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I can't really explain it, I haven't got the words. It's a feeling that you can't control, I suppose it's like forgetting, losing who you are. But at the same time something makes you whole.
🎵It's like there's music playing in your ear. And I'm listening, and I'm listening, and then I disappear. And then I feel a change. Like a fire deep inside. Something bursting me wide open impossible to hide. And suddenly I'm flying, flying like a bird. Like electricity, electricity. Sparks inside of me.And I'm free I'm free.
☝️ It's a bit like being angry, it's a bit like being scared. Confused and all mixed up and mad as hell. It's like when you've been crying. And you're empty and you're full. But I don't know what it is, it's hard to tell.
🎵It's like that there's a music playing in your ear. But the music is impossible impossible to hear. But then I feel it move me. Like a burning deep inside. Something bursting me wide open impossible to hide. And suddenly I'm flying, flying like a bird. Like electricity, electricity. Sparks inside of me. And I'm free I'm free!”
新年福利送大图:(右角“全屏看图”放大)
其实初代就是上图西区三原卡。只是其中两位比利过早离开,令原卡瞬间不成阵容。剩下的Liam Mower,只能跟第二梯队6人合并合并,就又成为下图中七子。
上图从左到右分别为: 左1 Travis Yates 左2 Liam Mower,第一个比利。(链接待补) 左3 Layton Williams,第一个黑人比利。(链接待补) 左4 Matthew Koon,链接:第一个非白人比利 左5 Dean McCarthy,第一个爱尔兰比利。这个红发孩子有点可惜,有着挺好的舞蹈能力,但演出没多久就肩膀严重受伤,休养复出,肩膀再受伤,只能退出,所以演出时间很短,只有39场。他就是2014年官摄最后谢幕25位比利中,纹身爬到脸上的那位光头矮个。 左6 Colin Bates,链接:第一个美国比利 左7 Leon Cooke,链接:第3+1个比利
左1那位,似乎到了照片再拍多少遍,动作都保持给你看的程度。(Liam这从小骨子里“动作要比别人都美”的概念,不知道是从哪儿来的~)
唯一一张9人合影,出现在Liam的末场。
【audition,甄选】
2003年到2004年期间,BETM创作团队开始在全英国范围内为“Billy Elliot”角色挑选演员,这是继电影之后,第一次告诉世界,Billy Elliot要出音乐剧了。 BETM:(Billy Elliot The Musical)
面试持续了一年左右,有3900名10-14岁之间的男孩参加了面试。大部分孩子是自己的舞蹈老师告诉他们有面试这回事的(每个跳舞的男孩身后都有一个威金森太太,不是嘛?)。也有受邀去的,比如我们Liam Mower小朋友就是选角导演去“Hull那所疯狂的小学”里找到的。美国那边有些比利也是星探们发现的。
这一年里,孩子们经历了反反复复的面试和等待,面试过程包括跳舞、唱歌、跟着做动作等。一遍遍淘汰,留下的下次再来,再淘汰。
各地原卡应该都是这么筛选出来的。澳大利亚原卡Rhys Kosakowski的母亲是一名芭蕾舞演员,她这样说:“我参加过所有的舞蹈比赛和所有的考试,我知道当时的情景。但我不知道Billy Elliot是这样场景,这实在是太让人受不了了。
面试最后剩下的那部分孩子,会进入位于利兹的“比利校”。但,这还不是终结。
【比利校】
比利校,是指每到甄选期间,孩子们每个周末要去那里接受老师们给他们做的强化训练:踢踏舞、芭蕾舞、街舞和杂技。
然后这些孩子中,有些人会逐渐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入选比利剧了,这些孩子日后会被送到“比利屋”。而另外那些孩子,最终,还是会伤心离开。
(到后来培养模式成熟后,孩子们都要在比利校学习a couple of years,直到制作方认为他可以了,就可以进入another six months学习演出内容。所以当他们能上台演出时,他们已经准备两三年了。)
【比利屋】
比利屋,是位于伦敦西部Ealing Broadway,一座色彩明亮、非常孩童气息的漂亮宅子,里面住的是3个比利、3个迈克尔,以及3个黛比。出于法律对儿童的保护,一个角色必须找到三个孩子,才能轮转得起来。(所以,small boy就上来咬根棒棒糖,也要三孩子轮替~)
进入比利屋后,生活就变得有甜也有苦。比比利校更大的学习量,每天他们必须早起,做三个小时的作业,然后去附近一个工作室进行艰苦排练,只有尽快掌握所有舞蹈,才能赶在自己长高和变声之前,破茧化蝶,在维多利亚皇宫剧院舞台上像电影中Adam Cooper那样飞起。
James Lomas说:“我想我在一年内学会了七年的舞蹈,真的很辛苦。我第一次演到舞蹈阶段就已经筋疲力尽,到结尾部分仍然很累,但我还没有晕过去。”
孩子们每月都可以回家一次,他们的家大多在英国北部。
比利屋里,还有个代理妈妈负责照顾他们的生活,你可以想象成魔法保姆之类,高大魁梧严肃恐怖的大妈,下了无数严苛的规矩。孩子们怕她,也爱她,因为她会充当这些孩子的临时妈妈。
极少孩子不住比利屋,比如告诉我们比利屋里可怕大妈故事的Liam Mower小朋友。他是个特例因为开学后他得住在White Lodge(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的所在地)。这位小朋友的故事是,他两边享有特权,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允许他每天大半时间不待在学校,往西区赶,而BETM允许他不住比利屋,每晚往White Lodge赶。毕竟才十二、三岁,每每深夜疲惫又孤独地往学校赶的日子,最终让这个温顺乖巧的孩子陷入崩溃(那是后话)。
其他比利很难再去自己的学校上课了,辅导老师会尽量不让他们拉下太多作业。在比利屋呆了近两年的Leon Cooke在一篇采访中说:“我五月底到六月底有考试,太可怕了,我错过了很多学习。”他们只能在离开比利剧以后,去赶落下的学业,追他们的GCSE。
比利剧演出时长将近3小时,演出期间三比利得保持:一个在舞台上,一个在后台候命,另一个呆在比利屋进一步候命,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因为如此高强度和高身体挑战去演出,期间受伤、崩溃,什么情况都可能会发生。
比利剧从2006年开始,平均每周有八场演出,即使这样的压力、辛劳和贡献,比利们的合同期也就半年(因为法律限制)。半年后看各人的情况,可能再续签,也可能就此结束(比如两位原卡George Maguire和James Lomas)。
比利们最终离开的日子,会是非常伤感的日子,男孩们在过五关斩六将、付出无数辛劳、泪水和感情之后,才站在了舞台上,而一切似乎才刚开始,还没演够,却要匆匆离开。对他们来说,真是灾难性的日子。观众们很多是三天两头来看剧的固定死忠粉,早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娃了,到了这一天,能做的就是起立、鼓掌、鼓掌、鼓掌。
比利们在最后一场的最后一幕,会有个小小特权。在剧的末尾,通常是——比利拎着箱子独自走下了舞台,迈克骑着自行车过来,喊了声:哎,dancing boy。然后比利又跳上舞台来,亲了迈克一下作为还给他的吻(电影中也是这么一场),然后比利会边走边说see you, Michael,而迈克说see you, Billy。音乐升起,幕布落下。
而在比利们的最后一场,则会变成互相道别。比如在2015年3月7日晚场(Elliot Hanna末场),比利会说:See you,Zach,然后迈克说的是:See you, Elliot。音乐升起,幕布落下。
英国人真是很会讲故事,他们拒绝煽情,总是欲言又止,让你自己体会。连告别也是。我很吃Stephen Daldry那套,看得次数越多,越是每个细节都喜欢,只是觉得,对于比利们,相对于获得,他们付出得太多太多。
Elliot Hanna在电视节目里介绍舞台时说过:这里是维多利亚皇宫剧院最好的座位,因为这里能看清全场。这么豪情壮志的一句话,应该是导演Stephen Daldry跟他们讲过,孩子们都听进去了,冲着这句话,再流泪、再流汗、再疲惫、演出时期再短暂,都值得了。
==========================================================
后记。 Billy Elliot The Musical制作方在后来进行了一些更人性化的改进: 1、后来通常备四个比利:一个台上,一个后台,一个待在附近住所,还有一个轮替休假。 2、经过三、四年的比利时光,男孩们会回到自己的生活中,面对家已搬、学校要换、学习要赶...的境况。幸运的是,制作方也会帮他们再次适应社会,帮助他们找演艺学校或者其他,总之不让他们陨落。
好了,Happy Ending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煤矿社区,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领导的新保守党政府希望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等措施,削减煤矿业及她认为变得过于强大的工会运动的力量。而在二战后,煤矿村落一直是单一的工业社区,有大量煤矿工人,因此他们别无选择,通过罢工的方式宣示不满以求争取自己和社区的未来。在社会动荡和思想普遍保守的背景下,自幼丧母的男孩Billy偶然爱上了芭蕾舞,虽受到多方阻挠,但在老师及朋友的鼓励下,Billy勇敢追梦,最终获得了父亲的认可并成功考入芭蕾学院。
以男孩Billy的故事作为主线,工人阶级的抗争为副线,剧中出现多次两线交叉的部分。交叉的部分两线的分配很清晰,大多都是群舞齐唱感觉很精彩。
第一幕最后Billy的独舞印象颇深,发生在刚刚错过了芭蕾学院的考试并目睹一直支持他的老师与家人的激烈争吵后,短短几分钟的舞蹈,红色的灯光和踢踏舞,饱含Billy的愤怒,绝望的挣扎,被现实冲撞得头破血流却仍渴求实现。第二幕的前段圣诞平安夜,Billy在舞室起舞,整个舞台呈现出来的是Billy和想象中的Billy两人共舞的情景,搭配的音乐、灯光和舞台效果让整个画面特别美好,是一段很安静的芭蕾舞,特别棒的一个片段。
1985年矿工们返工的标志是一场关于团结斗争精神的演讲,而本剧也将此很好的表现了出来。全场灯灭,群演头顶的矿灯交错照射着Billy,唱着“昂首前行”,既是对返工的自己也是对即将前往考试的Billy.
Billy跳舞追梦和工人为争取利益抗争都是在坚持个性,而作为正在参与罢工的父亲却完全不接受儿子跳舞是戏剧矛盾之一,但后来无意观赏完儿子的舞蹈后发觉,跳舞对于Billy而言就是他可期的未来,最终也将选择的权利归还给了Billy,认可了他的舞蹈梦想。
“永远真诚 永远做自己”
整部剧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愿共勉。
谢musical fans字幕组。
奥奖托尼奖双料。看视频感觉盛名难副。精彩却不感人,是我对本剧的评价。
重舞的剧,却有编舞很赶的错觉,群舞队形的表情都太相似(虽然情绪相似),易厌倦。
相比电影,剧中阶级场面增多,有把社会反思推到面前的意思。而电影,由孩童弃拳击从芭蕾的小事逐渐窥得社会环境全貌的叙事,对我而言更为舒服。
而这也直接导致了,过重的 笔墨/歌舞 着在了阶级场面和阶级斗争上,弱化了主角小Billy求学的坎坷经历。如,错过面试后,老师至家与父兄争吵,小billy宣泄的踢踏舞。电影中小billy在厕所中满腹委屈到破门而出,随后在厕外空间中做困兽之斗,再到屋顶的疯狂与忘我,随即一跃,踉跄狂奔,最后跳出了GENNE KELLY经典的aeroplane step直到撞上那堵生锈的金属高墙。他那机关枪般的tap令人终身难忘,他的愤怒、委屈和撞上生锈高墙的无可奈何都随着舞步进入了我的身体。而剧中,小billy的情绪却主要来源于他的嘶吼与摇滚乐和弦,而非他的动作。将舞段与斗争场面结合的做法固然精彩,并且颇有德米尔梦幻芭蕾表人物情感诉求的妙用。但,由于编舞或叙事手法的问题,导致了没有电影中纯粹直接的舞段来的感人。精彩却不感人,原因值得深思。
再者,高潮的部分,也就是对billy人生起到决定性命运的时刻。电影中为billy与michael在体育馆跳舞,被父亲发现,billy鼓起勇气,就势一舞,感动乃父。该舞段幼稚与坚毅共存,生涩与惊艳同在。使观者叹天赐璞玉又在情理之中,颇具难度又能使观者代入其中。振奋人心,动人发抖。剧中为面试后,考官问billy跳舞时的感受,billy先歌后舞回答了这个问题。这首歌我很喜欢,歌词很棒,将电影台词改编的不落俗套有新鲜感,小孩子使用的单词与描述格外有力量。然而舞蹈部分,在这本应为全剧最高潮的位置,个人认为比较失败。正如电影中老师的台词:
这不在于你跳的如何,而在于你如何去跳。
剧中billy的舞段却反而有禁锢、有束缚。歌词中的“好似一切都消失了”“像火像电像鸟”都没有体现好。 这是导演、编舞与主角经历的训练体系共同造成的。
以上浅见。
个人更喜欢billy elliott电影,欢迎喜欢本剧的朋友来讨论、反驳。
尽情舞蹈。
音乐剧版无论在题材还是设计上,都远胜于电影版,但或许由于媒介和时长的原因音乐剧版没有电影版知名,这有些遗憾。
音乐剧版的小男主(艾力厄特·翰纳 Elliott Hanna)太可爱了,虽然像荷兰弟但我认为比荷兰弟帅,希望前途光明,为艺术做出更大贡献。翰纳的外貌并没有掩盖他为之付出的努力,在将近三个小时的舞台上,连续完成了多个难度相当大的表演,其中有三、四幕都非常惊艳,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是仅凭天赋就可以实现的,需要高强度的反复练习才能实现如此高的完成度。而且不仅舞蹈上让人印象深刻,歌唱、表演和台词都非常准确且灵动,虽然我没看过其他版本,但14年这一版是我认为最好的一版。至于这音乐剧本身,乐曲较为普通,舞蹈编排和人员动线排布倒十分优美,最奇妙的是舞台的装置设计,场景通过升降推拉而呈现和隐退,舞台空间通过机械结构得以流畅地重构,空间的重构意味着关系的重构,场景的变化意味着时间的变化,在新旧空间演替的过程中时间被差分,舞台上时空的奇妙变化实现了“一镜到底”式的“蒙太奇”。
老师居然是十周年的芳汀诶!这版Billy真的是长得太好看了,腐国的小正太简直都媲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看Matilda的时候就觉得,西区的儿童演员能力简直不可思议,这样难的表演,这样的完成度,我国成年演员能做到的都寥寥。最好看的谢幕,最后演过Billy的孩子们一起出现真是感慨。
看了這個打算買天鵝湖的票了(。
一点也不输给电影,主演的男孩太灵了!唯一觉得遗憾的是没有觉得很悦耳的歌。
Eillot Hanna这个小孩子太绝了。大小Billy那段震撼人心。
戏剧日前就看完了。两个体裁都如此地道(以及不同,部分明暗场的选择正好相反,配角性格也不同)直接,华丽,超出日常。没有外景的80年代也很生动。停在考入学校,在大时代中逃脱了一尾鱼
虽然在我心中的Billy Elliot永远是Jamie Bell 但Elliott Hanna实在是太灵了 坐在第一排看过现场的人表示活生生的被萌出了满脸血 Jamie Bell塑造了一个皱着眉说着脏话带着点稚嫩的男子气概但一跳起舞来就柔软灵动的舞蹈少年 Elliott Hanna则是一个更纯真可爱的Billy 给双人天鹅湖点10个赞
原著电影一直在心中有个位置,因此音乐剧从05年开发上演一路追来。比电影更多着墨了罢工和阶级矛盾(低中高都有),solidarity forever大赞。期间被感动多次落泪,最后把欢乐带给观众也是音乐剧一直能连演十年成功的因素。LiamMower每次出场都带来轰动!最后27位billy出场感人!主演ElliottHanna棒!
比电影版更精彩。又搞笑又感人。导演太会拍了太会挑演员了。小主演太perfect了。最后居然出现那么多billy。
演员们情绪从头到尾非常饱满,虽然更喜欢电影版的张驰,但音乐剧版也还是挺喜欢的。男主演的体力太猛了,简直跳满全场了,说是有个双胞胎一人演一半我都能信。
三个小时左右稍显冗长,不过好几处的舞蹈唱功简直都要被净化了,特别一大一小旋转椅子那一段,整个都觉得是被分解纯净的过程,小男主也是格外灵动,就是口音难懂了些。音乐剧的缘故没有电影版那么触动人也是难免的,可喜的是电影中友爱激萌的细节都有体现
这版Billy太灵了,完全不输给电影(一口气演3个小时还要唱歌,小正太长大后不得了!)双人天鹅湖那段太惊艳,全家抱头痛哭那儿依然被戳得肝颤。“跳舞就像鸟儿在飞,就像电流,就像自由。”有的孩子——生来就是为跳舞而活的。
回望留英期间的观演,最爱的音乐剧还是这一部...唯一一部二刷的。(还有一部《天使之城》想二刷实在没机会)
草这个好感动哦,哭完笑笑完哭的,一时不知从何夸起。每个演员都很好,哥哥爸爸把自己演哭了都…场景转换有趣,Elliot Hanna很有灵气,有点神似铃铛(不是演比利的铃铛是比利铃铛这些名字绕不出去了233333)看他明明踢踏跳得好却非要去tda尬芭蕾还没名次真是23333…最后谢幕时荷兰弟居然是空翻担当!
未看
一上来几段工人警察斗争穿插小孩们的芭蕾就超震撼,奶奶的回忆还有大小Billy共舞美到我说不出话,小基佬换装可爱哭,这么多这么妙的舞美场景设计难以想象电影要怎么表现??每段舞蹈都太有表现力,不停在起鸡皮疙瘩,Like electricity, electricity~~~
和电影版相比,音乐剧把工会斗争贯穿整个剧情,并成为推动billy成长的重要线索。奶奶回忆爷爷老师念妈妈的信圣诞节唱歌首场卡司托起billy跳舞飞翔每个小场景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转场设计太绝了收下“反叛者”的钱,意味着什么?billy跪在地上捡起钱,背后标语labour isn't working 特别刺眼工会斗争的目的是什么?父亲看了儿子的舞蹈,决定退出工会去工作,工友们50分的凑钱,还不够去伦敦的路费,然而背叛者衣着整洁,一下子拿了几百块
大小Billy双人舞那段太精彩
Bravo,太燃了,原电影已经够燃了,没想到剧版简直燃到爆炸,感动到涕泗横流。Elliott Hanna和Liam Mower一大一小Billy双人天鹅湖如梦如幻,最后所有版本的Billy谢幕,所有人都在喊Bravo,太棒了,太经典了,终身难忘的回忆。
Billy Elliot 本身就是一个好故事。拳击与芭蕾,力量与轻盈,传统与新生,负隅顽抗与自我舒展,生存与理想。在80年代撒切尔铁腕镇压劳工的背景下,矿区救助站一个男孩看似不合时宜的发梦。电影可以用各种细节的铺陈突出真实感,讲好故事,不用过度煽情就足以动人。音乐剧则是突出情绪,通过声音、光线、舞蹈动作的调和、在有限空间里极尽渲染(尤其是踢踏舞和芭蕾的交错),戏剧效果拉满。(相较于电影版,女老师的形象似乎更丰满。“你们正在打的仗两年前就输了”。“未来,你会发现我教你的都是二流水平。”“-我会经常回来看你的。-别回来,这里没什么值得怀念的。”好想看现场版啊!
比电影好看N倍!开头就被群戏震撼了,少年和青年Billy一起跳那段太美了。内心中仅次于LesMis的音乐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