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一说到《红楼梦》影视剧,大家第一个想起来的绝对是87版央视《红楼梦》,自从2007年陈晓旭女士逝去后,她塑造的林黛玉连同央视《红楼梦》更是被捧上神坛,我自从记事起确实也专看87版电视剧,更年长时才知道有一部北影版《红楼梦》,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想瞄几眼就走,竟然看得津津有味,后来成了回味次数最多的《红楼梦》影视剧,在我心中它至少是不下于87版的存在,甚至还高过后者。 但它的知名度注定不会超过电视剧,首先确实跟传播媒介有关,电视随手一开就可以观看,电影还要专门购票,我想当时看电影应该是一件比较奢侈小资的事吧,即使有钱也没时间兴趣专门跑到电影院看一部冗长文艺作品。 其次,电影版的服道化确实恢宏大气,完美再现了钟鸣鼎食之家的气象,潇湘馆、怡红院、荣庆堂包括凤姐的住处摆设家具不知道比87版精致多少倍。87版的服装确胜在颜色鲜艳靓丽样式新颖美观,但细看做工料子不如北影版,即使有上乘物件儿,数量也不多,但为啥我们大部分人潜意识里觉得87版服道化已经做了完美极致呢,因为大部分人隔着屏幕关注点是不会落在某一根线头上,只要好看艳丽抢眼就行,这就是电视剧的好处,料子的好坏还不如一段动人心弦的配乐来得实在轻松,所以87版的插曲配乐正好抓住这一点。89版因为是电影所以色调难免灰暗一些,衬托不出红楼女儿的青春鲜活。 再者,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都是《红楼梦》,上映年份相近加上服装造型也大同小异,除非水平相差很大,不然永远是第一部更讨巧。初看,电影版的造型确实太像87版,如果不是它质量过硬,艺术性更高,在某些方面独具匠心,我还真有点视觉疲劳…… 说一些89版的优秀之处吧————
1、太虚幻境美到极致,恰到好处,飘渺神圣古典,其他版本的更像“太虚魔境”。 2、秦可卿的“人画合一”。
3、红楼女儿夜宴怡红院,芳官儿唱曲时每位佳人与她所代表的花卉形成叠影。 4、宝玉祭晴雯时,把穿过荷花池悄然而至的黛玉看成了晴雯,映衬了“晴为黛影”。那段拍得也极具美感。
5、注重微末的细节,补足前因后果————电影版《红楼梦》的某些自创情节设计巧妙,比如抄检大观园前,王夫人明确表示对晴雯平时妖妖娆娆的样子不满,所以之前在丫鬟小姐放风筝时来了这样的镜头————晴雯衣衫不整歪歪扭扭晃着身子出现在王夫人眼前。
6、收尾,电影完全沿用高颚的思路可能是某些人心中的一大槽点,这种问题见仁见智暂且不谈。电影结尾,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重归神位,宝玉看见黛玉在众仙娥的簇拥下化为那株仙草,恍若隔世,保留了原著神话色彩的同时升华了主题。
…… 谢铁骊导演还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智慧的,无奈大火不仅要靠实力还得需要运气!真爱《红楼梦》的朋友应该摒除偏见,海纳百川,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部作品。
首先,89版不是电视电影,而是正经八百的胶片电影。
第一,89版在实景拍摄上更好。这一版的实景是典型的古典园林。有很多远景、外景和中景。非常真实细致。87版则没有这么多实景,很多都是室内搭建,水泥墙面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第二,89版多采用自然光,更加合理。87版基本上所有内景和夜景都采用照明灯,阴影非常不自然。
第三,就摄像而言,89版从远景、中景、近景到特写,调度自然全面。而87版多采用中近景和特写,过于单调,并且有明显的摄影限制(因为实景搭建的问题,无法采用更多的远景和中景)。
第四 ,87版“唯物主义”程度比较高,太虚幻境、风月宝鉴等,能省则省,但是89版不仅这些桥段如实还原,还还原了王熙凤被黑白无常索命,“眼见着楼塌了”。
以上四点是89电影版比87电视剧版的长处。
第五点,89版的选角和表演,并不弱于87版。
早就听说《红楼梦》还有电影版,可第一次观赏电影《红楼梦》却已经是她首播三十年后的事了。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玄幻色彩的诗化小说!这版《红楼梦》以“太幻虚境”开篇,以“太虚幻境”结束,充分表现了原著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唯美。
影片以男主人公贾宝玉“梦游太虚”开始
只是可惜这宝玉喝过“千红一窟”的仙茶、“万艳同悲”的仙酿后就被警幻仙姑急急的拉去与警幻之妹可卿云雨去了!为何如此捉急呢?
原来,这版《红楼梦》是以120回通行本作为底本改编的!如果按原著情节进行下去,就要“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最后就必定要唱〈飞鸟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大地真干净”!其实原著中“太虚幻境”一回是作者暗示《红楼梦》最终人物结局的,而通行本因是有后四十回续书的“沐皇恩、复世职、延世泽”等根本上违背曹雪芹原著思想的内容,89版为了不违背后四十回续书思想,不得已对“太虚幻境”一段作了改动。
话说宝玉梦醒“太虚”,回得府中,正巧遇见了本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其实这个妹妹倒真是当得起“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了
这版《红楼梦》中演员的颜值真是很高,据说是集结了当时北影最漂亮、演技最出色的女演员。看看89版之金陵十二钗
比起87版神作选择演员的形神兼备,这版主要选人原则是神似。看看红楼梦影视史上最美的林黛玉
但是她更多的时候是这样
微微低头,一双美丽而哀怨的大眼睛从下往上羞怯的看过来,让人感觉这款林黛玉太过矜持羞怯而高洁凌厉不足。
再看看我们那艳冠群芳的宝姐姐
太美了!可美则美矣,只是和读者心中的“面如银盆、眼似水杏”的宝钗形象有些差距,当然这版不讲形似而讲神似的,虽然外表有些凌厉,眼神有点凶,但是这也更好的表现宝钗藏愚守拙、温敦而有心计的性格特征!话说这版《红楼梦》的顾问团一样强大,是集结了马克思主义红学阶级斗争理论人物分析法的红学大家如李希凡、冯其庸、胡文彬等倾情指导。
王熙凤由当时影坛一姐刘晓庆扮演!
说到刘晓庆版风姐,人们不免总拿邓捷版凤姐与之作对比。平心而论,此时年近不惑的刘晓庆在外形上已经输了。毕竟印象中不到20岁的“恍若神仙妃子”的王熙凤论容貌应不会逊色钗黛太多才是。而演技上,虽然刘晓庆在中国影坛的地位和成就无可匹敌,但影红与视红拍摄周期同为三年,可刘晓庆在影红剧组不过数月,因为当时身为影坛一姐的刘晓庆还同时担任另两部影片的主演,对角色的投入精力肯定和邓捷没法比。
这版四大主演中表现最出色最贴合原著的当属贾宝玉啦。她把贾宝玉的“痴”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让人忘记了她其实是个女孩儿。
只是演员年龄比扮演林黛玉的陶慧敏还小三岁,且身体外形之女性化如窄肩宽臀尤其是圆润的额头总是让人出戏。特别宝黛共处时尤为明显
这版《红楼梦》对原著诗化小说的特色把握的相当出色。作者心中的理想世界——大观园
《红楼梦》中的如画意境〈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潇湘馆
把一部百万字的宏篇巨著改成电影,尽管电影有六部八集,735分钟之时长,但总会有删节,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为了使《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原著与后四十回续书在情节上甚至是思想上融会贯通则不那么容易。89版《红楼梦》的总导演谢铁骊说:“我们力图重现曹雪芹的原意,后四十回沒有采纳‘兰桂齐芳’的结局,没做光明的尾巴。我们是站在曹雪芹的背后拍,不能表现自己的想法”。不过这能算遵重曹雪芹的原意么?其实从编剧按120回作底本改编就己经是谬之千里了。这版《红楼梦》若说美中不足,就是编剧了!
对于89版《红楼梦》,很多原著党或者可称之为“新红学”考证探佚派的红迷是不接受的。但是如果抛开红学家的理论之争,仅从电影艺术角度来看,这版红楼是相当优秀的。从编剧上讲还是很高明的,把原著的“细致描摹生活琐事”的松散化情节大刀阔斧的进行了调整改编,使其变得紧凑。服化道等达到了很高水平,30年后看来依旧精美绝仑,充满诗情画意。这是获得1990年金鸡奖最佳服装造型、最佳化妆及道具奖的电影。
导演谢铁骊,水平比王扶林好多了。
王扶林自己承认过他的水平跟谢铁骊比,不是在一个天平上能对称的。
平心而论,这部电影版拍得确实非常不错,制作精良,场景,造型,服装,道具,屋内陈设,远胜于87版,可以说是经典之作,可不知为何被遗忘至此,明珠蒙尘,实在可惜。明明电影比87版晚两年,质量却比87版好得多 1.刘晓庆的凤姐演技好那是没话说。酸凤姐闹宁府,一开场凤姐便揪住贾蓉的耳朵一路锵锵锵拖到院子里,把个闹字演了个淋漓尽致。配音是她自己配的好,其他角色的配音也很好。 2.音乐虽然不如87版出彩,但是也不错。
3.很多人认为电影版《红楼梦》用女孩子演贾宝玉是一大失误,但这其实只是一个心理适应的问题,抛开性别问题,只谈角色,夏菁版的宝玉绝对出彩。宝玉的清爽、秀致、天真与痴情都表现得十分到位,那一双明澈的眼睛就如宝玉透明的心灵一般干净。 与欧阳奋强比较一下:两个宝玉都哭,夏菁的泪水来自内心,欧阳奋强的泪水来自眼药水;两个宝玉都发痴,夏菁是纯真的情痴,欧阳奋强是做作的呆痴;两个宝玉都是少爷公子,夏菁举手投足都带有公子气派,刚一出场时下马、进门、扔鞭子几个动作就把一个公子哥的派头表露无遗了,欧阳奋强在这一点上明显逊色;从相貌上看,夏菁眉清目朗,十分耐看,也很符合小说中宝玉很像女孩儿般的样子,稍显不足的是身高不够。欧阳奋强不够帅,而且脸部太宽大,眉眼细小,缺少英气。 4.林妹妹陶慧敏美貌非常出众,书卷气+灵气也足。气质拿捏,表演细腻,比过于放大林黛玉小性子以及哭戏基本用眼药水的陈晓旭还是强很多的。
5.傅艺伟的薛宝钗,颜值高,表演细腻,比如她并没有将薛宝钗塑造成美女蛇,光这点,就比张莉把薛宝钗塑造成美女蛇,强太多。
6.林默予的贾母,她本身形象就非常符合旧时豪门的贵族气质,把雍容华贵,宽厚慈爱的老祖宗表演得非常细腻,凭借这个角色而获得金鸡奖,百花奖,最佳女配,个人认为她的演出胜过87李婷版贾母。
7.在大观园取景,而且弥补了87版一些场面不够大(如元春探亲的正厅狭小)的不足。87版由于时代限制,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部份全部剪掉了,但这一版很详细地拍了,并且拍得很好,仙诀飘飘,秦可卿还是由古典美人何晴饰演,大饱眼福~ 8.衣冠礼仪也都非常美,在1905电影网里视频质量非常好,推荐观赏。 9.美人也是实打实的美人,连陈红这样的大美女都只能给林妹妹当丫头紫鹃~还有要夸奖化妆师一下,林妹妹的眉毛画地细细长长,正是“眉尖若蹙”“似有愁态”。林妹妹的化妆中,眉毛是重中之重,但1996年华视版、2010大陆版、还有黛玉传都把林妹妹的眉毛画得粗粗的,眉毛粗粗的美女,再美也不是黛玉!黛玉眉毛画得好不好代表着化妆师对红楼梦的理解深不深。 10.结局虽然采用的是高鹗续书,但编剧显然也是下了很大苦工的,努力把故事说圆,没有像87版一边打着尊重曹雪芹原意,撇开程高本,然后就又抄程高本部分剧情以及台词,光这点能看出编剧对人物性格的拿捏非常准确深入。 红楼梦爱好者,非常推荐观赏哦!
评判影视的成功与否其实与评判体操表演差不多:一看难度系数,二看完成质量。 《红楼梦》本身是很难拍的文学作品,多少电影人知难而退,望而却步。而89北影版在影视三红(87版, 89版,10版)比较中,难度系数最高,完成质量最优。 一,拍了很难掌握的太虚幻境 太虚幻境是全书揭示人物命运的重要章节。拍太虚幻境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有特技支持,要有浪漫风格。这些89版在当时没有数字化、没有电脑动画的情况下,做到了最好。戏是在北影厂最大的摄影棚(也是全国最大)里拍的。整个设计充满了中国元素,努力还原了曹公的诗化想象力:先由仙鸟(仙鹤)引路飞向仙境,仙境里面云雾缥缈,亭台楼阁,仙歌仙舞,荷袂飘飘。导演参照了宋代、明代的国画,珠帘绣幕,画栋雕檐,把人间的古风古韵搬到了天上。根据敦煌壁画设计出的天宫背景错落有致,隐隐绰绰,云气如飞;建筑环抱中的水池和舞台布局则参照了唐代壁画,起舞的仙女们体态轻盈,娇媚如花(见下图)。女儿国中仙茗美酒幽香,喝的却是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歌声空灵飘逸,唱的却是被称为全书文眼的--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剧组请来了当年因一台《丝路花雨》誉满京城的甘肃歌舞团出演古典歌舞,打造了我国古装电影的光影传奇。今天看仍古意浓浓,毫不过时。
87版太虚幻境缺席,从未打算拍过。
10版的太虚幻境造型空旷单一,警幻仙姑和其妹可卿衣着怪异,不符合民间对仙女轻纱飘逸、衣带牵风的姿容和服装想象。10版的优点是为揭示女儿命运的正册、副册、又副册设计了三维立体动画展示,电脑做出的特技效果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想象力,值得一赞。另外,十二名歌姬曲演红楼的设想也不错(还原原著),可惜差了一口气,没有进行深一步的努力。
二,拍了诗会 有人讲,无诗不红楼。诗歌体现了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文学意义,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诗词歌赋是高度浓缩的语言艺术,很难视觉化,也是公认的拍摄难点。87版直接逃避了。除了几个零星的回忆镜头,基本等于没拍。另外,87版对付诗词的方法是把诗词打成字幕,从文字到文字,内容意境都原封不动地停留在原处,视觉表现为零。10版的诗会情况略好。遗憾是,菊花诗会看不到一朵菊花,仅由评官李纨拿着答卷诗朗诵,显得有些干巴。89版则找到了相应的电影表现手段,拍出了美丽的柳絮诗会。
谢铁骊认为,电影擅长表现动态,静态的白海棠、月亮都不特别适合电影。电影画面又是一次过的,不是诗词赏析课,没法现场给观众讲解,所以必须找到相对容易表达的视觉形象。
几场诗会中,最适合电影表现的是动态的柳絮。柳絮漫天飞舞,纷纷扬扬,万缕千丝,缠绵风流。身着春装的姑娘们,沿着迂回蜿蜒的亭廊拾级而上,莲步轻移,款款入场。诗会的现场呈现一派风雅气象:墙上贴着拟好的限调,案上备好了文房四宝,计时的梦甜香轻烟袅袅,窗外飞絮起舞,如烟似雾,宝玉临窗沉思。湘云、黛玉、宝钗各展其才,提笔填词......
于文华任独唱的 “柳絮词” 由弹拨乐和笛子引出前奏,歌词的上半阙是黛玉哀婉多情的《唐多令》,“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歌词的下半阙曲风立变,令人耳目一新,这是宝钗自信潇洒的《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惆怅悲戚的燕子楼变成明亮富贵的白玉堂,两阙歌词唱出性格迥异的两位人物,她们完全不同的内心语言,巧妙地体现了原著的精神内涵:钗黛合一。
在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的歌声中,白色的柳絮化作漫天竞飞的彩色风筝。宝姐姐踌躇满志,正将一个美丽的蝴蝶风筝放飞…
谢导还略写了菊花诗会,菊花虽是静态,但色彩丰富,姿态万千,上镜头,好看。原著中,十二首菊花诗与十二支《红楼梦曲》遥遥相照,值得细品。谢导保留了诗会的十二个诗题,表现了姑娘们捷足先登抢走好题,宝玉落得捡剩和香菱看诗读诗的镜头,其他一概略过。菊花诗会与螃蟹宴并行,将秋日的妙景(赏菊)和妙事(食蟹)合二为一,还原原著(38回)的回目对称,可谓匠心。 三,拍了螃蟹宴 纵观影视三红,只有谢铁骊版拍出了令人过瘾的螃蟹宴。80年代大闸蟹并不贵(八九毛钱一斤),也不难弄到,但是要拍出红楼蟹宴,几个条件缺一不可。首先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还要天时地利人和。秋风起,菊花黄,蟹脚痒,剧组刚好驻扎在江南,刚好有足够的螃蟹,刚好参加蟹宴的人员都得到齐。电影版的蟹宴是在苏州的一家古色古香的饭庄里拍的,开场带着江南蟹文化的仪式感:蒸笼揭开,肥大的螃蟹被苇草捆着,一屉一屉又一屉,热气腾腾满满三大屉;丫鬟们端着装满肥蟹的盘子入场, 一盘一盘又一盘,先上三大盘......因胃病正在医院打点滴的傅艺伟拔掉针头赶赴拍摄现场。刘晓庆才艺不凡:手法娴熟地用蟹八件为贾母砸蟹钳,挖蟹肉,往蟹斗里浇姜醋,动作灵活,演技精湛。整场表演细腻而生活化。比如,凤姐挓着两只腥手让丫鬟去拿绿豆面子(洗手);林妹妹说自己怕寒,只能吃点夹子肉,宝玉马上贴心地递上一个大蟹钳。
演员们一面吃一面演,两不耽误。89版的螃蟹宴不仅在影视三红中独占鳌头,而且成为红楼影视中的吃蟹绝唱。
87版的螃蟹是用飞机由江南运到四川的(因为剧组里唯一会吃螃蟹的演员在四川拍戏),应了那句歇后语,“大闸蟹乘飞机 -- 悬空八只脚”。钱没少花,劲没少使。可惜,四川的大山里适合麻辣火锅,坐在那里吃江南的螃蟹与周围的文化氛围严重违和。结果,肥肥的膏蟹让甄士隐和贾雨村俩老爷们吃了,红楼女儿们一点没见着。脍炙人口的红楼螃蟹宴仅由平儿摸着腮帮子对刘姥姥提了一句,丢了西瓜拣了芝麻。
10版螃蟹太少而且太小了,据目测不超过五个。两只长相漂亮点的螃蟹与菊花同盘反复出镜上桌,丫鬟躲在众人身后挖蟹肉,菜和水果堆满桌子,千方百计挡住无蟹的尴尬。螃蟹严重不足,演员演起戏来自然缩手缩脚,宝玉手里捏着一只蟹小腿,始终舍不得吃。螃蟹上桌后就算任务完成,与表演没了关系。不过,10版有一点值得表扬,原著中蟹宴是在临水的藕香榭摆下的,贾母坐在那里回忆老家的枕霞阁...10版出于对原著的尊重,将蟹宴摆在了剧中漂亮的水亭--藕香榭。
四,拍出了一个有思想的、有内涵的宝玉 人物往横向里拍较容易,往纵向里拍难度大。 89版的编剧导演在表现宝玉这个人物的性格、气质和思想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比如与湘云在洗脸水一场戏中拒绝长大;宝玉立飞雪看白茫茫大地;又比如元春省亲过后的第二天清晨,宝玉站在门口一面沉思一面看小厮们清扫炸落一地的红色鞭炮皮,“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杏子荫一场,柳垂金线,桃吐丹霞,痴情宝玉悲情伤怀,感慨辜负了杏花;尤二姐死后,宝玉读着黛玉写的诗,一起为女儿们的悲剧命运担忧。夏菁在神采飘逸的俏公子外表下,诗人气质和思想内涵得到比较好的挖掘和体现。宝玉的思想成长是渐进的、发展的,从懵懂少年变成一个有人文思想和哲理思考的成熟青年。
87版的欧阳奋强从头到尾是个念曹公台词的大男孩,表演僵硬、低龄化,乏善可陈;10版大小俩宝玉(小宝玉演得还不错)表演上有些脱节,缺乏顺畅的过渡。 五,诗情画意 应该讲,含蓄细腻的诗情画意是谢铁骊的拿手好戏。从电影版里,可以看到导演和编剧深厚的人文素养、古典文学功底和内敛深沉的个性。胶片上流动的文化韵致,使影片具诗一样的观感:“读西厢” 里的对称构图;“晴雯撕扇” 中的月洞门和在月光下微微晃动和闪烁的珠帘;闭门羹后的潇湘馆:竹影映在石甬道上-- “苍苔露冷,花径风寒”;夜思乡一场的画中画构图和孤单的红烛;宝钗送药一场中人影在地上的光影里移动;怡红夜宴的花签花卉和人物的类比蒙太奇--用睡莲暗喻 “只恐夜深花睡去” 的红楼女儿们;还有海棠春睡图,怡红嬉雪图...太多了,几乎俯拾皆是。
六,细节 小说家沙汀讲,故事好编,零件难寻。零件说的就是细节。人物因细节而鲜活,故事因细节而生动,主题因细节而深化,文化因细节而凸显。89版的细节可谓精彩纷呈。板儿在台阶上滑倒;刘姥姥头戴红花三进荣国府,当得知贾母已去世,立刻悄悄拿下,红花即抽丝于二进时贾母凤姐给她戴的满头鲜花;六个仆人抬进厚重的秦可卿棺材板;薛家饭桌上俗称平地一声雷的江南名菜“鱿鱼锅巴”;凤姐泼醋一场,先后拔掉替贾琏望风的两个丫头后,在门外又去除最后一道防线--挡在门口的凳子。宝玉干丫头的活,洗手帕,为暖炉添炭。还有很多:平儿帮凤姐剪脚指甲;晴雯用可以点火的铸铁熨斗烫衣服;穿了不像刺猬的蓑衣;贾母听戏打拍子,懂戏还情趣高雅;婆子为芦雪亭烧柴供暖;穿着绣花鞋的大脚傻大姐两次掀起轩然大波...
七,演技出色 89版有几个老戏骨,看她们飙戏很过瘾。演技好的标准就是演员在对角色的认同下表达出人物的多种情感。刘晓庆虽然扮相略显年龄感,演技好那是没话说。酸凤姐闹宁府,一开场凤姐便揪住贾蓉的耳朵一路锵锵锵拖到院子里,把个闹字演了个淋漓尽致。李秀明的元春起身回宫,只迈出一步,眼泪便夺眶而出落到地上;刘姥姥一进时喝茶很乡下地将茶水鼓在嘴里,喝茶时顺便漱了口;王夫人怀疑绣春囊是凤姐的,刘晓庆在辩解中眼里泛起委屈的泪花;袭人邢金沙听到宝玉对黛玉的肺腑之言,吓得立刻眼噙泪水。林默予要丫鬟们休要在宝玉面前提“林”字,那个将哭未哭的表情,可怜又可笑,把个溺爱孙子的老祖宗演活了。邢夫人傻精傻精的,生动地把从里到外愚蠢又自负的尴尬人演得活灵活现。陶慧敏弱柳扶风的身段和眉间淡淡的忧愁,演出楚楚动人的林妹妹。
八, 剧本强大 故事情节紧凑有致,宝黛爱情和贾府衰败两条主线主题鲜明,交叉转折顺畅流利。 精彩段落有: 宝玉视角看黛玉进府。每进一道门,悬念递进一层:一看外来的马夫卸好车在栓马;二看林妹妹坐的轿子;三看卸下的装着四书等的书箱;最后看到 “在白头外婆怀里藏” 露出半边脸的林妹妹。 凤姐生日看戏。台上演戏,台下埋下五条伏线:贾赦注意鸳鸯,贾琏注意尤二,贾珍注意尤三,尤三注意台上的柳湘莲,薛蟠也注意柳湘莲。戏中戏,戏套戏,好戏连连戏接戏。
放风筝。漫天飞舞的柳絮变成漫天飘荡的风筝,引出水蛇腰晴雯斥责小丫鬟和香菱在薛家院里抬头看风筝…
顺便提一句,风筝戏是对曹雪芹的致敬。曹公是制作彩绘风筝的大师,曾有专门著作讲如何扎风筝如何绘制风筝。各种技巧方法还被他编成诗歌一样朗朗上口的口诀。
89版共6部8集,735分钟。影片每两部起承转合自成一体。因篇幅限制,保留精华,合并、去除许多细枝末节。总体上来说,89版,精彩多,复杂少。
各方面都不如87版,但依旧是经典之作,每看必哭,我真是爱煞夏钦了
一部被灰尘盖住的佳作,从来不知道有89版的《红楼梦》,花了三天时间把六部都看完了,十几个小时。喜欢《红楼梦》的朋友千万别错过。
拍得也极用心了,但在选角与对原著的理解上还是无法媲美八七版,电影唯一超越电视剧的地方,除了画面唯美和大场面制作,只有赵丽蓉的刘姥姥了
那年暑假,每晚凌晨3点爬起来看,一连6晚。紫鹃是陈红,刘姥姥是赵丽蓉,王熙凤是刘晓庆,宝姑娘是傅艺伟。芭蕉冉冉的炎夏、古井、藤椅,胶片别有一种旧日风华的滋味。
89版红楼梦在美术设计上比87版更加严谨,但是大多演员本身给人一种难以描述的俗气感。为了在六部电影中把一本红楼梦全塞进去改了好些原著台词,最要命的是谁能把化妆师找来我们谈谈,这满满油光的石灰大白脸是怎么搞的……
13个小时长的电影版本还是很棒的,女版夏菁的宝玉,戏曲演员陶慧敏主演的黛玉,傅艺伟的薛宝钗,刘晓庆的凤姐,除了演员阵容强大,更有一种古代的气质。延续的高鹗版本,贾母的冷落和讥讽黛玉是败笔。非常喜欢里面的黛玉,没有陈晓旭版那种意味的刻薄,举手投足之间更加大家闺秀的感觉。
无论是场面,还是表演,都比电视剧版强。只可惜时间不够,所以情节压缩得很厉害,适合熟读红楼的人看。不熟悉原著的,会看得一头雾水。宝玉和黛玉都比合适,刘晓庆的王熙凤前两集用力太过,后来就好了。中年以上的角色表演都比较到位。可惜傅艺伟的宝钗差强人意,刻薄有余,温厚不足。
电影的调子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一直很暗,很暗的夏夜。。
拍出了太虛幻境,很好。何晴的可卿太美。马晓晴的湘云真真憨厚可爱,声音也好听,删了醉卧芍药裀,可惜。刘晓庆的王熙凤是最大败笔。陶慧敏的黛玉一味柔弱,傅艺伟的宝钗欠大气。87版的探春袭人平儿鸳鸯香菱各有韵味,本片在这些配角选角上太马虎。。
布景和道具远胜87版,但选角不行。凤姐土气,湘云痴肥,紫鹃太美,妙玉太媚。傅艺伟的宝钗倒不错,当然最心水的还是何晴演的可卿~陶版黛玉一味柔弱,和陈版比起来,一个是撒盐空中可比拟,一个是未若柳絮因风起,欠了些气韵。诗社部分太少,结尾用高鹗伪续是败笔。
宝玉太逊色
现在看来,这里面大腕真多,但是整体还是没87版的好看
有线戏剧台有阵子密集放了几遍。我大概就是那时候完整地把六部看完。选的角色不光美且大牌云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玲玉的尤三姐,丁岚拍完这部电影不久就去了新加坡。用高鹗的结尾是败笔。宝黛的感情处理也远不及电视剧细腻。妙玉结局符合“终陷淖泥中”,电视剧就很聪明的回避。刘晓庆是轻浮不是风骚
1、林黛玉是越看越顺眼了,书里那个人应该就是这样,细条身,天仙一样的美貌。2、宝钗存在感有点弱。3、王熙凤太孔武有力了,都可以把贾琏扛起来摔地上了,还有不停的抠指甲恶心死了。4、刘姥姥和一众吃馍咽菜的底层人才是那个时代的常态。
无一景不雅,无一人不美。
大多数演员演技比电视剧版的好,颜值也挺高。置景、化妆、服饰比较有生活感。
这是电影版中最好的一部。
#重看#虽美女如云,也惊喜选用戏曲演员,但化妆和服装过于迟暮,和整体阴郁之气倒也契合;依旧无法接受女版宝玉,差矣!前半部分颇忠于原著,场景稳重华丽,细节精致用心非常;破落后的高鹗版结尾令人厌恶,歪曲曹公原意;87版的确永远无法越过了。
与87电视版红楼一时瑜亮,互有短长。不如电视版处:1、音乐略有不如;2、刘晓庆版王熙凤用力过猛;3、结尾采用高续。高鹗不仅文才有限,对人生的理解更不及曹公之万一。除以上三点外,其余种种均有过之。
演得好,贵气也足,不过,好像是姨娘版的红楼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