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6816.html
在无法打开门的封闭状态下,在无法离开的幽闭房间里,他推倒了妓女卡塔丽娜,他追进了那间暗红色的房间,他用手扼住了卡塔琳娜的脖子,最后卡塔琳娜在双腿岔开的情况下死去。这是发生在这个城市的谋杀案,20小时后,精神病学教授莫根斯·延森和调查长官进行了对话,当谋杀案发生,是凶手彼得打电话给自己的心理医生莫根斯,说自己杀了人,当莫根斯赶去妓院的地下室,看到了死去的卡塔琳娜,看到了床上的鲜血,莫根斯无法相信彼得会杀人,因为彼得有爱他的妻子,有还健在的母亲,有作为大使的哥哥,有商人的姐姐,重要的是,认识他已经20年的莫根斯说:“他没有抑郁症。”
彼得为什么杀人,为什么在杀人之后不逃跑,为什么要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心理医生?当然,杀人案是发生了,电影一开始就进入了杀人的现场,彼得说:“我累了。”卡塔琳娜说:“你该睡觉了。”然后卡塔琳娜抚摸彼得的脸,然后是彼得拒绝了这种行为,接着就是冲突,然后是杀人的过程。杀人在杀人现场里演绎,伯格曼把整个过程呈现在镜头之下,是为了追求一种真实,让杀人行为成为某种不可更改的事实。但是为什么在影片开始就进入现场之后,最后部分又回到了“悲剧发生15分钟前”,时间细化,也是情节的细化:彼得先是看了一段赤裸的妓女跳舞的场景,然后进入了卡塔琳娜的房间,按照规定,妓院在凌晨要关闭所有的门,等到第二天六天才能打开。彼得在卡塔琳娜的地下室里,发现小房间了没有窗户,他说了一句:“我受不了了。”然后来到有一张大床的房间,彼得问起了妓女的名字,卡塔琳娜正好和彼得的妻子同名,之后坐着的彼得站起来,他还是想要离开,但是所有的门都锁着,彼得无奈地又坐下,卡塔琳娜还为他准备了咖啡,但是彼得没有和卡塔琳娜干活,在没有窗户、门被锁着的情况下,彼得忽然说了一句:“所有的路都被堵死了。”接着又说了一句:“这里失去了一切的味道,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丹麦闻到的四季味道。”
被关在封闭的房间里,感觉这里失去了一切味道,所以在路被堵死的情况下,彼得用暴力结束了卡塔琳娜的生命。前一个现场,最后交代的现场,除了细节之外并无不同,所以,当伯格曼用“重复”的方式再现杀人的现场,关键就是展现彼得杀人的心理变化,没有窗户,无法出去,彼得感觉到了压抑,这是一种被困住的感觉,而他的人杀人可以解释为某种突围。但是当第二天到来,彼得第一时间告诉了莫根斯而不是投案自首,是不是需要莫根斯通过心理分析解读自己的杀人动机?的确,在谋杀案发生之后,是莫根斯得出了彼得杀人的结论:他有控制欲的母亲,缺席的父亲,这一切影响了他和妻子的关系,所以他要打破环境赋予自己的角色,这种打破就变成了攻击,“他依恋妻子就像依恋自己的母亲,但是妻子又控制了他,所以当他和妓女卡塔琳娜在一起,他内心的杀人欲望便无法控制……”
莫根斯得出了彼得的杀人动机,这是对母亲控制的反抗,妻子本应是他攻击的目标,但是最后那个和妻子同名的妓女卡塔琳娜成为了牺牲品。精神病学分析师莫根斯将彼得定义为混乱型人格,当这一结论成为对彼得的最终分析,是不是就是真相?一个最重要的细节是:当莫根斯说彼得想要打破环境赋予自身的角色,这时候似乎受到了干扰,当干扰消除,莫根斯接着阐述彼得的心理问题。为什么伯格曼要插入一个受干扰的镜头,当整个报告在干扰中被分成两个部分,是不是这就是一个隐喻:这份报告指向的是另一个可能的真相,而这个真相似乎就在莫根斯报告的最后一句话里:“只有杀死自己才能完全占有自己。”
实际上,这不是一起杀死他人的凶杀案,彼得杀死了妓女,是为了杀死妻子卡塔琳娜,而杀死妻子卡塔丽娜只是一个表象,彼得真正要杀死的人就是自己,也只有在杀死自己的时候才能占有自己,才能成为另一个自己。所以,这是一个关于双重人格的故事:彼得的一个自己和另一个自己,在爱与恨中纠结,它们结合在一起,在无法分开的时候,变成了彼得无法自拔的痛苦,所以他只有杀死这个成为自己桎梏的自己,打破环境赋予的角色,才能从中挣脱出来。在表面的叙事中,伯格曼故意制造了扑朔迷离的情节,而时间线成为这种复杂叙述的一个线索:从谋杀案发生20小时后莫根斯和调查长官的对话,到谋杀案发生14天前彼得去莫根斯的工作室倾诉自己的苦恼,再到谋杀案发生后一周调查官和彼得母亲的对话,从谋杀发生5天前彼得和妻子卡塔琳娜度过的不眠之夜,到惨案发生四天前卡塔琳娜和同性恋者蒂姆的对话,再到谋杀发生三天后蒂姆和调查长官谈话,蒂姆说出了彼得同性恋倾向,从惨剧发生前2天彼得想要自杀接着和卡塔琳娜发生争吵,到惨剧发生三周后卡塔琳娜拜访彼得的母亲说出了彼此的害怕,再到惨案发生前15分钟的现场……惨案之前和之后,和彼得有关的母亲、妻子、心理医生、同性恋者,多变的时间性,复杂的人物关系,伯格曼制造悬疑,就是为了把杀死自己这个真相隐藏在杀死妻子、杀死妓女的表象之下。
惨案发生前14天是最重要的一个线索,当时的彼得去找莫根斯,他们的对话是患者和心理分析师之间的对话,彼得直接告诉莫根斯的是:“我想杀人,想杀妻子,这让我感到害怕。”在说到杀人的动机时,彼得说是因为卡塔琳娜背叛了自己,无法感受到爱的愉悦。指向妻子卡塔琳娜,是因为夫妻关系的问题,但是在彼得讲述的时候,他把自己放在了那天晚上,放在了镜子前,然后洗完澡的卡塔琳娜走了过来,于是彼得拿起了刮胡刀,锋利的刀子割向了卡塔琳娜的脖子。镜子前看见了自己,这是明显的镜像,彼得就是在这种镜像中产生了杀人的幻觉,而妻子只不过是自我异化的符号。当彼得说出这个幻觉的时候,莫根斯一方面否认了彼得提出用催眠结束自己幻觉的想法,认为彼得不适合催眠,接着他又否定了彼得杀人的方法,“这样杀人会有血,而且卡塔琳娜不会马上死。”实际上莫根斯也是在暗示彼得这样无法杀死自己。
但最为关键的是,彼得在讲述完这一切,莫根斯根本没有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然后他说有客人在等着他,所以让彼得先离开。但是彼得没有走出去,他躲在暗处,他看见进来的人不是别人,而是妻子卡塔琳娜,原来妻子相好的人是莫根斯,此时的彼得变成了听者,当莫根斯想要和卡塔琳娜亲热的时候,卡塔琳娜却意外地拒绝了他,她对此的理由是:“你只是在揭露自己和彼得的关系。”然后卡塔琳娜很坚定地说:“彼得是我的一部分。”意思就是说两个人身上流着同样的血,有着相同的性格。妻子爱丈夫,即使背叛了,妻子也活在负罪感里,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但是卡塔琳娜却说自己和彼得具有同样的性格,而且彼得就是自己的一部分——即使两个人有着剪不断的情缘,夫妻之间如此定义实在是罕见的,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卡塔琳娜是彼得的另一种人格,它们是合一的,它们又存在这背叛的关系,彼得想要杀死妻子就是要杀死那个背叛的自己。
这就涉及到彼得复杂的心理问题。在母亲和调查长官的对话中,母亲说彼得的童年虽然胆小、怕黑,但是他还是很快乐的,这就意味着彼得那时候还没有分裂的人格。但是母亲说当他认识了卡特琳娜,一切都改变了。认识了卡特琳娜,是彼得人格分裂的开始,而这种分裂的确有着作为母亲对他控制的原因,母亲说起自己曾是个演员,演员就意味着戴着面具生活,彼得也慢慢变成了被母亲控制的演员,而“妻子”卡特琳娜的出现,让彼得又想要重新做回自己。于是,一方面,“卡特琳娜”和母亲之间产生了矛盾,在彼得制造的谋杀案之后,卡特琳娜去看望了彼得的母亲,两个人爆发了言语的冲突,卡特琳娜说母亲没有理解彼得,而彼得被母亲控制生活在脆弱和恐惧之中——这也就意味着,母亲的控制和演员身份造成了彼得的人格分裂,在分裂的人格中,他对母亲产生了卡特琳娜般的怨恨。
这是彼得和母亲之间的矛盾,它是彼得人格分裂的最大原因。而在和自己的卡特琳娜在一起的时候,两种人格爆发的冲突就更为明显,而真正的原因就在于自己对自己的不忠诚。卡特琳娜拒绝参加彼得母亲的“愚蠢的晚宴”,却在喝了酒之后和蒂姆在一起,蒂姆和卡特琳娜认识已经20多年,作为彼得的妻子,卡特琳娜在喝多了酒之后去找蒂姆,当然是一种不忠,但是她只是坐在蒂姆的房间里,蒂姆也没有和他暧昧,他只是对着镜子感慨自己已经越来越苍老和丑陋。这是奇怪的关系,之所以奇怪,就在于卡特琳娜其实就是彼得的另一重人格,蒂姆之所以和卡特琳娜在一起,想得到一种自我存在的感觉,就是想要从彼得的另一种人格中得到爱,“你属于我吗?”这句话背后的全部真相就是:蒂姆是一个同性恋。在他和调查长官对话的时候,调查长官问他和彼得的关系,蒂姆犹豫了一下,在调查长官的怀疑中,蒂姆终于说起了他和彼得之间的同性恋,“我想拥有彼得。”而拥有彼得的唯一办法就是引诱卡特琳娜从而让她离开彼得。
让卡特琳娜离开彼得,就是让另一个彼得离开同性恋的彼得,这是蒂姆的想法,也是深陷在双重人格中的彼得想要做的是。一种人格需要的是作为男人的彼得,是寻求心理分析的彼得,是想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彼得,而另一种人格是作为同性恋的彼得,是想要杀人的彼得,是所有的道路都被堵死的彼得,在两种人格的斗争中,杀人成为彼得唯一的选择,而激发彼得杀死自己机会就出现在那个封闭的房间里,在不被封闭的世界里,有莫根斯的解析,有蒂姆的爱,甚至有和母亲的争吵,但是在无法通向外部的世界里,所有的道路真的被堵死了,他只有在杀死妓女卡特琳娜的时候完成对妻子卡特琳娜的谋杀,完成对妻子卡特琳娜的谋杀,就是实现对另一个自己的谋杀,而另一个自己被杀死,彼得才占有了自己,才成为真正的自己。
杀死了另一个自己,就是杀死了“傀儡人生”,彼得在医院里,他下棋,他打扫卫生,他铺床,他对人彬彬有礼,他生活的地方整洁温和,更重要的是他晚上会抱着那只玩具熊入睡,“这是他最美好的童年记忆。”回到童年,就是回到没有人格分裂的过去,就是回到生与死都单一的现实中,“若要死去,那便死去,若要生存,那便生存。”
《芬妮与亚历山大》的前一部作品,晚期伯格曼视觉风格已经十分成熟,章节式、非线性叙事有些《公民凯恩》的感觉。比开头结尾两段鲜艳的彩色段落更让我吃惊的是妓院和片尾的Disco音乐,实在是有点骚了,很不典型的伯格曼,可以说这是一部伯格曼会拍的B级片。
3.5 开头超棒的,觉得一定是五星;伯格曼片子里居然涉及同性也是咯噔了一下,Tim说自己老了那一段真是烦闷,下一幕他说自己喜欢Peter这又妙极了;然而最后,我居然想,为什么Peter逃不出去而第二天教授这么容易就进来了?想到这里我就觉得我输了。彩色的时候特别感知到Peter的情绪,是这样吗?
伯格曼唯一的德语电影起得十分高标准,但最终结束于陈词滥调之中。显然影片里的主人公是伯格曼的替身,围绕他的一系列人物都是他诸多心理层面的象征。影片的结构显现出后结构主义的离散感,打碎了的心理碎片最终本不该重圆,可结尾处心理学家做出的结论又显得十分中肯,好似把故事兜圆了,而他的结论则无趣地重复了伯格曼心理剧中经典的“本我摧毁超我”的主题。另一方面,本片的风格和道德化主题该是启发了哈内克早期的那些中产阶级批判剧。
嫣红色的场景中杀死了那个女人,红色的如迷般小熊的眼睛。红色是人类心灵的颜色,大师要隐喻什么呢?片子很闷但是还是挺细腻,额,可我看不下去!~浮躁的拖着看完
他的片子是如何做到高高在上的?就是看起来就很高级?因为摄影和剪辑的缘故?非常大胆剖析男女之间性、心理。
一点点匪夷所思,一点点不伦不类。伯格曼的心理戏还是怎么看怎么过瘾。
除了死亡和精神崩溃之外,电影的前90分钟隐藏了另一个悲剧:Tim以为自己爱上了一个直男,没成想他一直绝望地小心翼翼爱慕着的Peter竟然也是gay——这一点的揭示令人震惊,但其实在开头凶手与妓女发生关系的方式中早有铺垫。母亲的强势是根源、妻子的背叛是推动、设计师卑微的私心是导火索… 如此Peter的性取向串起了全片每个人物的悲剧。
讓我看到了至今最瘋癲的、最諷諭性的柏格曼。無關道德觀與價值意義,因為這個傀儡告訴我們:一切皆為徒勞。.如果你是我的死亡,我歡迎你。如果你是我的生命,我歡迎你。
如同Fassibinder的德国,《傀儡生涯》的开场即是结局,也是影片并行的,两个方向的起点。妓女Katarina死在象征欲望的红色房间中,当欲望被抽离,这一空间被呈现为被审视的,当情感被剥夺,色彩的感受变成了单色——审视。《傀儡生涯》一方面是宿命化的倒计时,另一方面则是被意义,分析包围,Peter的预演中,妻子Katarina在纯白色的空间与大特写之下以美学的姿态消亡。无论如何,杀戮是必然到来的,也是ecstasy的巅峰,他必须在属肉和属灵的两个同名女子之间选择其一。Moreover,《傀儡生涯》展现了伯格曼作品中罕见的控制性,在死亡驱动接管的日常之中,开场一幕终将回归,或者说,被影片创造的傀儡终将随影片消失,Peter永远无法选择自由意志,就像观看者在尝试解读影片之前,就被意义包围。
社会面的成功者与精神面的失败者,这失败状态讲得虽真诚却也没有多少特别独辟蹊径的地方,但是呈现方面却是很棒的:尤其是丈夫讲述那段从极乐到相杀的夫妻之梦,大平光空白空间里的赤裸两人。出现了中年gay蜜这种角色和迪斯科色情歌曲什么的还蛮惊讶的。
卡塔丽娜:彼此生活的十年里,你让我高潮了832次,其中513次是我假装的,然后到浴室里自慰,剩下的那些次数,我确实有那么点可怜巴巴微不足道的高潮痉挛,我对你的感激无以复加,彼得你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女人......噢噢,可怜的彼得,我为你感到可怜,为你难过。彼得:你正在听卡塔丽娜抒发她变态的忠诚,我们要不要说说另一件事,让我们得朋友快乐一下?卡塔丽娜:至少你的口活可以,就像他害怕沉默一样彼得:沉默有时能听见真相,我是说卡塔丽娜的真相,我可没有任何真相,卡塔丽娜和这个世界客观真实的真相签订了终生契约,一部分是她作为女人由此获得了某种血与土的洞察,一部分原因是卡塔丽娜在一个幸运时刻被上帝选择和创造....
德語片。覺得這部是大師後期被忽略的傑作。柏格曼拍的精神分析。冷峻陰鬱。"婚姻場景"裡短暫出現的Peter與Katarina夫婦。在此成為了主角,他們相愛但無感,持續著傷害,互為桎梏的"親密"關係,彷彿一切都沒有出路...跳躍的時間章節描繪出了Peter壓抑的狀態。另外Tim(Walter Schmidinger)雖然只出現兩段。但讓人印象極為深刻,尤其鏡中重像的獨白
5.0 Tim在鏡子前面的長段獨白很精彩,在警局裡先從防衛對話開始再到坦露心跡也是非常棒的一段。按照事發前後無序的展現,拼湊出幾段codependent的關係,也側面展現男主被剝離所剩無幾的自我。婚姻在大部分柏格曼的電影裡感覺就是恐怖片一樣的存在
不懂艺术哲学精神分析,但这部伯格曼晚期着实好看。时间、空间和现实与梦境的跳跃和切换并不是寻求新奇的手段。不安、痛苦、背叛、疑惑、愤怒、羞耻、渴望、毁灭,一切不是梦的解析,而是每天每夜的人生。
这部很喜欢。衰老、腐败,weak people choose strange paths, 亲密是年轻的一场幻觉。
烈红转黑白,突然就说起德语来
从《祭典》看过来,风格相似,令人窒息。但这当中多了一层非线性结构,过去和未来双向朝中心拟合,去了解凶杀案的始末。这里的伯格曼将真正的精神心理分析过程与电影结合,来回问答,整个电影给人一种看诊的感觉,让观众作为医生的角度(正好片中医生缺失医德),思考并与人物动机产生互动。
有些电影拍出来就是给人膜拜的。伯格曼用他特殊的美学手法呈现了一部探索人精神世界的神奇电影。大师的电影还真是一部都不能遗漏,怕跳过一部片就错过一部神片。哈哈哈,再也没有比这电影更性感的主题曲吧,伯格曼少有的涉同电影。
即使如此,伯格曼在片中还是充满爱的……
可解读出生命、欲念、希望等多种意义的色彩未几全然寂灭,等到从冷色调再爬到暖色调,复苏出另一种寂灭。时间线的来回跳荡是一个有趣的尝试,穿插一个彼此捆绑却不再亲昵的情侣故事,聊出轨、无能、自律、无法发泄的残念、暴力倾向、梦与现实、性与爱。以及,这该是LGBT呈现得最多的伯格曼电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