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前几天,无意发现了一部纪录片,《Finding Vivian Maier》,冥冥中觉得自己会喜欢,果然,纪录片为我开启了一扇神秘的大门,看完以后,不由自主地想要知道关于Vivian Maier的一切。
Vivian Maier,生前是个保姆,死后大量摄影作品(超过10万张)被发现,轰动一时,并被认可为美国当代最重要的街头摄影师之一。
纪录片采访了Maier生前的各个雇主,大家对她的神秘和古怪保持一致意见。有人说,幼年时曾遭到她的虐待;又有人说,曾和她一起度过了美好的童年(Maier的晚年就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度过的),这不得不又增加了观众对其的好奇度。
Maier收集一切,便签纸、徽章、报纸,这些都被她妥帖的藏在一个个箱子中。是的,她有那么多箱子,多到把雇主家的地板压塌。这些箱子一次次跟随她,从一个雇主到另一个雇主家,她说这些箱子就是她的一生,而当她的肉体终于枯萎时,这些封存的箱子终于被开启,它们开始说话了。
箱子里有大量未被冲印的底片,当拍卖得主将其一一冲印出来以后,箱子里的秘密开始绽放光彩。
她的照片简直明亮得让人过目难忘,有童趣、有爱情、有戏谑、有阶级、有贫苦,她的拍摄大胆,又细腻,好像被拍摄对象特别容易对她展现真实的一面,无论悲与喜。
常人眼中的保姆,打扫卫生、看护小孩,卑微、低贱,没有婚姻、没有子女,连亲戚也不联络,当人们以为她就是这么一个闭塞枯萎的人时,Maier小姐,用她的摄影作品,冲破了常人的认知,她的世界大到无人可以一览全貌,从她的作品,我看到的是美、是自由,是对生活的热情。
保姆的工作琐碎、繁重、令人疲累不堪,我想每个家庭主妇都知道我在说什么,但,就是在这份工作之余,我们的这位女士,却可以走到街头,拍摄如此大量优质的照片,她其实是用别人休息追剧娱乐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每个人心中都有想做的事吧,但总把各种借口堵在不去做的路上,各种没时间,各种没机会,就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欺欺人中,虚度了一辈子。
或许在找借口之前,你还会怀疑自己,你只是一个保姆,干嘛拿着相机到处走,别人会觉得很奇怪吧,你不想显得那么另类,你还是安心做一个保姆算了。
也可能我拍了一些片子,但不知道自己的东西到底是否可以,我强烈需要别人的认可,我可能回去冲印出来拿给认识的人看,然后没人认可你的照片,于是,你意志消沉,从此再没拿起过相机。
但是,Vivian Maier并没有,她不屈从当下的角色,她活出了自己的世界,根本不介意别人的目光,她坚定着,不妥协。更重要的是,她不需要获得认可,有着不可思议的自信。
是的,你能如她一样吗?
有这样一个女人,终生未婚,没有子嗣。
生前才华横溢,却默默无闻做了40年保姆。
去世后留下15万张底片,被摄影界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她是保姆,也是传奇摄影师——
Vivian Maier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艺术家注定是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一群人。
但凡事总有例外,总有些人故意隐藏起自己的才华。
表面上从事着卑微平凡的职业,不求名利,只默默沉浸在自己的爱好中。
当岁月的河流冲刷过,沉淀下来的就是他们毕生的创作结晶。
薇薇安就是这样一个以摄影为毕生追求的隐士。
薇薇安的人生境遇,很容易让人想起电影《桃姐》。
同是未婚无子,当了一辈子保姆。
不同的是,桃姐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她所照顾的家庭。
而薇薇安却是用保姆身份,来掩藏自己作为摄影师的另一面。
薇薇安将她的保姆身份和摄影师身份平衡得很好:前者用来糊口,后者滋润心灵。
她故意拼错自己的名字、模仿蹩脚的法国口音,还戏称自己的真实身份是“间谍”。
她把所有的底片都藏在一只只皮箱中,从未向身边人展示过自己的作品。
以至于认识她的人听说她会摄影,都惊讶不已。
薇薇安的人生轨迹与梵高十分相似:生前默默无闻,死后才闻名于世。
然而,不同于梵高的怀才不遇,薇薇安是自愿低调。
她并未打算靠自己的才华来获得名利,仅仅是喜欢摄影而已,更像是一种“自嗨”。
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十分罕见,不禁令人想要深入了解这个神秘的女人。
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带我们一探“保姆摄影师”薇薇安·迈尔的双面人生。
影片获得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纪录片奖、和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奖提名。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发现,薇薇安的作品很难被世人知晓。
毕竟连她身边最熟悉的人也都不知道她会摄影的秘密。
2007年夏天,29岁的约翰·马卢夫,为了给一本关于芝加哥建筑历史的书搜集资料,在一个拍卖会上花380美元买下一个箱子,箱子里有四万张底片。
这些底片大多是上世纪50到70年代芝加哥街头的影像,无论构图光影,还是动感与独特性,都堪称高水平。
这让马卢夫十分感兴趣。
约翰·马鲁夫为她建立了一个网站——Vivianmaier,并上传了其中大概200张照片。
没想到照片立刻在网上爆红,获得了不计其数的点赞和留言。
人们都对这些拍摄于50年代对街头作品赞叹不已。
马卢夫继而买下底片主人更多的拍卖品,这一次的收获包括:
十万张底片和幻灯片,上千卷尚未冲洗的胶卷,还有不计其数的收据、信件、剪报和便签。
但是唯独没有关于这些东西主人的任何信息。
当马卢夫开始浏览这些底片的时候,他发现这些随意拍摄于芝加哥街头的照片,透露着一种质朴而感人的力量。
它们记录了过去的旧时光和城市发展的历史。
由于马卢夫的整理,使得她的作品开始登上美国以至意大利、阿根廷和英国等地的报纸。
2010年,薇薇安的作品开始在芝加哥进行展出,成为摄影圈中热议的人物,被认可为美国当代最重要的街头摄影师之一。
大量没有冲洗的胶卷,如果不是被马卢夫发现,也许永远尘封在在角落里。
他不禁好奇究竟是谁拍摄了这些照片,为什么拍?又为什么不示人?
这是一位记者吗?还是一位职业摄影师?
于是,马卢夫开始了一场寻找这位神秘摄影师的旅程。
但当他试着从网络上搜寻那个出现在相片纸带上的名字时,得到的却只有一则讣告。
马卢夫拨通了薇薇安物品中的一个电话,对方说:“那是我的保姆。”
这让马卢夫始料未及,为什么一个保姆要拍这些照片?
在好奇心驱使下,马卢夫开始寻访薇薇安过去的雇主们,希望探寻更多她的信息。
但神秘的薇薇安实在没有为世人留下太多线索,多数人对她的评价都差不多:
一个尽职的保姆,受到孩子们的喜欢,有点孤僻,很注重隐私。
每住进一户人家,薇薇安都会要求给保姆间的门装上锁。
并要求他们的口头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不许任何人进入她的房间。
而且她很少告诉别人她的真名,往往使用替换的拼写或者彻底的假名,例如她曾以“V. Smith”为名自称。
薇薇安·迈尔1926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并在出生后不久就返回法国(其母亲的故乡),在一个小村庄度过童年。
1951年,25岁的薇薇安·迈尔回到纽约。
1959年,她离开纽约搬去芝加哥,此后大多以保姆工作营生。
曾经的雇主们对她印象深刻之处还有,每搬进一户人家,薇薇安总是带着很多沉重的皮箱。
现在他们知道那些皮箱中装的,都是经年累月拍摄的底片胶卷。
所有人都不解——
为什么这些照片没有被薇薇安洗出来?
如果没人看,拍了又有什么意义?
清洗地板、准备三餐、照看孩子,这就是薇薇安的日常工作。
她喜欢孩子,对孩子们很好,孩子也喜欢她。
矛盾、大胆、神秘、古怪、非常注重隐私……是熟人们对薇薇安的评价。
人们在看过她的作品之后,不禁觉得女佣这一身份,有点委屈了这位才华横溢的摄影师。
但薇薇安似乎并不这么觉得。
薇薇安刚到纽约时,曾在一家血汗工厂做过缝衣工,但她很快发现这个工作不适合她。
工作辛苦倒是其次,主要是没有时间拍照。
她发现,保姆才是最合适她的工作。
有吃有住,还能陪孩子们玩,有很多空闲时间在街头漫步拍摄,而保姆间的厕所刚好可以做暗房。
在薇薇安休息的日子里,她经常漫步到城市中类似“贫民窟”的地方去拍摄。
边缘化人物是薇薇安·迈尔拍摄的主体,包括穷人、老人、少数民族和儿童等。
据薇薇安照顾过的孩子们的回忆,初夏时节,薇薇安经常推着童车,脖子上挂着她珍贵的禄莱相机,偷偷走一些雇主不让走的“冒险路线”。
如果你漫步在50年代的芝加哥富人区,也许会看到这样一位身材高大,神情严肃的女人,正带着一个或者两个孩子散步。
她剪着齐耳短发,穿着不显露身体线条的宽松男式衬衫,看上去和大多数保姆没有区别。
唯一不同的是:她脖子上经常挂着一架禄莱相机。
薇薇安照片中的人物大多是仰拍,也就是说相机位置很低,这给她的人物多多少少增添了一丝伟岸和幽默。
原因就在于这台禄莱相机与众不同的取景方式,可以让薇薇安低头拍摄。
这样还能避免直视拍摄对象,拍摄时不会令对方不适。
这就是薇薇安的方式:我在拍你,但是你最好不知道。
这不禁令我想起现在经常在街头遇到的“摄影师”,举着镜头就冲陌生人拍个不停。
相比之下,薇薇安的方式就显得礼貌很多。
薇薇安拍摄对象不仅仅是街头日常,她几乎是最早的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五十年代是休闲郊区生活,六十年代是大社会变革,七十年代则是深度动荡。
她的镜头,几乎游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一名资深影迷,薇薇安也追星。
她经常带着相机徘徊在电影院附近,很多明星都被她拍摄过。
在芝加哥,薇薇安受雇于简斯·伯格斯一家,长达十七年。
她几乎成了家中三个男孩的另一位母亲。
她为他们拍摄家庭录像,将那些温馨的时光都镌刻下来,看得出薇薇安一定很爱他们。
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薇薇安越发孤僻古怪,经常流连于垃圾回收站和公园长椅之类的地方。
有时还会喝得酩酊大醉,人们都以为她无家可归,其实她在银行里有21000美元存款。
人们以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妇人,其实在五个储物仓里,藏着她用镜头记录下的艺术人生。
之后,简斯·伯格斯家的三兄弟帮她住进养老院,并轮流照看她,完全是美国桃姐的故事。
那时的薇薇安已经有点神志不清,她忘记了自己寄存在储物仓里的东西,忘记付费,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拍卖以及约翰·马卢夫的意外收获。
如今,人们终于开始意识到这位被埋没的天才。
薇薇安的作品不仅重现天日,在世界各地展出,还受到各界的赞誉。
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里说:
一位更加杰出的美国街头摄影师被发掘出来了,并赞美她的影像“抓住了城市的芬芳,以及让这座城市拥有其爵士风味的矛盾瞬间”,认为薇薇安是与哈里·卡拉汉(Harry Callahan)比肩的摄影大师。
独立报则认为,薇薇安作品中最具吸引力的,是那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功富裕的美国人边上的人:孩子、黑人女仆、商店门廊上卑躬屈膝的乞丐”。
为薇薇安办展的芝加哥文化中心馆长,赞誉她的作品"犹如一部摄影史书"。
马卢夫说:“我欠薇薇安一个虔诚执著的努力——她是她所在的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我越了解薇薇安,就越着迷。她是个奇异的人,聪明,才华非凡。我得到了它并愿意与世界分享它。”
我们该感谢发现薇薇安作品的约翰·马卢夫,正是他的整理和传播让这世人知晓这位杰出的摄影师。
薇薇安.迈尔的隐士人生,令她的作品从未被商业化,这也令这些摄影作品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感染力。
薇薇安让我们明白,日常生活中并不缺乏美与情趣,缺乏的只是一双去发现的眼睛。
薇薇安将她的保姆身份和摄影师身份平衡得很好:前者用来糊口,后者滋润心灵。
既是保姆也是天才摄影师的她,用15万张底片向世人证明——
无论你的职业是什么,只要有感兴趣的事就去做。
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时间会证明一切。
*本文作者:RAMA
最后20分钟最触动,导演没把这故事讲成一个完美的鸡汤:Vivian 有性格的阴暗面,雇主们对她友善,但关怀又总是有限度的。她一直在在不同家庭的缝隙里,在中产和贫民的缝隙里生活。大家始终对她有解释不清的困惑。
很美丽,一个有才华的文艺女青年死后被人发现的故事很鸡汤;现实生活一点不鸡汤,女文青甘当保姆,默默拍照孤身到老,凄凉。心想跟奶奶年龄相近的怪咖是水瓶座,真是。某些段落比《寻找小糖人》好,满溢一种神秘与哀感,但是更喜小糖人主人公。四星半推荐,预祝拿奥斯卡最佳纪录。
Rodriguez在底特律成为了拆迁工,Vivian在芝加哥当上了保姆,李安从伊利诺伊来到了纽约煮饭带孩子,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上万张黑白胶片就像薇薇安孤独人格的延伸。反社会者往往能成为一流的艺术家——因为离人群足够远,所以创作是自由的。
佩服。给我启发。一个人环游世界那一段真是太酷了。里面有句话是“男人就想毁了你”联系到当时的时代,她为了独立不惜砍去所有枝蔓,清醒。
Vivian Maier本身内心另有异彩斑斓的世界,她不依赖社交生活,甚至这个世界之外的任何人踏足对她来说都可能会是一种干涉。但它有别于封闭。她的作品都是真实生活,孤僻让她具备了非凡的观察能力。我想到一个人在热闹的场合,喧嚣与她无关,一切早已在其内心预演,作品不过是一个印证。
我记得前几天我还跟女票讲,出门玩不要懒得拍照片,能多拍就多拍,照片都是边拍边玩的时候越来越懒得拍,但是以后你一定会觉得以前拍的那些当时很嫌弃的照片是多么珍贵多么动人。
若论影片的水准,四星而已,但这是一次伟大的发现,不亚于“小糖人”,必须力荐之。生前,薇薇安·迈尔只是一个有点奇怪的保姆,数十年一直做着薪水微薄的“下人”工作,却利用“工作之余“,留下了数十万个瞬间,其中有许多令人惊异之处。影片并不回避摄影师本人的阴暗面,她是艺术家,也是普通人。
只为自己而活。如果在今天她会是flickr红人或者依然毫无分享欲望?这才是真正的考验。照片发现人太有商业头脑,感觉他早早搞定纪录片同步跟拍一半原因是为抬高作品身价,跟传主相比十分讽刺
IFC 她想看看能靠得多近,更重要的是,她在乎。躲在自己小世界里的Vivian却在乎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哭泣的小孩,残弱的老者,相依的夫妇,动物的死亡。她囤积报纸,收藏票据,还有那浩如烟海的10多万张底片,好像要拼命把这个世界收入她的小阁楼里。她无法走出去,便统统留下来。
想要的人生。
总觉美国纪录片多少带着个人情绪,看完了这部片才意识到很多时候并不是拍摄的人的情绪,而是那些讲述的人的情绪。这部纪录片甚至还刻意对比了大家所说有出入的地方,真是无比的讽刺和有意思,但事实是已经无从知晓了,似乎我还感到了Miss Maier似乎在嘲笑这些讲述她事情的人,她的小秘密最终成了大秘密
孤独是一种迷人的选择,她只不过是率性而活。
阴暗孤僻社恐收藏癖,旁观者拼凑出来的她,但那个锁在房间里,躲在报纸胶卷后面的她,我们永远无从得知。或许Vivian会对人们的追捧而无所适从。被每张相片那种为纯粹抓住的瞬间感动得不行。正方形的黑白的,趴在镜头后面的世界的观察者。感谢发现她照片价值的人们[http://www.vivianmaier.com
在飛機上看的,看得我淚流滿面,心理上很大的衝擊,那麼美好,那麼棒的照片。那麼低調,擁有自己小世界的一個人,她只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女傭,卻有如此大成就,任何職業不會抹殺妳的其他熱情。
我是孤独的,我远离人群,远离社会,所以我的作品是自由的
薇薇安·迈尔本人过于传奇和神秘的经历成为影片主要看点。由于她已去世,纪录片只能通过她当年拍摄的那些照片、录像、录音带、信件,以及很多人的讲述去拼凑这个人。当然,这更多只是一个很主观的,以及假想的迈尔小姐。她对摄影的热爱与专注,以及非常不合群的性格,注定她的孤独,也注定成为传奇。
强烈推荐!自从2011年看到Vivian Maier的胶片摄影就深深震惊了。上次看到那么震惊的摄影集是Cartier-Bresson.今天看了关于她的纪录片,上次看到那么震惊的纪录片是searching for sugar man. 推荐给所有喜欢胶片摄影的同学。
没错,这不是寻找Vivian的过程,而是她被形塑为天才艺术家的过程。一个拒绝透露、拒绝窥探与诠释的人,却无法拒绝死后被这个世界的好奇多事翻得里子朝天。这也不是怀才不遇,怀才不遇者至少寻求知遇,但V是全然的无所谓。无所谓任何加诸于身的形容词:孤独自由落魄天才疯子隐士理解误解,皆全无意义。
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享誉摄影界。这辈子,也许不是那么的好,也不是那么的坏。如果不是那次可有可无的拍卖,也许这些照片也就这样永远压箱底。也许她仅仅是想永恒地保存她的些许人生记忆,也许她压根就不想引人注目。也许,孤独才是永恒的自由。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