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首先《壁花少年》这个翻译欠妥,wallflower在英文里除了“壁花”外专指那些在社交场合沉默寡言的人,而中文里并无此引申义,所以这个标题会有歧义。The Perk of being a Wallflower,直译就是“一个不合群者的优势”,作为电影名当然不适合,可我觉得在起名的时候还是要考虑译意。
国外对于很多心理疾病均有翔实的研究,且分类很细,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是其中较出名的一种。患有此症的人只要在公众场合就会紧张、焦虑、浑身不自在,重度患者还伴有严重抑郁症。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尤其是在青春期,我自己也有。病因很多,大多来自于心理认知层面,害怕被人看不起,被人嘲笑、奚落。然而,越是在意就越做不好,最后对自我完全失去信心。那么此症患者要如何自处?周围的人应该如何帮助他呢?
Charlie就是这样一个15岁的少男患者,他上高中的第一天就算好了熬到毕业还需要多少天。没有朋友,整天被人嘲笑、欺负,上课不敢发言,被人称作怪物之类的。。。事情的转机开始于他尝试同一个怪咖Patrick说话,并且认识了美女Sam(Harry Porter里的Hermione的扮演者)。从此之后,他开始尝试释放自我,并最终寻找到自己幼年时记忆深处的那一次事件,所有一切病因的源头。他选择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正视问题,最终走出了阴影。看着影片结尾时他可以自主的站在车后放肆的对着夜风大笑,我知道他真正走出来了,“I saw infinity”(我看到了未来)他开心的说。
Logan Lerman把一个中轻度患者演得活灵活现,度把握得很好,不油不过,无论是肢体还是语言。影片的另一个亮点是对于Charlie幼年阴影事件的艺术化揭示,音乐与剪接的完美结合,既向成年人传达了隐含信息,同时也照顾到了未成年观众。从Charlie被接受以及融入的方式来看,影片很明显的表现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东方文化依然比较表面,通常始于外在,外表漂亮的人往往社交圈子都会较广;而西方社会似乎更注重内在,他喜欢你接受你更多是因为共同话题、你的个性、经历,以及你对他人的帮助等等。影片中展示的是一群15-17岁孩子的生活,感觉他们好成熟、好自我、好开放。
影片情节很简单,可是对于当事人却意义非凡。至今对于Charlie的一句内心独白印象深刻,翻译过来大概是:”有朋友真好,就算有时候我们没什么可聊的,只要他们和我说话,我都会感觉安心。” 这就是社交恐惧症患者最迫切需要的:认同感!你甚至不用去称赞他什么,只要你让他有了集体归属感,就是对他最大的帮助。而作为患者本身,要勇于正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并勇敢踏出交朋友的第一步。
中国每年有多少社交恐惧症患者没有详细统计过,不过对于在东方含蓄婉约文化环境中长大的一代,说到表达自我其实更加困难。而且至今我们的社会还未正视这个问题,我们并不认为这是病,而仅仅简单的把它归结为个性问题。却不知道当事人在成年后走上社会为了克服它要花费多少时间与精力?我们的父母则认为只要给我们吃好穿好,我们成绩好就可以了,却从来没有关注过我们心灵的成长这条最是艰辛的道路。你给我钱仅仅可以让我不饿肚子,然而你若能给我心灵的陪伴对我来说则是一个崭新的人生!影片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此!
影片的开头是一段漫长的行车隧道,灯火通明,不知道怎样才能到到尽头,而这样的开头无疑有些想让人继续看下去的诱惑。 情节的正式展开,源于一个名叫查理的男孩的自我独白,他在写信给一个人,然而自始至终我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所以只当它是一种自述,写给未知的自己。 通过查理的视角,让人看到,美国的高中生活乃至读书生活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不过相比于只知道读书的国内生活而言,无疑精彩了许多,虽然这样生活的代价是需要更早的去面对社会、生活上的种种问题。而同龄的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加成熟,无疑是取决于大环境的不同,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成长的代价。 而查理的幻觉,无疑可以算是影片的一个暗线,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幻觉无疑将查理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而这所有情节的导向都指向了查理逝去的姑妈——海伦。 查理爱上的女孩萨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他姑妈年轻时候的翻版,只不过不同的选择将两位女子导向了不同的未来。这种隐晦的对比,无疑诠释了几乎相同的人生,可能会因为某些人,或者某个时刻的不同选择而去向不同的未来。 现在无法改变,那是既定的事实,但是未来拥有着无限的可能,而一切都要看你如何选择。 电影始于隧道,而终结于隧道中自由展开的双臂,那是一种心灵的释放。 隧道,音乐,爱……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谁也无法改变。有人说经历的都是美好的,其实或许也不尽然。因为我们是一种很神奇的动物,总是逃避那些痛苦的回忆,而选择甜蜜的。 你,我,或者你我的一个朋友,或是一个路人。是这样一个人,寡言、忧郁。给不存在的朋友写长长的信,怀着一颗邂逅新朋友的心。本就平淡如水的生活自行压抑起来,像永无尽头的漫长隧道,生活,在此时不再迎接任何未来,也不再回首任何往昔,它成为了一种漫无目的的经历与自我安慰的徒劳,在日复一日堆砌起来的情感中,逃避一切,却又顺从着时间,不断向前。 所以朋友是如此重要。假如观众就是那个读信的人,在倾听这一切之后,会以为这只是一个少年的喃喃自语,然后默默走开。然而朋友不会,于是一个人的故事变成几个人的故事,几个人的人生与青春混杂在一起,一切开始改变。像是装着酒的海螺,本深深的沉浸在自我忧郁湛蓝无尽的海洋里,而此刻却满溢着热情的色彩与鸟瞰现实的迷狂。 很难有什么共鸣,但我依旧觉得它很好。是因为那平淡无奇的少年体内有一座巨大的冰山,那个胆怯的男孩,在现实与回忆面前不知所措。在最美好的时刻想起最痛苦的回忆,然后开始深深抨击自己的良心,在压抑的人性中无法释放,并不堪重负。然而最后却又重新拾回脉脉温情。有人喜欢美丽的结局,有人喜欢悲痛的落幕。或许,喜欢,只是因为我们被氛围牵着走,并最终把结局与我们的期许合为一体。不喜欢,或许是我们本就抗拒一切,在美好的时刻到来时觉得虚幻,在悲剧前却又觉得无力负担,有时候,否定一切,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在安静的氛围中,压抑自闭的男孩,忧郁的音乐,古怪的朋友,读书、打字,造一座流逝时间的钟。通过这个男孩,我找到了自己悲天悯人的感情的出口,找到了内心中那个孤独的自我,找到了渴望共鸣的心情,找到了爱,找到了得到向往之人的如释重负,找到了可以安慰他人、分享悲伤的慰藉,找到了与世界为敌的鲁莽,找到了为朋友丧失理智的勇敢。这个故事里有很多我自己,也有很多向往的事,有很多似曾相识的场景,也有很多从未经历的他人的路。 我投射情感到影片中,然后收获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那些不再会发生,又或许从未发生的经历。我舍弃自我的一部分,然后用外界的事物情感来浇灌自我。平缓安静的走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中。安慰,也得到安慰,爱,也得到爱,吻,也得到吻,回忆,也得到回忆。 或许我就是那个读信的人,铺开平淡无奇的信纸,一字一行的读下去,带着某种思念,让情感在心中慢慢堆积,然后眼泪渐渐满上眼眶,心中充满情感,却不会溃堤。在信的结尾看到'我很好',倍感欣慰。最后,在信末写信人名字的注脚里,一切逐渐铺陈开来,在这一刻,读信已成为永远的过去,同时,深深的感觉到在不断前行的时间中,无限的可能迎面而来。
we are infinite
导演自己的小说又自编自导,太过强烈的个人印记,剥夺了我思考的权利。为了吸引哈迷来看Emma Watson能驾驭较成熟的题材,于是妥协降为PG13。说句残忍的话:不愁吃穿的白富美其实永远不知道真正壁花的滋味却仍然45度的忧伤着。其实不管你是校花还是壁花都有一段忧伤的故事,这就是青春。
虽未身受,但能感同。吐槽点和泪点并存,今年看的最好的青春片,音乐很棒,卡司很棒,看完后总有一种想去挥霍一把大好青春年华的冲动。另外,我爱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社交网络的年代。
男主太平庸了,演技像白开水好烦,Emma一直是花瓶,Ezra的配角之路越走越抢眼,90年代的怀旧青春片除了音乐什么都空洞
童年阴影青春迷惘什么的,一向太难代入。赫敏同学,美则美矣,hold不住以致过分做作就是指这个样子吧
三星半,赫敏和凯文都比男主演的好,这片又体现了外国人的烦恼比较高级,比中国人总是为衣食而忧强多了。叙事松散,部分台词比较出彩,配乐不错,可掩不住电影「青少年电影」的本质:这不是我的青春,我的青春比这更单纯,却算不上美好,只不过堆成山的书本,以及书本缝里窥探的那么一分浅浅的爱恋。
"一部片沦为脑残粉"系列之Ezra Miller
你不能只是坐在那里,把所有人的生活看得比自己的重,然后把这叫做是爱。
「我自由了,下一秒,一出門,我就會遇到我的人生至愛」
羡慕这样的青春,但首先你得有辆车,还有不用穿着难看的校服参加神经病高考。好的音乐品味极其重要,这是能不能成为朋友的关键因素之一,可惜我高中只听电影配乐,然后就变成现在这个鸟样了。
美国高中都那么复杂的么?又是搞基又是自杀又是吸毒又是亲错女朋友的。
同性恋+公交车+童年性侵犯受害者+朋克佛教徒,简直一个青少年Weirdo大合集,却做得既不矫揉造作也不顾影自怜,加上洛基恐怖秀的模仿和那些老派摇滚,看着真舒坦;另外这片子摄影得记一大功:暗背景下祭出大光圈,迷幻到直接秒杀我。
Let's go be psychos together.
男主角就是我,羞涩,孤僻,喜欢学姐。
十分意外作家Chbosky能指导成功,画面感觉与书的情绪感受相当一致。摄影师Andrew Dunn拍过不少清新风格的商业片,经验丰富,所以对光感的熟练把握也属意料之中。Logan Lerman演得真好,整个casting都很适合角色定位。这是自Igby Goes Down以来我最喜欢的青春电影,推荐与On the Road对照观看。
这样的一种片子总会让你在影院的黑暗里偷偷地掐手掌心,觉得自己大好青春年华没有挥洒真是像没活过一般。
自卑少年的爱情观:我们只接受我们认为配得到的爱。
真的就像“喜悦和难过同时发生”,有点长残的罗根无论独白还是举止都那么的壁花,一下能勾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每个拥有惨绿青春的人都会从电影中找寻共鸣,只是今天我们已无法再自信的讲出“我们无限”。埃兹拉太抢镜啊有没有!
总觉得它少了些什么但又无限靠近自己的生活,为90年代而刻意做旧的镜头画面和两年前的《陵园路口》很像。演技上Ezra>Emma>Logan “和生命中最无可替代的两人在阑珊夜色中奔驰向前的时候,无穷无尽的未来仿佛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
真是一言难尽,但是ezra真是太赞了太赞了太赞了(滚地。男主比火枪手的时候演技好了好了很多,眼睛里也很有戏。说实话最出戏的就是emma额呵呵呵呵(粉勿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