,长眠不醒。
雖然商業糖衣了點,但相比《call me by your name》,我更喜歡這部戲。大概因為在戲中感受到了一份真摯的善良吧
爱你,西蒙他爸 PS:西蒙和埃利奥是世界上最会投胎的男孩纸!
西蒙在社交网络和家里宣布出柜、坐在摩天轮上等待真爱的情节让我感动,他是靠自己的勇气和魄力捍卫权利、追求自由、得到尊重。但我希望有一天,同性恋不需要用这种方式捍卫权利、追求自由、得到尊重,而是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在家里、学校、公司、社会的任何角落都享有同等的权利、自由、尊重。
默默刷了首映 结局实在太烂俗 但一想到有生之年都不一定等到中国拍出这种片子 忍不住给了五星
虽然刻意俗套的片段不少,但还是看得十分开心!很可爱很青春的电影,注意力总被Simon桌子上的探险时光手办吸引哈哈!Nick Robinson挺可爱的!【一个心愿...不要又骂生活幸福的中产白人男孩了好么
挑不出什么缺点 连俗气都是优点
老爸如果下载Grindr应该会家庭破裂:)
终于有人把这个题材拍的青春搞笑诙谐轻松了 终于不用文艺路子长镜头了 证明了什么 这已经不是一个需要深度刻画的社会问题 而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活在这样进步的文明社会里 真美好 大家都有追求爱的权利
甜甜的爆米花电影。我的关注点是:他们的房子好大啊!!内部装修也很好。
爱真好,想爱人,想被人爱,想和人一起困在摩天轮,携手上下,想接吻,想保有初恋的紧张和浪漫。
我爱上一个人,他可能是教室斜前方的黑男孩,是华夫饼店里穿制服的店员,是剧团里金发的钢琴少年。我爱的也可能不是任何人,是打转向灯的安全,是穿着帽衫的习惯,是摩天轮顶端的自由,是奥利奥夹心的沁甜。我来到游乐园最高点,像等待救援的小丑。你出现在身旁,在最深的绝望里,让我遇见最美的星光。
可爱、风趣、感人,主流银幕上独一无二的出柜故事。它没有负面挣扎,也没有安利说教,而是带着气势如虹的青春气息,让男主的一封封信和旁白见证成长。这样的校园类型片看完好想给男主一个抱抱!爱你,西蒙!❤️❤️❤️❤️❤️❤️❤️❤️❤️
LGBT片终于进入mainstream而不用遮遮掩掩走文艺片路子 太感动太激动了。男主casting完美 那种纯真自然的感觉好喜欢!最美好的是first love 心动爱恋 无论同性异性。最出戏的是爸妈。
男主这个直男般的情商也是没谁了…心疼Leah
如果最后blue是那个四分卫就圆满了
It's not a perfectly normal life! It's Fucking DREAM life 好吗!!有理解你的父母,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完美的家庭,超酷的朋友,优秀的爱人,你他妈的还拥有了我梦想中的房间!!!啊啊啊啊!!!反人类啊啊啊啊啊啊!!恨你,赛蒙!!!!!!!!!!!
赶上点映!很温暖的出柜片。主旨分为:猜猜谁是蓝朋友以及警告大家不要用公共场所的电脑收发邮件。配乐用黑胶切换很喜欢,但前半段摄影太晃了。然而全片最扎心的是Leah:无法随便,care about someone so much and that almost kills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