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短评。
如果拍一部梦幻的Beijing City,会是怎么个样子。
我觉得费里尼这种虚幻的片段组合 特 别 好 。 不用太正经,却很有生命力。
——————-~~~~~~~~~~~~~~~~~~~~~~~~~
~~~~~~符号为了凑字数———————————————
今天买了费里尼的海报,还有冰箱贴今天买了非礼你的海报,还有冰箱贴出来呀哇,识别还不错哦,这个是为了凑字数折的,我感觉以后我都可以给嗯,让iPad听写了不瞅不睬,但是这个特别准还有标点符号,good英文也能听出来,刚吃完就去别扯,你能删掉前一句话吗?我问好都可以。
有人建议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拍一部以异国之旅为背景的电影,费里尼在回忆录中说。那个年代涌现出一批这种类型的影片。美国电视台想送费里尼去中国西藏、印度或巴西,拍一部涉及宗教和地方魅力的影片。“很吸引人的提议,我立刻就说好,但我心里有数,自己是不会动身的。我待在这里很好,所以我的回答是,我拍一部关于罗马的电影吧,因为我生活在罗马,而这座城市我喜欢。”
于是,1971年,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远涉重洋,行走在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之间,拍摄了那个年代的《中国》。费德里科·费里尼则在罗马影城的摄影棚里,用搭建的布景制造出他的《罗马》(Roma)。
不是真实的罗马,而是存在于费里尼心中的,只属于他一个人的罗马。
在《罗马》的结尾,当摄影机对准一个住在罗马的美国作家,费里尼借此人之口表达了对罗马的感情。“罗马是个充满幻想的地方,有教堂、政府、电影院,它们都令人想象。我们离世界末日越来越近了,因为有太多人,太多车,太多药物。有哪个城市比得上罗马重生了那么多次?有哪里比罗马更平静?迎接人类的结局,这是个理想的城市。我等着看它是否会真的结束。”
对费里尼来说,罗马是个永恒的城市。罗马又是复杂的、多面的。
“罗马是一个水平的城市,有水有土,大喇喇地横卧着,所以是梦幻翱翔的理想平台。”
“罗马是一位母亲,完美的母亲,因为她漠不关心。这位母亲有太多的孩子,所以没时间理你,从不向你要什么,也不期待什么。你来的时候她接纳你,你走时任你自去,像卡夫卡的法庭。”
“她可以预防精神病,但也抑制发育和真正的成熟。这里没有精神病患,但也没有成年人。这是一个无精打采、事事怀疑和没有教养的孩童城市,还有一点残障,心理上的,因为阻碍发育是违反自然的。”
然而费里尼对罗马最初的印象,是一个插在土里的石碑——“罗马:340公里”。这个片段出现在《罗马》的开头。显然此地是费里尼的故乡里米尼。
里米尼只是孕育他的子宫,而罗马才是生命真正的开始。“第一眼看到罗马,我就闻到了家的气息。我是在到达罗马的那天才出生的。从那时起,我就再也没有一刻想要离开罗马。”
费里尼出生在亚得里亚海的小镇里米尼,这是一个以拥有广大的长沙滩而著名的夏日观光胜地。但是观光盛况仅限于夏季期间,夏季一结束,里米尼就又成了悠闲自在的乡下小镇。
费里尼的父亲出身乡下,母亲则是罗马人。他从小就对罗马有一种渴望。他流淌着罗马人的血液,一成年就迫不及待的去罗马闯荡。
费里尼擅长画漫画,写幽默故事。所以来到罗马后,他为一些报刊杂志画插画或写稿。那时他居无定所,时而住旅馆,时而租房子,过着波西米亚式的生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开始从事专栏写作、台词、歌词及剧本创作的的工作。
1939年,二战爆发那年,费里尼正准备读罗马大学,因偶尔性的心脏病,得以躲过征兵。可是后来仍不得不接受德军更严密的征兵检查。但他的征兵资料随着医院的被毁一并消失,费里尼又逃过一劫。大学期间,他与在自己剧中饰演角色的朱丽叶塔·玛西娜(Giulietta Masina)相识(和费里尼同为罗马大学的学生),1943年,二人结婚。
除了在佛罗伦萨住过几个月,费里尼一辈子没再离开过罗马,少数的几次出国经历都是迫不得已。有记者曾详细记录了他抵美后的种种情状,令人感到,离开罗马的费里尼就像是离了水的鱼,用表面的彬彬有礼竭力掩饰内心的疲惫不堪。
他一生的经历都被他写入了电影。《罗马》上映第二年,他把镜头再次对准了故乡里米尼,拍摄了《阿玛柯德》(Amarcord,1973),作为对故乡和青春最后的告别。早年最具自传色彩的影片则是《浪荡儿》(I vitelloni,1953),费里尼将他的记忆和情感灌注到莫拉多这个角色中,作为一个无所事事的小镇青年,里米尼在他眼中显得沉闷、凋敝。于是,影片结尾,莫拉多在清晨踏上了离乡的火车。他去了哪里?火车工替观众提出了疑问,没有得到费里尼的回答。但毫无疑问,他的目的地是罗马。
《浪荡儿》上映后第二年,费里尼就和另两位长年合作的编剧共同创作了《莫拉多在罗马》的剧本。这个剧本未有机会完成拍摄,却成了《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1960)的灵感源泉。在研究者看来,在《浪荡儿》之后,费里尼终于正式抵达罗马。
这些故事是关于费里尼本人的,只有《罗马》才属于罗马。但在《罗马》之前,费里尼其实还写过另一个罗马故事。1945年,当费里尼还是个无名小卒时,有幸担任了著名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的编剧,那部电影便是《罗马不设防》(Roma, città aperta,1945),从此开启意大利电影长达35年的“黄金时代”(1945-1978)。
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走入电影的费里尼,在他的代表作“孤独三部曲”中——即《大路》(La strada,1954)、《骗子》(Il Bidone,1955)、《卡比利亚之夜》(Le notti di Cabiria,1957),仍实践着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只不过他的“现实主义也包括内心的现实”观点有别于其他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者。然而从《甜蜜的生活》开始,他从新现实主义过渡到了象征主义、现代主义。他淡化情节的叙事方式、对移动摄影的大量运用、对华丽布景的追求、对所有演员的精挑细选,以及大量刻意的人物造型,都决定了《甜蜜的生活》的分水岭地位。
正如美国电影理论家梭罗门所指出的,“费里尼正在创造一种新的电影形式”。这种新形式的特征大体可以概括为:用一种适应现代现实关系及其生活观念的方式来讲述电影故事,走向非理性、淡情节而重情态、情境描述的新格局。
关于主人公马塞洛的出身,只笼统说明来自外省。但认出马塞洛就是《浪荡儿》中的莫拉多并不困难。费里尼在采访中说:“《浪荡儿》是一个理想的结局,莫拉多来到大城市,成为举足轻重的记者。因此这部电影是他作为一名记者的冒险故事,结合了他的部分个人生活,……这部片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前些年所经历的大量遭遇的总和……”
现实中的费里尼则扶摇直上,把电影作为一生的追求,把电影城当了家。罗马在他心中,就是一部电影。
多年后,费里尼谈到这一人生转折,显得轻描淡写:“我好像没有什么可解释的。我生在里米尼,然后我来到了罗马,接着结了婚,再后来就到了电影城工作。”
影片的原名是《费里尼的罗马》。费里尼第一次把自己的名字放在片名里,是一年前的《费里尼的萨蒂里孔》(Fellini - Satyricon,1969,又译《爱情神话》)。当时是出于法律上的原因:有一部意大利影片早在1962年就注册了《萨蒂里孔》这个片名,当导演听说费里尼也要拍摄此片时,便加快脚步拍出了他的版本,早于费里尼版本一年推出市场,迫使费里尼将片名改为《费里尼的萨蒂里孔》。一旦试过之后,费里尼反而喜欢上了这种做法,于是就有了其后的《费里尼的罗马》和《费里尼的卡萨诺瓦》(Il Casanova di Federico Fellini,1976)。
在片名里加上导演的名字,看上去并不显得骄傲自大或矫揉造作,换个人可能感觉就不一样了。费里尼的大多数电影,其实都是他个人化的思绪与自白。如果当真把《罗马》和真实存在于地图上的某个城市划等号,就大错特错了。如影评人罗杰·伊伯特所说:“费里尼就像是自己去理了个发一样,把他的罗马郊区也顺便修剪了一番。”
所有的城市影片,都是有选择性的。从《柏林:城市交响曲》(Berlin–Die Sinfonie der Großstadt,1927)到《伦敦:现代巴比伦》(London - The Modern Babylon,2012),都选择了特定的地点和时间,专门进行取景,以现实为依据。但费里尼的《罗马》与众不同,它混合了电影的多种表现形式,既有回忆也有幻想;既有现实(如摄制组在公园取景拍摄)又有超现实(如教会服装秀);既有过去又有现在。甚至有一条明晰的叙事线索——青年费里尼第一次来到罗马的所见所闻。
这是你所见过最奇异的关于城市的影片。它将一堆形式参差的片段,像拼图一样组接在一起。并且这些片段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渗透、彼此丰富的。常常能在现代的罗马发现过去罗马的主题(罗马的断壁残垣中,几个妓女在站街)。有时候在一个镜头中,多个时代的罗马并存(青年费里尼出场的火车站,各个时代的罗马士兵穿梭而行)。
电影里出现了三个费里尼:上教会学校的儿童时期的费里尼;初到罗马的19岁的费里尼;当下的费里尼,带着剧组在拍摄罗马。
开篇插入了一系列简短的片段,说明童年时期的费里尼对罗马的印象:学校里的古拉丁语课、有关罗马的幻灯片、话剧《凯撒大帝》、角斗士默片、关于罗马的新闻片。
站台上,男孩子们无比向往地凝视着一列驶往罗马的火车,它靠站后只稍作停留,没有乘客上下。镜头一切,青年费里尼乘这辆火车来到罗马。此时意大利刚卷入二战,摄影机跟随着他,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罗马士兵形象。
他搭乘电车来到一个家庭公寓,在此他将和其他用户一起合租。从此,费里尼得以以他的个人视角深入观察罗马。这栋公寓堪称整个城市的一个缩影——家庭式、毫无章法、肉欲十足,不同身份和社会阶层的人住在同一屋檐下。
浓重的烟火气和人生百态在之后的临街就餐段落里延续。在费里尼眼里,罗马人享用的一些美食既恶心又迷人,比如蜗牛,小牛肠子做的意大利面酱汁,眼珠俱在的猪头。入夜,罗马换上了另一幅面孔:古老建筑寂静而阴森,赶羊人和羊群在街上走,浓妆艳抹的妓女站在罗马郊外的碎石间。
接着切入现代罗马,大导演费里尼带领摄制组,在外环路拍摄车流涌入罗马城的景象。这个乍一看好似纪录片的片段随着降雨和夜色渐浓,显得愈发光怪陆离。一只白马在车流间奔跑,还出现了坦克。闪光灯下的路边古罗马遗迹,成为公路上汽车巨大轰鸣的陪衬;一辆货车起火燃烧,几头奶牛撞死在路上;到了古罗马斗兽场附近,已经堵得水泄不通。
公园那场戏也发生在当下。一群游客乘着大巴到来;学生们围着费里尼议论纷纷,还采访了路人。
时间又回到19岁的费里尼在剧场看演出,和临街就餐那场戏一样,也是一场群戏。人们肆意侮辱台上的演员,并对女演员的大屁股表示赞美。突然出现空袭预警,人们躲入防空洞。
接着是现代罗马,摄制组跟随建筑队深入地下,罗马正在建地铁。罗马的地底巨大空洞,仿佛另一个世界。接着全片最惊人的一个场景出现了。工人们钻出一个地宫来,那些壁画和雕塑竟都保存完好,然而,随着新鲜空气进入,这些古罗马珍贵的遗迹转瞬即逝,化作尘埃。
镜头又来到二战中的罗马,这次对准了罗马的穷街陋巷。士兵们拍着队挑选妓女,都是些年老色衰的低级妓女,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只有看看的份。青年费里尼和朋友去的地方明显高级一些,嫖客也都是些体面人。费里尼和一个黑发女人共度春宵,并提出约会。
之后费里尼怎样了,影片没有告诉我们,费里尼的青年时代在此告一段落。影片在其后指向了对老贵族和罗马教廷的嘲讽——盛大、奢靡、荒诞的教会服装秀。
然后镜头又回到罗马的夜色中,在露天广场、餐厅、市场里穿梭,在各色人等间稍作停留。影片最后,一大群摩托车在罗马街道上奔驰。最后轰鸣着穿过城洞,开往郊外。
费里尼之前并不是没拍过这种开放松散的影片,但《罗马》从根本上说更为开放。如果和1973年的《阿玛柯德》作比较,不难发现二者的迥异之处。《阿玛柯德》也是由一系列片段连缀而成,但总体上编排较为紧凑,各叙事段落之间关系较为密切,主要人物突出,还有大量对话。《罗马》中也有一些线索清晰的叙事段落,但长短故事混杂着蒙太奇式的城市观光,对观众而言,更具有挑战性和实验性。
罗马的堕落是费里尼最喜爱的主题之一。在公园那场戏中,一个学生想知道,这部电影是否会涉及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比如教育、工厂、家庭。“我们不希望再看到那个古老的、随意而杂乱的罗马”。费里尼回道:“我认为一个应当忠于自己的本质(来拍摄)。”
那么费里尼心底的罗马是什么样的?是神圣而又肉欲的,是永恒却在枯朽的,是母亲也是娼妓。这两种相反的特质不仅同时存在,而且是相通的。
于是,费里尼用肉欲的场面来象征神圣,反之亦然。在临街大餐那场戏后,夜幕笼罩罗马,布景里打着几束幽幽的蓝光,罗马郊外的碎石堆里,一位胸脯饱满的高大妓女站在那里。妓女通常被用来象征短暂的光阴和浅薄的经历,在这里却变成了永恒。而通常被用来象征永恒的教堂反而成了随时间而消亡的碎石。
永恒的罗马在崩溃。公园里一个愤怒的男人指责导演将镜头最准罗马的丑陋面:“这已不再是罗马,每个人都太疯狂,太匆忙了,他们变得卑劣,真正的罗马人消失了!看看周围,你看到的只是污秽的嬉皮士,贪玩的学生,变装癖,吸毒者,各种社会败类。别忘了这片子将在外国上映,他们将怎样看待我们可爱的罗马!”
在《甜蜜的生活》中,费里尼用一种末世的狂欢,去表现罗马在精神和道德上的衰落。他说:“影片就是一幅油画,甚至是壁画,它表现了一个崩溃性的灾难,一种奢侈豪华的崩溃:天主教帝国的衰落。”
这种崩溃在《罗马》中便显得触目惊心。建筑队发现一个古罗马地宫,壁画中那些鲜活的人像被时间封存,成为永恒,可一旦遇到空气,便瞬间灰飞烟灭。“它们在消失!得做点什么!”一个摄制组的人说。然而没有办法,什么也做不了。历史在消逝,罗马的精神在消亡。这一幕象征了两个罗马之间的碰撞:古老文明和现代文化。此处不免与《萨蒂里孔》的结尾相呼应:活生生的人最后却呈现为崖顶残垣断壁上的人像,任凭风吹雨打。
《罗马》属于那种值得反复观看的电影。我第一次看觉得费解,一些场景莫名其妙,第二次看便彻底爱上。对我来说,它唯一的缺点是太短了。尤其比起《甜蜜的生活》三小时的片长。
事实上,影片本应比拍出来的多得多,剧本里很多东西被舍掉了:一场夜游的戏,一场罗马对拉齐奥的足球比赛,一个球迷打赌输了,得潜进英雄广场的喷泉中……罗马的女人,罗马夏天的季风和云……都留在外面了。被放弃的最主要的是一场古城墙外公墓的戏,罗马人都在此处悼念亡者,和剧院戏、吃饭戏一样,最能体现罗马人的大家庭观念。
费里尼曾在回忆录中不无遗憾地说:“在这部电影中,我有连城市表面都未触及的异样感觉。资料不仅没有耗尽,而且原封不动。我一如以往,兴致勃勃地做准备工作,搜寻最隐秘的角落,但最后才发现,那些我以为已经掌握了的地点、人性依然未被开发,它们完整无缺。罗马依然纯洁无暇,跟我拍的关于她的这部电影毫不相干。”
微信公众号:电影套盒
丝绸之路电影节第二场费里尼,《罗马风情画》,一部关于古城罗马的记录。有意思的是西安和罗马同样是闻名世界的古城,BBC的杜甫纪录片中将西安形容为远东的巴格达,耶路撒冷。西安和罗马甚至连城市道路规划都是一样的,而且双方还是友好城市。有点意思。
《罗马风情画》又是讲看客和小丑。 任何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疯狂卖弄自己努力取悦别人。管他是演员,小丑,主教,教皇还是妓女,导演也有可能😂。你随时都在接受别人的审视,挑选,消费甚至是唾弃。
古老的罗马,古典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战争与和平,贫穷和繁华,欢笑、纵欲和苦难的交织。这个平静的城市是这里每个人的舞台。你随时面对观众的唾弃,调笑。不过嬉笑怒骂喜怒哀乐甚至是死亡皆是生活。每个人都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演自己的戏,干自己的活,即使头顶上有轰隆的防空警报,随时坠落的炸弹。依然要保持欢笑,享受生活,满足自己的需求。去爱,去狂欢,去挥拳赢荣誉,哪怕浑身是伤也会被人质疑一文不值。
罗马是个有底蕴的城市。如果想体验罗马,体验生活,感受生命和力量,不如骑上摩托车在轰鸣过这座城市的古迹,消失在夜色与黎明中。影片以摩托车队环绕骑行过深夜的罗马作结,是对古城的生命力最佳的诠释!
1960年40不惑的费里尼发出了何为《生活的甜蜜》的疑问, 1972年过了天命之年的52岁的费里尼在《罗马风情画》中找到了答案。
今年是2020 ,是费里尼aka费费的诞辰100周年, Viva la Vida !
这幅罗马风情画实在是美不胜收让人迷醉,虽然过程中瞌睡数次,但不做梦如何游览永恒之城?疯狂的,庄严的,吵闹的,静默的,肮脏的,神圣的,古老的,现代的,虚幻的,真实的,毁灭的,永恒的,都是罗马。如果要用一个画面来囊括这一切,就是那雷雨夜幕下拥堵交通旁无声屹立的古斗兽场。从此再想到罗马,我就会想到这能载入影史的绝美一瞬。
情节近乎为零,却能引人入迷。费里尼展现了一幅画面极美的罗马风俗图景,充满了对过往的缅怀,既绚丽多彩,又庄严肃穆。
Stranger than Fiction. Semi-film semi-docu... Rome seen from Fellini's eye. Unique.
《罗马》面前,《绝美之城》都太小儿科了,如果说前者是一个世界,后者可能只是世界的一个小碎片……这真的是70年代初的作品吗,这是火星来的吧? 2010.11.07 @资料馆 with LT 结尾依旧令人窒息
A / 呈现一个城市面容的唯一方法便在于消解其面容。轰鸣的车流召唤着斗兽场的神话光芒;地铁试图将沉淀为岩层纹理的历史再度打通并置,新鲜空气却让千年壁画转瞬消逝;无限加速如粒子般运动的摩托车环绕着沉睡的城市,让雕像遥远的时间重新坠入眩晕惶惑;......贯穿全片的不是任何老生常谈的关乎“城市”的主题,正是这些张弛、交织的力量之流。罗马在费里尼的影像中不再有任何被博物馆化的可能,而日益浸入散乱堆叠、若断若续的混沌之中。
我可以打六星吗?!!这根本不是什么纪录片,完全是诗。看到后面被彻底摄住,几乎被催眠一般动都动不了,用《故事》中麦基的分类,彻底就是反情节的一部电影,只有片段的画面,但是层层铺陈到最后,完美再现了一座永恒之城的癫狂迷人。那些混乱又蓬勃的日常,时不时被突然撕裂的时空,贵族们迷狂的招魂仪式,愤世嫉俗的怀旧与现世的欲望狂欢,语言无法表达罗马的颓败华丽,难以置信地通过这部电影里的那些画面都呈现了出来。好像第一次意识到那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甚至在想,我爱泉州的原因也基本就是这样啊,可是我真的表达不出来,完全做不到,但是就是这个原因,这样的城市是会夺走我的灵魂的……可是话说回来,这又是一部我不知道如何推荐的电影,因为它太特殊了,不是理性判断的“好”,而是只会强烈震撼某一类人的那种“极致迷人”。
#费里尼百年诞辰放映##资料馆留影#无剧情的“剧情片”,无记录的“伪纪录片”,呈现与批评,异常任性的天才之作,120min浮光掠影,关于一座城池的前世今生,时间跨度近千年,理解三个关键词:文化,教会,民俗。印象最深三个段落——拥挤的公路上,一闪而过的嬉皮士们与罗马古迹,那场诡异邪魅的教会服装走秀,以及在地铁隧道建筑工地眼睁睁看着千年的罗马壁画氧化掉……Fellini对历史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他并不关心凯撒究竟多伟大,却关心罗马因何不是一天建成的。每个平凡市民拥挤的街头巷角,每段真真假假的戏说野史,也都是罗马,剧场里那些戏谑的表演场面,如何不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呢?现代罗马与古罗马的撕裂感之严重,想必Fellini是深有感触的。ps,风格奇异脑洞较大,嗜睡者请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1.消弭纪录与虚构的分界,尽展永恒之城的超现实质感。2.无马戏团与小丑,却盈溢着表演式的场景:影厅,剧院,游行,露天晚宴,妓院拉客,教堂时装秀,仿若狂欢的舞台。3.塞车同[八部半]开篇梦境,飙摩似[阿玛柯德]预演。4.挖地铁与风蚀的壁画。5.凌晨街头电焊蓝光,飞车主观镜头中雕塑重影。(9.0/10)
可以看出,费里尼迷恋罗马,迷恋罗马的女人,无论是香的还是臭的。过去与现在相交接,让罗马处于一种迷幻的时空错乱感,从而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缅怀情绪。片中无时不刻充满费式奇思妙想,迅速风化的古迹,华丽的宗教时装展,穿越罗马各大标志景点的飞车党,这既是意大利的罗马,更是费里尼的罗马
三星半.很容易想起H/S的《历史课》,但"距离"从不会属于费里尼的关切,他威临巡视泥浆中的高速路,好像那就是阿庇乌大道;镜头抢在钻头之前毫无顾忌地闯入墓穴,似乎不知正是它的"看"令壁画褪色.随着时装秀奏响《甜蜜的生活》动机,这场让今人为古人全盘代言的招魂术终于切中主题――对生下来即已有了年岁的罗马人而言,崇高的美必定在其腐朽化作废墟之际方才落成,他们追求快乐多于知识,喜欢吃饭胜过睡眠,一切生命不必哀悼无可挽留的衰微隐没,既然尸体总归会千年后重见天日:鬼影幢幢的深夜里,奥勒留也开足马力在古城中奔驰.
勉强及格。看睡了两次,这片最突出的是摄影,摄影师朱塞佩·罗通诺早期合作维斯康蒂,后期合作费里尼较多,中间还拍过一个《爵士春秋》,这片罗马环城路的一段拍的非常精彩,有些索拉纳斯的艺术感,妓院一节也有《爵士春秋》的风骨,当然,妓女的化妆还是费里尼的,接近《粉红色火烈鸟》。这片子的形态很特别,基本按照费里尼的成长时间线,很随意的呈现了一个片段化的、回忆中的罗马,各片段没什么叙事性,但场面的掌控还是很好的,尤其教宗时装展,显示了费里尼这个身位的导演调动资源的能力,地下那些消失的壁画和最后一段把罗马定位为观察人类毁灭之地达成呼应,开阔的视角借罗马一城来关切人类下坠继而重生的循环命运
和前作《小丑》一样,是带有回忆和半纪录性质的作品。这次大师将现实和记忆中的罗马交错展现出来,当然少不了一些颇具想象力的超现实场景。不过这次费里尼没有像前作那样在片中露面,而是请演员扮演年少和年轻的自己。应该说这部片子是给之后的《阿玛柯德》打下了基础。
保守派人士哀悼罗马的消逝,费里尼却赋予它全新的生产性:面对着广场上“道德败坏”的嬉皮士亚文化,或以一场“天主教”的时尚走秀消解教皇道貌岸然的崇高权利。如同影片开始出现的那座车站:二战士兵与罗马远征军并置,《罗马风情画》一方面是一部“纪录片”,另一方面则并置着墨索里尼时期的阿玛柯德,以及被肯定的萨德式性幻想仙境,费里尼选择书写时代却不回应它。而摄影机存在着,作为观看者,却是重构谎言与奇迹的眼睛。结尾,在三个冷静的空镜头之后,一队暴走族入侵空无一人的罗马之夜,粗砺质感的主观镜头掠过这座城市的名胜,大概仍旧是行进中的,也存在着生命力。
太炸了!难以用语言形容。想到同时期安东尼奥尼在中国拍摄的《中国》,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的史诗。电影资料馆 2k修复版。
如果说《甜蜜的生活》是罗马浓妆艳抹的脸,《罗马风情画》就是它的屁股,不恭,但同样迷人。“一个人应该忠于他的本质。”颓靡奔放撒泼抒情的六七十年代。母狼之子:学校、马路、戏院、地道、妓院、城堡,销蚀的壁画,教会时装秀。回忆三部曲。曾在罗马许愿池投下一枚硬币,是希望有生之年重临罗马。
费里尼的每个场景都好长(这应该是个标志性特点了,无论故事片还是纪录片),传说本片里有三个并置又相互关联的罗马。“消失的壁画”因为齐泽克的论述变得NB,宗教服装秀一场则是神作,尼玛都到科幻的程度了啊!费老师此时已经进入烧钱不眨眼拍片自顾自的境界。私以为还是《小丑》更好。
罗马已经不存在了,至少对于费里尼是,他已经分不清它本来的样子(费里尼儿时的罗马)/应该的样子(费里尼初见的罗马)/实际的样子(1971年的罗马)/回忆的样子(墨索里尼时代的罗马)。一切都成了错觉!一切都是错觉!浑然不知所在的模样!那是费里尼的魔术。#我十年后机缘巧合再看到这部《罗马风情画》,觉得《甜蜜的生活》太过粉饰了,那是一个年轻人对一切粉饰美好的向往,马塞洛也确实值得所有年轻人向往;而《罗马风情画》一下钻入了三教九流,一个地下的罗马,浑浊、泥泞、对抗,但十年后的我发现它更迷人,它让我更向往,更让我魂牵梦绕了。《八部半》里的罗马,一半在《甜蜜的生活》里,一半可能在十年后的《罗马风情画》里。
五条人仁科的罗马冒险!看惊了,开心得好几次嗷嗷叫。费里尼眼里的罗马,灌入了太多他的个人情绪和爆炸的激情,快乐张扬同时又埋藏着陈厚的历史,这些灵魂一样的东西在快乐的笑声烘托下高速起飞。大排档、剧场、妓院、教廷时装秀,玩飞了,就连那个满是怪人的公寓也让人想去住一住,但大家都很从容淡定,顺理成章地担任这个伟大城市的一个小小的疯狂的元素而已。费里尼自己在片中拍纪录片简直笑死,兴师动众的vlog。由于已经适应这种短片集的叙事结构,所以看得很舒适,壁画那个小故事让人唏嘘又现实,人类总是自以为是,愚昧一再重演,无可奈何;最后的摩托车青年队倒是让人得到些许安慰。有人能给自己的城市拍电影,真好啊。
@影博;借影展东风,重温大师大部分作品,结结实实和千百人一同在银幕上做了一个个恍惚华丽的梦,沉醉费里尼式“约克纳帕塔法”,这是他永远的精神家园和灵感源泉,也让我们目睹罗马——永远的绝美之城!随心所欲出入时空,壁画褪色的刹那,仿佛目睹时光逝去的速度。
完美地展现了stuplimity这种糅合震惊引发的崇高和重复带来的疲惫之感觉,真的没想到崇高与卑下、厚重与轻浮能够如此完美地、密不可分地凝结在一部电影里!剧院那段在大银幕上看,水滴声落下,观众只能屏息;但一旦闹起来,银幕里的剧院座位和观众所处的影院座位又联动起来,构成了真实的affective space。暴雨中的堵车戏、结尾的绕罗马纪念碑建筑的飙车戏和梦幻宗教秀场的走秀戏,简直是无可挑剔。人们潜入层累的地下,原本就不是为了观赏的“图像”氧化消退,这并不是简单的对破坏历史丰厚性的指责,而是在叩问图像的生与死。一言以蔽之,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