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新的愿星入梦特辑,热泪盈眶,思绪纷杂,无法落笔,今天稍微整理一下。
关于星星✨的寓意,在上一篇文字里,我猜测是把星星比作离世的人,但看了新特辑发现,我只猜中其一,没猜中其二。
“如果离世之人会化作天上的星星⭐ 那殡葬人员就是种下漫天星辰的人✨”
这第二层寓意,一下子把电影的境界格局拔高到了另一个层次。
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市井小民相互救赎的普通故事。
万万没想到还有对整体殡葬行业的探讨,以及对国人生死观的拷问。
国人惯来忌讳触及死亡,忌讳殡葬人员,忌讳葬礼葬仪,忌讳亡者亡灵。
但正如监制所说,死亡不是晦气,那是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
而殡葬人员,是给予亡者最大尊重,以圣人之心护送亡者最后一程的人。
无论是亡者,还是殡葬师,都跟晦气无关,反而有着别的身份职业无可比拟的浪漫。
如此想想,死亡不再阴森可怖,殡葬师也不再晦气卑微。
每一颗星星,都值得被好好珍藏。
每一位种下星星的人,都值得被好好尊重。
也许,只有真正接纳告别,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余生,珍惜眼前,珍惜人世间的每一份温暖和羁绊。
也许,只有真正理解死亡,我们想起逝去的亲人时,才会不再只有痛苦伤悲,而是有星入梦,温暖长伴。✨
也许,只有真正了悟生死,我们在面对各自的人生终局时,才会更加豁达坦然。
人生大事,生死二字。
生当尽欢,死亦无憾。
意象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它是主观化的形象,是被赋予了强烈情感和理性价值的形象。意象既具有自身个别而外在的形象性,又具备普遍内在和形而上的抽象性,意象同时具备主观的感性和客观的知性倾向。 电影《人生大事》中的意象系统,涵盖了空间意象、文化意象、关系意象,创建了宏大隐喻世界,通过那些散发着本土文化气息的诗意浪漫意象,表现出独特的、有生命的、富有情趣的艺术表达。 🌟叙事意象的空间书写 电影叙事空间就是电影的场景空间,正如马尔丹所说:“我们可以谈到影片的空间,这种空间只是影片中的空间,也就是剧情在其中展开的空间,戏剧世界的空间。”《人生大事》中街道、民居、特殊场所这几个空间意象在电影中交替出现,勾勒出新世纪武汉城市影像的轮廓,我们可以从影片的城市空间表达中窥见一个时代关于城市的想象,不仅仅是看到这座城市的地域特征与人文气质,还可以看到它们所具有的民族属性和文化属性。 街道:市井百姓的底层书写; 《人生大事》中的街道,现代化的车水马龙、通天大道只是惊鸿一瞥,情节展开的重点街道是狭窄到只容一辆车通过的弄堂,路边楼上是老式居民楼,楼下是路边小店,烟火喧嚣,邻里摩肩,这个意象是武汉市井百姓的热闹,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空间。 民居:生活的重压与心灵的孤独; 电影民居内部空间则是那些老旧的居民楼,常常表现的是城市里衰败而繁重的底层世界,同时映照出主人公莫三妹最初生活的无序和混乱,反衬出心灵的孤独感; 特殊场所:极具特色的主题映照 医院和殡仪馆在汉味文化中本来的象征意义,就是病痛与死亡,渗透着主题的思考。影片中“医院”与“殡仪馆”作为一种局部的小环境参与叙事,体现场景的“介入”功能,流露出创作者对病痛与死亡的态度。 这些空间既富有隐喻意义,又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影片通过重要空间切换故事场景、推动叙事进程,呈现出戏剧化的效果。 🌟叙事意象的文化意蕴 殡葬仪式、殡葬物品、西游记相关意象,都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印记,在人们心头烙印深刻、寓意共通。文化意象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人生大事》中,文化符号绚烂繁多,那一种华夏文化的浸透感,浓郁悠远。比如: 碗——为逝者开路;黄纸,火盆——为逝者送财;纸人——为逝者陪伴;抬棺喊号——护持送别逝者;哭丧——对逝者的思念;守灵——守护魂灵;紧箍手镯——束缚与责任;红缨枪——冲破桎梏;佛珠——护持;栏杆门——隔阂;星星——逝去的亲人、思念;烟花——逝去与希望、美好;布老虎——童心;手表电话——小文外婆;戏服——皇家仪式;麻将——百姓娱乐;哪吒年画——小文的形象;房产证——财产与住所...... 这些文化寓意的意象,不仅巧妙地连接了叙事单元,还成为塑造人物、推进叙事、组合时空、情绪转化的巧妙道具。 🌟叙事意象的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也可以通过意象呈现,,《人生大事》中,人物关系并不复杂,许多物品作为一种关系意象也能够代表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其中三哥与小文之间的关系最初可由紧箍手镯和红缨枪、双丫髻所代表的孙悟空与哪吒之间的对抗表现出来;结婚证代表了婚姻关系等等。 现实题材电影只有坚守和秉承现实主义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反映百姓心声,鼓舞人民意志,才能切实达成与当下观众的情感互动,彰显中国电影的艺术魅力和审美风格,《人生大事》正是以一种深情而非煽情、浪漫而非做作的表达,提供了一种动情的力量、一种共情的力量,实现了一种电影叙事美学的平衡——他所运用的意象系统,既让观众感受到死亡与别离,颓丧与混乱,又着重表达了黑暗里人性的闪光和温暖。 祝愿电影《人生大事》票房大卖!
电影以莫三妹和小文的故事展开了一系列的情节,这部电影的核心是温暖与亲情。用喜剧讲诉生与死,用亲情填补空白,把殡葬行业展现给观众面前,让大家都清楚的了解这个行业的工作人员们做的事其实是很有意义的,他们是一群“种星星”的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个行业,去尊重每个工作者。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影中的一句话“人生除死无大事”,其实人生未必一定路漫漫,明天未必会有很多很多,意外和明天你不会知道哪一个先到来,我们应该好好地活着,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故事的开始,清晨的电话聒噪不停,小文没能喊醒外婆,百无聊赖的坐在窗户前。
三哥发出了许多条没有回应的消息后,从烧纸钱的火盆里点燃了烟,去给逝者整理临行前的仪容。
躺在土炕上四肢僵硬的,是我们童年记忆里的长辈,她会给我缝娃娃形状的小布兜,她会给我扎上小小的哪吒头,她会摸索很久学会发语音喊我回家吃饭,不厌其烦的嘱咐我少晒太阳多喝水。
后来有一天,她睡着了,被人装在黑色的箱子里,抬上了车。
小文一遍一遍的听着外婆留下的话,望着漫天繁星。
我喜欢三哥。
他年纪不小脾气老大,他一事无成身无长物,他做着不讨喜的营生,利用孩子去拿生意的订单,心思半天变五次卦,甚至因为打架进过监狱,日子过得一团糟。
被人诬陷偷东西时候满脸戾气,转眼却脱光了衣服自证清白。这个情节让人不禁联想起《让子弹飞》里的老六,为了一碗粉钱的公道剖腹自尽。
换来的只有雇主一句“耍流氓”。
可是,他看不惯舅妈的指责唾骂,毅然冲进屋子里,带走了无父无母的小文;他为了获得收养资格,动了结婚的念头;他在幼儿园里追着孩子喂热干面,给一向看不惯的邻居鞠躬道歉,甚至穿上他最好的黑色西装去跳秧歌。
这些看似粗糙冲动的行为,却让我喜欢上了他:被小孩子穷追不舍胡搅蛮缠的时候,被老莫拎到当街人前训子的时候,被海菲在深夜里长跪不起苦苦哀求的时候,他的种种反应和行为,却让人觉得,让我知道,这是个有原则有底线的男人,
当他扛着孩子匆匆冲进医院,当他翻出压箱底的殡葬笔记,用孩童般幼稚的字体一笔一划的写着,当他把睡熟的小文放在出租车后座上,冒着倾盆大雨追出几条街,当他在江畔绽放开了盛大绚丽的烟花,我心头一动,毫无原则无底线的喜欢上了他。
一个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小哪吒,一个是满脸桀骜不驯的孙悟空,一场“还我外婆”的胡搅蛮缠。
开始的开始,小哪吒把木枪抵在他胸口,他言辞规定小哪吒掉在地上的东西不许吃。
后来的后来,小哪吒戳着木枪挡住了老莫的拐杖,看见他的米饭掉在桌子上幽幽的叹气。
你以为这两个人全无交集天差地别吗?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两人都是世俗眼光里的“苦命人”。
可就是这样两个苦命人,苦中作乐,在阴沟里仰望着满天繁星。
荒唐透顶又不伦不类的皇帝葬礼,鬼气森森的殡葬店里铺上了鲜艳的垫子,一向怒目圆睁的老莫笑得见牙不见眼,喜庆的红毯从婚庆店铺进了殡葬铺,命运的棘轮逐渐咬合,让他们彼此成就了对方的不圆满。
建国和白雪这两个配角,戏份不多,血肉饱满。他们来历成迷,影片中没有交代过去,却在关键时刻屡屡助攻:
第一次,小文刚被拜托照看是,建国接下了钱,白雪给孩子讲故事;
第二次,刚领了结婚证的两人收养了小文,给了她一个合法的身份;
第三次,三哥送走小文之后,夫妻俩痛骂一顿,仍旧尽心尽力地陪三哥料理家事。
哪怕他是弃暗投明的小偷,她是蹩脚的戏曲演员,人生有此知己,无憾。
殡葬行业的戏份不多,一是穿寿衣,二是缝合尸体,三是抬棺起灵,桩桩件件,既嫌弃又畏惧。专业与否我难做评价,影片的基调主题由此而起。
生死,似乎都是围绕在身边的浓雾,明明近在咫尺,却看不清,穿不透。
人生只两件大事,一曰生,二曰死。
中国传统文化里,较少谈论死亡话题,或是忌讳,或是无知。许多人觉得死亡是不吉利的,充满了恐惧和逃避。就连秦始皇那样雄才大略,统一六国后的最大愿望,也是四处求仙问道,追求长生。
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活,却不愿不肯花一点点心思,去了解和思考死亡。医疗和殡葬,大概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能了解到的离死亡最近的行业了。
其实,早在千年以前,先贤们就给出过答案。
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庄子谈向死而生。
王羲之笔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李太白吟着,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苏东坡感慨,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王守仁指了指自己的心口,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莫三妹是个没怎么读过书的人,他也许不懂那些大道理。可在火葬场里的童年,使得他比大多世人都看得透彻——
你看呐,他们知道自己是要死的,不论王侯将相,贩夫走卒,数十年人间如同白驹过隙,草木飘摇。他们活着的时候,都知道自己有一天要死的。
可他们仍然奋力挣扎,为了食物和衣衫,为了权利和财富,为了情感和尊严,为了你能想到或你想不到的所有的任何事物,终其一生的挣扎着。
——这世界上的不公道有许多种。
这世界上唯一的、最后的公道,就是每个人的生命,都会走向死亡的终点。
说回影片本身。
【猜】二哥是1988年去世的,三哥没见过二哥,估计是九零后。老父亲的事业是殡葬店,而大姐似乎并不愿意从事殡葬。老父亲从小教三哥穿寿衣、拼碎骨,定下一年之期考核继承权,他希望这个孩子能继承他的事业。
但是,三哥被同龄人欺负时,他袖手旁观;每次让三哥给二哥磕头;想听小文喊他爷爷,还是出面指点三哥去修复遗容。他希望后继有人,以一种固执又别扭的方式培养着这个孩子。
我甚至觉得,三哥可能不是亲生的,是二哥折在长江里后,老莫为了继承香火收养的孩子。所以三哥看见快要成为孤儿的小文,决定不管不顾的要收养她。人类总是对与自己相像的人充满了好感的。
【贬】似乎现在的电影里使用方言成了一件时髦事情,可是同一个角色的方言里夹着普通话,多少有些出戏。
还有广告,补脑的饮料就算了,装骨灰盒的奶粉罐子,好像打了广告,又好像不是。
【惊】男主角朱一龙,很难从这个穿着花裤衩的汉子身上,看出这是温润如玉的齐元若,认出这是克制隐忍的沈巍。我真正明白了“演员是为角色服务的”这句话不仅仅是个说辞,而是一种原则。
讲真,他那么干净漂亮彬彬有礼,却转眼变成了莫三妹这个糙汉,太让我意外了。
【喜】小演员杨恩又蛮灵动的,那股拧巴劲表现得淋漓尽致。
【憾】影片以殡葬从业人员为出发点,讲述了一段半路父女的故事。莫三妹本人对行业的思考全靠外在冲击力,其转变和态度的表现稍弱了些。个人认为,如果殡葬替换成医疗或警察行业,去探讨同样的主题,似乎也能成立。
另外,小文母亲回来的剧情有些奇怪,好像是为了给三哥凑个老婆似的。
【总】瑕不掩瑜,推荐一看。
时隔两年,再一次在大银幕上听到武汉话,作为一个湖北人,我心中是充满期待的。在《人生大事》中,朱一龙完全抛弃了形象,寸头,花衬衫,出口成脏,痞里痞气,把小混混莫三妹演的活灵活现,让我随着他的足迹,一边哭,一边笑,完全沉浸到故事里。 电影独辟蹊径,将镜头对准殡葬这个特殊的行业,把生离死别呈现在观众眼前,不躲避,不渲染,用现实主义的客观态度呈现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电影里的生死观,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是回避阶段。影片一开始,就是莫三妹出场,作为一个有过前科和污点的小混混,他是个彻头彻尾的边缘人。这么一个边缘人,要回归社会,他对祖传的殡葬事业是不认同的。可以想象,从小在上天堂店里长大的莫三妹,玩具是纸扎和丧葬用品的莫三妹,孩童时代没有少受过同龄人的嘲笑。做这一行,他是迫不得已,是为了和父亲周旋,好拿到“上天堂”的房产证,和女朋友双宿双飞去开启新事业。 比较有意思的是,“上天堂”是卖丧葬用品的,却开在婚庆店旁,一边是白事,一边是红事,还是蛮诙谐的。婚纱店的老板娘对上天堂积怨已久,认为不吉利,影响了她开门做生意。她看到小文站在店铺前,立马让儿子小胖大声背诗,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这是周围人的态度,也符合了大众的态度——对死亡议题的回避。相比霓虹人在欣赏樱花飘落的死亡之美时,从转瞬即逝中感叹人生和宇宙,我们赞叹的是生的努力,肯定的是福贵那样能战胜一切噩运的顽强生命力。死是日常生活的禁忌。 可惜回避解决不了问题。莫三妹对未来的规划一一失败。莫三妹心心念念的女朋友琵琶别抱,选择了有钱的老六,还怀上了老六的孩子。他想领养小文,因为不符合领养条件,他涂上香水,期期艾艾去找白雪,没想到白雪和建仁早已经在一起。从这里能够看出,莫三妹不是个聪明人,他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他对世界的认知是后知后觉的,是被动的。在电影中,莫三妹有过两场面对面的肢体冲突,不管是面对老六,还是胖胖的建仁,三妹都是被压制的那一个。他不仅迟钝,还孱弱,他的粗话不过是虚张声势的色厉内荏。 事业上的莫三妹也频频受挫。他想要挣钱,利用小文获取丧女客户夫妇的好感,抢下这单生意,可是对死亡毫无概念的小文大闹火葬场,莫三妹不仅被罚款,前姐夫还告状到父亲这里。小文帮他拉生意,找来外婆生前的舞伴,老大爷愿意出三十万给自己般葬礼,重金之下莫三妹不顾习俗接了这单活儿,结果老人的家属大闹葬礼,莫三妹一行人被打得落荒而逃。
将就的生活并不能通向幸福,回避解决不了问题,只会把问题弄得更加复杂。
第二阶段是接受阶段。小文和莫三妹之间是一段相互成就的感情。遇见小文之前,莫三妹迟钝,莽撞,有着受宠幺儿独有的天真孱弱。当他遇上了小文,这是个比他更可怜的边缘人。小文是个一无所有的孤儿,从没见过自己的父母,唯一爱她的外婆死了,舅母要赶她走舅舅连拦都不敢拦。小文激起了他的同情心,他开始正视这个小孩,尽力去满足她的愿望。
小文对外婆的感情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那个禁忌的世界。死亡并不可怕,在那个世界里有我们爱的人,有我们的思念,它不是和这个世界割裂的,而是和这个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生的反面是死,而某种程度上来说,死也孕育了生。莫三妹告诉小文,外婆不是变成烟烟了,没有消失,而是升到天上变成星星了。小文半夜从床上爬起来,坐在院子里望天,把星星当成了外婆,跟星星说话。醒来的莫三妹看到这一幕后,选择了默默离去。 前女友的到来,是电影前半段一个有力的反转,暗合了因果循环。前女友和老六幸福地举行了婚礼,可惜好景不长,老六出车祸死亡,钱财被赔光。这个女人所追求的一切全都化作了泡影。但她还是有骨气的,她选择承担自己的命运,她来找莫三妹,不是想破镜重圆,而是央求莫三妹给老六拼骨化妆,让他体面地下葬。 如果是那个不成熟的莫三妹,是那个天真被宠坏的莫三妹,他可能会扬眉吐气地嘲笑前女友一顿,笑她眼瞎选错了人。但现在的莫三妹已经成长了,他在那段失败的恋情中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把所有错都推到前女友的身上。看着捧着大肚子哭泣的前女友,他心里没有大仇得报的痛快,只有悲凉。原来死亡离普通人这么近,原来死亡来得这么快,那个春风得意的老六还没见到孩子出生,就化作了棺材里的一堆烂肉。莫三妹感到了物伤其类的同情。
莫三妹带着父亲赶到殡仪馆,在父亲指导下给老六拼骨,见到老六的惨状他忍不住呕吐,好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累得头昏脑涨,可是当家属看到妆扮一新的老六穿着西装躺在花丛中,悲恸地对着遗体发泄不舍和思念时,这一切都值了。莫三妹第一次体会到了这个职业的成就感,也找到了久违的尊严。 当莫三妹开始尊重死者,同情每一个死者家属时,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接受了死亡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阶段是认同阶段。父亲喝酒住院,莫三妹赶到医院去看望,见面就吵架的父子俩,因为莫三妹开始接受入殓师这份职业,父亲难得对他没有发脾气,两人心平气和地聊天。 在莫三妹心里,二哥是一根刺。每年祭拜的时候,他都会被逼着给二哥磕头,他不服,父亲对他的责骂,都化作了对二哥的嫉妒。不然,他也不会在吵架时说出自己去地底下换回二哥的混账话。湖北有句谚语,叫作“爷奶重长孙,父母疼幺儿”,莫三妹不仅是幺儿,还是家庭里仅有的一个男孩,父亲连祖传的店铺都给了他,不可能不爱他,只是爱之深责之切。 父亲之所以让莫三妹给二哥磕头,是因为二哥把入殓师的职业做到了极致——他为了在长江里捞起死人的尸体,献出了自己鲜活的生命。可惜年轻时的莫三妹不懂,被嫉妒蒙住了眼睛。 直到父亲去世,自己从入殓师变成了家属,莫三妹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入殓师的分量之重。作为人生旅程终点站的执行人,入殓师和助产士一样重要,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死者的尊严在入殓师手里得到维护,生者的执念在入殓师手里被安抚,当父亲的骨灰璀璨地绽放在长江上的星空时,他不再是那个满腹怨念的小混混,而是一个造梦的艺术家。 原来对死亡真正的尊重,不是形式上的重视,不是三天三夜的流水席,不是车水马龙的纸扎,这些东西不过是活人的面子。原来对亡者真正的思念,不是儿孙的哭泣,不是沉浸在悲恸中无法自拔,而是带着亡者的祝福继续生活下去。 对职业的认可终于让他有了自信。因为害怕自己给不了小文更好的生活,害怕小文和他一样在殡葬店长大,害怕自己当不了好父亲。小文生母找来后,他懦弱地把小文还回去。当小文离家出走,喊着爸爸跑向他的时候,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自作主张,自我感动是多么的可笑。他紧紧抱住小文,承诺再也不和她分开。这一刻的莫三妹,终于成长为一个男人。真正理解了入殓师这份职业后,他笑着邀请小文的母亲入伙,五个人在夜晚的台阶下看星星吃水果的画面很美好,很温馨。 死亡只是死亡,它不需要回避,也不用刻意美化,它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尊重它,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己。我想,这就是《人生大事》的内核吧!
有个很小的细节,我感觉应该很多人没注意到。钟美美演的那个小男孩,是小文舅舅的儿子,也就是小文外婆的孙子。 但是,在外婆出殡的那天,他就是以理性的口吻向小文解释外婆{他的奶奶}要被拉走烧掉了。 再结合小文舅妈对她婆婆去世的态度{其实生活中很常见,没那么在意,没那么吃惊,觉得去世的时机不合适,给家人添麻烦},再结合小文舅舅虽然悲痛,但全身心也都在自己的小家庭上,无力也无心照看自己失踪妹妹留下的闺女。 可以推测这一家三口,平时很少来看老人,也对小文没多少感情。 一方面觉得悲哀,一方面又觉得很现实,因为生活中这种模式真挺常见的。 ps 我还在网上看了很多其他观众发现的细节,人生大事真是超棒的电影!
从亲生母亲出现开始,电影就崩了。
看的点映,还不错,惊讶到我了,本来以为是狗血励志剧,没想到挺接地气的。题材比较小众,几处比较煽情,除去一些节奏上的突兀以外,其余都还OK
可能距离四星是有差距的,但是这种电影对现在的市场很重要,整天说着中国电影完了,但还是希望能慢慢变好,即使在这种囹圄中。演员演得很好,小朋友真的像个小哪吒一样,太可爱了,朱一龙的糙汉形象也很好。手持镜头、方言台词都很真实接地气。但是所谓的殡葬题材只是个噱头,本质还是家庭片,本以为可以探讨一下中国缺少的死亡教育,但最终还是落于俗套,来了个大团圆结局。整体的情感转折都有点生硬,这也是缺少真正打动人的情感的地方,韩延是个会煽情的人,但是技巧永远无法替代真诚。
全员演技在线。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有点多,有些情节我认为没必要加。作为商业片是合格的。
国产片现在是离不开哪吒跟孙悟空了、、、
其实,她妈妈不用回来的,没有必要强行圆满。
感觉三个主角对小女孩儿的感情来得莫名其妙,相处几天就要领养了。。。后面没有和法律上的父母商量就擅自交给亲妈(没有证实)也很离谱,把老头骨灰放烟花放也很?
人生除死无大事!哭,痛快的哭!笑,尽情的笑!就像武汉的风,武汉的人一样,痛快!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看的电影了,喜欢!痛快!演员还是得拍电影,拍电影好啊,拍电影真好啊,拍电影太踏马好了,电视剧连个律师医师教师都讲不好全是谈恋爱,电影讲殡葬师它是真敢抬棺化妆出殡啊!
人物情感像儿戏,非常突兀,情节不符合逻辑,演的还行
人生除死无大事,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朱一龙好像卡姆 谁懂 神似
勉强三星吧,结构很奇怪的一部电影,可能是考虑市场的原因,编导在沉重的题材里面植入了很多娱乐的元素,导致煽情和搞笑都做的后劲乏力。看得出导演平时没少攒素材,可靠素材串成的电影注定在情感层面缺乏延续性,所谓的笑中带泪是需要剧情或人物去推动的,而不是单靠段子。朱一龙为了坐实小梁朝伟的名号不停的让摄影给他的双眸特写,但这也就是残酷的地方,眼神太干净了,看不到啥故事。
孝子打碗或成为本剧最大亮点。()
好不容易等到《人生大事》苏州点映。观影时获得了慰藉,被小文和三哥的半路父女情感动到,被殡葬师这份职业深藏着维护死者体面的意义所打动!被一群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满满烟火气的小人物们所吸引。嬉笑怒骂,市井人间,烟花灿烂,人间有情!!!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准备二刷三刷,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让我短暂的忘记了朱一龙本人,三哥的痞帅和野令人上头。
其实她母亲不回来更好,强行凑了一个家庭。。。
朱一龙那个狗狗眼神真是让人想去给小文当妈
如果去掉后面亲妈的情节,加长情敌和老爸入殓部分,增加小文认同入殓行业对三哥童年的治愈部分,感觉就好多了
蹩脚的剧本会让演员的用心表演看起来像个笑话。
看到了一个又帅也有演技的好演员!朱一龙真的不错,还有小哪吒好灵气的,故事也很好,节奏掌控都还不错,笑点不尴尬泪点不煽情,七分!
这个亲妈简直败笔,三星给电影,一星给朱一龙和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