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2007年,熊井启悄然病逝于东京;在其一系列陪葬品中,[望乡]的海报自然独占鳌头,随后是02年遗作[大海作证](改自黑泽明剧本),其次才是这部惊世骇俗的[海与毒药]。然而,那一年逝去了太多大师,世人摇旗悲呼“人文电影已死”,唯独熊井启的死讯,终被湮灭在熙熙攘攘的时间洪流里。
在熊井启作品序列中,[海与毒药]的存在,仿佛一枚血染的渣滓,与他作格格不入。无独有偶,这同样是一部半开半合的历史重塑之作,广阔处为“海”,闭狭处则为“人心”。影片虽为黑白,却始终有一把红色屠刀藏匿于黑白帷幕下。熊井启将“海”之旷远与“毒药”之孽勾勒成一组永恒的二元对立,述言了新世道与旧恩怨的时代性置换。[海与毒药]的诞生,曾令多少人震惊不已,很多影迷甚至难以想象,曾经拍出过[望乡]这般暖意之作的熊井启,竟骤然逆变出如此冷峻的一面。
及至许多年后,熊井启在《电影和毒药》中这般吐露:“在拍摄[海与毒药]之前,许多事始终如鲠在喉,却鲜少被说出。”按熊井启之意,他正想借此“大胆地正视那些利欲熏心的医学家们让人不忍目睹的非人道行径,并深入咀嚼其实质……以求表现我们日本人的罪与罚,并迫使我清醒地质疑我们民族自身。”
毒是药的本质
人常说,是药三分毒,人心亦如是。[海与毒药]改编自远藤周作小说,原型出自日本战败前夕的史实,着力讲述了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的残忍暴行:对被俘美军飞行员实施活体解剖实验。影片于1986年10月17日上映,在日本及国际上引起极大反响,翌年便在德国柏林摘得评委会特别奖。毋庸置疑,[海与毒药]的诞生恰如滔天迷梦中一场洗礼式的自省。
私以为,药之“毒”并不能全然归咎于社会之“毒”,往往亦显影于人性本身之恶。荀子述言“人性本恶”,亦势有其通情之处。如同孩子有捏死蚂蚁的冲动,屠夫亦有磨刀霍霍的冲动。然而,[海与毒药]的存在,则就像一个历史的黑色临界点,它使局内人骤醒:行恶者最大的弊病正在于忽视了对别人的认同,这是一种非人道的侵占与剥食。示如活体实验伊始,桥本教授自释如下:“这些战俘本来就应当被处死,用来做试验反而让他们的死亡有了意义。”于是,这一荒谬残虐的“意义”论调,竟为医生们视作进步的真理。医生惯以救人为天职,却最终沾染上屠夫的颜色。而美军战俘则已然被剥夺了人的资格,沦为刀俎下可悲的“鱼肉”。及至后一场戏,观摩活体实验的日军,竟公然要求从战俘身上取肝脏下酒。如此暴走的一瞬,一股凛冽的腥臭涌向我们,日本法西斯变态乖戾的本性乍现无疑。后有人谈及[海与毒药]中的这场戏,便介以“最后的晚餐”之名。
回望前戏中的某一场空袭,一直由胜吕悉心照顾的老婆婆,终未能坚持到手术,却在炮火中死去。那一刻,户田与胜吕经历了一次怅惘的交谈。户田的犬儒之心亦在此有一个低阶而深刻的变奏。他说,现在,无论做什么都是一样的下场,这是一个全员赴死的时代。于户田而言,他已然混淆了“天意”与“人为”的界限,忘却了人心之恶虽不可祛除,却终究还能够抵抗。或许,单枪匹马者终无可能力挽狂澜,然自我的丧失却万万不可原谅。即便胆颤如胜吕,在他内心中,“该拒绝的东西,理应坚决地拒绝”;而其内心对医生天职的懵懂坚守,亦曾在对老婆婆的照料中渐次成形。“我为何要长时间执意于老婆婆一人,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是户田所谓全员赴死的时代中,我唯一不想失去的人,我的第一名患者。”至于那些经历过无数次类似暴行的上辈人,他们恐怕已然忘却了“患者”为何,甚至不会再有“内心毛骨悚然”的战栗感受了。
心是海的容器
无独有偶,“大海”是熊井启电影中最常出现的环境意象。但不同于其他导演将“大海”视为灯塔的故乡或自由的福祉,熊井启则惯以大海为悲愁情绪的策源地。无论[望乡]、[苦恋]、[大海作证],抑或这一部[海与毒药],大海的存在都往往并不会湮灭命运的真相。于是,更不可能出现如内田[饥饿海峡]那样的虚无结尾,熊井启的主角亦固不可能是犬饲多吉那样“不存在”的人物,反而更像是郁达夫《沉沦》中的那个“我”,直面大海,释喊出内心的乡愁别恨。
或许,[望乡]中的大海与“南洋姐”的眼泪有关,而[海与毒药]中的大海,则更像是一汪埋汰历史真相的巨大容器。影片中,“大海”意象贯涌始终,或深邃或汹涌,以自然的浪涛叩问着人世之恶。然而,在这“全员赴死”的时代,人人都是瞎子。他们随波逐流于现世的恶浪,却终究看不见自然的神祗。于是,一切正如远藤周作的忧虑,“人既已凄惨至此,海却为何依然澄清?”或许,自然对人类的审判终非一朝一夕,再大的沉默亦终会有爆发之时。然而,再严苛的审判又如何呢?纵“大清洗”在即,终还有方舟庇佑不至后世荒芜。正如影片结尾处户田与胜吕的最终叙谈。胜吕极言“我们理应受惩罚”;户田却彻悟如此:“只是世间的惩罚吗?若只是世间的惩罚,那什么也改变不了。无论你我,活在这个时代,便只能如此。”而回至历史,美军对日本战犯的最终审判,亦终因政治问题而草草了事,正应和了户田所言。于是,这世间并没有真的审判,来为黑暗赎罪,唯人心自身的绝望顾念,会有偶然的“地狱瞬间”,将他们拉向精神的判决。殊不知,人心麻木太久,还剩多大的容量来承载那一片良心之海?战后那么多年,昔日的“赴死者”仍或沾沾自喜于他们的百毒不侵;然而,他们到底失却了战战兢兢的品性。
所幸,看海的清醒者还是有的。实习生胜吕与户田,虽皆而参与了那一场活体解剖。然初涉世事的战栗不安,仍令两人陷在半梦半醒的犹疑里。或许,户田的内心更易于被纳粹“蛊惑”,而其蛊惑,亦并非嗜血的迷狂,而更是犬儒式的明哲保身。至于胜吕,则显而更趋近于善性人道的一面。简言之,户田更像是野心家,而胜吕则甘愿缺席远逃。同样是那片环屿之海,熊井启唯一一次以另一种明亮的色泽“清洗”银幕。“我有时会站在这里看海,每当这个时候,战争、疾病、饥饿,似乎都被抛到脑后,大海不断变幻颜色,不知为何竟令我置身于各种各样的白日梦中。”而后的那一首“白”云之诗,则与海之“蓝”混响于一处。这似乎谕诫着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最终,唯剩幻想空间内的蓝与白,凝固成一片永恒而洁净的安乐之土。
第27届法罗岛电影节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海与毒药》,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Leo
虽然依旧是抛出了道德难题不做解答,但是本作诘问人心的程度跟力度却是独一份的。海浪跟手术戏之间的叠化,再引申到手术室地上的水,可惜哪怕以时代为由,也终究无法淡化我们身上的恶。
元铭清
真实的镜头恰似精准的手术刀,刺激,也震撼。客观的影像下是隐藏着癫狂的内核,战争是一场酷刑,将人类的人性推向极端
小透明
深受震撼…对于这样残忍的电影 残忍的手术台 我的目光不敢直视…看见跳动的肺 心脏 流出的鲜血…我在想 幸好是黑白片…不然 我的心脏肯定受不了…日本人是真的变态!!!
Morning
远藤周作笔力深厚,这部好作品得益于它强大的原著,影片的主人公在医学的未来和战争的未来中夹缝生存,在对生命的双重剥夺之下,沉浸在了生的悲哀里。全片首尾两场手术大戏,后场拍得很好,前一场拍得过分激动,有演绎之嫌,但是黑白摄影很突出戴上了口罩的主人公的眼神,是一种惶恐的明亮。电影里几乎所有的演员都表现出色,他们表达出了角色本身的忧虑,尤其那两名护士,在不同于主人公的旁观视角中,也能感受到她们的内心激荡。
Becckett
几段手术戏精彩,够抓人,但是中后段开始泄气了,好在结尾丰富了本片主题。
罗莎琳德
个人很欣赏。战时的医学院是人性毒气室,每次镜头纵深望向幽暗的走廊时,空气里的人性都更加稀薄了一些。全片虽然最大主题是战争对人性的吞噬,却也相当精彩地刻画出医学院内的政治斗争及其导致的丑恶——这是在非战争时代也会出现的悲剧。最后的手术大戏看得人毛骨悚然,禽兽也分为了医护和军人两种,他们各自有杀人的方式,相互媾和又互相鄙夷。桑原夫人是全片最幸福的人了,虽然她最终未能治愈康复,却带着胜吕君的关心和病友的支持走到了终点,没有看见那之后无尽的丑恶。
Sally Bowles
如果人性本恶的话,那么政治之恶就是人性之恶的集大成者。
娜娜的独家配方
一种冰冷调调 日本电影的压抑见怪不怪了 请问你还有良心吗
#FIFF27#第6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5 相比于原作,电影的第一幕就是书里没有的审判剧情,小说本身从没有直接将人物置于人道法律的审视角度下,却用这种方式字字扣于反战的情绪,电影这么设置,干脆承认日本之罪,却始终让我感觉少了点更高层面的东西。最棒的剧情在于对书中血淋淋文字的血淋淋再现,头皮发麻,海与毒药,皆藏匿罪孽
4.3 好多鏡頭著實震住我了。原一男監製這部片也是心有所屬吧?聯想起昨晚看得一篇講二戰的文章,難以想像當時比電影裡發生更加殘酷的事實會是怎樣的場景。....大晚上的,一人看這個也太重口了。
活体实验时心脏重新跳动是精华一刻。之后婴儿的哭声应该无关生命,而是一个不同世界的分割,医生又暂时回到那个平常世界了。
旬报第一名,改编自远藤周作1957年连载小说。战争末期,日军负隅顽抗,医院勾心斗角。面对黑沉沉大海,医者的名利亦可化为毒药,信念的变质让天使变魔鬼。参战的士兵、人体解剖的医生,成败英雄或医学改进者都是历史洪流的祭献者。影片黑白风格的恐怖氛围,医生、士兵黑白鲜明,美国大兵死亡/新生婴儿哭声,圣母雕像下做“圣母”。
4.5stars。前半不错,后半有点乏力。
1. 前半部分是铺垫,为了升迁为院长,不尊重医学规律,提前给病人手术,结果导致病患死亡。2. 其后半部分更是背水一战,想取得军方支持,来夺取院长宝座,开始在美国健康的战俘身上做活体实验,测试人类各种极限。完全无视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人要堕落到深渊可真快,手术台上围观的军人白痴一样丑陋。
5揭示了美帝与日狗之间毫无人性的交易。。。被活剐的8个美帝公民对美帝来讲不过就是交易的筹码。。。全片的价值就是结尾处的最后几句字幕.。。片子本身挺无聊的
护士们,医生们,鬼子们,每一个群体内部,个人利益,消灭他者,替罪羊,无处不在,永恒轮回
汹涌杀人的海,战争时代卷起的浪涛在摧毁他们的良心。
8 比人性之恶更可恶的是政治 影片最后的旁白宣告了人类本身的道德破产 在政治利益前 人的善可以被忽略 恶可以被纵容 所以才会有人类永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而一再重蹈过去的错误这样的痛训;这样厚重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政治环境只会被埋没与遗忘 这一切难道都是时代的错吗?
胆小者慎入!其实骨子里这是部反战电影,如果移植到731部队会更有批判性。
1,电影删小说第一部分,劈头盖脸的惊心动魄,但日常性荒诞被置换为戏剧性罪恶。若说原著揭露日本二战之罪恶的本质,电影却显得仅在描绘当时日本人精神状态。电影(同许多文艺作品)有嫌疑陷入逻辑诡境:日本人也是战争受害者(本土困境)。原著则断然指出:是日本人为何及如何创造了战争(必然罪恶)。多处删改(如打婆婆巴掌、田部夫人遗言)使电影较原著温和许多。2,原著第三视角改美国:片头下摇镜头审判视角;圣母像讽刺;美国审问官否定吕胜告白,对户田回复“我不理解”;片尾空壳审判室。3,分明杀人,户田最初措辞是我看起来像在杀人,浅田说是医生感伤。角色们不断重复“战争成败与否与我无关”,否定是强调。原著最成功之处在于将战场从中国置换到本土(电影更增加了俘虏轰炸与原子弹),日本最终不过自食其果,角色亦然。4,神的虚悬。远藤不参与编剧
一部凛冽的电影。日光之下无新事。日本人对二战有很多的反思。有些话不能说,只想说,如果把我们放在历史大背景下,我们每个人如果能做到不随从作恶,枪口抬高一寸,不因群体犯罪就变得麻木甚至将罪行合理化,不做乌合之众,问问自己。
分别以懦弱,憎恨,麻木三个视角窥探战时医院内的罪恶行径,人皆赴死的大环境让生命变得一文不值,同时也逼生出人性的黑暗,片中两次大的手术无不都以死亡告终,其间还夹杂着欺瞒与残忍,真正诠释了医者无仁病患只能为鱼肉任其宰割,当然这一切还是指向了战争,熊井启用滞重的黑白影像汇出了日本人的反思,值得敬重。
医疗剧的巅峰之作。两场杀人的手术(一场意外一场故意)拍得太逼真,看得我坐立不安,比我看过的任何惊悚场面都要惊悚。在战争的狂热年代,人命如草芥,人心如榉木,杀人只需要一个所谓的名义,而医者杀人的名义无疑是其中最无耻与最荒谬的。
惊世之作。不过相比兼备了泼辣和冷峻的山本萨夫(看的上一个这么赤裸裸的手术场景还是他的白色巨塔),感觉熊井启的知识分子的“文”气更浓重。另,还不是独眼龙的小鲜肉渡边谦已经有了压倒性的存在感啊。
远藤周作笔力深厚,这部好作品得益于它强大的原著,影片的主人公在医学的未来和战争的未来中夹缝生存,在对生命的双重剥夺之下,沉浸在了生的悲哀里。全片首尾两场手术大戏,后场拍得很好,前一场拍得过分激动,有演绎之嫌,但是黑白摄影很突出戴上了口罩的主人公的眼神,是一种惶恐的明亮。电影里几乎所有的演员都表现出色,他们表达出了角色本身的忧虑,尤其那两名护士,在不同于主人公的旁观视角中,也能感受到她们的内心激荡。
冷峻。原一男的参与是片中那些写实镜头的原因吗?
日语课看到,惊为天人。两场手术戏张力十足;全局舞台感爆棚:审问笼和外面的美国国旗+玛利亚像;手术室里不停潺动的水和止不住的血浆......就连短短的一段偷情戏的光线也是做足。太细腻,太可怕了。失败前夜,帝国主义日本的焦躁和疯狂;日本普通人的麻木和绝望;美国人带给日本的惊恐和压迫。绝对是
苍凉的海,堕落的人。全片最震撼人心的当属两次手术台上的谋杀。医院内部惯有的权力战争、等级制度与时代背景下医者的麻木不仁暴露无遗。此情此景本应在活体解剖的前后愈发为观众愕然,可惜后半段较为乏力。男主和护士的动机和转变稍显突兀,在此基础上依靠无聊的自白,审讯和对话更不足以照亮人性之恶。所幸结尾处,恶人被释放再次给人当头一棒:利益凌驾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