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是曾经改变我三观的作品,我对黑4的期待超过任何一部作品,黑4上映后争议很大,但是我没有失望,我很喜欢《黑客帝国》4的故事和设定。
这里分享几个有趣的设定。
老三部曲里墨菲斯的船是美国制造,新的里面船是欧盟制造;老的幸存地是锡安,新的栖息地是艾欧。几乎也象征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当年美国一国独霸,超级大国,现在讲多元,融合的欧洲成了文明的代表。锡安的时候人类只知道斗争,忽略了生活。而艾欧不同:艾欧是人类和机器共同建造的城市(机器内部也分裂成了支持人类一派和反对人类一派)。艾欧人不再热衷抗争 开始探求美食的享受,这难道不是进步吗?这里我其实站奈欧比,奈欧比鄙视锡安的人活得跟matrix里并不无他样,她不再竭力去解放人类,反而顺其自然,奈欧比经历过锡安保卫战,曾经是墨菲斯的爱人,看的比谁都清楚,永远是最棒的掌舵人。而且奈欧比说过她不相信neo是救世主,依然不相信,她其实是对的,这个后面会解释。
梅罗文嘉:名字来源于法国王室,象征着穷奢极欲的古老贵族。随着neo代表的普通人的觉醒,贵族没落,但是不可否认,普世意味着庸俗,是艺术的灾难。梅罗文嘉痛斥neo带来的市俗声音淹没了高雅的格调。由他之口吐槽当下的经典毁灭IP泛滥再合适不过,就真很有趣。
史密斯:史密斯本身就是程序,是neo的负值, neo的反面,跟neo拥有同样的能力,俩人是一体两面,可以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neo的觉醒使得他得到自由,史密斯从一开始就在寻求真正的自由,而他的自由才是真正的毫无界限的自由。neo的自由里面有爱有责任有人类社会应有的规矩,但这是neo选择的他自愿的,free will的体现。而史密斯没有,史密斯不受任何拘束。他唯一要保障的就是neo不能死不能被送回营养舱。neo的沉睡会直接导致史密斯的沉睡,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史密斯联手neo对抗分析师。史密斯的梦想大概就是吃饭睡觉打neo,然后吃饭睡觉换个皮打neo。史密斯说过:任何人都可以成为neo,但是史密斯可以成为任何人。Neo象征着普通人自由意志的觉醒,但万事万物都有循环。史密斯从始就在探求自己存在的目的,但是他存在的目的其实就是neo存在不可避免的结果,他是为了平衡neo。唯一不同就是史密斯和neo的选择不同。
再谈谈分析师:他象征着顽固守旧派。他不喜欢变化,他要做的无非就是维持秩序,维持现状,在现状下得到最大利益。他比老一代的架构师更加贪得无厌,架构师是纯理性的,不偏不倚,而分析师是明显站在机器一方的。他不喜欢更新,不希望变革,他要把醒来的neo从新装回营养舱,否则就杀死崔尼缇,neo必须赴约。老一代的架构师其实对人类是有点儿看不上但说不上厌恶人类,而分析师是明白的说了对人类的厌恶,而这是因为他了解人类。架构师的确不了解人类,对人性的了解限于先知,否则也不会失败了5次。而分析师既然直接以心理师的身份监视neo,那么也暗示了他对人性是非常的通透的。分析师对人类可以说是毫无怜悯心,他新设立了蜂窝系统,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系统,意思就是matrix里有相当大的数量的人类根本就没有现实里对照的营养仓里的身体,是纯程序NPC,而这些NPC就是分析师嘴里的“工蜂”——就是普通男性。他们在阻止neo和崔尼提逃离的时候直接现回原形变成人/肉/炸/弹。
最后谈谈我们的救世主和他的爱人。Neo是系统里变量的集合,代表了不可控,他能量巨大,他可好可坏,他是整个系统的bug。他象征了普通人的力量,群众的力量,普世的价值,自由的意志。Neo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第三部结局面对史密斯的逼问,neo只说了一句“因为是我的选择”。Neo是普通人自由意志的觉醒,无论他的选择如何,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这个普通人可以是你,可以是我,可以是他,可以是任何人,所以史密斯对neo说“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也证实了奈欧比的说法“我仍然不相信你是救世主”,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是救世主。
最后说说第四部里最关键的人物崔尼缇。neo自己也说他不相信自己是救世主,但是崔尼缇相信,是崔尼缇觉醒了他的能量,可以说崔尼缇是他的钥匙,他的灵魂,他的目标。崔尼缇相信他是救世主他就是救世主,崔尼缇相信别人是救世主别人就是救世主,也象征着父/权社会是有女性自己给予成分的。所以到这里我们也许才会恍然大悟,也许真正的救世主,真正的关键,不是neo的选择,是崔尼提的选择。崔尼缇被分析师(陈旧观念)谎骗,虽然厌恶但是也一直听话,但是当neo(自由意志)找到她,崔尼缇也觉醒了,崔尼缇的觉醒更迅速更适应,仿佛早就等着了。这里我想起之前挺火的新闻,“抛夫弃子”旅行世界的女性,是什么诱惑了她们,无他,是自由的意志而已。(最恐惧女性觉醒的那群人,也许你们只是工蜂)
黑客帝国第四部与前三部相比,更加突出了女性的觉醒,这是时代的进步,而沃卓斯基一直都是真正的先锋艺术家。黑客帝国4没有让我失望,依然是我最爱的电影系列。
这篇影评没什么剧透,而且要在你看过电影之后再看本篇会有不同的感受。
第一部上映的时候是在1999年,那个时候演员们还正年轻,基努里维斯还是非常帅的小伙子。
现在也帅,但是属于成熟老男人了。
当时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也正年轻,看的很浅薄,除了欣赏画面特效之外,更多让人深思的是虚拟世界的恐怖,以及建立虚拟世界的所谓创造者,被虚拟世界的人称为救世主。
当年这部影片已经被称为神作,其思想的后现代主义,以及电影特效的前瞻性与研发性,均得到了世界影人与观众的一致好评。
随即推出了第二部和第三部,也就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黑客帝国》三部曲。
本片是此系列的第四部,也是最后一部。
那么,我们要提出一个疑问:既然是三部曲,怎么会出现第四部呢?
其实并非是原主创人员故意搞出个第四部,原来是金主华纳公司逼他们必须要拍这部影片,否则就会终止与他们的合同。
被逼无奈,拍了这第四部,主要人物基本请了原班人马,除了有些演员老的实在无法上镜。
虽说本部影片大约有十几分钟是在吐槽华纳公司,大家可以从开篇的第十几分钟就能看到这段吐槽的内容。
有些影评人说,这就完全是狗尾续貂,而且内容完全不搭切,居然用十几分钟在批评华纳公司,浪费观众的时间。其实我觉得如果这样认为这部影片,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们能够把吐槽的这十几分钟,如此大的篇幅放到电影当中,绝对不是一个偶然性或报复性。
否则,既对不起金主,又对不起观众。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部片的含义在哪里?
它的核心从第一部到现在的第四部,就是一个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无法分清的一个东西,叫做感觉。
正如佛家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所以这一段看似没有用的,吐槽华纳公司恰恰一语双关,这是为什么华纳公司允许这段内容一刀不剪辑,没有删除,能完整上映的重要原因。
既是自嘲,又是代表了所有的一切,无非是人心所造,这个世界假中有真,真中有假,无非都是人的欲望使然。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完全是我们各种欲望生成的,正所谓境随心转。
那何为救世主?何为创世者?在影片最后男女主角说的话:我们来这儿不为别的,而是为了改造这个世界(让这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再来一次的机会。
这个结尾恰恰是一个扣题的核心,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谁是真正的主宰?就是你自己。
自己的核心恰恰是你的心灵。是黑?是白?是善?是恶?
黑白善恶,自有它的归宿,这个归宿就是你所要承受的境界和心灵领域。
看完这部影片,反倒让我很深思,我们平时应该怎么看待眼前的世界。
不论是科技还是宗教走向哪里?
是毁灭,还是希望,恰恰就在人心。
希望我们有一颗真正美好的心灵,这个世界就会变得美好。
如果老是在剧情上打转转那确实这是一部水片,武打一般、场面一般、甚至连特效都一般。所以来尝试拯救一下黑客帝国4和Matrix。
当然我自己看电影从来也就不是看电影本身。如果从各种隐喻和核心要义来说,依旧是关于自由、主体觉醒、异化的问题没跑偏。并且紧扣时代主旋律,先富带动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事情是承诺好了的,不能跑。
首先新一代Morpheus,已经越发认识到恩格斯“自由就是对于必然性的认识”,所以每次其实都在说都不需要同时提供红、蓝药丸了,他的选择就已经选择好了,是面对历史必然性的选择,自然就选的是红药丸,所以Bugs看到Morpheus具有如此高的觉悟才会感到开心。
这一部里面The Analyst这个角色比较重要,首先比上一个版本要进步得多,很明显上一任就是个边沁主义者把幸福这些拿来作为数学计算。
好,我的前任特别热爱精确 Now, my predecessor loved precision.
他的Matrix是极其考究的细节和方程 His Matrix was all fussy facts and equations.
但是到他这儿开始搞精神分析了,Neo、Trinity乃至整个Matrix里面的人还是能够被赋予一定的精确欲望的满足。所以才说
人民的要求就要满足,对吧? Just give the people what they want, right?
她是你唯一的归宿,托马斯 She's the only home you have, Thomas.
这儿的Home还是海德格尔所的“不在家”的感觉。
The Analyst 在论述他圈养的“猪”的时候也就是由他精准的制造这些符号、幻象由这些幻象驱使着这些"猪"不停的活动也就不停的生产出能量。
对你来说唯一重要的现实是你脑子里的相信的那个 The only world that matters is the one in here.
而你们这些人相信的都是一些极其疯狂的东西 And you people believe the craziest shit.
为什么? Why?
怎么才能证明你的妄念是真实的? What validates and makes your fictions real?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老做噩梦? You ever wonder why you have nightmares?
为什么你的大脑老折磨你? Why your own brain tortures you?
实际上是我们干的,让你的输出最大化 It's actually us, maximizing your output.
它是这样做到的: It works just like this.
哦,不!你能阻止子弹吗? Oh, no! Can you stop the bullet?
要是你能再快点就好了 If only you could move faster.
你看对于感情来说... [chuckles] Here's the thing about feelings.
控制起来比控制现实要轻松的多 They're so much easier to control than facts.
结果,在我的Matrix里 Turns out, in my Matrix,
我们对待你们越恶劣,越是操纵你 the worse we treat you, the more we manipulate you,
你们产生的能量越多 the more energy you produce.
简直就是疯了 It's nuts. [chomps]
我一直在对产量进行记录 I've been setting productivity records
自从我接手以来年年如此 every year since I took over.
最棒的是,零拒绝 And, the best part, zero resistance.
人们呆在他们的培养仓里 People stay in their pods,
比猪呆在粪坑里还开心 happier than pigs in shit.
这一切的关键是什么? The key to it all?
你 You.
还有她 And her.
对得不到的东西就默默向往 Quietly yearning for what you don't have,
对已有的东西就害怕失去 while dreading losing what you do.
对于99.9%的人类来说 For 99.9% of your race,
这就是对现实的定义 t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reality.
渴望和恐惧,宝贝 Desire and fear, baby.
将军这个角色代表的就是军阀的狭隘性,解放区的作用固然是要聚集力量,但是更重要是要为解放全国,乃至于解放全人类这个目标服务,不能本末倒置搞成军阀头头享受囤积的爱欲满足,或者是过分投射自己的爱欲到物身上变成朴素的拜物教了。所以年轻人和Neo,以及后来Trinity的使命就成鲜明对照的要解放全人类了。也就是要彻底贯彻先富带动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
这一部的革命更是照顾到大多数群体可以说是布尔什维克的体现,把人到中年拖家带口的也纳入到革命,尤其是照顾到在当下家庭妇女的处境中来说,而不是像多年前团队中都只都是愣头青,毕竟 It is so much simpler to bury rality than it is to dispose of dreams。 而且作为已经变身女性的这两姐妹肯定要支持一波Me too,把单纯看成男女主互救的功夫武打片就没意思了,他们的互救也都是基于自身的觉醒,说到底还是自己战胜自己,与其说是互救不如说是提供一个机会让其能自救,也就是主体的觉醒。你要说成存在主义也好,你要说成是尼采主义或者海德格尔也罢,总之不是功夫片。当然能看到马克思主义那就更好。
根本也不是所谓的爱情片,如果爱情至上的问题依然还是爱情的异化,这明显Neo众人是在拯救一个真正的“人”,被拯救的这个人愿意面对真实的世界惨淡而对自己负责、为大家负责人的“人”,所以她叫Trinity这才是三位一体,而不是因为爱情的异化不管不顾的花费很大代价去完成那个爱欲控制下的一个物化对象。两者差异很大,一个是Comrade,一个是压寨夫人。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在这一部里面体现为Neo和Trinity的双结构,没有确定的自我和主体,是靠主体间性来呈现出这个公共的世界,所以还是不要单纯看成"夕阳恋"。
因为Neo的觉醒,Smith这个杀毒软件也跟着被激活了,杀毒软件本身机会就已经是拥有系统的最高权限,但是依然还是受制于CPU调度算法的控制,所以也就是要干掉The Analyst的原因。在前几部Smith终于自由了这次被重新安装激活的杀毒软件必然不甘心再变成专杀程序。 Neo之三部曲之后明显已经是进入Matrix官方内核开发组可以改写Matrix的代码所以才放出了这一部中那些些称之为Modal(一种用于进化程序的模拟框架 It's a simulation used to evolve programs. 有点像OpenAI的Gym?)的东西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然而Neo除了主体性觉醒,思想解放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能力之外,他和Smith,Analyst这些之所以能获得强大能力依然还是在于系统本身的进化是依然需要他们来推动历史的进程,比如Smith做为杀毒软件把影响系统进程的垃圾文件当病毒删掉,或者Neo这个病毒直接感染系统使得系统不得不重装,重装那就可以安装Win10,而不是原来一直跑的Win8就又获得效率的提升,并且不受此前已经安装的程序的限制害怕冲突啥的,也顺带刷新一下The Analyst的算法。
至于这一次Neo不想让人找到他的原因,我觉得和Smith也是一样的,不想纯粹沦为系统版本“升级器”,还是希望能够多沉淀一下,让自己起码变成一个小内核。所以也就埋下了伏笔在他设立的这个Modal中把Morpheus与Smith的来当辩证法,Morpheus是反题,Smith的正题,让后激活Neo这个合题由此进入到一个更高阶的维度。
Neo上一次的革命把原本Matrix的封建制、甚至是奴隶制(前三部我是N年前看的了,具体啥制对不上情节了)的系统推翻了,进入到了新的资本主义时代,所以这次片中出现的说法语的那些流浪者正好对应他们的法国大革命被推翻的传统官僚和贵族们的前朝余孽。
遗憾的是Neo还是没有进化成为黑格尔主义者,意识到就连Martix也是杂乱的要连Martix一起拯救,Martix都是被异化的,没有全面自由的发挥出自己,那Neo就真正进化了,还是应该寄一本<1844经济学手稿>过去。
沃卓斯基姐妹对此片的心情借一段台词说出来了:
“咱tm不是说好了不能给矩阵三部曲写续集炒冷饭么?”
“你说了又不算,咱亲爱的母公司华纳要赚这个钱啊!”
这姐俩真是 meta 达人,在影片中,矩阵三部曲被系统扭曲成了一套卖座游戏,崔妮蒂和章鱼机器哨兵的手办摆满了尼奥一桌——哦当然,尼奥是游戏设计师,而虐他千百遍的史密斯特工……成了他的老板,死敌天天盯着你996,真他妈是吃二茬苦、受二茬罪了。
不止,沃卓斯基姐俩儿借电影中码农们对续作进行头脑风暴的时机,把这十几年来对矩阵三部曲的讨论 meta 了个遍:
“是什么让矩阵三部曲(游戏)这么受欢迎?是枪!很多很多枪!” “是子弹时间!我们应该再搞一个子弹时间!” “三部曲是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隐喻!”……看来姐俩对网上的瞎BB挺熟悉啊。
我想电影前半截已经把被迫炒冷饭的怨气发泄完了吧,然而并不,越看到后面我越觉得:这片子拍得…跟个同人作品似的。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大量借用原三部曲片段:角色做梦梦到的是旧片段、玩儿游戏玩儿到的是旧片段、把旧片段当电影在影片里放、闪回当然更要闪个几十分钟的旧片段……. 我听说过写论文自我引用几十次的,我还真是第一次见到拍电影自我引用这么多次。
电影拍得这么“怀旧”、这么meta,讨好粉丝,甚至可以说是 “媚宅”,是一部分原因。你们不是沉迷旧三部曲嘛,喜欢掰开揉碎瞎BB嘛,来!我官方喂屎给你喂个够!
深层原因,是因为故事已经讲完了。
甭管沃卓斯基对三部曲、对社会寄予了多高的期望,矩阵的故事,已经讲完了,以至于现在这部除了搞成媚宅粉丝向黄昏恋夕阳红,它没法产生新的吸引力。人类革命也革了,系统升级也升了,救世主耶稣也基督过了,你还把人泡营养槽里又捞出来再搞一遍,生产队的驴也不能这么薅啊!
沃卓斯基显然是明白这一点的,无数小地方透出了自嘲,比如借角色直言 “故事都是一样的,不过总要换个皮讲一遍”;还有尼奥大战时本打算再发动一遍飞行的超能力、然而下蹲起立作势半天…最终再起不能,影院顿时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觉得这个桥段简直是整部影片的暗喻 —— 哥飞不动了,随便吧。
影片除了继承旧遗产,着实没多少新意,唯一有更新的,就是演员和演绎了:果然故事都是一样的,换个皮再讲一遍嘛。
老油条已经疲惫不堪,尼奥和崔妮蒂两个老革命都到了上八宝山的年纪了,居然还得硬着头皮谈恋爱撑主线,我看得都累;还有更老的元老奈奥比,都变修了蛤蛤蛤蛤。
而后加入的新皮囊,大多差强人意,我看得最顺眼儿的…居然是新·墨菲斯,继承前作黑大壮的风格,衣着还添了一些新时代的亮骚,完全不令人失望。
而新·史密斯特工就没意思了。和新人一比较,我才发现原版雨果维文的演绎有多精彩、多么的有压迫力,这才是可以和主角光环匹敌的漆黑意志啊!新版史密斯乔纳森和尼奥对戏,居然演出了基佬多次撩直男不得而恼羞成怒的怨妇感,我几乎要同情他了……别误会,我对这位小乔没意见,他演研究系列杀人犯的FBI侦探演得很不错,只是人长帅了就真的不适合演强力的、压迫性的反派,只适合可爱而迷人的孔雀型反派。
巴尼叔叔演的新·建筑师(考了个新证儿,改叫“分析师”了)就完全是个喜剧了,巴尼叔叔那种贱兮兮(无贬义)的气质从他脸上每一个褶皱里渗透出来,给他每一个角色染上一层浪里浪气的滤镜,令我无法严肃评价。
PS. 结尾彩蛋异常惊喜,我十分期待其中暗示的真·续集! Bring Catrix!!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定档之后,无疑成了1月国内科幻迷/影迷的“必看之作”。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黑客帝国》三部曲是横跨世纪的影史经典,象征着我们这个时代影像语言与科幻概念的双重革新。时隔多年重启续集,无论拍成什么样,都是必看的。
不过,就具体的操作难度而言,就如同许多好莱坞科幻大片的续集一般,这部电影面临两个问题:重启后还能说出什么新意?观众是否还能被拉回到世纪之交的1999-2003?对此,沃卓斯基在《黑客帝国:矩阵重启》里以“元矩阵”的方式,高度自反、维持情感上的中二,交出了一份至少是令我满意的,属于当下的回应。
1999年,《黑客帝国》横空出世,红蓝药丸的选择,一个视觉上的对比,就蕴含了整个世界的宏大母题,并指向人类的末世寓言:现实世界已由矩阵的“母体”控制,人们成为了供给矩阵进化发展动力的“生物源”,完全活在计算机囚禁的世界当中。你是想活在糟糕透顶的现实里,还是活在无忧无虑的虚幻中?
接着,在后两部作品中,随着“建筑师”与“先知”的面目逐步揭晓,矩阵的机制才终于得以“闭环”。我们发现:所谓“ONE/救世主”的Neo的出现,也是矩阵维持其自身稳定发展所做出的设定。理性的“建筑师”主张保守的矩阵进化方案,再次上演摧毁人类反抗组织基地“锡安”的循环;而感性的“先知”则主张有所革新的矩阵进化方案,她指引着Neo跳出循环,以牺牲换取矩阵的升级。无论怎么做,Neo都会被牺牲,作为救世主遭受“献祭”。
《黑客帝国》三部曲所产生的社会思想的震荡,已经无需赘言。它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阐释”最多的电影文本之一。当学者聊存在主义/虚无主义与媒介理论,当科幻作家聊人工智能与脑机赛博人、虚拟现实等科幻概念,当影迷聊“子弹时间”与CG特效,它都能迅速成为论述的样本,不断输送自身的能量。
在不久前的TGA 游戏演示中,《黑客帝国》的游戏版利用虚幻引擎5,模糊了真人演员与虚拟形象的界限。游戏复刻了电影中的经典桥段,并且用一个基努·里维斯的二元分身,向玩家抛出问题:现在,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真实?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再次玩转了这套“游戏-电影”的设定。在现实60年/矩阵20年之后,矩阵完成了它的第六次重启。“黑客帝国三部曲”被矩阵化用作游戏世界的文化符号,而Neo则再度重拾Thomas的名字,成了世界知名的游戏设计师,他受限于自己的老板对于游戏未来“钱景”的规划。
在这个6.0矩阵中,虚拟世界成为了“加强版”的幻觉图景。人类仍旧在机器的奴役中丧失着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一切被重启循环,只不过更为愉悦。Neo设计的游戏,其中的世界观来源于他被封存前经历的往事,故事即是记忆。
Morpheus与新人物Bugs带领着他重新觉醒,让Neo走上解救爱人Trinity的征程。
20年过去,沃卓斯基并没有流于俗套,没有以好莱坞的传统制作模式拍一部“圈钱之作”。《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充满了元叙事,充满了自我解构与自嘲,甚至充满了沃卓斯基的自我困境投射。在这部续集里,看似仍在讨论“自由意志/命运”的选择,但实际上,这个选择的本质已经跳转。
矩阵不复从前,化为了新的“元矩阵”。而破解“元矩阵”的关键,却仍是最为简单质朴的答案:爱。如影片的结语所言——“Love is the genesis of everything.”这句话实际上能解释黑客帝国三部曲与此部续集中最为内核的东西。
爱,在数字资本的世界是被利用的。但爱,是我们这个世界仅剩的真实。
在影片中段,反派角色“分析师”说出了为什么要囚禁Neo与Trinity的原因,那就是利用他们爱的能量让系统进化。系统将二人设计成彼此接近,但往往无法见面,即使见面了也给女性框定一个家庭妇女的身份,以此将两人的“爱”设计成“爱而不得”的状态。
这种状态能激发出系统进化的能量,被系统所利用,但却让他们二人在现实中全然不知。系统甚至发明出了新的“子弹时间”,这种“子弹时间”下,周遭的一切包括Neo与Trinity都被凝滞,只有系统本身可以活动,从而达成操控。
这实际上讨论的即是数字资本的逻辑。沃卓斯基给观众营造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数字资本狡猾地站立在“粉丝/观众”与“偶像/展示者”之间,滑动着其所能盈利的最大阈值,令人进一步沉沦,在直播、短视频、打投的世界里乐此不疲。
正如电影的彩蛋所言,电影已死,游戏渐渐过时,唯有cat videos屹立不倒。当代人的困境在于,明明知道那是数字资本的套路,明明知道自己被当做情感数字劳工被资本玩弄在鼓掌之间,但仍要前赴后继地参与其中,无法自拔。
在对“分析师”的反叛之后,Smith获得了全新的能力。在曾经的三部曲中,他能无限复制自身。而在元矩阵里,他能成为每一个人(everyone)。被他附身的人会被夺取大脑,化为数字世界中的“人肉丧尸”,阻断Neo与Trinity的行动。
这也是对当下社交网络的现状描摹:在当下,人类成为媒介/机械的延伸的进程渐趋加速,周遭的一切仿佛将我们包裹起来,投喂着一粒又一粒蓝色药丸。友邻之间看似友好亲切的交流,实则暗流汹涌,我们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己是否会被系统操控,是否正悄无声息地成为给数据打工的数字劳工。以爱为名,扎起数字的牢笼。
唯有魔法能够对抗魔法,唯有爱能够对抗以爱为名的牢笼。在这部续集中,沃卓斯基通过复归的方式,一以贯之地将三部曲与续集打通起来,打通的钥匙就是爱。
陷入虚拟家庭的Trinity,就像当下这个时代大多数的新女性一样。她们有着自己的事业,却仍受到社会陈规的束缚,无法找寻真实的自我。《黑客帝国:矩阵重启》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理想的愿景:在Trinity与Neo的“跳楼时刻”,他们“信仰之跃”的时刻,Trinity不再是那个在Neo背后默默支持他的人,而是成为带着Neo飞翔的人。突如其来的性别倒转,其实早已有所铺陈。片中,Bugs和Trinity都构建了她们女性的主体力量,带领着男性破除虚拟现实的困境。Neo不再是终极的救世主——这一次,她们才是。
在采访中,拉娜·沃卓斯基提到在完成《超感猎杀》之后,她与妹妹莉莉都觉得拥有了一次创作上的巅峰体验,于是想要暂停创作。但在这之后,她们的父母生病,她照顾并陪伴他们走完了生命最后的几个月。此后,沃卓斯基陷入了一阵子父母去世的巨大悲伤中,而Neo和Trinity随即在她的睡梦中“重生”。
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就此得以构思,而这也是为什么沃卓斯基要重启第四部的原因:我们的未来,会是一个被科技剥夺情感的世界吗?还是说我们能有机会让情感得到重新的治愈?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以“个体情感的真”打破“当代虚拟的假”,这是沃卓斯基给出的唯一答案。因为爱,是我们这个世界仅剩的真实。
剧透预警
本文部分整理自铥铥科幻电波Vol.171
2000年是个神奇的年份。
那个最好的时代诞生了3部幻想里程碑:《哈利·波特》《指环王》《22世纪杀人网络》。
也就是《黑客帝国》。
在铥铥科幻电波Vol.59&61,我们曾说,《黑客帝国》是一次“阿宅的完全胜利”。
当年,沃卓斯基姐妹用极度中二的意象、高度前瞻的思考和绝对先锋的视听语言,完美融合商业性与私人性、大众文化与亚文化、先锋与通俗,制造了一场掀翻所有人想象的赛博暴雨。
20年后,《黑客帝国4》迎来了史上最汹涌的差评。观众认为它“差到可以载入邪典历史”“一次成功的怀旧,没有新东西”“是对当今以IP为主导商业片风潮的一个巨大中指”。
某种程度上,它面临着类似《指环王》重映(或整个赛博朋克类型)的困境:
审美和技术巨变,当初的命题褪去神话色彩,显得不合时宜,设定也难以继续,故事还要怎么讲下去?
《黑客帝国4》真的拍砸了吗?我们有一些不同看法。
整个2021年,如果要评选年度最赤诚创作者,一个是庵野秀明,另一个就是沃卓斯基姐妹。
痞子用滚烫真心道出再见,而沃卓斯基姐妹拍着良心讲述了某种相信:
相信这糟糕的世界上,还有东西值得坚持。
它不像《不要抬头》般吞下红药丸,对现实竖起中指彻底躺平,也不像《头号玩家》般给你蓝药丸,为阿宅构建一座大型童年回忆游乐园。
我们在《黑客4》中收获的感动,是创作者的自觉和底线:沃卓斯基没有放弃。
《黑客帝国》老三部曲如此完整、先锋而迷人,因为导演已经将自己对哲学、信息技术、御宅文化等一切中二元素的热爱推到了极致。
她们认为“叙事”的意义,就是创作者向全世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把后续交给观众。“这些透过我(们)说出来的故事,已经不属于我(们)。”
沃卓斯基不想制作续集,制片方不同意,只好在电影里喊话——
抱着什么样的期待和理解进入这部电影很关键。
乍一看,《黑客4》仿佛“Matirx主题乐园粉丝深度游”,情怀糊脸,想要的新东西却没有,预期的落空让很多人失望,创作者在片中表现出的愤怒和不甘,也让观众感到冒犯。
但《黑客4》没有止步于愤怒。
面对糟糕的环境,它咒骂了所有人,但又小心翼翼地守护了某种东西。
这部糟糕时代的英雄电影,用创作者最后一丝坚持问了一个问题:
你还相信吗?相信爱与英雄梦想吗?
“我们创作里最关键的元素,就是自我定位与转变,而在其下支撑所有创意的基础元素,就是爱。”——莉莉·沃卓斯基
萦绕《黑客帝国》系列的两大关键词,是“爱”与“中二”。理解本片的关键,就是厘清这两个关键词如何与前作互文。
1、爱,支撑自我定位&转变的基础元素
《黑客4》诞生于拉娜·沃卓斯基某天半夜醒来、思念去世父母的巨大悲痛。
“我的大脑开始构思一个能够抚慰人心的故事。在这之后的一个晚上,两个已经死去的角色——尼奥和崔妮蒂,在我的睡梦中重生了。”
“爱”是《黑客帝国》始终如一的主题。虽然整个系列爱情戏不多,Neo和Trinity看似并无太多火花,对“爱”的执着探讨却一直潜伏在水面之下。尼奥和崔妮蒂的爱情在老三部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事件发展,改变最后后的结局。
而《黑客4》再次表达了一种相信:
相信“爱”可以穿越时间、生死、自我怀疑和糟糕的世界,穿越制片方对创作者的逼迫,成为无法磨灭的存在。
为此,导演在设定、叙事、结构、视听语言等层面使用了各种方法,这里举出三种——
第一,“握手”意象。
Matrix的架构师(本作中的蓝眼镜心理咨询师)洗脑尼奥的说辞是:用指尖触碰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结果,崔妮蒂和尼奥正是通过握手才激活了对世界真实性的怀疑。
影片每次重点呈现他们联系,不是用“亲吻”或“拥抱”,而是用《创造亚当》般指涉人神相连的“触碰手指”。
第二,前作中两个AI相爱诞生的后代——黄衣小女孩萨蒂,长大了。
机器在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人性、诞生的具有灵魂的爱之结晶,可以稳固地存在,并左右故事走向。在第四部里,萨蒂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关键时刻帮尼奥救出了崔妮蒂。
第三,身份对调。
《黑客帝国》三部曲是一个古典的英雄成长故事:男孩受到感召,踏上了拯救世界的道路,并经历了自我的重生。在这种传统的男性英雄叙事里,崔妮蒂打破了某种常规。
她以冷峻的中性气质展现了性别的流动性,在尼奥怀疑自我的时候,用一个反向的童话故事里的吻——一名女孩亲吻男孩,让他复活——告诉他,我爱你,我相信你。他们的感情没有炽热的山盟海誓,但有始终如一的坚定。
在剧作结构上,崔妮蒂的结局必然是死路一条,献祭自己的生命来唤醒英雄,完成自我成长,拯救世界。 第四部中,崔妮蒂终于觉醒了。作为一个女性英雄,脱离叙事套路,在过去男性英雄应该觉醒的时刻承担了最重要的 magic moment。
她不再拥有至美的硬朗线条,不再骑着摩托车穿着紧身衣打打杀杀;她结了婚,有一个看起来挺普通的老公,有两个缠着她的孩子,还有了一个完全不相称的新名字——蒂芙尼。
尼奥则成了胡子拉碴的落魄中年,眼睛失去光芒,因为所有人都告诉他:你疯了。你设计了一款名叫Matrix的游戏,崔妮蒂只是游戏里的幻想角色。尼奥不再相信世界、相信自己,是崔妮蒂改变了一切。
《黑客4》的第一个magic moment,就是尼奥和崔妮蒂的咖啡馆见面。他们曾经为彼此牺牲,现在又忘了对方是谁,不断否认自己,怀疑世界,却一见如故。
仅仅坐在那里便是无条件的信任,这就是“爱”的完美诠释。
这次,是崔妮蒂主动握住尼奥的手,开口说第一句话,当救世主不再拯救世界,只想拯救爱人,又是崔妮蒂带他飞翔——她不再是辅助角色,而是事件的核心。
经历了身份、事业和情感的重大变化,沃卓斯基相信“爱”永远值得被表达和赞颂。电影中几乎每个情节都像漫不经心的恶搞,唯有在表达两人感情时,你会感到导演在用力。这种magic moment构建在前三部对爱情始终的坚信之上。
至此,《黑客帝国》水面之下的冰山主体再次浮现:不管技术怎样发展,世界怎样虚幻,我们能够守护的最真实的东西,就是“爱”。
2、中二,完成自我定位&转变的外在表达
这里说的中二,是说整部电影英雄叙事背后的导演意图:我们就是喜欢宅文化。
《黑客帝国》,史上最成功的阿宅商业电影,沃卓斯基毫不掩饰私人趣味,完美融合了港片(中国功夫)、美漫(超人)和日漫的中二精髓。在角色、意象、元素上明显指涉西方神话哲学,像EVA一样玩宗教梗,像《攻壳》一样掉书袋,最后,把这些最古老的元素跟最新的计算机概念结合起来。
尼奥,被选中的弥赛亚,黑超+立领大衣,徒手挡子弹,可以飞檐走壁,会中国功夫......上升路径取决于“是否相信自己拥有以上开挂般的中二能力”。
重返Matrix 60年后,尼奥飞不起来了。
他猛戳镜子,只碰到一块固体;桌子上的TGA奖杯、Trinity手办,是向现实妥协的证据;他在心理咨询师面前像孩子一样委屈。
基努·里维斯那张随时跳戏到John Wick和强尼银手的脸,完美诠释了中年英雄的痛苦:
当一切神圣使命褪去光环,英雄如何自处?
多年的自我催眠、否定、无力、不甘,在“我可以”和“我不行”之间反复横跳、心力交瘁的疲惫,冲出屏幕直插心脏。这也是《黑客帝国》中闪现的福柯理论:当你怀疑世界的时候,其实是怀疑自己。而对英雄来说,怀疑自我最为致命。Matrix强制尼奥活着,但让他再也不相信自己,朋友、同事、医生......无数NPC诱导他完成自我规训,通过定义“你疯了”“我确实疯了”把他隔绝。
《黑客4》呈现的中年英雄心境真实到扎心,就像每一个大喊“我还相信光”的中老年阿宅,拼尽全力抵抗庸常。
沃卓斯基没有放弃每一个宅梗和比喻:
片头数字雨干脆变成了日文,大方承认“我们就是喜欢日漫”。
离开虚拟世界的途径升级了,不是打电话,而是通过“windows”。
沿用老三部符号体系,兔子、猫咪、水流,舰长第一次认出偶像救世主,就是在擦玻璃——第一部中尼奥/Thomas Anderson被老板训斥后隔着玻璃擦掉水流的动作。
跟前三部相比,本作的尼奥只会发射龟派气功。
他不相信自己能飞,是崔妮蒂飞起来拽住了他,傻乎乎荡在半空还互相提问:“是你在飞吗?”“好像是。”
《黑客4》的中二全方位从里到外,笨拙、愚蠢、傻到爆炸,却打破第四堵墙,让主角、创作者和观众“三位一体”(trinity)般重叠。
面对糟糕的现实,很多人会放弃,沃卓斯基仍在任性坚持。她们骗过了所有人:别信,这就是个烂片。然后才袒露真心——
记得吗,中年救世主蹲在马桶上,看到厕所墙上一句话:
It is so much simpler to bury reality than it is to dispose of dreams. 埋葬现实比摆脱梦想更容易。
沃卓斯基选择了更难的路,拒绝被磨平,浑身长满了刺,跳起来讽刺所有人。痞子说,阿宅回到现实吧,而沃卓斯基说:你为什么不再相信另一个世界,不再相信新的可能性?
20之后应该有这样的中年英雄电影,告诉我们:无论世界怎样,你都要相信。
尽管导演完成了一次声嘶力竭的呐喊,我们还是难免失落:这个时代,《黑客帝国》的续作注定只能是大型行为艺术,从此跌下神坛吗?
英国作家约翰·罗斯金说,“伟大的民族在三种手稿中写下他们的自传,这就是行为之书、语言之书和艺术之书。如果不读其他两本书的话,其中任何一本都无法读懂,但三本书之中只有最后一本是值得信赖的。”意思是,艺术是时代的反映,而且几乎是最没有办法撒谎的那一种。
为什么《黑客帝国》难以复制它在1999年的成功,必须理解时代的巨变。
一是技术的变迁。
2000~2020,这20年,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信息技术爆炸期。
当年还在拨号上网,如今已经讨论元宇宙。《黑客帝国》的前传故事在03年动画版The Animatrix里交待得很清楚:最初,人类跟机器人爆发了战争。人类切断了机器人的能源——太阳,机器人就建造了矩阵,把人类圈养起来做电池。
当年,这个构想很了不起,是因为它把“人机关系”放在最极端的对立情况下,进行了一场思想实验。“20年前,我们期望互联网对人类是一场革命,对真实与虚假,对机械与肉体之间,对肉身和精神,希望它开天辟地,摧枯拉朽”。
20年后再一看,这种设定已经无法成立。我们几乎已经身处Matrix,每个人都用全部生命盯着屏幕,用观看时长和转评赞来为网络世界贡献一点点微弱的电量。
所以第四部做出了一个重大调整:人和机器不再二元对立。
尼奥醒来时感叹,折腾这么多年,还是回到了原点,船长说,不,我们没有停滞。在尼奥沉睡的几十年间,人类可以控制机械生物,和它们建立牢固的情感联系。同时,虚拟世界可以向现实世界投影了。
一种是“粒子型法典”,帮程序以实体形式进入现实世界,操作机械甚至参与战斗。
一种是“转基因”草莓,人类种出了草莓等自然作物,不用再吃恶心的合成食物,但草莓的基因序列却来自Matrix数据库,回应了第一部经典的“吃牛排”桥段——我知道牛排是假的,但Matrix告诉我的大脑,牛排好吃。草莓接替牛排,在第四部中继续探讨“存在的本质”、搅动现实和虚拟的边界:如何证明草莓的味道不是假的?尼奥真的回到现实了吗?
二是创作环境的变迁。
99年,《黑客帝国》引发的狂潮不只有观影热潮,还有全世界哲学家和哲学爱好者的疯狂讨论。当时,沃卓斯基思考世界真实性的理论武器是鲍德里亚、康德等,她们借由先哲抛出严肃思考:我们的生活之外是不是还有别的东西?
可是今天,“如何证明世界是假的”成为网络段子,关于存在的思考被网络大众娱乐文化消解,一如《黑客4》中,尼奥为了人类解放付出的一切被“廉价化”“娱乐化”,变成了一款电子游戏。每个人都可以振振有词地解读它、评价它,每个人都对造物主指手画脚:你可以这么改,下一部这么搞。如果艺术也是“创造新世界”,那么创造出来的世界到底属于谁?尼奥在游戏公司会议上感到的困惑,是他作为救世主的痛苦,也是沃卓斯基作为导演的痛苦。
《看电影》主编阿郎说,观众对《黑客帝国》对前几部的印象会变成一种期待,强加到这部电影之上。当初那种对人类未来走向的思考和视觉语言的震撼,现在会减弱,造成期待度和可看性很低。但是它好在一点,就是仍然紧扣着网络和人类的关系,在思考:网络到底是一种解放,还是一种退步。
《黑客4》没有放弃对网络的思考。
用第四部对《黑客帝国》系列进行解构,对信息技术的20年变迁给出新的回应,就是沃卓斯基姐妹的答卷。
这不是一部创造新世界的电影,而是一部让新世界中的人们思考自己存在的电影。它真正触动了我们的少年之心:你是否相信你坚持和热爱的东西是有意义的。同时,它也是一声给创作者和每个人的警钟:网络时代,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值得被留下?你是否只想看大数据投喂的猫咪视频?
Wake up。
这正是赛博朋克从诞生之初的问题,《黑客帝国》灵感源头之一、95版《攻壳机动队》里素子的最后一句话:网络如此宽广,我要到哪里去?
它不再只是一句孤高追问,而应该是每个人正在面对的,平凡的终极命题。
💊
本文部分整理自铥铥科幻电波《黑客帝国》特辑
人过中年只能靠气功了
矩阵重启没再请香港武术指导绝对是个错误
难得日本早于其他的确先上映了。非常失望。大量的情怀和闪回。整个调性和前三部曲相差巨大,显得过于玩闹了,而剧情一会又想深刻一会又很娱乐,显得非常割裂。叙事上非常meta,不同层级里的“角色“,一会儿在聊现实,一会儿在聊真实,一会儿在聊matrix里的游戏,一会儿在聊这个电影本身。然而大量意义不大的对白显得神棍又拖沓。此外,通过角色之口对影片中的对本影片隐(明)喻的游戏进行吐槽,对各种桥段吐槽,并不会让这些很烂的表现获得免于被喷豁免权。打斗戏和飙车戏都非常拉胯,属于可以直接跳过的内容。以及整个crew的扮相也太讨好了...当然等字幕出来还得再看一遍.//预告片还是很对味儿的 过去二十年了 不仅电影工业有了翻天覆地的革新 在生命科学计算机技术上我们都有了各种各样新的突破 在这样的新时代下黑客帝国如何展现其世界观魅力有待考察
黑客帝国三部曲外传之寻找崔妮蒂。 讲述了一个深陷迷途的男青年,沉迷游戏世界不能自拔,然后在外接干预之下,清醒过来。但是为了挽救自己那个还沉溺在游戏的女友,毅然返回游戏中,和管理员做出艰苦斗争之后,成功把自己和女友都升成了神级装备,逼的管理员不得不向氪金大佬妥协,最终成功救回女友的故事。
这不就是第一部的中年疲惫版翻拍,基努的动作戏还是一如既往的笨重啊,基督味倒是越来越浓了
电影已经死了,游戏也过时了,我们需要更多 cat videos。
我终于知道莉莉为啥不想执导了。这啥玩应?WHAT A MESS(捂脸)。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狗尾续貂,哦不说狗尾都是侮辱狗。开头还好,越到后越支离破碎,感觉是拍着拍着不想拍了。各种尬炒冷饭,镜头晃瞎眼,动作戏一塌糊涂。剧情上也毫无深度可言,就完完全全爆米花化了,WTF. 多一颗星给我家基努里维斯。
这三颗星分别给黑客帝国 1、2、3 。拉娜和莉莉都不再是沃卓斯基兄弟了。
黑客帝国三部曲系列加一个动画版已经完美闭环。如果你想看第四部,可以试试再看一遍三部曲,总是有新东西会触动到你!
拉娜·沃卓斯基疾呼:「电影已死!叙事已死!」官方吐槽,最为致命,一部讨论自由意志的电影,被多数人记住的只有Bullet Time。更讽刺的是,创作者也被挟入loop之中,沦为重复自己炮制续集的工具。「以前的艺术、电影、书都要更好,那时候还有所谓原创。」不难解释莉莉的缺席,所幸拉娜用部分的创作自由,打破第四面墙,让女性觉醒,完成那身份转变的飞翔。
不知道现在是什么回事,恶评显品味?画质拉满,音效拉满,情怀拉满,成功延续矩阵传说,有什么该得打低分?
没想到还有段《釜山行》...最后简直就是二进制版僵尸世界大战...
真正意义上的reboot,开始但不止于戏仿自己,也没有简单的重复或全盘否定,而是通过当今的视角再去批判性地重构(并突破binary)。尼尔和崔妮蒂的连结在新世界里被利用并沦为情感劳工(literally),但沃卓斯基还是执拗地去强调左翼式的爱与团结的必要性。这条脉络更多是延续了她们在《超感猎杀》里的思想(通过卡司也能一窥一二)。面对系统性的trolling,唯一的抵抗只有坚守阵地,而重启的黑客帝国无疑是让这些被认为“土”的事情重新变“酷”的一种尝试。
死后我来到天堂门口,看门的天使翻着我的生平,说:“让我看看,坏事,坏事,大坏事,说老实话你应该在地狱被烧红的铁签子穿过屁股。”天使又翻了一页:“这里,你曾经劝一位想看黑客帝国4的朋友千万别看,说有这钱不如去吃麦当劳。一位圣徒,请进。”
华纳:你拍也好不拍也罢,这个项目一定要上马。沃卓斯基:ojbk。
非常怪异的电影,难以用好或坏描述。像侵入他人梦境目睹一些谲诡,过后了无痕迹,只留下一些让人胸闷的feeling。
先不提meta策略的有效性(《双峰:回归》曾经给我们作了榜样),失败之处在于它本应该是关于空间的电影,但却变成了心理现实主义电影(甚至连反派人物都从“建筑师”变成了“心理咨询师”);诚然,在《矩阵革命》的结尾,尼奥和史密斯在雨夜中毫无意义但又无比炫酷地打了十分钟的架后,沃卓斯基对于设计动作不再感兴趣,任凭其沦为好莱坞程式化的“无影像”,连续性的武打节奏变成了高速剪辑的碎片、飞溅的爆炸物和人体形状的残块,正如某角色所言,它失去了曾经的“优雅”,Matrix变得张牙舞爪,直白到吓人地展示其武装暴力与愚民策略的恐怖;因此,即便当沃卓斯基将主题切回到尼奥和崔妮蒂的爱时,这些连带的拖泥带水之物让捕捉这些情感变得不大可能(而这点在前作里就做得更好)。
看前特地又看了遍前三部,事实证明是对的。岁月的痕迹真的一目了然地残酷,这艘舰上的男女新兵的戏份尴尬地像硬塞进来的关系户,后半部分突然涌出一堆熟面孔以为自己在看Sense 8呢……不得不说乔纳森是真的帅!
3.5是懷舊+自嘲+少許新意的續集,沒有妹妹莉莉參與,拉娜還是丟出不少我覺得有趣的東西,符合當今世代的探討,也充滿對好萊塢電影工業的自我揶揄,淡化了哲學探討,強化了自我嘲諷,相隔多年再次回歸母體,一切都似曾相識,一切也都有了不少變化。4與1有不少互文與角色性別置換的轉變,1是崔尼蒂解放尼歐,4是尼歐解放崔尼蒂,軟性重啟的續集內核仍然是個愛情故事,機器人與母體永遠都無法拆散尼歐與崔妮蒂的連結,相隔多年再看到這一對破鏡重圓,穿著招牌皮衣,就是味道對了,但是沒八爺回歸參與的動作設計,場面只能用一團糟來形容,單純拉娜自己搞,就是混亂中又努力找回過去的動作感,看完只能說還是讓給專業的來吧,好壞參半的續集,劇情還不錯,但是動作戲稀巴爛,無法完全喜歡這部,但也挺開心看到母體重啟,潔西卡亨維克真的好正我超愛
黑客帝国剧组23年再聚首一起重温经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