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看最爱的电影《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爱是什么?她不懂,你亦不懂。圣经里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可是这个世界,爱早已经不单纯,它更多沦为一种价值判断、衡量标准、工具和证明。还有谁能把爱当做一种信仰来追寻?阿黛尔雨果吗? 她飘洋过海,只为了寻找自己的爱人;痴情如此,非得以死做句读。
想起高中时曾在树荫映照的教室背下的那些诗,窗外香樟树有馥郁的木檀香,阳光微风中,你轻轻念:“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也想起有一次,在他身旁看着他的古诗书,抄下其中一句:“良人属我,我也属他。”心想,也许这一刻,良人属我,我也属他。你也曾经相信叶芝的诗: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曾有人爱你朝圣者般的灵魂。
可是当一个女人老了,睡思昏沉,并没有人爱她的灵魂。更没有人爱她备受摧残的容颜。
谈什么灵魂,世间需要的只是青春的肉体。想找个伴侣吗,最好自备车房,最好还有个当大官的父母,最差也要混个北京户口吧。所以清醒透彻如彭浩翔,说,爱欲生死,也不过是些破事儿。他还说,尘世没几个圣人,大多是相濡以沫的贱人。
如果阿黛尔生在现代,她可能会成为《欲望都市》中的其中一个女子,她轻轻笑,嘴角牵动一丝不屑:欢迎来到不纯真年代。已经没有蒂凡尼早餐,我们在八点匆忙吃完早餐赶着上班,前晚的风月之事遗忘的越早越好。
“没人告诉她,爱会在曼哈顿终结。但我想,她会学乖的。”
你想,L其实是对的。虽然她鄙视你的天真和矫情,你鄙视她的乱性和轻浮。事实证明,古典主义的爱情已经过时,我们更多活在美剧时代,而非古典诗歌中。所以她如鱼得水,你失落失望。
那个夏天颠簸的长途客车上,他在你耳边说:“我还年轻,我还想多玩几把。”窗外是东南亚的浓郁阳光,手臂上的伤口灼痛,你却如冬日饮雪水。你再也玩不起了,因为你太认真,不符合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又如何,我从此退出。
夜里惊醒,想起圣经的一句:没有义人,一个也没有,但我相信我仍会得到原谅和救赎。然后转过身,重新睡去。
一晚跟33重谈阿黛尔雨果。33说,那个时代, 没有工作,阿黛尔证明自己的方式,就是寻找一份“这只有我能做到”的感情。但是如果她活在现代,情感不是她唯一证明自己的方式。她将自己的热烈与刚强放置于喜爱的事情上,她会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或是成功的事业女性。
但是,仅是时代的原因?或是国度的原因?每一代人都抱怨自己不是生在最好的时代,或者生在保守的国家无法超脱。在同样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也有选择写作的简奥斯汀或者选择绘画的波特小姐,终身不嫁,内心丰盛。可是阿黛尔,却从一开始就错了。
又回到了那日,走了很长的路来到法国文化中心,空荡荡的电影厅除了几个工作人员,就你跟他坐在一起,你们一起看《街头纪录短片》,心思漂浮。后来你又去百老汇,一同看《倩女幽魂》的同学走了后,在二楼图书馆一个人又看了一遍这部电影。这次你终于看清楚了,里面的印度画家说,“我从来没有这样对待一个女人。但是我对绘画是这样的”。 他还说,“如果有天堂,就是这里——你自己造了自己。”
后来你写,想寻找的感情,如果没有,就算了。如果有天堂,就是这里——你自己造了自己。
所以台词本应该是这样,悲剧就能变喜剧:
真是不可思议,一个年轻女孩子,飘洋过海,从老家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只为了做她喜欢的事情。 这我能办到。
这我能办到。
1863年,美国内战已经两年之际,一个年轻女子独身来到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寻找她的情人。她编造各种姓氏和谎言,小心翼翼地寻找和刺探。可惜出现在她面前的男子早已不再爱她。
于是她开始无所不用其极地接近男子的生活,窥视他和其他女子的约会、给他钱去还赌债、花钱雇妓女去陪他过夜、往他送洗的外套中塞纸条、扮有身孕破坏他和法官女儿的婚约,甚至想过雇人用催眠术逼他结婚……不顾父亲的苦劝、母亲的病情和周围人的喜爱,一心只向着自己所爱,最终精神失常,孤独终老。
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写过类似的故事,也是年轻女子为不爱自己的人赌上一生。她在信中写到“所有人都娇纵我,宠爱我,大家都对我好——只有你,只有你把我忘得干干净净,只有你,只有你从来没有认出我!”
我曾困惑于这种飞蛾扑火的爱情,直到看了阿黛尔的故事,才幡然醒悟。从一见钟情到肉体的欢娱,她是爱他的;当事情发展到执迷不悟丧心病狂时,她以为爱他,其实她爱的是自己,是那个为爱而飞蛾扑火的自己。阿黛尔活在倍受宠爱却年青夭亡的姐姐的阴影下,活在父亲盛名的负担下,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只有在似是而非的爱情里,她才能找到自己。她自豪于自己不顾世人的眼光,不走家人安排好的道路,为了那一点的虚荣和自我满足,她只能拼尽最后一点力气硬着头皮走下去。哪怕人后流泪,人前也要满不在乎的说“这是我选择的路。”在她离开格恩西前往新大陆前,她在日记中写下了:这真是不可思议,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漂洋过海,从老家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只为了跟她爱的人在一起。这我能做到。
有时想,我或许也曾有过如此疯狂的念头。这念头,象青春期的痘痘深埋着,偶尔发起会痛,挤掉表面的脓,却断不了底层的种子。
那天,和你说起阿黛尔·雨果。她的悲剧,我觉得是出于宿命,而不是简单的情欲。为情欲而付出代价的人们,我无法认同,可是那些为宿命而以悲剧终局的人们,我如何能不为之物伤其类而痛至心腑!诚然,我没有阿黛尔·雨果显赫惊人的出身,没有张爱玲适逢其时的才华,也没有邱妙津令人惊叹的天资,可是宿命是一样的,我感受到它,从我十一岁的那年起,直到遇见你。
张爱玲遇上胡兰成,变得很低很低,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可是终究被背叛。
邱妙津遇上名为絮的女子,爱到可以跪在她的面前,得到的却只有无休止的不忠和谎言,以致于写下《蒙马特遗书》后,在迷乱中以利刃刺入胸口而死。
阿黛尔·雨果用一生的时间苦苦追逐那个根本不爱她的恶棍,义无反顾地抛弃身边所有的一切,甚至自尊。
而我,如果死去能让你可以爱我,我一定不会吝惜。可是我怕不能,我怕死只会让你更快地遗忘我,即使你从来都不曾真正记得。
我死了,也没有其它人会纪念我,因为我还不曾留下值得让人们记得我的文字。
宿命的绝望在于:不是你偏偏刚巧遇上了这一个带给你悲剧的人,是你这样的人,注定只能爱上这样一个带给你悲剧的、本身就有着人格缺陷的人,而不会爱上一个人格建全、会以相同的爱回报你的人!
所以,阿黛尔·雨果,张爱玲,邱妙津都一样,因为天才(或者过于显赫的出身)的反面必然是某种与生俱来的人格缺陷,而受这种缺陷的指引,所爱上的势必是同样有着某种相应缺陷的人,所以遭到背叛、无情甚至抛弃,是从爱上的那一瞬间就注定了的。
所以,我之与你,其实也是一样。
他说自己是另一个阿黛尔,于是她去看这部一直记挂的电影。大雨滂沱,从沉默到失语,窗边听雨,沉寂前世疯狂。诉说和书写是上天的眷顾,而我从来都不敢做这样一个幸运儿,于是不再开口,静静看导演说故事。
在影片的最后,阿黛尔伫立在海边,长发飘飘,裙倨飘飘,阿佳尼的脸叠映在银幕上,海水在她身后荡漾。她直视着我们,痴迷而执著地对着镜头说:“千山万水,千山万水,去和你相会,这种事,只有我能做到!”
关于这一幕,毛尖儿曾在其书中不惜笔墨地评论道:“这个镜头可能是电影观众有史以来所承受的最狂热的一次注视。阿佳妮直直地从银幕上看着我们,她急促的语气令人喘不过气来,她疯狂的美令人心神俱碎,这个镜头对观众是一个考验,因为阿佳妮癫狂的样子强烈地召唤着我们的加入:或者留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老去,或者进入她的王国,燃烧。特吕弗根本不用担心电影的写实问题,他把阿佳妮的私语放大到呐喊的地步,而观众得自己决定去留,或者分担角色的运命,或者闪开……”
看到此刻,你确定你闪得开吗?你确定你躲得开吗?
雨息了,或许与阿黛尔相反的隐忍之爱在暗夜中开放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妖娆。命运,总是插手的太急,不为所知也好,免得看了便忘不了。
那个女人着白衣,伫立海边微抬下巴,眼神痴迷狂热却坚定执着,“千山万水,千山万水,去和你相会,这样的事情只有我能做到。”片尾最后出现她的身影,风灌满了她的衣袍,然她毫不在意,如此的决绝与执拗,一开始就具备了蛊惑人心的力量,也预见了最后的悲剧。
是的,我相信,这样的事情只有她能做到。阿黛尔•雨果。她是维克多•雨果的小女儿,却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她嫉恨姐姐丽奥夺走父母的爱,在姐姐溺水身亡后她不停地做噩梦,像是中了咒。她活在父亲的光环,或者说是阴影下,她敏感,没有安全感,她渴望有人来真正爱她,把她当作唯一。在她最单纯浪漫的年纪遇到英俊的上校,受到他的追求、引诱(而那不过是浪荡公子一贯的手腕),甚至失了身,她告诉自己她爱他。并且不顾一切飘洋过海也要嫁给他。固执地已然病态。疯狂。
她出没在他的四周,在窗外看他与其他女人做爱,脸上浮现莫名的笑。她付钱给妓女,让她服侍他整个晚上。她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假扮自己怀孕,阻止他的婚姻。她的母亲死在另一个地方,而她不管不顾继续追随他至非洲。只是可悲的是,他始终如弃旧履般躲避她,甚至厌恶。
终于有一天,当他出现在她的面前,她丝毫没有认出他,冷漠的走开。长期的颠沛流离加之精神压力完全把她击垮了。她回到父亲身边,在疗养院里度过了她的余生。一代文豪之女,静悄悄地死去,竟无人知晓。
我常常想,如果不是伊沙贝尔•阿佳尼,如果不是阿黛尔•雨果,如果不是维克多•雨果时代,影片或许没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在片中,她不是慵懒高贵的玛戈皇后,也不是迷乱激烈的卡蜜尔,她是受爱欲煎熬痛苦不堪的阿黛尔•雨果,她的身上有那个时代的烙印——高贵,执着,她不会违背自己的个性做事,个性是她始终捍卫的高贵。然而那段近乎病态的感情,完完全全燃烧了自己,也灼伤了身边的人。
法国人果然是世上最浪漫的民族,爱情甚至可以成为一项事业,一个信仰,至死不渝。我静静看着阿黛尔•雨果如何在这项事业中凋零,败落,已不再觉哀惋心痛。有些人的一生注定是要为传奇做诠释,为悲剧做注解。他们的爱总有一种扑向黑暗与毁灭的欲望。而这种黑暗与毁灭的终极有着绝对的美丽,绝对的力量。不要问值不值得。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哪怕最终如《密西西比美人鱼》的片尾,“爱是忧伤……爱是受伤……爱是不快乐”,德诺芙和贝尔蒙多悲伤地说道。
【B-】故事毫无起伏且不连贯,每讲一段就一个生硬的黑屏带过去,看到最后也无法对阿黛尔的人生有什么唏嘘和共鸣,特吕弗调度再细致也没用了。全片都靠阿佳妮的个人魅力在撑,也好在阿佳妮完成的不错。
想必特吕弗当时在摄影机前对着他的爱人说,只有你才能这么浓烈盛情地爱。
白富美、条件优越的姑娘都要看看这个片子啊。尤其是小时候爱情故事读的太多,特别相信美好爱情、婚姻关系的,从小生活在蜜罐中甜蜜家庭关系的女孩子都该看看此片。渣男的套路这里都有了,他对你炙热爱情的回应套路这里都有。讲真,渣男不算差了,并没有图你的美色、金钱、地位,碰到凤凰男你将被扒皮
她最大的痛苦是下决心要爱一个人爱到至死方休,到了最后就成了自己与自己较劲了
实在没什么好说的。生来就是为传奇做注脚
你以为她是执迷不悟,其实她是执迷不悔。
本片最大的遗憾就是让阿佳尼这样的绝世佳人来扮演Adele Hugo这样一个13点,以至于你只能对她又爱又恨,而不是又惊又怕。特吕弗并不能借由雨果这个姓而使得Adele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于是他只好求助于阿佳尼的美貌......
三星半。自古佳人爱渣男,一个为爱痴狂的女人,不断追寻却又不断被无视与抛弃,此时20岁的阿佳妮可能自己都没想到,片中的阿黛尔似乎也是自己日后跌宕不幸感情生活的写照。导演的客串好可爱。
那个女人着白衣,伫立海边微抬下巴,眼神痴迷狂热却坚定执着,“千山万水,千山万水,去和你相会,这样的事情只有我能做到。”片尾最后出现她的身影,风灌满了她的衣袍,然她毫不在意,如此的决绝与执拗,一开始就具备了蛊惑人心的力量,也预见了最后的悲剧。
你可以爱到失去自我,爱到天涯海角随他去,爱到忘记自己姓名。可你不知道图书馆的小伙计也深爱着你,每个买两先令白纸能见到你的周三,是他最开心的日子。可你不知道那个只在你信中出现的文豪父亲,他也爱着你,是你一直在逃避。偏执狂一生都只跟自己过不去,不渴望幸福的人又怎么会真正幸福。
千山万水,千山万水,去和你相会,这样的事情只有我能做到
死缠烂打和丧失尊严是爱情里的大忌。
“除却巫山不是云”,古今中外真是少不了这种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但阿黛尔错就错在她努力想摆脱父亲的名声,却又每每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把父亲搬出来,她真是不仅辜负了自己,更辜负了自己的名字。阿佳妮真是很美。不过我也庆幸自己年轻的时候疯狂地如此爱过,更庆幸没有像阿黛尔一样结局
弗朗索瓦·特吕弗代表作,阿佳妮凭本片首获奥斯卡与凯撒奖影后双提名。①朴素的剪辑,运动长镜头,冷静克制的叙事和配乐,删繁就简,直击人心;②叠化的溺水梦魇,绝望而疯魔,最终还是没能逃离父亲与姐姐加诸于身的光环和阴影;③游荡,痴狂,相逢已是陌路人;④阿佳妮令人心碎的天空之眼,叹戏如人生。(9.5/10)
电影若有100分,90分给阿佳妮。
唉 阿佳妮太美了! 应该让万峰老师跟她谈谈。。
“不知当年特吕弗拍《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时用的摄影机还在不在?因为承受了阿佳妮那样注视的摄影机玻璃即使不疯狂,也一定是碎裂了。”至少我的心快碎了……这是一部个人的悲剧史……真的,我从来没见过哪部电影将一个人的悲剧如此完整、如此彻底地呈现在银幕上……我是从这部电影,开始走近阿佳妮,走近特吕弗的……也许这不是一部最典型的特吕弗电影,但它却是我最爱的一部。透过阿佳妮的疯狂,他将一丝冰冷注入胶片深处……性格决定命运,可什么决定性格,出身吗?如果每个人的一生在它出身的那么一刹那已然定格,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戏剧的表现手法,阿佳妮的个人秀。无法理解阿黛儿的爱,更情愿相信她这么做更多的是为了逃离雨果小姐的称谓。
#蓝光# 第一次看时写的:从此记住了阿佳妮那双摄人心魄的眼睛,的确如传闻中拥有令摄像机破碎的悲剧力量。今晚二看阿黛尔的故事,中文名情泪种情花,当年还很同情阿黛尔,现在居然不断地联想到同样爱得如痴如醉的中森明菜,两个女孩都为一个渣男丧失了人格尊严,踏遍生命的千山万水,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其实我觉得那个男的挺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