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这片刚看完,就得知导演极有可能携第四部长片(距离上一部的《榲桲树阳光》已过去31年)作品参加23年的戛纳,希望导演能进主竞赛吧! 因为这部电影,当年阿莫多瓦好像差点跟福茂吵起来,因为福茂觉得这是一部纪录片,不过最后还是给了评审团大奖。
诚如片名,这片就是记录阳光和时间的!前13分钟,画家都没有作画,而是自己裁剪钉画布,然后定好点,给树叶画点。13分钟后才开始画画,然后老友来访,俩人又追忆往昔,评价米开朗琪罗的神作最后的审判,到了50分钟左右,导演发现雨季早来,根本没有足够的阳光,于是又决定开始画素描了!期间两个中国友人拜访画家的对话,非常便于观众理解画家的创作思路。最后,榲桲果最终成熟,有的被收集起来了;有的落在地上,静静腐烂;来年它又开始新的一轮生长。
画家画的这棵他榲桲树是自己种的,这个榲桲树看起来不高大,但是好能结果子,据说做果酱是最好吃的!为了能在雨中作画,画家还给书和自己搭了一个透光塑料布做的棚子。画家的爱人也是位画家,晚上画家还要躺在床上给老婆做模特,画家突然没了意识,手里拿的东西也滚落在地上了!因为这个镜头,一度让人误以为画家出了什么事,其实是画家啊可能因为白天画画太辛苦了,他躺着躺着就睡着了!
画家想要画一棵树。
或许只是单纯地被枝叶和果实在阳光下的美丽模样所吸引,或许是因为这颗树乃画家亲手所植,因而对其依恋,亦或许这种神秘的依恋来自画家童年时代的和榅桲树相关的一段记忆,一个“原始场景”,一个梦。
于是画家在树前立起支架,挂上垂线,支上画板,摆上一张空白的画布,在地上打下两枚小小的“十字架”标记,一对鞋尖精确地抵在十字架的位置……作为准备的“仪式”完成了。
起初,画家试图作一幅油画。他在每天同一时间来到同一位置,用油画的色彩捕捉光影。光线时时刻刻都在流动、变化、消隐,正如金色的榅桲树果实每天都会比前一天垂落一点点。画家用白色颜料在果子上划上细线作为标记,一道,两道,三道……如同划上时间的刻度。
作为物质实体的榅桲树果实,被标记上艺术的图腾。它成为画家眼中的模特,被表现的对象,从其多维度的实体中抽离出来,成为视觉层面的形象。
在这棵树前,时间很快过去。画家妻子、女儿、朋友,都来到过那个院子,见过秋天里的榅桲树的可爱模样,和它在画布上尚未完成时的表象,这个表象从无到有、逐渐丰满的过程被镜头捕捉下来。
然而这幅油画似乎难以达成画家的心愿。画家懊丧于无法用笔全然再现他所感知到的微妙的光影——人类所能感知的无限(或许这个“无限”对于宇宙而言也不过是毫厘),能够被表达出来的却只有二三分。一切表达或描绘的能力都那么有限。
在一场狂风暴雨中,画家撤走了他的画。后来他面对一位访客这样说,“你总要放弃些什么”。
不过画家没有气馁。他开始另一种表象的尝试:素描。这一次画布上的榅桲树被再度抽离——抽离了色彩,只剩下以线条勾勒的形体。
画家画得很慢。在画布上的榅桲树慢慢成型的过程中,秋天过去,天气越来越冷,自然界中的榅桲树开始落叶,有一天,画家在树下发现了一颗掉落的果实。他拾起来,捧到面前嗅它的味道,过了一会儿,又把它放回到原来的位置。
“你能在榅桲树果子掉光之前画完吗?" 那个访客曾这样开玩笑地问画家。画家没有回答,只是笑。
也许他也没有信心。毕竟果子长大得那么快,时间无声息地流逝,卷走的不仅是一棵树的四季,还有画家和他的老友的青春。眨眼间他们已从高等美术学院里走路生风的少年变成两枚大叔,在院子里缅怀往昔,操着跑飞的调子合唱昔日的歌(唱了两遍)。
而画家笔下的画,艺术家为这些创作投入的时光,于这个世界而言有何意义?这个平淡的院子里发生的事件,和院子外千千万万个窗口里的生活有何关联?在马德里火车站每天都有列车飞驰而去,院子里的收音机时常播放着遥远的新闻——那些历史事件虽铭刻着时间,但和这个院子里发生的事情有何关联?此时此刻,似乎画家就只是在画那一棵树而已。
掉落的果实越来越多了。
那天画家在树前坐了很久,身边放着那两幅未完成的画。随后他从树上摘了三棵尚饱满的金色果实,然后搬走了所有的画具。“结束了”,他说。
画布被放置在画室。当画家在画布前凝视那还未画完的榅桲树时,他的女儿们和房屋修理工去院子里摘下了一些果子,闻它们的清香,把果子上的图腾(白线记号)冲洗掉,然后品尝它们(“味道有点像梨子”“榨汁会更好喝”)。作为视觉形象和艺术缪斯的榅桲树果实由此回归为物质实体,回到它最初的属性。
它们最终会成为人们的食物,或者在树下的泥土上慢慢衰老、褶皱、腐烂。一个生命体最终将消亡。然而从某种意义上,它们永远存在——在画家的画布上,它们凝固为一个瞬间,那个瞬间由无数个瞬间构成,永恒地召唤起一段灿烂的生命记忆。由此说来,艺术家的表达虽无法穷尽感知的无限,但至少留下了吉光片羽,作为生命的纪录,作为存在的证据(就像那三个房屋修理工的休息间,片中有几次叠化镜头呈现了人们离开后的空场。但留在那个空房间里的东西,比如削下来的榅桲树果皮,却证明他们曾经来过)。
而这个“创造永恒”的过程(画家创作的过程),被电影摄影机拍摄下来。Representation of representation。摄影机还拍下了掉落的果实的衰亡过程,直到第二年春天,毛茸茸、圆乎乎的小果子重新挂满了枝头。在某个镜头里,摄影机和榅桲树的同时倒影在一面墙上,树影随风摇晃,摄影机(尽管看不见但可猜测它)持续转着。这里说出了一些关于电影和绘画的奥秘:绘画凝固瞬间,而电影捕捉时间的流动,并将观看者带入到那段流动的时间中。
的确,《榅桲树阳光》不只关于艺术,也关于时间(这是导演维克多·艾里斯的一个母题)。人的时间也即生活本身。我们看到维克多的摄影机忠实地纪录下这一段生活,看到画家日复一日地画画、走动、和人交谈……一切都很平静,甚至于平淡。然而,我们却渐渐迷上了那个院子、那棵树、那群人经历的时光。我们渐渐对艺术家和艺术有了一点点理解。乃至于,只是看着那棵安安静静站立着的榅桲树,在还未意识到之前,就已红了眼眶。
屋子面前是一棵画家4年前亲手栽下的榅桲树。他说当阳光照在那些累垂的金黄的果子上感觉很美。他试图把那片刻的美用画笔捕捉下来。所以影片的一开始,他一丝不苟亲自开始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钉画框,绷上画布,在果树周围挂上标线,在果子和叶片上做标记……工作间隙他专注凝视金黄的果子,细嗅成熟的香味。然后工作继续。光线转瞬即逝,果树重新没入阴影。他只能等待新一天的到来,延续上一天的工作。
一整个夏天他投入自己的工作,但因为光线和天气的无常,他终究没能用油画形式将这难以言喻的美成功捕捉。于是他重新起步,尝试换做素描。时间从不停留,果子一天一天因为熟坠而下沉,被越来越多的斑点覆盖。从夏入秋,再到冬,严寒让画画也变得更为艰难。他的工作仍然没有进展。直至某天他在画了一半的画前沉默良久,摘下几颗果子,扯断标线,把画框搬入室内,放弃了工作。
后来是他的妻子为他整理妆容。他穿着整齐,肃穆地躺在一张空旷房间的床上。然后他的妻子回到画框前,这一画面几乎已经完全呈现在妻子的画布上。他的手里握有一张照片,照片泛黄,年轻时候的自己站在古希腊帕特农神庙前。他自言自语,我们去旅行吧。妻子问他,去哪儿?他说,希腊。照片变成了一颗布满细碎切面的水晶球。他躺在床上用两个指头捏着水晶球不停地旋转,然后水晶球滑落,他的手臂随之垂了下去。
我不清楚画家是否在那个时候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似乎是个令人遐想的开放式结局,充满隐喻。
有的影片拍得沉静。漫长的两个小时几乎没有对白,只有大量充满隐喻的细节。但结束的时候犹如一颗大石抛入深深的湖水,激起巨波,涟漪滚动,很长时间无法平息。那一面大湖,是观众的内心。
“我在塔米洛,在我出生房子的前面。穿过广场,我可以看到一些树。这些树以前是没有的,我认识榅桲树绿色的树叶,和那些金黄色的果实。我的父母和我站在树下,还有一些人,我不知道让他们站在什么地方。我可以听到我们的声音,我们安详地聊着天。我们的脚陷进泥地。在我们的周围,在树枝上面,挂着金黄的果实。黑色的斑点慢慢覆盖了它们的皮肤,在寂静的空气中,我感觉到它们的果肉在腐烂,从我站着的地方,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也看到了它们的腐烂,好像没有人注意到榅桲果在阳光下腐烂。我真的无法描述,很清楚,但又很模糊。榅桲果逐渐变成了灰烬……这不是夜晚的光线,不是黎明的光线,也不是拂晓的光线……”
伴随画家沉静的画外音,是墙面上寂静浮动的树影,画家沉睡的面容,还有兀自落在泥坑发黑朽坏的果子,它们原本金黄,散发诱人的香味。
生命中一些东西注定无法与任何人分享。那是一个人梦中美好的秘密花园。无论走出多久,走出多远,最终也还是要回到这一片属于自己的私人基地去寻求慰藉,那是他生命最初的原点。如同妻子从地上捡起来又放入他口袋的那颗心爱的水晶球。最后他还是注定要独自一人带着属于他的无人理解也无法分享的斑斓遁入虚无。
甚至因为无常,那个属于他自己的隐秘安全的地方也有可能一夜之间消失不见,让他无家可归。就像那些注定随季节变幻腐烂的果子。他因为无法捕捉它转瞬即逝的美而喟叹,总有一些东西不得不放弃。
电影很美,但是无奈也残酷。
二.技进乎道
既然是作为研习洛佩兹“测量法”的资料来看《榲桲树阳光》这部影片的,当然绕不过作为技法的“测量法”本身。老师介绍说,因为人的大脑会把眼睛看到的东西进行加工,比如把弧线归纳成直线。洛佩兹先生不满足于传统的透视法,致力于通过测量更为准确地表达对象的本质。这里有对于所画事物的最大尊重,也是自己精神上的一种修炼。也就是说,这里面有着技与道的关系。只是语言描述不易理解,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装置和工具,经过实际练习之后,就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了!
虽然我不是画超写实的,但画了十五年,形准有一定基础,练习的过程中还是感到用和不用测量法确实是有差异的。同时,也会很自然地产生思辨:一方面客观数据修正着主观观察的失真,另一方面测量也是人的行为,也会因种种原因造成误差。例如我们是坐姿,对比电影中洛佩兹先生的站姿,我们身体位置活动范围更大,易于造成误差。所以,我们在用测量修正主观的自以为是,同时对画面上由于误差造成的不合理的点,也不能没有主观的判断,也要加以核验纠偏。这些体会让我想起孔子所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当然这句话有多种解释,历来不少争议,但是此刻我真是感觉到恍然的明亮:主观与客观两端,要随时兼顾,观照反思,修正补充,才能避免偏颇!
洛佩兹先生为什么要用测量法去画明知在不断生长变化的榲桲树呢?我问过老师,他回答:“使命感吧!洛佩兹先生知道自己会在美术史上留下什么的。” 影片中洛佩兹先生对夫人和朋友们赞叹榲桲树有多美的时候,他眼睛里的光,像孩童一样单纯明净。这位西班牙人,成长于西方哲学发源的欧洲,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一定有着大海一样深沉的思想!从网上资料里,看过有人和洛佩兹先生讨论测量法的谈话记录,关于具象与抽象,关于绘画作品的神秘感等等。洛佩兹先生作画很慢,相信在技法的精益求精之外,有很多超越艺术的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维克多▪埃利斯导演的电影创作亦然!“技可进乎道”,可以从《榲桲树阳光》中窥见一二,更多的,还要从洛佩兹先生的作品中去细细研读,从今后的学习、实践和思考中去体悟!
感谢维克多▪埃利斯导演创作了这部影片!感谢大鸟老师传授测量法并让我有缘看了这部影片!感谢结满果实的榲桲树和照亮它的阳光!
画画——对时间的反抗
西方绘画——固定的艺术
太阳的光
电影的光
Lopez 的画很真实 自然如此美丽 ps。。樊晓明老师当年真是瘦啊 还抽烟 如今这么重保养
说了一个画家的故事,也说了每一个画家的故事。
一部关于时间的真义和时间之感觉的电影,非常考验观者的耐心。我认为一个艺术家大约只能在作品中表达出内心波澜的10%左右,并非不想,而是受限于语言、时间或光线因而不能。此片以平淡的镜头和不加修饰的纪录风格表现一位画家的创作过程,仔细看的话,能够体会到艺术作品背后难以言传的那90%,关于创作的过程。这是巨大的感动的时刻。
时间与我无关
http://v.ku6.com/show/KhRLySrsfaiuozFj.html
畫家說,他要把果樹放到畫的中心/因為傳說畫的中心就是世界的中心/畫家做了一個光之夢,無法言傳/作畫就是無止盡的相隨,然後放棄/詩是完美的,如果由你來寫/但我只是個文字的無產階級/只能為光之夢寫一張清單/把它張貼在我夢境的中心/傳說夢的中心就是心的中心/要走到心的中心,要花一生。
只有目睹时间在静物上碾过的痕迹,你才知道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含义。
艺术家不是一天到晚在浪漫激情地创作,更多的时候是拉垂直线、定位、躲雨、粘画板、停电、寒风中抽烟、重画,一切都会阻挠你心目中最理想的创作,但你要耐心地、一如既往地解决所有这些问题。
对绘画的感情,小时候是热爱,大了却变成了羞愧。
导演居然明年还有新片...这才是真的“大师经典之作”,30年后仍在输出重要的影像思维。
2011.9.25
初時以為艾里斯找來奧洛佩斯是對於畫作與紀錄同樣對「臨摹」真實的疑問,畫家在畫布上對再現真像,完美有著近乎痴迷的信念,但畫布以外的世界更是導演所關注,當畫家一心捉緊完美的光線,景象的一刻,外面的世界早已萬變,不論世界大事,屋內的裝修,以至樹上的飽滿的果實,在面對不確定的世界,那創作又有何意義?
1000
用任何“现世安好”“万物生长”的词汇都不足以概括艾里斯的电影,因为当我们将主题锁定在任意一件形象上的那一刻,无论是画家,无论是树,还是画中之树,就失去了影片唯一有意观察,但无意描摹的维度——时间。不同于长镜头匠人们的“真实时间”,即情绪或者意象需要多长的间隙才足以生发,艾里斯追踪时间之神从万物中经过的痕迹,即同一事物从此处到彼处(叠化),在时令和人情的流转中(装修工人和城市景观),所剩遗留的残骸,和新生的尘埃。比起把时间当成量尺的,人世的测量员们,艾利斯尊敬时间如同神祗,他深知其无法捕捉,正如画家无法捕捉早晨的光,所以只是站定脚步,追随它的流动,并将其放入外部世界的纵横阡陌之中。
维克多艾利斯只拍五星电影。
太柔腻了,我要哭了。不过这种纪录片和故事片相结合的形式达到的效果好坏参半吧,这个设定总是会让我下意识的出戏
万物生长
美得让人词穷。
9.0/10。一位画家创作一幅新作品的全过程。通过缓慢的叙事节奏、固定或缓慢的运镜(其中绝大多数是固定)、朴素却美而诗意的摄影(色彩/光影/构图)、大量叠化转场、自然音(风声、脚步声等)的强化等技法营造了一种充满生活感的静谧诗意美。但影片的不少地方的生活感和诗意感并没有彻底融合,导致影像的力量被大大限制。
一种很独特的电影。就好像你陪这个执着的画家度过了下午的时光,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在聚精会神的工作中,在温情的回忆中,在家人的辅助中。世间的烦扰仿佛不存在,只有我和这棵树。20年前第1次看,一点都看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