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地球最后的导演>
电影讲的是2065年的时候,电影衰落,年轻人已经没有人看电影了,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不爱看戏曲。电影道白是贾氏风格,简洁,接地气。电影风格有宁导的幽默。那时有个叫电影协会的机构,宁浩和贾樟柯饰演的是没有电影可拍的两位失落的导演。两人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惺惺相惜的伙伴。贾导一句“五十年前谁敢给我喊停”,道出电影曾经的辉煌。一句“洗洗睡吧”,又道出了两位导演五十年后的落寂与无奈。
片段一:在医院的那一场,两个人看到一个人去世,问是谁,宁浩说听说是搞话剧的,贾导说我以为是搞摇滚的。
片段二:2065年正在为电影申遗,如果申遗成功,非遗传承人享受科级待遇,贾导被通知是候选人时说:那我就是真正的科长了。
片段三:两个人为了争当候选人,比谁有劲儿,谁吃的羊汤和烧饼多。贾导豪言:不信廉颇,也得信我。最后得知非遗的名额给了母猪人工授精技术,两人当场泄了气。
片段四:当意识到生命总有终点的时候,宁浩想的是还有几部好电影没看,贾导答道:那就抓紧。然后两人穿着病号服跑出去看电影,这时背景音乐是杨钰莹的歌。电影是他们永远的精神支柱,毕生的信仰,就像贾导对宁浩说电影死不了,咱两个也挂不了。
导而优则演,两位大导演宁浩和贾章柯演的是真的好,尤其是宁浩,演的非常到位,是个好演员。
我相信电影不会消失,因为人总需要表达。电影是出口,是我们要说但说不出的话。
贾樟科和宁浩出演的小电影,算是自嘲和自黑吧。
整个影片的表现应是两导演玩票自娱自乐的游戏之作。但就表演而言,虽是游戏之作,比起专业演员来说,觉得还是差距明显。
至于未来电影会不会像那些传统艺术项目一样走向灭亡,谁说的准呢?
一百多年前京剧不是也如日中天吗!当时谁能想像,京剧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式微。
1.地球最后的导演-贾导的普通话有点出戏,结尾挺好,升华了,不能否认的是,他们都跟不上时代的浪潮了。 2.杀死时间-就是无限月读,没必要去谈论意义,没必要,未来是什么,看看爱死机怎么拍的,当代文化认知未来就是爱、死亡、机器人,这三点是主线,老生常谈了,这方面的影像现在也越来越多,没必要去探讨什么意义,过时了,就跟着时代文化玩就行了,意义自然显现,留给观众不好吗,或者说当代文化认知的意义就是破碎的;导演做的那些影像实验也很反感,学别人学不到精髓;再说了拍“时间”主题很大,很难拍,也最深奥,最吸引人,片子可配不上这个名字。 3.一一的假期-道具组您可用点心吧;导演您还是去拍三流广告吧;还有,取这名?一一?导演是想说:时代变了有些东西不会变亲情不会变,片子主题和杨导的《一一》还比较合拍。一边去吧,蹭热度别这样毁经典。
4.你好,再见-………还是理解不了这个设定;演的挺好,下次别拍了。
总结:为什么中国导演拍科幻片总喜欢映射现在的社会问题?为什么逃离不了这些藩篱?什么是大众审美?是没有想象力,还是抓不住时代文化的浪潮。也许还是地球最后的导演指出的:电影已死,不,是中国科幻片已死,但影像长存,视听在当代更展现出生机和活力。老一代导演都在追忆黄金时代,新一代导演已成为市场的奴仆,或许没有“新一代”,那么,真正的新一代何时来呢?
附豆列:《地球最后的导演》海边电影院片单
贾:浩子,你挑吧!
宁:哎呀,伙计选择障碍嘛,还是你来吧!
贾:那我就来了啊。
(此时的片单⬇️)
(宁浩夹带私货😠1)
贾:(点开《小城之春》)这个好。
宁:你要是看这……那就,那还不如看,这个(点开《少林寺》)
(此时片单⬇️)
贾:浩子呀,你这个审美啊,一直短板没补上。哎呀,看看人家咋拍(点开《偷自行车的人》)
(此时片单⬇️)
(宁浩夹带私货😠2)(这也夹得太离谱了点)
宁:你这审美是一直都,长镜头……(点开《南北少林》)这个!
(此时片单⬇️)
贾:又是武打片……看它干啥了!给你看个黑泽明的(点开《七武士》),也是武打片,看人家咋拍!
(此时片单⬇️)
宁:哎呀,黑泽明看过了……听不懂外语!(点开《少林小子》)
(此时片单⬇️)
(宁浩夹带私货😠3)
贾:听不懂你不会看字幕!……安东尼奥尼!咋地说。
宁:哎,这个是……这个才是安东尼奥尼吧!
贾:哎呀,刚才是费里尼啊!那就不看安东尼奥尼了。我看看有没有……这个好!塔可夫斯基!
宁:哎呀,不行。每回一看他就睡了。咱们闹上个……它。
贾:还行,这个不错。
宁:还可以。
(银幕播放《火车进站》)
作为一个影迷来说,情怀很够,贾和宁互相调侃,互相伤害,一个文艺一个商业,共同争取当电影“灭绝”后的申遗“真科长”。俩导放下身段,很有娱乐精神,如果是他俩的忠实观众,简直像是看了一场精彩的脱口秀。
作为一个短片来说,确实硬伤不少,但是看到一同推出的其他几个参差不齐的短片,我觉得这部片至少在取悦部分观众下,做到了他该做的。我看得很乐呵,难得有一部取悦影迷的短片,而且是取悦一帮嘴最挑的人,我很开心。但正因为热爱,所以不能伤害,不能像流量明星的粉丝一样,对两位导演带粉丝滤镜,客观来说,这部片我觉得在七分左右。
故事的整体架构有一点普通,虽然争夺“科长”位是主线,但全片是靠自嘲串联,这就导致整体的深度其实不够。最后主线的结局也很突兀,包袱的效果达到了,但作为主线突然结束,留下大段时间继续吐槽,搞情怀,虽然我看着很乐呵,但总觉得有点拧巴,尤其是在包袱很浅,卖情怀太明显的情况下。所以我说如果放到脱口秀或者娱乐节目上看,这部片绝对满分,但是以一个电影短片来看,还是有点欠缺。
而影片主线中部的部分设计也比较普通,可以说是上一秒就能猜到两人会怎么做,对于一个“科幻”短片来说,有点浪费背景,而且喜剧最怕的就是被猜到包袱,这点有点伤。
但有很多梗又是我很喜欢的,那是一种影迷独有的难以被别人所get到的梗,比如贾科长变真科长,贾樟柯看《贾想》说真棒,看到这个短片,总感觉还有人能懂,能一起笑,真的很开心,对这短片真的是又爱又恨。
延伸一点,我感觉到悲观的一点是现在年轻观众几乎看不懂这个短片里的梗,这短片不过是圈内自嗨而已。不学电影专业的年轻人知道费里尼,塔可夫斯基吗?知道《火车进站》吗?甚至有弹幕说看到《火车进站》为什么会感动。可能未来真的会变成短片中预言的那样,小孩只会觉得电影无聊,让无数的优秀经典陨落在历史中。
我觉得适当的引导很必要,电影的美妙需要感受,而我觉得,更重要的不只是圈内自嗨,而是引导周围的人,至少尝试过让他们体验一次电影真正的美妙。真正品尝了一个事物的美妙后,才会懂它应该是什么样的,而不是以为自己吃的洋芋已经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即使它过程很痛苦,但结果很美妙。如果仅仅关注剧情,不像再花精力看电影,感受电影,那电影真的会被营销号毁掉,电影没有拥护者可能真的会死。
最近很喜欢的短片,看着评价有点两极分化,来谈谈自己的拙见。 “穿过站台,送走小武,世界很大,我们江湖再见,朋友们,让我们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开头就出其不意,一系列的反转打破观众的心理预期 你以为这是在KTV? 不,这是在拍电影 你以为这是在拍电影?不,这是电影博物馆演示拍电影 我记得上一次看这种打破观众心理预期的设计还是《喜剧之王》 你以为这是丧尸恐怖片?不,这是在拍电影 你以为尹天仇是导演在拍戏?不,他就是个跑龙套 几个镜头已经把未来电影的处境和地位展现得淋漓尽致,仰拍楼梯上寥寥无几的观众,高高在上,犹如动物园参观之感,左边的海报写着“近代电影拍摄重现”的字样,用场景刻画出电影行业萧条悲凉的一面,每一处细节都是在深化“地球最后的导演”这个点。镜头切到贾导的中景,衣服上白底黑字“导演”,既让人忍俊不禁中又多了一丝辛酸。 “五十年前谁敢跟我喊停?” 导演内心底真切的愤怒和被现实压迫的无奈。导演曾是电影的缔造者,艺术的追求者,而如今却只是为了取悦大众观众 ,往昔的电影盛世一去不复返,甚至到了濒临消亡的地步。 总体开场便抓住观众眼球,没有拖泥带水,轻描淡写但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故事设定在人们心中开始变得更加清晰和立体。 到浩子这里,不好意思马龙白兰地我真的会笑死哈哈哈哈。。。 一些诙谐的戏谑和恶搞,气氛又从上一幕的沉重变得轻松。 后面没有特别的感觉了,接着是酒吧的part。 尬舞真的很有趣哈哈哈哈哈。。 三个人聊天那里真的很喜欢,亿些凡尔赛哈哈哈哈说话的艺术 “都是些野生动物 狮啊豹啊熊啊 有时候没有几十亿 也就十几亿” 我真的很喜欢这种自嘲式油麦 “电影分析 分析有什么好分析的”(我真的狠狠共情了,谁懂乌乌 有什么好分析的)。 贾科长说 不要对他的作品过度解读 电影是要灵魂感受的。 读懂导演的设计和心思固然重要,但带着分析为主要目的去观影,往往会觉得有心理负担,要是看不懂了就是无效的了,大家都所推崇的自己get不到是不是就是水平的问题。但艺术哪有什么正确答案,想起《信条》里的一句话:“如别试着理解,要去感受。”如果大脑不能给你答案,就让心灵去回答这个问题。 如《头号玩家》一般的一帧一彩蛋的模式 不存在的《太原往事》- 最满意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 至今连个海报都没有的《在清朝》 -现实中疫情时代下艰难生存的电影行业 虽是所谓科幻片但五毛特效和人工智障处处透露着中二的气息 导演演戏很有趣,贾科长比宁浩差了点 以悲剧为内核的喜剧 电影申遗结果的戏剧化实际上却也早已注定 两大导演苟延残喘时最惦记的却是因为少投一票没拿到最佳导演-深入到骨子里的热爱,我可以不活,但不能质疑我的作品 不要质疑一个山西人应该怎样做面,放多少水多少面粉都是经验之谈,是祖祖辈辈实践出来的经验,不像机器人只会死守黄金比例。就好像拍电影,不能只讲理论而没有实践,镜头怎样组接场面怎样调度,没有哪一本书能清清楚楚地写出来,同时观众也是众口难调的,有人喜欢多放水有人喜欢多放面粉,不是规规矩矩就可以被所有人接受。 就如同这部短片,有人看到导演的自恋,有人看到对过往成就的自嘲,有人看到对当下电影产业的自省,何为优秀,何为最佳立意,皆取决于观众自身的看法。 为什么母猪体外受精技术会取代电影申遗的名额?(救命怎么我学的东西未来都要死了哈哈哈 选生物的编导生躺枪) 其实还是一句话,要是连饭都吃不饱了,谁还想着搞艺术啊? 为什么搞话剧的比搞电影的先死?其实显而易见了,内容和形式上所表达的东西话剧都不及电影的丰富,话剧有时候确实满足不了观众对视听的追求,再现实一点,就是疫情期间不允许聚集呗。电影也是如此,只不过电影并不仅限于电影院,还有各种流媒体啥的,传播途径更广泛和多样,所以即使是在疫情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也还能苟延残喘。 当然上面的话都是我瞎编的,毕竟贾科长也说了,不要对他的作品过分解读对吧。 最令人感动的部分是结尾没跑了。 贾科长和宁浩从医院跑出来,开着自动驾驶的三轮车,来到海边五元自选电影,在商业片和文艺片的一番拉扯后,终于有一部能整合两大导演审美的电影了,看到屏幕上放着《火车进站》,泪莫名就想飙出来了。 蓝色的海边 黑白的屏幕 先是想到今年戛纳的海边放映场了,想起一句话,“至死不渝的浪漫”。然后就是什么叫作“殊途同归”,文艺片和商业片本来就不是一个对立面,无论电影产业发展到怎样的地步,大家的初心其实就是想好好拍电影,拍个好电影而已。在电影濒临消亡之际,地球上还有人记得它是如何诞生的,这种感觉,真好啊。就像是我们都在这世上走了一遭,最终弥留之际还有人记得,你来过。 “老塔的电影每次看都想睡觉。 唉你这审美…你也别老是长镜头了 刚才那是费里尼,不是安东尼奥尼 听不懂外语…” 当大师们的名字轮番轰炸时就犹如在脑海又放了一段短暂的电影史,那些经典的名字,会在岁月蹉跎不断冲刷中,在大家的内心中,变得愈来愈清晰。 最后,火车进站,电影没完。
@第五届平遥影展。白天刚在新浪潮书店翻了《电影之死》,颁奖之前的首映场,观影气氛好,全场各种笑翻,结尾点睛
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好玩创意,然后电影人们就一起玩起来了,一个接一个的段子,两位导演揶揄自己、电影行业及其他导演,如看一场影像脱口秀。如果是影迷,特别是贾樟柯和宁浩粉丝的话,能收获成吨的快乐。“穿过站台,送走小武,我们江湖再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背景设置在2065年,片中有些特效、机器人角色,做得还不错。徐磊说,这个故事是他在疫情期间因焦虑而写的,他担心大家的生活不再需要电影了,就用这么一个玩笑式的短片实行“崩溃疗法”。很理解这种感受,好的喜剧底色都是悲剧,两位导演一起孤独地看电影、回溯电影史的段落,看哭了。科长和宁导白发苍苍的样子很扎心。科长那股潇洒中带着一丝小羞涩的样子非常可爱,自嘲功力更是一绝,还贡献了一段惊艳的才艺展示。宁浩导演气场强大,演技了得,求以后多自导自演吧!
喜欢这个短片,所有的尴尬和掉书袋全都在恰到好处之间,最终指向影迷们的会心一笑。徐磊是真的懂喜剧,最后的镜头一出现还是忍不住起了鸡皮疙瘩。与其说是对电影的颂歌,倒不如说真的是一曲心酸的挽歌呢。
【平遥影展展映】世界首映。开场音乐《心雨》一出,我们终于在平遥看到了科长的第一部——《小武》,虽然只是段落重现但也让人激动。结尾光影闪烁,我们和宁浩贾樟柯一起看到了影史的第一部——《火车进站》,触动了影厅内的电影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作为喜剧短片,贾樟柯与宁浩反复戏谑恶搞了各自的电影,就像相声的捧哏和逗哏,表演了一个争功的小品。作为电影人短片,充分致敬了电影艺术,表达了电影人对电影致死方休的无限深爱。电影不会死!
6.24 我可以理解当初拍可能就是为了电影节闭幕自嗨,本质上还是当晚会拍而不是电影,所以很随便,大银幕和影迷一起看应该能感受到情怀。如果单纯当作短片来看,未免太过“油腻”了,只能体会到中年没那么成功人士装疯卖傻,装聋作哑的绝望感。喊口号救不了电影
地球最后的真影迷只剩俩导演了,可悲可叹,火车进站,电影没完
穿过站台,送走了小武,世界很大,我们江湖再见,让我们一起游到海水变蓝
这短片在平遥看,是一种欢乐,搁在B站上,那得等等弹幕。
贾樟柯所说的“业余影像”时代的确到来了,只不过这些“业余”的影像创作者并不是如他所想的那样成为下一个戈达尔,而是成为一个个抖音红人。影像泛滥所带来的结果便是影像的内卷,这种内卷具体表现在每个创作者都在力图让自己的内容更加易于唤起观众感官层面的刺激,而不是进行一些更加沉着、迟缓的艺术创作。当影像的传播与接受不再是买方市场,而是卖方市场的时候,电影(尤其艺术电影)的衰落就是必然的趋势。
《在清朝》虽拍完了,可科长后来在家清洁海报墙时并没有它的海报,说明什么?说明拍砸了,科长不满意这部作品;《太原往事》也终于拍出来了,但浩子最终珍藏的还是盗版的DVD,到老也不收正版蓝光。
明明是喜剧,最后却有点走心。热热闹闹的段子集,迷影且情怀,倒也挺适合平遥闭幕。
好多梗,蛮欢乐的……感觉宁浩的演技比科长略好一丁点……
俩人弥留之际最惦记的居然是没拿到金鸡奖,这是什么平行宇宙的魔幻情节。
五块钱能看电影的海滩真不错,现在网上会员付费还得六块。
坏猴子瞄准b站就是知道,年轻人群体中存在着数量庞大但或许并未建立冷静成熟且富有见地的电影观、世界观的迷影者,他们渴望看到这样一部集合经典电影元素的大型娱乐庆典式快消品,来承载他们跃跃欲试的电影梦。但当电影本身成为其自我玩梗狂欢的手段时,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片也的确昭示了电影的结局。
还是《火车进站》拍得好。
自己的國家,電影業不行了,於是認為全世界的電影都不行了。發出悲鳴,然後開始了嘲弄——電影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了怎麼辦?以此衍生出許多尷尬的情境,在這些情境裡,發揮幽默感,顧影自憐,一步步試圖讓人心疼,接到那個結尾,彷彿電影已死,唯有他們在守護。唉,真可憐,坐井觀天,以為自己頭上的那一塊天塌了,於是整片都會馬上塌下來。其實沒有,外面天朗氣清,要多廣闊就有多廣闊。
电影不会死,但半死不活的中国电影不好说
宁浩和贾樟柯的表演几乎就是闹着玩的状态,但这并不重要。“电影会死吗?”当《火车进站》的影像再次从远处奔到观众眼前,又一次展现电影无与伦比的影像冲击力时,我们无法回避这种直接的情绪了。那一天来临之前,我还要“多看几部电影”。
感觉放在平遥电影节合适,咱现在看就不够有趣,甚至觉得在小姑娘面前充大个儿、调戏护士,有点内什么,俩导儿也是顾影自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