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我还是处男的那些年,此片无露点,仅靠巩俐姐姐的激凸和呼吸急促就足已激发我过多的青春期性幻想,以至于很多年以后让我感到所有AV都可以是浮云。可以说,在那个我还没看过AV的年代,这部片子就是我心中的最佳AV,巩俐姐姐就是我心中的最佳AV女优。
今天,我重温了这个经典作品,才发现情色成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为何我的记忆却是相反的呢,我把原因归结为青春期的压抑,以及那个年代的资源匮乏。当然,依然如我的记忆中的一样,巩俐姐姐身上散发出的暧昧和欲望还是能让你切实感到李保田叔叔偷看她时的紧张和呼吸急促,因为在某种意义上你也是偷看者。
2、这片中最狠的一个角色,杨天白,一个小屁孩。绝对够狠,喊老东西杨金山“爹”时,就把他亲爹娘杨天青和菊豆给弄傻眼了,同时让半身不遂活着痛苦的杨金山硬是泛起了复仇的快意,够狠吧。更狠的是他玩耍时的不小心,把正乐得欢的杨金山拉下了水池子,从头到尾没笑过的小兔崽子,这时看着老杨的挣扎笑得更是欢,老杨就这么死了。其后灭了亲爹的狠毒更是顺理成章。其实这里是小孩子不懂事,我想他所代表的是中国人所说的“现世报应”吧。
3、拦棺喊丧是点睛之笔,而这个故事给这场戏赋予了极多的黑色幽默,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当然,我觉得这个情节道尽了中国人的苦累,活着就是尼玛演戏作秀,不是演给自己,是演给别人看,必须得到别人的认可,才算你他妈活得挺成功,我想这就是中国人老是觉得不自由的原因。要过年了,绷面子是很多不富裕阶层年轻人必修课,这个话题就可深可浅了,都说咱中国人挺实际,但在这方面从来就没挺实际过。但个体太卑微,只能屈服在世俗道德的淫威下。你看,喊丧之后两人哭坐在撒满冥钱的石桥上是一脸的委屈,可怜滴人呐。
4、在片子进行到尾声时,幸好在很冷的基调中有那么一丝让我感动的地方:杨天青送给菊豆一面镜子和一张大红头巾,这时的菊豆明显老了很多,简直是个大妈。我一扫开始的看法,两人只有欲望而没有什么感情,现在这里现出的是赤果果的爱情啊。可惜这两人偷摸着的欢乐,却被儿子的出现打破,我预感到的是接下来的残酷。小时候是不懂事,现在长大了就不是代表什么“现世报应”,已然是杨金山冷酷无情的隔空遗传。你俩生了这厮的肉体,但这染坊染了他的精神,杨家是个小染坊,中国就是个大染缸。
一开始我们都想错了,剪裁不太合体的大画布衣裳,挽着劳动妇女的发髻,一张恬静淡然的脸,眼神不说楚楚可怜也绝对是柔情似水(直到今天才不由得感叹老谋子喜欢巩俐真不是没道理),一个这样的画面总是会给人直观印象,这是一个传统农家妇女的形象,直到她说“我的好身子留给你”时,我们才有点意识到,这似乎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人,包括她那句“狼”的比喻,都开始让人的惯性思维开起了小差,她原来会用这么强烈的方式去追求想要的东西,她原来有这样强烈的野心和欲望(我一直觉得这种野心和欲望同现在人们对钱、权、物质的追求是一种同样的心态,只不过是价值观不同,这悬挂在取向另一端的肥肉也不同罢了),有一种猛然醒悟,上当受骗了的感觉。
也许是源于看了这么多年电影电视的一种直觉,从菊豆和天青第一次在一起时开始,就感觉这两人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不过这一幕拍的真是够好,红布,池中红色的水,从下往上拍那些布和水接合的瞬间,红布擦过女人迷醉的表情,坠入水中一团团氤氲的样子,就像是那第一次充满狂野又略带羞涩的性事的物化写照,那种早期的电影,没有特效没有华丽丽的技巧,但一拍出来就顿时让人觉得一切特效都是浮云那种感觉,就是给人感觉,唯美。
说到这两人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为什么呢?这不是说做女人就一定要接受自己既定的命运,就要毫无反抗的默默承受,但是她太过尖利,这种尖利表现在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过于绝对,没有丝毫周旋与回转的空间,甚至没有考虑的痕迹在她的脑海中停留。她想摆脱老东西的折磨,就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天青;她固执地认定老东西坏得一无是处,就对他不加节制地唾弃,一次次用行动挑战他的极限;她觉得天青是天白的生父,就觉得毫无疑问理所当然应该让天白知道。这是一个相当倔强的女人,是那种你对我一百个不好,我就要还你一千个坏的那种,而人在过于执拗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大脑短路脑细胞不够用,而如果这个人生来就充满了这种极端倔强的情绪,那么表现出来的往往就是悲剧了,现实中的人物也好,艺术形象也好,都是这样。菊豆这个女人,只要她觉得一件事情是对的,她就恨不能费尽心思变着花样去做这件事情而不计任何后果。事实上,这个世界有百态的事物、思想和情感,这些种种大体上要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的维系,会自然而然消灭那些极端的成分,最终达到圆合的境地,也就是说,一件事情,你豁出去把它做大了,或是说你对某事某物过于在意,过于张扬,过于锱铢必较或得意忘形,那么定会有一个同样极端的结果在等着你,那些结果的形成往往看上去出于外因,但实际上还是自身的性格驱使自己所作所为而造成。
体现在这部片子里,这种极端的产物是什么呢?那个小孩子,他是那种极端的化身,也是生来用以抗衡菊豆这种极端倔强,进而消灭这种极端的产物。一两岁的时候,天白不会笑,两三岁的时候,天白不会说话,四五岁的时候,天白想像其他孩子一样寻求在一种安全感,认定一种既定的事实,给自己一个安定的内心环境,于是开口叫爹,叫了个满拧,当他发现这种满拧的局面存在,即这个世界并不是他所想的那样时,他就开始想不明白了,这时,他内心那种传承下来的极端的执拗开始作祟。他把老头子拽进了水池,他不像一般孩子一样有呼叫的条件反射,他笑了,那个不会笑的小孩这时候笑了,他的母亲,他的家庭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这也注定了他的不一样。看到天白拿刀去追那个说母亲闲话的人时,莹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天白到底内心是想维护谁的利益?但后来再想想就觉得这不再是值得深究的问题,人本来就是矛盾的,何况是在这样充满矛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与其清晰地说是在维护谁的什么利益,倒不如说是一些话语触怒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
其实在片子里,安排的这种两股倔强势力的对抗感是很强烈的,就好像片尾处那匹无声落入水池的红布,这场景似曾相识,却不再是二人初次交合时那番美妙的象征,菊豆凄厉的呼喊骤停,让这红布的下坠充满了无声的诡异。我不想学高中做阅读理解时那样说,这是前后照应,埋伏笔,起承转合什么的,但依然觉得震撼,可能是前面第一次红布的出场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吧,还是那个道理,这个事情怎么来的,就让它再怎么回去,很平衡,很公平,当然,也很有画面感。
字幕的时候忘了看编剧是谁了,这编剧很赞啊,象征清清白白名字的那个绝妙讽刺,菊豆话中有话的暗示,一语双关、一语中的的内涵话在各种场合出现(其实要是这么想这女人还是很有智商的,最起码反应很快)。台词放置的很紧凑,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没有冗余的空隙,也不会给人多余空拍的感觉。
导演拍了电影,他用影片告诉你,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于是你就果断认为故事就是这样的,并且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配合以惊讶、叹惋、称奇等各种心态和表情来不断苟同导演这一观点,这大概就是一部电影也是一个导演的成功之处吧。内涵不内涵倒觉得次要,毕竟每个观众都不是导演本身,不会百分百理解导演给定的内涵,而真正能够看懂的,似乎只有导演拟定的活生生的情境,再从中归纳属于自己的那一分内涵吧,所以我始终觉得,导演最大的使命还是拟定一个好的情境,而真正有内涵的与其说是导演,倒不如说是观影人本身。
这部电影里,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鲜明。菊豆刚开始本分善良,因为遭到丈夫的虐待,逐渐变得麻木,她的生活像一潭死水 ,直到她发现有人偷偷暗恋她。我相信菊豆开始并没有对杨金山动杀心,也根本不爱杨天青,走到那一步是被环境逼的,而这个环境就是封建礼教。杨天青是一个懦弱又自私的人,如果他抛弃家族家产带着菊豆一起走,也许谁也不能阻止,但是他不敢。杨金山被“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深深地毒害,他因为别人的儿子喊他一声爹而欣喜若狂的样子真是“变态”,最后还是死在了那个孩子手里。最后一家人都被孩子害死了,这里隐喻一个道理:封建思想下的产物也是怪胎,会毒害一代又一代人。
小时候不喜欢巩俐,觉得她一点也不漂亮。有些审美能力的时候看《英雄》,美女云集,依然没觉得她有多美,倒是记得《天龙八部》里面是真美,但是现在想想,那个片子还真不能凸显她的美,反而是白衣暗夜,林青霞、张敏、巩俐的美有些千人一面。
所以,要想知道巩俐有多美,一定要看《菊豆》。
看完《菊豆》,你就会知道老谋子的眼睛有多毒,巩俐到底有多美。这种美,是粗粝的,是浑然天成的,是不需要任何的修饰的,是放在原野上,就能明晃晃的刺到你的眼睛的。既兼具中国女性传统的美,又呼之欲出走向国际的美,一句话,这样的美,概莫中外。人们都有追求美的天性,巩俐的这种美,是跨文化、跨种族、跨地域的。
悲剧的美,大概就是要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在阴暗、晦涩、压抑中,的确需要亮色的美,这种美因为环境的阴暗而显得更为需要,显得更加重要,但是,这样的美,最终被这环境吞噬直至消失,就会更加动人心魄。
老谋子早期的电影,就是“将美撕给你看”。同样的,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我小时候也不太喜欢那个电影,或许,有些文艺作品,不到一定的年纪,你是看不出里面的美来,自也无从体会悲剧的力量。
《菊豆》讲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在20年代的中国某乡村,杨家染坊的杨老爷子有生理缺陷,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传宗接代,在折磨死两房老婆之后,花大价钱买了菊豆。杨天青本来不姓杨,但是饥馑之年,父母双亡,由杨老爷子抚养成人,当然也顺理成章的成为杨家的常年无报酬苦工。菊豆忍受着杨金山非人的虐待,让天青动了恻隐之心,而菊豆为了摆脱金山,在发现天青偷窥自己之后,主动去勾引懦弱的侄子天青。后二人生下私生子天白,天白长大之后弑父。
在2016年看这部20多岁的电影,可能会觉得过于夸张,但是,这在1990年,却是一部相当大胆的电影,不仅是因为电影中的禁忌之美,还因为电影中触碰的的隐痛。那不妨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再来审视这部电影对现在的意义,电影中,最大的反派是谁呢?毫无疑问,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是杨金山。虽然,天白弑父,但到底是个孩子。我们中国人总是会对“孩子”这类人有着天然无底线的宽容。从始至终,天白除了标识了家庭格局之外,再无任何台词。话少的孩子会给人一种“不懂事,天然呆弱”的感觉,所以,当历史背景已经物换星移,我觉得,在2016年看这部电影,最应该关注的是天白这个人物。他的沉重,他的隐忍,他的无言以及他作为一个孩子的残忍。
天白并不傻,在很小的时候,就用称呼表明了一家人的身份,同时,他也利用了孩子的身份。你觉得他是真爱自己称为“爹”的人吗?我觉得未必,杨金山的垂死挣扎并未让他觉得痛苦,反而露出了欢快的笑容。或许,你觉得他不懂死亡的含义,但是高高坐在棺木的沉默、肃穆又表明了,即便他未必明白死亡为何物,却也能适应环境,简而言之,就是他能感觉什么是“应该做的”。在我看来,“死亡”给了天白一种快感——这种快感胎生于杨家大院这个压抑、畸形的环境,最重要的是一种非正常的占有欲望。这就是为什么天白能看着金山的死哈哈大笑,并且将自己亲身父亲再次投入到这个已经葬送了自己的“爹”的染池里。
本质上来说,金山、天青、天白都是一种人,父权权威的维护者和继承者,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他们都想要控制杨家大院这个封闭的封建环境,而菊豆是唯一的牺牲品,也是唯一的战利品。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张艺谋正是鞭挞的这种父权,虽然他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流露自己骨子中的这种父权意识、封建意识,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悖论。他前几年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其实就是这种意识的集中体现,不过是反映了男权对女性毫无廉耻的盘剥,处女情结不就是这种男权的表现之一吗?我们可从来没有听过说“处男情节”。
老谋子或许是能看见自己骨子里存在的这种意识的,所以,他对这些抨击的也最激烈,而且也正是这位导演,开发了女性美的处女地,让女性在国际舞台上迸发光芒。或许,他对这种美就是恨不得占为己有,但是作为一代知识分子、艺术家,又不得不忍痛推出去让更多的人见识这种美。从里到外,都透着一种无奈、纠结的意味。
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是最为著名的悲剧人物。其实人类让人产生震动灵魂的悲剧的力量,中外也没有什么不同。天白的弑父,是一种俄狄浦斯情节的爆发。从始至终,天白都是最为沉默的。他的灵魂,他的内心世界,电影没有给直接表露,而这,是比电影中的悲剧更为沉重的——当老一辈都故去,年轻的身体里,是否包裹着一颗苍老、腐朽的灵魂?
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依旧不缺少沉默的孩子。他们如同自闭一般,对谁也不吐露心中的痛苦,那些他不懂得的,撕裂他人生观的世事,他也失去了和人交流的能力,他们的悲欢好像都被抽空了,只留下了一腔愤怒,能带给他们快感的,只有犯罪、暴力和占有。渐渐成长到有力量的时候,不但不是成为了一个新人,反而是如同宿命遗传般的复制了曾经自己最痛恨的霸权式家长的一切。
菊豆是美的,美的一切都是易碎的,美也带有纯白的脆弱,作为牺牲品和战利品的菊豆,最终在火中结束了悲剧的一生,也完成了金山的复仇。
看到最后,其实也没有那么恨金山这个人。如果一个体系中觉得那些不道德不正义的事情是对的,他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因为这个体系中,有恩于你,你就成为奴,而女人,特别是花了钱的女人,亦为奴。所有的人都不觉得这是一种戕害人性,而是一种道德,那么金山也算不得一个坏人,如果非要指责,应该指责这个体系;如果要更改,从本质上撼动这个体系才是正经事。毕竟,他有过怜悯之心,收养要饿死的孩子,花钱去买一个更不尊重女性,从某种程度上给了她自由,对自己的家畜有情,这个人,不过是环境所塑造,不比那些宣称仁义道德的村中长老更可恨。
冲破这个体系是一件太过艰难而任重道远的事情,到今天也不能说完全撼动那腐朽、戕害人性的儒家根基。在电影中,菊豆是一个敢于冲破礼教、向往自由的人,她不止一次提到要天青带自己和孩子离开。然而天青不仅懦弱,更加是现实。从电影一开始就交代了如今是乱世,偏安一隅,乱世中求得的生存本就不易。也许离开这个环境,生存都成问题,更反映了人对改变固有模式的恐惧,以及对现时的拥有的无法舍弃。天白是要继承染坊的,既然要继承这个腐朽的环境,就要接受这样的命运。要么彻底的舍,要么顺从的拥有,二者之间无折中地带。就像,接受父母找的工作、房子、车子,就要受制于人,其实是一样。
那常染坊交媾的戏,很美,大红色,壮怀激烈。老谋子不愧摄像出身,对色彩颇得吴天明的真传,都用的是特别扎眼的颜色。巩俐的演技真好,过了这么多年,才懂得欣赏她。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ID:huangfilm
夹叙夹议,特别介意被剧透的,建议先看过影片。
张艺谋的联欢会导演范儿,总难免让人觉得失格。之前看不上他,现在,我想明白了。这篇试着结合《菊豆》说说。
故事发生在20年代的中国农村。女子菊豆被性无能的老人金山买到染坊来做妻生子。在金山日以继夜的虐待下,菊豆与在染坊里做工的金山的侄子天青相好,生下儿子天白。一直以为天白是亲生儿子的金山,生病瘫痪后,发现了家中的“乱伦”奸情,本想杀死天白,却又心软;后在与天白的玩耍中,意外溺水身亡。天白长到少年时,对母亲的偷情感到耻辱,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天青。陷于绝望的菊豆点火烧了染坊,自己也葬身于火海之中。
这个片子当年被禁了。虽然张艺谋说不是因为色情被禁,但影片的内容着实大胆。SM、偷窥、乱伦、野合、恋母,等,放在今天,也不一定能上映。例如影片开头的一幕:菊豆嘴巴被塞住,手反绑在床上,身上摆着板凳,金山跨坐在上面,边喝酒边打骂。 饰演菊豆的巩俐在片中的造型也很清凉,旧时没有文胸,所以她在片中基本就是胸上系条布的激凸状态。
据说张艺谋当年筹拍时,通过中影从国外进口了50部性变态相关的电影,躲在人定湖附近的招待所里,一盘接一盘(录像带)地研究。
《菊豆》的资金大股东是日方、制片主任是日本人、日本编剧参与了剧本改编,且影片的性元素都具有强烈的日本美学特质,但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因此变成cosplay或混血,依旧是20年代的中国南方。
◐
安徽黟县南屏村是《菊豆》的外景地。村里有近300座明清古建筑,被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片中,张艺谋多次用俯拍呈现建筑的封闭感,相叠的灰黑色瓦面屋顶下,徽宅高深古朴,给人以窒息、压抑的感觉。
作为家族祭祀和议事的场所,祠堂,象征着礼教和权威。
而染坊,是一个工厂系统。人们把白布送进去,运出各色彩布。
以上这些意象,都是有寓意的,可以一一对应去解码。
例如,菊豆和天青第一次偷情时,菊豆的脚意外蹬开了染布机上的销栓,滚轴加速旋转、悬挂的布匹如倾斜的瀑布般奔流,亦如覆水难收。——可以解读为人性本能使系统失去了控制力。从这个节点开始,两个人的命运也就有了变化。
偷情后,整个儿宗族被搅动,丈夫、妻子、儿子、叔侄、嫂子……都名不副实地错了位。
(菊豆和天青以夫妻身份相处,而金山像儿子一样被他们照顾)
◐
中国儒家是一套围绕 “忠、贞、孝” 观念形成的伦理体系。例如它要求女性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并有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所以,在封建文化里,“人”只是伦理秩序中的一个符号,而“秩序”,作为权威定的游戏规则是排在首位的。
《菊豆》中展现的人性是另一回事。菊豆和天青搞到一起,是因为他们有了欲望。这是芸芸众生的人性。
◐
影片改编自刘恒的原著《伏羲伏羲》。伏羲是中华神话中的“创世神”,和女娲是兄妹。宇宙初开时,他俩结合,缔造了人类。
原著小说的主角是天青,故事的主线可以说是天青的成长史。从名字的变化也可看出,电影的主角改成了深宅里那位唯一的女性——菊豆。
书里的文字更细腻、更具诗意、语气更平淡,而影片里被改变的人物结局,被简单粗暴处理的情节,看似没有细节的发展逻辑,却似乎让它的象征主义变得更加明显了,就像极度抽象的罗斯科的画。
面对天青的偷窥,菊豆决定不再遮掩,展示被虐待的真相;在丈夫出门时,菊豆主动诱惑天青,释放自己的欲望;在压抑的宗法规矩下,菊豆又一次次提出杀死丈夫或远走高飞的建议……电影里的菊豆作为积极的变革者,是一个比原著中丰满得多的女性角色。而家里的三位男性——性无能的金山、懦弱的天青,和后来充当了卫道士的天白,都屈从了旧制度。
天青缩脖耸肩的一句“再怎么说他也是我叔啊”,灭了菊豆的热情,也表现出众多传统中国人的心理。在生存的重压下,大家选择中庸地“活着”,而不是去争个鱼死网破。封建伦理道德和宗法秩序扭曲了原本自然的人性,把人束缚成规定中的样子,再重复轮回的悲剧宿命。
◐
说到轮回的宿命,看看张艺谋。
WG时期,少年张艺谋属于“黑五类”家庭出身。从插队知青到咸阳市国棉八厂青年工人,为了摆脱出身的影响,张艺谋去学写美术字、大字报、刷毛主席像。然后,靠着捐血攒钱,买了海鸥相机钻研摄影。
恢复高考后,张艺谋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入校前,他对电影一无所知。入校后,他又因为超龄问题(比招生规定大了6岁)被人贴大字报举报,两次被退学,又两次折腾回来。
年纪最大、又来自小地方的张艺谋,是同学中的“边缘人”。别人之前玩儿的、看的都是“内部资料”,见识和学识都远超于他。更何况,同学中还有不少来自电影世家的,例如明星演员的儿子、女儿们,或是家有名爹的陈凯歌与田壮壮之流。张艺谋说,陈凯歌和田壮壮是当时的学生头儿,其他人“当时都有点拍他们马屁。同学有共识,82届要出人的话,这俩人先出来。” 而当时,起点低的张艺谋只能靠勤补拙。例如在学校观摩影片时,手里拿着小卡片,摸黑记下银幕上的构图、用光。同时,努力和同学搞好关系。搞好关系才有人脉啊!
毕业后,之前的学生头儿——陈凯歌果然先有了机会,开拍《黄土地》,并找了人缘好又勤奋的张艺谋担任摄影师。
1988年,张艺谋自己做导演,拍出了处女作《红高粱》。此片不仅受观众欢迎、艺论好评,还在当年拿下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西方A级电影节中获得大奖,被认为是“为国争光”,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还举行了庆功宴。
可是,才挺了三个月的胸脯,风向就变了。报纸上负面评论渐渐发酵,说张艺谋电影里表现的旧时代民俗、民风,是 “丑化中国人”,甚至“辱华”。另外,那些喜欢这部影片的观众走出影院后模仿片中轿夫们酒醉的样子,哼唱“不堪入耳”的小调,也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1990年,在日资的帮助下,张艺谋拍了《菊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作品,而国内把它禁了。张艺谋说片子被禁不是因为里面的色情,而是因为调子太灰。
张艺谋经历过之前的大起大落,与《红高粱》相比,再拍出的《菊豆》好像一步长成了抑郁的中年,自由奔放的十八里坡变成了封闭灰暗的染坊。影片的气质就像天青每况愈下的性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地闷在那里,只能靠将结尾改成菊豆放火烧染坊,发泄董存瑞般的豪情。
张艺谋在接受访谈时说:“杨天青就是典型的中国人。他有贼心没贼胆,偷偷摸摸,躲来躲去,外部的一举一动都让他心惊胆战,负担非常大,心态是扭曲的、压抑的。但他同时又抑制不住本能的冲动和欲望,就像被放在煎饼锅上两边煎,两边烤,结果却落得里外不是人。”
《菊豆》后,张艺谋依然边挨着“丑化中国人”的骂,边拿着国际电影节的奖。还曾因《秋菊打官司》的获奖,让电影局举行了庆功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为他特别加冕,张艺谋成为“国师”。
然后接着坐过山车。
《活着》不但被禁,张艺谋还遭到两年之内停止与境外投资方合作的处罚。(要你不听话!)
在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和戛纳电影节起矛盾后,张艺谋在国内的形象洗白成了“民族英雄”。国家版权局为《一个都不能少》下发了版权保护通知——中国第一次对国产影片的版权实行“红头文件”保护。(来,给块糖吃~)
张艺谋就是天青。你看他的作品列表,简直就是一直在拉锯式地革命。右边戳两下,左边抚两下。
2002年,张艺谋拍了《英雄》。
我最近重看了这部片子的导演剪辑版。当年在影院里笑场的片段都没有笑出来,整部片子看下来只觉得胸闷、无力。如果说《菊豆》里的张艺谋是天青,那么《英雄》里的他显然化身为了李连杰扮演的刺客。他一步步地近了自己的目标,最终还是退了。
在坐了这么久过山车后,张艺谋的作品透露出一种“对于权力,恐惧中夹杂着崇拜的复杂心理”。在时代的束缚下,原来的张艺谋变形了。片中所有勇敢的女性角色都是他的理想,而真正的他是那个再也硬不起来的天青。
他用《英雄》说服自己顺应时代,试图从民众的发声者,变成权威的知己,甚至凌驾于当权者智慧之上的贤者。“希望你记住”,放弃刺秦的李连杰向王深情地丢下这么一句。在明眼人看来,这就像是看了一场鲁迅的“阿Q”。
王朔曾说张艺谋是“投机分子”,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他其实一直在表达自我和宣传“你知道的”间挣扎,他也在尝试着与被压抑的自我共处。
据说,今年将上映他的新片《影》。从目前爆出来的资料看,像是黑白片。大家都说,“黑白片?那个一直歌舞升平、大红大绿的张艺谋?” 嗯,我觉得这就是他要的。他依然在证明自己,也在持续的证明中寻找着真正的自我。而我们作为观众,把自己做不到、却期待有人可以做到的英雄主义投射到张艺谋身上,是非常不公平的。
◐
参考资料:
✓(美)刘帼华:《菊豆》──跨文化电影的阐释学读解
✓黄雯:地域文化视觉艺术表达的范例——从电影《菊豆》看徽文化的展现
✓马登春:《菊豆》:展现生存之重、揭示悲剧宿命
✓张英、平客:张艺谋批评史
✓李泽月:谈电影《菊豆》对小说《伏羲伏羲》的主题改编
✓颜小芳:第五代电影传播与农民启蒙主体(一)——以电影《菊豆》为例的符号学分析
✓孟宪励:胜利者的癫狂到失败者的绝望——张艺谋历史影片的叙事读解
✓潘国美:从《菊豆》看张艺谋的“民间”情怀
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
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
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
点击下面链接 看更多大时代中的人性
东德男色间谍
细节解密《使女的故事》
性工作者组队斗技,燃!!
原创:黄老师
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huangfilm)
您的转发和关注,将给我更多动力继续下去。
那个时候张艺谋一定是对巩俐充满爱的。光,影,色,全部都那么美。贯穿始终的窒息般压抑,天白弑父叠印在西方的俄狄浦斯情结上
构图严谨,色彩分明,配乐大气,主题鲜明,表演精湛,压抑悲愤,这才是我所熟悉的张艺谋
这片留给我的心理阴影胜过任何一部惊悚片和恐怖片。
中国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张艺谋的色彩叙事着实美妙,青蓝与红色对比,隐喻新旧势力的角力。赵季平的配乐恰到好处,对情欲的侧面描写很有表现力(偷窥小洞与地窖大穴,不断下落的染布)。美中不足的是批判封建礼教之残酷虚伪的主题先行,部分人物刻画不够真实细致。(8.5/10)
太棒了,中国文化的进化是性压抑历史的解放。巩俐的女性性解放诉求,李保田的愚孝与反抗,叔叔在传宗接代压力下的心理变态,儿子在颠倒伦常迷宫中的迷失。大染坊红色染布象征性欲和死亡,木轮、倒桩机象征性爱,在芦苇地中野合与《红高粱》的高粱地悦乐相对。张艺谋版的《白夜行》。
婶侄恋算什么乱伦,父权制下经不起推敲的强买婚姻才是乱伦。意象浓烈大胆,张艺谋最具生命力的电影之一,也是他最惨烈最绝望的电影,没有之一。原来张艺谋才是国产意象开车鼻祖。
相当年我还是处男的时候 误把片名听成决斗 后来才发现原来武打片也可以这么拍
1.残存的封建主义是暗蓝色的屋子;2.蓝天白云本是一线希望却反倒成了错位悲剧的开始;3.对性的欲望使人勇敢,对世俗的恐惧使人不敢出走,性欲再强,却还是在封建禁锢中。
白鹿原,大红灯笼,红高粱,大鸿米店,那个被祖训和道德压抑的年代,干柴碰上烈火,总是燃烧的旺盛,熄灭的迅速。那时候的第五代在强烈的色差下释放者同样压抑多年的心境。而后多年,不见经典。老谋子似乎总是在男主的身上解放自己的荷尔蒙,就像伍迪艾伦,渡边淳一,洪尚秀一样影射,而今,雄风不再
拍得太漂亮:偷窥,欢合,庆生,送葬,两场死亡,大火,每场戏都那么精致;红色的染池既是冲动的情欲与生命的开始,也是压抑的怒火和死亡的降临;逆光打在巩俐身上,显得那么魅惑,于是结局看上去就更加凄凉而疯狂。
里面挡棺一幕让人印象深刻,记得外公去世以后印象中就再无这种习俗了⋯⋯看得很难受,不过不得不承认里面极尽挑逗的染布颜色、被封建枷锁禁锢到变态的人性,还是绘声绘色。太苦逼了。
高高挂出院墙的大红大紫明黄染布,与周围的青灰村落格格不入,形成强烈对比,那是比一枝红杏出墙来还要明晃躁动的欲望,张艺谋要不是个变态色情恐怖大师的话咋能当好这超生游击队的队长呢?激凸的菊豆,把洞堵上,两个都堵上,全堵上,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天白怎么看怎么不舒服,活脱一个索命的恶鬼。
这部电影的年纪居然比我还要大了。当初mark想看应该是因为看到了刘恒的原著改编。还没有读过小说,所以不知道原著写得怎么样,至于电影 我只能说由于年份过久,现代的思维方式已经对于乱伦媾和的故事有了更多新冲击,所以电影里故事和人物冲突难免有点太单薄了。都说这部电影在讲性压抑,我觉得更像在说性自由。
杨金山只是瘫了,又不是哑了,完全可以把真相告诉家族的人,然后惩罚这对“奸夫淫妇”,为什么不?说到底为了他可怜的面子。
重看。巩俐真美~演的也好。所有男演员都没跟上她。这片也是日本人投资的。中国知名导演真的从日方借了不少力啊。SM、偷窥、乱伦、恋母、儿童杀人……确实是日本人感兴趣的。据说张导当年连看了50部变态片才拍出来。故事放在南方的染坊宅子里刚刚好,提升了美学。“躺着吧躺着吧,一辈子就这么躺着吧”
男贵女贱,长幼尊卑,如那参差错落却规整严密的排排房顶,没有喘息的余地。乱伦而生的畸形儿,独独站在那里。早已忘了云雨之欢,只剩恐惧和威慑,卷落一抹红。就这样躺着吧,一辈子,压在我们彼此身上的不是对方,而是上下五千年。
这是大红灯笼的前型,是老谋子那几年真认真起来的作品。历史时空里有许多他们这样的年轻人,从世俗的逼压的中探出头来,又被打下去。
张艺谋一贯的表现中国女性的性压抑
自觉仅论艺术水平要比《活着》更高,打光、构图、色彩运用都尽善尽美,是我至今看过视觉感染力和诠释力仅次于《霸王别姬》的大陆电影。微观虐真情,宏观反封建,变大的洞,激荡罪孽的池,符号、暗线之多实使施力感难掩,但好在不止于堆砌。在不了解原著的前提下,我觉得可供解读的或是再一本书的量。
大屋几架赤黄,染坊一匹飞红,挡棺二人缟素,孽障一身煞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