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国

HD中字

主演:朱丽叶塔·马西纳,马塞洛·马斯楚安尼,佛朗哥·法布里齐,Friedrich von Ledebur,Augusto Poderosi,Martin Maria Blau,迦克·昂利·拉帝格,Totò Mignone,埃齐奥·马拉诺,安托万圣约翰,弗里德里希·冯·图恩,Antonino Iuorio,芭芭拉·斯科帕,Elisabetta Flumeri,塞尔瓦托雷·比拉,Vittorio De Bisogno,Laurentina Guidotti,Danika La Loggia,赫尔曼·维斯科夫,Pi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舞国 剧照 NO.1舞国 剧照 NO.2舞国 剧照 NO.3舞国 剧照 NO.4舞国 剧照 NO.5舞国 剧照 NO.6舞国 剧照 NO.13舞国 剧照 NO.14舞国 剧照 NO.15舞国 剧照 NO.16舞国 剧照 NO.17舞国 剧照 NO.18舞国 剧照 NO.19舞国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舞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费德里克.费里尼导演的影片,因曲高和寡而很少在中国正式公映。这一部他晚年执导的喜剧比较平易近人。近年逝世的马塞罗.马斯特罗阿尼和朱列塔.马西娜饰演踢踏舞搭档毕波与艾蜜莉,年轻时曾以美国舞王舞后“金姐与弗雷"为艺名巡回表演。如今年华老去,一个全国性的特别电视节目邀他俩再度聚首献艺。这两名意大利娱乐圈的小人物在录影过程中,一方面缅怀昔日的表演风光,另一方面则受到电视演出时的挫折。直至曲终人散,两人再各散东西,回到他们的平凡生活。导演走嘲讽喜剧的风格对老版歌舞艺人致敬,尽管内容比较松散浮浅,但男女主角的表演还是相当精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学习小组你在我的世界里十月的强风我的老婆是大佬蓝色夏威夷双枪李向阳地下情赤血龙鳞保镖小姐与初恋先生新五女拜寿

 长篇影评

 1 ) 幕落时刻

这是一部关于老年人与怀旧的电影,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毕波与艾蜜莉分别模仿了美国明星中的两个人。在1940年代的抗战大萧条、停电、各种各样的灾难性事件面前,有两个跳踢踏舞的青年男女,成为银幕上最惹人注目的形象,但是从影片开始,金格(Ginger)的老年人形象在影片中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她已经不再被多少人所记住,而这时在舞台上流行的,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不再有任何老年人位置,随处是关于青春少女的形象,她已在不知不觉间被埋没在舞台下了,而她苦苦等待的毕波又一直没有出现。

随着影片的展开,我们发现这位在费里尼的作品中扮演过多次角色(现实中也是其夫人)的女性,实际上在通过跟费里尼长达半世纪的合作过程之中也无可挽回地从青春少女走向了自己的暮年,她1942年第一次参加由费里尼编剧本的广播剧,之后长期的合作创造出了辉煌的银幕形象,而这个过程和费里尼的电影序列也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呼应关系。

所以。这部电影既可以看作是费里尼对于自己导演生涯的自传,同时也可视为是关于女主角的一部她传,最后,还是关于二人长达几十年情侣关系的演绎。就像帕索里尼所讨论的“自由间接引语”一样,有趣的是,它所呈现的一个人在自己的暮年,一方面不愿意为历史让道,另一方面又因为体力不支和“年老色衰”而不断被挤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想要恢复年轻时期的朝气,但是却又力不存心,这种状态,和女主角一向所扮演的那种对自我期待很高的女性,乐于在公众面前表演自己的这种形象,又是一脉相承的。进入暮年的她,就像费尼早期电影之中的女性“穿越”到了自己的暮年一样,我们在镜头中也看到了演员自己所扮演的那些人物,在历史中发生变化的成长轨迹。

它是写实主义的,讲述了一个看似什么也没有发生的两个老年人在晚年重新在舞台上相遇、相逢、相约的故事,没有费里尼早期作品的嘈杂与中期的奇幻色彩。就像金格的扮演者自己所坦白的,实际上她不是为了自己的子女,不是为了让自己的孙子在电视上看到她昔日的辉煌,而仅仅是为了和昔日携手度过青春的伴侣重新相见一次,因为他们也都知道,这一次肯定是他们生命中最后一次携手。这是费里尼晚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影片所呈现的这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特征,让人想到了70年代的另外一部美国电影《金色池塘》,由亨利·方达扮演其中的男主角。这样的作品所呈现出的费里尼,其实是最为冷清的费里尼,不再是那种多血质的狂欢化的梦想家费里尼,尽管仍然还有一部分装腔作势,但是整体上它的声调是最低的,所以也成为费里尼的作品中风格上最为突出的一部,也成为他晚年自我心性的写照。

影片因此成为对暮年状态的一曲令人心碎但又抚慰性的挽歌。

 2 ) 跳舞吧 在哪儿都行

在我心底,给予费里尼标签不仅仅是马戏团和小丑,也不仅是在波斯风格的幻想,苦苦思寻的是,我在他的作者电影里,得到的往往是一种恼人的喧闹,来自于不知名的聚会中,人人各司其职般的扮演自己的角色。在漫长半个小时的喧闹结束后。我们总会看到费里尼梦想中那遍平静的海,可这样的海也不是属于真正的平静,海水不断的冲突,形成波浪,然后再一次的融入,风声略过丛林,略过沙子,搀和着一路上的杂质随即而来,人和人之间好似在大自然的包裹下丧失了交流,亦或是寻找到了某些幻想误以为是万物的真意。舞国中,海的缺席让位给了湛蓝的舞台,两位老者窃窃私语,商量着如何逃避,这份黑暗中的对话逼出了两人的真情实意,如同海;海中的角色,总是没由来的把感慨倾诉于此,而两位舞者幸运的是,他们拥有彼此的观众。

“金格和弗雷德”向罗杰斯和阿斯泰尔做了一次深深的致敬,那可是30年代最火的明星,美国的踢踏舞,美国的AM IN HEAVEN FLY ME THE MOON,在影片中都得以在最后的演绎中成形,可电视时代的踢踏舞似乎过时了,可几乎没有人想起来这个舞蹈,整个世界只剩下嗑药般疯狂的摇滚乐,人们参与着潮流的变革,却总能将最美好的时光忘记;金格和弗雷德。跳着好莱坞的踢踏舞,从30年代而来,他们从刚开始的磕磕绊绊,到最后流畅无比的表演。不再是当纯的久经生疏,而是慢慢回到最好的年华,最适合他们的舞台,甚至,和以前一样,享受了为他们精彩表演而欢呼的掌声。实际上,没有任何东西会过时,没有任何东西会被人轻易遗忘,他们只是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被撩起无穷无尽的回忆。

这实际上是费雷德的心灵成长路程,无言便是成熟的表现。电视上的舞蹈中,弗雷德是摔了一跤,他原本放荡不羁的在这一刻被打回原形,他只是深深的热爱舞蹈,只是和社会脱节,看不惯任何人的矫揉作态,他只是在唉声叹气,只是在狠狠嘲讽,这样的费雷德只是被他人所不齿,更被当笑话。当他言言自语,更是恐怖,嘴里蹦出的词不仅在于把矛头指向了自己,还把自己变成了众人的代表,痛骂整个社会,我承认这个角色并不讨好,甚至是有些可笑,但是,在他胆怯的跳着自己曾经熟悉的舞蹈的时候,他像个小孩般羞涩,这一刻,他不再对电视竖起了中指,而是活在电视里,他好像在他所厌恨的电视里找到了真挚的情感,不仅仅在于他和金格之间的告白,他不明白,也不敢对电视这种新生产物说三道四。实际上,在金格走后,他在酒吧寂寞的与电视,相拥而泣,刹那,他就像是一个离开母亲的小孩,但这个小孩已经开始老去,弗雷格本来就是个愤世嫉俗的小孩,言语所有的抱怨让他这个老人家更加的真实和饱满,也影射着费里尼本人的形象。


费里尼的电影有三种人物,母亲,妓女和茱莉艾塔·玛西娜,她总是一成不变的扮演扮演电影里落魄的天使,不管是卡比利亚之夜的妓女,还是大路中的百脸小丑,还是茱莉亚与魔鬼中的少妇,我们总能轻易的看出茉莉艾塔演绎的角色中,那不掺加任何杂质的单纯。也就是这份单纯让费雷格认识到了社会实际上没有他认为的如此冷漠。金格和茱莉亚有着一脉相承的动作,就是和电视上的人物做保健操,这表达了角色的好奇和童心,也对于“茱莉艾塔在费里尼笔下总是演着自己”这一说法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回到茱莉艾塔饰演的金格上,她着喜爱自己的舞蹈,同时也走近别人热爱的行业里,倾听,微笑。她所做的不多,只是好好舞蹈,纯粹的舞蹈,弗雷德的带着愤世嫉俗的价值观,台长的舞蹈带着精打细算的利益,也就只有金格的舞蹈,什么都没有,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放空的舞蹈佛家所说的“满”的状态。这就是完美,因费里尼从来都有着浪漫主义的特质,这不再是以女性视觉来决定观众的感受,也许对于费里尼来说:对于完美的追求,及对自己不完美的缺憾,决定了电影的主角是金格而非弗雷格。

事实上,对于电视的痛恨是1980年代导演们共同的心声,电视的普及不但拉走了坐在电影院的观众,还在不断用视觉轰炸和低俗内容来挑战观众的智商,电视包围了大众的生活,似要把观众逼进一个黑盒子终身不出,这是潘多拉的魔盒,可恨的是观众还自得其乐,就如同弗雷德所说的: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傻子蜷缩在电视机前,都是胆小的混蛋,可惜,这些话他都没来得及说,这不是在于金格一定程度上制止了他的行为,而是他忽然发现实际上电视只是让观众沉迷于另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当中我,这和电影史无异的,所以,他在电视的舞台上,透过摄影机,好似走进了他曾经的梦想之地:片场,电视和电影,对于演员来说,此刻是如此的相近。其实,一个领域里,有光必有影,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唾骂他,而是去改变他,愤青谁都可以是,但是“做”,总比“说”的难,所以,对于费雷德来说,舞台上,断电期间的窃窃私语,实际上是他最后一次任性,他明白他无力去唤醒任何一个人,倒不如让这样的梦境更真,更好。

始于车站,终于车站,舞国好似两人生命中的插曲,金格的告别对于费雷德来说就是梦境的结束,分离的惆怅也是当然的,但,人到老年,每一次美妙的回忆是一场甘甜的梦境。他们总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那一路也许平静,也许孤寂,但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无惧。车站告别,最难忘的KISS GOOBYE就是如同电影的高潮点般,昭示着结局的来临,金格已去,费雷格在酒吧里和电视为伍,也许,他这些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所以才憎恨虚假的投射,也许,他以后也将保持着这样的状态继续,什么都不会发生改变,但是,有梦在,就有希望在。

 3 ) 舞国 Ginger e Fred

人对于岁月时光的感触,全世界是共通的。
关于费得里科费里尼,《舞国》是我看的第二部作品,世人对于这部片子的评价是他所有作品当中最容易理解的一部,查看作品列表,1986年的作品也的确是费里尼的创作晚期。两位主演茱莉艾塔玛希娜和马塞洛马斯楚安尼一位是他妻子,一位被称为他在荧幕前的化身,我想费里尼想做的一个是缅怀过往的美好岁月,一个是向世人回击。
故事的两位主人公Ginger和Fred曾作为踢踏舞伴在全国巡演,随着演出结束,两人各自成家,25年,因为圣诞的电视节目再次聚首,本想着在舞台前再次找回往日的风采,却发现,随着电视大众消费的普及,他们只是整个节目中无关轻重的一环,在经历了各种啼笑皆非的事情之后,两位老搭档还是完成了自己的表演,演出结束后,虽然各自都被对方感动,却还是踏上了回家的归程。
最近看了一篇关于李宗盛的专访《文创不在产值,而在感动》。在访谈的最后,李宗盛说:以前在滚石,他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行业。而现在,大部分人都看不起我们,觉得我们是小丑。一讲到歌手、艺人,都用很廉价、很不堪的文字来描述,对,我们在这个时代变成给别人消遣的,那我唯一能够反击的,就是写一首歌让你哭,所以有了《山丘》这首歌。
我想如果这两个人能够有交集,应该可以一起喝一杯,1986年的费里尼已经预见到了随着电视的普及,娱乐至死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舞国》里电视行业中的奇装异服、性暗示、叛逆符号、广告、观众需求,奇葩人物,这些元素至今仍旧是电视的重要环节,但在影片中对于电视的辛辣讽刺也告知世人,这类娱乐至死也只能是一种可以上瘾的消遣,你只是这个消遣环节中微不足道的一环。而费老可能没有预见到的是,在当今的大娱乐环境下,电影、电视、互联网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娱乐消遣而服务。内在精神的核已是分崩离析。
我想如果娱乐让电影、电视变得廉价,或许找到情感共鸣将是未来的唯一出路。25年没见的两位老人再次相遇,各自经历的人生、时光都被融在这有限的一支舞中。或许,动作会走形,会摔倒,会气喘嘘嘘,但当人们看到Ginger最后踏上列车前的那个回眸,所有人都会为之动容,有些感受,人永远需要,永远不会变。
茱莉艾塔玛希娜不愧是费里尼的缪斯女神,66岁在镜头前仍然神形俱佳,她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纯更能突出整个影片中的荒谬。看了她和费里尼的生活故事,很感动。

 4 ) 一场《舞国》的法律纠纷

1986年的法国,出现了一部中文译名为《舞国》的电影。而无论是该片的意大利原名还是英文译名都与“舞”和“国”两字毫无关系,影片中也未能体现出任何与“国”字有关的情节,因此这一个中文译名无疑是偏离主创原意的。一部费里尼的晚期作品却被赋予了昭和和川端康成的色彩,这种电影译名虽然优美,但是给人的感觉就和《铁金刚》(007香港译名,台湾译为《第七号情报员》)等港台电影的译名一样。

意大利电影海报

电影的意大利名《Ginger e Fred》的和英文名《Ginger and Fred》倒确实是同一个意思,也就是:姜和弗雷德。而姜和费雷德实际指的是一对美国舞蹈夫妇:Fred Astaire和Ginger Rogers,片名是对他们舞蹈组合的名字的引用。剧中的男女主角是一对他们的模仿者,在离开舞台30年后因一场离奇怪异的TV show中合体。

正因为如此,Ginger Rogers在1989年起诉了这部影片,她认为这部影片侵犯了《兰纳姆法案》所赋予她的商标权与宣传权,属于一种“假光”诽谤,观众们很可能会把片中男女主角的故事自然地联想到他们身上。

在上诉过程中第二巡回法院指出:“此上诉在罗杰斯保护自己的名声的权利与他人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权利之间产生了冲突。具体而言,我们必须决定罗杰斯是否可以防止电影中只与罗杰斯和阿斯塔尔有倾斜联系的虚构电影使用了片名“ 姜和弗雷德 ”。

最后,下级法院裁定格里马尔迪不承担责任。第二巡回法庭申明,法官乔恩·纽曼在小组中写道,“以商标为由压制具有艺术意义的电影标题虽然具有艺术意义,但将“过度限制表达”。法院裁定:“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兰纳姆法》第43(a)条并未在艺术作品的标题中明确禁止使用名人的名字,而该标题并未明确表示作者身份,赞助,名人的认可或对内容的明显误导。”

此后,为保护涉及知识自由问题的商标使用建立了“ Rogers测试”,现已被众多法院引用,采用其推理来保护创造性表达作品中商标的使用。

 5 ) 舞国

费里尼倒数第三部长片, 之后是1987的访谈录, 1989的月吟, 都已看过, <舞国>由他在银幕上的代言人马斯特洛依阿尼(八又二分之一, 女人城....)和妻子玛茜娜(大路,朱丽叶和精灵...)主演, 讲述两个40年没合作的舞蹈搭档最后一次在电视台合作舞蹈
有的人的童年期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费里尼就是这样的人, 而<舞国>则是典型的费里尼电影, 挥之不去的马戏团情结, 永远的幽默亢奋, 两个人都是我喜欢的前辈演员, 马斯特洛依阿尼这个老嬉皮尤甚, 两个腿脚不便的老人在舞台上表演踢踏舞, 你可以感觉到他们有多青春, 最后在火车站的道别(我们这辈子可能再没机会一起跳舞了), 又还是那么感伤.
费里尼的台词永远是一流的:
"没有屁股的女人就象没有绳子的山地兵"
"人类的祖先果然是猴子,只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因为那个纯粹的大自然已经不存在了"(一个猴子在拉马斯特洛依阿尼的鞋子)
"你是不是忘了你最重要的勋章:胸括约肌章"(马斯特洛依阿尼嘲笑一个夸耀自己有多少登山勋章的骨瘦如柴者)
"踢踏舞和黑人奴隶在田中劳动的关系: 奴隶劳动时说话是会被主人鞭打的, 他们发明了这个来表达意思, '踏踏踏'表示'干掉他'...."

 6 ) Saudade

在百老汇和美国流行音乐的全盛时代--也是广播、夜总会、伟大歌手们的黄金时代--即使在战争的正中,那时候的娱乐和表演形式也洋溢着一种旧日独有的优雅、华丽。最重要的是,那个时代的表演艺术,是直面观众的。是哭?是笑?表演场所里的氛围热不热闹?当你表演作出时,下一秒就会得到这些反馈。这都需要演艺人员的即兴,需要他们的热情和感染力,需要他们维持自己的专业,而就像马西纳说的,他们也应该为此得到尊重。

这部描写30、40年代的电影正是从第一秒起,就把熟悉和热爱这些歌曲的观众拖入了这样淡淡的怀旧氛围,往日的失去亦如影随形,刺痛着观众的心:马西纳步下火车时没有人帮她拿行李、电视节目接站的小姐冷淡了无生气、载演员们去酒店的小客车上的年轻“艺人”们没有反过来问候马西纳... 这些在旧时代常识一般的做法在70年代的意大利已经完全消失了(电影设定在主角引退后30年,1970年代中)。

马西纳和马斯楚安尼要参加的节目类似于中国春晚。小客车穿越混乱的罗马城来到嘉宾们下榻的酒店--如果你还记得《甜蜜生活》里马斯楚安尼也曾疾驰过的罗马的大街小巷,你会惊讶于这个城市独有的喧嚣和无序从未改变,无论建筑物换了怎样的外壁、人们穿着怎样不同的衣服。酒店的服务也是一样糟糕:前台在看足球、门童拿着行李到了房间还在沉迷球赛、前台应对马西纳找人的要求心不在焉--还是那句话,往日不是这样。过时了的马西纳在地方城市勤恳地经营自己的小仓库,雇佣几名员工与他们一道日以继夜地工作,过一份中产阶级的安稳生活,完全不知道她曾经涉足其中的娱乐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时候她也不了解大众文化和社会的共同价值已经变了。当她和异装癖男子一起用餐时,会直觉地把“照顾那些男孩”理解为收养无家可归的孩子;在给自己女儿打电话时,她还对电视这一新媒介抱有着美好的幻想。这些主角意识不到的文化与价值的冲突,都不禁让流连和赞赏往日的观众心头微微一紧。

马西纳抱着好奇和开放的态度看着这些玩乐的年轻人们,感到一种轻松的氛围。但她正焦急等待着过去的搭档。前台告诉她十一点会有一班火车,嘉宾会陆续到酒店,而她只看到一车侏儒演员。这究竟是什么马戏团??过去的歌舞在高级俱乐部里表演,怎么会像吉普赛人的帐篷一样乱哄哄的?无奈她只好先睡下。隔壁的鼾声吵得她无法入睡,干练如她便直接去敲门理论,结果就是在这样有点狼狈的情况下,与从前的伙伴和恋人时隔三十年重逢了。

如果你再回忆起《甜蜜生活》里那个周旋于不同风情的女人之间的马塞洛,也许你会悲叹他英俊外表的消逝。但从内心来说,很难评判这两个角色哪一个更加年轻。马塞洛是一个彷徨的青年人,而这部戏里的Pippo是一个永远被罗马的诸神们垂青的幸运的小男孩:在戏里的故事开始很久以前,他享受着一切的注视、青春的快乐,被女性追逐。纵然他的容颜已随年华逝去,但他仍然随心所欲毫不顾忌地调侃任何一件他所见的矛盾又可笑的事情。

与Pippo重逢唤起了马西纳复杂的感情。从电影的中段开始,有很长一段时间,观众会随着马西纳的视角,去考虑使她感到喜悦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某种程度上,她怀念的是那些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岁月,而那恰巧是个华丽的时代,与一个人生命里最奢侈的时光交相辉映。不过,马西纳当然也在犹豫,是否应该打退堂鼓?一切都和她最初来到酒店时的设想有许多出入,但好在阴差阳错她们这对搭档留到了最后的重头戏。

之前的节目中,嘉宾依次上场,费里尼借这些其他嘉宾之口,自然地表达了他对许多事的观点,而不会让观众感受到唐突的教谕。在这对搭档登场之前,费里尼安排了一个深具抒情意味的桥段。在停电的黑暗中,男女主角的对话再次点出了这部戏的主题:作为脱离时间的超现实的回忆。“我们从黑暗中来,又回到黑暗之中”... 无论是幼年、青春、往日、歌舞片时代,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已经无法寻回,saudade... 但它们激起的情感和画面却又真实地存在于二人的脑海之中。一首歌、一段舞蹈,能够折叠又还原往日的事物:消逝的时光... 重现的时光... 无论在其中蕴藏着什么,风景也好,传统也好,生活方式也好,还是感情。一代人的时光,只有短暂的二三十年,之后便退出社会的中坚,声音不再被经常听到。继承了话语权的下一代人不会再关心往日的事物。自己珍视的东西,必须自己去守护--这是这部戏的男女主角都很明白的道理。

当然这部戏到这里我已经流泪过几次,纯粹是因为同样作为40、50年代美国流行歌的狂热爱好者的缘故。

故事的最后就像他们曾经演过的戏一样,也像他们曾经的分别。戏剧和真实的生活夹杂在一起,做不到泾渭分明。再次告别的时刻,两人有很多话欲言又止。我想,未必是因为有什么现实的考虑,而是男女主角当时自己都不知道接下来要说的话其实代表着什么意味。无论如何,火车还是准时开了,最后一幕给观众留下的只有模棱两可。情节上,成了一个既不晴朗,也不阴郁的爱情故事;但氛围上,却如最开始对往日的淡淡的美好回忆一般,流露出无与伦比的温情。

“...在空间中为他们保留的位置是那么狭隘,相反他们却占有一个无限度的位置,因为他们像潜入似水年华的巨人,同时触及间隔甚远的几个时代,而在时代与时代之间被安置上了那么多的日子--那就是在•时•间之中。”

 短评

Ginger e Fred老了,他們重新拾回壓抑多年的戾氣,他們不再優雅安寧,也沒心情再維護神秘感和矜持....他們遺棄了世界,也理所當然不再屬於新的媒介

5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前一个半小时的可看性极差。费里尼把对电视的批判完全变成了他个人的情绪发泄,既无深度也无风度,于是本片中的群戏都冗长混乱肤浅。朱丽叶塔和马斯楚安尼虽老去但魅力不减,而费里尼却表现出明显老态的衰颓和喋喋不休。加一星给费里尼银幕上的两大代言人迟来的唯一合作。

8分钟前
  • 奥兰少
  • 还行

电视兴起给老一代电影人带来了对逝去光阴的无限惆怅,这应该是一部献给过去的电影。马切洛银幕里一直是英姿飒爽,而现在白发谢顶,真令人感慨。

13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费德里科·费里尼长片补完,玛茜娜与马斯楚安尼仅有一次的银幕共演,其伤感程度远甚于遗作。1.影片讲述了两位四十年没有合作的巡回舞者,在某个知名电视节目的邀请下再度聚首献艺的故事,以一场近乎滑稽的舞台表演缅怀昔日辉煌的电影旧梦,并嘲讽了当下愚昧低俗、娱乐至死的电视快餐文化(拍摄时间距离影片里致敬的罗杰斯/阿斯泰尔最后共演&费里尼的导演生涯也都接近四十年)。2.常规线性叙事;依然是熟识的费氏马戏团狂欢,但除去简洁的动人结尾,整体观感是冗长而乏味的。|“人类的祖先果然是猴子,只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因为那个纯粹的大自然已经不复存在”。3.眼花缭乱的人生节目终将迎来谢幕,在那滚滚前行的时代车轮之下化为一团烟雾。4.爱马斯楚安尼,爱玛茜娜,更爱费里尼。“我想,我们没有机会再一起跳舞了”。(8.3/10)

14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从头到尾都是费费对自己最爱的"马戏团"的怀念和致敬,结尾就像费费最后几部作品一样,有着对时代更替的伤感也有对电视时代的忧虑。马斯楚安尼这个费费在荧幕上的自己这回的造型完全就是参照费费本人嘛!!这么一想,费费让两位自己的缪斯在老了之后才合作也是在映射自己和朱丽叶塔啊,两人一起和旧时代告别,一起朝着未知的明天寻找梦😢😢😢😢

17分钟前
  • 尚卢洛夫斯基
  • 推荐

前半段真够松散的。玛西娜跟了费里尼一辈子,快乐一辈子,伤感一辈子。

20分钟前
  • vivi
  • 推荐

【费里尼百年展】旧时代随着熄灭的灯光一同逝去了,无论喜欢与否,都得去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好几处相当戳我这位古早影人粉的心,但“FA & GR”这点太分神了,经常无法控制地上升到正主……(朱丽叶塔依旧可爱,但马塞洛你怎么能秃成这个样子……

25分钟前
  • 黑特-007
  • 还行

费里尼倒数第三部,让年老落寞的妻子马西纳和马斯楚安尼同框很有《舞台春秋》的意思。开始就靓丽广告与成堆垃圾相得益彰也定下了痛恨调侃媒体的基调,随后也反复出现了电视屏幕的荒诞无聊,接着成功把电视台变成马戏团,彼此在舞台上再次互相成就得到掌声慰藉,实际上也接受了与这样一个时代挥手告别。除了珍贵的对手戏,闹剧呱噪的意大利式群戏放大了费里尼影片的缺点混乱冗长,让人厌烦想要逃走的尴尬也许正是两位被淘汰忘记却误入仍要坚持演下去的真实感觉的写照。资料馆修复版。

26分钟前
  • seabisuit
  • 还行

这就像一个不停从布袋里变出新奇玩意的魔术师,15个奶头的奶牛、有外星情人的女人、自带外貌美化器,他一边拽一边没心没肺的讲着谎话。给你看尽了你想看的,然后你最想看的却消失在烟雾和车轮中。然后他捂着脸,你也不知道他在哭还是在笑。

31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重看#人生倒计时路上的从容优雅,费里尼银幕最佳代言人的相聚;马西娜依旧精灵,马斯楚安尼依旧风流,皱纹和白发没有将他们分开,他们在各自生命里找到了最佳位置;华丽骤减,淡然涌上,不乏感伤,更多对文化速食/电视流行文化的批判,属于他的时代真的快要谢幕了,比遗作更伤感。

3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岁月似乎对他们尤其宽待,迷人的光华还一如当年。一共看哭了三次:换装之后的相见;断电的舞台上几不可闻的低语;分别的车站他学汽笛声她配合地一挥手,仿佛一曲未尽还在舞台上,但怎么也不能继续跳下去,所以她无奈耸肩转身离开,上车时却忍不住回头寻找他已消失不见的身影。

37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1.娱乐大爆炸的八十年代,电视台成新马戏团,哗众取宠绑架眼球,年轻人不讲武德,总踩着光荣传统轻易遗忘,从容热忱早已被商业喧嚣掩藏。双马首晤成绝响,人间不见大路宽,费里尼怀着无限感伤向黄金时代挥别,我们回不去了。2.马西纳在五十年代的黑白费片里总是以“其貌不扬”“天真愚蠢”的形象示人,但在这部八十年代的彩色电影里,她幽默得体,笑看风云。如果衰败和消逝是世间宿命,“优雅老去”或许是人和时代仅存的体面。(20201122资料馆4K修复版)

39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时光悠悠真能瞬间击垮人的内心,第一眼见马西纳,仿佛一夜垂暮,却又转瞬花开,还是那份机灵鬼马,如同费里尼曾经还原的世态扰攘,加倍放大那份不得已的感伤与不自知的欣慰。那个时候,电视成了新的牧羊人,欢闹不再是马戏团与杂耍艺人的荣光,你我三十年再合体登台,像一对近乎可笑的风烛,想讥讽,想逃遁,又还想弥合一次彼此的成全,用咬紧牙关不放的默契,跳一段从不明说也不再明说的缠绵。一切了了后,眷恋是不忍相看的离别火车,只等旧情远去,烦嚣车站灯熄人凉,真是说不尽的婉转。四星半。@资料馆

41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男神女神暮年沧桑聚首,反反复复一番进退挣扎,跌跌撞撞共舞最后一曲,举重若轻互道珍重再见,转身离去收尾无尽唏嘘。呜~Ciao~可见摄影机后伤感的费德里科。

46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费里尼百年诞辰放映.资料馆留影#4K修复版,彩色画质感人,堪称晚年Fellini的返璞归真之作,一出荒诞滑稽如马戏团表演的意式“春晚”,Fellini电影谱系中两位绝对男女主角Marcello Mastroianni与Giulietta Masina 闪亮登场(二位唯一一次合作?OMG),举重若轻深情演绎《金色池塘》般的夕阳恋情,平淡而动人心弦,兼怀年华老去慨叹往昔不再(以戏谑夸张的手法)。顺带Fellini还不忘揶揄调侃一下1980s的意大利社会现实(全民电视依赖症,电视节目强行煽情&广告植入,过度商业化包装等),台前幕后戏剧化对比的创作手法亦为后来人所借鉴一二。ps,意大利配乐大师Nicola Piovani(曾为《美丽人生》谱曲)为本片所作配乐非常经典无限循环,赞。

48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永恒的费里尼式马戏团 永恒的马西纳与永恒的马斯楚安尼 皱纹和白发的增加仿佛只是在预告分别的时刻即将到来//繁花似锦又寂寥伤感 有力或无力 新鲜或苍老 总之有什么看法还是要说出来才行//那些曾经闪耀过的人在自己的领域中一旦失去信心 变得小心翼翼 就容易惹人心疼 但一个年迈的时代终将谢幕 不管是路边的花还是车轮上的泥 被摘下或被甩掉都会发生 我们能做的大概只剩下记得过去的辉煌//或许是最近心态的关系 对他人的迟暮没有那么伤感的情绪 只希望一切能够顺其自然 顺利地老去顺利地死亡 闪烁过最好 什么也没有的话那就什么也没有吧//如果有生之年能够遇见一个马西纳般的演员也就无憾终生了

53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纵使他人把我们视作马戏团的小丑,我们也应当是自己舞台上的明星。费里尼的男女缪斯竟然到了晚年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合作,这本身给人的感觉就已经和这部电影一样了——惊喜的同时充满了深深的感伤与遗憾。日落大道的故事来到意大利,跳脱出了个人宿命,少了几分哀怨,多了几分洒脱,而他们失去的不仅是自己最好的年华,也伴随着对一个美好时代逝去的缅怀与无奈。

56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原来踢踏舞是非洲黑奴的摩斯密码,哈哈哈。【资料馆·费里尼百年诞辰修复影展】(有个傻缺一直不停拍照真是煞风景)

58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玛西娜和马斯楚安尼这两位居然等到都年过花甲才共同在费里尼电影中合作,三位年纪加起来将近200岁了。感伤和无力的基调真会使观者也疲劳,年老力衰之后不可避免的是对美好时光的回忆。画面比例变成4:3,不清楚制作背景,但这恰恰和其反抗的电视屏幕比例相同呐。

59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还行

费老师倒数第二部,真是处处伤感,三屉馒头,唏嘘不已。看到马西娜和马斯特罗亚尼的老态,不由得想到被cos的阿斯泰尔和罗杰斯、以及费老师本人的老态。被cos的人银幕上的形象停留在1949年,cos的两人还要来取悦费老师痛恨的电视媒体。费老师控制大场面绝对天下无双。略显冗长,声音空间感不好。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