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他方

HD

主演:热拉尔·德帕迪约,帕特里克·迪瓦尔,缪缪,让娜·莫罗,布丽吉特·佛西,克里斯蒂安·阿莱尔,米歇尔·佩尔隆,埃娃·达米安,多米妮克·达夫雷,伊莎贝尔·于佩尔,马尔科·佩兰,雅克·里斯帕尔,克洛德·皮埃普吕,吉勒·塞加尔,蒂埃里·莱尔米特,热拉尔·朱尼奥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7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远行他方 剧照 NO.1远行他方 剧照 NO.2远行他方 剧照 NO.3远行他方 剧照 NO.4远行他方 剧照 NO.5远行他方 剧照 NO.6远行他方 剧照 NO.13远行他方 剧照 NO.14远行他方 剧照 NO.15远行他方 剧照 NO.16远行他方 剧照 NO.17远行他方 剧照 NO.18远行他方 剧照 NO.19远行他方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至上青春

回到家正好撞上室友在看这部电影。一片茫然、毫无期待地,拎了罐啤酒加入进来。
看到的第一个镜头是Depardieu在发廊门口准备闲晃,“他现在变得很大只”,室友说。“想不到他年轻的时候这么美型男!”

两个溢满青春的身体穿着70s最时兴的喇叭裤和紧身背心,徜徉在人烟稀少的法国大街小镇。他们似乎没有眼下中国青年的急功近利以及忧心忡忡。不要误会,他们当然不少物质的需求;实际上,他们的要求是纯粹身体的、物质的。然而正是这份纯粹,似乎使得他们的行为动机富有形而上的精神性。对,因为他们的需求完全是为了满足眼下那一秒钟的身体欲望:累了,就抢车子继续前行;饿了,就抢钱买食物果腹;想要女人,就在街上诱一个回来。

毫不接受任何即成规范和道德约束的行为,虽然让他们整日担心牢狱之灾,但在时空的滤镜下看来,反而显得无比大方、高贵。人类文明当然是建立在对于自身欲望本能的控制性满足上,但亦正是这份遮掩,源源不断地衍生出虚伪、欺骗、猥琐、不堪。

生活在放荡自由的境地里,无需忧心用生命时间来交换金钱与物质所需,这不岂是天堂的标准?然而利己之事常有损于人,因此社会中才衍生出条条框框,将利害关系保持平衡。由此推断,天堂的存在本身即是悖论。任何个体的幸福,都是建立在另一个体或群体的痛苦之上。也许这是针对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所言?这又牵扯到“足够”这一相对概念。╮(╯▽╰)╭知识太少,想得太多。

 2 ) 兩個可愛的賊

兩個做小偷的活寶和一個從未高潮過的女孩因為在偷一輛車時相遇,在強姦女孩的過程中發現女孩沒有高潮,女孩也第一次知道自己沒有高潮,以後即使嘗試3P也木有用,大家都認定女孩是冷魚。後來來了一個處男,居然把高潮的事兒搞定了,可這時兩個活寶參與的殺人案被發現了,活寶要趕女孩走,女孩說,我才得到高潮為什麼要離開你們?三人繼續趕路,一路上fuck。沒有錢就偷,看起來永遠不會缺錢。

第一次在電影裏遇見這麽可愛的小偷。我想他們之所以可愛,主要因為他們身上呈現出來的自由,無拘無束,天真開朗,最重要的,不裝B,這讓他們經常顯得憨憨的,傻傻的。最神奇的,這種種萌態竟然把他們偷竊,槍擊的惡完全掩飾了,我絲毫感受不到那種惡,最後竟然在心裡嚮往起這種生活來了。

但很快我想起密爾對自由的定義,他們的自由是以傷害他人為基礎的,因此是不被允許的。唉,看來我一輩子就只能這樣不自由了。囧!!!

 3 ) 那辆车

很神奇的一部电影。看电影时,从完全不能接受两个主角一直到后面觉得这两个家伙真可爱……
很小很小的两个“混混”,可能唯一和混混不同的地方是他们到处流浪。不过本质上应该还是混混,从大鼻子和超市经理的交谈看他们盘踞在那地方很久了,只是因为后来偷车的事才开始了逃亡。
之际得梳理一下剧情:
猥亵抢劫老女人-只抢到3块钱被追打-偷车狂飙-送回去时被发现用枪指住,逃跑小胡子中枪,大鼻子绑架了女孩抢了车-修理厂换车,留下女孩去诊所-缝了蛋抢了诊所-回到修理厂,女孩的无性欲,小胡子的报复计划锯车轴-放回女孩,超市和经理斗嘴最后偷走推车-路边吃东西遇到警察逃走-偷自行车-偷小汽车-铁道口被拦住看到警察跳上火车-纠缠哺乳少妇,唤醒她情欲,小胡子发现他不能勃起-火车站发现警察逃走-另一列火车到了海边度假地-闯进一间没人的别墅暧昧GAY戏-抢了摩托回去找女孩-索然无味的性爱-盗窃女孩工作的理发店扔下扬长而去-保龄球馆被讥笑-找真正的女人在监狱门口-缠上让阿姨买衣服吃东西海边酒店开房-让阿姨的自杀-跑回女孩那,翻信-接让阿姨的儿子,女孩找到了高潮-儿子的复仇,逃跑-唤醒性欲的女孩和他们一起逃亡,抢车-遇到中产一家,竟然是海边别墅的主人-抢车,带走女儿-性爱,逃亡。
电影让人看下去的动力似乎是看看这两个家伙还能干出什么“丧尽天良”的坏事……这中间又充满了滑稽和情色。总结下来,俩人干的最坏的坏事似乎就是针对女人。开始猥亵老女人,后面绑架女孩,再后面火车上猥亵少妇,后面纠缠刚出狱的阿姨……不过除了第一个女人,其他的都接受了他们。
让阿姨的死突然让他们的行为变得神圣了……两个人的荒唐像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抗。最后的少女杰奎琳和父母的反目稍微显得有点直白……她的话好像多了一点。但杰奎琳和他们一起离开的设计很喜欢。
还有最后那辆车。看起来,那辆车就是他们一开始动过手脚的那辆。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想暗示什么……最后三个人一起开在山路上时总是担心车子突然飞下山去……那样的结尾看起来像是一个必然的走向。但那样这故事的结尾就让人失望了。不过,导演什么都没说,甚至没有暗示那是同一辆车,就让他们一直那么开着……好神奇!在惴惴不安中电影突然就这么结束了。
电影镜头超喜欢!堪称是简洁的模范!真是值得反复拉片的电影!

 4 ) 反叛传统

除了监狱女人那段比较恶以及变态以外, 其它的反传统理念还能接受, 不就是流氓嘛, 台词很逗

最有趣的是开头那段调戏大妈的场景 "Oh, Ursurla, a moi!"

 5 ) 浓郁的荷尔蒙和边缘的边缘(陈卫)

浓郁的荷尔蒙和边缘的边缘
文/陈 卫


我们不知道要在无知之中错过多少精彩。这个世界众说纷纭广为流传的,永远是那些正在“流行”的“热点”,例如王家卫和他的《花样年华》,库布里克和他的《发条橙》,丹尼•博伊尔和他的《迷幻列车》,希区柯克和他的悬念,或者戈达尔和他的《筋疲力尽》。另一些优秀的作品,只要它们没有构成“流传热点”,便无人问津。它们被我们发现,在此起彼伏的“流行”之中显得多么偶然。于是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永远没有可以省力和疏忽的时候,我们必须永远无视那些封面上这个大奖那个大奖的桂冠,无视那些“四颗星”、“五颗星”蛊惑人心的标记,也必须无视那些耸人听闻的广告语和头衔;相反,我们必须经常着意解除那些庸俗无比的片名给我们带来的反感,和艳丽花哨、有下流的色情和恶俗的枪战之嫌的封面图像的猜测。贝特朗•布利埃(Bertrand Blier),这位极其优秀的法国导演,和他不多的能够在国内市场找到的两三部影片,只有通过这种辛苦的偶然,才能走进我们业已拥挤的视野,震撼我们被众多“热点”刺激得逐渐麻木的心。
对于这位生于1939年的导演的详细情况,我们所知也极其稀少。手头仅有的资料也就是DVD《圆舞曲女郎》片头附加内容里的介绍,而那还是日文,尚待请人翻译。我只知道他的《圆舞曲女郎》拍于1973年,那一年他34岁,他片中的人物一个是25岁,一个是23岁。让•克洛德和皮埃尔,这两个小伙子,赤条条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如入无人之境。他们身上洋溢着过盛的荷尔蒙所致的浑厚而粗野的力量。他们在车水马龙的街道和空旷无人的新兴城市里大步流星,长发随着他们的步伐上下跃动。他们目的单纯,每次义无返顾行色匆匆的奔波,只是为了解决当下急切的需要:缺钱抢钱;缺女人追女人;需要换换行走的口味、休息一下辛苦的双腿时就抢汽车;被人追到穷途末路就爬火车,随之来到另一座城市;需要休憩时就闯入空室,握着乳罩杯体的大小猜测随父母外出度假的女孩的年龄。到手的美女,要苛求她的性冷淡;在空旷的列车车厢里跟怀抱婴儿的年轻母亲调情,有着无穷的乐趣;大把的钞票反正是抢劫所得,出手时也如流水,无须珍惜;邀请美女打过保龄球之后提出上床的要求遭到她们的拒绝时,他们也不强求,只是大骂她们不正常;在想象力即将枯竭、生活的刺激即将全然消失之际,他们想到了去勾引一位刚刚出狱的女囚。
跟所有表现“青春力量”的同类影片——例如《发条橙》和《迷幻列车》比起来,《圆舞曲女郎》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自然、轻松。贝特朗•布利埃没有库布里克那么多需要强加给这类题材之上的沉重负担,他不需要批判,不需要反思,更无意通过“青春”题材暗示什么“社会”、“道德”或者“政治”问题,他要表现的就是自然的真实景况,他体现的是一种客观的宇宙规律。生活的激情和生活的欲念,是贝特朗•布利埃认为惟一重要的事物,当青春激情、强烈的生活欲念失去之时,也就是死亡降临之日。他影片中的人物,本身没有善恶,也不能轻易地以“善恶”的“道德是非”观念加以评判。他们就是很正常的人,很正常的青春人,很正常的青春人所具有的很正常的欲望,只是大多数青春人在他们的青春期没有将他们的欲望付诸行动而已。因此贝特朗•布利埃始终并不让他的人物设置在现实处境中被追杀得无路可逃的境地,他的目的不在体现现实社会的矛盾。他的人物如鱼得水,在润滑流畅的行进之中处于轻微失衡的危险状态,而这份危险也仅仅出于无法知晓他们接下来的前景的担忧,而非现实世界对他们可能带来的伤害。
表现“青春力量”题材的电影,非常容易激起导演“更大主题”的“附加欲”,而一旦将这些“更大主题”附加到“青春力量”之上,导演无法不刻意夸张,以直奔自己的“真正主题”,从而忽视对“青春力量”本身真实自然而富有意味的细节的捕捉。《发条橙》就是这样的典范;《圆舞曲女郎》与它们的区别,也正在于此。贝特朗•布利埃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化边缘为正常,他的目的不在“边缘”,他的目的是无人做到的“边缘的真实”,他走在边缘的边缘。这在他的另一部国内市场能够收到的《浪得过火》中得到了同样的证明。妓女,流浪汉,似乎都是“另类”或“边缘”的标志,然而他能做到以震撼的方式,改变自以为已经习惯“另类思维”的我们概念中的妓女和流浪汉形象,他这种点石成金的功力,却也许由于他把大量“不道德”的细节刻画得过于真实而遭到众多影评人的拒绝。自以为是的眼睛们,其实忍受不了真正的真实。
无法知道这部电影为何取名“圆舞曲女郎”,因为影片中并没有这样一个人物,以及这个人物的暗示。不过贝特朗•布利埃给自己的电影取再怎么过火的名字都不算过分。如果他早知道自己的电影会被大多数电影节所拒绝,那他为自己的电影取一个过火的名字以争取票房,应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我们从他最新于1994年55岁拍摄的《浪得过火》可以看出,他的梦想和激情尚未终止,他需要现实的物质基础使它们得以延续。
《圆舞曲女郎》充满着自然旷野上清新的气息,人物总有种春风扑面的感觉,就像蒙克画中的人物,几乎可以大踏步地从画面上走下银幕。贝特朗•布利埃的影片一向充满张力,但他跟那种通过玩形式主义的“实验”使观众获得震惊的导演有着天壤之别,跟后者比起来,他的电影似乎“很正常”,然而正是这种表象上的“很正常”,以及他自然流畅的叙事,和他着力于人物形象的生活态度、人物的性格、情节本身的魅力等作为一件艺术品必需的实质内容,他的电影给观众的震撼才更为内在。
在《圆舞曲女郎》的最后,让•克洛德开着用抢来的车换来的新车,带着皮埃尔和他们的公用情人玛丽叶,在山崖边缘扭曲的公路上狂奔,每一次转弯都撕扯着观众的心,背景音乐貌似轻松欢快的男女合唱,似乎又像一首青春的挽歌,我们看着他们的车无法遏止地向前流滑,一面感受着速度的飞扬,一面感受着青春失衡所特有的美妙的危险。


2001/9/22。

 6 ) 我的收看簿:《圆舞曲女郎》

两个恶棍在某次逃亡的过程中邂逅了一名年轻妓女。这个姑娘长得很漂亮,可惜是个性冷淡,于是这对好基友不堪忍受同她H时的毫无乐趣,就抛下她再度踏上猎艳征程。结果他们在征程中遇到了比较诡异的事情,就再次回到那个妓女身边,不久妓女的性冷淡治好了,于是三个人从此维持着这样的关系直到最后。人物比较渣,但是故事还算有趣,女主角的样子很不错,而且挺好玩的,性冷淡刚刚治好的那个桥段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有意思。

 短评

生活在别处?叶芝驶向拜占庭,心有余而身已老。卡夫卡往K城堡,望得见而走不到。卡瓦菲斯去他的城,神往之而逃不了。远行去他方?伊芙琳止步登船口,逍遥骑士世人皆欲杀。小说家桃源宾馆坐谈会,悠然聊诗意…江原道上无奇遇,沙漠那头是沙漠。坐拥图书消暇日,远方只在光影中

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永远年轻,永远纯洁,永远在路上。”以欢舞放纵对抗虚无死寂,以燃烧生命替代渐行渐远,60年代的「精疲力尽」余声,延宕至70年代,远方似乎成为唯一的出路;这座城市这个时代,我们来过活过,莫罗的出现奠定悲剧走向,又见于姨出演变态美少女。

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Jeanne Moreau出现之后便好看起来,Miou-Miou终于得到了高潮,又荒诞又可怜又绝望又欢喜。一直等到最后十分钟阿姨才出现,阿姨当时还是少女,突然她就笑了,笑颜跟现在居然一样!Bertrand Blier说原来的结尾是他们三人车祸身亡,哎还是让我傻傻地以为他们可以一直这样吧,虽然整个基调其实也是绝望。

6分钟前
  • vivi
  • 推荐

是不是六七十年代的法国电影都这样啊?所有的影片都是嬉皮精神,让人感觉没有一个正常家庭!!

7分钟前
  • 第十个缪斯
  • 推荐

用很快乐很神奇的基调来讲述两个混蛋的旅程。两个嬉皮士一路打家劫舍,和各路女性厮混。性在此片中篇幅很长,作用重大,既体现某些人活着的意义,也让另一些人绝望自刎。

8分钟前
  • 天使之城
  • 推荐

英国基友片是潮冷阴湿处处都是晦涩难懂的黑幽默,法国机油片喜感嬉皮暖烘烘。前者处处都腐,后者暴力咸湿,共同点是都有一对极度颓废,愤世嫉俗,神经质,无聊,荒诞人森观偏执,价值观非主流,多愁善感想象力丰富烟酒不离身,放荡又落魄的A+B好基友。

10分钟前
  • 猫龟🐌
  • 力荐

嬉皮士的电影,看到了于佩尔的青春时代,德帕迪约的JJ。

15分钟前
  • 梅阿查Raul.东
  • 还行

典型法国颓废一代的生活,这导演也是个怪才。

16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拧奶头儿;头回3P,我打赌你不会让她高潮。你的废话能让她爽么?能认真点儿吗?能表现地专业些么?…3分半,短跑选手,你到终点了,但她还在起跑线上,精彩的表演;手量杰奎琳胸罩,先猜14岁,再闻内裤,感叹好老,都16了;让娜莫罗吃饭;枪击下体自杀;-我高潮了!-闭嘴!抬起扔河里;我们去哪儿?

17分钟前
  • 菘中云一
  • 推荐

都話「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放系70s垮掉的一代嘅法國後生仔身上就基本上work啦。兩個油脂仔,身無分文,靠偷呃拐騙過日晨,一次在偷車時認識了一個一直無法得到性欲上的滿足的妓女,果然爛仔同妓女就系perfect match。於是三人同行,青春、激情、性愛、沒有道德和法律的生活;遠方,一直走著。一個屬於那個時代的邊緣人「C'est la vie」的樂觀生存故事,這程遠行其實就是人生的隱喻。結尾睇到家陣法國電影界嘅一眾大牌Isabelle Huppert、Thierry Lhermitte和Gérard Jugnot等都出嚟打咗一趟醬油,都感幾意外。

22分钟前
  • 阿蚊
  • 还行

横的怕不要命的,古怪的幽默感比较有趣

23分钟前
  • 衫弃
  • 还行

两个混混的恣意人生,布里叶出手不凡,佳作四星半。

2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五年后再看感触良多。当年并不能理解嬉皮士文化,也对里面的香艳场景毫无好感。复看之下才明白创作者深埋其中的感动。只有这两个嬉皮士会去帮一个刚刚蹲了十年监狱的女囚徒。他们把捍卫尊严的手枪给了她,给她买新衣,吃海鲜大餐,在海边散步,和她在柔软的床上做爱。在生命最灰暗的时间里,年近六旬的女囚徒做了一个完美的梦。她知道自己今后的日子里再也不会有更美好的时刻了。于是她自杀了。人这一生,就这么些事情。穿衣吃饭,睡松软的床,做爱。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嬉皮士那种不计代价的自由就是剥离了人类社会规则之后,对这些东西最纯粹的追求吧。我们分享一切,我们从不独自占有爱侣、金钱和子弹。

27分钟前
  • 夏一尘
  • 力荐

法国嬉皮士,性解放,喜剧色彩,比美国新好莱坞走得更远。《逍遥骑士》,公路元素。母亲与娼妓。冷雨——冻鱼。导演真是怪才啊。

32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如果对方很熟练,那么她就更加自卑,所以一直性冷淡;如果对方跟她一样自卑,那么她会很高兴和自然地投入“熟练”,即她终于能成为一直幻想中的强势角色了。

36分钟前
  • 花黄夏天香故
  • 还行

美国有《逍遥骑士》,法国有《远行他方》。其实,布里耶不是不把女人当回事,他只是觉得一切都是虚无。在这场漫无目的的旅行中,滥交不算什么,杀人抢劫也不算什么,最怕要思考所谓“活着的意义”。人生的乐趣不就在于边走边看吗?既然没有方向,那就索性一直开下去,直到油箱空空,弹尽粮绝……

41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力荐

还没有弄清他的电影的风格..

44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他娘的笑死我了笑死我了。莫罗一出现真是分外激动啊。3P啊!

45分钟前
  • 了花
  • 推荐

Paris Premiere, 2009/6/13

49分钟前
  • 王小妞
  • 推荐

让我们一边谈谈性是什么,一边一路向远方开去,直至在青春挽歌中筋疲力尽粉身碎骨。7/10

51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