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流般的故事,因轻击石块而水花飞溅,叮咚声清脆悦耳,直到一扇悬崖隔绝了它的清静。这就是《情迷意乱》,一段在心底波涛汹涌而表面上甚至不敢流泪的爱情。小叔子爱上了寡居多年的嫂子,身份的差距和年龄的鸿沟让他们隔岸相望,无鹊可依。尽管剧情上成濑巳喜男添加了许多战后经济繁荣、传统日本生活方式被迫改变的背景,然而这还是一部纯粹的女性电影,或者可以说是女性心理电影。
因为是女人,所以在欲言又止中格外惹人怜爱。高峰秀子眉眼尽显端庄姿态,四十岁时沉淀的成熟韵味随着一举一动的优雅自信而展现,这样的媚态,最易远观静赏,看她嗔怪浅笑,看她眉头行川,看她脸上岁月的痕迹,看她笑里少女似得天真。比起小津《东京物语》里同样是孀居贤淑的原节子,我更喜爱高峰秀子的美,笑与不笑都像是古画上的美人。
影片讲述了孀居了十八年的女人送走了公公,照顾好了婆婆,养大了小叔子,独立在街上地段最好的地方经营着小商店,然而婆婆的两个女儿却开始打起了这家店铺的主意,表示虽然这家商店是嫂子战后一手建起并辛苦经营,但合同上写的却是婆婆的名字,也就是婆婆的店,与她无关。两个女儿千方百计说服婆婆赶走了高峰秀子,而一直爱慕嫂子的小叔子决定和她一起走。
相差12岁的男女结合本就困难重重,他们更是背负上了小叔子恋上嫂子的重担。清晨看着熟睡男人脸庞的高峰秀子不禁哭泣,生命如花,而她的奉献仅仅干涸了自己的青春。提出下车的时候我真的希望她可以冲破道德桎梏与他私奔,可惜,两个人仅仅是在一座陌生的小城静坐谈心,有关别离,有关死心,有关禁忌,有关错误。
既然知道没有未来,又为何放纵自己沉迷现在?是因为不够喜欢,所以才不愿意面对和接受吧;又是因为很喜欢,所以才狠不下心就此陌路吧。恋人未满,甜蜜心烦。高峰秀子和小叔子从一开始就是如此,即亲密也疏离,直到他挑破了自己的爱慕之心,便连为他解开雨衣都带上了暧昧的色彩。她的眼神里写着焦虑,嘴上却依旧娇婉;他的眼里溢满了温柔,嘴上却像混混般胡言乱语。
直到他死去,她终于失态狂奔,追赶着那具依旧挂着纸戒指的尸体。他是幸运的,再不会为她似刀的柔言所伤害;他是不幸的,知道他死去也得不到一个准确真实的答案。爱情粉碎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他们最幸福的时刻,竟然是在火车上,遥遥向远方。
尽管火车上他们的座位不断靠近,我却感觉到当他们背对背做着时心跳最快。或许过去的十八年来,他们的心从未靠得如此之近。世上明明只有跨出一步,继而跨出第二步,却没有跨出半步又收回的道理。那个晚上惊坐而起的她,恐怕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期待门外的他进来。
一个日本女人正值战争时期远嫁他乡,两人尚未育有子女丈夫便离世了。孑然一身随着婆家在东京经营着一家小作坊式的便民商店却受到大型超市对手工零售市场的冲击,仿佛生活受到影响。五十年代日本零售业进入了大众消费时代,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逐步建立新形态商品销售及流通系统。为了对应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经济体制超市应运而生。传统日本产销关系来看,极低价格、可加盟连锁和规模宏大化,确是让超市对当时中小零售商产生了巨大影响,食品零售商尤其强烈不安。
这是电影建置部分的内容,电影开始于超市叫卖车的声音以及车子行驶进高峰秀子饰演的主人公礼子商店所在街道的场景动作,伴随着车子广播的声音,一般处理是安排两个动作,车子未进街道和车子行驶进街道居民闻讯出门完成场景。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动作,成濑的处理让这股新经济的冲击异常清晰明显。在郊区还未驶入城市街道时叫卖结束了,这是电影第一个动作——叫卖信息;随后出现上文提到的两个描写冲击的核心动作:行驶——动作和闻讯出门——反应,成濑使用的两个镜头非常直接地表现了动作和反应镜头,但在这两个镜头中插入一个镜头是车子行驶在一条较之后出现的街道更宽阔的主干道,车子上的优惠信息尽显无疑,还在画面前景穿过几辆摩托车,来往人行道上的人不自觉地瞄几眼车子,车子在这个被插入的中间未含有动作的镜头中表现的像一辆工业文明的重型坦克,缓慢行驶,没有任何信息量,只有广播中的音乐时远时近,下个镜头切入主人公所在的街道,完成场景,前后形成连贯性。通过中间被插入的主要描写冲击的镜头看来,在随后的几场对话戏中观众对于这场冲击有更多了解,而这些都在车子缓缓行驶进街道时对观众造成的心理暗示的压力已经留下先入为主的观念。
在随后的一场加山雄三饰演的男主人公幸司在酒吧看不惯一群暴殄天物之徒比赛吞食鸡蛋而打架斗殴后被他嫂子礼子保释出警局两人在街上行走的对话戏中,在礼子不满幸司屡次犯错显得要发脾气时镜头又在这时离开了之前的对话双人镜中近景了,切换了一个礼子过马路幸司跟随的大全景像是表现两人关系的崩塌,但这场戏并没有用这个全景结束拍摄两人就此分开,过了马路后两人继续行走在一条不断经过行道树的路上延续之前的中近景对话双人镜。两人自过马路后,礼子对于小叔幸司态度的暧昧性初次暴露了,礼子表示没有告诉母亲幸司被扣留而偏袒幸司的事实,自大全景的“分离”过后两人来到了一个近景,关系更亲密,那么拍摄大全景过马路动作的意义便十分明显,他不是让人物关系远了而是更近了一步。于是成濑的处理将这场两人在街道上行走的戏码切割成了两部分:礼子抱怨和礼子偏袒,过马路前和过马路后。随后在幸司表示自己热爱游荡生活时两人又不动声色的成为两个单人镜,持续不久礼子又选择了包容于是又成为了一个双人镜的近景,礼子又表示自己对于浪子的失望后又不动声色地来到两人的单人镜的对打,被切割的后半场戏码单双人镜的不断切换是随着人物关系来的处理思路,紧接着关系到了媾和的时候再让人物走进镜头创造双人镜,这场戏在这样的循环中结束,没有冲突,实际上是人物不断缓和冲突。成濑让镜头在人际关系之间不断试探并保持合理的界限,没有毫厘偏差,最终纵使两人的分离都处理的不像最初设想的大全景过马路并直接用这个大全景做结的方式,而是拍摄了一个这条街道的第一个反向,两人还同样在一个镜头内幸司走向另一方向做结。
成濑喜爱拍摄关系镜,总将摄影机摆放在纵深处,拍摄一个带有人物前后关系的关系镜头,而人物位置往往是处在画面左右的两侧,这样一来人物位置关系形成了一个三维空间内的"Z"字型,人物无论试图出画还是接近,都会在画面内产生一个斜着的纵深移动。但他的分组意识又强烈异常,在礼子回到店里给婆婆和久子解释幸司不在店里干活的行为的一场戏中人物关系以摄影机代劳了。单双人镜的运用同上一场戏一样精准严格,婆婆表现出对礼子守寡付出的难为情时礼子为两人斟茶水并坐在两人旁边时摄影机在三人同等高度切换了一个三人全景,礼子为两人斟茶倒水并坐在两人旁边,婆婆表示对礼子十分感激又愧疚,三人缔结关系的时刻准确地被一个三人全景收录了。自此之后,婆婆和久子的初衷终于得以表现,两人为礼子介绍对象想让礼子改嫁下家,于是这场三人戏又被这一全景切割成了两部分:询问解释幸司的事情和为礼子介绍对象,倒水前和倒水后。随后的戏码也同样用单双人镜的分组调度完成,没有人物移动,而这场戏的前后两个部分也隐含地将幸司再次与礼子置入同一场戏的暗示也依然存在,浑然天成。
这两场戏的划分手段,成濑用全景制造多主镜头切割场景,这个全景镜头可以作为前半段结束的主镜头,亦可以作为后半段开始的主镜头,场景被自然隔离,结构异常清晰。
在一场礼子劝说幸司接手店铺或给店铺打点帮忙的戏码中,前后共三部分,这场戏表现了礼子作为女人守寡生活也对她的生活造成空洞乏味的困扰,不能肯定她对与幸司共事表示期许或另谋组成家庭的渴求。礼子等候到深夜幸司回家吃饭礼子表示对幸司晚归的担心,两人处在幸司吃饭两人对话摄影机朝向门的双人镜中,礼子表示了想让幸司接手店铺的诉求时被轻描淡写地拒绝后,礼子起身关掉了玄关处的灯,这是第一个切割戏码的人物动作。随后两人又谈及礼子与早逝的丈夫的故事时在战争时期普遍焦虑的话题时幸司将话题引向战后时期也存在普遍焦虑的问题上,幸司表示亦同情礼子的生活境遇时礼子关闭了房间的门,这是第二个切割戏码的人物动作。礼子在站立单人镜中简单推诿功劳后把话题立刻转移到想让幸司接手店铺的诉求上来,这时建立了同最初一样的对话双人镜,摄影机方向朝内,这个礼子坐下为幸司夹菜的镜头与倒水的镜头如出一辙,礼子这个女性形象是不断妥协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委曲求全者,所有人际关系缔结的动作都是由她来完成。最终幸司反复推诿礼子的请求,这场戏也结束在这里。在提到的两个切割戏码的动作可以看来,这场戏的三部分也愈发清晰:表示对幸司晚归生活的担心和浪人态度的不满并提出接手店铺的诉求;谈及和逝去丈夫的往事;郑重提出接手店铺的请求。即场景一开始;关灯后;关门后,三部分。
对于这两种切割场景的方式做复合处理的戏码出现在一场礼子抱怨幸司与不洁的女人有染的戏份中,这时对于人际关系的调度愈发明显。两人在关系分崩离析幸司离开场景时创造了一个同两人第一次见面时过马路一样的大全景,这个全景内只留了礼子一人,同样的,在这个镜头过后两人又开始对话建立关系,实质上还是两场对话戏被一个大全景的单人镜隔开了,切割了这场戏码。在这场戏的后半段幸司解释的动作中成濑在礼子单人镜和幸司过礼子关系的中景之间来回对打,并且幸司每每解释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时给出了一个递进的动作,第一次是上了一阶台阶,第二次是朝镜头(亦是朝着礼子)移动了一两步的距离。这样这场戏就被一个礼子单人镜大全景的主镜头切割为两个大部分,在这两个部分的后半部分,又被幸司的两个动作切割为最初的对峙;上台阶之后;走近一步之后,三个部分。
随着幸司摆明他对于礼子不伦之爱时摄影机随礼子离开之前的亲密的双人镜,建立了两人的单人镜的小景别镜头序列,开始常规对打。在礼子开始强行解释自己对于丈夫忠贞之爱的推诿之词时又建立了过礼子关系的双人镜头,并用这种权力关系的关系镜头继续接下来的戏份。同样的,这场戏很显然也被这些镜头序列一个个拆散成为多段式戏剧结构。
如果这作为成濑处理人际关系和戏剧结构的一般化处理的话,也可以被简单化理解。重要的是,在这种一步步的递进或崩塌或媾和的关系的推诿中,人际关系变得十分暧昧,这与两人的不伦之恋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也与礼子这一女性的性格特点也有着紧密联系。礼子是个受过战争创伤在战后经济复苏时期空洞虚无的一位郁郁寡欢的寡妇,这场超市的经济冲击对于礼子来说是什么,并不会造成生活之苦,而随之而来的寂寞无依更为重要,在这场经济冲击的外表下幸司表明的爱意对于礼子来说是更大的冲击,如果真如礼子所说的心无旁骛,她便不会有电影后半段事无巨细描绘的纠结和苦闷,也不会有那场列车上表现极其暧昧且富幻想的象征性戏码。这个女人的复杂性和悲剧性是战后和男权社会的映射,她无法回避自己本能的爱意和欣喜又囿于社会因素无法前进半步,最后结束在她看着幸司被抬走的尸体愣神的镜头,她无法追得上幸司,但唯一有意义的是,这个女人终于解脱了。
虽然导演在当女人步上楼梯时表现出了惊人的超时代和自身局限的认知,但这种对女性在男权社会被迫失权的思考局限性还是体现在了意乱情迷里。
看简介时,由于先看了乱云,本以为这个故事还是一个“二人感情不容于世俗道德”的非常日式的纠结爱情遗憾,但事实上,本片的思考远比一个爱情故事来的太多。首先比起爱情,本片着墨最多的其实是主线“礼子离开了以丈夫为链接的婆家”。作为典型“大和抚子”类的东亚文化下的贤良淑德的女主,本片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她的伟大和无私,无论是战时一个人在废墟上建起店铺,还是对男主长嫂如母一般悉心爱护,都到了让人心疼的地步。但即便是如此的付出,在丈夫过世后,她做的这些都变成了为他人做嫁衣,无论是婆婆还是小姑们都理所应该把这个由礼子建立起来的店铺当作丈夫家的财产。不仅不认为她应当是这个店铺的主人,甚至连改建后的一个经理职位都不愿给,怀抱私心地希望她能离开这个家好让其他人毫无愧疚地占有这个店铺。
目前为止,这种女人永远无法成为私有制的受益者,因为女人在财产上没有主体性,所做的无论再多,也不过是丈夫家打工,丈夫本人仿佛就是丈夫家与女性之间的合同本身,当有了孩子之后,孩子又会承担这个合同的作用,所以在没有孩子的情况下,丈夫一旦离世,妻子仿佛就立刻被婆家“解雇”,比真正雇佣关系来说还糟糕,因为她甚至无法得到任何解雇的补偿。相似的是,在秋刀鱼物语中,小津安二郎用了相似的剧情,无论女儿在父母家做了多少,有多么重要,都必须要离去。当然,小津与成濑不同,前者对女儿并无同情,更多的伤感还是父亲无人照顾,女儿离去的孤单,主要是为了表达小津一贯的主题,中老年男性对过去未来时光的怀念。后者讲出这个故事,能从镜头语言中感受到导演本人的对女主的同情和愤懑,当然因为女主设定的时代限定,她无法把这种愤懑宣之于口,于是有了男主的台词“你在这个家浪费了十八年”。
不仅是男主,用来和大和抚子式奉献型女主做对比的还有那个说着“我还有很多男朋友”的年轻女性,女主自己也说“我是上个时代的人,很顽固”。导演看到了作为这样女性的痛苦现状,她们不仅无法私有化自己的劳动成果,更不承认了女性有作为”家”主体的可能性。但是他又是迷茫的,他没有办法更深挖掘这种被去权的本质,找到父权社会压迫的答案。甚至在本片中,还力图塑造婆婆软弱无主见,小姑们的无情刻薄来制造一个“因”,颇为讽刺的是,无论是导演性别视角的局限,还是时代局限,他所能想到最好的解决办法也是让这个家里唯一的男性充当那个“拯救者”“理解者”。当然是能感受到导演也明白,这种归因是没有抓到本质的,但他又试图给出一个答案,于是通过两个年轻人,经过现代自由主义教育的年轻人,给出了“都是时代的错”的答复。
成濑回顾展,大光明一厅,8.5分
1,庶民生活巨变的时代(新式超级市场 vs 旧式传统小店),战后分崩离析的家庭(战死与改嫁,自杀与出走),都被松山善三(高峰秀子老公)融入这部表面看似狗血的叔嫂之恋的人间剧中。18岁的青春年华,只换来180天的鸳鸯恩爱,18年的坚守牺牲,最后落得被逐出家门的凄凉结局。是时代变得太冷漠,还是人性自古多自私,礼子如无依的浮萍,到底被剥夺了生活与爱情的希望
2,你说爱我,我很高兴;生为女人,我很不幸。幸司对嫂子表白的对手戏,嫂子在家庭会议中申明放弃继承权谎称改嫁,都是让人拍案沉醉的场景书写。在幸司因悲痛醉后坠涯之前,两人在火车上座位渐渐靠拢的暧昧,是全片为数不多的让人真正倍感温馨的希望
3,私以为片名直译成“乱”,会比现今露骨的翻译,其涵义更显丰富内敛儒雅
4,加山雄三的父亲,是下午《饭》中的上原谦;斋藤一郎不断重复的主题配乐如同拉赫玛尼诺夫一般煽情。高峰秀子无需多言,入神的演绎值得最佳演员的嘉奖
2021-6-6重看。西式现代工业模式和东方传统作坊经济的博弈,人类本能情感和既定道德伦理秩序的冲突;依旧是隐忍的女性如何在爱意觉醒后的苦苦挣扎,赞美火车空间的运用——因暂时脱离「家」的束缚而首次绽放的从心笑容和不自觉滴下的泪,心意流转间的眉眼传情,就这样一点一点靠近对方,直至戴上那枚纸戒。结尾定格的特写堪称最好的结尾之一——既然你苦守他的脚步,又何必在坠落的秋叶里徘徊;既然最终你仍要怅然若失,又何必拒绝他的拥抱。
爱在心口难开,开了更难。
成濑已比小津真实,我是这么觉得的。
高峰成濑。从此以后,再无电影!
老派女人悲情又心碎的结局,看得人为之唏嘘。十八年最好的青春里,找不到“自己”二字。为不属于自己的“家人”劳作、克己、牺牲,最后却落得净身出户,还要编织体恤的谎言,给心安理得享用她付出的一家薄情之人留下点体面。最后的火车戏与山田洋次《远山的呼唤》一样可以称为日本影史经典。
高峰秀子真是理想妻子。哎
曾經我很開心.記得我愛過你.
高峰秀子的“亚美爹~~~”好好好销魂
我真爱火车上高峰秀子流下的那滴眼泪...
19 APR 2015 (5) 19 OCT 2016 (5) 十年前我的排名是亂雲>浮雲>女人踏上樓梯時>情迷意亂;現在的名次則是亂雲>情迷意亂>女人踏上樓梯時>浮雲。逐套battle,我會覺得小津穩定過成瀨,但神作之比武,between成瀨小津,我要成瀨,這一下是十年前十年後我都沒有改變過的。
如果说阿莫多瓦拥有西欧风情女郎的烈焰舞步,那么成濑巳喜男就是东方传统女性的灵魂放映机。【9↑】
虽然埋怨结尾那么狗血,故意往人心口捅刀子,但还是感叹拍的真好,看到最后一个镜头,还有谁会不爱上高峰秀子呢?她是一个勤劳、隐忍,甚至有些顽固的女性,用双手重建家庭,就像战后所有站出来重建日本的人一样。可是新的时代到来,商业蓬勃发展,他们和短暂的美梦也就像山中的雾气一样,随风而逝了
女人心太好,男人情太痴。
男的要发乎情,女的要止乎礼,一段被延长、放缓的旅程,也终究要抵达悲剧的终点……我不喜欢这个故事(注定的结局),但成濑把它拍的实在太美,礼子唯一一次表白,是这样说的,“我是一个女人,当你说爱我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高兴。……那天起,我成了另一个女人。”行云流水的电影。
这个故事将一个女人的真善美讲到了极致。最后离开那段在爱情与理智之间的挣扎表现的太出色了!!
觉得目前个人看过的最好的三部爱情片之一,另外两部忘了
本片对一些感情细微变化的处理实在是太优秀了。
小叔和嫂子的不伦恋情,发乎情止乎礼的隐忍与纠结,二战遗留下的问题,大规模工业化对个体经济的冲击,现代自由思潮与传统家庭伦理的对抗。成濑对生活细节的描摹和人物情感的把握细腻雅致,让人叹服。火车上嫂子对小叔的含泪注视太绝了,后二十分钟在情感与动作上陡然升温,伤逝的结局啊。(8.8/10)
秀子结尾部分在火车上流泪那场戏堪称全片的雷霆一击,秀子那纯粹是被爱之后直见性命的原始感动,是最动人心魄充满韧性的女性之美。
看多了超乎伦理的情感,却没有一个有这般细腻。面对死亡,不是歇斯里地,而是驻足、凝视。给了这样的情感最佳的结束方式。一个女人,十八年独自的含辛茹苦。隐藏起的情感逐渐被揭开,紧张、恐惧、试探、接纳、推脱、逃避、放肆、隐忍···接受与拒绝之间反复摇摆。她也是个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