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看这两张剧照,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把它们联系起来——白继(男主)在刮胡子的时候弄伤了脸,因此敷上了纱布——这里确实存在着某种关联,不是简单的因果,而是一种「误认」。其实这是两处不同的伤口,一左一右。通过镜子的映射,两处「错位」的伤口产生了「重叠」。
之所以是「错位」,是因为它象征着主体间性的某种荒诞对称,并且总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变为「重叠」;之所以是「重叠」,是因为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着距离(在这里可以是镜子内外的距离,也可以是影片时长的距离);之所以是「误认」,是因为它以一种镜像的、矛盾的、自反的方式抵达了真理(“真理源自误认”,拉康语)。
正是这种「误认」,让我们在二者之间建立起联系,换句话说,正因为我们希望在这里发现什么,把伤口误认为同一处,本不相干的两件事发生了关联,获得了某种意义。而这正是解读《王立宇宙军》的题眼——错位、误认与重叠。就让我们顺着这条线索,进入《王立宇宙军》的文本。
作为一支没有敌人、没有战争的军队,宇宙军的存在本就是荒诞的。白继的战友,或者说同伴,在这样无意义的环境中逐渐消磨,沦落为一群犬儒主义者,他们对载人航天的“事业”没有任何期待。直到一位同伴因“宇航服的尿袋漏电”而牺牲,宇宙军本身的荒诞性达到了极点。
一切的转折发生在宇宙军出游的夜晚。白继不合时宜地穿上了军服, 同伴们去寻欢作乐之时,他就成了彻底的异类,随后发现了与自己同为异类的莉库妮(女主),一个大街上无人问津的传教者。在莉库妮出于善意的鼓舞之下,白继竟重新建立了对宇宙军的认同感,自告奋勇成为志愿者。就这样,白继以近乎中二的方式,将自己和同伴,连同整个世界推上了通往宇宙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重力训练的一环,白继在空军基地体验了飞行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然而,正如影片所选择的表现手法那样——极力刻画飞机的细节,展示飞行时的壮观景象——飞向天空与飞向宇宙完全不同,火箭的发射,按照白继的理解,不是向上飞行,而是沿着地球的边缘坠落。
除了对航天技术本身的解构,在目睹这个世界上的种种荒诞之后,白继进一步对航天事业的正义性产生了怀疑。过去,他不了解穷人的苦难,现在,他明白斥资制造火箭是多么的奢侈和浪费;过去,他不了解富人的麻烦,现在,他发现火箭也不过是制造战争的政治工具。当载人航天这一“超越时代”的事业,失去其正当性之后,白继自然不再承认自己是整件事的始作俑者,他也因此失去了作为宇宙军的归属感,不可避免地分裂了。
这种分裂尤其体现在白继自我认同的错位之中。作为首个飞向宇宙的人类,白继不得不接受各种采访和代言,在一系列被客体化的进程中,被赋予了宇航员这个“伟大”身份。虚伪的名誉和头衔,以及随之而来的无穷追问,让白继陷入了彻底的迷茫,并最终选择了逃离。这样一来,白继的自我认知与被象征化的社会形象之间便产生了难以弥合的裂痕,换句话说,白继与广告牌上的自己之间形成了一种「错位」。
在莉库妮身边的日子非但没有缓和,反而加重了他的分裂。就在此时,来自敌国的刺客出现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白继内心矛盾的极端体现,并直接威胁到白继自身的存在。在濒临崩溃的逃亡路上,白继直面了自己的“分身”。当他走向绝路,意外地穿越了广告牌,跌落人群之中,被人认出宇航员的身份,才暂时脱离了危险。在这里,本片以一种模糊的方式,或者说一种取巧的手段,解决了白继的身份危机,修复了他的分裂。也许是启发于朋友马蒂所言——“我为他者而存在”——白继通过破坏性的穿越行动,在被人指认的那一刻,“我的主体”与“被客体化的我”达成了「重叠」。
唯有达成这一点,白继的心态才有了真正的转变,接受了作为“宇航员”的身份,接下来主动反击、杀死刺客的动力也就成为了可能。至于后来火箭发射时,白继为什么一反常态肯定火箭的意义,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我们则需要从另一视角给出合理解释。
白继选择前往莉库妮所在的教堂,试图逃避现实。在这里,即使失去了曾经的花园,玛娜依旧沉默,莉库妮依然善良,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然而一瞬之间,莉库妮平日宗教般的虔诚微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窘迫。白继深知莉库妮此时的困境,却自身难保。
无意间,莉库妮藏在靴子里的铜币散落一地,白继或许是想起自己之前曾向穷人施舍银币,只能装作没看见。无论如何,金钱的出现破除了莉库妮身上的神圣光环——它维系着白继和莉库妮之间看似平等的关系。正是这一点,打破了二人之间微妙的平衡,让处在极度分裂之中的白继产生了占有的欲望和冲动(随后被莉库妮击晕)。
更为荒诞的是,当白继清醒过来向莉库妮道歉的时候,莉库妮却恢复了往日的微笑,反过来寻求白继的原谅——“我竟然打了您这样好的人”——面对反身性的失语,二者之间的「错位」得以凸显。
沉默的玛娜便是白继与莉库妮之间荒诞错位的具象体现(“人的呼唤和世界不合理的沉默之间的对抗”,加缪语)。在影片后半,白继前来告别,由于莉库妮的不在场,他第一次真诚地向玛娜搭话。这一次,玛娜终于不再沉默,以模仿的方式作出了回应。这种互动的成立,预示着白继与莉库妮关系的修复——在最后的离别可以看出,二者早已达成了和解。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中,白继始终以一种“世界系”的方式探寻飞向宇宙的意义,却在各种荒诞的遭遇中丧失了自身的存在感。当他终于直面世界的荒诞,不再追寻所谓意义,而是投注于现实本身的时候,世界便不再沉默,荒诞也自行消散。
正因如此,当宇宙军面临敌人的进攻,准备放弃发射任务的时候,白继又一次站了出来,歇斯底里地呐喊:即使飞向宇宙毫无意义,我也要坚持到底,因为这是我们的创造,是人类存在的证明——这便是漫长旅程带给白继的唯一教训。在点火的那一刻,无论成功与否,他都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西西弗神话”——“不存在不通过蔑视而自我超越的命运”(加缪语)。
在影片的尾声,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台一片欢腾,驾驶舱中的白继却分外平静,这是最后的「错位」;莉库妮还是在街上发传单,当她抬头望向天空,镜头拉远,直到在俯瞰地球的飞船,这是最后的「重叠」。由此,这样一种二元的「错位」与「重叠」贯穿全片,形成了影片的基本结构。
当我们回到一切的起点,即白继为宇宙军赋予崇高价值的时刻,我们就会发现,正是这一关键的「误认」,使得以上所有「错位」与「重叠」之间产生了联系。 正是白继起初不切实际的幻想,将载人航天的实验推上了日程,才有了之后的曲折遭遇;正是这趟充满失败的无意义旅途,才让火箭发射的一刻诞生了那么点意义;正是来自宗教信仰的抽离视角,唯有冲出地球,白继才能在静谧的宇宙中,向着莉库妮和宇宙军,也向全人类,作出自己的回应。正是「错位-误认-重叠」这一充满矛盾的回溯性链条,构成了本片所呈现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之维。
谈及《王立宇宙军》,除了它在商业上惊人的失败之外,多被提及的便是最后火箭发射升空的场景。倒计时结束的那一刻,万籁俱寂,火箭上升,仿佛成为某种神圣庄严的象征,同时又极具破坏性,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让混乱的战场瞬间归于平静。这让我想起在《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齐泽克对泰坦尼克号残骸的分析:
因此,泰坦尼克号残骸发挥着崇高客体的作用:一个被提升到不可能的原质之高度的、实证性的物质客体。 或许所有那些阐释泰坦尼克号的隐喻意义的努力,都在逃避原质的这一可怕的冲击力,都在驯服原质,而驯服原质的方式是把原质的实在界身份降为符号界身份,是赋予原质以意义。我们通常说,原质的诱人出场模糊了它的意义。其实,反过来说才是对的:意义模糊了原质出场带来的可怕的冲击力。[94-95]
在这里,声音的消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正如声音总是姗姗来迟,我们对火箭附加的诸多价值同样迟于火箭本身,在它缓缓升空的时候,任何解读都显得无力,因为它的冲击力早已征服了我们。更为重要的是,这不代表我们只需要关注这段惊人的作画场景,恰恰相反,我们需要明白:在此之前的文本,即使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它(作为作画)的冲击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我们不能直奔真理而去,真理也不能唾手可得”(齐泽克语),只有经历所有作为铺垫的错位与重叠,此刻的纯粹平静才得以成立。
正如高瀬司在《为〈EVA〉所做的准备》中提及的那样,《王立宇宙军》很容易被解读为一个有关动画制作本身的文本:
而和过去几部作品一样,《王立宇宙军》同样也存在非常重要的隐藏主题。关于这一主题已经有众多的动画爱好者进行了指出,这部作品同样也是描写GAINAX成员们自己的故事。作品中所刻画的载人火箭发射计划并非关乎国家威信的巨大项目,而是被描写成不受待见的无意义行为,很多人认为这正是“动画制作”本身的比喻。动画不过是一堆赛璐珞片,是环境污染的元凶,是石油资源的浪费,是除了慰藉御宅外一无是处的物事。然而同时对于GAINAX成员来说这又是值得倾注热情的有价值行为,对动画爱好者而言则是值得一看的作品。发射前男主角的台词正是这一象征,是从“历史”角度对自身行为进行肯定的宣言。扩大解释的话,这也正是制作团队用他们御宅第一世代的语言重新解读发声的“新世纪宣言”。
在我看来,更为具体地说,本片制作的动画作品,不是别的,正是 《新世纪福音战士》。在解释这一点的过程中,我们将会发现《王立宇宙军》影片内外共通的自反性:
如果将 GAINAX 成立之初创作者们的初心——通过动画这一载体表达自我的愿景——看作一次「误认」,那么我们也可以说,《王立宇宙军》的失败是一次「错位」,是作为文化精英的御宅族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错位,《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成功是一次「重叠」,是 GAINAX 创作者心态与末世氛围下“时代空气”之间的重叠。正因如此,回顾 GAINAX 的创作史,《王立宇宙军》的意义需要被重新审视。它不仅是 GAINAX 的开山之作,是“为《EVA》所做的准备”,《王立宇宙军》本身就是一部杰作,是当之无愧的“宅社的灵魂”。
在本文的最后,我想再次强调:重叠的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着距离。《新世纪福音战士》与日本社会的主流意识的不谋而合,始终是一次「重叠」,而二者之间存在着的距离,则在 GAINAX 另一部值得重读的作品《FLCL》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book.douban.com/subject/27098940
高濑司:《新世纪福音战士》论-为《EVA》所做的准备,Anitama,2017
http://www.anitama.cn/article/d718a1d79d4bc153
站在今天回望本片的票房成绩,不应该苛责什么,本片确实未达成一种娱乐性和深度的统一,说市场不成熟也好,观众太浅薄也罢,都没什么价值。从立意上讲,也不是朝着商业化制作的片子,动画人的理想主义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偏执和任性。
全片的表达非常克制,戏剧冲突并不明显,叙事当中透着一种有气无力的感觉,特别成人化。主线是探索宇宙,但实际上宇宙指代的不过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前方,是几万年来文明进化的目标,是人类对边界的探索。因而精细的机械设定和作画,不过是服务了一个表面上的主题。在这背后,腐败的社会机制,无休止的战争,还有虚伪的人道主义,都不过是“泛滥的恶”和“泛滥的伪善”的延伸,作为故事背景,此类现象是创作者对社会体制性败坏的不满。
而爱情线实际上最复杂,女主角所代表的不是什么邪教分子、反智主义,从反复出现的教义念白当中不断的向观众灌输着本片的另一端立意,即道德反思。在科技昌明的现代社会,我们仍旧不得不像某些东西去寻求道德的确定性,宗教被作为一种前提性的教谕支撑不起作品的反思性,这种方式实际上我个人非常不喜欢,观众仿佛在上课一样。在道德与发展的张力之下,男主角的彷徨表达的还不错,起码没怎么说话,都体现在行动里了。男主真的是被爱情激励了,还是想要给自己的人生找一个出口,看的不是很明白,总觉着爱情线不完整。
在火箭升空的镜头中,火箭飞跃了枪林弹雨、横尸遍野,越过了无数战斗,离开了地球。那一刻明知道有些过于刻意和象征化了,仍旧非常感动。本作的光影运用实在是绝美,看的人目不转睛,大量的配乐替代了独白,营造出了庄重肃穆的氛围,不过仔细想想也让人有点瞌睡。至于分镜演出和机械设计都表达的很有艺术感。
最让人无奈的是,我们不能谴责说片子无聊,毕竟这样有诚意。可也无法称赞它了不起,毕竟真的无聊。
乱评王立宇宙军
想到哪说哪
平行宇宙里的加加林。本质上男主并不是个伟人,更像是个平凡的小人,他慵懒,没有远大目标,有色心,也有一点点色胆虽然没有成功 ,随心所欲。就这样一个小人物,被写进了教科书,也算得上是时势造英雄吧。
从电影画面来说,这绝对算得上是赛璐璐时代所能展现的巅峰水准了,精致的背景,路人也都有细致的刻画。最牛逼的就是对机械部件近乎1:1完美的复刻,看结尾的演职人员表,nasa对这部电影进行了指导。如此算得上人类巅峰的画面,所讲的故事,反而显得有些平淡了。各种插叙、蒙太奇、意识流 反而没有给剧情带来正向的推动,让我看得有些想快进。至于各种政治隐喻,我大概只看到了政治黑,真他妈黑…..
日本动漫黄金时代,各种神作让人们记住的,更多是那些可以刻入dna的文化符号。看完王立宇宙军,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只有最后痞子手绘的冰块碎片了…..其实仔细观看、很多处细节可能都是意味悠长,但是太多的细节,却让我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大概也许是该骗票房扑街的原因之一了吧。
总而言之,王立宇宙军是一部神片,但更像是一部展现技术手段的神片,值得细细品味,但不适合拿来消遣。
“小时候我想当海军的飞行员,因为要坐喷射机的话就只能加入海军,又高又快的,能在天空翱翔比任何事都要美妙。可是,学校毕业前两个月,我的成绩单告诉我,自己不可能成为这种人。所以,我进了宇宙军。”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也意识到难以成为小时候幻想中的未来的自己,于是日复一日地在毫无干劲的人生中重复上演着同一幕剧作。某天因为命中注定或是机缘巧合的偶然性,找到了一个奋斗的意义,为周而复始的段落添上了新的一笔。也许正是这个意义给了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在无端做着白日梦的每一个早晨,想起那个信教的少女与她所崇拜的教义,想到美梦成真的那一刻,希洛兹古获得了一次又一次虚荣心带来的满足感。但是这样的满足感不能够持续的享有,因为他们的心之间始终隔着一条星河的距离。无论他如何想要靠近,距离感却从未远离。直到有一天身体的行动取代了大脑的思考,在做出无可挽回的事情后,他终于意识到,即使能够飞往宇宙,也难以飞越心与心之间的高墙。 然而,当离别的列车缓缓开动,他看着她逐渐远去的微笑,想到飞越星空的意义其实不再只是为了与她的心灵通话。他们之间的肉身距离即将相隔数万公里,这段距离已完全的是为了真实的自己。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都会因为宇宙军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而产生突破性的飞跃。这是足以改变世界,书写未来的人类历史的飞跃,更重要的是,这是他自己心灵的飞跃。 火箭发射的那一刻,点燃的不仅是宇宙军们的希望,更是所有徘徊与迷惘中的人生的生命之火。而飞越星空的,是自由的浪漫主义者的绮丽的梦和仍对未来怀有希冀的理想主义者对人生的期待。 在星空之上,希洛兹古想起为他带来神谕的少女,想起曾经每日受过的训练,想起他的故友,想起宇宙军中逝去的博士,想起曾遭遇激进派追杀的街道,想起那些在宇宙军门前乞讨的流浪汉。 也是在星空之上,他终于确信了宇宙军所坚持的意义。人类之所以能不断前进,也许正源自每一个做着白日梦的早晨,因为一个不切实际的念头,一个虽然浪漫但高悬于半空的想象,为了将做不完的梦延续下去,为了看到未来的梦的形状。 而少女是那个让他重温旧梦的人。年幼时的梦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从少女那传来的神的教义让他不断地思考着宇宙军身份的意义与自我存在的意义,在不断的自我探寻,向内认知的过程中,他拥有了飞越星空的勇气,只在清晨出现的脑海中的白日梦,也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 当希洛兹古在星空之上发出无线电波,平静而坚定地向全世界宣告宇宙军对宇宙发出的挑战已然成功时,神的预言、人类的历史与未来的种种可能性,再度浮现在他的眼前。 成长为小时候幻想中的自己,如同在现实与未来的接续点上,做了一个清醒着的梦,并且,这个梦还会不断地延续下去。
手绘动画到这个程度大概也与巅峰不远了,硬科幻核心的故事让画笔下的机械带着冰冷的美感,仿佛要升空的卫星本身正是神的化身,每一个零件都是无言的使者,观赏人们前赴后继的苦难。这部糅杂了浓厚宗教意味和政治黑化的作品所体现的仅仅是少年成长的过程,他的身体和心灵早与火箭融为一体,人类与机械互生而赋予彼此存在的意义。
在遥远星球上的奥内米斯帝国,有一支专门为探索宇宙而设置的军队,但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长时间不受重视,几乎成了这个国家笑话一般的存在。在这支队伍中一名无所事事的军官希洛兹古偶遇一名传教少女后,内心开始为信仰填充,希望活着可以充满意义。某日上级决定发射载人卫星上空,而希洛兹古主动请求完成任务,在刻苦锻炼和整个团队的努力下,希洛兹古终于到了发射的倒计时阶段,而此刻国家首脑却试图将火箭作为开战的理由利用......
影片一直试图构造一个完整的世界,包含国与国的政府阴谋论、宗教传播有圣经也有传教士、市井百态有小贩也有乞丐、有城市平地高楼起也有平原田野万里阔、有色彩鲜艳以眼睛为主的图腾、又有古今合璧的奇怪葬礼仪式,这个城市的饱满不亚于我们现在熟悉的任何城市,而越是什么都有,却又好像空无一物,一如军官希洛兹古的内心,一如看完这部动画的感受。它包含了太多,信仰、意义、成长、政治、历史、太空,可是却达不到尽兴的地步。
军官希洛兹古被少女的信仰拯救感觉处理的很轻易,或许因为如此而没有给这种宗教赋名,只用神话强调人类的罪恶和肮脏,于是希洛兹古的内心便被拯救了?于是希洛兹古突然拼命锻炼,要让自己几乎自内而外的“宇宙军”强大起来?所以片中的少女虽然被赋予了以信仰指引希洛兹古成长之路,但却不是主要的推力。
片中很长篇幅都在展现希洛兹古申请成为史上第一个升入太空的人后,媒体的关注和激进派的怨恨及将他送入云霄也将他踏进尘埃。他迷茫于光芒背后的真相,是否自己坚持的意义真的对全人类有益。口袋里的金钱从未如此不真实,它能带来幸福、也毁掉平静,那么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否只是为了给战争找更体面的理由?这段似笑非笑、顶着光环却有犯罪渴望的迷茫的情节才是全片的精髓所在,冲动的性欲、自我否定的过程、对救赎如溺死之人的渴望。拼命想去找到那颗星,等到了宇宙,却发现自己的光芒甚至不如那颗星。
我最喜欢本片的天空,不同于新海诚清新灿烂转瞬即逝的美,而是倾向于水彩的美,且有天空层次不同云彩多变的诡谲之美,如保护和桎梏的屏障,是来时的路也是要去的方向。而希洛兹古所追求的和平,也只是给人们象征奋斗目标的一个遥不可及的天空了,仿佛在,又永远触摸不到。
的确。。有点点闷。。所以虽然 是庵野的野心大作,,我没看完。。。
前半部是中年危机;后半部是星辰大海。
太闷了,其实一切都是为了发射那场戏吧
GANIAX用向星辰大海的启航宣告自己的启航。几十年后的今天,日本动画的野心似乎跟人类对宇宙的野心一样,消弭在沉闷的今代了。
总觉得那宇宙飞船是木头做的
拖拖拉拉终于补完这部作品。或许是宅社世界观设计最完整的一部作品,作为处女作的野性大到用异世界来写完人类文明,相信通过前面的蓄力而爆发出高潮的战争、战争中的发射、第一次升天纵观人类历程,难以不震撼。
就感慨当年这几个二十几岁的宅男心气好高,出道作就离地两万五千英里俯视人类
4.5,航天不过是政治的旗子罢了,但在上天的一瞬间,战争完全被伟大科技渺小踏在脚下。耗资8亿亏大了,原画精细staff吓人,故事其实不算厉害。
制作精良,梦幻般的作品,中间一段略沉闷,我在半睡半醒间看完了中间一部分.
既励志又郁闷的感觉 中间一段超郁 结合这片票房更添悲壮效果 从学渣一下变成全民偶像 男猪一点也不高兴 死亡flag始终笼罩着他 本想装逼把妹 但妹子完全把他当空气--即使差点被硬上 最后支撑他的只剩经历过的种种辛苦 愚昧的阴霾依旧长久笼罩着 智慧的荣光只有一须臾的闪烁 然足矣照亮前路
一手包揽原作脚本监督的山贺博之如今监督过几部TVA,也担当了一些动画原作,但剧场向却发展不如意,这其中包括这部监督处女作,8亿日元成本(包括杂七杂八的宣传费用),票房只得3亿4700万,而后计划中的庵野秀明监督他担任原案脚本的蒼きウル制作中止,熱風海陸ブシロード同样是制作中止。
吊儿郎当、得过且过、平凡的主角,为了一个女人,做了人类进步的先驱者。世界观设定非常细腻,如果结局能够更加深入的刻画一下主角的关系就好了,女主角的存在挺路人的
情怀宏大却沉闷疲乏,观看完感觉除了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没啥别的收获
青年神话,画风真是超时代……
本作原创团队原打算制作完解散 可制作费高昂 票房却惨不忍睹 不得已专门成立 GAINAX 公司来偿还债务...这才有了后来 EVA 这一神作的诞生。开篇略沉闷 这种慢节奏的沉闷几乎一直持续到了后半段 但不得不感叹 最后 20 分钟的升华 壮丽非凡 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动人旋律 真是打动人啊。
7/10。认真看完才发现韵味,男主固然不讨人喜欢,他追逐的梦想被广告代言所利用、出征前夜袭爱人未遂,宇宙军实验设备来自贪腐利润,剧情充满了现实的庸碌。最后火箭腾空当然热血,人类历史总被看不清后果的决定推着走,那些呕心沥血的不眠夜与喜悦就像地面中点点灯光,照亮了理想主义者的过去与未来。
不想谈什么人类探索宇宙的大道理,只说该懂事的年纪遇到gainax这样一个一直贩卖梦想的团体,是不是很让人鸡冻
升空瞬间哭成傻逼
伟大的动画电影。仅画面已经震撼得我五体投地了,试想今天还有人会愿意带有这样的热情去做动画吗?
那些年少時期的所有衝動幻想:摧枯拉朽的體制,若即若離的戀人,沉墮的心和冰冷抑鬱仿若苦琴酒般的現實,都不重要了。賽璐璐時代G社叛逆的掙扎,一代動畫製作人傾盡畢生的無比浪漫的賭注,都隨著火箭升空時手繪的千百雪塵碎屑般,燃進了巨大的光芒和華焰之中。到天空去——承載著所有夢想,到天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