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中有很多故事,无法一一采撷,至于感悟又冷暖自知。如我们每个人能读出不一样的《西游记》。如果这是命题作文,四位导演要给出的答案之一是喜剧。
首先是我不甚了解的莫尼切利,他的《圣母街上的大人物》一直在我待看名录里。而在本片中展露出的是市井人物为生活而努力的辛劳与满足,小人物的捕捉采用小细节配合积极的转折,给出一个非常合理,现实,希望的归宿。这种轻喜剧极似同时期日本电影风格,即喜剧服从剧情,自然,不喧宾夺主。
然后出场的是费里尼,我最崇拜的导演之一。他的开篇就带着个人烙印,广场上几位艳丽的女士,然而一个长镜头转辗到主人公身上。也就是说开篇只是引子,和后面剧情没啥关系又略有暗示。主人公安东尼博士定位于默守陈规,见不得一点伤风败俗的社会风气,并与之斗争。为了重塑社会道德秩序他竭力抵制露天广告。这里有费里尼惯用的梦幻与现实交织,此手法轻车熟路,用以描述人物内心的焦灼与无力再好不过。喜感体现于螳臂挡车的荒诞。
第三位维斯康蒂出场色调就如同他的《豹》鲜艳而冷。富豪之女与花花公子的婚姻,当然不会快乐,家丑又不能外扬,女主表示出了冷静,算计。但是负亦是负,胜亦是负,生活中没有赢家,女主在场面占上风独自后躺在床上,两行泪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客厅里有大尺幅的中国彩绘,不会是文物吧。不能算是喜剧,不是简单的悲喜交集,如果算,只能算黑色喜剧。
第四位德西卡,诸多人迷于他的《偷自行车的人》,我不知道这位现实主义,左派导演怎么导出一部喜剧,果然,哇靠,完全没有他以往的风格,好像只是一个小品。这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镇子,乐观的居民找乐子来狂欢。一个懦弱胆小的人赢得一次约会就变成英雄,过程并不让人在意。德西卡是参考了传统法式喜剧,红酒加浪漫,好玩,有意思,温暖。
三位女主角都非常出色。
1962年出品 2017年观影记。
打五星的同时想到CYQ说的,我怎么那么喜欢喜剧……喜剧形式的戏谑实在是难以招架,因为在地狱中的生活只有笑着挖苦揶揄才能将讽刺的张力施以最大表现出生活的戏剧性。
有趣的是这样一部“命题作文”可以说略有一些竞赛性质,而观影者对于不同篇章的喜爱一定程度上也是意大利导演们的胜利,相比于这里只会的“主旋律”竞赛而言。大光明的场次由于是嵌在费里尼展里的,所以大多数人冲着的就是第二个短片,而第二个短片突出的特摄属性让我不断出戏,不得不说对于技法的尝试和炫耀在竞赛里有意无意都会显现,在观影的时候就为布景和巨大化需要的成本费用着急不已,相比之下,另三个篇章倒是在较为日常的氛围里来表现相应的讽刺故事。
有趣的是,这样一部讽时喻今的电影,一开始让我误以为主题是关于女性的,而其中探讨的内容颇有放到当下亦仍贯彻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感,不得不感叹别人的文明社会思想浪潮的汹涌和这里日渐式微的社会发展的对比的讽刺——用最少的时间实现现代化从工业上看似是弯道超车,快速致富,而作为人类社会内核的思想却是无法简单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快速复制并改良的,只有社会内部不断地在自省和纠错中的前行才能根深蒂固地沉淀下文化和精神,而对文艺工作者的打压和控制越多,无疑会加速倒车让所有参与者变成面容不符的巨婴。
另一个有趣的事是,当第一幕中出现挤满人的泳池时,大光明的观众不合时宜地笑了,这样的笑背后所包含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倒是值得回味,是因为与自身生活形成了映照而与想象中欧洲人烟稀少的对比,还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此外,在费里尼篇章结束后,就有了第一波的退场潮,想说你们是不是也太矫情了,费里尼展就真的只是来看费里尼?
20230219大光明电影院。
片名直译是《薄伽丘70》,由四位意大利电影大师拍的四段片子组成,是对“十日谈”的现代转译。
马里奥·莫尼切利的《雷奥与卢西安》,完全可以对应到今天的年轻社畜生活,故事情节在今天简直俯拾即是,我印象最深的,是女孩子家狭小的罗马公寓,人肉攒动的巨型露天游泳池,男孩女孩婚后买房辛苦地你出我归……不知为何,后面美国公映的片子会把此段删掉,变成“三艳”。
费德里科·费里尼的《安东尼博士的诱惑》,虚伪人格及揭示深处的欲望的情节脉络,也基本猜得出,最有意思的,还是费里尼特有的真实、想象、隐喻的来回穿插,用巨大尺度丰满美女,在意大利理性主义/法西斯代表建筑文明宫前,调戏虚伪博士(费里尼对理性主义建筑的戏虐态度铺面而来),那个巨大的棺材,那些集体鼓掌的博士的战友们,都很有意思。
卢基诺·维斯康蒂的《工作中》,调子比较冷,似乎是一个场景变化不大的话剧的平铺直叙,但细细碎碎的对话中,伯爵、伯爵夫人、仆人、律师,一个个性格鲜明,大小心思昭然若揭。结尾处、伯爵夫人最终“工作”的选择,其黑色幽默,乃至(必然)残酷性,随着女主角抽动面部的局部大特写,一抽一抽地直逼眼前。
维托里奥·德西卡的《抽签》是我最喜欢的。群众角色,主要角色,每个都刻画的栩栩如生。意大利乡村集市场景、人情世故,寥寥数笔,跃然银幕。整部片子不留情面地讽刺,又留有余地的温情,是我想象中的薄伽丘的调调。
后面两部片子的女主角,一个是施耐德,一个是索菲亚罗兰,一个鲜艳灵动,一个美艳不可方物,而她们的美,和影片的叙事与基调,又无比吻合、互动!时隔几十年再看,有种多谢电影,留下了人类物种中的顶尖模版的庆幸感!
电影分成四个故事,分别由不同的四位导演执导,我喜欢的费里尼是第二个故事的导演,四个故事就像薄伽丘的十日谈一样,是四个世情的风情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在饼干厂做会计的费露安娜和她的丈夫,在同一个厂做运输的工人因为不能暴露婚姻实情(怕被开除),也怕怀孕,被主任反复纠缠,在家里受限于父母弟妹,没有房间给小两口亲热,两人因此纠结冲突。最后费露安娜和丈夫想开了,离开了饼干厂,另外租房找工作,两人的生活都得到了解脱,虽然她丈夫做夜班很累,虽然新住处离工作地点很远,但是两人总算有了自己的空间,影片最后在电车上的女主角,虽然有赶去上班的紧张感,但已经没有开始时的恐慌感了。女主演员索菲亚罗兰真是漂亮,也难怪主任对她骚扰,老白对她念念不忘。
第二个故事有点类似于《蓝天使》,只不过女主角安妮塔从真人变成了广告牌女主角。旁边的童音直到故事末尾才知道是爱神丘比特,他的箭还是射中了安东尼博士。安东尼博士是一个笃信天主教,反感伤风败俗行为和画像的卫道士人物,被大家公认是道德楷模,然而在他家对面空地上竖起的广告牌上裸女安妮塔形象却成了他挥之不去的心魔,他上书市政府要求去掉广告牌,向广告牌泼墨,让市政人员用白纸遮挡,但是安妮塔已经成了他的心魔,他不知不觉被她迷上了,在他的幻梦中,安妮塔走下了广告牌,在他面前脱衣服,招手弄姿,他无力抵抗,只能念诵天主教义加以驱除,最后他化身堂吉柯德,无望的向安妮塔冲锋,最后把长矛插入广告牌,然而没有用,他自己就像聊斋里的老道学先生被女鬼魅惑,他自己也被安妮塔迷得神魂颠倒,最后神智失常,被救护车拉走,事实证明,色食性也,人之大欲,当因势利导,而不能一味竖起道德防波堤加以抵御,那是徒然而无用的。安妮塔演员我怀疑是芭姬碧铎,不知道是否确实。
第三个故事是维斯康蒂导演执导,典型的贵族室内剧风格,故事不复杂,男主奥维塔多嫖妓,参与妓女有十一个之多,被新闻媒体踢爆,他和他找的律师,法学顾问,以及他夫人布蓓如何处理这事就是这个故事的主线。而他和她夫人的对这件事的态度是重点,罗密施耐德饰演的女主这么漂亮,真难以想象男主会去狎妓,只能认为她父亲和他一为爵位,一为金钱促成了这桩无爱的婚姻,夫妻两人同床异梦。男主出了事情后银行账户被女主父亲冻结,还得求女主帮他求情解冻,不然无力支付律师的公关费,律师还要求夫妻俩做出恩爱状
以塞舆论口舌,然而女主已经彻底心冷,她堂堂银行家的女儿还不如低档妓女,她想自己找工作摆脱男主,也想分居生活,然而没有能力的金丝雀是无力也不敢独立谋生的。她虽然对男主说要去斯卡拉剧院找人当模特,但连仆人都看出来她无意外出,只是让男主找一个借口让她不出去,最后她为了承认自己比妓女高贵,也给自己标价,男主与她欢好,价格一次四十万,夫妻生活沦为一场交易,最后她是笑中带泪,不知道她是否为这种报复丈夫的行为感到高兴。片名进行中既指处理危机的行动在进行中,也指夫妻两人的冷战和最后的性交易在进行中,一语双关。
第四个故事是喜剧效果最强的。可以看成是卖油郎独占花魁的意大利南方版。在意大利南方集市上,一个男人在兜售彩票,一共90个号码,按那不勒斯彩票开奖第一个号码为中奖号码,而奖品是与风情万种的巡回女郎诺伊共度春宵。一群歪瓜裂枣的老男人们看到诺伊的风情就控制不住自己的钱包了,乖乖的掏钱买号码,还与人集资买,颇像现在的集资买彩票,不过换了是这个奖品,砸锅卖铁也要买呀,连司事古斯塔也买了号码,最后一大堆人聚在酒馆看开奖笑死了,买了70个号码的没中,买了一个号码的司事中了,老男人们把这个消息告诉司事时,这个老处男晕了过去,他们想花钱买这个中奖号码,价格涨到八万里拉,但是老处男还是毅然拒绝,独身赴会,结果没有上演卖油郎独占花魁的戏码,诺伊更喜欢强壮有力的小伙,把彩票钱给了他,吻了他一下作为留念,古斯塔为了表明自己破处成功,还把衣服弄乱,在远道而来听床的老男人们面前表示自己滚床单成功,故事就在老男人簇拥古斯塔回家中告结束,这个故事更像是老男人的自嘲片,不过心底我还是希望古斯塔这个老实人能抱得美人归的,可惜了。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478.html
Boccaccio '70,薄伽丘70年,是对薄伽丘故事《十日谈》的现代演绎,但是为什么会中文名会变成“三艳嬉春”?“三艳嬉春”的片名翻译无疑是低俗的,里面的女人是惊艳的,甚至是在丰乳肥臀中展现肉体之欲,却何来“嬉春”?而最重要的疑问是,明明是维托里奥·德西卡、费德里科·费里尼、马里奥·莫尼切利和卢基诺·维斯康蒂四个导演共同演绎薄伽丘的故事,为什么变成了“三艳”?那个缺席的故事缘何消失了?
德国、阿根廷、美国、法国等海外版本,无一例外地“cut”了马里奥·莫尼切利的那个故事:《雷奥与卢西安》,当“四艳”变成“三艳”,是不是那个消失了的故事不具有薄伽丘的精神?其实《雷奥和卢西安》是电影里的第一个故事。不妨按照剪辑的意图,先暂时省去这个打头的电影故事,从后面三个故事入手,看一看“薄伽丘七十年”如何在艳丽中“嬉春”。
“三艳嬉春”无疑主角是那些女人,或者是女性生活的某种表现,维托里奥·德西卡的《抽签》似乎更符合这个主题,索菲娅·罗兰扮演的性感基米是全镇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男人,甚至穿着红色衣服的她,还被一头公牛所攻击,在如斗牛的场景里,基米只好脱去了外面的红色外套,在只剩下黑色内衣的尴尬中,更成为男人们垂涎的目标。性感的女人,处在男人的注目之下,于是便构筑了男人-女人的二元关系,在这个二元关系里,男人似乎都是觊觎她的肉体,而基米也乐于展示,所以在这个层面上,男女之间只是在最低级也是最直接的欲望世界里构建了关系。
众多男人,一个女人,这本身就是矛盾,而对于基米来说,女人身份之外却有另一个难言的苦衷:家里缺钱。和妹妹、妹夫住在移动车房里,妹妹又刚怀孕,而且还欠着10年的税,在这样的困境下,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利用男人对她身体的觊觎,设计了私下卖彩票的赚钱之路:基米的妹夫把彩票卖给那些男人,而中奖者的奖品便是和基米共度良宵。男人们对于这一丰厚的奖品自然趋之若鹜,彩票很快被卖完,而当晚开奖的时候,他们发现中奖者是在教堂唱诗班的男人克斯贝特,这个68号的彩票拥有者是个木讷的人,但是对于女人也有着天然的欲望,于是在众人的羡慕眼神中,他走进了那辆移动车上。
卖彩票筹钱,实际上是以基米的身体为诱饵,暂且不论这种形式出的合法性问题,也不论每晚一夜情的道德问题,如果按照薄伽丘的故事特点,戏谑是其最重要的手段。的确,在这个故事里,戏谑随处可见,比如那头公牛对于红衣基米的攻击,是一种动物性欲望的隐喻,男人们对她趋之若鹜,和那头公牛有何区别?当克斯贝特成为中签者,人们对他的羡慕充分表现了出来,他们甚至想用一生的积蓄换来这一晚的机会;而身为教堂人员的克斯贝特,表面上木讷、胆小,但实际上和每一个男人一样,内心也充满了渴望,甚至在知道中奖之后,克斯贝特的母亲让他穿上了西装,还鼓励他:“今晚好好享受吧。”似乎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是千载难逢光宗耀祖的事。
但是意外出现了,当在基米面前准备脱衣时,那辆车启动了,原来是爱着基米的吉诺开走了车,车经过了长途的颠簸,来到了一处空地停下,吉诺懊恼地坐在远处,而经历了颠簸的基米拿出藏在枕头下的所有钱,想把这些钱给克斯贝特换取这一夜的交易,而克斯贝特并不要钱,他只要基米的一个吻,当那个吻印留在克斯贝特脸上的时候,他弄乱了衣服,大步走出了车子,得到的是围拢而来的男人的拍手叫好:“你是我们的英雄。”而在回家路上,这种英雄般的回归和那些开着窗户老太们咒骂他们不知廉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男人垂涎的目光和女人性感的身体,构成了一种戏剧冲突,克斯贝特的身份和强烈的欲望构成了矛盾,最后英雄般的回归和老人们的道德谴责也构成了对立,无疑,维托里奥·德西卡的《抽签》用戏谑的方式演绎了薄伽丘故事,讽刺了现代人的精神堕落。但是基米这个艳丽女人却似乎在寻找一种真爱,吉诺和她认识之后,她似乎是迫于无奈才走上这条路,而吉诺开走车破坏这个一夜情,也是基于一种正常情感的需要,最后当克斯贝特离去,吉诺和基米拥抱在一起,仿佛是回到了一种美好的爱情中,但是基米唱歌式的感慨却也讽刺了现代社会病:“只要钱钱钱,像王子一样生活一定会很幸福。”在爱情面前,基米还是想要更多的钱,这无疑又变成了背反,而正是在这无休止的背反中,戏谑的效果不断呈现。
最后关于钱的感叹在卢基诺·维斯康蒂的《工作中》得到了另一种体现,丈夫奥塔比和妻子布比都出生于富有的家庭,但是当他们结婚并没有换来所谓的幸福,他们的婚姻更像是金钱的一次交易,所以布比对奥塔比说:“你结婚的对象是我爸爸。”金钱交易下的婚姻,似乎还不是最强烈的讽喻,奥塔比竟然花了100万里拉去嫖妓,他的新闻被刊登在报纸上变成了家族的丑闻。奥塔比无疑是一个堕落者,而为了掩盖丑闻,他竟然出钱要贿赂报社……面对这个自己从来没有爱过的丈夫,喜欢写诗的布比提出了分居的想法,还告诉奥塔比自己想要去“工作”:“我要自食其力,我要做普通女人。”
布比提出这个想法自然是对于被金钱统治生活的厌恶,包括婚姻,包括家族,都在她“我要工作”中变成了讽刺对象,但是这种讽刺似乎只是一种理想主义:布比喊着自己要出去工作,但还是被那些仆人照顾着,换好衣服之后还是戴上了珠宝,那好了皮包,俨然一副贵妇人的打扮……她甚至只是故作姿态而已,在理想和行动脱节的状态下,一方面她只能以流泪的方式注解自己的无奈,另一方面夫妻关系又变成了一个游戏:奥塔比说如果再选择,还是会要布比,布比笑笑,提出的要求是:如果想要得到我,每晚就要付钱给我。
看上去布比是用一种复仇的方式在惩罚奥塔比,实际上在她提出这个荒唐要求的时候,她也已经变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甚至也变成了那个妓女,所以在最后一幕中,布比独自睡在床上,当镜头推进,是一个嘴角的特写,当嘴角上扬的时候,已经看不出是哭还是笑,而哭和笑的模糊画面更变成了一种虚焦,仿佛是布比不确定的婚姻——当富有的家庭陷入在道德矛盾中的时候,钱或者成为一种报复的手段,但一定也是把自己推向深渊的开始,而自食其力的“工作”变成了一个戏谑的借口。
维托里奥·德西卡的《抽签》和卢基诺·维斯康蒂的《工作中》在穷人和富人两个层面中讽刺了金钱对人的异化,而费德里科·费里尼则完全展现了欲望的分裂状态。这个名为《安东尼博士的诱惑》的电影中,片头就揭示了对立状态:在熊熊燃烧的背景中,衣冠楚楚的安东尼博士转过身来,火有着两种隐喻:一种是社会层面的,是对于堕落的道德的愤怒,另一种则是生理意义的,是内心欲望的写照。安东尼博士就是活在这样一种分裂状态中,他是博士,代表着知识和道德,所以在世风日下的时候,他勇敢站出来:在那条“罗马文明之街”上,他开着车把停在路边车上的男女叫出来,不允许他们在公共场合接吻;在剧院里,当有赤裸的镜头出现时,他用布将画面遮挡起来,不让观众受到侵蚀;在街头报刊亭,当充满诱惑的杂志被出售时,他发怒地将杂志扯下……“这是我的战斗。”安东尼如此定义自己的身份。
所以他是卫道士,但是当广场上一个巨型广告牌被竖立起来的时候,他的这种矛盾心态开始让他痛苦:一方面他继续守卫着道德王国,他骂画面中的那个丰满女人是堕落的人,骂主办者设置这样一个广告在大庭广众之下是一种羞耻行为,所以他要求政府部分取消许可,在没有得到同意的情况下,他自己出钱叫人将广告牌遮掩起来。他以为拯救了罗马200万人的灵魂,不想在一个雨天来到广场的时候,他发现上面的那个女人不见了,继而看见了一个巨大的女人站在自己面前,女人在笑,女人展现她的身体,甚至将他抱到自己的胸前,安东尼也在咒骂,也在挣扎,但是在这个像是幻影的场景里,他忽然说了一句:“阿尼塔,你太美了,我们一起生活吧。”刚说出这句话,似乎理智又让他回归,他又开始骂她,而在一场葬礼中,当人们要将阿尼塔装进棺材的时候,他又开始阻止:“谁也不能碰美丽的阿尼塔……”
只是一个梦,一个分裂的梦,一个畸形的梦,一个站在得道高地却充满了欲望的梦,最后的安东尼被人发现在广告牌上,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他口中还喊着“阿尼塔”,而此时,救护车的顶部出现了一个小天使——她是可爱的,却伴随着疾病,这便是整个信仰、整个社会的一种矛盾体现,而费德里科·费里尼以梦幻的方式展现分裂的现实,其实也在戏谑中阐述了“薄伽丘精神”。戏谑是为了讽刺,讽刺是为了揭露,其实,马里奥·莫尼切利的《雷奥和卢西安》也完全符合这个特点,只不过它所讽刺的不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情欲表达,不是金钱和道德对人的异化,它实际上指向的是整个时代:雷奥和卢西安是一对情侣,他们马上要结婚,但是结婚的消息不能让公司人知道,因为公司不允许结婚。所以,无论是在同事口中还是在上司眼中,卢西安都以未婚女子的身份出现:她不敢将戒指戴在手上,她和雷奥不能在公司里亲热,终于有一天被上司发现,卢西安还极力否定,说自己还没有男人,不认识雷奥。
这是大社会的一个现实,而在家里,他们的婚礼似乎也不被父母祝福,下班举行的婚礼,父亲就生气地说:“它是无效的。”当卢西安怀孕之后,父亲更是愤怒地质问卢西安:你现在该怎么办?父亲一直以来的反对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家里不富有,没有更多的钱,也没有更大的房子。忍气吞声的日子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对于爱情来说也是一种考验,终于在上司要开除雷奥的时候,卢西安勇敢地站了出来,她承认雷奥就是自己的丈夫,还在公司里当着大家的面接吻,而失去了工作的他们用一笔退职金租了房子,然后搬离了父母的家,两个人终于可以自由地生活在一起——即使还有还款的压力,尽管两个人的新工作总是日夜分开,但是这至少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清晨的电车中,卢西安去往工厂,远处有迷雾,但她的脸上充满了自信。
因生活所迫,终于选择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在这一点上,是积极的,是向上的,和另外三部充满戏谑的电影相比,《雷奥与卢西安》少了戏谑成分,少了怪异的风格,少了激烈的冲突,当然也少了“艳丽”,但是对于社会依然是充满了讽刺,所以依然是现代罗马的浮世绘。而四部作品组成的“薄伽丘70年”,也只是一个侧面,也只是一种片段,它们以不同的进口通向那个并未远去的时代。
#重看#费里尼>莫尼切利>维斯康蒂>德西卡,四部分各擅其长,合力构成生机勃勃的意大利风情画,意大利语好适合吵架拌嘴,充满人间烟火的可爱温暖,犀利讽噱不乏笑点。费里尼永远在还原童年/乡愁的梦境,卫道士潜意识深处的秘密升腾经由天使视角,“巨物”图腾是内心欲望膨胀的外化,也是丰乳肥臀的集结投射;堂吉诃德般刺向安妮塔&回头惊见送葬队伍这一段太棒了,完美的调度。莫尼切利那段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这个题材其实德西卡也拍过一部《屋顶》,打工人太难了。维斯康蒂将矛盾对准上流社会的同床异梦,「工作」很妙,一个无法出走的伤心妻子最终借由工作之名接受互利的无爱婚姻,而两个仆人的反应更是绝妙,营营役役都是工作而已;猫咪好抢镜啊!德西卡一段最欢腾,市井气扑面,粗俗却可爱,真情战胜了金钱。
看意大利电影不可错过的三大导演。第四个被忽略。贵妇罗密劳动女郎罗兰还有费里尼的波霸。各有千秋。还是最喜欢维斯康提的故事。
太棒了!!!!
四位导演的风格有较大的差异,费里尼和德西卡偏重嘲讽,主题相似,费里尼明显更威风,属四部最佳,博士对伤风败俗的讨伐成为了男人们狂欢的一部分,佐伊在牛仔负气开走的车里大笑,维斯康蒂故事中布比的狂笑与之截然相反,马里奥让一切回归了正常。
1、伦佐与露西安娜。与其隐婚辛苦还受到上司折磨,不如裸辞用爱发电;2、安东尼博士的诱惑。假道学外加「深恐即深同」的隐喻;3、工作中,对薄伽丘式意大利传统故事中报复丈夫的「快乐婆娘」的真实心理写照,没有一个以复仇对待丈夫的妻子心中莫不是巨大痛苦的;4、乡村情事。群丑肖像更加有趣。
莫尼切利一如盛期新现实主义 长于探索肢体细节中的亲昵与隔阂 结尾处镜头对位下的各自缺失则显现着阶级跃迁背后某种有待追溯的代价 奇妙;维斯康蒂这段让我第一次意识到他镜下的贵族阶层或许有更广泛的指涉 似乎所有厌弃阶级秩序却又在工作伦理面前却步的人都在这一“贵族”范畴之中 贵族的虚伪体现为一种害上“希望病”的自欺欺人 于是 脱下华美的服饰 贵族的文艺与妓女程式化的调情无异 只显现着尊严的空乏;费里尼的桥段有点太典 喜剧技巧上重回白酋长 特摄桥段则下启女人城;四部里德西卡这段稍差 虽说还是颇为辛辣地呈现了男性的欲望结构根源于其他男性 但创作意识过于简单了 尤其是这个补缴税的前提 实在像是在强行联系社会现实 于剧作层面单薄得有点不像出自德西卡之手
满眼都是Sophia loren和Anita的巨乳蜂腰,romy在她们面前好个小家碧玉
@2023费里尼作品回顾展。新版薄伽丘,喜剧里浮现一点悲意。看第一段感慨玩乐时间的工厂搞不好挺写实,忙碌的现代人,人满为患的泳池和影院。费里尼还是承包了我的鸡皮疙瘩,“小心触电”,观众也被结实电到了,打趣观众:“你们别看”,巨女神想到红辣椒。因无力抵抗却怪罪欲望客体,最后小天使似乎隐喻着消费主义:新时代的神。维斯康蒂的失落和空虚依然抓人:游刃有余背后的恍惚。当女性价值可以量化,婚姻成了工作,可悲的是这是唯一的选择。德西卡的小人物依然耀眼,古斯培从边缘闯进来,像风烛泪里的无措女仆,一手抓着里拉,一手捏着火。不过抽奖里68和89要怎么辨别?
最喜欢Mario Monicelli 的一段。,小人物
四部短片都好看。《雷奥和卢西安》婚姻与工作,新婚夫妻最终无法忍受工厂的无理规定,愤而选择一起辞职拿退职金,买房子过辛苦但甜蜜的生活,女主好可爱。《安东尼博士的诱惑》这简直就是“恐同即深柜”的绝对例子,只不过这里不是同性,而是色欲。依然对费里尼无感,这大概是最容易看懂的一部费里尼片子了。旁白声音有点恐怖。最后的天使小孩超可爱。《工作中》我的老天,施耐德小姐太漂亮了,但我看她的片子太少了,总觉得不像是她,看演员表才敢确认。短片从头到尾都是在两个房间完成,居然一点都不会觉得闷,为钱结婚的丈夫,婚后有很多情人。但我没看懂最后要向丈夫要钱,是想让他把自己也当做情人吗。《抽签》挺浪漫的故事。索菲娅·罗兰是很美丽的女人,喜欢她在电影里的性格,讲话大声,大大咧咧,很特别。还有她胸型很好看,臀部也好看
莫尼切利:★★★★为了保住工作不得已隐婚的小青年。喜欢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费里尼:★★★★★最爱这一段,保守禁欲派的欲望之梦,安妮塔被玩坏,广告牌上的鬼脸和巨型化身,把道貌岸然撕个粉碎。费里尼脑洞可太大了。维斯康蒂:★★★上流社会的精神空洞。德西卡:★★★★可爱的小故事,索菲亚太适合这种俗气性感的角色,意大利LSP的群像也刻画得很好。
维斯康蒂拍女人脱衣穿衣,从贵气延宕至虚无。费里尼拍女人穿衣脱衣,成了照向男性虚伪的镜子。德西卡拍女人穿衣脱衣,乡土姑娘对命运的伤心和心底纯真一览无余。
五颗星打给第一段 真是太温馨
好棒啊!虽然最喜欢住房紧张小夫妻,但费里尼有笑死我,那段有点志怪小说的意思。Gushped好样的。好多人看完费里尼的第二段就退场了…???壮硕女神设定放在意大利以外的任何地方我都不能接受 @宛平
在一部电影里看三个本来理念相近的人分道扬镳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费里尼对马戏团的热爱让他走向的荒诞与戏谑;维斯康蒂算是浪子回头,回归对他来说更为根深蒂固的古典主义;德西卡最暧昧,改弦易辙先从形式上开始,内容上还有一点点原来的影子。
每次看完意大利电影,满脑子意大利语缭绕,今天这部买一赠三的集锦片就更是如此了,一群活色生香、绘声绘影、热闹非凡的意大利男男女女们,从头到尾嗨满200分钟,敢情是除了贵族之家,哪里都是人多得堪比春运;难得水平旗鼓相当每位作者都发挥出来的短片集,四个故事四个阶层,共同构成意大利社会的浮世绘,哪怕每段章节不标导演名,也能基本判断出是哪位操刀,风格太鲜明特点太突出,然而更优秀的地方在于,各有特色的同时也具有相当的统一性,都把薄伽丘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号称有的版本被删除的首个故事没想到反而最具有现代性,老破小挤满人的房子里小夫妻日子难过,职场怀孕后果严重,买房还贷只能把旅行计划往后挪,半个多世纪后的一个元宵节一群东方影迷看得感同身受;大银幕上抱着小猫的茜茜公主镜头一出现都听到周围一阵嘤嘤声
喜欢德西卡和莫尼切利两段,对现实的暂时超越,费里尼玩特摄奇观,维斯康蒂这段最为沉重,尝试减轻伤害反而让伤害更深。
at宛平剧院,对薄伽丘的现代演绎,四位导演都捕捉到了性张力折射出的时代精神,战后进一步现代、世俗、解放的社会,与传统性别角色发生着摩擦,莫尼切利那部可直接平移至80年代上海(彼时外滩墙就是约会胜地),最有趣的是新现实主义的细节:泳池边投币座椅,男女主起身时都不忘压住坐板,而从蜗居到新区的景观变化,喻示着新一代的中产生活。费里尼的故事非常二元,卫道士与色欲的紧张(由eros小天使旁白),有趣的是他将恶趣味营造为视听幻觉、又与文本衔接的匠心,巨型Anita不仅意味着俯仰之间地位的倒转,也让博士说出那句“我好想你姑姑”,剥开强硬的、充满男性凝视的外壳,暴露的始终是男孩如同乡愁的幻想,这似乎是费里尼的母题。维斯康蒂那部主题深刻,Romy风光太甚,如独角戏,德西卡乡村性喜剧,人物讨喜,但内核是悲的。
四个故事都不错,费里尼这部尤甚。摄影机是被社会大众默许的凝视,而借由凝视这几个风情万种的女性,完成对男性的凝视、讽刺、批判。一面觉得荒诞,一面又觉得男的确实就这么回事。
总体来说,四部作品都很可爱,各有风格,都是很高水准的作品,恰恰是很多版本被无情删除的莫尼切利的《雷奥与卢西安》个人最爱。莫尼切利的生活化爱情小品让人感动;费里尼最具巧思,禁欲男往往更爱性感女;维斯康蒂讲述的是上流社会的一个相互折磨的爱情故事;德·西卡那部就是看索菲娅·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