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两个半小时,围绕一座桥,小日本建桥为侵略,盟军炸桥为阻挡侵略,这是上帝视角,士兵并不是上帝,他们眼里只有上级命令和生存下去
如果没有战争背景,更像是两个甲乙两方合作建设大桥工程,双方权衡利益,相互磨合,简政放权,最后圆满完成指标,俨然一个职场肥皂剧
但是战争和敌我双方是客观存在的,敌对双方要拼杀生死,可一切的意义是什么呢?建造大桥过程中,对于英国俘虏,造桥的成就感驱动着他们,这只是一个委派工作。
而盟军为了战争得胜利又要炸掉它,美国佬男主在上级受伤后一番演讲词仿佛点出来主题:摒弃无关意义,享受当下生活的乐趣,活着才是一切的基础。
但是在结尾,他一样义无反顾的为了炸桥奉献生命,因为他们为了到这一步付出了太多,几个战友的生命,历尽磨难,不能让付之一炬,眼看英国俘虏军官要葬送掉这个近在眼前的胜利,他选择了完成自己使命。
被炸掉得大桥仿佛在控诉战争这个魔鬼,好端端的大桥利国便民不香么,炸个一干二净为什么?日本人真的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在璀璨生灵,屠杀无辜。
那几个能吃苦的女人才揭示了真相:人的生存的力量无穷的,战争并不能战胜的了
不好看,英国人的主旋律片。
情节很扯,日本人叫英国战俘修桥,他们就是不修,日本人没办法,就放任他们,结果他们才修。
日本军官作为刀俎,却软弱得一塌糊涂。
英美佬明明是战俘,为鱼肉,却都被塑造成HERO牛气哄哄的。
这片子太迎合英美观众,考虑到拍摄时间为战后不久,也的确可以理解,很难美化日本人,但是过度的美化英美人也失去了本该有的平衡。
十分工整的三幕剧作,第一幕是英国长官和日本人关于军官是否参与建桥的抗争。但现在看来这一幕是没什么意思的,也不理解军官不干活的胜利为何会引起整个英国战俘的狂欢。
第二幕就是希尔斯逃出之后被安排回来炸毁大桥前后,他如何惜命不愿意重返。
第三幕就是小分队炸大桥。
电影的人物做的很好,各有深度。
由英国著名电影导演大卫•里恩执导,威廉•霍尔登、杰克•霍金斯、亚历克•吉尼斯、早川雪州、詹姆斯•唐纳德等主演的经典反战电影《桂河大桥》获得了第三十届195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乐等七项奖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等四项大奖。名列美国评选的世界100部最惊心动魄的电影第58位。英军上校尼尔森的扮演者,英国明星亚历克•吉尼斯则因其在该片中的出色表演荣登当年奥斯卡影帝宝座。这是自《西线无战事》二十年来,战争题材影片的第二次夺魁;也是继《王子复仇记》后,英国影片又一次捧走了金像奖。本片根据法国皮埃尔•布勒的同名小说改编,总投资300万美元,在斯里兰卡的原始森林中全程拍摄,被称为50年代最雄伟的战争片。整部影片虽是战争故事,但只有片尾出现少许战争场面,片长2小时45分钟,与原著相比,影片虽消解了些许幽默感,但扣人心弦,在刻画人物与视听语言方面发挥到了极致。影片叙事手法独具匠心,开篇气势恢宏,根据乐曲《鲍吉上校》改编的《波基上校进行曲》被士兵们用口哨演绎的异常精彩,而结尾部分作为全片的高潮,炸桥这一镜头震撼人心,影片给观众带来的思考与视觉享受无与伦比。
战争的输赢对尼尔森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他自己也曾说过,服役二十八年,一切像回到了原点。为什么呢?一场战争接着又一场战争,和平只是中间的小小点缀。如果一切都只不过是一个循环的话,那么军人的胜利或者失败又有何意义呢?我觉得尼尔森逐渐意识到,只有创造才是有意义的。他也曾说过,重要的是当战争结束后使用这座桥的人会想到是英国人造的,而这是值得他们骄傲的。荒谬的是,战争恰恰意味着毁灭。因此,当他发现有人要炸桥的时候,他才会奋不顾身地阻止。但是身为军人,毁灭对手又是天职。战争的荒谬性在此一览无余:毁灭掉有价值的东西。从整个人类的角度上看,战争不就是在毁灭人类亲手创造的有价值的事物么?在尼尔森问出What have I done?的那一刻,他并不是幡然悔悟,而是处于深深的困惑。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保护敌人的大桥。其实,那根本不是敌人的大桥,而是尼尔森带领英国士兵建造的造福人类的财富。是尼尔森人生的意义所在。但是战争把他推到了这个荒谬的位置,他是英国军官,大桥当时供日本人用,他必须毁灭它。尼尔森最后未必炸毁了大桥,但大桥必须被炸毁,否则尼尔森的战友的牺牲就变得没有价值,而尼尔森也将成为罪人。战争让人在毁灭中找到价值,这是另一层荒谬所在。
【B】哎 我果然还是不喜欢大卫里恩,不过最后的三十分钟真是棒啊。
真.史诗片,观感好过更有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姜文的《鬼子来了》俘虏变主人的创意居然来自这里,一比方显相形见绌。它的包容性来自咏叹人性有共通的同时,也承认了各种价值观无法彼此理解的永恒宿命,那些丛林中摇动的杀机,夕阳下桥的剪影,单论视觉也是终极杰作
8/10。美国人刚登场在铁道旁一根根树立十字架并受贿开病假,暗示死亡结局也讽刺了牺牲的无意义,斋腾对竣工的迫切心情与工程建设上的无能成反比,铺垫英国长官造桥不惜动员病人的高效,高潮处炸火车伴随士气高昂的口哨进行曲解构了英国长官的虚荣,破坏小队与巡逻兵的遭遇战对丛林鸟群的拍摄呼吁和平。
生动且趣味十足,除了日本长官太流于表面,其他人物的塑造完全符合了我的预期,结局误打误撞晕倒在了引线启动装置上是最好的安排,正如英国长官因为所秉承的principle让他已经忘了自己是谁,自己究竟干了什么,若是关键时刻幡然醒悟来个最后一秒营救反而失去了启示性。
我一度想睡去……
战争电影拍到这份上,也算是极致一景了。就算是一部东南亚风景片也不为过。战争场景考据、两位军官和一个二等兵军痞的对台戏,几个配角的刻划:甚至日军死者的刻划,无不显出大魄力。印象深刻的画面有三个,一影片开始时的大场面,二杀死日军时惊起的群鸟,三发现桥直到火车坠入河中。三主角象征三国家
以史为镜,虽然更多的展现个人,但透过人物也可以感受到二战的死亡气息。
“完成这座桥的不是一群奴隶,而是一群战士” 更喜欢前面英俘跟日本军官对峙戏,无比精彩。在有限的12周里,如何让沦为俘虏的战友不虚度时间、意志消沉,而是有事可做、还受重视、有成就感…如何把被俘虏局面扭转为平等甚至俘虏别人,军民同乐,这是这部战争片最魅力的地方。《鬼子来了》灵感出处
个战俘营。出于战略需要,日军将在缅甸与泰国交界修建一条大桥,同时希望战俘营里战俘出力,但英
作为战争片,主题很深刻,取景很精致
大卫·里恩“史诗三部曲”首篇。叙事克制,节奏平缓,高潮和结局那一跌造就传世经典。人物刻画极为生动细腻,三位主角分别代表了英、美、日三个民族的典型性格。以飞鸟空镜头始,以飞鸟空镜作结,似乎在嘲讽“你们这些愚蠢的人类,瞎折腾了大半天,到头来一片废墟”,疯狂而荒诞的战争。(8.5/10)
可见,大卫·里恩真的是个很注重细节的导演,言语表情、场面调度、动作设计......都是尽量让故事向真实靠拢。有两场戏很喜欢:追杀日本士兵和结尾炸毁大桥;没有刻意地戏剧化设计,没有配乐的渲染,但仍然能通过写实的呈现,让观众揪心接下来的事态。不过,这样的故事、节奏于我还是有些闷的。★★★☆
挺怕看这种片,看完后总有点莫名的伤感
David Lean的master-piece之一。换作是我,或许我也会去建那座桥,或许我也会不顾一切去炸那座桥。人性在特殊时刻的转变和扭曲,这是自我与自我内心的角力。反映出面对战争不同国家不同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思考方式的区别,以小见大,点线面皆窥,不可谓不恢弘。
被大大的震撼了,深重的主题,尖锐的形而上冲突,精美的取景,个性化的人物刻画,结尾处令人惊悚的人性抉择与情节高速紧张,实在是一场华丽的史实级电影。
战争吞噬了内心,疯狂代替了理性,但经典叙事节奏下这深刻的主旨又显得亦庄亦谐,主角们的刻画丰满立体,几个重要配角的安插也极其到位,环境与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共同谱写出无序的史诗。
尼科尔森痴心搞建设,沃顿上校怒毁桂河桥--桂河大桥劳伦斯的救赎。我以为尼科尔森是心中自有金蝉脱壳妙计,没想到真的是傻逼透顶,真是别具一格的反战片。与其说是批判战争的残酷与荒谬,不如说是大卫里恩花了那么多钱就是为了开个黑色幽默的玩笑,狠狠地嘲笑迂腐的英国军官。胶片质感极好,末尾剪辑牛逼,有一半功劳是前面平平无奇的铺垫。
看了以后特别感慨,但是拍的很有画面感
片長稍長,但是整部片結構完整,現在看來仍然是十分優秀的電影,片中的字幕與配樂很有那個時代電影的風格。電影中沒有正反雙方,三位不同國藉的軍人形象各具特色,一改反戰電影的沉重主題,在張弛有度的情節中發人深省,思想尖銳深刻的同時亦是一部極具藝術性與觀賞性的佳作。
大卫·里恩拍的大远景在五十年代必是无人能敌,这也估计是最早能彰显现代大片范和史诗气质的电影之一了吧,不过整体古板、专场生硬,本质上甚至不如同时期很多反转小片吸引人。最后三十分钟比前两个小时的总合还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