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伴随我长大
记得某人跟我说过,当你已经开始回忆的时候,就说明你已经老了。
那么在我慢慢“老去”(咳咳)的这些年中,我本来是一个不爱看电视的人。因为从小我就是崇洋媚外的卖国贼,所以看的都是美剧,看过一季绝望的主妇,也看过CSI,还看过几集hero,天天听到大家讨论的prison break。突然发觉,没有任何一部电视剧,会像我最为钟爱的X档案那样,打动我,让我深深回忆那些伴我长大的岁月中,是对年少青春的怀念,还是那些孤寂夜晚的唯一陪伴。
我从13岁到18岁,每周日的九点一定雷打不动的守在电视前。最开始凤凰卫视是给两个主角配音。那个女配音的声音十分好听,柔柔弱弱,悦耳动听。然后估计是凤凰卫视的人懒得配音了,就直接放上中文字幕,我突然发现原来那个女主角的声音还是很好听。英文与中文的发音机动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很多女孩子的声音也略微低沉,很少有中文能够达到的娇媚甜润。于是女主角史卡利成为了我的偶像。
其实在美女如云的中西部,还是在异国美女潮水一般的加州,她都不算美丽。但是她聪明,独立,又主见,可以不遗余力追求自己的信仰,可以让科学的一切在她掌下。她的智慧无疑是一个女人最好的装饰。我想也许在那个时候,我就想成为那样的女子,聪明绝顶,对自己的未来有足够的信心去掌握。
最开始的时候,每一集都有几个可怜的家伙死于非命。一个隔代遗传的精神病让一个女人半夜跑去杀人,胸前刻上sister之类的。害得我(那个时候上初二)早上不敢起床,直到天色大亮,上学迟到。有一段时间中国某位人士逝世,我2个月没看成此电视剧,让某位伟人在我心中的印象大打折扣。
两年之后我转移阵地,生涩难懂的英文和数不清的医学术语让我依然坚持看了下去,直到我能够勉强懂得故事情节。其实在今天看来,这部电视剧的对白十分精彩,用词准确,词汇繁琐但是绝对适宜。如果不是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些遣词造句也未必容易懂得。故事情节多次都有更深层的含义,我今天才能够逐渐看懂。
我想在我内心深处我其实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只是那些灰姑娘遇到王子的言情小说,门当户对的浪漫邂逅,一起慢慢变老的岁月蹉跎,甚至是鲜花华衣的舞会,都已经不能够打动我。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邂逅的第一份感情,就是这部电视剧宣泄的。
他们日夜相对,彼此信任,却从未越过雷池。他们不是不爱彼此,只是不知道自己的爱可以延续。在那些漫长的九年里,彼此拯救,让这个世界看到了更多。信仰,价值,无私的给予。当这个世界背叛了他们,他们一起仓皇的逃离,在那个沙漠中无尽的天地间,终于坦诚相对。
在我慢慢长大的那些岁月里,我见识了那样纯真无私的感情,于是懂得,他们是再也不会分开的了。也许外星人会进攻地球,也许政府阴谋会继续颠覆这个世界,也许什么都不会发生……在这么多年慢慢沉淀之后,没有什么能够比那种情感更加深厚,更加牢靠。9年以后的结局,在那个沙漠中的小小旅馆,他们手指相握,面临不可知的明天。我突然懂得了很多。
我懂得灰姑娘的故事不过是所有女子年少时代卑微的梦想;我懂得天下恩仇意快不过是男子白日的梦想;爱情不是你恨我爱,不是天地颠覆。她是默默的付出,把对方的感情放置自己之前,是无私是共同面对这个世界和命运带给的未知的未来。没有任何一本书描绘过这样的无私,我却在这里看到了。
科幻的电影层出不穷,奇幻的故事更新换代。星尘中的金发少女对爱的忏悔没有打动我,射雕侠侣中的16年等待没能够让我记住一分一毫。但是6年后的这个夜晚,我却不由自主想起这部伴我长大的电视剧,和它用尽所有的沧桑描写的纯净无致的感情。
我曾经以为我拥有过这个世界,但是我想拥有的不过是你。
2 ) X Files Closed
19.8.2007 晚上1:45,終于看完所有的X Files,這部伴隨我青春期,奠定我科幻世界觀的長達9季的連續劇。沒有一點睡意,十幾年前的某個星期三晚上,當我第一次在華視頻道看到這部連續劇的時候,我希望這部連續劇永遠不要完結,當然也不會想到我看的最后一集X檔案的地點會是在科隆的一個小閣樓中。
雖然我有“如果喜歡某種東西,就會想研究得徹底”的geek潛質,但基本上來講,我其實是一個偽geek,X檔案是我能想起來的真正geek的東西的其中一種。對于我來說機緣巧合的是,它出現在影響人一生最大的青澀的青春期。
每周三晚上都朝圣般等著華視播放由xx珠上等翻譯的臺版X檔案(穆德和斯卡利是我唯一承認的中文譯名,讓“莫爾德”之流的港版翻譯見鬼去吧),如果碰上梅雨季節,天線信號有時會差到令人想砸了電視機,即使這樣,我記憶中還是有幾次硬是在一片雪花之中艱難地識別大體的人形和字幕,我不知道這樣的經歷是否對現在我所從事的遙感成像研究是否有所裨益。偶爾八字合上了,甚至還錄了幾集畫面清晰得讓人感動的X檔案,上高中后還借給黃諾看。VCD流行開來之后,偶爾會看到有幾集X檔案在賣,我基本上看到就買,我爸有點為難的說到,如果X檔案全出,那買起來也是很吃力的事情,當時我的希望是,有多少出多少吧,哪能體會大人持家的苦處(同樣的話,我爸也曾經在我買了一堆2拼1的衛斯理的小說時說過,當時哪能想到現在硬盤里面的20幾兆的衛斯理全集隨便看)。
電影版Fight the Future出了槍版之后,我興奮地馬上掏錢買了下來,不顧相識的影碟店老板的告誡,回家之后塞進那臺當時還算比較高級的奔騰100的4倍速CDROM里,用超級解霸看了起來,當時對X檔案近乎虔誠的喜愛使我對電影播放過程中攢動的人頭、影院級的回聲效果、不時變換角度的偷拍畫面、oldschool字體(就是那種類似隸書的在錄像帶時代廣泛流行的字體)加明顯聽譯出來的字幕表現出現在看來驚人的寬容,當時真是100%地專注于劇情,還記得笑面人死的情節讓我惋惜不已(在第五元素里面,他扮演了一開始被黑洞吞噬的艦隊隊長,我當時傻到怨嘆怎么能讓這種大人物演跑這么個龍套,從而覺得第五元素侮辱了X檔案(干,這是什么邏輯))。
在最初上網的那陣子,我經常用yahoo搜x files,搜到過臺胞的x病人,還定了它們的電子郵件雜志,感嘆他們能注意到電視電影中的隱性廣告,羨慕臺灣網友能收到傳說中的X形磁鐵,看在美國的網友聊她看到大衛杜楚尼的花癡八卦,看了幾位主演的比較性感的圖片之后,我曾經難過了一陣子,青春期的少年分辨不清角色和演員的關系吖。年少的激情容易讓人做出傻事,我甚至還為X檔案寫過現在看來很惡心的推薦軟文,發在了已經幾百年沒有上過的新浪論壇,我甚至不知道現在新浪還有沒有論壇,現在不會只有博客了吧。去年從一張軟盤中找到其中一篇軟文,筆名是cancerman,看得臉紅,人總是要為不成熟的過去買單。
作為fans,基本上把和X檔案有關的游戲都買了,其實只是1個2張的資料碟和7張的冒險游戲,資料碟中有每個案件的X檔案,像是劇情簡介的東西,我打了厚厚的一本,帶著上了大學,美其名曰學習興趣兩不誤,只是直到幾個星期前忍痛賣給收廢品的時候,我還沒有完整看完一個case。
為了表達我對X檔案的熱愛,我和我爸在大行李箱上用白色油漆寫上X檔案字體的“the x files”,其中x外面還有一個圓圈,是用鳳梨罐頭瓶子印上去的,遺憾的是,那個箱子自從我進了大學,4年期間就再沒有離開過宿舍行李架的第3層,沒有機會拿它當作和其它宅男接頭的信物。到了北京,才接觸到之前從未聽說過的(不是傳說的)打口碟,終于買到了一張只有最外面一首歌被鋸掉的X檔案電影原聲CD,自己壓了之前在網上苦尋不得的X檔案主題曲的mp3,當有了能播放mp3鈴聲的手機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X檔案的主題曲作為鈴聲,又是基于想在人群中發現宅男的樸素的心情:
“這鈴聲是X檔案吧,你也喜歡看X檔案?”
“吖,對吖!”
這樣的對話從來沒有出現過,因為等到我能用上用mp3做鈴聲的手機,X檔案已經在美國完結了,大學生開始看美劇的時候,已經是friends的時代了。而我,說實話,也不再對X檔案癡迷了。
關于X檔案,我最大的遺憾的是,到現在也沒有看到那張著名的“I WANT TO BELIEVE”海報在賣,我用家里的噴墨打印機打印的第一張圖片就是那張海報,效果慘不忍睹,而且畫面下方的那片森林花掉的墨水著實讓我爸心疼了一會。為了圓這個夢,我甚至想在洗結婚照片的時候讓他們順便幫我放大這張海報,但是第六感告訴我存在不可名狀的外部威脅,終于還是沒有說出口。但我在大一金工實習的時候,曾用電控機床在一塊圓形金屬片上刻了一艘UFO,由于空間有限,只在下面刻了“I WANT 2 BELIEVE”,我把這個得意之作拿來當鑰匙扣,但隨著一起災難性的鑰匙丟失事件,從此陰陽相隔不再見,希望它落在某個有心人手上,能看得出幾個字母上面的那幾條線表示的是飛碟,而不是漢堡之類的東西。
僅以此文紀念我的X檔案歲月。
2007.8.19 3:50
p.s.X檔案里面我最喜歡的是第67季時肆無忌憚的黑色幽默,在堅實的收視基礎上,大膽地常識了各種拍攝手法和題材。最近看的的最后兩季著實乏善可陳,尤其對于穆德受到生命威脅失蹤躲藏起來的情節,我只看到制作人為了兼顧大衛杜楚尼厭倦拍攝做出的妥協,完全喪失了劇情的合理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bb161701000e7k.html 3 ) 追逐真相的西西弗斯
当初许下宏愿,说起要补全《X档案》的时候,朋友说这个浩大的工程完成怎么也得需要一个月,现在回头去看,看完全部九季+剧场版【重启不打算看了,见不得美人迟暮】,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9102年花两个月去看1993年的剧,不能说每一秒都值得,但可以讲,我已经不愿意回到没看过《X档案》的那个时空和宇宙了。
这部剧今天看,当然有非常多的毛病:
打着科幻的旗号,其实走的主要是神秘主义的路子,变异人、外星人、各种神奇疾病,就算勉强还有可能存在,什么徘徊在老宅的幽灵情侣、能帮人实现三个愿望的精灵,都不禁让人头顶问号发出天问:这真的不是《一千零一夜》吗?
因为是长线作战,单元剧形式,每集的气质也都不大相同,尤其明显的是前面大概五季都还比较老实本分,案件大体黑漆漆、阴惨惨,到第六第七季已经完全放飞自我,温馨、搞笑气氛的剧集比例增加,虽然我全都要,两种都很喜欢,但如果能一以贯之的话,是不是看上去更像一个完美的完成品呢?
人设和人物关系经常魔改,十分伤害感情,Smoking man这家伙也太热衷于给别人当爹了,Samantha被绑架的原因、现在活着还是死了也是三番五次糊弄人。第一季第一集出场的Scully因为两个蚊子咬的包就大惊失色,吓得抱住刚认识的同事Mulder,甚至连头发都算不上是后面标志性的红色。
前后逻辑其实说不太通,主线大阴谋三两季一转,最后填坑也很不能以德服人,我知道这是长寿美剧惯有的毛病,但还是有一些别人家的美剧完美收官,做出了很精彩的最后一集,咱家《X档案》要是也能那样的话,该有多好。
说了这么多,转折还是要来的,我们《X档案》太精彩了!我们,我们,我们,我提起这部剧集,很难忍住不在前面加上这个亲亲热热的我们,上一次遇到这么钟爱的美剧剧集还是很遥远的想不起来的时刻。
它超绝的想象力、创作形式,不仅仅是优秀,简直可堪伟大,1993年,BB机都还在使用呢,传呼台还没倒闭呢,《X档案》已经有各种高精尖科技预言的故事了,还有“土拨鼠日”式的时间loop、倒带人生、罗生门、虚拟电子游戏、伪纪录片、打破真假壁垒的好莱坞特辑,领先时代20年,这些年多少先进的技术,拍了多少类似的美剧,也再没能超越。
最重要的是,《X档案》带给了我们永远的Mulder和Scully:
Fox Mulder: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牛津大学,心理学专家,博闻强识,比起各种美剧中酷爱的军队壮汉型FBI,更像是学者,平生爱嗑瓜子,爱看黄色杂志和录像带,妹妹失踪,爹妈接连去世,遇到各式各样的误解和阻挠,可他还是坚持追求真相,妹妹失踪,爹妈接连去世,遇到各式各样的误解和阻挠,坚持追求真相,可他还是没丢掉幽默、温柔、好奇的好性格,愿意相信一切荒诞不经的故事,在怎样的情况下,也能不慌不忙地说笑,我其实是有点害怕变异人和外星人长相的,我其实跟Scully一样是科学至上不相信阴谋论派,但有Mulder站在面前,怎能不让人觉得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可怕的,一切恐惧都能在他谈笑间冰消雪融,怎能不让人觉得,你说的都对,我全都听你的!
Dana Scully:早在我没看剧之前就已经心折,那是看了一篇评论,上面说到:Scully得知Mulder去世,在他家中缅怀,突然外面有人敲门,打开一看是Mulder走了进来,然而Scully开心了一秒,下一秒立刻说“这是你自己的家,你为什么要敲门?你是谁?”,这就是我们死理性派的Scully,尽管总有人质疑嫌弃她总是跟Mulder作对,提出不同的想法,但这才是狂人Mulder需要的。Scully对Mulder之好,已经融入血脉,为了他,牺牲了事业,失去了姐姐,失去了生育能力,第八季Mulder失踪,她提起他曾经说过的话,去见他的朋友,遇到不相信的幻象毅然开枪,因为“那是Mulder会相信会做的”,见到跟Mulder一起被绑架失踪的重伤女人,想起Mulder可能会受苦,也要默默流泪,见到Mulder尸体立刻发疯,是有些无聊的第八季最让人感动的看点。
他们两人是最纯粹最好的同志和爱人,这种男女搭配一起破案的形式,几乎是所有这类美剧的标准配置,可是那些人总能追查到真凶,总能报仇雪恨,而Mulder和Scully找到的犯人总会逃脱,查明的结果总被人掩盖,疲惫无望地追求真相的过程中,他们是彼此唯一的伴侣,这是爱情,又比爱情来得更好。
我永远不会忘记:
他们在旅馆里或躺或坐,随意平常地聊起自己的故事;
伪装夫妻“扮家家”的时候,多么和谐又淘气;
Mulder几次半真半假地说“嫁给我吧”“咱俩什么时候去挑瓷器”
Mulder在听了一个最好听的棒球与外星人故事后,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把Scully叫上,在深夜球场一起打棒球;
他们在夜空下解开心结,说:我们将安息在古老的星光里;
在解决了千禧年邪教案件后,看着电视上2000年即将到来的倒计时,看着那些亲吻的情侣,怎么轻轻转过头,很自然地第一次接吻,而这时响起的音乐是《友谊地久天长》:怎能忘记老朋友~~~
这是我见过最妙的接吻,我也想象不到有另一首曲子比《友谊地久天长》更合适。
想对所有还没看过的朋友说,去看吧,有一整个美好的世界在等待着你,enjoy the journey,THE TRUTH IS OUT THERE!
PS:最后来一点点硬货:
1. IMDB上《X档案》单集评分上9的是:
S01E24
S02E16、S02E17、S02E25
S03E02、S03E04、S03E20
S04E02、S04E07、S04E20
S05E02、S05E12、S05E20
S06E04、S06E05、S06E12、S06E14
S08E21
2. 《辛普森一家》中和《X档案》相关的是S08E10,请了DD和Gillian Anderson配音。
3. S07E19,是DD自己编导的,有整个《X档案》背后的男人Chris Carter闪过。
4 ) 第一季幕后
构想
上世纪90年代初,FOX邀请克里斯·卡特进行电视剧制作。卡特当时正在参与 Walt Disney Pictures 的喜剧节目,但苦于无法感受到迪士尼工作的意义,遂接受FOX邀请。当时有报道称多达370万美国人有可能被外星人劫持,再加上1974年的电视剧《考查克之锦衣夜行》( Kolchak: The Night Stalker )、水门事件等素材的积累,卡特开始构思这部《X档案》。1992年,序章剧本完成。
卡特最初的计划被FOX高层毙掉。几周后,他重新制定方案并获得了制作许可。经过进一步考虑,卡特找到了 Daniel Sackheim(曾参与制作《纽约重案组》),请求他的协助。两人从1988年纪录片《细细的蓝线》以及英剧《头号疑犯》中获得很多素材。其中又以卡特年轻时看过的考查克和《阴阳魔界》的影响最大。执笔序章剧本时,他借鉴《沉默的羔羊》,将主人公设定为FBI探员,赋予其参与调查各种怪谈事件的正当理由;接着又参考60年代英剧《复仇者》,将男女主角定位在柏拉图关系层面。
在第一季制作初期,卡特创设了Ten Thirteen Productions公司,接着就在洛杉矶开始拍摄第一集序章。但因为总是找不到想象的场景(尤其是森林),又将摄影转移到温哥华。
演员
当时大卫·杜楚尼以洛杉矶为中心进行演出活动已有3年时间,他本以电影为事业重心,但看了经纪人Melanie Green拿来的《序章》剧本后,被其精彩所折服,决定参加主演试镜。试镜时需要将自己想象成FBI探员,卡特认为杜楚尼的表演虽然感觉“不够聪明”,但是对剧本的理解能力是一流的,角色导演也对他大加赞赏。卡特回忆说,按照合同规定,他有义务为FOX提供两个演员的选择;然而,他从一开始就相信选择杜楚尼才是正确的。杜楚尼本人则完全没有料到,从签约一刻起,这部剧集竟然连续拍摄了9季。
斯卡莉的选角稍有波折。卡特坚称此角色非吉莲安德森不可,但FOX高层要求男女主角有恋爱关系且女主形象须个高腿长金发性感。卡特以美剧《蓝色月光》为例,解释为何要回避这种设定和后续展开,最终说服了领导。
沃尔特·史金纳(史副局)这个角色的设计与刻板的 "纸上谈兵 "官僚类型背道而驰,他是一只“沉睡的狮子”。演员米彻·佩勒吉曾试镜过该剧的其他几个角色,但都没有成功。这种情况下,剧组又邀请他再次回来试镜,米彻收到通知时本人也莫名其妙。当时卡特一直无法想象米彻该演什么,因为这个演员一直在剃光头,演技没话说但是适合光头的角色没那么好找。在试镜史副局时,米彻的心情非常暴躁,但卡特以为他假装暴躁,认为这个感觉终于和史副局对上了。米彻后来回忆说,没有被其他试镜选上也算塞翁失马,自己最后还成为了剧中的主要角色。
剧本
起初,这个系列会持续多久并不确定,因此全剧的走向也比较迷茫。虽然该剧最初的动力是围绕外星人渲染阴谋论,但剧组认为仅凭这一点无法支撑整部剧集,所以加入了怪物、幽灵等小插曲。其中,还有一些同主线剧情无关的外星人登场,比如第一季的第九集《space(太空惊魂)》。
在第一季结束时,卡特和工作人员已经想出许多神话(Mythology)概念,这些概念后来贯穿所有九季,从第二季开始以比较清晰的形式对观众予以提示。第一季介绍了该系列的反面boss——"吸烟男",并对穆德的妹妹萨曼莎失踪事件进行了部分剧透。第一季最终集《THE ERLENMEYER FLASK(外形混血)》写于1994年初,当时还不知道是否会续订第二季,所以X档案部门被迫关闭。
第一季主题
虽然构思和立意来源于卡特看过的《考查克之锦衣夜行》和《阴阳魔界》,但系列整体的基础还是以与UFO相关的传言和新闻为主。John Edward Mack的一系列著作,则让卡特发现了系列的核心主题。像考查克那样的普通人,凭借主人公光环就能漂亮地解决每个光怪陆离的棘手案件,太过于虚无缥缈,这也正是卡特力求回避的地方。为此,设定上关于超自然现象的调查加入了FBI的特设部门,让观众看起来没有违和感。早期策划阶段,为了让观众产生现实感,计划将大部分剧集的内容写成“让人误以为是超自然现象结果被揭露是骗局”的故事,但是从主人公设定为FBI探员时,这种策划就已经打水漂了(第三季第20集除外)。
同样在早期策划阶段,两个主要角色就已被定义为"追求真相者"和"怀疑主义者"。前者自然是穆德。后者对应的则是丹娜·斯卡利,该角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沉默的羔羊》中的朱迪·福斯特,剧组决定这个角色需要显得“真实”,“哪怕现实中有这样的人也不奇怪”,而不是电影公司力推的性感型角色。
在第一季中,随着主线关于外星人的阴谋论浮出水面,其他毫无关联的支线也丰富多彩。导演Daniel Sackheim说没有固定风格就是X档案风格,这种无定势的做法让剧组的每个人都试图拍摄一部吓唬观众的小品电影。
大部分来自维基百科资料,自行编译了一下
5 ) 纯少年故事
很喜欢里面永远是湿漉漉的马路,昏暗的路灯,黑色风衣,永不可见的真相和失望的表情。可以忘记自己只不过是庸碌的凡人,想起早已迷失在过往时间里的模糊美感。
Mulder一次次地说:“我看见了!它就在哪儿!”——YES,THE TRUTH IS OUT THERE,可惜在少年的时代,世界就是这么清晰,而自己却如此无力,除了愤怒和自嘲,少年不能再做些什么。等到慢慢习惯了这一切,就长大了。
Scully就像一个耐性而无可奈何的母亲,最后却认可了那个不成熟的世界——现实中,这是不可能滴,所以我一遍遍地在昏暗的灯影下,看这纯少年故事。
6 ) 心中的经典男人
今天,2006年8月7日,DAVID DUCHOVNY 46岁生日。
尽管心中的DUCHOVNY永远是33岁时的样子,但不得不承认如今他已是我父亲的年纪。
再也没有比见证岁月摧残一张脸更残酷的事情了,尤其当这张脸是你所钟爱的时。从《X档案》第一季到第九季,我眼睁睁地看着时间在DUCHOVNY的身上留下了那么清晰的痕迹:皮肤松驰,头发稀疏,身体发福……那个英气逼人的男演员终究离我而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执着于梦想的导演。
我毕竟还没有肤浅到只看重一个人的脸。尽管今日的DUCHOVNY美貌不再,但他无可替代地成为我心中男人的经典。
作为一个忠实X档案迷的我,在初接触《X档案》时确实曾被男主角MULDER固执冷漠的独特气质所吸引。但随着对剧情的深入理解,我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X档案迷,我更多地关注剧集所传达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对世界的剖解与展示。而且,作为一个女生,似乎更偏爱女主角一些(详见scully一文),为由MULDER导致的女主角的惨淡命运而忿忿不平,从而对mulder心生些许怨恨。
我说这些意在强调,我心目中的经典男人是DAVID DUCHOVNY,而非他扮演的MULDER。
他走过的46年的岁月,散发着奇异的光芒:
13岁时的DUCHOVNY,以获得奖学金的好成绩考入纽约的学院高中(New York's Collegiate School),这是一个曾培养出总统肯尼迪的精英私立男子高中。高中后,在普林斯顿于1982年获得英文文学学士,论文题目为“在Beckett的早期小说中纯粹动机的精神分裂症分析”(The Schizophrenic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in Beckett's Early Novels.)。我并非有名校情结,但凑巧的是,我接连喜爱的三个男演员(DEAN CAIN /DAVID DUCHOVNY /WENTWORTH MILLER)均毕业于美国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顿。这座被戏称为“王子屯”的名校不仅走出了爱因斯坦和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还走出了风度翩翩的DUCHOVNY。
在耶鲁大学读的英文文学硕士,在他开始在他开始演员生涯时,正在写他的博士论文“当代诗歌与散文的魅力与技艺” (Magic and Technology in Contemporary Poetry and Prose)。这篇论文到现在也没有完成。
后来他干过送肉的,大学助教,备办宴会,吧台服务员,还在一些情色电影电视中出演。
DUCHOVNY一直都不是太红,虽然全世界的X迷数目相当可观,但演艺圈的潜规则似乎永远要求演员在电影上有所建树,但DUCHOVNY在电影上的成就可以说凄惨得可怜。《进化危机》中他扮演的那个大学教授不过MULDER的无厘头版,《正面全裸》中他也戏谑地“扮演”了一具裹在塑料布中的尸体,几秒钟的出镜连脸都没露。2005年,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心碎往事》(《THE HOUSE OF D》)出炉,过于个人化的风格让观众有些茫然,票房平平。在这部影片中,DUCHOVNY将他的成长故事娓娓道来,无论影片成功与否,总算是不负他当年投身荧幕的义无反顾。
一番胡言乱语下来,免不了要问自己,到底喜欢DUCHOVNY什么。他聪明、幽默、才华。曾那么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令人艳羡的名校,离开了平淡的学术生活;在事业因《X FILE》如日中天时,他让MULDER从荧屏里消失;他婉拒了《星战》,执著于他那叫《心碎往事》的孩子……
突然间恍然,原来DUCHOVNY身上寄托了我的对于人生的全部理解:执著于梦想、坚定于信仰,走自己的路……
(原文参见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joying 写于2006年8月7日)
该想的都想到了,该拍的都拍到了,后来者要居上要费点工夫
记忆中印象最深的美剧就是这个了吧,突然回忆起那些曾经为了看X苦苦等到十点钟守着凤凰卫视不动地方的日子。又怕又想看,越看越害怕啊~有一集绿色虫子把人包成茧印象深刻啊~
科幻初心,宇宙无敌主题曲以及“THE TRUTH IS OUT THERE”。其实我不热爱阴谋论、外星人、鬼上身,但从101开始就是坚定的shipper,Scully & Mulder Forever!!! 单集推荐:e03 Tooms 出场;e08 冰岛暴风雪山庄;e11 夏娃计划;e21 冰茶对话 "I wouldn't put myself on the line for anybody but you."
这部和Friends,是当年我学英文的入门了,当时都没有中文字幕,只有马来字幕,还是乖乖的每晚守着电视机。Friends看到一半就弃了,X档案是唯一持续看到最后一季的。现在2019,当时都还叫美国影集,现在已经改叫美剧了。最新的两季被一大堆的其他美剧韩剧日剧网剧等风头掩盖下去了,我也一直还没找来看。但,不管历史多久远,过了多久,故事的各种情节可能忘得一干二净,而两位主角的背景设定和刚碰面时侯错综复杂的交集,尤其是女主被委派的任务,对男主的种种怀疑,都还历历在目。这很难得,证明这设定非常的立体,非常准确,非常有记忆点。当时,还被男主的职业影响,一度想要在长大后成为心理学家。可现在。。。(这样说一下子就暴露年龄了吧)
这里就总体的打个分吧,身为X-Philes,不给满分行么?美剧只要过了五季就进入瓶颈,好歹这个经典系列也一路过来了,看完最后一集时完全没有想象中失落、惋惜(因为整部里主角都很苦逼嘛!各种被冤枉被整被黑)反而有种坚定的平静感,X档案,这个经典系列也就结束了~!谢谢有你的陪伴!
A站找到良心UP主,原画撸起来真是分分钟那啥,嘻嘻,童年美好时光,如今精神食量MAX,Scully&Mulder荧幕最佳COUPLE! I Want to Believe!!!yeah yeah yeah~~~
剧慌。从头看介个……算了,找不齐源,暂且放下。而且的确有点儿陈旧了。
當片頭一響起就知道是X檔案.許多無法解釋的現象,讓觀眾只能一集接一集的往下追劇,完全不想錯過或遺漏任何鏡頭.
以外星人開始,以外星人結束。陰謀論還是有關當局在搞「人-外星人」基因雜交的實驗。時代在進步,最高當局則幾千年不變地執著于做類似水稻雜交項目的研製,想到這個就讓人鬱悶。
最近开始了X-档案的review计划,想我当年花费重金买了全套9季的DVD版,现在看来果然值得。有十几个年头的片子了吧,David Duchovny已经开始领退休金了吧,现在流行的貌似是PRISON BREAK吧。。。。不管不管,深沉,坚韧,聪明,无畏的Fox Mulder永远是虚构类人物No.1。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描述X-File,我会用某集Scully说过的一个词:CRUSADE!
终于重看了一遍第一季,时隔这么多年还是精彩到难以超越,倒不是为那些诡异的秘密,而是这样的两个角色在之后再找不出类似的。以前和朋友聊到喜欢的银幕角色是谁,我发现女性我能想到很多位,属于有些难找出“最”的状态,但男性角色就极少,也许还真的就是Mulder吧。
神秘学与阴谋论入门101
e3 “制作更好的机器难道会比人的价值更高吗?”点到即止的开放式结局。
小时候觉得特惊艳,看此剧简直跟做梦一样。记得初一的暑假课外研究报告写得就是外星人~~~~(>_<)~~~~
太喜欢这种一集一个神秘故事的风格了,妥妥的小时候看过的《世界未解之谜》再现,当最后一集外星人终于被拎出来的瞬间鸡皮疙瘩都立起来了。话说片头音乐是不是被周杰版《少年包青天》借鉴了,这曲调也太熟悉了
看了几集,很大的问题是故事缺乏完整性,通常就是“案件-我怀疑是外星人干的-调查-果然是外星人干的-完”。????感觉一记重拳打到海绵上,特别无力。另外女主角真烦啊,一次次见证ufo ,下一集又跟失忆了一样继续和男主角抬杠,我要你何用!
很多人都说BSG神棍,那TXF简直神棍的祖师爷。说它科幻,其实更偏向悬疑、恐怖。前几季以单元剧为主,阴谋论主线在大电影收线,也算清楚,但总得来说,系列构成算是糟糕的,换主角后(其实这主意挺好、本可以发展成胡博士那样的长寿剧…但没反派了)的第八、九季最好看的是新片头。
好想法一堆一堆,有一部份天才一样的构思困在美剧40分钟的框架里不能完全展开手脚真是可惜了。
我像一个十岁的少年,抵不住你的诱惑。
Scully的形象后来直接被鉴证实录的陈慧珊所继承,医学背景,知性冷静。但Mulder比较少在亚洲系里出现,执着孩子气或许可copy,但解人意却不调情、温柔又信念坚定,则需要拿捏分寸感。二人关系不做误会,情感都在淡淡间,一起经历过的,让他们建立起坚不可摧的信任和共情。真幸运,遇上搭档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