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知道开拍了就很期待,从今年暑假一直等到了国庆节。没看电影前,我以为是带着笑容去追忆童年,看完电影后,谁能想到哭的稀里哗啦,深有感触。 整个电影的世界观与我以前看书时幻想的不太一样。我想象中的魔方市,是一个更超前更奇幻的世界,但电影里更偏向写实一些。 当看到皮皮鲁和鲁西西出场,很激动,小时候书中的人物有一天实体化被看到,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 整个电影的剧情很流畅,前面部分基本和书中一样,中间增加了许多新的,比如帮差生作弊(电影后面也说了作弊是不对的),帮他们补课。 中间有好几个哭点,一个是妈妈为了鲁西西不被开除而跟老师求情,讲父母为他们兄妹的付出。一个是关于老师,老师虽然平时对待优差生不公平,但火灾发生时,浓烟滚滚中喊:“救救我的学生”,当时是非常催泪的,老师演员演技也很棒。 两个小演员也很棒,尤其是饰演鲁西西的小朋友,完全是符合我想象的。乖乖巧巧,机智聪明。
于飞入围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这个电影也入围了金鸡奖最佳儿童片,金鸡奖现在卷的这么厉害,真没想到罐头小人这种没明星没背景的儿童片也能入围,电影拍的确实不错,儿童片应该更考验导演水平吧?宝宝和他的同学都特别喜欢这个片子,希望皮皮鲁和罐头小人能得奖,也希望导演多拍一些这种儿童电影,下次肯定带宝宝去电影院看了
真的烂,无以复加的烂,不过几个搞笑桥段还是可圈可点,本剧最大的反派分给了妈妈和老师,在后面双双洗白白,那是真没必要,电影到最后讲到那些大道理一点意义都没有,无非就是想告诉大家不要为成绩论。每个人都是天才。这就?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用这样的手法来体现?小孩子能看学习成绩来拜高踩低?就一次没考好就要被调座位这样的压力教学,背景设计的一塌糊涂。市里第一小学就这?义务教育你还能主动退学?
把你牛的真是市里第一小学,没几个关系户?没几个有钱人?妈妈写的还算真实,但后面小人出事,一下爸爸就成nm理中客了,校长学生,家长全都水到渠成的认同了小人,妈妈突然就理解女儿了,隔着打通任督二脉呢?抹黑老师的形象,来达到给主角加家里,制造矛盾。抹黑学校教育,误导孩子,让孩子来有理由反抗学校的应试教育。怎么这么有你的呢?
全剧矛盾的高潮,小人的离开,女主的发怒点,台词写的异常尴尬,我直接笑了出来。女主发怒了嫌弃你们了,然后小人就走了。你在这写流程图呢?一点心理描写都没有啊?编剧和改剧本的资本方,你们上过小学?上过初中?学过应该写铺垫?多处转折十分生硬。就喜欢片小孩,骗孩子就骗孩子,别拿个国产原著童话的名号出来骗人。恶心不恶心?
上周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了这部电影《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豆瓣评分6.5。
儿子在学习,没功夫看。而媳妇明显对这个片儿没兴趣。时不时还会像看弱智一样瞅我两眼。
情怀,我看的就是个情怀。
郑渊洁,这可能是对我影响最直接,最大的一个人了。
《童话大王》,自1985年创刊25年,他竟然一直是唯一撰稿人。不知道这是不是绝无仅有的奇迹。
印象很深的就是童话大王一度是我那时候的最佳厕所伴侣。从一开始单纯的喜欢看他的童话故事,到后来几乎全盘接受他的各种思想。
他从儿童的角度批判时下的教育制度,批判不良的社会现实,他用最最纯朴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人文关怀气息,那是一个温情脉脉的爱的世界。有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有对父母朋友之间的信任和亲情,有对地球、生态等的保护,也有对于世界和平的呼唤……
我迷失在了那样的世界里,我的童年享有了一个美丽的精神世界,甚至有些像《盗梦空间》一样,被种下了一颗童话的种子,以至于我现在很多基础的理念、三观,都依旧深深地根源于郑渊洁构建的童话世界。
可现实是我却一直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郑亚旗,郑渊洁之子,比《童话大王》大两岁,正统小学毕业,“自家私塾”中学毕业。郑渊洁为他量身打造了10本教材。
尽管郑渊洁说18岁后就不会给他一分钱,
尽管他的第一份工作是18岁去超市搬了三个月鸡蛋。
但是,
他18岁的生日礼物是奥迪A6。
他的爸爸是大名鼎鼎的郑渊洁
……
实际上,最终郑渊洁也亲手拆毁自己一手为儿子建造的童话宫殿,让他“独自”面对现实的人生。
我,则是被郑渊洁“毒害”的可怜人。
40多岁的身躯,托举着14岁的梦境
一次次被现实鞭打
一次次却依旧坚信,终有一天,舒克和贝塔会驾驶着直升机和坦克车来救我
…………
# 一
谁也不能够否认郑渊洁的作品,在90年代风靡一时。即便是今时今日,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前几天郑渊洁宣布《童话大王》停刊,引起了公众广泛的讨论,引发了众多当年读者的怀旧。郑渊洁作品的力量,确实拥有广大的基本盘。郑渊洁作品广泛的影响力,绝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作品中的批判性。很多读者怀念当初阅读郑渊洁作品的感受时,都提到了作品中对于现实批判给他们带来的思想冲击。但也是这一点,恰恰造成了《皮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这部电影的问题——也是郑渊洁作品中一贯特点的暴露。
# 二
上面提到了郑渊洁作品的长处在于其批判性,但是这种批判性问题在于,郑渊洁的批判的现实性、指向性太过于明显,所以当社会变迁之后,他曾经的批判就让人有点觉得是无的放矢了。本作中的问题恰恰是这样,在90年代对于老师学校的批判,看上去是非常的理所当然,但是到了今天反而像是对空挥拳。
在现在的小学,最主要的问题是校方的校长老师拼命地追求分数么?先不说“双减”政策下,校方已经没有必要与动力对分数锱铢必较;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学生往往是自我加压,自我鞭策,主动的要求增加自己的作业,提升自己的分数。简单地说,现在的孩子们是鲁西西占了多数,而皮皮鲁是少数。义务教育问题在20年之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剧本则根据原作照章全录,不加修改,就只能让观众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本片的诉求对象如果是现在的小学生,但孩子们没有这种校园生活的共鸣,又怎么能指望他们的支持与喝彩呢?而如果对象是曾经看着原作长大的成年人,那不知道曾经的小学生是希望自己多考两分,还是相反呢?
而由着对于学习成绩过分追求衍生出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郑渊洁不经意表现出来的“反向精英主义,而甚至演变成一种隐形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色彩。
电影中有鲁西西质问父母一场戏,是不是她学习不好,她的父母就不爱他了?那可以同样的假设,如果一个小学生的体育不好,美术不好,音乐不好,各个方面都没有出类拔萃的地方,甚至很多地方并不如其他他的同学,那他应不应该得到父母的爱?更进一步,如果这个小学生是一个没有礼貌、没有朋友、没有爱好的小朋友呢?他应该应该得到父母的关爱吗?实际上在电影中有过类似一场戏,不过是表现在同学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而已。实际上这场戏与鲁西西对父母的质问,需要得到同样的重视。
这一点也是郑渊洁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共同问题,即便是皮皮鲁得到郑渊洁的一贯赞美,恰恰也是因为他是个聪明、开朗、活泼、仗义的小男孩。如果不是这样的孩子,他还会得到郑渊洁的爱么?而皮皮鲁的形象,除了考试成绩欠佳以及不遵守纪律之外,和鲁西西并没有任何区别。包括郑渊洁在内的主创,实际上与本作中的“反派”、要反对的那些只热衷分数的老师校长,并没有巨大的区别,只不过郑渊洁的标准在别的地方而已。
第三个问题则很奇怪,也恐怕是郑渊洁作品中批判性显得过时的原因。就是郑渊洁批判的指向性太过于具体,甚至是具体到个人。在他的作品中,故事的问题往往是由具体的人物所造成的,在本片中就是校长和老师。在创作中,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力,这么创作并没有太多的问题。但是当它成为一部电影,成为受众更为广泛的媒介,这样毫无挖掘的批判现实的作品就显得浅薄。仿佛一切问题都是校方的责任,将他们处理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就迎来了曙光。从这点出发,作品中人物“工具人”的属性就尤其明显,与其一贯的对于具体个人的爱有着极为不同的表达。
鲁西西的竞争者李小曼,就是一个完全负面的角色。根据生活经验,这样的小学生同样是唯分数主义的受害者。在本片中最为夸张的是,鲁西西的校长老师都有情节来让他们表现出更为丰富立体的性格,比如班主任可以义无反顾的献血。但是作品中对李小曼这名小学生的丑化要远远多过同情——甚至将这个小学生设计成了最后的反派。对一个小学生如此苛责,完全没有必要。作为儿童读者看了这样的作品,肯定会觉得很爽;但是一个成年作者如此创作,那就说不过去。对于个人的批判超过了对制度上的批判,对于犯错的个人丝毫没有怜悯的态度,也是郑渊洁作品中一贯的缺陷。
# 三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实际上也是重新审视、评价郑渊洁作品的一个机会。如果不是由于童年时候的美好记忆,以更为成熟的阅读观去评价他的一系列作品,实际上会得到与童年时代很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一星给童年,一星感谢郑老师让我没花钱就可以看到电影。 带着希望看,其实挺幻灭的,节奏快,而且和原本的故事差别很大,变化最大的就是鲁西西,在我心里鲁西西是个有点娇气,但很讲义气,而且在各种奇遇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小女孩。电影里的鲁西西竟然会因为“老师不让我和差生玩”,和罐头小人吵架了。但原著里,鲁西西敢公然和老师对抗,在主席台大声说“我不会外语,但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皮皮鲁呢,在作弊之后暗暗下定决心当货真价实的第一名。和皮皮鲁一起的差生也是努力学习博士教的知识,大家都得了好成绩。电影里差生竟然集体作弊?罐头小人们各自有各自的特长,电影里,他们好像没什么思想,歌唱家像是带头的大姐大。 皮皮鲁和鲁西西是不一样的孩子,他们聪明,勇敢,可爱,善良,乐于助人,敢于对不公平的事一次又一次抗争。电影里他们好像就是随波逐流的普通小孩,少了。。。我也不知道缺了什么,好像是缺了郑老师笔下人物的活力。在我心里,鲁西西遇到罐头小人后,绝对不会和妈妈吵架就矫情吧啦的坐操场淋雨。
也不知道是时长有限,没办法还原原著,还是因为各种环节的审查不得不对原著进行改编,就是莫名对鲁西西喜欢不起来,学校着火之后,她竟然号召大家返回火场解救同学,如果在原著里的话,鲁西西可能会自己跑上去,或者想别的办法,这种带领同学蛮干的事情,鲁西西不会做的。
还是看原著吧,郑老师的文笔,电影拍不出来。
五个罐头小人要是用CG做可能还好点,都2021年了,居然还用五个真人演,纯用实拍+抠像体现空间位置和大小关系,特摄片吗……生怕观众不知道这么原始廉价的手法,片尾还把各种绿幕花絮都放上去了,太土了= = 一股很做作的儿童片腔调,尤其还安排了一个宫斗剧反派一样的坏女孩,求求各位大人别教小孩这么挤眉弄眼地演戏了。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小孩从小玩ipad上网,什么好东西没看过,再拍这种低龄儿童剧一样的东西也没人想看了吧。不要死读书的道理放在郑渊洁那个年代还行,现在不用你们拍个电影来说教了,精英家庭的孩子早就不高考了,底层孩子你让他快乐教育那是在害人。这片对我而言唯一乐趣就是莫名像一些双人成行的游戏场景
毫无电影质感,但传达的讯息整体还是不错的
鲁西西好惨啊。优秀了一百次失败一次就被彻底否决的人是她,热心帮了同学要被开除的人是她,最懂事却要承受父母道德绑架的人是她,自身难保还被朋友质问无情的人是她,被敌人坑到有性命之忧还让敌人先逃的人还是她。但她还是选择那样做了。她做的每件事都是那样无私,都超越了一己之利,她捡回一条命时只记得为上尉可能丢了一条命而痛哭。我也跟着痛哭。没有罐头小人的我要经由今后的几十年去慢慢缝补自己的童年。
tnnd这比长津湖好看多了 除了把罐头小人公之于众之外都很好 鲁西西也好看 价值观也很正 中国需要这样的儿童电影
虽然都是熟悉的味道,童年回忆拉满,但是整体上有点糙,并且感觉价值观的设置上存在混乱、复杂化,既想帮孩子说话也想替父母辩解,导致最后不得不偷换概念把成绩好和学会爱对立起来。(中国的娃真惨,一直宣传素质教育不唯分数论,长大后才知道社会上最看重的就是成绩)
实在是太大电影了,工业水平真的是不行啊同志们!但冲着表达的内容可以鼓励鼓励。
别砸了自家招牌。———2020.1.08不至于砸了招牌,上尉拿一根针当剑还真是还原啊。不好都有不好的道理,但如果让一个十岁的孩子来看的话,这个电影应该是好看的。——2022.6.4
无功无过。太想说教
圆了儿时的梦,小时候每天晚上20点(如果没记错)都要准时打开收音机听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一边听一边想象那个画面,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电影整体画面都构造出了那种效果,很喜欢
我小时候就不太喜欢看郑渊洁,但是年龄尚幼,不太明白为什么。长大了以后陪孩子看罐头小人终于明白了,脸谱化是艺术作品的罪,哪怕是魔幻主义的作品,大部分也是如此。脸谱化会让一切变得生硬而失去意义。一个人是好的就是完美的好而善良,坏就是彻头彻尾没有原因的坏,这种作品会让人非常反感。
八十年代的味道,虽然说是儿童电影,但我感觉成人才更适合看。关于勇敢、温柔、真诚、爱……这些今天亟需的美好品质。虽然有些情节不一定合理,比如飞机送绳子的比例问题,但瑕不掩瑜,很喜欢!
前有三体被强行推进并半路夭折,后有郑渊洁的文本被丢尽火坑——虽然势小,但本质一样,都是文学如何转化为影像,影像如何联动文学。诞生刚过百年的电影,在传情递意的载体形式探索上还要拜一拜生根数千年的文学。老郑的核心要素与价值旨向仍在,改编力度很轻,就是制作太拉跨,“载不起许多愁”。后期配音、丢帧、跑焦可谓一个不落,都不必说编导演,单单是打光就考住了本片的制作团队。真人特效电影不比动画电影,能够玩儿一些玄乎的、难以在现实执行的画面。但是既然搞了这么一个真人电影的形式,为何不下足功夫,难道仅仅诉求孩子作为观众么。形式论放一放,再说剧情,我可从未在上美影的任何作品中感受到如此多的尴尬桥段。承托底盘的制作工艺,水得不行,实在让人失望。大环境在呼唤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机会,可给你机会你千万不能不中用啊。
除了故事背景是八九十年代,这视觉特效也很八九十年代。
非常失望。为什么要把原著的童话感改成这样?尤其是演到集体作弊的时候,简直都想离场了,很撞车那个讲作弊的泰国片天才枪手,导演和编剧是把有限的想象力都放在研究作弊手段上了吗?还有为什么要加一个莫名其妙的负面同学角色,是为了引出后面的火灾,制造大片感吗?完全破坏了“童话”这两个字!
除了主人公都又蠢又坏,然后一场大火把大家的脑子和良心都烧出来了。
超前观影打卡。出乎意料还不错,竟然能在全年龄向的剧情里把老郑作品那种微荒诞和带刺现实矛盾感呈现出来一些,整体没有怎么用力过猛,less is more。现在追了十几年选秀再看这段作品的电影化才发现,罐头小人里面武力担当智力担当外语担当才艺担当都很齐全,完全适合打包出道……(所以才有红沙发乐队的吧,不过没有拍这段,也好,我觉得红沙发乐队根本很难还原,还不如就不碰,希望不是flag)小演员演得都不差,皮皮鲁相对最好,特别松弛,没有演着演着让人觉得“好认真”但是入不了戏的感觉,而且自带喜感。电影还有一个优点是煽情不会过长,会用笑点打断,作为一个煽情尴尬症患者我表示观影比较舒适。最后,老郑特别登场那段真的很像武侠小说里面的世外高人梗……是您自己要求的吧!Ps.上尉真的是理想型
欲言又止,止言又欲,我前排的几个初中生看了一半说没意思走了,我上小学的孩子倒是看的津津有味
无论是做为儿童电影,还是做为真人童话故事,完成度都OK,难得的保留了郑渊洁童话的批判属性,孩子也很喜欢,追着老郑要了个签名,优先推荐父母人群和郑渊洁粉丝。
福尔摩斯戏份被砍了☹️ps.歌唱家多年后还能克服老鼠阴影嫁给贝塔真好啊
对传统教育唯分数论的批判很大胆,但是小人教他们作弊确实不应该,还有小曼,竟然把那么小个孩子塑造成反派一样的人物确实不太好。除此之外,故事还是挺好看的,还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