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就在今年,母亲节的那天晚上,我突然梦到了我的父亲,在我的印象里,我很少会梦见自己的家人,而我只是记得梦见了他,却不记得梦见了什么,大概是件很坏的事情吧,我哭醒了,脸上满是泪水,二十年的人生中第一次这样。
醒来后,我并没有停止哭泣,也没有因为虚惊一场而感到庆幸。我想到乱七八糟的种种他给的记忆以及将来的种种,哭的便更加厉害了,因为在寝室里,我不敢出声,尽力的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我告诉自己,明天一大早一定起来给他打个电话,说我很想他,然后安抚自己睡下了。
第二天我很早就醒了,脑子比半夜的时候清爽了很多,我记得我跟自己说要给他打电话,犹豫了很久,我还是没点开那个号码。
从我初中住宿起,每次想家的时候我都会打电话给母亲,跟她说学校里的一堆琐事、自己的心情状况,问她在最近在干嘛。我从来没有这样和他诉说过。记忆里,也有和他通过电话,但大多是类似于我落了什么东西在家里叫他给我送来这种。
初中的时候,有几天我感冒了,去学校的时候忘记带感冒药,他给我送来的时候我在上课,门卫管的严不随便让人进来,他就把东西放在门卫处,打了个电话给老师叫我下课去取。我下了课也就跑去拿了,一个很大的纸袋子,里面空荡荡的只有两盒药,什么也没了,他大概在家里找了很久找不到合适的袋子吧,当时我有些失落,因为真的只有两盒药,一般别的家长给孩子送东西总会在里面放点零食之类的,但是我的父亲呢,叫他给我送药,就真的只有两盒药。 晚上吃完饭,拆开盒子吃药,发现里面有一张折好的五十元人民币。这就是我的父亲。
大学的时候跟母亲通电话,有好几次,听见电话那头母亲叫他来和我也说点什么,他都说不用了,没什么好说的,也就算了。唯一有一次,他接了过来,我问他最近累吗?他说还好,就那样。然后就问我最近怎么样?我说都挺好的,就是有点想家。 他好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母亲见状夺过手机取笑了我们俩。
在我大一点的时候,我曾想过,如果有一天他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该怎么办?然后眼泪就会毫无征兆的掉下来。我也只有让自己不去想这种事情,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真想他,明天一定打电话给他。
小津安二郎说,我对情节没兴趣,我想表现的是无常和轮回。 1942年的这部《父亲在世时》,拍于战争末期,小津已经在战场上做过两年中士,在1937年到1939年完成兵役,而回到国内。他曾眼见着身边的人中弹身亡或是残缺不全。他却总是很乐观,他觉得自己不会死吧。临去战场之前的明信片上说,我去打一场战争就回来。 还是那样淡定的小津,看过了生离死别的残酷之后,毫发未损,继续他从年轻时就被人仰慕的名导之旅。 还是那样舒缓的一幅画。总是远离政治。于是战争期间的这部作品,也难得保持了一种恬静。 父子两个人钓鱼的画面,美得让人感动不已。 佐藤忠男说,小津从开始的喜剧导演时就喜欢对噱头的再三利用,这里钓鱼也是。但是没有收尾的第三幕。第三幕往往是噱头引人发笑之时,而这里只有恬淡却挥之不去的哀伤,所以不再出现。有的只是儿子孩提时和成年后的两幕。几乎相同的画面,整齐一致的动作。钓竿漂流而下,又同样提起放入水中。两个人的步调是那样的如出一辙。说什么轮回,那就是父与子的惊人的一致吧。 父亲是耿直忠厚的,因为带学生旅行时学生偷划船坠湖而死,而坚决不顾别人的劝,决定放弃教师的行业。儿子在长大后大学毕业还是操起了他的老本行,又是轮回。宣化上人年轻时也曾学医,可是想到即使有一个人因为自己的疗治不当而丧命也不堪承受,而不愿行医,都是一式的拳拳之心。菩萨畏因,俗人畏果。他们便是这样的畏因,不肯对自己轻易谅解。 童年是艺术家永远的宝藏。小津也曾经跟父亲分隔两地,由母亲带大。将自己对父亲的感情寄寓其中,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在那样的时刻,自然别有深意。 《父亲在世时》的不圆满,是一个永远无法达成的心愿,那就是所谓的人生的缺憾。但不可否认,人生总是因为这些缺憾而不再平淡,却生出了斑斓的色彩。 儿子总想着可以和父亲在一起生活。这个念想作为一个贯穿的线索,让我们对人生生出些许盼望。可是恬淡的小津,并非不清醒,因为他是深知人生的残酷而要留下一些美好供我们回味的人。所以他残酷地让儿子的心愿无法达成,却也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父亲形象。父亲说,每个人都有天职,要尽全力去做好它,虽然有困难,可是这样才会更有收获。父亲就那样拒绝了儿子的同住的要求,要他安心在异地教书。选择说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父亲的选择,有点不可理喻,有些不近人情。可也正是因此,我们才会反复咀嚼,那位不同寻常的父亲,临终前他说,我的人生没有遗憾了:一生尽忠职守,甚至从没请过病假;儿子也培养成人,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 有失去,也有回味。父亲离开,而儿子留下。父亲离开,而那钓鱼的画面和父亲的无悔的人生,却是儿子记忆里的珍藏。 人会离开,是无常。人生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惊人的重复,这轮回也是人生的真相。小津不动声色,把美好的一瞬间静静的展现。 透过平淡的画面,是无可述说的悲哀。这毕竟是战争年代。不管怎样表现的若无其事的小津,一定还是把生离死别之痛深深地刻在了心里。他用一首舒缓而优美的俳句,把这种心情投射在了一首父与子的赞歌中。 挥别父亲的儿子,终归要独立面对这个世界。他哭过两次。第一次是个小学生,父亲说他要去东京挣钱供他上学,拿出衣物还有药物,说会寄钱来,儿子低头哭了起来。即使是父亲辞职后带他回乡下,儿子都是很开心,因为毕竟是和父亲在一起。第二次,则是父亲永远的离开。他跑到走廊里,抽动着双肩,没有父亲递过来的手巾,是一位父亲的老同事安慰他。 人生总是在重复着,周而复始。可又有什么在变化,不同了。 除了接受还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记住更多的是跟父亲在一起时,总是微笑着的那张脸。那张脸充满了喜悦,与总是淡然的小津的演员们不同,他总是笑得那样甜美。当他还是一个小孩子时,和父亲回到故乡,在高高的山岗上,父亲跟他说,我辞职了,我们要回到这里,你也要在这里上学。儿子觉得突然,但很快就赞同父亲,他说,那些学生总叫你獭,嘲笑我是獭儿子,以后就不会了。然后就笑起来。父亲和儿子也并没有什么话要说,只是在高高的山岗上,都双手搂着膝盖,坐在那里,抬头看着那茫茫的远方。 记住的,只是这一刻彼此的心灵相通吧。 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没妈的孩子,与父亲生活。 父亲原本是位教师,因为带队学生旅行,发生学生翻船而亡的悲剧,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职,辞职到小地方生活。 孩子很懂事,随父而安,学习、钓鱼,朴实真挚。 父亲为了支持孩子上学,最终还是去东京谋生。转眼间,孩子高中毕业了、大学毕业了,子承父业也成为了教师。 父子关系和谐,没有冲突,让人羡慕。父子俩一起钓鱼的场景,一定是电影史上的经典片段。小时候,父亲给儿子零花钱,长大后,儿子给父亲零花钱。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前后对照。 儿子的学生约他周末活动,儿子推辞并开心地说周末与父亲有约;父亲的学生约他周末聚会,父亲笑着说周末与儿子有约。看到这里,谁都会羡慕父子俩。 很多部作品都是父女关系,本片描述父子关系,与众不同。
小津导演果然是大师、能把人生间如此复杂的亲情浓缩在一部剧情并不复杂的父子情的电影之中,每次看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我曾经对片中的父亲是怨恨的——他本来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和儿子生活在一起,我甚至觉得他就是故意要远隔开亲生儿子、没有子女孑然一身的日子多么的自在。儿子的眼泪和哀求都不能打动他,被他用各种的大道理和假道义拒绝、反而让儿子觉得自己格局小。父亲在临终前说到,他的一生已经把分内的事情尽全力做了、因而没有遗憾。但是我认为他最大的遗憾就是缺失了一段陪着儿子成长的经历,而且这也是对儿子最大的不公平。 从另外的角度看,所谓的父慈子孝阖家团圆的共住一个屋檐下其乐融融的形态已经开始慢慢消亡了,这一点西方人可能做的更决绝、孩子成年后和父母就是路人,或者说两个成年人之间的对话、其实没有父权的思想压力,于是日本也是从战后开始逐渐接受了这种观念。而小津导演把这种观念更加放大、扩展到整个家庭架构的层面,哪怕是亲人之间也是以相敬如宾的态度来相处,家庭成员只不过是刚好有缘聚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归根到底还是要各自离散各奔东西。与其在生离死别的时刻过分感伤,那么索性一开始就不要走的太靠近。所以片中的儿子在片尾说,在父亲去世前一同生活的10天是最美好的回忆;讽刺一点的说,如果他们一直以来就生活在一起,我估计儿子不会有如此鲜明的对父亲的回忆。这么说来,片中的父亲也是营造人设的高手,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示给外人、儿子也是其中之一,那么不完美的一面永远留在可以独处的时空里。这么看来也符合小津哲学的一个無字,因为别人看不到、看不透,展现出来的都是社交辞令和礼貌表情,大家会都比较好过一些。 从本片开始我就没有看过小津的电影中的丧礼前后有人哭泣了,死亡在小津的电影里都可以是一个愉快的话题,那么亲人之间的作戏也可以是一种入戏的愉悦了。
《父亲在世时》
日影总是美好情感向,总是正面情感在引导电影。其余国家就偏阴影向,注重心魔这个主题。
《东京物语》《晚春》《父亲在世时》,这个老头子父亲演员好像一辈子都离不开“孤独终老”四个字。
后半观众注意力已经下降了,节奏应该快马加鞭了,此时再设置寡淡如水的同学会情节已显然不合适。且与主线无关联。
我觉得题目不应该展示结局,这样意外来临时可以得到观众更多的震惊。但是这个题目确实很好很悠远,二者不可得兼啊。
“良平,不要伤心,你父亲已过了一个很丰盛的人生,一生中所有事都尽力做好,死而无憾。”
“我小时候一直希望与爸爸一起住,最后也没有在一起生活。但至少有一星期一起生活过,那一个星期真是很开心。”
笔记:
这就是东方的父亲,隐忍又坚强。父母和子女,谁也不能陪谁一辈子,但这就是天下最大的缘分吧。
看小津的片子你会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然后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一直想要做一件事但却从来没有机会去做,是的,回头来看,只有那些“破例”去做过的事情才让我们不会后悔。
武士道精神:终于工作无愧于心,死的时候才会快乐坦然。
父亲节看这个真是格外催泪,好在胶片声音丝丝拉拉,分散了我的一点感伤。这就是东方的父亲,隐忍又坚强。父母和子女,谁也不能陪谁一辈子,但这就是天下最大的缘分吧
再一次静下来看麻布片头〜机位已然很低了,构图考究美丽,风光美,转镜的寺庙灵骨塔好萌啊。。早期的孩子都好小?不过妈妈的缺席已经是一个主题了看来。时间跳跃蛮快,城乡差异的比对丰富。钓鱼的场景真的好逗啊,虽然感觉一条没钓到,但很有父子之间的味道,话不多,感情却溢出来了。的确,薄情寡意
相较小津一些后出的作品,更节制更质实,唯失于反省。小津似很喜在内景措施烟气,试举之如下:15'45炊烟,21'30檐廊腾起的烟,29'00排气管尾烟,46'50温泉蒸汽,48’00一斜杆冒的烟,至于香烟也不下三幕。小津的内景总是饶有看头。两次钓鱼大爱。辞职上漆拜谒,无不郑重其事。
《追风筝的人》里的这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大概可以作为所有父母的墓志铭,本片相当于《独生子》的变奏,《独生子》的视点是母子,而小津在此将视点落在了父子身上,真诚,朴实无华。片中的两父子一生相隔两地,几有相聚,然而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独生子》姊妹篇,关注对象由母亲转向父亲。依然有相似的教师身份设定,甚至两部作品中出现了同一道几何题目,这也是小津“父母亦师者”这一观念的体现。多次低视角仰拍,让父与子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微妙距离。笠智众不愧是小津御用,顶礼膜拜。
-良平:爸,其实我想了很久,我打算辞职。-周平:为什么?-良平:我想搬去东京。-周平:为什么?不喜欢这工作吗?-良平:不是,如果我继续做这工作,不知道何时才可以去东京与爸爸一起生活?我从中学开始,就很期待和爸一起生活。本想有机会与爸一起时,却要去秋田工作,我厌倦和爸分开生活的日子。我这样决定可能会令爸很失望,但我真的很想去东京和爸一起,再找工作。爸,怎么样?我想我一定可以在东京找到工作的。-周平:不,你不可以这样做。我也很想和你一起生活,但是一定不可以影响工作的。(后面父亲话里的某些观念不太认同)……儿子:亲情>工作,父亲:工作>亲情。→ 不能两全其美,结果却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生活条件的限制,使得蛮多事情无法十全十美,于我,想完成父亲某些心愿与个人坚持原则想法有出入,也造成了必不可免的烦恼。
得益于小津式的平行手法,父子生命的延续感和互相投射的一体循环感特别明显,比如两人齐整整地左右互甩鱼钩或者两人几乎一模一样的授课场景,父子没有多少时间在一起生活,但是只消几个突出的“聚合”场景就足够使绵延的父子情持续温和地流动。不只是简单的亲情,而是生老病死的自然状态。年轻的笠智众
小津的电影总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的感觉,父亲在世时却让我狠很的伤了一次,父子之间聚少离多最终没有生活在一起的遗憾,每个镜头都淡淡的平静的向你展现着最平凡的情感!笠智众塑造的父亲形象这部我最喜欢。最印象深刻的就是父亲一边缝补衣服一边检查儿子功课那段,有时这生活化的细节才更容易深入人心!
与战前的《独生子》对照,可以看出战争经验给小津带来的变化。《独生子》里母亲更关心的是儿子过得好不好,是否成为了“了不起”的人。这个“了不起”与否,完全是个人成就意义上的。但在《父亲在世时》里,父亲更在意的却是儿子是否成为了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是鲜明的集体意识。甚至,笠智众的父亲形象,其处世之道有点类似旧时代的武士阶层,并且显然是小津赞许的理想形象。儿子则面目模糊,没有自己的个性。所以,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是理念化的单向训导。而《独生子》里母子交流,才是提炼于痛苦人间,凸显出人物各自困境和内心纠结的情节。总之,即使不谈什么战争反思的问题(据说未删减的原片里甚至有唱军歌的段落),我也完全不喜欢这个说教味浓重的小津。
片源极渣,喜爱很深。既有在世时,便有不在时,片名本身就饱含回望过去的追忆性质。父慈子孝是一种确切的理想关系,父亲在世时的无法常聚,使得温情渴盼的情感来得更加浓烈与炽热,手法越淡就越能凸显。PS:一些时代性的东西,懂的人自然能懂,非要死抠,那可以顺道把小津的所有片子都一棒子敲死。
快乐与痛苦交替让生活变得有意义,长久分离让短暂相聚更值得珍惜。总是以为日子还有很长,可是到最后才知道最漫长的是空白的时光。片中写尽男性的隐忍、执拗和逞强,人生的匆忙与悲怆。纵使故事简陋生硬,也是人世百态的搬照和写实。在小津的电影里历经沧桑,往后步履蹒跚白发苍苍,追不回的都是时光。
看小津的片子你会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然后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一直想要做一件事但却从来没有机会去做,是的,回头来看,只有那些“破例”去做过的事情才让我们不会后悔。
不慌不忙,不卑不亢,娓娓道来,看似简单平淡,实则精致而讲究,不过分烘托,足以让人醒悟亲情与家庭,唏嘘世道和人生。
NFC, 35mm。市面上流通的VHS特别是DVD版,应该是战后重剪的。比如,酒席上笠智众那大段唱和整个被删(直接导致笠的死更突兀),再比如结尾大浪怒涛(声音完全被切掉),也并不是表现什么父亲的静死(又内敛又澎湃)。胶片版海浪吵得很。
残留的影像损坏与劣质音质是本作一大遗憾。然而父子关系与人间离合,甚至是略微提及的婚嫁都是小津的标准主题,小津理想化的家庭与父亲形象也与独生子一脉相承,不同的是在自我牺牲的伟大父爱下有着一颗孩子身处异地思念父亲的孝心,展现为人师表与为人之父其双重教育的难能可贵。
将漫长的时光速写成几个隽永的片段,在平静的积蓄中突然发觉岁月匆匆;久远拷贝在修复后也无法清除的划痕与底噪像是在物理介质层面又叠加了一层斑驳的魔法。
据廖先生说 这部才是最经典。(偶尔见面也是好的。武士道精神 忠于工作不愧于心 死的时候才会坦然快乐。Kazan Watanabe)
人生就是这样苦乐相生,遇到的困难越多。你才会成长得更好,再艰难也要努力面对 (这版cc几乎等于没修复)
2013.12.29.第四次。
野田高梧回忆,电影里儿子携带亡父骨灰坐火车返乡这段是小津亲身经历。当时有影评人说小津不该在电影里让儿子把父亲骨灰坛放在车厢行李架上,这对死者不敬。小津听到后反驳:我和母亲当时就是这样做的。那天晚上我们不可能捧着父亲的骨灰通宵不睡。况且,行李架是火车上最干净的地方,也是最适合寄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