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一部电影,往往因为影片之外的因素,影响对影片本身的评价:人们比较容易原谅处女作的缺点;因某个喜爱的演员而喜欢一部电影;观看一部纪录片,因为纪录的内容对之激赏;等等。谈起罗伯特•罗德里格兹(Robert Rodriguez)这部一鸣惊人的处女作,低廉成本成为这部电影的标志符号,盖过了“处女作”的话题噱头。据周黎明的《好莱坞启示录》(第二版)一书陈述,《杀手悲歌》剧组总共才2个人,花了2300美元买胶片、1300美元冲洗、2800美元胶转磁,相机是借来的,剪辑用录像机来做,总共花了不到7000美元。
该片成本低廉又颇具风格,人们谈论时,大多惊叹于它用极低成本塑造的效果,而忽略、刻意不去谈它的缺点。周黎明在书中评道:“该片颇有气势,没有一丝廉价的痕迹,而且广受好评,而几年后同一导演拿了大笔钱、请来大明星重拍的版本反而相形见绌。”周的评论也含着夸大的成分,用那点资金拍一部多处涉及枪战的片子,还要建立风格,如何能做到一丝粗糙的痕迹都没?如吉他手跃过车身、两旁的人互击身亡那场戏,令人笑场。这和片子的幽默无关,导演显然想运用慢镜和剪辑设计具有说服力的场景,但再加掩饰,也没避免劣质痕迹,以至可笑。如果资金充裕,一定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后来他的影片中,类似镜头就没有发生如此状况。
影片整体看起来很完整,故事简单但有点新意和嚼头,用剪辑和倾斜摄影制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抹去了演员的劣质表演、画面的粗糙,甚至建立了一种惹人眼目的风格,有几分酷劲。吉他手的旁白,为影片增加了些韵味,像导演向游客解说一般,盛出些墨西哥风情。
这部电影由哥伦比亚发行,为其赚了数目可观的一笔,Robert Rodriguez也声名鹊起,开始了好莱坞生涯。“杀人三部曲”的名号相当响亮,但这部真正为灵感源头的影片知名度远远不如后来95年的《杀人三部曲》(Desperado)、03年的《墨西哥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Mexico)。译名带来了一些误会,将95年的《Desperado》译为《杀人三部曲》是罪魁祸首,翻译成“亡命之徒”之类的名字就不会引起歧义。记得大学英语老师在课堂上放完《Desperado》,舍友惊叹于华丽的动作场面,随之搜寻其余两部,却一直搞不明白是哪三部。“杀人三部曲”的叫法,说实在有点名不副实,和制作环境、品质处于一个阶梯的其它三部曲不同,“杀人三部曲”可以看作由一个创意引发、好莱坞将此创意的剩余价值压榨到干的一部电影的三个版本,叫“杀人三重叹”更为恰当,只是并非咏叹调,而是一个劲地卖酷。对于观众,看03年出产的第三部《墨西哥往事》,哪有什么新鲜感,最大的娱乐功能是,接着第二部里召集的性格演员史蒂夫•布西密(Steve Buscemi)等的另类腔调,换个口味继续欣赏约翰尼•德普的耍酷和摆造型。
对一个创意和风格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好莱坞自然不在意,只要有利可图,可以永远续下去。对于导演Robert Rodriguez,他大概也不在意,如果在意,何必一直重复地拍下去。到目前,除了《杀人三部曲》和儿童电影《非常小特务》系列,他最为著名的作品可能就是那部视觉风格招摇的《罪恶之城》。现在《罪恶之城》要出第二部、第三部,《非常小特务》准备拍第四部。
Robert Rodriguez貌似邪恶和纯真合体的化身,一边手拿电锯杀到黎明,一边在摇篮旁为孩童讲述美妙童话。Robert Rodriguez的恶趣味风格和昆汀不谋而合,他们合作拍了一部电影《刑房》。当年戛纳选片,将昆汀的那部分独立出来,放在主竞赛单元。除却戛纳热爱昆汀的一贯作风,排斥Robert Rodriguez的原因,恐怕就在于Robert Rodriguez过于商业化的路线。他有风格,却一直在将他的风格商业化,他不介意将一种风格反复滥用、直至无钱可赚。在自我克制与创新、以及电影艺术的追求上,他的野心似乎不大。
不管Robert Rodriguez未来的职业生涯如何,《杀手悲歌》都算是一段童话的启程。片中廉价而浪漫的歌手与杀手故事,对于热爱电影的青年,有很大的吸引力,而更大的魅惑在于,《杀手悲歌》代表着一位导演从穷街陋巷开始登堂入室,一段梦幻生涯的开始。这比影片本身更为梦幻,《杀手悲歌》讲了一个带点悲凉的浪漫故事,而它的诞生故事是一部极佳的励志大片。
1991年12月,一个小伙子想卖掉自己的得意之作,不是剧本,不是学生习作,而是一部制作完备的大型电影。消息在好莱坞流传开来。影片名为《阿尔·玛利阿切》,有罗伯特·罗德里格斯执导。要是没有以下细节,影片没有任何超乎寻常之处。导演年仅23岁,耗资7000美元,拍摄人员只有一个——罗伯特自己。一个月后,三家好莱坞大公司争相高薪聘请,与他签订合同。他最终与哥伦比亚公司签约。在此之前默默无闻的小伙子开始与星级人物们在同一公司平起平坐。罗德里格斯8岁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这是一部8毫米的卡通片。11岁时,家中出现了一笔真正的财富:能与电视接通的克瓦扎尔牌摄像机,可以随心所欲拍摄方圆12英尺内的一切物品,还是有声的彩色图像。但是不能进行影片剪辑,罗德里格斯不得不从开始拍摄时就掌握剪辑技巧。稍晚一些,父亲又买了第二台摄像机。运用这两部摄像器材,“罗斯·胡里刚诺斯”公司(罗伯特·罗德里格斯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充当演员)就开始拍摄业余电影,多次在短片电影节上获奖。凭借这些电影(他的中学成绩总是很差),他进入了奥斯汀的得克萨斯大学电影系。顺便一句,他连中学都没能毕业。《阿尔·玛利阿切》成功后,成千上万的好莱坞片约源源不断,继续留在学校已毫无意义。
他的同窗好友剧本完成以后,却苦于找不到电影制片人前来购买。罗德里格斯知道他们失败的原因:所有的剧本都要求上千万的投资,而他们的作者却名不见经传。他脑海里闪现出一个非常出色的念头:何不写点低投资的剧本,把它制作的尽量精美,然后卖到西班牙语电影市场——那里有一些专为拉美市场拍摄低成本电影的公司网络。然后,他就开始孤军奋战了。
说真的,只花了7000美元摄制的电影卖到20000元,收入也算不错了。如果成功,还可以再接再厉,从发行商手中敲诈点拍摄经费。
从《阿尔·玛利阿切》的拍摄、剪辑到出售,罗德里格斯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加工成一本畅销书,名为《不要摄制组的反抗分子》。虽然书中内容伤及不少电影权威——它的主要观点是:“不要呆在学校里学习,要出去拍电影。”——但它还是成了所有美国电影学校里的必读书籍。
以下节选一章缩译。它叫——
罗伯特·罗德里格斯的十分钟电影学校
原文转帖:
http://www.filmbasic.com/html/dichengbenpaipian/200812/11-92.html
抱着吉他课间追跑打闹,偶尔顺道杀几个坏人的小愤青~
公路、吉他、机关枪,文艺青年的血腥爱情故事,相当另类的低成本电影,我觉得挺好玩的--------杀手悲歌,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年仅23岁,耗资7000美元,拍摄人员只有一个——罗伯特自己。一个月后,三家好莱坞大公司争相高薪聘请,与他签订合同。他最终与哥伦比亚公司签约
导演好牛逼,投资才7000美元的电影居然这么好看!
RR拍摄花了7000美金其中3000是做“人类小白鼠”赚的——降胆固醇新药试用者。剧本大部分是他被关在实验室的30天里写的。Mauricio是另一位“小白鼠”。制片人、导演、编剧、特效师全是RR一人担当。唯一没做的就是演员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没人摄像了。 演员业余到死后嘴角还会抽搐
过于简单过于浪漫。不过罗伯特同学当年好有艺术家气质,本片,好有资料价值。就这样。另外,我喜欢那只小乌龟……
7000美元的低成本独立电影,而且是罗德里格斯各种意义上“一个人的电影”。Cult电影经典。拍得很high,大量镜头快速剪辑,漫画化的处理,罗德里格斯毫不掩饰自己的恶趣味。
这部片子是导演的处女作,据说在导演自己的家乡用3000美金拍摄的我喜欢
其实墨西哥往事三部曲里还是最喜欢第一部的调调,总体浪漫多于喜剧的成份,就是剧终剧情的安排有点煞笔,太尬笑了……不过说回来,三部每一部的结局都一个大写的强调“我是喜剧”的标签。
没事的时候就看 这三部曲是我的宝贝
电影的玩票和实验的氛围很浓,这电影最大的两个噱头应该是处女作和七千美金的制作费。就观赏度而言也就三星。但是综合各种因素的话可以给四星了
糙有糙的美,降格镜头有种默片的滑稽感,没钱做同期声更是恍惚间以为在看意大利通心粉片。
10 min film school, wheelchair=dolly, lighting continuity,
那个清晨,一切平淡无奇,没有爱情,没有好运,也没有便车【这是个好的小说开头 :)】
听闻是小成本电影,但剧本相当成熟。考虑到money这个问题,很多不足都能理解。但剧情上,音乐家的梦实在有些跳脱,看完第一反应就是这哪是什么音乐家,就是一天生的刺客嘛。配乐也没的说。综合的讲,这电影好坏参半。
是电影中有很多生活中的巧合,还是生活中的巧合糅杂成一部电影呢?反正电影中的吉他手,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幽默的巧合,梦境中也巧合的暗示了他的未来。多米诺死了,我很伤感。
记得是挺不错的片子,不过更详细的就忘记了
罗德里格兹“杀人”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他的长片处女作。罗德里格兹在他的家乡墨西哥花了七千美元拍摄本片,结果一鸣惊人。全片风格简单有力,虎虎有生气。制作上虽然比较粗糙,但却彰显了编导的想象力和运用电影技巧的独到之处,娱乐效果较高。这个女主角居然越看越觉得性感啊。
el mariachi是流浪歌手的意思,罗德里格兹处女作拍的cult就如此带感,而且是7000美元低成本独立制作。1st of The Mexico Trilogy (or Mariachi Trilogy)
罗导处女作 囧囧B级片(跟海报潇洒气质严重不符) 但还算有意思
作为处女作,还真是不错。墨西哥电影里的墨西哥好像就是美国黑人区般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