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过后一百天,就开始进入少年的阶段了。会在炎热的夏天忽然对一个无比熟悉的异性产生难以言说的情愫和向往自由会觉得她微笑的样子无与伦比的美好,会悄悄在木板刻下她的名字,会找一个角落躲起来读莱蒙托夫,还会模仿书里忧郁神秘的男人,做一些中二的事吸引心爱女孩的注意,为了她干架,还会与一个灵魂尚未觉醒的儿童期小伙伴特别要好,会看着心爱的女孩与她心爱的男孩在一起而黯然神伤。这些都是属于青春的专利,只存留于那个令人怀念的过往,和每一个青春萌动的少男少女心中。
一旦开始怀念青春,我们就老了。但仍然会怀念,说明心还是年轻的。
战斗民族的少男少女真是颜值高到逆天!颜好!腿长!气质迷人!各种有范儿!眼神各种深邃!嫉妒一百遍!!!
黑眼圈第三观影日带来的片子是索洛维约夫的《童年过后一百天》网上还有另外一个意译的名字《暑假的回忆》我觉得更好,好多时候文化差异的原因直译的名字体现不了原文字的语境还不如意译更好。例如《滑铁卢桥》、《关于夏娃》、《驿站马车》、《塞尔玛与路易斯》、《幽灵》,这些直译的办法往往都会减少观众看片的想法。
苏联电影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长长的名字,差不多记住了,片子也该结束了,这个片子也不例外。还有苏联人嘟嘟囔囔的表达方式,翻过来,调过去的描述,包括硬硬的把片子分成了很多片段配上大号的说明文字,都使得观众总是进不去情节。
故事情节就不多说了,不是特别好,每个小节间过渡比较硬,思维大概也属于诗性的,不太连贯,也许是文化差异的问题。苏联好像搞东西就是比较硬核,电影也一样,电影美学科技树一路点下去发展的越来越形而上,从接受上来讲也就越来越有门槛了。
但是,重点来了,片子的摄影、美术真是棒极了,苏联胶片厂出来的颜色感觉是无法复制的。扎实,沉稳的艳丽,包括布景美术服装都是质感极佳,基本每一帧都能当画看,打光也很有戏剧性,有几场远景的一群人的场景每个人的站位都是完美位置,高低错落,层次感特别好。中国第五代导演那些人的美学价值体系就体现在学了苏联的这点东西上。说白了就是中国故事披上了苏联美学的皮。
影片开头有个画面让我印象特别深。一扇打开的窗,窗前有一瓶花,微风吹过,窗帘拂动。诗意电影特别需要静下来去感受而不是去探究细节,也许这才是打开诗意电影观看之门的钥匙吧。
“哦,你不爱我”
“为什么要爱你,因为你带给我巨大的痛苦。哦,不,我为你的痛苦而感到高兴。而你呢?你能要求爱情吗?我爱你爱的还少吗?你说,你了解这种温柔的价值吗?我曾幻想从你的爱情中得到很多,温柔的微笑,充满柔情的目光。可我找到了什么?我被背叛了吗。我还不如个傻瓜,我还曾经为献出自己的真心而高兴不已。不是吗”
“再见吧,叶甫盖尼。我正走向死亡,但我是无辜的,你是凶手。”
几个月没来邑寻了,烦心的事太多,生活的琐碎迷惘充斥着脑海,看到这部片名时,没有犹豫的报了名。如果不是来看电影,桂林路我也不会主动来的,有一种喧嚣后的疲惫,但是西康胡同除外,我真是太喜欢这条胡同了,安静,躁裂,庇护,这的一切都是我的理想。不同于以往看的印象深刻的青春电影,感觉完全不同,喜欢它所有的一切,夏天的雨季,青草泥土的气息,池塘木桥,14岁的少年少女,舞会,苏联,舞台剧,我不曾经历如此美好的青春,却时常期待。拉仆金很像我们,或者我,有那么大的感情却无法开口,总是忧郁的伤感的望着喜欢的女孩,矛盾与克制相互纠缠,多愁善感的孤单。我们天真,倔强,沉默,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喜欢的感情,爱是对在她身边的小子的不满和愤恨,是对她不曾接受的落寞不甘,是对喜欢的人默默关心追随后的爆发,是雨中的驻足。you try to keep it,but it comes and goes。我个人更喜欢索尼娅,多好的女孩,拉仆金应该懂得珍惜,哈哈。列娜说的很对,她没有错,不是任何人的错,爱是宿命,就在那个时刻那个地点那次相视开始蔓延,夏日般炽烈,夜风般美好。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万能的,只是我们无法永远年轻。就让所有的眼泪微笑雨水青草泥土气息都留在那个夏天,如初次相遇般美好。
我时常分不清对一个人的思念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是长久分离后的喜欢,还是怀念那种陪伴的感觉,亦或是对爱情的向往,每天晚上都在想,想不出个结果,却没有冷淡,还是依然会想,直到出现一个结果。真是一个人太久失去了某种敏感,想回到某一天,告诉自己珍惜一切,不要在若干年后的夜晚怅然若失。
Don't look back in anger I heard you say
毛毛虫蜕变成蝶,穿上新的外衣,飞向空中.
旧时衣壳留在那里,会被发现吗?
---看后有感
是翠绿的,情窦初开。夏日池塘,读莱蒙托夫的忧郁年华。不圆满的初恋,黄昏荒原里的舞蹈练习。假面舞会爱情的独白,突来的急雨,糖渍樱桃的一抹殷红,一个戴花环的少女,一个为爱而昏厥的少年。
是我看过的关于懵懂的初恋与成长的最好的片。
少年炙热的眼神 _坦白讲如果不是先看了影评 大概我是悟不出导演想要表达的这种转变
那个夏天,初恋如油画般珍藏。
某男看到某女的美,竟然晕倒。他喜欢的女孩喜欢的是其他人,但自有其他女孩喜欢他。国外中小学演戏剧的不少。
前苏联的孩子们身材一级棒~
充满田园憧憬的少年梦。每块石头都有灵魂和由蒙娜丽莎微笑引起的人生问答都是隐藏在童年萌芽背后的哲思。暗恋、三角关系、嫉妒争风、孤独、标新立异,而且童年就是这么琐碎。舞会后的二人舞是两个单恋者的交集,比较喜欢那个单恋男主的女孩。童年就像片中打着石膏的腿,是等待冲破的。8.0分。
少年天真、内心成长。冷静,美好。放飞的不是风筝,而是一去不回的童年。
好像所有失恋都发生在夏天
在童年结束而成年尚未到来的时候,我们去追求美。那样一个弥漫着薄雾、迷离的微风、以及苍翠的仲夏,洛普欣摘掉了他搞怪的胡子,成了一个忧郁思索的少年。嚼着钙片,打着石膏把自己打造成受伤的男人。他的眼睛总盯着情人,由心而出的话语成了精致的台词,化妆舞会伪装下是真心。少年的矛盾、谎言是与美好相伴而行的,是金色的太阳,也是八月的骤雨。这一切的一切都无关紧要会随风而逝,但重要的是那些氛围、感情,成为我们的一部分、美的感受——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她不需要做什么,她的笑容也没有特定的意义。苏联电影总是,如果不表现形式不做些实验先锋,就会在文本上玩些文字游戏。情愫、冲动、玩闹,文绉绉的,却不奇怪。每次闪过的人影,都像是一个新的轮回的开启。
青春的爱情萌动到最后剩下的只有回忆,夹杂着淡淡的哀伤。曾经为这种爱恋做出的傻事似乎让自己都理解不了,就像众学者研究蒙娜丽莎,不渴求从中获得什么,只是让我们记住这个夏天,这个童年过后的一百天。ps:男主和爱德华诺顿有点像啊~
这是电影吗?这是五彩斑斓/不愿醒来的梦。
戏中戏中嵌入了莱蒙托夫的《假面舞会》,最终演绎出一场福楼拜式的《情感教育》。纵使男主高贵如树上的男爵,在俯视暗恋对象时的忧郁目光终究如坠入万丈深渊。苦恋女神不可得,对方的闺蜜却来向他示爱?!结果被拒绝的两人,坐在草地上感慨,这就是人生??!童年将尽之时领略爱情的残酷。.这一生又该如何度过……
700mb不是好版本,幸得米饭网一网友压制了一版本,上传了资源,不然不知道要哪年哪月才会看上这部电影。就电影感受而言,那就是我觉得俄罗斯真是一个很有诗意的民族,片子拍的蛮有那种少年情怀般的诗意。。还有就是看的潦草,哪一天想看再拿出来好好看一遍。
在符号中寻找认同的青少年单恋故事 模糊 刻意 偶尔又很美 舞会上两次被男主叫走舞伴的小姑娘 仿佛看穿单恋的人无私也最自私 眼睛只注视自己和心向往之的对象 旁人是工具 是背景 心怀甜蜜痛苦的同时 残酷而不自知
帕斯捷尔纳克说:少年只是一生的一部分,却比整体都还要大。少年是那清澈的一瞬,最为清晰地映出人一生的形貌,这形貌却再无法追回。 我们只需记住,就够了。——地球的小孩 @ 豆瓣
7.0那年夏天我不是因为高温或者缺钙而昏厥而是中了爱情的毒然后用石膏把心事牢牢的固定在心中爬树、挥拳、像诗人一样的冥想都是中毒的症状蒙娜丽莎为何在微笑时光在流逝很多人穷其一生思考都没有答案两个单恋者的告白看起来有些可笑时光会流逝至少我们在共舞中交换了彼此的答案那年夏天过去了童年褪去了一份纯真的热度成长添上了一份苦涩的凉意
这片才是小清新的极致呀,米佳卷入的这个奇怪的四角恋暗含了青春所有的秘密,优美的配乐和摄影,连那些简单的台词都变得如此有韵味,看过这样的电影,你会发觉生活都变得美好起来了
少年情怀总是诗,童年过后一百天,我生了一场大病。
七十年代的苏联非清教徒式青春抒情诗电影,非常诗意。索洛维约夫的点抓得很好,表达还蛮柔和的。电影背后的故事也很精彩……“让我们记住这个夏天吧。”生活的意义并不总是在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