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soul上一个朋友推荐的,来看,果然有所收获。
最近特别讨厌广告,各大日常APP和生活环境里充斥着广告,一些幽静的道路上也逃脱不了广告。
尽量把重点放在人和事上,而不是物品上。不要给物品赋予多余的情感。
上次收拾回忆,把前任相关的一些物品扔了,对于照片,犹豫了好一会,还是扔了。保留了一个手镯。呵呵,留了个最贵的。。。。。
我还记得他的手机号,搜不到他的微博id了。
希望早点forget。
再过几个月就毕业了,要搬家。哪些不用带走,我的心里也大概有数了。
昨天去体验了钢琴课,想着要不要买个电子钢琴。买不买呢?
我一直在追求真正的自由,但在追求自由的旅途中,我渐渐变得焦虑、不满足、充满压力,我渐渐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了。购物变成了我释放压力最快捷途径,在挑选的时候,我是满足的;在等待到货的时候,我是满足的;收到货的前几天,我也是满足的。但是大概一周后,空虚感又会把我淹没。我总是说,我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朋友家人都不懂我,但是我也很少好好跟他们交流,借着代沟的名义、借着社恐的名义,把自己锁住了。 我已经接触极简几年了,开始的契机是我望着几乎无处下脚的我的房间,感到无法呼吸,属于是一个极端想要冲向另一个极端,我离另一端还有很久,对极简的向往支撑着我向前迈进,原先我的物品有那么多,空间只有那么一点,明天我的物品有一点,空间有那么大,想想就觉得心情开阔。 该片有很多打动我的地方,并且引发了我的反思,这是我给他五分的原因。
如果起了断舍离的念头,建议看此片而不是麻理惠的任何一部作品。
此文还需要再修修改改。
在公交车上看完了。主要是最近都时刻把DELL夹着。
相对于怦然心痛的麻理惠,{不是我否定怀疑她的触摸STUFF以确定是否有心跳,不,有心动来断舍离的原理,网飞那6集看得我浑身瘙痒胃胀气。}
这部真是看得神清气爽。主干非常清晰,观念也不搅。起码不会像麻理惠那样MENG,满。有留白才有回味THEN启示。
【我自认为是和物质相处十分友好也十分懂花钱的人】=爱看书和懂看书是2回事。
1.撇开了出镜人极简主义前的各种mess, 就没有太多的狂躁感在视觉感受上。画面极其干净SO断舍离的第一步行动就会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麻理惠的每一集都是充满了争吵抱怨崩溃和舍不得也要舍得的揪心。
唯一出镜的是男主妈妈离世后的房子。瘦男主在4个床脚的盒子里发现了自己很多成长的细微末节的STUFF,作业照片,多是纸类,这4个盒子从来没有反复打开OR整理过,只是作为一个记忆的物化。但实际上,妈妈是一直在脑内KEEP儿子。他们是分开住的。
妈妈的房间里堆积了很多东西,但还是井然有序。
这也是其中一个我理解的POINT:我们赋予THINGS 意义,但实际上意义本身就是抽象的,它印在我们的脑里。婶婶的记忆里。
2。把自己作为方法:胖男主在知道了瘦男主的理念并变得开心后,自己创立了新的RULES,打包所有的STUFF然后一点点拿出必须要用的,包括牙刷,然后发现大多数在盒子里完全没有拿出来过也丝毫不影响折损自己的生活。
【THIS倒是很熟悉的,我自己有很多囤积,但我前还依然有能力让我的家井然有序。散财也是蛮理智,不展开写。
总之每年(疫情前)最大头的花费都是旅行。去年因为没有旅行所以比较挥霍。但在OUTFIT上是是非常SMART的。】
3。关于成功或者快乐的定义。【从重】的确是这个时代的群体特质,以前我觉得西方人其实很注重个体。不过现在的网络社交,比如国外INS,国内小RED书等等,在制造一种她看起来很美很幸福是因为她拥有了SOMETHING,你拥有了the same thing就会快乐,EASY,(看起来)成功 。 MORE THINGS, MORE HAPPIER。
男主也是在强调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幸福的定义是什么。
【但我觉得他们不开心的原因似乎并不是因为买多了,如果房子足够大,精力足够有,保姆足够多,这一切都是比较好管理的,他们的问题在于,被排山倒海源源不绝的外力(广告,信息,社交网站,隔壁邻居)推着走,在购入实物时,并没有升纬自己是否能一切尽在掌握,没有足够的消化能力且能全然吸收营养,就是嗝食了,这种生理上的感受我想大多数人能体会,如果长年累月嗝食在心理上不疯才怪】
闷声发大财的不会说,人前显贵人后吃屎的不是少数。而且他们吃的屎可能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和承受的分量和配方。--参考娱乐圈儿
另外,男主们在实现美国梦后的空虚或者无所适从,我有个感觉就是,可能从小就没有打下良好的价值观,HOW TO 花钱得心安理得不会颠覆生活,颠倒梦想。如果把大多数钱都花到非物质类的?会不会这样的嗝食感?恰恰是本身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安全感创造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国梦的定义。
我推测他们在圆梦的路途上耗尽了全力,一旦目标实现,会有无尽的空虚感这是常态。任何阶层都是。
查看他们小时候的教育。
4。对于购物网站的认识。包括小RED书。首先这些就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他们的问题在于是主动推给你而不是如B站要你主动去寻找。所以这些网站一定要小心提防。
5。说白了现在流行的断舍离都是在推行一些哲学。你认这些哲学你就可以称为断舍离人。分清楚生活中的轻重缓急先后秩序,自然就会远离混乱。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断舍离都是一种【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的观念。
我觉得我还需要再多看几部。
2023年度第一部纪录片。
好像从类似的纪录片里面提取到一个观点和支持他的论据,以及其他不同的观点和支持的论据是一件典型的有点困难的事情。我是说,这种类型纪录片:通过不同的人就一个事情发表看法,看似出现很多新颖的词汇,但是实际上 可能是不同人物的经历和感受,而很难抓取到层层递进的关系。
或者说,他是有的,但是对于注意力缺陷的现代我们而言,在一个主题进入到另一个层次的主题之间没有一个明显的标题点明。
因此,这一个也是,里面说了很多东西,但是什么是极简主义?原则是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在进行到不同的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又是什么,如何坚持?如果接受这种观点或者生活方式, 应该如何将它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OK,我觉得好像都没有提取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且即便看完了,我也不知道这个纪录片的逻辑观点是什么。
看完之后记住了两句话,一是,生活中的东西是 add values,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心情情绪上的。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生活,不要因为过去的自己,和生活而放弃心中的理想生活。
一点实践的体会是:我们真的不需要那么多东西。
2020年年初,由于种种不确定性,我囤积了很多的东西。按照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将所需要的食物,药品,生活用品按照常规计划,换算到每一天的量,然后囤积了半年到一年的东西。在房间里面甚至自己划分了一个区域,作为囤货区。
然后去年搬家,把所有囤货的东西装箱了(30*50的纸箱子),整整有20箱。
由于东西很多,这次搬家耗时很久,累死个人;然后意识到,东西太多不仅仅是花钱购买的问题,更在于他们的保存,打扫,以及每次使用作出选择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的问题。而对于时间和精力的占用,这才是更大的问题。
搬家后,有9个箱子还是保持着搬家的样子装在里面,箱子外面贴上了标签。但是,实际生活没有任何的不方便。就是我可以很方便的生活,然后因为标签清楚的知道所有的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也可以快速的找到。
所有对于胡子大叔的把所有方法打包的方法,一次性清空,然后从生活中需要的东西再拿出来,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一项尝试。
暂时就是这些。
2020 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凌晨一个人窝在被窝看完了这部纪录片的前作《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2021年初 Netflix 带来了最新的续作,《极简主义:时机已到》
前作《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给我影响确实很大,它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纪录片之一——另一部是《一部关于糖的电影》。
它让我平时的一些观念具象化,在疫情后我更加懂得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真正在乎的事物上,抛弃那些被人为创造需求出来但很容易积灰的产品。
但在看到续作开始几分钟之后,我就感觉与之前观看的感觉太不同。这就是一部普普通通的 Netflix 纪录片样板戏。
这种纪录片里面会夹杂很多普通人的访谈片段和一些专家的讲述,导演试图用这些各种人的零散话语去讲述影片的观点。但是我已经厌倦这种模式了,虽然它们绝对有精致的画面,但这不如组织下语言写一篇文章。
相比前作里用不同极简主义者的实践来传达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我觉得是画蛇添足地重述前作的观点,这部片子就很不极简主义。
最后想多说几句,当我思考减少不必要的东西时,Netflix 也成了我想要取消的订阅服务,自制作品中有大量的样板戏纪录片和聊胜于无的电影了。
决定看完这部纪录片主要来源于它的名字,极简主义不知在何时成为了一种新时尚,几乎每过几年就会被提及。极简主义无疑是当今对抗消费主义的一股清流,但在这部纪录片中,似乎讨论的不够深刻。
先说好的部分,纪录片对于为何我们热衷于物品解释的很好。一方面这得益于各大公司巨头的广告洗脑,不断将物品与生活质量与幸福强行绑定;另一方面,源于社交媒体的发展,让各式各样的人强行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不自觉得与别人去比较,只为获得一些无谓的满足感。因此,片中提出丢弃不必要的物品去追求真正的生活品质是有道理的。
但是,仅靠丢弃不必要的物质来解释极简生活实在是过于浅显,正如我在标题中所说,极简生活更应该是一种态度。1.极简代表着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它应该表现为正常的消费习惯,这和物品是否贵重没有关系,和物品多少毫不相关,不同经济水平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消费方式,极简应该是合理管控自己的储蓄,不过度消费,而不是去刻意丢掉自己的东西然后强迫自己去适应。2.极简主义它追求的是让自己摆脱现实的压力,去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现实中的压力大多来源于物质的不满足,因而需要去摆脱不需要的物品。但这不代表直接放弃生活中一切的挑战。被辞职,家人去世从来都不是主动放下压力,而是一种面对已经发生不幸的被迫妥协,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极简主义的例子。
why produce another documentary when you have nothing new to say?
看完跟女朋友立刻理了一箱子不需要的东西……
高中在苹果的podcast上听的第一个频道就是他们,跟着播客和他们他们去各个城市做见面会,和听众交流讨论。但看完以后挺失望:纪录片里鼓吹的价值观和Marie Kondo大同小异,宣传/营销气质快要溢出屏幕,Joshua和Ryan我相信现实生活中都是挺好的人,但看完他们将近一小时的鸡汤后只觉得是美国中产白男的自我感动(“我们需要的幸福来自我们自己,而非物质”)。“极简主义”对于中产是生活方式、是人生顿悟,对于贫困阶层则是迫不得已,是生存技能。另:片中讲的美国人对于 stuff 的迷恋(stuffism)值得深入研究,对资本主义和消费社会的批判已是老生常谈,觉得有趣的是从情感记忆角度发掘stuff的文化价值,如Daniel Miller和Tom Ingold做的anthro of things.
说得真好,我们用我们根本就还没赚到手的钱,买了那些我们根本就不需要的东西,来取悦我们根本就不喜欢的那些人。
未来属于极简主义者。
到第二部了完全没必要再聚焦pioneer了,我一开始抵触minimalism就是因为这种cult,见到一堆人攀比谁更极简,片子传递的情绪太重了,一直喜欢Matt的频道,但他戒律性的极简too much的感觉,因为有位non-minimalist未婚妻调和生活还好,换普通人真执行到他的程度会不快乐,这片子比他自己的态度更狂热。Apple撕Facebook,下一代手机要用户允许App才能手机用户信息,Facebook的回击就是Apple这样会伤害small business的权益,大家的个人信息价值几许才能成大佬们的武器一目了然,enough几乎是克服消费主义跟内卷的必然之路,但片子里这种有cult的思路也走火入魔,维持愉悦感,减少背负,控制拥有的压力,放轻松点儿慢慢体验,我打算把白酒戒掉算了。
内容是很好的,我2020开始已经被疫情逼着开始减少购物了。只是这个片的形式本身像极了里面所不齿的“说服性广告”,搞得跟传教一样,吓死人了。
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
【2/200】1、用设备解决困境?;2、回忆不在于物品;3、媒体发展使得比较对象竖面扩展;4、每天从一件东西开始
Stuff ain’t the key to your happiness or solution to any of your problems. 道理倒是没错,但事实证明“good presentation skill”会显得presenter非常不真诚并且显得所有内容都像洗脑包(非常主观
Inspiring but not much convincing
去年看了他们五年前的那部,这部选了元旦上线,真是新年新气象。所以这种片到底要怎么有说服力但是又不要太布道?
This documentary is incredibly preachy and repetitive. I really wanted to like this movie, but the guys were so full of themselves I found them insufferable. If you want to get the gist of what Minimalist is watch the TED talk.
1-5一个50分钟的netflix记录短片?也没讲什么东西,又是以这个人物为中心,why?这种个人主义的纪录片然后套上minimalism干什么?无聊
When did I give so much meaning to all these material possessions?这个问题还挺值得思考。不再为物质赋予意义可能是迈向极简主义者的第一步。我努力试试。
拥有很多,多到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永远被一堆东西围绕,永远想着下一个要买什么,不会快乐。真正的快乐是,把自己拥有的每一样东西的价值发挥极致,用不到的统统都是垃圾。
跟第一部有重合的内容。
片子拍得很不极简。
从断舍离开始吧,希望有一天可以做到极简主义。
每个人都时不时需要一个提醒。内容很新吗?不是。极简本就是实践才能出真知的事;纸上谈兵,能说的就那么多。关键在于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两位再一次讲述了他们自己的故事,感觉这次比上一版本组织得更好,同一个故事,这次更好听一些。他们的目标始终是将极简生活介绍给更多的人,所以推荐给刚接触极简这个概念的小伙伴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