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欲望这个名词被发明后,紧随其后的是两个动词,一个是压抑,一个是释放,从此,现代文明开始了。所以艺术家喜欢拿人的欲望大做文章,例如法斯宾德拍摄的《维洛尼卡弗斯的欲望》(以下简称《欲望》)是部奇怪的片子,这里面有女人,但没有荡妇;有欲望,但没有饥渴;有赤裸,但没有色情。如此说来,欲望何解?这并不奇怪,因为也许你从未完整并连续的看完传说中的“女人三部曲”,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并不太出名的《劳拉》和《欲望》。平心而论,作为一部情节剧,《欲望》在故事情节的浑然圆融方面并不算出色。但恰恰是《欲望》才给这三部以“欲望、女人、德意志”为基本调性的电影组曲画上休止符。
据说,“女人三部曲”又名“德意志共和国三部曲”。其实,尽管法斯宾德关注战后德国现实的目光犀利如剑,但绝非那种擅长宏大叙事并乐意给历史作嫁衣裳的哲学家。他只是想讲述一些女人的曲折故事,也想用她们的命运来为自己短暂而又跌宕起伏的生命背书。
优伶之死
世界上有两类人的死最为凄凉,一类是退位的帝王,一类是过气的明星。前者如李后主,后者如倒嗓之后病死的京剧名角高庆奎。皆因他们都曾一朝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终付于断井颓垣。此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例如在战后的德国,一个会写诗的体育记者罗伯特在深秋雨夜的车站偶遇一位女子,并欣然为她撑伞。于是发现这位女子是曾经的电影红伶,名叫维洛尼卡弗斯。借罗伯特女同事的八卦我们得知,这位弗斯曾经红极一时,但她的巅峰时代是在纳粹德国时期。用女同事的话说“她是戈培尔的女弟子,演了不知道多少部电影。”须知戈培尔博士是纳粹炙手可热的宣传部长。由此我们尽可想见弗斯在当时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电影的几次闪回让我们一窥她早年的光彩夺目,用弗斯自己的话说就是“当一个女演员演一个想去满足一个男人的女人,她想把世界上所有的女人演成一个。她需要音乐,灯光还有酒。”这句话翻译成古诗正是“三千宠爱在一身”。但改朝换代后,最受冲击的有时并不是士大夫,而是在舞台上的戏子。这一点,弗斯和当年中国的影后上官云珠,影帝金焰等的命运并无二致,而罗伯特遇上的是已经过气的弗斯了。
诗人遇上过气女星,影片到此,观众大约会认为这又是一部比利怀德《日落大道》式的电影,何况本片的黑白色也浑身透着一股子黑色电影的味道。但情节却超现实的发展下去。罗伯特犯了一个高明的记者最不该犯的错误——爱上采访对象。同时,不甘寂寞的弗斯极尽委屈,终于在一部电影中得到了一个小角色,但她关键时刻毒瘾发作,失掉了这个宝贵的机会。有趣的是,罗伯特在片场遇见了弗斯的前夫,相对弗斯的爱情而言,这俩男人一个是未得到,一个是已失去。于是他们欣然共饮,酩酊大醉。前夫告诉罗伯特,弗斯的毒瘾是被其私人医生卡兹故意染上的,目的是控制弗斯并勒索她的财产。并好心的劝诫罗伯特:“那个女人是个灾星,会毁了你,你无能为力。”这句话翻译成古文正是“红颜祸水”。但罗伯特决心让祸水来的更猛烈些,于是冲入卡兹医生的诊所,质问这场罪案的真相,但罗伯特万万没有想到弗斯却替卡兹医生说好话,说医生是她的朋友。
医生的话怎么能轻信?随着卡兹医生的另外两位病人,一对富有的犹太老夫妇在死后将遗产留给医生后,罗伯特和女友坚信弗斯是被囚禁了,他们决心搜集医生违禁使用毒品的证据。影片看到此处,观众大约又会认为这是一部罪案片,必然期待一场正义将罪孽绳之以法的结局。孰料医生和管理违禁药品的官员勾结甚深,罗伯特的女友装扮成空虚无聊的贵妇人去诊所搜集证据,却在拿到证据后被嗅觉灵敏的医生用车撞死并拿走证据。罗伯特失掉了爱他的女友,也没有证据将医生交给警察。他只得再次灰心离开。
罗伯特的爱欲给弗斯带来了希望,但让卡兹医生嗅到了危险。为了不东窗事发,她告诉弗斯不日将送她去好莱坞发展,并希望她举办一个公开的告别会。欲望满满的弗斯在告别会上欣然一曲,果真不同凡响。但这场告别会并非为弗斯举行,医生实际上把弗斯反锁在没有窗户的房间里,给她留下一瓶安眠药,自己度假去了。弗斯自知命途将近,一面在想象中对片中所有的人告别,一面在毒瘾发作时吃下安眠药,悄然而逝。
拿着头版消息是“过气女星服药自尽”报纸的罗伯特拒绝继续写这篇报道,他悄悄来到诊所,看见医生和官员聚在一起高兴的说“现在一切都好了”。他明白了一切,但这次他只是在路边上了一辆出租车,说“去慕尼黑1860队体育场”。和“女人三部曲”另外两部的结局一样,电影都结束在体育这件充满着男性色彩的活动中。
欲望黑白色
如果问欲望是何种颜色?众人恐怕会说“五颜六色”,诗人穆旦曾经推开花园的窗户说“看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但是,“女人三部曲”中唯有这部以“欲望”为片名的电影是黑白胶片,冷艳非凡。欲望如何被演绎成黑白色?这令人颇费心思。
在我看来,弗斯的欲望恰恰是黑白两色的,正如她和罗伯特第一次约会吃饭时,她问:“我是一个漂亮女人么?”罗伯特回答说:“是的,你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人。”她狂笑着说:“我是一个带着光明和黑暗两面的女人。”欲望的黑白色,提示我们弗斯欲望的矛盾性,她并非仅仅贪恋过去的大红大紫,而是有着光明和黑暗的两面。纵览“女人三部曲”的其他作品,也可以从中找出光明和黑暗的不同层次来。她们都在压抑一种欲望释放一种欲望中,完成了自己命运。
单纯来看弗斯,她同时具备了几种不同的性格。她时而是红的发紫的艺人,凛然不可侵犯,所以她高贵;时而是窘迫的过气女星,为着三百马克不惜欺骗罗伯特,所以她卑微;她是被侮辱欺骗的瘾君子,不得不受制于卡兹医生的淫威,所以她是一个悲剧;她又是三部曲中唯一一个真正对某个男人表达出强烈的爱情并得到呼应的女人,所以她是一个喜剧。但种种性格,九九归一,都落在黑与白的两种欲望上。
白色的欲望是光明的欲望,是弗斯对罗伯特的爱情。她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现在只剩下孤灯明灭月残照。所以,即使是公开场合露面的弗斯,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种饥渴。但最泄露她欲望的事件,是她邀请罗伯特到她清冷荒寒的豪宅共度春宵。这是我在银幕上所见到的最为凄凉的鸳梦了。表面上看,她是想重温曾经拥有过的华丽,但电影的闪回告诉我们,她想重温的是一个丈夫,是爱情。罗伯特并不是通过和她的同眠才介入她爱情的,而是通过打碎了一个旧日的花瓶,引来了弗斯痛苦的歇斯底里伴随着毒瘾发作,才与弗斯产生心灵的沟通。要知道,弗斯的身份恰恰是演员,职业是做戏,有时分辨不出现实和戏剧,于是她一演成谶。在罗伯特打碎花瓶之前,弗斯始终处在做戏的迷乱之中。花瓶的破碎将她打回原形,而她也终于爱上罗伯特。所以说,爱情是弗斯正面的、积极的、温暖的欲望,谁能诋毁一个女人对爱情的欲望呢?
而黑色的欲望,则是弗斯对卡兹医生的依赖,在我最初观赏这部电影时,我会自然而然的将卡兹医生置于弗斯绝对的对立面来看,因此将卡兹医生恶魔化了。但是,细细品味卡兹和弗斯的对话,尤其是她们二人都在不同的场合讲过一句话“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就看出弗斯对卡兹同样充满着欲望。表面上看,弗斯的确因为毒品上瘾的缘故受制于卡兹医生,而且她常常是在毒瘾发作时才承认自己是卡兹的朋友。但是,有必要问一句,弗斯如何染上毒瘾?法斯宾德并没有交代,我们也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是卡兹医生的阴谋。这可以从罗伯特的女友妆扮成富婆来找卡兹医生时说的话来看,她对医生说:“我很富有,但我空虚孤独。”这就透露了弗斯最初的欲望所在,而卡兹医生无非是利用了她的空虚孤独才使她染上毒瘾的。所以,弗斯的黑色欲望,恰恰就是渴望对自己空虚孤独的填满,只有毒品才能让过气的她感到满足。从这个角度反观卡兹医生,她就不仅是一个罪犯,也是能给予弗斯快感的女人。罗伯特不能理解弗斯的是,她总是声称“卡兹在帮助我”,因为她在被卡兹医生暴虐的同时也在享受着一种同性残酷之爱的快感,尽管这种快感是用金钱购买的。
于是,黑色的欲望可视作一种不对等的爱,换言之,弗斯和卡兹的关系像是一对情侣,前者总在付出,而后者只是为了得到她的金钱。这与白色的欲望相辅相成,却又截然相反。弗斯释放了黑色,却压抑了白色,而欲望就在本片的黑白双色中得到展现,并构成三部曲的统一格调。
在《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中,女主角对丈夫始终一贯的忠贞和爱情是一种朝向光明的欲望,但是,在战后残酷的物质条件下,在丈夫被捕入狱的艰难时世中,玛丽亚不能仅靠光明的欲望存活。这就激发了她的黑色欲望:既要活下去,又不能荒废了鲜活的肉欲。于是,她用身体和两个情人演绎了一出黑暗的悲剧。她压抑了灵魂上对丈夫的爱欲,释放了身体的欲望,精神的忠贞和肉体的背叛这一对欲望激烈碰撞,一声巨响,同归于尽,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在《萝拉》中,萝拉比起另外两位女主角当然是幸福的。但萝拉的幸福背后究竟是什么?在影片中,萝拉一方面是“纯洁”的,这不仅表现于她在博姆面前以一种德国童话的方式亮相,更表现在她对富有的、正常的、上流的、公共的贵妇生活的欲望。所以她才要和博姆结婚,且必须和博姆结婚才能将自己漂白,并荣登市长夫人的宝座。这可以看做她光明的欲望。但另一方面,萝拉又是淫荡的,这不仅表现在她曾经妓女兼歌女的职业生涯上,更表现在她始终在内心保持了一颗荡妇的心,直到结婚的那天还在和舒克文厮混。还是萝拉自己说得好:“我宁愿做一位高贵的情妇”。既是贵妇,又是情妇。既要当婊子还要立牌坊,这一出前后矛盾的欲望却在她身上如此的辩证统一。
俗话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偏偏三部曲中,萝拉恰好是妓女,弗斯恰好是演员。相比较死去的玛丽亚和弗斯,萝拉的命运尚未完结,但完全可以想见她在日后的婚姻生活中将继续保持情妇本色,此所谓无情。而弗斯在能够拯救自己的最后一刻,仍然受制于自己黑色的欲望,选择了对警察说谎,对爱人缄默,此所谓无义。想来,中国这句俗话果真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法斯宾德镜头下的双面欲望,也隐喻了情感总是由一对彼此不平等的情人来演绎的,这也是双性恋者法斯宾德的内心写照。维洛尼卡弗斯的欲望,毋宁是法斯宾德的绝望。
罗伯特的秘密
作为男主角,罗伯特有一个秘密:写诗。
在本片中,罗伯特有两次写诗。一次是他偶遇弗斯之后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晚上听见了从未听过的事\安拉的第一百个名字\当莫扎特死时鼓点没有记下\对话在发源地得到领会。”但他写完后顺手把诗划掉了。第二次是在调查弗斯的时候,女友偶然看到了打字机上的诗句,并念了出来:“记忆的耗尽\我是五个玻璃球\前途一片渺茫\昨天是很好的一天\今天魔鬼就跟在了后面。”但被念出的诗歌竟惹得他大发雷霆。由此可见,罗伯特并不喜欢第二个人读到这些犹如呓语的诗句,这意味着诗反映的是他甚至是法斯宾德的内心和欲望。
在我看来,这两首诗透露的秘密是命运的秘密。例如第一首诗中,莫扎特的死隐喻了日后弗斯的死,因为他们都是过气之后默默死去的。莫扎特至今死因未明。而“发源地”则提示了本片的故事源于他和弗斯的偶遇。在第二首诗中,“前途渺茫”暗示了战后德国人的普遍心态。“魔鬼跟在后面”,则被弗斯和罗伯特女友的死证明。诗句如谶,两首诗提醒的是一桩尚未发生的悲剧,亦即命运悲剧。
何谓命运悲剧?典型代表即古希腊悲剧,譬如俄狄浦斯王在事先得到预知的情况下,仍然无法摆脱杀父娶母的命运,直到命运的多米诺骨牌将自己推倒。所以,命运的悲剧在于,个体的人无法逃脱神织就的命运,但在对命运的对抗中才能获得崇高。换言之,悲剧就是命运把一个人永恒的囚禁,无论怎样都无法摆脱。
在《欲望》中,代表黑暗面的卡兹医生始终身穿白色制服,而代表着光明面的罗伯特却一直身穿黑色夹克。表面上看,这种强烈的色调对比足以营造出一种诡异且惊悚的气氛。但不仅如此,一方面,黑色的罗伯特前后三次进入白色的诊所,色彩昭然揭示了他是弗斯命运的入侵者,是危害系统安全的病毒,所以这个病毒必然将被清除出去;另一方面,从法斯宾德早期电影如《爱比死更冷》中就能看到,导演十分钟爱黑白对比的密室设置,因为密室这种全封闭的空间带来的窒息感,能够十分充分的调动起角色和观众的紧张和恐惧。在本片中,诊所是囚禁福斯肉体的监狱,更是囚禁她的欲望乃至灵魂的牢房,当然,也是令人生畏的命运的指涉。
不仅是弗斯,片中被卡兹医生谋害的犹太老人亦然。老人曾挽起袖子给罗伯特的女友看,上面赫然刻着7927这个数字,他吐出一个词:特雷布林卡。这就告诉我们,他是从和奥斯维辛同样恐怖的特雷布林卡集中营里逃出来的带编号的囚徒。但他逃出来了吗?他难道不是仍然死在了卡兹的药物之下?三部曲中很多角色都是在黑与白两种欲望中左右摇摆,痛苦碰撞,但始终不能摆脱命运的束缚。在《萝拉》中,在博姆和妻子新婚燕尔之后,导演安排了小女孩玛丽无意中问他一个问题:“你高兴吗?先生”。他用很沧桑的语气回答“高兴”显然,他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就像一个套中人被套在了命运之中。还有《莉莉玛莲》的女主角,整部电影都在讲述她在战争期间对爱情的执著,却在影片最后一刻因为情人的背叛将她所拥有的一切刹那颠覆。
让我们再回到弗斯。在电影一开始,还是当红影星的她注视着银幕上的自己,她正在演绎一个被医生用毒品挟制的角色。而仅仅几个镜头的工夫,她就在重演了舞台上的悲剧。表演者、观看者、经历者,竟然是一个人。这样构造精妙的命运神话,已经将她的悲剧全盘托出。
身为法斯宾德
欲望决定命运,这是一条不算太扯的真理。
1955年,饱受离婚、病痛和麻醉剂折磨的德国女演员席贝丽•史密兹自杀,年仅四十六岁。众所周知,她的自杀源于战后德国的观众们抛弃了这位曾经倾国倾城倾的黑发美人。史密兹曾经是纳粹德国炙手可热的红人,尤其被戈培尔赏识,出演过戈培尔亲自过问的《泰坦尼克号》。但与德国女导演里芬斯塔尔不同,观众们抛弃她并非仅仅是意识形态,只是因为战争结束后,她饰演的女性形象始终与战后的德国格格不入。这一年法斯宾德十岁,二十多年后,他把这位前辈女星的故事改编成《欲望》一片,并在1982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一年法斯宾德三十八岁,并死于三十八岁。
史密兹、弗斯和法斯宾德,三个人划了一道奇异的曲线。颇有些“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意味。弗斯演绎了史密兹,法斯宾德一定程度上也翻版了弗斯。
法斯宾德曾对记者说:“男性在社会里远比女性在角色的扮演上更不自主。女性固然有她们的角色,但若要打破角色定位或脱离轨道可容易得多。倘若是男性,则立刻就会被冠上逃兵之类的罪名。”所以,他镜头下的男人粗糙乏味,从布劳恩自杀后轰然倒塌的废墟里,到劳拉在舒克文的家中,再到罗伯特奔向的体育场,都指向了同样一个乏味的事件:足球。体育堕落了,原本作为古希腊人神性特征的体育沦为现代社会消磨男性荷尔蒙的娱乐。法斯宾德喜爱足球,但不妨碍他把足球作为男人单调生活的象征物,并以反讽的意义出现在三部曲之中。
但法斯宾德例外,身为双性恋,法斯宾德把女人拍到了极致。除了女人三部曲等杀青的作品,还有一部因为女星罗密•施奈德的去世而未能拍摄的《罗莎•卢森堡》。与虚构的布劳恩、劳拉以及影射的弗斯不同,饰演过茜茜公主的罗密•施奈德和欧洲革命史上被称作“嗜血玛丽”的革命家卢森堡,都是德意志民族中真实存在的杰出女性。她们的杰出并非在于如何颠覆了男人用政治和理论建立的世界,而是比男人更像一出悲剧,当然,法斯宾德例外。
曾刊于《看电影》2010年第23期,此为原稿
今天参加电影沙龙,看了一部电影维洛妮卡佛丝。很悲情的一部电影,讲述二战后德国一个过气的女明星,被她的医生控制染上毒瘾,虽然遇到一个记者好心的帮助她,但最后还是走向毁灭的过程。我特别容易把自己带入主角的概念,每次看着他们一步步走向悲剧的时候。我就特别不忍心。而这部电影每次要发生什么悲剧的时候都会有鼓声在响起,我每次听到那个鼓声都会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感觉那鼓声重重地敲在心扉上。
感觉女主角佛斯可怜又可悲,很神经质,和男主做爱过后,突然间就表现得不认识男主角罗伯特,当罗伯特把他心爱的花瓶打碎了过后,又立马很crazy的状态。也很好面子,因为害怕大家知道自己落魄的状态,坐公交车都特意坚持站在最前面,明明有空位。当她为了找到毒资啦,男主角罗伯特给她买胸针,后面又找借口说男主角不喜欢这个胸针,要把胸针退了的时候,她刚好遇上了店长也是她的影迷,虽然她可以很顺利的退掉胸针,但是女主角弗斯当时尴尬无比,因为让她的影迷碰到她最落魄的一面。看到她后面表白,自己马上要去拍电影,到时候再出新照片儿,和她的丈夫再给她的影迷签名,当时觉得很无奈,也很心疼。她的影迷肯定也知道她现在已经过气了,可能都没有拍新电影可以拍,甚至也可能知道她和她的丈夫已经分开了,但我相信她的影迷肯定不忍心拆穿她,人艰不拆。她本来有机会可以逃脱医生的魔爪的,当男主角的女朋友,因为调查这件事情而被医生谋害后,男主角罗伯特带领警察,去找医生碰见她的时候,她明明有机会去表白、说出真相的,可能因为虚荣,也因为不想让大家知道她吸毒的事件,或者说因为离不开吗啡,她选择了为医生站台。ps,女主角在可能是想象中的告别party上的表演真的很棒,当时他唱了一首歌,女主的声音是有点烟嗓的,有点低沉,但是很有磁性,很性感,真的是男女通吃。
那个医生真的很可怕,他是一个精神科医生,但是感觉他对心理学的了解,反而成为他谋财害命的利器和帮凶。她对女主角弗斯已经是精神控制和精神虐待了,到最后,女主角明明知道他是个坏人,但是为时已晚,她被精神和肉体上双重控制了,他已经离不开那个医生了。女主角弗斯的结局刚好和她在电影之初,大家一起观看女主角扮演的一部电影的情节相呼应。女主角扮演的角色被一个医生控制吸毒,为了获取毒品,签下协议把财产留给医生,然后对医生表白说,我已经把所有东西都给你了,除了死亡。
影片中,医生和药品监管部门的官员共谋,当男主角去找药品监管部门的官员反映医生涉嫌对病人谋财害命情况的时候,那位官员不光为这个医生开脱,说病人愿意签协议把死后财产留给医生,恰恰是医患关系之间的信任的最好表现,而且后面还给这个医生通风报信。当一个监管部门不但没有发挥他的应有的监管职责,反而去捂盖子、庇护刽子手的时候,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法斯宾德的女性三部曲,女性不过是形式。除了《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以塑造女性为核心,另外两部《LOLA》《维罗妮卡福斯的欲望》创作意图非常明显:围绕女性展现战后德国社会众生相。
三部影片女性元素没什么深度,都是老套的刻板印象——深情的女子沦入风尘,却对伟大的爱情忠贞不渝;正派高雅的上流社会人士爱上妓女,妓女终得从良;人老珠黄的过气女明星挣扎于往日的辉煌记忆与毒品酒精破产的现实。
但导演赋予俗套的故事以丰富的细节:政治、体育广播背景音效暗示战后德国亟待重新确立自己的身份;华丽的摄像,蓝色的忧郁、黄色的明丽和俗艳的粉红、幽暗的绿色、阴影与刺眼的亮光,大量的室内镜头或局促、压抑或敞亮、奢华,还有略显风格化地台词和表演颇有舞台剧的效果,这些都打上了导演个人鲜明的风格标签。
而透过这些细节,一个美丽、悲伤、工于心计又略显天真的女人游走于各色男人之间,她们一度建立起自己的王国,成为自己王国的国王,但最终还是被社会(男人)击碎,失落于所谓的年华。
再次透过这个俗套的故事,社会背景浮现出来。不仅涉及到战后德国,扩展看,所谓系统、体制、权力、财富就是如此运转。法斯宾德说,法西斯是中产阶级生活的一种潜在条件。不仅在德国,只要权力和财富分配方式不改变,再富裕的国家都是存在大多数人受苦。当然,并不是呼吁什么改良、改革,人类尝试的分配方式有血缘、权威、欲望(市场),均问题重重。正如片中那个小公务员说,“我不是革命者,我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但正是这个人道主义者白天公务,晚上夜场厮混,牵扯自身利益不惜拉身边人下水,返水比翻书(总在妓院看书)还快。
所以法斯宾德的电影镜头固然华丽,但是镜头也非常冷漠,在那些男男女女暗藏心思,工于算计之时,心中偶尔萌发的爱,既虚幻又似乎是欲望的修辞术,极易脆弱地沦为交易品。一场球赛的胜利、瓦斯爆炸、亦或蓄谋已久的强迫性自杀就掩盖住个体的失落。永远有下一场比赛,永远有美丽的年轻人。
除去标志性的配乐和几位老熟人的演员以外,感觉整部片子的法斯宾德痕迹并不算十分明显。影片刚开始时还差点被苏联蒙太奇式的结构和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唬住,但是慢慢看下去才发现这其实是一部深受好莱坞影响的黑色电影:为了追一条独家新闻却被卷入其中的侦探记者,神秘疯癫的过气名伶,诡谲的诊所和里面的蛇蝎女大夫。顺着主线一点点抽丝剥茧,牵带出一层层费解又畸形的裙带关系,然后伴随着power dynamics的几次波动,这些关系又不断的交叉重合,促成了几场关键的冲突,最终把谜底在高潮抖落出来。
与同类题材的黑色电影(i.e.日落大道)相比较,法斯宾德的野心明显更胜一筹,在这里他想讨论的主题似乎和49年的第三人更为相似(公交车里的倾斜构图或是一次致敬)。二战后欧洲大陆各个层面的遗留问题,苟延残喘的犹太遗老和格格不入的美国大兵,从心灵的创伤到文化的倒退,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话题,而voss在这里也只不过是战后千千万万个向死而生的德国病人的缩影罢了。而结尾部分大夫许诺给她的grand exit,在现实中我们目睹的只有被反锁的苍白,无尽的镜像和停不下来的美国乡村音乐,在另一个时空里即为最后的审判,voss在所有人的陪伴下圆满地谢幕,心甘情愿地搭上了那辆早已等候多时的欲望号街车。一场精彩的理性蒙太奇,两条平行叙事带来的冲击给voss最后的死亡注入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
在第三人里,holly最后的选择让他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和心爱的女人,但是另一方面他促成了正义的声张,无数婴儿将免于假盘尼西林的毒害。可在这部里面,Robert却把女孩和正义都失掉了,与此同时坏人继续逍遥法外。而对当时德国这一群特殊的战争幸存者来说,他们也不需要被拯救。从某些层面来看,他们就如同那群被注射了假药的维也纳儿童一样,早已痴呆而麻木,终日穿梭于回忆的废墟之上,仿佛一个个来自中世纪的鬼魂。你以为你可以留住它,但是当蜡烛点亮时,你才发现自己捕获到的只是白墙上的一抹空荡荡的孤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robert不是英雄,他只是一个假侦探,一个蹩脚的体育记者。面对影片最后同事的提议,他只能苦笑着挤出那句 “it’s not much of a story, journalistically speaking”,用一句非常怀德的punchline来结束一切。
有点《大开眼界》,有点神经质,有点虚。
对法斯宾德,我快无话可说了,是因为被震了!我一看到女医生Katz的寓所/诊所以及她本人的表情和装扮,就知道这是一个死神的形象。我喜欢跟死亡有关的表达和思考。黑白影片,但是色彩浓烈!
翻德莱叶<吸血鬼>资料时看到此片原型来自姐姐的扮演者Sybille Schmitz 那狞笑的姑娘
这部电影文艺气十足,看过了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和本片,但是还是丝毫感受不出法斯宾德是如何被称为“德国的斯皮尔伯格”的
维罗尼卡·福斯就是玛丽娅·布劳恩坚强性格的反面,一个心灵脆弱不堪的过气女伶,以至于她的死就是一个必然(而玛丽娅·布劳恩的死则是偶然)。法斯宾德的电影在内容上写实,镜头和调度却充满了人工化的痕迹,而且这些痕迹不是由于他的技拙,这恰恰是他刻意留下来的。
让人联想起比利的“日落大道”,相轿而言比利显得更黑色,更前卫,调侃得更彻底,而私生活一团混乱的法斯宾德却有着更强的历史情结,深深潜入到历史与人的精神畸变的深层中,苦涩沉思。
依旧魔幻现实,用女性角色隐喻战后的德国。法斯宾德对于黑白光影的操作在本片中达到了惊人的高度,过曝和大色块的运用完美融入到了故事之中:片中有那么一段戏,一直爱穿黑色服装的维罗尼卡·福斯,在满面惨白色调的诊所中,穿着惨白的衣服,几乎和场景的白色融为一体,而这大概也是悲剧的预兆吧。
用光诡异,虚实交错,幻想的空间里是如此美妙的诡异;为了真相,赔了夫人又折了情人。
法斯宾德“女性三部曲”终章,1982柏林金熊奖。1.与前两片的甜蜜与忧伤交融及艳丽的色彩不同,本片从头至尾弥散着绝望与死亡的气息,并运用了黑白影像与明调高反差布光,不少场景颇有德国表现主义遗风。2.导演借用黑色电影与情节剧来喻指德国战后极权主义与罪恶的不灭幽魂,无能的记者扮演失败而无谋的侦探,卡茨医生如同女版卡里加里博士,而诊所内的全白配色则耀眼无比,光鲜外表下的黑暗恰与主人公的全黑衣服形成对立。3.大量运用镜像,令人时而如坠五里云雾之中,虚实结合,结尾的梦境令人唏嘘,一如维罗妮卡所云“那里(好莱坞)被称作Traumfabrik,是制造梦想的地方”。4.多处仰角镜头与倾斜构图,彰显出紧张不安、惶恐难测的氛围。5.卡茨医生与维罗妮卡间的施虐-受虐似的同性恋关系令人着迷,或是法斯宾德个人写照?(8.5/10)
黑白片的用光更为讲究,现在进行时其实充满着追逐的暗涌,可能性,上升,转变,法斯宾德将这部分放置在电影那些晦涩的光之中,是下雨天,街道,或其他,总是不明朗,至于进入到医院,或者闪回,则用刺眼的白光来表现:本应代表救治的医院沦为与政府勾结去迫害病人的残酷温床,大明星的过往闪回则受困于现在的潦倒而更显痛苦,这种强烈白光,本应代表明亮,此刻却象征了黑暗,这是技法上做到的对德国战后社会现实的揭示与反讽:好的事情发生在晦涩之中,坏事却在灿烂白光中大行其道。现实也确实如此。缺点:人物薄弱,更像是在展示一个塑造好的模型,而没有反推,没有证明它的立意:国家,政治,社会现实与维洛妮卡佛丝之间的现状为何现在是这样一个等号关系,情理间,只是一些些快速的对白上的交代,因而使我缺少了更多与这部作品之间的共情。
光影和调度是最大看点,片头和片尾都拍得很好看,酒会上的佛斯美得如同回光返照,然而能将一个悬疑又奇情的故事拍得如此乏味也真的是……
看得出来本片塞入的东西特别多,虽然本身展现地没有层次(缺点),但是法斯宾特这货利用戏剧以及适当的好莱坞式叙事把整个影响画面撑连起来。很厉害。关注的女性以及时代困境和好莱坞很多50年代修正主义电影类似(由此可看出好莱坞对西德电影的影响),但精致的,与人物心理变化紧紧相连的运镜,印象派➕表现主义浓厚的摄影都显示出导演非凡的艺术触觉。佳作(法斯宾特没有弱地片啊这才觉得)
维洛妮卡·佛丝在自我放逐下被夺走了性命,而在她的身体死亡之前,她的精神早已不属于她自己。对强权控制的批判,对媒体良知的渴求,依旧是属于女性的一个悲剧。
开头雨伞段落个人多给半颗星
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夜晚,这片子简直是最佳选择。很古典的一部电影儿啊,配乐也很复古,法斯宾德还是挺可爱的,虽然他的缺点很明显。他和阿尔莫多瓦有些相同之处,对女性题材的热衷和基友的身份。这就是战后的德国,颓唐,衰败,观之令人充满无力感。法斯宾德的悲观主义是最纯粹的。
4.0 本身有太多隱喻 不知道是不是語種問題 德語太不好聽了 硬邦邦的..所以前半段我老是不由自主的就被帶出了...
法斯宾德拍的是一种社会恐怖片。无感伤和异常冷静的手法,他把社会看作是人的敌人,想要僭入这个堂皇、无形、闭密的社会的病理结构和权力症结。
#我的20thSIFF开幕片# @永华胶片 拷贝一般,但毕竟胶片总是看一部少一部了值得珍惜;似乎是法斯宾德款的A Streetcar Named Desire,强颜欢笑的女人,在惨淡世界里全靠陌生人的善意,与莉莉玛莲奢华型风格类似,比起恐惧吞噬里的彻骨绝望,此时却潜藏暖意,维罗妮卡低沉嗓音歌一曲听得人又难过又治愈
8.2;法斯賓德遠比布拉姆斯黑暗,在德國之秋之後,他似乎喪失了過分的樂觀,只看到一個止痛等於慢性自殺的時代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1982。法斯宾德的这个电影对我来说,已经毫无乐趣,题材过于陈旧,叙事铺开了,却无法给予终结。情节的过度相当草率,光线的使用也相当古怪,永远都是闪动地黑白光,不知道意义何在。如果它算描述性电影,描述地不够完整,如果它算批判性电影,批判地也不够深刻。总是欠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