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电影通判”
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深海地平线海上钻井平台突然爆炸起火,11人死亡,数人重伤,海底大面积漏油,幸亏当时来往海岸的穿梭油轮停在岸边,否则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美国国家海洋局估计,漏油量约为每天1000桶左右;已造成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国家海洋局称,这是“和平时期最严重的漏油事故”,此次漏油事件给沿岸渔业、野生动物、旅游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并为此“感到恐惧”。
2016年,根据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改编的电影《深海浩劫》上映,影片中对英国BP公司进行了严厉谴责,由于这是租用的钻井平台,为了不耽误采油工作,很多关键部位到了检修期却不停工检修,许多零件还在凑合使用,最终引发这次灾难。
事故起初,试图采用灭顶法、盖帽法堵住海下受损输油管道,但是均告失败。
伊朗由于在深海打减压井技术的独特优势,主动提供帮助,最终国家海洋局采用了伊朗提供的这项技术,以可靠的方式永久性封住海底漏油,可这已经距事故发生过去了整整87天!
2010年被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但是此次事件却成为检验海上漏油浮油清理技术的实验场,相信这也为中国东海巴拿马桑吉油轮爆炸,凝析油海面泄露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
浮油清理:第一时间在海岸沿线设置充气式防线,中间地带采用各种方式清理浮油。一是喷洒石油分散剂,二是通过可控燃烧,三是微生物降解,四是撇油以及直接收集方式,即使这样,在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中,清理的泄漏原油只约占总漏油量的75%,余下的25%以浮油、油球的方式继续存在,并随海浪冲到墨西哥湾沿岸,有些沉积在海床,等待在大自然的降解,而这个过程大约是500多年。
奥巴马在墨西哥湾漏洞57天发表电视讲话,除了施压英国石油公司(BP)为此次事故承担全部费用,更重要的是反思了美国过度依赖和过度消耗的石油政策,主张大力学习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并称这将是现在和将来美国必须要做的事情。
特此声明:此文章为微信公众号“电影通判”作品。
一点说明:每个人的视角是不一样的。从理工科或者职业角度,来看本片,的确是保真度较高的影像,像纪录片,却比纪录片更加刺激;像剧情片,却又多了很多过瘾的细节;但我想说的是,从本身这起灾难事件来说,美国人的视角仅仅停留在灾难的开端,无疑是离伟大还有十万八千里
2010年4月20日,一个甲烷气泡从海底冒出,随后演变的蝴蝶效应,导致“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起火爆炸,36小时之后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和炽烈的火焰,沉没在墨西哥湾。事后统计7人重伤、11人失踪。 电影《深海浩劫》在六年后以逼真的影像还原了这一事件的始末。 对数字敏感的人跳起来说,才死了11个人就能拍灾难片。言下之意,每年我们的高速公路上和煤矿井下比之惨烈的不可胜数,都可以立刻封道改成片场,串起来拍成连续剧。 有这种世界观的人,他的数学老师功不可没。 韩国电影《隧道》,今年影响力仅次于《釜山行》,全片只死了两个人。依照以上思路,按死亡人数来归类电影,大概这应该是部喜剧。 当然我们都知道不是。 灾难片中“灾难”二字虽须突出,但比惨这种事情,交给在华府门口卖身葬父的代号9527做就可以了。生命被掩埋,却让平日里不显的人性于暗处发光,才是灾难片一贯为之的主流价值观。 《深海浩劫》很想做到这一点,可惜未能成功。 同样遗憾的是马克·沃尔伯格等人领衔主演的几个主人公,他们很想阻止这一切灾难的发生,虽然按照《星际穿越》中提到的“墨菲定律”来看,这一切都是迟早的事。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电影除了如烈焰地狱般的灾难现场外,剩下就是围绕这个该死的定律,讲了两拨人去做钻探石油这件事,然后其中一方的选择导致了这场人祸。 这一次,美国人毫不犹豫地将这盆脏水泼给了BP为首的英国人。 电影中,美方形象代表马克·沃克伯格,术业有专攻、爱岗敬业、一丝不苟,除了喜欢上班的时候蹭公家的网络和老婆激情视频聊天之外,简直可以称之为劳动模范。 而英国人的形象发言人——BP公司,则被描述成了既官僚又贪婪的灾祸之根。电影中BP公司负责人的形象,完全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对于资本家的定义来量身定做的。 “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石油行业至于是不是真的有那么高的利润,那不是电影和我们所关心的。《深海浩劫》唯一想做的就是把屎盆子扣在英国人的头上,将其中的代表人物塑造成利益熏心的模样,而美国人自己则团结友爱地背靠着星条旗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勇敢地活下来。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这场只造成11人殒命的事故,只是灾难的开始。且不说那些失去顶梁柱的家庭如何捱过伤痛,单论这场新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原油泄漏,让整个墨西哥湾承受了不可磨灭的伤痛,用当时媒体的话说——墨西哥湾沿岸生态环境正在遭遇“灭顶之灾”。 断章取义的粉饰,让《深海浩劫》的格调陡然间降至水平线之下。更可怕的是,以马克·沃克伯格为首,几位主人公全程打酱油,颇为生硬的同事之情以及有惊无险的绝地逢生,切不要说和海洋灾难史诗《泰坦尼克号》相比,哪怕一部《完美风暴》,人和环境之间命运抗争下令观众飙出的泪,也要比《深海浩劫》多出十加仑。 更重要的是,对后续的环境毁灭置之不顾,单单选取灾难源头中的小人物来歌颂其英勇,这种不能说它错但又总觉得哪里不对的套路,真是让中国人民见识到了主旋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广泛性。 不同的是,美国人在灾难过后选择在好莱坞开机。 而我们比较省钱,我们一般会挑个良辰吉日开会……
一直对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搞不明白,明明是讲述钻井平台事故的灾难片,却起了一个《深海浩劫》,跟当年《惊爆海底城》一样,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讲述水下的故事。其实电影的片名叫做“Deepwater Horizon”,深海地平线,是那座钻井平台的名字,这个译名也无可厚非。但还是要吐槽一下,西方灾难电影在内地的译名其实都不算太好,之前《危情时速》《末日崩塌》《不惧风暴》之类的,听上去跟山寨片一样。相比之下,《深海浩劫》算好的了。
言归正传,片名一般,但电影很好。 来自于真实事件改编,2010年4月20日发生爆炸并沉没,11人丧生,一个月内整个墨西哥湾几乎被浮油覆盖,导致 英国石油公司损失300多亿美元。
这部《深海浩劫》描述的就是这段故事。
由于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对于剧本的拿捏程度自然要轻松不少。照着当时事件发展路线,再融入一些家庭个人因素加以润滑,便是典型的商业片路线。如果本片的剧情放在一部成龙式电影当中只不过是让英雄大显身手的一个好机会而已,但本片“有史考究”的前提限定了本片的题材,所以说也别想着有什么云霄飞车或者飞檐走壁的大侠现身之类的夸张情节出现,英雄主义和“最后一秒拯救”大法不太适用于这类灾难电影。
这就是基于真实事件灾难电影与原创的灾难电影之间不同的地方,你们可以说某某灾难片俗套,但诸如《危情时速》以及《深海浩劫》,是与俗套不沾边的,因为再离谱或再循规蹈矩的故事,也是来源于真实的故事。 但这种灾难片也有一个很难攻关之处,因为在电影结局早已注定,让整部电影缺少了生死存亡的悬念,这需要考验到导演在叙事方面的张力。然而《深海浩劫》的观影过程实在令人惊心动魄,在这一点上彼得·伯格的标志性的拍摄手法了大用场。
彼得·伯格是一个很会拍真实事件的导演,与小马哥合作了三部电影都是真实事件改编,《孤独的幸存者》、《深海浩劫》还有未来改编自马拉松爆炸案的《爱国者日》。比起保罗·格林格拉斯(《谍影重重》)的记录片式表现手法,这位导演的风格更加向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模式考虑,即“气氛性渲染”。、
他之前那部《孤独的幸存者》就是如此,观众都知道这一小队最后只有马克·瓦尔伯格活了下来,但在观影中依然惊心动魄。彼得·伯格这种手法,就是用故事情节和角色刻画对即将到来的事件做铺垫,随后再利用剪辑和摄影手法调动观众胃口,烘托整个事件的气氛。 《深海浩劫》也是一样,电影用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对即将到来的危机进行铺垫。而且比起灾难场面来临之后的视觉冲击,电影最好看的地方,当属负压测试到井喷前夕这段故事,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用画面调动和情节推进,将即将到来的危机渲染的极为揪心,好几次都以为灾难来临,但转头来还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负压测试中,环境音效效果突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紧张的气息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摄影机采用大量的仰拍画面来展示钻井平台硕大的身躯和狰狞的一面,此种做法让人似乎感觉到了这个金属巨怪强大的气场和山雨欲来的压抑气氛。而爆炸来临之后,又利用大量俯拍来展现灾难现场的宏观场面,两种不同摄影方法的对比无疑烘托出钻井平台一静一动时截然不同的两面,就像一只怪兽,吐出嚣张的火焰!
导演的叙事手法和电影的技术手段为这个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更增添了一份紧张气息,显得夸大而不夸张。
《深海浩劫》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灾难片,没有天灾,只有人祸,包括约翰·马尔科维奇饰演的石油公司高官,在利益和上层压力的基础上忽略安全环节等等。作为事件性作品,本片也不像《迫降航班》那样专注于灾难之后的物是人非,本片在人物方面并无过多笔墨。 有意思的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噱头,就是对主角家人的塑造。还记得《勇闯夺命岛》和《世界末日》中,在事件发展中安插了主角妻儿的角色,比如《世界末日》里在航天中心与父亲对话的丽芙泰勒。这样的做法使得主人公的一举一动都牵挂着其家人的心,也为电影增添了一丝人文色彩。《深海浩劫》同样如此,都是好莱坞拍摄技巧的常规选项。
而且本片除了还原真实事件外,也有遵循好莱坞的游戏规则,将马克·瓦尔伯格饰演主角,个人身上的英雄主义刻意的放大。于是我们看到了攸关之际“你跳我也跳”的场面。所以别看《深海浩劫》的故事源自真实事件,但实际上本片还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工业产品,情节紧张,英雄主义,还有最后一刻的圆满结局。 电影的故事就是顺水推舟的发展而下,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去还原一个事件发展的过程,电影的铺垫还是略显过长。说道这里,想起了另一位很会烘托气氛的商业导演,已故的托尼·斯科特,他是一个将好莱坞电影工业吃透的牛人。后者的《危情时速》是我看过最扣人心弦的真实事件灾难电影。假如《深海浩劫》交给托尼·斯科特的话,效果又会怎样呢?
PS,如果不懂油井术语不清楚灾难如何发生,开场可乐喷发那段一定不要错过,起到了解释说明的目的,真是面面俱到。 PSS,作为电影的发生地,路易斯安那州,电影前半段展示了著名的阿查法拉亚盆地的美景,航拍之下的沼泽湿地,非常美丽。然而现实情况是,就是由于石油开采,让盆地三角洲地带割得支离破碎,墨西哥湾的海水长驱而入,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将不复存在。
本人是海洋石油钻井从业者,有一些现场经验,所以想针对这个电影,做一些简单的背景铺陈,好让更多的人明白里面的各种情节铺设! 电影开始的时候,男主和他女儿的对话,很能概括的解释好多人的疑惑…… 女儿: 我的爸爸在钻井平台工作,他用泵来抽油 男主: 不不,我们平台不抽油,我们就是勘探! 女儿: 他们勘探,钻井,然后铺设海底管道,lamer crew 过来采油。(深深的伤了海油工人的心,lamer...) 女儿: 恐龙被埋在地下经过几亿年的沉寂,在地层,海水的挤压下,成为了地底的恶魔,他们不停的被蹂躏,这时候,我爸爸他们给他造了个通道,于是恶魔试图冲出来,但是他们准备了BOP (防喷器),然后他们还灌入了泥浆,用来制服妖魔!
讲到这里,其实大家都能对石油在地下的情况以及开采它,有了一点认识了,然后,她把可乐罐罐摇晃了一下,插了个管,摁死了开口,还往里面灌水或是油,她本来是想描述一下,钻井的过程的,结果灌入的水,或者油,密度轻,然后就喷出来了,大概也是侧面生动反映了井喷的样子,跟事故的发生有了惊人的相似,事故就是因为泥浆替换为海水了,所以才喷出来的,首尾有了呼应! 针对一些常见的问题,展开说说! 1、为什么钻杆内有那么大的压力? 无论钻杆,还是Kill line(压井管线) 压力表都在钻台面,所以得有流体到达钻台,才会有压力显示的!
从钻井最基础的知识讲述呢,就是,地层越深,地层压力越大,越需要一定密度的泥浆形成静液柱压力来平衡地层压力,井喷就是地层压力大于泥浆的静液柱压力了,然后就喷出来了,最后控制不住就失控了,所以搞钻井的人要对地层压力清楚,然后随着深度增加,不断调节泥浆的比重,来平衡地层压力! 比如下图,就是一个裸眼井眼,看到了吧,井壁就是地层,当然这是个水井,直观的看看,容易明白!
但是一旦井眼有套管,且裸眼井眼已经被水泥塞封固之后,井眼就与地层隔开了,我们就不需要去用泥浆来控制压力平衡地层压力了,就是给地层妖魔上了铁锁了相当于, 原理就差不多相当于,刚钻完的井眼是与地层联通的,套管,固井就相当于在井壁糊了一层水泥,再贴上钢铁制的墙砖,只不过井眼是圆形的,所以墙砖就是直接用钢铁管儿就可以了!这样就把地层封闭了! 如下图就是套管了,
好,回到题1,电影里描述的情况呢,就是固井失效了,所以井眼又与地层联通了,但是这个时候钻杆内部已经是海水了,密度小,静液柱压力小,所以控制不住地层压力了,然后地层油气流体就往上顶,沿着drill pipe (钻杆)往上顶,所以钻台面的压力表会感受到压力往上涨!drill pipe(钻杆)里的泥浆,返流是看不到的,而我们看到的转盘喷出的都是环空的mud泥浆,环空就是钻杆外,套管里的空间,钻杆比套管尺寸小很多的! 2、从电影中一闪而过的画面可以看到,kill line和drill pipe是一个类似连通器的结构,电影中也说kill line和drill pipe的压力应该相等,但是为什么不相等? Kill line 的管线堵塞了,电影里的有显示的,所以钻台kill line 的压力表感受不到地层压力的侵袭,drill pipe是没问题的,它感受到了, 所以这个时候,BP的工程师权衡一下,既然有一个没问题,那就说没问题,其实他的初衷就是为了效益,钻井平台一天的租金是很昂贵的,加上别的消耗,甲方BP的日消耗接近小一百万美金一天,所以工程师作为甲方代表,他是想尽快的搞完这个项目,根据电影里的说法,这口井已经滞后43天了,超出预算五千万美元了, 甲方代表估计已经铁了心了,他连负压测试都没想做,是平台OIM逼着他做的,心里觉得正压测试没问题,肯定没事儿,对于这个负压的测试,无论结果好坏,他都不想管了,所以一看,Kill line 没问题,更不用理会drill pipe的情况了!早一天结束就可以早点交差了! 3、什么是negative pressure test?negative pressure test如果正确执行,能否取代cement test? 作为海洋石油钻井的一名搬砖人士,必须得承认,在平台上,甲方代表就是说了算数的,他是甲方,平台方是乙方,地位本身就不平等,所以即使是不合理的,错误的,有时候只要不是太过分的,都是以他们的决定来做的! 所以核心问题还是钱的事儿,如果一个石油公司特别有钱,根本不考虑成本,凡事都按照安全规章制度来走,肯定不会出事儿的!实际上呢,不可能,越是落后的区域,对安全规章制度的履行就越差,欧美都算是好的了,我们国家刚开始石油勘探的时候,喊得口号可是,与平台共存亡!想想多可怕! 题3所指就是所谓的,负压测试,就是测试水泥封固质量的,也就是测试套管,以及水泥有没有把地层完全有效的封固住,实现与井眼完全隔离开来。因为电影描述的作业,他最后是要平台离开这里的,这个井探测的目的已经结束了,所以要把井封好,不出任何问题了,地底的妖怪出不来了,好,平台离开,再搞下一个项目! 负压测试就是如我题一所说,BOP关住钻杆,drill pipe内部置换泥浆为海水,这样子,钻杆里的海水与环空中BOP下面的泥浆平衡,如果没有外力的侵袭,钻杆里面的海水不会飙出来,但是一旦水泥封固失效,地层流体进入井眼,这个时候钻杆里的海水是压不住的,它就会从钻杆里喷出来,最后钻台的压力表感受到,显示压力数值,我们做负压测试就是这个目的,有压力数值增大,说明不正常,我们要从新cement,如果没有压力,好,那就正常,安全,这个井已经安全了,我们可以撤了!
答主所说cement test 我不知道是不是说对cement 正面试压,电影还得再看几遍,才好回答 ! 不知道说清楚没有,肯定有不对的地方,各位多批评! -----11.15日补充如下 1, 海洋石油的勘探,首先是经过各种分析(地震资料,历史资料等) 觉得这个区块可能存在油气,然后就会雇佣钻井平台去探测,大概打几口探测井,然后通过对地层资料的直接获取,以及有油气显示后的测试作业等等,最后确定,这个区块有没有开采价值,有的话,怎么打生产井才是最合理的,才能最大限度的开采到底层的石油,这个生产井通常会是几十年的开采的,所以一旦决定这个区域有开采价值,详细规划后,重新来打专门的生产井,用于生产! 所以问题的关键来了,这个电影里平台正在打得井,就是探测井,探测井最后结束后,不论有没有油,通常情况下,这个井还是要填水泥,埋掉的,以后不会再用了,但是根据资料来看,背景事故里的这口探测井,后续是想要继续用的,最后一开也是下了套管的,可惜固井没固好! 2,然后,这个电影里的桥段就是发生在,探井的最后阶段,下完最后一开的套管,然后固井,然后把泥浆替换为海水,最后收拾家当,离开这个井位,去下一个探井的位置,问题就出在,固井结束后,压力测试不合格,却强行被合格了,导致了地底的妖魔跑了出来,事故发生了! 就如我之前所说,地层是有压力的,裸露的井眼,我们需要用一定密度的泥浆产生的静液柱压力来平衡,如果说地层压力就是妖魔想要往外冲的冲击力,那么我们用的泥浆静液柱压力就是制服妖魔的第一道大门! 一口井深的几千米,浅的也得一两千米多,所以我们不是说一口气就用钻头直接打到底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太长的井眼,它会坍塌的,一坍塌,这个井就废了。所以通俗的说,比如,打五百米的长度,我们需要下套管,就是铁制的大粗管,当然套管和地层之间是要注水泥的,然后就封固好了,这就是制服地层妖魔的第二道大门! 最后一开,打完了,我们电测,测试,都结束了,我们对这个位置地层各种信息也取到了,下完最后一开的套管,固井结束,我们要走,离开这里,井里的泥浆是油性的,专门配置的油性泥浆,就算不是油性的,也不能进海啊,我们要环保啊,所以要用海水替换,回收! 这个时候,出事了,固井没弄好,被妖魔击败啦,然后就喷出来了,结果防喷器BOP还是有问题的,,对就是第三道大门,也坏了 , 妖魔就跑了出来,然后就大爆炸,大火,船毁人亡! 我们本来是有很多门的,泥浆替换为海水了,第一道大门失效; 固井没固好,没搞好,二道门也失效,BOP还有问题,三道门BOP也失效,事故就发生了! 3, 看这个电影,我内心是很复杂的,我是在drill floor干出来的,最后电影里,平台头儿,OIM(off shore installation manager)站在救援船的甲板上,问,“Is there anybody From drill site?" 没人吭声,又问一句,还是没有! 事故死了11个人,钻台的人全在里面! EDS(应急解脱) ,有心的观众会发现,在电影发生事故的开始,有人试图去按这个红色的写着EDS的按钮的,记住,这个可不是ESD (好多设备都会有这个按钮,应急关断),它的功能是在可以关闭防喷器,然后把隔水管与防喷器脱开,平台就可以离开了,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了!
这个按钮,在影片后半部分,频频出现,最后OIM被人扶着,盲眼去按,口里喊着,disconnect it! ----11月19日 好多人都说,电影里的人安全帽没有帽带,所谓的chin strap,不符合现场规定,是电影的槽点,其实这个猜测是不对的,接触过国外公司的人,都知道,国外好多石油公司对帽带是没有要求的,好多人都说,不是防止安全帽掉落的嘛?那应该是安全的呀!其实从反面想,万一遇到危险,帽子挂哪里,人得被勒一下,是有危险的,所以这个东西是个双面刃! 所以有的公司要求,有的公司不要求,不能说是槽点的! ----21日 我觉得中影的翻译有许多不准,我的意思是,对于专业名词的翻译, 比如 pull out drill pipe, 他翻译成,抽了几个管子,我们叫 起钻 Bridge 他叫船桥,我们都叫中控室或者驾驶台
视觉震撼之余不禁想到对生态的破坏有多么严重,天津的灾难亦是如此,这些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灾难片和动作片的规格,这片子的野心除了1比1的搭建油井的模型,连事件逃生的戏剧时间上也和真实的时间同步,营救人员到达事发地点的时间是35分钟,片中的火海逃生戏也是35分钟左右,可见彼得·伯格的野心,虽然难免还是会主旋律,但他的节奏一旦抓住你,就不会让你神经放松一秒钟警惕。
真实再现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的过程,特效营造出来的真实感令人震撼,为石油钻井平台的工人们的生死浩劫感到很揪心,安全是第一要务这是血的教训。不过影片过于主旋律,将重点突出在英雄主义救援方面,并未对这场人祸以及灾难造成的严重生态后果进行深刻反思,使得故事的深度不够,可惜。
比利.林恩之外,在十一月想看一些大场面美国片,这部可以尝一尝,纪实题材,写实主义,灾难片中算拍得不错的,观众想看的都有了,三星半推荐。
当你有一个学石油的男盆友 你就会被他拉去看这种片子
非常到位的灾难片。第一幕各种技术细节铺陈看似冗长,但对于后来灾难的发生是必不可少的。彼得·伯格果然适合这种类型的片。至于有人说影片忽略了爆炸带来的生态灾难,难道这些现场的油井工人就不该被关心吗?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马厩失火不问马而问人
典型的灾难题材类型片,但贵在不滥情不升华不概括中心思想,石油工人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一五一十心平气和把故事说清楚已属难能可贵。特效好牛逼,特效好牛逼,特效好牛逼!#声效摄影基本无可挑剔#,遗憾的是#天朝估计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有这种电影#
I like Peter Berg...a lot
开场铺排太多专业技术名词略枯燥,好在后半段重头戏的连场华丽镜头(点名那个跳海跟拍长镜头)和逼真音效,造就上乘观赏性。
真实事件改编,故事谈不上跌宕但很揪心,前期铺垫相对冗长,但最紧张的是测试负压+井喷前夕那段,叙事张力强大,后半部场面戏绝对赞,通篇重工业质感是我喜欢的地方。彼得·博格把这个很平常的人祸事件拍得很带感。PS,如果不懂油井术语不清楚灾难如何发生,开场可乐喷发那段一定不要错过。
电影还不错,结尾还看哭了...说一下事后影响:英国石油以208亿美元与美国政府和解,这刷新美国司法当局有史以来最大的和解金额,可为此付出的代价是6104只鸟类,609只海龟,100只海豚在内的哺乳动物全部死亡,甚至绝种...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钻井石油工人。日本电影总是说,你可以从零做起,你会做得很好。米国电影总是说,你以为你做得很好了,但总要出一次灾难,收获血的教训。
三星半。铺垫了一个小时,好在最后半小时实在是紧张+催泪。人在危难关头还能想着阻止事态更加严重这就是职业道德吧,致敬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们。片尾出现的那些照片视频还有去世的人的名字实在是太催泪,他们曾经鲜活地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商人永远是无利不起早,Fuck!
不错的灾难片,Peter Berg对音效和形似音效的配乐的使用非常有见解和天赋,上部作品《孤独的幸存》印象就特深刻。
一个愚蠢的甲方为了省钱赶进度拖死一整个乙方的故事XD。虽然每一面flag都插在意料之中,但是电影节奏控制得非常漂亮,人物智商也一直在线不故意作死。深海钻井平台这个场景我印象中也不常见,它本身就给我一种人类的神迹在挑战地球的悲壮和敬畏,值得一看。
不知所云又无从挑剔
76/100 有人嘲笑狮门1亿美元预算打水漂,人家花这么多钱就是为了拍一部严谨的写实的电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曾经的过错,11个事故中遇难的人在片尾给了专门的时间悼念,我就问天津大爆炸什么时候也拍一个出来,有这一半的水平我就算你满分。
喷涌的可乐罐、撞机的空中鸟、迷信的紫领带,灾难的谶语仿若征兆。震天的火光中跪下祈祷上帝,不能拯救负罪的灵魂;一声声无人应答的点名,无法告慰悲痛的亲人。把工期换算成金钱,把人祸置换成天灾,片尾的十一张照片成为法庭实录的墓志铭。冗长的铺垫和专业术语令爆炸姗姗来迟,脚底的玻璃钻心的疼。
甩的一手好锅!责任全在BP!Transocean英勇的美国员工一个个都是模范英雄!开场的家庭场景真是直男癌大发作,然后大规模的爆炸与CGI火焰果然还是得爆炸贝才能驾驭得住啊,再然后死了11个人跟随后的生态灾难尺度比算得上什么,这Lone Survivor的导演真会把real disaster塑造成主旋律的弘扬。。。
讲述美国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细节尤其丰满;就是星条旗飘得太多,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主旋律电影,看美国人把圣经当红宝书念我想😄。BTW井爆的那个场面应该是我今年看过最震撼的视效了,真特么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