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温情系影片但少了点味道
很凑巧又看了部郑振瑶出演的《台湾往事》有关亲情,在日本霸占台湾的几十年里,百姓不得不低头。蒋雯丽饰演的母亲非常坚强,丈夫被日本人迫害死后抚养大三个孩子,大儿子去厦门读大学后又去东京工作与母一别三十载,至母临终因身份也不能去奔丧,都是战争留下的后遗症。温情系影片但少了点味道,三颗星。
2 ) 家和国,母与子
想看这个片子是因为想从了解台湾在二战后和战前的那段动荡时期,同样是中国文化的台湾人的生活变迁。按照故事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以战争胜利来把电影的处理分为战争胜利前后两部分,战争前的场景都集中在村落中,其中故事的转折也伴随着林家的兴衰和台湾的殖民史。这部分的感觉比后一部分跟细腻,毕竟侧重于往事。但是战争胜利后的叙述,同样是主人公的视角,相比于一开始旁白式的语言,让我们感受主人公的声音很微弱,经历了三十年,这种沧桑的情结可能不能这样轻描淡写式的结束。
电影的第一部分,一直到战争胜利之前,我觉得这期间林家的,电影的第一个场景,村口一群纳凉的老人,看病的赤脚郎中,这些都是每个在农村长大人的记忆,只不过,这一幕是在宝岛的一个小村子,老人们的神情也不是那么安详,老人们眼中流露出的有对殖民统治的饮恨。相比于大人,小孩是的童年世界总是相似的清澈,林家孩子的小时候也是在村口戏台下,溪涧边划过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唯一的不快就是趾高气昂的日本小孩子的挑衅。
林母的塑造也是很难忘的,林家孩子从学堂学了日语回家说日语,林妈生气的家法伺候,半夜时分,烛台边母亲有悉心给孩子敷药,林妈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跟电影开始阿公对日本村长厌恶的申请,林汉敏对他的从医同事的毅然决然,都是这个时代台湾对日本殖民的态度,这也是作者很明显想表达的态度。林妈身上也有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林汉敏去世后,照顾家的重任都在她身上,尽管丈人做媒希望她重新嫁人,镜头以为深长的转向丈夫的遗照,可能除了恪守妇道,还有对这家中老人,膝下子女的责任,这都是她不能分心的理由。
也是通过这个片子,我回头了解了台湾被殖民的那一段历史,历史的伤疤和人的伤疤惊人的相似,现在钓鱼岛舒群纷争强烈,很难想象,在台湾竟然有政客想把它拱手让人。当然,排开狭隘的国家主义言论,50年的殖民史,不能否认,日本文化在台湾影响了宝岛文化的发展轨迹,也留下了几代人的精神记忆,对当今的民主政府来说,任何声音都是可以听取。
3 ) <台湾往事>观后
<台湾往事>早就有所耳闻,一部展现两岸骨肉情深的力作,今日才得以欣赏,实属不易而可贵.
该剧以主人公林清元为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娓娓叙述了一个普通台湾家庭的三代历史和一段两岸血浓于水的深情.
生于上世纪20年代末的林清元本来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深谙中医的阿公对他慈爱有嘉,拥有一份固定工作的阿爸富有正义感,懂得相夫教子的阿妈虽然对孩子要求严格,但懂得教育孩子爱国,也不失为一个好妈妈.
就是这样一个美满的家庭却因阿爸正义多事使自己和家庭遭遇了家世的逆折,阿爸的死更加深了全家的苦难.在这种恶劣境遇下,勇敢的阿妈毅然承担起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使全家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迎来了台湾的光复和清文的被厦门大学录取.
但就在主人公被厦大录取后,却与深爱着他的阿妈失去了联系,直到30多年后的一个偶然机会他们才得以再次重逢,而这时的母子却一个白发苍苍,一个满面风霜.即便如此,阿妈却并未留一滴泪,因为"她的泪在苦等我的三十年中早已流尽"(剧中人物林清元语),这句话真实而感人,令每一个人懂得这段感情的人不禁潸然泪下.
看完全剧,我仍旧被一股暖暖的亲情所包围和感染着.该剧正是在展现林家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台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台湾始终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的同为炎黄子孙的民族感情也是任何人都不能割断的.
<台湾往事>以史笔技法描述的故事感人至深,表达了两岸人民共盼祖国统一的心声,但这种表达的方式是委婉含蓄的,也许这正是它的高明之处,也是其极富感染的原因.
期待着更多<台湾往事>中的sweetness更多,但也企盼其中的bitterness不再重演.
4 ) 台湾往事,童年往事
阿姆的一生真的很不容易,作为一个闽南人看这部电影,里面的很多东西历历在目,阿文小时玩的啊!还有过两天就端午了,看到阿姆包粽子好怀念啊。最后那段阿姆在拜保生大帝的那个庙看起来像是在龙海白礁的慈济宫。好亲切啊。因为刚去哪里住了一个月。
5 ) 课堂笔记
注意导演
翻译:一树梨花压海棠(=老夫少妻)
注意中医的存在(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独特存在,带有社会使命感(不在朝廷也不在底层),西医与中医完全不同。清文在学校与家中不同的生活习惯,阿公是祖国的忠实者…
康拉德、纳博科夫、奈保尔——这些作家都是因为成功地游弋在语言、文化、国家、大洲甚至文明之间而广为人知。他们的想象力受到这种背井离乡的滋养,而养分的汲取却并非通过根部,而是因为无根性。——奥尔罕·帕慕克《伊斯坦布尔》(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无根性从生存讲是不幸的,从创作来说是幸运的。生活无根,心灵有根。
6 ) 台湾往事
恶毒的日本人,对中国人实行奴化教育,卖给中国人鸦片,对中国人精神和肉体上双重折磨.永远不忘国耻,复兴中华.身为90后的我们更应该肩负使命,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对于台湾的亲日派,我可以理解,毕竟日本统治那么多年台湾,但是我还是对于有些"亲日派"极其反感.
电影中的蒋雯丽是美极了,笑靥如花.还有那首闽南小歌谣具有闽南文化特色.
影响最深的还是母亲对儿子的亲情.30没见,你依然还是父母心中疼爱的小孩.所以,我们要乘年轻多多陪陪父母,孝顺父母,对父母和颜悦色,不要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感到后悔.
主要是,我好愛蔣雯麗。她穿白斜襟衫的樣子真美。
快进版的侯孝贤,有型无神。
好似一場尷尬的單戀。
故事情节太密集,意识形态的影子太刻意。
从台湾光复到国府迁台这四年的时间里,台湾经历了最动荡最不堪回首的社会变迁,可惜在这部大陆视角的电影中这一切都被抹去了,只剩下一个家庭的分离来替代那一段大历史。
成年后的故事略显粗糙,遗憾了。
http://www.m1905.com/vod/85396.shtml乡土气息浓;怀旧味道足;都不像是大陆拍的了;父子二人去钓鱼,路上遇到火车,第一次父亲抢在火车前过马路,第二次呆呆的等火车先过去,对比可知,在监狱的那段经历给父亲造成了怎样的改变......
抗日胜利了?胜利了为什么要承受更多的苦难?
小时候很认真很投入的看过。非常客观充满情愫的影片,政治上无论如何,台湾都是中华文化之堡垒。
导演,你不懂台湾。
从这个片子开始,喜欢上了蒋雯丽。
改编剧本,略感生硬。压抑的感伤和苦痛。自然光。蒋雯丽的表演
很少有人知道这部电影的,但是我非常喜欢,片子拍的很美,故事叙述的委婉动人。
太他妈好了,太他妈中国化的一部电影了,无限的情绪以一种稳重而内敛的方式表达,极其稀有的让我哭得稀里糊涂。小情节叙事的典范之作。
这真是讽刺啊,大陆人见台湾人(一家人)竟然要在东京团聚,而不是从直接通达,更讽刺的是日本是罪魁祸首。给予团员帮助的是敌人而不是我们自己。蒋雯丽不继续作导演真是影坛一大损失
缩影
日本给台湾留下了太深的伤痕。。。。。
课上看的 质朴的故事片最能打动我 不过到底是中国人拍的 视角还是不够客观 但还是值得推荐
一个滞留大陆的台湾人的家史,长河电影,九段结构颇有韵味,撷取从日据时代开始到1994年台湾每个关键历史时期中河衍林家的家事,平淡的叙事之中将国事家事天下事扭股前行,令人回味无穷。① 我出生了(林清文);②苹果(林清仁); ③鸦片烟、万岁和禽兽(林清黛); ④天宝( 慰安妇、圣战援助金和爱的无言结局); ⑤江口中学(与江村武夫下战约); ⑥阿忠死了(那一天,我长出了胡子); ⑦台湾光复(八只粽子、歌仔戏、阿公去了); ⑧从此长别离,各自分两端(厦大是无情的长堤); ⑨东京三日重聚(你是长子,阻隔仍在继续)。最大的缺陷是影像气质平庸,最大的优点是平实中催人泪下的感伤与温情,所有的殇与痛都凝结为一首小诗——“山那边离天尚远,人却说有幸福在啊,我一个人去寻找,含着眼泪又回来”。
不喜歡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