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观察式的纪录片,《“炼”爱》里的拍摄对象与观众之间基本没有距离——被拍摄者好似就坐在观众的对面,向观众讲述她们的情感困惑。这种效果,得益于尽量不显露摄影机在场痕迹的拍摄手法,以及自然流畅的剪辑节奏。观众在黑暗的影院里,与陌生人坐一起,欢快又放肆地笑出声,已经说明了此点:观众觉得银幕上的人很亲近。某处高潮段落,现场甚至有女孩激动地喊出“男的不行”,她怕是已经完全入戏。“入戏”正是董雪莹上部作品的主题(也是标题),记录一群青年演员在文革表演培训期间集体入戏的现象。这一次,施展“摄魂”之术的人换成了董雪莹,她将观众拖进大龄剩女的情感世界。
《“炼”爱》记录了五位有着不同家室背景、不同社会身份、不同年龄与性格的女性,她们有着相似的苦恼:想结婚(或恋爱),却找不到对象。在当代中国,剩女已非像过去那般是一种罕见而难以启齿的现象,如今已是常态。如何将这种大众熟知的社会现状拍出新意,打破固化的思维观念?是摆在导演面前的难题。董雪莹做得很好,她选择了五位有话题性的人物,不同人物有各自的故事,而且都具有代表性。
于是我们看到,把Uber中国做大做强的事业型女性,面对年龄越来越大的困扰,也得选择到美国提前冻卵;从山东农村来到首都工作的基督徒女孩,努力上进,对感情怀着纯真向往,时常被相亲对象的言辞激怒;被骗生娃的前五线女演员,靠着直播风口努力还债,她也想找个新对象,填补孩子缺失的父爱;自认开放的朋克女孩,在交友网站上认识了心仪的男性,也不得不为对方的花心吃醋;还有那位喜欢Hello Kitty的大龄剩女,更像被宠爱长大的公主,单纯率直。五位女性无一例外展现出纯真的一面,对爱情与婚姻怀保持美好的想象,这也许是导演为影片注入的私心。
回到那个关键问题,为什么优秀的女性找不到对象呢?这或许并非导演想回答的问题,但我们着实可以根据纪录片提供的素材尝试回答一下。男性的问题,还是女性自己的缘由?仅从纪录片里五位女性条件来看,都不差,有几个甚至称得上优越,找一位恋爱对象或结婚对象其实不难。那么她们甘愿单着更多是出于自身的考虑吧,比如对爱情还有美好的向往,要求高,不愿将就。正像那句老话说的,“围城里的人想出来,围城外的人想进去。”她们就是那群徘徊在城外的人,一面望着城里的美好,一面又怀疑这种好只是幻觉。
纪录片总要给观众带去新的东西,不然我们就不需要这种类型的影像作品了。《“炼”爱》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女性情感上的困惑,它不是以一种博人眼球的犀利视角批判当今社会婚姻商品化的现象,它以更加温和的方式把单身女性介绍给我们,让我们知道她们的真实想法,以及她们在感情生活中面临的真实困境。这就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本该具有的样子了,导演虽然没有在作品里表达任何观点,但对于女性,我们有了更多深入的理解。站在她们的立场和角度,我们有一种切身的感同身受之感。
你会觉得,五位拍摄对象如此让人感到亲近,甚至忘记了我们认识她们才刚不久。仅仅花了九十分钟(而且是在一种舒服、愉悦的状态下),我们对她们已经有了足够了解,足够到好像已经算得上朋友。倘使在大街上偶然碰见,我想打招呼或上前攀谈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这说明了什么?观众真正走进了她们的世界,就像那位激动喊出“男人不行”的女孩那样,我们也想大声跟她们说一句;你们很优秀,是男人不行,宁缺毋滥。
我还想说的是,《“炼”爱》也是一部侯麦式的电影。侯麦电影的鲜明特征在于,角色坦诚表达自己的观点,毫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这尤其发生在对话时,观念的碰撞、思想的辩论发生了。《“炼”爱》同样如此,几位拍摄对象能毫不遮掩地表露自己的爱情观,或许在观众看来,她们的想法是单纯的、带着幻想色彩,但对她们自己来说,她们绝对真诚。往往在与他人对话时,双方就某个话题交锋,金句迭出,趣味盎然,让人开怀一笑。这是我们喜欢她们的原因。
这真是一篇难写的影评,你以为在说电影,其实说的是爱情,你以为在说爱情,其实在说自我偏见,一个人的爱情观里包含了他/她个人所有的成长背景与对世界的偏执己见,下面我开始抒发我的个人偏见了,如有抵牾冲撞,在所难免。
必须先来两个名词解释:题中的“茧房”即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此概念由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他指出在信息传播中,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在中国是胡泳2008年最早提出,指在一个相封闭的环境上,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网络技术便捷的时代,无形中更容易打造出一个封闭的、高度同质化的“回音室”。
在我看来,《炼爱》片里片外都在生成这样的“茧房”与“回音室”。片中选择了五位大龄单身女性,取样覆盖了不同经济水平的女性,有早早实现“财务自由”的海归精英Maggie, 家中有车有房又有粮的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月儿,前娱乐圈小明星、现任主播单亲妈妈李桃,家在西安加拿大留学归来现在京工作生活的Kitty,来自四川农村在北京工作的红梅,镜头跟随她们的生活、倾听她们的讲述,分享她们对爱的憧憬与梦想,也纪录了她们并非坦途的寻爱之旅,能真切地感受到同为女性的导演董雪莹对她们投入的情感,如董雪莹在访谈中所说:“我想传递她们的心声——我是女生,我自由独立,甚至强大,但我内心仍然有柔软的地方,仍然珍藏着那篇童话。”有细腻的细节,也有动人的情怀,我个人最被打动的瞬间是Maggie那个似乎无所不能的完美女生讲述她心底那个小故事——一只战场上拼杀的兔子失去了一只耳朵,伤口处长出了尖刺和铠甲,最终它变成了一条龙,“我相信爱情,是因为我相信那只兔子还在”,犹如粗粝坚硬的巨石罅隙里钻出的一朵细弱纤美的紫色小花,在风中轻轻摇曳,格外动人。
同为女性的我,在片中能找到无数个可以代入的瞬间,观影体验丝般顺滑,就是这丝滑让我产生了警惕,没有抵牾没有冲撞的丝滑体验,往往也意味着它只是在重复你已经认知并认同的东西,也就是说你正身在“信息茧房”,与自己的“回音”对话。
虽然歌中唱“我爱你,与你无关”,生物学家讲当多巴胺、肾上腺素统统都峰值了,你就恋爱了,跟你爱的对象并无关系,《阿黛丽.雨果的故事》里的阿黛丽,《堕落天使》里李嘉欣扮演的女孩在男方完全不投入的情况下一个人就完成了轰轰烈烈的恋爱,但《炼爱》中这五位女性最终都还想要找到爱情的实体——一个男性。既然是对男性的寻觅,《炼爱》中最能突破“茧房”与“回音”避免“自说自话”的路径便是对男性的呈现与描绘,据导演介绍《“炼”爱》最早的计划是拍摄一部在大城市中男女生活的故事,正式拍摄以后她不想做成群像,有男有女那要表现的要太多了,这部纪录片只聚焦女性,下一部《“炼爱”》(男人篇)再聚焦男性,这样操作还挺遗憾的,天然就营造了男性和女性两个性别“茧房”。即使《炼爱》中留给男性的银幕时间很有限,但他们出现的每一刻都当仁不让地成为电影中的高光时刻。影院放映的过程中,掌声与笑声起处也总在男性出现的地方,这反应本身也说明了对异性对另一半性别世界的关注这种性别张力对于文艺作品乃至对于这个世界的重要性。
片中每一段男女关于“爱”的对话与讨论都是值得反复观摩推敲的精彩文本,囿于篇幅,摘取片中一小段男女对话以飨读者:
男(红梅的相亲对象):因为女性的独立,以前男性给她的,她现在不用男性给,她自己就可以有。
女(红梅,大龄单身):我需要啊。
男:那你可以找一个依附于他的。问题是,有一天你依附的人做了你忍受不了的事呢?
女:你不爱他才会觉得是忍,我爱他就不是忍。
男:那万一你老公出轨了呢?
女:他不会出轨的。
男:……我们讲一个万一。
女:万一是你,我也会信任你。
男:万一是我被你抓住了……
女:没有万一。你为什么会有外遇呢?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只要是我的丈夫我就相信他,我相信如果一个女人对你这么依赖,这么相信你,你是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这样去做的吧。我觉得你太阴暗了,怎么能这样去想呢?
男:不是我太阴暗,我个人觉得是你可能过得太光明了。
被导演精选并精剪出的男女对话每一篇都如这般充溢着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成见与自我立场,套用“茧房”与“回音”的比喻,男与女虽然肩并肩面对面,但各自罩在透明的“茧”里,说出来的话被透明的墙弹回来在“茧”里兀自弹跳,萨特“他人即地狱”的名言无数次自动加注在画面上,然而,即使这样,男人女人仍在为“爱”寻觅为“爱”努力,简直怀一腔义勇,这样想着,我被打动了。
我个人狭隘的认知里,“爱”的本质,亦是“爱”对于人类最可贵的意义正在于不管那另一半的世界对你来说多么陌生、奇怪、迥异、有多少你无法认同无法理解的东西,你依然保有对其探索的兴趣与征服的冲动,而不是退缩不前固守在自己熟稔的领域与地带。然后,你的世界与那个新世界对战、交融、谈判、妥协,不破不立,旧世界与另一半的世界部分融合完成自我的更新与成长。也许有一天,婚姻制度会消失,迄今为止婚姻制度在人类历史上也就只存在了几百年而已,但恋爱、繁衍应该不会消失吧,爱是人类对未知求知与探索的本能,而繁衍是人类突破自我局限创造更好的可能的机遇。
文本之外影片放映的空间亦是女性“茧房”,虽然导演希冀不止是女性能看到这部电影,但很显然观众集中于女性,从观影反馈也能看出女性感同身受的投入感,我特别用心才找到了一段资深纪录片创作人陈晓卿(性别男)的观后寄语:五位理想主义女性,在今天的世界,说实话自己生活最好,不一定要找劳什子“爱情”。因为理想主义是不妥协的,而哪有一份爱情不是充满了委屈?
脑海里浮现出陈老师黑亮脸庞上憨厚中带有一丝狡黠的笑容,以陈老师的语言艺术,再次做到话说得轻柔,内里冷硬。至于我的“猪队员”,一周前看完《花束般的恋爱》走出影院一路已经交流过了,我还记得他语重心长地总结陈词:“就是女人把爱情看得太高了,男人早就想明白了。”心生不快,提醒我没在“茧房”而身在真实世界。
0.3B ①婚恋问题一直是讨论度很高的问题,其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所以如果不放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去考量的话,就会显得有些泛泛而谈。我看热评在夸选的五位女性有代表性,但我觉得这只能代表身处在一线城市中,不同身份年龄、阶层、人生经历的五位女性(选那个山东的姐姐,是表现了一下其家乡小城市的老一辈的婚恋观,但最终导向还是北京,而且媒人介绍的对象也是北体的啊...)。所以,最终只能是当下中国局部女性的婚恋观,真要拍的话,这种话题拍个一二十集的纪录片都绰绰有余。 ②(i)「剪辑」虽然是孔劲蕾,但感觉中规中矩,有些素材之间过渡的很莫名其妙,显得生硬,没有她剪剧情片的作品好。(ii)镜头语言上太偏录像了,有些手持就像是新闻采访那样,有点儿丢失掉纪录片的质感了。 ③最后就说说我的一些思考吧。 先复制几个自己之前关于这些问题的一些研究。中国结婚登记从2013年的最高峰开始,逐年下降。2020年是历史最低。20——29岁结婚率下降,30——40岁以上结婚率上升,包括上海郊区平均结婚年龄已经升至了35岁。 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避孕技术的发展;2.独生子女时代,年轻人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至于30岁以后结婚率升高,其实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观念会变,对「孤独」的理解和感受会前所未有的加深(这不是那些长辈随便一句“你不结婚老了以后怎么办?”的充满强权色彩的质问所带来的,这是自我经历所感悟出来的。) 人对外界的享受是慢慢钝感的,对内在的充实是慢慢敏感的。随着社会物质和文化的进步,男女权利的日益对等,整个社会开始灌入了大部分以年轻一代更为鲜活、更开放的婚恋乃至人生观念。大部分女性尤其明显,之前就看过一个新闻,是95后女生打工十年,买了三居室不装修的毛坯房,她说:“结婚不能给我带来安全感,但买房能。”这个新闻很能代表当前的一个社会现象,就是在之前,男性一般负责「生存安全感」的提供方(安全感分为生理安全感和精神安全感),但现在女性越来越不需要男性提供生存安全感了,越来越不被动,越来越有底气了。之前的一个婚姻模式在经济发展之中不断被冲击着。我在纪录片中看到很多女性都在提要充实提升自己,这些学到的本事、挣到的钱都是实打实的。其实就是因为属性和属性上的价值交换更稳定,试错成本更低,而爱情这种东西跟其相比就显得模糊和不稳定了。 年轻人不是不想结婚,是不想那么早,不想随随便便地就结婚了。之前我发过一个tape,让我描述一下自己对未来理想生活的想象,我就说了一个很普世价值下的一种结婚生子的那种生活,结果直接被提问的人贴了一个“不理想主义”“安稳地安于现状”的标签.....(我没有对理想或现实的一个态度倾向,只是说直接贴标签的这一行为让我有点儿不舒服。) 我讨厌为结婚而结婚的同时,也很讨厌把“不结婚”当做潮流去追捧的这种行为,在我看来,这二者都是借婚姻的外壳,来沉浸式的意淫自己的一些行为,让其变得合理,而且大部分都是跟风的(不结婚和结婚的都有很多跟风的,结婚还有跟风的还是我前段才刚见识过的...),没有做到真正去为“结不结婚”这件事本身去考虑。 其实在我看来,大多数情况下,结婚和不结婚都是一个错误选项,但是我们要在二者之间选一个对自己伤害更小的,还有很多人把物质——精神,现实——理想,爱情——婚姻这些东西看得太对立了,我们应该以一个更真诚、更包容的态度和视角去看待这些问题。 结婚、不结婚、理想、爱情、现实都不是答案,真正的答案是发自内心的充实、笃定和自洽。
上影节看完《“炼”爱》,主创上台分享,果然不出所料,从投资人、制片人到导演都是女性。这是一部女性为女性发声的电影。
纪录片《“炼”爱》记录了几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的女性,但她们无一例外都是单身,且都对爱情充满了憧憬与向往。
爱情到底是什么?千百个人有千百种定义,但总的说来,恋爱是一个需要对手的行为。于是追寻爱情,最终都具像化到追寻爱人,再世俗化为追寻婚姻。
而爱情与世俗又根本势同水火。
这其实也就是《“炼”爱》中人的为难之处(也是我们很多人生活中的为难之处)——父母催逼的是结婚生子,对手要的是居家过日子,而自己向往的是爱情。
电影的样本很丰富,几个女生的故事都各自精彩。我承认作为观众,对于其中的人物也并不都喜欢。导演在这一点上做到了客观呈现,但又都有主观体察。
几个女性仿佛又能拼凑成一个女人不同的阶段。那个农村女孩一直遇不到爱情可能就一不小心变成城里的Kitty;受过情伤,就成为月月;遇到骗婚,可能就是带着女儿的小演员;如果一直努力事业,就成为冻卵的高管……
如果说《“炼”爱》的几个女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能够如此把人物讲好,就是一部纪录片最大的成功。
电影中的每一对父母也都和我们现实中的父母一样,善良、自私又矛盾。一方面,他们也知道“现在的男生不像以前了,好像已经没有人会爱一个人要死要活,已经没有男生会追求女生。”另一方面,“你一切都好,没有一个伴,始终都不圆满。”他们会去公园帮你相亲,甚至张罗人给你介绍。那些拿着小本本上门的媒人我在老家也见过,他们真的有那样一本本子,记载着所有家乡单身男女的资料。爱情你是急不来的,但是成家、生子都是和挣钱一样需要着急的事情。
《“炼”爱》虽然侧重描写几个女性生活,但是男性的出场真的都是生花的妙笔(此处请自行体会)。不经意的对比也就这样出现了:农村女孩的哥哥离婚后带着孩子,和女儿出现在电影中,主要是陪她玩耍,就已经是一个好爸爸。而那个小演员单亲妈妈抚养女儿真的太难了,女儿生病要医院家中两头跑,不能停下直播挣钱,也不能不去陪女儿。就这样,可能还是会被身边人诟病不是一个好母亲。
女人终因性别属性而身心承受巨大苦痛。
全片中大概只有月月那个美丽的小姨活得最潇洒,一把年纪了在美国仍被帅哥搭讪。而说到底,因为她已经完成了生育和抚养,终于可以漂亮做自己。但时间也已倏忽过去。
我们不能要求女人老了才能真正做自己。
《“炼”爱》选取的是几个人物,几段生活。精准呈现,然而不给答案。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试题,也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如果硬要追问,那就如《包法利夫人》的结尾:“这是命运的错”。
最近,身边好些女性朋友在探讨《包法利夫人》,因为包法利夫人短暂的一生也代表了女性几个重要的维度,对待爱情的,对待婚姻的,对待生活的。
我的这些女性朋友,她们也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但是不管是二十多岁,还是三十多岁,聚到一起还是会聊包法利夫人,聊安娜·卡列尼娜,聊《“炼”爱》……仍旧会聊文学与爱情。
她们永远心怀憧憬,永远向往美好,永远努力生活,永远不曾妥协……她们有疑惑有遗憾有不解,也会悲伤会失望会沮丧,但她们仍旧生机勃勃闪闪发光。
她们就像爱情一样,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
大学油画老师被抄事件
以下是老师原话
2022年2月11日辛辛苦苦完成的作品。
没几天就被北京这家公司盗版,恬不知耻的发布海报,还要在3月18日全国上映,用着我的画你们良心不疼吗?大家可以对比原作和盗版,他们改了色调,画的更加粗糙简陋,明眼的一看就知道是抄我的作品吧,简直侮辱艺术。这样的公司这样的导演,这样的豆瓣,就是这样做电影的吗?
现在发布的信息要在豆瓣上映,导演是,董雪莹。
话先说在前面,董导的《“炼”爱》十一月就要上院线了,真的蛮推荐的!
首先就是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那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特性很明显,虽然围绕着五位女性的相亲寻爱所进行的探讨有着一些无法避免的痛点在,但有些普遍性的问题通过片中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却带来了全场不分性别的笑声与掌声。(真的贼搞笑hhhhhh)
然后就是影片的整体氛围,一个非常普遍且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极易被极端化的主题,且是在导演本人的立足点也是身在其中而不是完全的旁观者的情况下,呈现出了一种很宝贵的克制,你会感受到当代各个阶层的女性会遇到的难处,但也能清晰的感受到这其实是一个跨越性别的社会问题,这样的氛围下,观影过程中一位女观众高喊了一声“男人不行”,也不会点燃任何的对立情绪,银幕中的那些天真与困惑,可能是每一位观众或多或少都体会过的。
有一点感受和沙老师正好相反,影片结尾逐渐拉远的车水马龙,不是所谓的明朗,正好相反,这个高速建设中的现代城市恰恰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和片中老一辈夫妻所表现出的观念一对比,你会发现这个无解的问题只会愈发朝一个未知的,令人感到迷茫的方向走去,社会背景在这个探讨中其实很隐蔽的占据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
不沉重,却也充满了思考空间,《“炼”爱》不是仅仅关乎于五个个体,它的的确确以小见大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切面,提供了一个视角去观察这个切面特定区域的纹理,果然不负期待。
纪录片本身可能并无意去划分阶层代表,但单身浪潮的核心可能并不是两性的信任问题,而是对于这个日益固化体系的自然反应。因为太过恐惧因婚跌落,反倒不如自己待着安全,而试图以此跃升的机会也同时消失殆尽,还是因为上蹿下跳成本太过高昂啊。里面的单身母亲则不巧成为这个悖论的佐证。
很适合情侣去看,看完可以从很多方面吵很多场架
关注点没问题,但是表达都挺浅的,算是个完整的产品,在纪录片宇宙里,只能是个合格的专题片。
样本还是集中在上层女性,底层女性的故事是难以采访是吗?遗憾。
从零关注到超出预期,一部纪录片居然能让全场爆笑不下10次。符合当下女性语境,展开社会多方视角,5个主角都性格鲜明有记忆点,她们的情感和故事就是你我的生活和经历,女人就应该很绽放。“我自己一个人已经很有趣了,没必要再多一人” 英文片名Hard Love耐人寻味。24th SIFF第一部。
IDF的确从来都不会让人失望啊,状况不断简直到了习以为常的地步,片子放到一半才发现没有字幕,接着换了有字幕的版本。当然最精彩的还是映后了,导演直接对一个观众发飙了,那个观众只是觉得片子没有触动他罢了,也并没有言辞激烈地批评电影不够好,导演居然说在这个场合不想听到任何负面的评价,更夸张的是,后来导演竟然问那个观众哪儿的,叫什么名字,难不成还要约架?导演让那个观众离开,人家离开了又要让人家回来接着跟她怼,可以看出导演心态彻底崩了,最后竟小声说了一句傻b。客观来说,电影拍得蛮有趣,但是有一两个人物看过之后就没什么印象了,而且有些段落也过于日常化了。
最搞笑的就是放映结束后一个当猎头的大哥爹味十足的指点每个女性的未来。戏里戏外完美的契合,电影里已经有爹妈了,外边就别再当爹了。
大齡女青年們的相親故事紀實,題材乍一看挺沈重,卻被拍得相當輕盈,記不清多少次笑出聲來。電影輕盈又不停止思考,說的是相親又不只是相親,更是對世界的認知方式,有人感性,有人理性,有人現實,有人理想,世界上值得開心煩惱的事情那麼多,婚姻算老幾呢?女人們,開心點,男人不值得。#SIFF2021#
这种多主角交叉剪辑式的人物纪录片,也许都需要“人生七年”级别的持续捕捉才会爆发真实能量,林鑫导演近乎同题材的《单身女人》集中在单个城市去研究此话题,威力更大一些。
#siff2021# 沉重的题材处理得轻盈灵动,虽然有一些让人拳头听硬的观念,但至少所有的人物都是鲜活的真实的,也因此是会让人共情的,即便你可能根本不赞同她们/他们的观点。而且女性导演的那种对于人物的关怀,是能从镜头里感觉到的,不至于冷冰冰。就我看来,问题可能在于,五个对象或许是有点多了,时长还是有点没撑起来,导致所有的记录都是很碎片式的情节,缺了点流畅的连贯感,但还是挺有可看性的,三星半。
大概看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以上帝视角在看这几位女性的生活挣扎,觉得有些不可理喻,但也许这是大多数中国女性所经历的,我们个别解放了,也许很多人并没有,只是没被我们看到。溢满屏幕的焦虑。
#SIFF03# 非常非常真实,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这就是当代男性女性真实写照。红梅和他哥的battle太精彩了,台词绝对写不出来的程度,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再加上红梅她爸的点睛一句,一发入魂!!
群像做到这个程度已经蛮不错了,不评判是最基本的要求,将不同阶级、不同性格的未婚女性并置,天然就形成了观点的碰撞。抓到了几处男女争辩的妙笔,后半段还有一些顺滑的过渡,借议题或是画面完成人物的切换,看得出打捞素材下了功夫。不过看CNEX的片子从来不能期待太多,他们永远不乏议题,但追求情节化的剪辑思路、面向大众的制作诉求,似乎都在阻止电影向更深处挖掘。婚恋问题自然是无解的,可片子最后松散的收尾,进而造成情绪的悬置,更像是创作层面的捉襟见肘。
相亲角90%都是女性在征婚,可见年龄带来的婚嫁焦虑首先是女性。长辈们说现在的男孩子都不追女孩了,也没有长情了,不像以前爱的死去活来非她不娶了。有个被采访者的阿姨说在美国我都快六十岁了也有年轻小伙子上来跟我搭讪表白,中国人就是对年龄观念特别重,阶层观念也特别重,家长们东奔西走操碎心,但子女也没有心仪之人。哎,作为一个不婚不育的人,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对异性动过心了,我觉得生命中有太多比爱情和婚姻重要的东西,但是生在了这个国度,永远无法度过这一劫。【bilibili】
7分不能再多,怎么说呢,期待满满,失望而归,每条线都浅浅,隔靴搔痒,表达散漫、拖拉,失焦,优点也就剩下贵在真实了——然而这是个纪录片。都不如伪纪录片风格的《珍珠》,承认焦虑但不着眼于焦虑,生活于世俗但不屈服于世俗。20220319北京槐房万达影城
1.山东女生身上集中了传统和现代、村镇和都市、理想和现实的碰撞。所以在山东老家,她是新潮和现实物质的化身,回到北京,她又变成了保守理想的符号。2.不管这些女性对婚姻是不是还存在渴求,很开心的体验是她们没有停止自己给自己提供乐趣,自己为向上在探索。3.冻卵也好痛苦,不管选择什么样的生育方式和过程,生育相关环节都避免不了痛苦。4.女导演镜头下的女性力量还是不一样的、动人的。单身妈妈有一种破土而出的生命力,会很容易联想到见过的一些女性。不存在为母则刚,她们不管看起来是菟丝花、牡丹或藤草,当生活推到某个不幸的境地,她们实际上拥有藤草一样的生命力和韧性,去撑起自己或者家庭向前走。莫名其妙想到阿莫多瓦电影里的女人。5.观影体验是非贬义的,男人一说话,观众就发笑。
11届北影节 三里屯美嘉 922 一男性一边心虚的咳嗽一边在给小姐姐洗脑说让女人对男人出轨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时候,后排有人喊了一句“男人不行!”全场鼓掌,今日最佳~
女人多可爱啊 被伤害过的 被宠爱着的 被质疑的 被敷衍的 都在奋斗 都在成长 都心怀梦想 憧憬着美好的爱情与未来 现在的男人看不到她们 听不懂她们 更配不上她们 对不起 男的不行 是我吼的
红梅爸爸:“两个失败的人还吵吵啥啊”电影院爆发出了最大的笑声。
对婚育率逐年递减问题的五份样本观察。其实我看到的更多是阶层问题,五个看似都是大城市里30岁左右的独立女性,但导致她们始终不恋爱、不结婚的原因却并不相同。有的是快乐富婆,有的是北京土著,有的是文艺玩咖,有的是经历过、破灭过的单身靓妈。最值得玩味的是那个山东农村出来到北京工作的姑娘,对另一半的物质、精神要求都非常高(要求男方物质条件要比自己强,片中未表现她要找同一信仰的人)纪录片选题很有社交话题度,贴合当下,但素材比较偏跟拍采访,被拍摄者配合感较强。作者意图是有的,几处镜头衔接有小设计,但最后草草收尾,看不出作者本人的态度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