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娜

HD

主演:雷吉娜·阿德文托,玛洛·艾劳多,露特·阿马兰特,豪尔赫·普埃尔塔,皮娜·鲍什,赖纳·贝尔,安德烈·别列津,达米亚诺·奥塔维奥·比吉,贝内迪克特·比耶,阿莱斯·库切克,克莱芒蒂娜·德吕伊,约瑟芬·安·恩迪科特,卢茨·弗尔斯特,巴勃罗·阿朗·希梅诺,梅希特希尔德·格罗斯曼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1

 剧照

皮娜 剧照 NO.1皮娜 剧照 NO.2皮娜 剧照 NO.3皮娜 剧照 NO.4皮娜 剧照 NO.5皮娜 剧照 NO.6皮娜 剧照 NO.13皮娜 剧照 NO.14皮娜 剧照 NO.15皮娜 剧照 NO.16皮娜 剧照 NO.17皮娜 剧照 NO.18皮娜 剧照 NO.19皮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皮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德国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在第一次观看皮娜·鲍什(Pina Bausch)出演《穆勒咖啡馆》时,便深深为这位“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所吸引。他与皮娜迅速成为至交,并诞生了合作电影的想法。几经考虑,文德斯决定采用3D电影技术来展现皮娜充满激情与创意的 现代舞艺术,试图为观众开启一种全新而独特的视觉发现之旅。但是,2009年电影拍摄计划宣布后不久,皮娜·鲍什就因肺癌辞世,整个拍摄计划就此搁置。直到在与皮娜生前执掌的乌帕塔舞蹈剧场商谈后,文德斯才决定重新启动电影拍摄计划。本片将皮娜的几部舞蹈作品《穆勒咖啡馆》、《春之祭》、和《月圆》贯穿在学生和好友对她的追忆中,同时将镜头投射到充满工业景观的城市乌帕塔,立体化地诠释了皮娜独特奇妙的舞蹈美学,留下了对皮娜最美的赞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永贻芬芳狼人对抗全世界我说的都是真的年少轻狂第二季芬妮和亚历山大的诞生保镖之天之娇女杀人自白地平线系列:火星旅行者指南大坂直美爱情领域暑期工冲冲冲第一季湖畔迷情心悸效应戛萨珑花香关机夏令营小心为上巡回法官那些最伟大的比赛天方夜谭1942茅山叔叔完美独裁妈妈向前冲2015暗战 第一季中国通史粤语云之国布利特县

 长篇影评

 1 ) 三人影院

我和Linda van Deursen和Ming Bai坐在一张三人沙发上看完的。记录下Linda的说的两点:

1。镜头里面多次出现的剧场的正面全景景象,并且可以看见剧场的前几排座位,或者是前几排观众。在3D的效果下制造出了惊人的沉浸效果,因为镜头的前排观众在3D眼镜里就变成了真实的前排观众。我们如同身处电影,或者遍布舞者的剧场之中。或者,如同电影中两位舞者透过一个小盒子观看穆勒咖啡馆。我们看的是一个小盒子里的电影。

2。电影中出现舞者谈论Pina的时侯,他们并没有说话。他们的声音是旁白,而他们只是在听他们自己声音,听他们自己对Pina说的话。他们的面部表情,五官微小的动作即是一种舞蹈。

 2 ) 舞舞舞:肉身的轻盈,灵魂的舞蹈

纪录片创作者如王兵,可以对着一个老人拍上几小时,再有赫尔佐格,他会还原真实情境,亲自上阵。而在文德斯这边,如果对《皮娜》了解无多,光是那一系列舞蹈作品,电影确实会制造不小的理解障碍。诚实的说,在观看《皮娜》之前,我对现代舞蹈了解无多。相反,我对文德斯及其作品的了解要远多于皮娜。这就制造了一种无奈,观影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矛盾分裂。到底是应该关注电影技巧,还是感受舞蹈本身?看完《皮娜》至今,这个问题始终困扰了我。

之所以选择3D方式去呈现,文德斯的用意很简单,那就是制造接近身临其境的现场感,里头可以包括剧场、露天舞台以及天然外景。如果只是针对第一项,那很多人会特别困惑。既然只是要制造一个银幕上的“剧场”,那么,文德斯为何不直接号召大家去剧院,去支持皮娜的剧团。好在,《皮娜》里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环境场地,这是再精致的舞台设计也无法做到的,3D也算得偿所愿。


皮娜的爱情与伤痛

除了朋友同事的访谈,电影主要由皮娜的舞蹈创作组成。按照年份顺序,《皮娜》挑选了开场的《春之祭》,一片泥土,一块红布,上面是一群袒露的舞者,他们表达着自己的欢喜、惊恐和脆弱;中间的《穆勒咖啡馆》,阿莫多瓦的《对她说》已经有过展示,椅子、转门、嗜睡的女儿、瘦骨嶙峋的皮娜;结尾的《月圆》,独舞、巨大的岩石、大雨从天而降,感情澎湃。片中,这三部作品得到了充分展示,另外还有穿插《交际场》、《呼吸》等众多作品片段,几乎可以说令人眼花缭乱。

很难去描述这些作品的情感内核,因为即便有一大段文字介绍,你也需要通过现场观看,让自己和演员、作品达成沟通,进行情感的互动。况且,由于现代舞蹈的特性,皮娜的舞蹈剧场显然不会去表现一个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他们的主人公是抽象的男人和女人,是广义的人类群体。在我看来,多数皮娜的舞蹈都包含了Love and Bruises,爱与伤,由男女爱情所引发的痛苦。那可以是忧伤,是不眠,是绝望的抽搐,比如《穆勒咖啡馆》。然后还有暴力、欢喜以及幽默,由于现代舞蹈追求灵与肉的结合,即舞者最好能完全忠于自己的感受,表现灵魂里的东西。所以,当肢体动作变得激烈,皮娜又加入了重复,相同的人物、重复的行为,进而制造出震撼的效果,引导或者强迫舞者和观众一同思考。

《春之祭》的不安,《穆勒咖啡馆》的伤感,《交际场》的纷乱和怪现状,再到压轴狂欢的《月圆》,电影截取了舞蹈的精华部分,在短时间内,追求最大化的冲击。如果对皮娜有所了解,那么它会是一场盛宴。如果一无所知,那也没关系,正如人与人之间的邂逅,其实都是偶然与巧合。你可以去试着理解皮娜,感受舞蹈。皮娜相信舞蹈的力量是来自灵魂,而不是要多高超的技艺。剧团里固然有俊男美女,但更多的是接近于普通人,并没有定下一个万中选一的高标准。借助新老两版本的《交际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皮娜眼中的舞蹈。她推出一个老人版,舞者的年纪都在五六十岁,然后是一个青春版,舞者的年龄大约在十四五岁。皮娜对他们没什么特别要求,只需要一定的舞蹈基础,然后就可以登台表演了。这的确制造了一种感觉,人人都可以跳舞,可以表演上佳的舞蹈作品。

皮娜的舞蹈观念还表现在舞台布景上,她很少会中规中矩,舞台总是破碎的,被某种加入的东西所打破。像《春之祭》的泥土、《穆勒咖啡馆》里的凌乱桌椅、《月圆》里的水和岩石。这些外部因素会让观众感到新奇,进而产生诡异的体验,他们好像进入了另外一个真实时空。

除了巡回演出,皮娜暴露在公众视线面前的机会并不多。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为何在《皮娜》里,反而不大看得着皮娜。一方面这与她个人习好有关,很多人都不清楚她的私人生活,就好像,她的生活就应该全部是舞蹈一样。舞蹈是她最好的爱人,其他都退居其次。另一方面,从不被接受到拥有一块阵地,现代舞蹈经历了一条坎坷之路,皮娜也曾遭遇过咒骂和口水。过往经历也让皮娜更潜心于创作,去追去完美和自我超越。


文德斯的如影随形

影片一上来就单刀直入,没有追忆生平,更没有刻意去交代创作动机。皮娜出现在了巨大海报上,她好像消失不见了。于是,文德斯开始寻找皮娜,就像《寻找小津》。如果一一去阐释皮娜作品的主题动机,那么文德斯估计要拍上十几个小时。而关于皮娜舞蹈作品的纯粹纪录,先前也早已有过。文德斯做的就是一次集中展示,面向了解和不了解皮娜的观众,展示她的舞蹈魅力。只不过,他把对象框在了与皮娜有紧密联系的人身上。

在《寻找小津》时代,除了受访人,文德斯还描绘了一幅有趣的东京画。影片保持了他在路上旅行的体验,充满了东方风情。而在《皮娜》,这一部分生活内容被抽去,公路旅行被引为舞蹈灵魂的游荡,就像一言难尽的现代舞蹈。可能考虑观众对剧场的束缚有所顾忌,皮娜的舞者还出现在了城市街景当中,此外还有树林、草地和高山。他们穿越了山山水水,略显抽象。

时间永远是一个微妙的东西,就像它带走了皮娜。当许多人感动于街头舞者的旁若无物,面对时间的流逝,其实在《爱丽丝城市漫游记》时代,伍珀塔尔标志的悬空列车就已经出现在文德斯的镜头里。闪光灯亮起的刹那,文德斯也暴露了他的摄影爱好。每一张照片的背后,它到底有着什么故事——就像在皮娜的黑白照片和简单影像背后,她到底去了哪里。

在《皮娜》里,里头并没有普通人去追忆皮娜。来自剧团的叙述者性别不同,肤色、语言也不同。他们安静地坐着,让文德斯摆拍,特写镜头捕捉到了他们的表情变化,然后画外音响起。文德斯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意思很明白。舞蹈无国界,舞者也不需要言语。这些人无惧大特写,没有对话旁白,他们只需要肢体说话,用肢体的能量来证明舞蹈的价值意义。舞蹈可以存在于灵魂之间,作为连通生者与逝者的精神纽带。至于信念和能量源自何处,那显然只能是皮娜,她就在他们彼此之间。追忆起与皮娜在一起的时光,皮娜好像就在他们身边。

与受访人的简单言语相比,他们的作品更具说服力。在电影里,文德斯选择用皮娜的舞蹈作品去表现皮娜本人,而不是死板的自传谱写。这一次,舞者是对着摄像机表演,或者也可以说,摄像机解放了舞者。毕竟与人眼相比,摄像机有着更为惊人的表现力,比如看得更远,可以定格,可以倒放。在《皮娜》里,很多时候,摄像机就跟着舞者,流畅地移动着。也有演员冲着镜头跑来,这就是一览无遗的展示。我们可以把文德斯的镜头理念理解为影子,依附在了演员的形体身上。


3D技术的余虑

如果把3D想象为崭新的技术,那其实是大错特错。3D技术早在几十年前就问世了,有些劣质的恐怖片最喜欢玩这一套。玩的还就是一个分层,人物在前面,背景在后面。如果文德斯只打算进行现代舞蹈的扫盲,那么2D的《皮娜》一样可以做到,就像在电脑上看预告片那样。有些人就更加直接,《皮娜》的所有精华就在预告片里头,而在电影里,它被分割为碎片,有意去制造所谓的张力和表现力。

《皮娜》用3D拍摄再造了舞台,舞台有如构建在观众眼前。要知道在剧场里,演员的肢体表现是重心,而在电影里,表情也可以捕捉得到。这在剧场里用肉眼就做不到,除非是多媒体互动呈现。跟话剧、舞台剧等形式一样,舞蹈也是面对观众的舞台艺术,它只敞开一面。然而《皮娜》打破了这个概念,摄像机也可以跑到舞台上面去,贴到演员身边,灵活自如。

在打破空间概念上,3D技术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舞台之外有露天的人造舞台,另外还有自然舞台,没有任何的摆设。尽管在舞台搭设、道具使用以及舞蹈编排上,文德斯的作用为零。他只需要对素材进行删减,然后寻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发挥空间,那里有城市的街头一角,还有不时出现的列车。当三部分内容交互呈现,观众可以进一步感受到3D镜头下的舞蹈魅力。

但无论3D技术再怎么逼真,摘去眼镜,观众看到的还是叠影。如果要选择最适合的方式去感受皮娜的舞蹈,那观众为何不回到剧场里头。进电影院去感受舞蹈的魅力,这听起来始终是个荒谬的推论,与打开电视看电影等行为无异。换句话说,《皮娜》所有的优点都是来自现代舞蹈,文德斯的作用不大。在镜头后面,文德斯选择了隐藏自己,让皮娜的作品去说明皮娜。看它是什么,她就是什么。

如此看来,《皮娜》就好像不再是纯粹的电影,我坚信电影可以接着拍上几小时,也可以分成短片,放在艺术场馆里循环放映。可能皮娜走得有些意外,对文德斯的创作造成了不小影响。如果皮娜还在,可以想见电影会呈现另一种形式。我们没有看到文德斯对《皮娜》发表什么看法,至少不如他对小津的好奇和思索。造成这种局面可能有一点原因,电影开拍没多久,皮娜就去世了。这部电影的初衷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众人悼念追忆的形式,而不是一名优秀的作者,他经过时间沉淀,寻找到了最合适的方式去表现纪录。



好在对我来说,《皮娜》可以是失重,可以是狂欢,可以是演员透过身体传达出来的喜悦和忧伤,也可以是力量乃至是形体美本身。至于拥有优雅气质的皮娜本人,电影好像有意去回避,所以,看得见她或者看不见她,她的舞蹈又是什么,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感受到不一样的舞蹈力量,感受到皮娜的舞蹈灵魂。【城市画报 283期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966511/

 3 ) 用力爱恨,撼动生命

        不得不承认,一直自诩文艺女青的我,其实充其量不过是个伪文艺。因而每次电影节,文青们大多心潮难平,一个劲往影城扎堆。我却意兴阑珊,全然提不起精神。一来相对于影视,更喜文字,总觉得细腻到极致的情怀,影像很难表述。即便导演再牛,演技再好,也难以似文字般将其中的意境完美传递;二则知识匮乏,对电影的系统性理解不深,抛开画面风格、镜头语言、景别景次之类的细质化赏析不谈,就连大众普及化的导演名号及代表作都混淆不清,弄不明白。

       可凑巧的是,每次电影节我似乎从不缺席,总有朋友盛意拳拳,邀我同行。于是,在这个大雨如注的周末下午,我和闺蜜顶着狂风暴雨,再次来到影城,观看了此次影展呼声很高,一票难求的歌舞片《Pina》(皮娜)。


       许是3D的缘故,影片从第一个镜头开始,便让人为眼前的真实所震撼。这其中,有艺术的真实,空间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当然还有灵魂的真实。从舞台到现实,从记录到追忆,从束缚到放飞,从痛苦到升华。所有的镜头,或讲述或舞蹈或音画,不论哪一个角度,都试图从客观的例证去还原pina的生命,以及早已融入其艺术骨髓的爱和坚强。

        难以忘记开场的《春之祭》中,女舞者一个个手捧象征祭祀的红衣走上神坛,等待命运宣判时的凄楚眼神。惶恐、无依,仿若任人宰割的羔羊,在强势的男权社会,毫无抵抗,没有半点还手之力。虽然,从舞者的衣饰及舞台的布景看,故事发生的时代已经离我们非常遥远,但只要稍加留意,你便会从中体会到pina想要表达的隐喻和深意。是的,无论年代的齿轮如何转动,女性亘古不变的弱势地位时常将女性推向献祭的深渊,而对于女性的种种受难,冷酷的现实社会却始终熟视无睹,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

        接下来的《穆勒咖啡馆》,显然更易引起全体观众的共鸣。因为在该剧中,pina已经将自我完全抽离。留下来的,只是舞蹈本身。这样的舞剧,很容易让观众带着自已的生命体验,投射剧中,独立思考,感受意境,解读自我。不论你的灵魂是孤独还是疏离,也不论你的爱情是愁苦还是甜蜜,你都能从舞者的动作本身,找到灵魂的出口,发现生命的渴望。不过,作为一个喜爱生命热情而富有张力的积极入世者,我还是稍稍对这个剧作中通篇的灰色有些感冒,不喜欢其中太过阴郁的悲观色彩。

      最后谈谈压轴的《满月》,相信很多看过该片的朋友都会被这部由月光、巨石和水所幻造出来的美学意境所深深打动。还记得那个从深蓝色水底走出的男人吗?当他步履从容地顶着若干树枝平衡行走于狭长的水道间时,天地万物已然远去,剩下的就只有坚定而自由的灵魂本身。这种超然的意向感观,教人不得不从骨子里崇敬起pina这位现代舞女神,是她带给了我们最完整的美学体验。

        絮絮叨叨,说到现在,似乎才刚回味了影片的一小部分。那么,让我们用快进的手法,再度回想一遍那一段段撼动心灵的舞蹈片断吧。

     【力量】女舞者自信满满,做出各种彰显力量的姿势。正当你不敢相信如此纤弱的女子因何能极端展现出muscle的形态时,男舞台从其背后转身而出,引领女子舞出了一曲刚柔并济的生命之舞……

     【抚摸】女舞者伫立正中,被一群西装革履的男舞者肆意玩弄和抚摸,而女舞者面如死灰,全无半点表情……

     【束缚】压抑的空间中,女舞者拼命想要挣脱缚在身上的绳索,一遍又一遍划着寻求自由的圆弧……

     【过客】城市的角落中,一名青年女子席地而坐,发丝飘扬。这时,一名风度翩翩的男子款款走来,挽着年轻女人,随着收音机里传出的音乐不停旋转。一曲终了,男人抽身而去,女人又一次回到原点,归于沉寂……

     【依靠】空旷的屋顶,女子步履艰难,浑身乏力。幸好男子始终在她身旁,不离不弃……

      在这里,我不想就上述这些舞蹈所蕴含的意义作过多主观的评价和阐释,相信看过的朋友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毕竟让观众从充满力量与激情,情绪与主题的舞蹈中自行思考,甚至成为舞剧的一部分,才是pina最想到达的艺术境界吧。

      我只想说,如果没有意外,生命的时长大致相同。如果没有灵魂,生命的状态也将千篇一律,颜色全无。很多时候,我们困惑,无法探究生命的意义,无法确认生命的形态。或者拼尽全力,争名夺利;或者慎言慎行,敏感多疑;或者没心没肺,神神叨叨;或者神思恍惚,迟钝麻木……

      那么,究竟怎样的生命状态才是我们最想要的?是轰轰烈烈、鲜亮光彩,还是循规蹈矩,甘于平淡?或许,看了皮娜以后,想必你会有所顿悟。


      PS:除了舞蹈本身,音乐的契合算是pina的又一亮点,超级期待该片的原声音带!

 4 ) 文青看门道,文盲瞧热闹

这部电影的对白,光我能分辨出来的就有德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韩语,应该还有中文(看最后出的字幕有一位舞者应该是华裔)。这些需要字幕的对白在电影里只占非常小非常小的部分,剩下的千言万语都是由舞蹈完成的——音乐和舞蹈,人类要征服巴别塔。

但是,这些语言,不是那么天然的。春天,浅草新发,夏天,艳阳高照,秋天,落叶缤纷,冬天,冷得呱呱叫……这一组浅显易懂兼带编舞者亲身说明的动作贯穿全场,似乎是要说服观众——现代舞也不是那么遥远不是那么深奥不是那么难懂的,跟随音乐跟随舞者的肢体,自然就能领会

但是

在这项语言面前,我是文盲,我举手,我自首。要说以前,我基本是很惧怕现代舞的——完全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给我看一场现代舞,我大概能在台下呵欠连天。之后,要感谢林怀民先生,感谢arte频道,我渐渐的也能忍受——仅仅是忍受,还远远没有到达“欣赏”的地步,现代舞表演。

其编排的舞蹈,大概是表现一位舞蹈家最好的方式了——电影想要展示给我们并非舞者的生平,而是她的灵魂。3D技术在Pina逝世后成为实现这一目标最好的办法。实际上这好像是欧洲第一次使用全3D技术拍摄电影,对此一举,还引发了关于3D技术的合理使用的讨论。

不过可惜的是,作为一文盲,除了《春之祭》我曾经看过现场(这个现场更好看),另有某着共裙的男士在树下起舞等少数几个场景我能理解之外,其他大部分时间还是不知道他们所谓何意。

如果是现代舞的爱好者,此片当然不容错过。各种名作片段,各位舞者用舞蹈自我展现。如果是像我一样的文盲,有心者倒可以去领略一下,无心者倒不如拿这钱去买个冰淇淋吃吃好过。

PS:影片中一位舞者,似乎是叫Luchane的大叔吧,非常我的菜……那个自摸(误很大!)也属于少数我能欣赏的type。什么时候去一趟Wuppertal(当然还要去坐一下那个悬挂式地铁)

PS又PS:台湾的电影人请为林怀民先生准备起来吧……

 5 ) 看完《Pina》我决定立刻去乌珀塔尔

     《Pina》作为一部电影,它的类型很难定位。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也不是简单的歌舞片。柏林电影节主席科斯里克说这是一部舞蹈电影。或许是个贴切的描述。因为它旨在纪录和表现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鲍什的舞蹈精髓。虽说是纪录、再现皮娜的经典舞蹈曲目,却有着精致的分镜和运镜;通过穿插对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成员的采访,侧面刻画出皮娜的肖像。最后利用一些陌生化的镜头,还原观众的观影感受,间离观众与荧幕上那个皮娜的关系。
    应该说,这部片子的技术层面是非常完善的。精致流畅的画面,色彩丰富的服饰和布景,幽默的空间和调度,都无可挑剔。3D拍摄的舞蹈和舞台,比二维平面电影更能真实的还原舞台,让观众产生心灵接近演员的感觉。摄影机内外的调动与互动也更能放大舞蹈的情感和张力。文德斯认为3D非常适合用来表达舞蹈,而皮娜的舞蹈强调通过肢体传达心灵的愿望,于是文德斯选择了3D技术作为媒介,试图用影像替皮娜来传达她要表达的爱和坚强。事实上,文德斯应该甚至为此而放弃了更多元化的视听语言,而是尽量保持在还原舞台的层面上,连视角也非常常规。除了一些特地间离观众的段落,如出现舞台观众席的画面或是有人对着剧场模型交谈,他都尽可能地尊重了舞台,以及台上的舞者们。
    影片中出现的舞蹈段落包括《穆勒咖啡馆》、《春之祭》和《月圆》等非常有名的剧目。可惜,在影片开拍前夕皮娜患癌症去世。然而,尽管影片中使用的有关她的影像资料并不多,仍然不失为一部非常精致的人物传记电影。
    优势同时也是遗憾的是,皮娜的舞蹈气场过于强大。由于文德斯非常谦逊地尊重了这个气场,导致电影的力量被削弱,以致观众除了舞蹈,较难欣赏到电影的魅力。黑泽明说过,尽管电影像这像那,终究还是最像它自己。这部《Pina》,欠缺了些许电影的特点。不过或许对文德斯来说,拍摄的意义本身就是为好友最强势地传达精神。
       而我相信,所有看过影片的人,不论之前认不认识Pina,看没看过乌珀塔尔舞蹈剧场的演出,都会从心底里对这位舞蹈演员产生敬意,并深切地渴望去看一次表演。从这个意义上说,《Pina》不但没有因为复制而削弱剧场的表现力,反而成就了美好的宣传。也算是一次意义深远的致敬吧!

 6 ) 《皮娜》

微博时代,很少有大段大段写字的热情。不知缺乏的是真诚还是被感动的能力,亦或是,那些年轻时认为重要的,都不再重要,或者,是在这个时代已不再重要。
想固执的依旧认为那些重要,认为那些情感重要,那些认真重要,那些纠结重要,那些纠缠重要,固执的,要记录。
如是,《皮娜》。

皮娜是一个观察者。不是冷静锐利,是热情锐利;不是嘲讽,只完整还原了这个不完美世界的角落,内心的角落。
第一次我的审美被颠覆,美不是由美丽构成,美是由有丑陋状况的真实构成。当他们撩起装饰的发丝,当他们暴露全口的牙齿,直面之美给人的震撼,远胜于那些完美皮肉和皮肉之上的雕饰。
如是,她的剧团中,黑色与褐色是头发的主流色彩。舞蹈演员多来自亚洲和东欧,这些国度的传统精神状态给诠释“爆发”提供更多的可能,压抑泥土里长出的心灵,走进“现代”的心灵,情感,两性。
很想问皮娜,也问让我听说皮娜的王佩,舞台人,如何诠释微博与后微博时代的心灵。皮娜,却永为无言的观察者,她只教给我们留一双眼睛。
人常说遗世孤独。但这位观察者不孤独,她教给你观察,审视自己,在痛苦直面的过程里,孤独无影踪。
真实。

两性游戏、城市、捆绑、死亡,焦躁、歇斯底里。没有或多或少,我们都曾是或正在是如此的一个爬行者,少了拥抱的能力,在恢复拥抱的能力。惯性,舞蹈中现实的惯性,干涉,被强行制止的干涉,冷漠,猎奇的冷漠。
一个逝去的身体,被无数只手摸索摆弄,或亲吻或调戏或被偷窥私处,犀利知人性知人生至如此,皮娜舞蹈的味道,总不是浅薄的甜味。她也不是中国文化在混沌中的五味杂陈,而捋一丝丝清晰通透给你,丑中之美,苦中之美,挣扎之美,甚至是美之扭曲。真实的震撼,是平静的。

长了一两岁,写字,慢慢就变成一件耗心力而吃力的事情。有近两年不再为一部电影而激情澎湃的写些字。恢复,为这部杰作《皮娜》,不以一个对逝去亲吻的姿态,只以真记录些许。
虽这记录下的些许,已瞬间是曾经。

 短评

【5】#2022文德斯回顾展# Re3Dver. 舞团成员的言语令皮娜重生,身体动作又作为言语的延宕,这是本片的基本组成。而3D带来的视觉层次,又令其本身所具备的元结构(摄影机-剧场)更为丰富,形象先于空间,并预先为我们设置了视觉的焦点,舞台空间藏匿其后,我们观看。在舞台之外的部分,舞蹈动作则尽情呼吸在景致与建筑中,那些景观的摄制无疑是文德斯的拿手好戏,也让Pina的意志显得无处不在,非凡的电影。

7分钟前
  • DeckardYang
  • 力荐

花了8.5欧看的 实在是看不懂

8分钟前
  • CHEN
  • 还行

震颤灵魂的精神洗礼,洞穿心灵的身体与视听诗章。1.不同寻常的传记片,以皮娜舞蹈团成员的回忆与【凝视转场】串联全篇,并以学生们各自的舞蹈作品搭建脉络。2.文德斯的纪录片无一例外均是高质量的思考媒介之作,本片探索出了将现代舞与电影完美融合的方式,藉由电影媒介独有的蒙太奇、多景别与视角切换、镜头运动(灵动的摄影机契如舞者之姿)将聚焦于人体力与美、男与女的爱与恨的现代舞表现得无与伦比。3.3D技术带来的纵深感,结合别出心裁又美丽如画的各式自然/舞台/社会背景,予人难以言喻的沉浸感。4.至爱泼水、浇土及身搭木枝的平衡之舞(纱幔飘飞、树影婆娑)。5.群椅阵[穆勒咖啡馆]亦在阿莫多瓦[对她说]的片头段落现身,背景中的德国乌伯塔的单轨悬挂式电车(Wuppertaler Schwebebahn)则恍若重回35年前的[爱丽丝城市漫游记]。(9.5/10)

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最美。。。

13分钟前
  • 消失
  • 力荐

在影院里看3D和在家里看完全是两部电影。舞蹈作为行为表演艺术存在;电影既是纪录,也是再次改写;3D既是空间上的还原,也是再度增加一层维度。算是少有的真正必须使用3D的作品之一。

17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3D算是用上该用的地方了

20分钟前
  • echohead™
  • 力荐

大气都不敢喘。能打六星么?

24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叙事、故事和对白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一切都靠肢体和舞蹈来表达,影片要说的就靠观众自己去解读了。配乐和剪辑带入感十足,舞蹈美的充满了爆发力和想象力,众人往那块舞台中央的石头泼水,某一瞬间感觉那石头就像搁浅的鲸鱼,舞者和鲸鱼一样都有着崇尚自由的灵魂。舞舞舞,否则生命就会迷失!★★★☆

2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小银幕对舞蹈艺术形式的呈现而言还是冲击太小,而对于我这种对现代舞与皮娜都了解不多且压根没机会进影院欣赏3D的人而言,这部“影片”实在是一场消耗时间的灾难。★★★

33分钟前
  • Q。
  • 还行

世界不是身外的无物之阵,世界是在我们贪玩中腾出的轮廓。起舞在森林,草地,荒山,浅滩,同每一堵无形的墙角力,在伸手可及的小小半径里,空间只是她的道具。皮娜的舞像黑夜里颤抖的光柱,明灭无声,但你听到灵魂在敲打,心在跳。

35分钟前
  • 星之卡普
  • 力荐

不需要理解她,她不是意义。她是深思熟虑的梦境。她代表了我所失去的一切。

39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人要跳舞,不然便會迷失。」但片子中的舞者都仿佛在舞蹈中失去了自我,身體成為了優雅的符號,指向靈魂最純粹的實現,世界頓時幻作充滿意義的舞台。這應該是蘇格拉底也會喜歡的電影。

40分钟前
  • 倉海君
  • 推荐

文德斯一直希望拍皮娜,互相诸多交流沟通,但时间拖得太久,好不容易宣布开拍,皮娜却突然被诊断出肺癌晚期,仅五天之后就戏剧性地离开了人世。文德斯用别样立体的三维拍摄方式,鲜活了皮娜所编排的舞蹈,完成了一次最盛大的缅怀,并在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以3d表现现代舞剧的手段,亦具启发意义。

43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看个人欣赏的角度吧,我个人觉得有几幕实在是太美了,此外很多电影和舞蹈艺术的融合,当然考虑到时间的流徙,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已经不能在强加考究,可电影依然凸显出强烈的个性,特别喜欢第一场以及换脸的那场,简单,却新奇震撼。此外乌帕塔尔的倒掉地铁,在杜塞尔多夫也看到了呢!

4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没有主角的纪录片。开场反复出现的舞蹈很喜欢。现代舞很难懂。形式很新颖。文德斯空灵晃动的镜头,有些部分很迷人。

46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3D效果淋漓尽致;在震慑灵魂的痛与美中寻找上帝

48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远不止是通过复刻的方式来致敬或重建,这是关于舞蹈的舞蹈,一种元舞蹈,在感受皮娜的种种方式中,传统的访谈显得多么多余(文德斯干脆让受访者的叙述和展示他们脸部的画面分开了)。我们理应如此,用相同的语言评价一种艺术:用文字评价文字,用影像评价影像,用身体评价身体。@资料馆

51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2011.11.19 @ Home每一段都那么美 但是一下子看那么多还真是有点审美疲劳

56分钟前
  • C.
  • 推荐

不认识这个什么皮娜。但是她的舞蹈确实很有感染力。几段舞蹈故事性和情感都非常的好。虽然本人非常讨厌 德语和法语 难听的要死 但是动作没有国界。这就是艺术。

60分钟前
  • ReMinD
  • 推荐

用生命在跳舞。

1小时前
  • A L E X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