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张艺谋的处女作《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他沿袭了原著中对人性的描写和乡土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并且充分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诗意性的个人表达,将影片的诗意性发挥到了极致,编奏了一曲中国农村大地上,关于生命,关于人性的狂野史诗。
影片中的红色具有极强烈的风格化特征,富有深意,完美地体现出身为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对影像风格化呈现的偏好,它们的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都十分明显,将影片渲染得十分诗意,狂野,悲壮,阳刚之气溢满整个画面,给观众以心灵上的震撼。这也为张艺谋建立个人影像美学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影片中红色的内涵和特色。
红色是一种意象,意象在具有史诗气质的电影中颇为重要。影片中大量的红色事物分别象征着:原始的生命力、九儿与余占鳌的爱情和情欲、对家园土地的热爱和牺牲。在这三者中,原始的生命力是整个颜色意象的根源,因为有了最原始的生命力,在生命本能的原始驱动下,才发展出了情欲,才产生了爱情,也是为了种族延续的需要,以余占鳌为代表的高密汉子们才会勇敢去反抗日本兵,才会有了这么一个发生在农村大地上的血泪斑斑的故事。 余占鳌是典型的原始生命力的代表,他以一位光着膀子的轿夫出场,裸露的上身赤红红的,显然他经常在烈日下劳作,精力旺盛,豪放洒脱。影片里的高密白天总是阳光灿烂的,傍晚夕阳会将天空染成鲜红色,余占鳌就在这种环境中生存,挥洒着自己的汗水、情感和欲望。炽热,干燥的环境赋予他一种旺盛的生命力,环境中显露出来的红色和余占鳌的肤色相呼应,体现出颜色不仅交代了人物生存的环境,而且还因为其是环境的一部分可以塑造人物个性,为人物的命运走向作暗示和铺垫,他必将走向与世俗斗争,与侵略者斗争,去延续他个人血脉的道路。
九儿与余占鳌的爱情虽然令人唏嘘,但绝对是令人感动的,他们的爱情没有多浪漫,但却充满力量。九儿与余占鳌的初次接触,是跟她穿着红鞋的脚有关。在东西方文化中,女人的脚都是男人迷恋的对象,它是性的隐喻,象征着男性对女性的欲望和对肉体的想象。那么当余占鳌抓住九儿穿着红鞋的脚,双眼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然后慢慢把它塞回轿子里,更是增添了这股性暗示的意味,为后面两人在高粱地里野合做了铺垫。而这次野合,穿着大红棉袄的九儿逆着光倒向地,绿色的高粱群里,她变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色,突出了这次野合的意义在影片中十分重要的,它正是两人之间充满力量感的爱情的有力证明。
九儿从头到尾身穿红色系的服装,她在与余占鳌结婚之前,上衣是鲜红色的大棉袄,代表着她的欲望和不肯屈服,暗示着她内心想挣脱父亲和李大头对她的控制,十分挣扎痛苦,渴望能够自由地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与余占鳌结婚生子后,她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安康,上衣就变成了浅粉色,这代表着她内心的宁静平和,能够过上安稳日子,自然不再像以前那么倔强,成为了一个贤惠温柔成熟的妻子和母亲了。而当她得知罗汉大哥被害后,却仍然是第一个站出来提出要报仇的人,虽然她还是穿着浅颜色的衣服,但她的锐气并没有被削减任何一分,浅颜色的服饰反而更反衬出她的坚强,果决和敢爱敢恨。因此,红色服饰见证了九儿的性格变化,颜色就代表着人物性格,但无论红色的纯度,明度如何改变,它始终都是一种红色调。仿佛如同九儿本人,她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没有改变,那是对生活似火的激情,对爱情最执着的追求,是骨子里的正气。
日本人来后,影片的红色就多了一股浓厚的悲壮沧桑的意味,红色不仅仅代表着生命,也代表着危险和死亡,但更多的是代表一种人性光辉:热爱家园,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牺牲。张艺谋经过前面两重红色意义的表现,已经将人物命运的铺垫做足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红色升华到最高的艺术境界上去了。如何升华呢?一切答案都在结尾中。余占鳌拉着儿子站在血泊中,这两个在一场乱战中,仅剩的幸存者,抬头望向虚无的远方,一切都变成了红色。在这里,红色的饱和度大大提高,浓烈稠密,还带点黑色,像血一样殷红,已经完全不真实了,然后天空发生了日食,原本天空应该完全黯淡,但画面反而变得更红,红色侵蚀了一切,就如同黑暗侵蚀了光明,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导演营造了一种魔幻又超现实的意境,令观众畏惧又着迷。因此,这一场景可谓充满了沉重和压抑的气息,但如果仅限于于此,就尚不能称作升华。这段场景表面上是对人之生命力的一次打压,一次毁灭,但导演实则想通过如此夸张和极端的色彩表现,来制造出一次生与死的碰撞,突出强化两者之间的对立感,表现生命的可贵与顽强。上文提到过余占鳌的命运走向,那么在这一场景中,这个人物弧线到达了最高峰,从肤色的赤红色,最后到全身满脸的殷红色,象征着人物从平凡到伟大。他在这部影片中的结尾迎来了他人生的最高潮,生命的价值意义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止。
最后的一个镜头里,原本绿色的高粱变成了真正的红高粱,正是照应了影片片名,遍地的红高粱迎着风摇摆,生机勃勃,旺盛无比,它们象征着生长生活在那片土地的人们,体内永远流动着生命的血液,虽然其中有些人已经死去,但还是会不断有新的红高粱长出,只要家园不灭,每个个体的生命力还在,民族就不会灭亡,个体的人生未来和民族的未来都必将红红火火。至此,影片在一个最诗意最魔幻的镜头下结束,张艺谋也将这部电影的色彩运用到了极致。
张艺谋通过对红色的运用,诗意地将他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传递给观众,开启了一场中国电影史前所未有的由色彩引发的心灵体验,也开启了第五代电影运动在电影美学上的革命。从此,色彩运用,成为了张艺谋一个最突出的个人影像风格的标签。
总而言之,对红色的创新运用确实是《红高粱》中最突出的美学成就,因为它创造了一段生命史诗,一部旷世奇作。其实,最重要的是,红色对于中国人来说,归根到底还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古老而原始的象征,而《红高粱》就是一部用红色来将个体生命关怀上升止家国关怀的经典之作。
艺谋的《红高粱》这部电影是最近看的,对这部电影感觉尤为深刻。这部电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它以前获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第35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首届摩洛哥马拉卡什电影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第16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青年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等众多奖项,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开山之作。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老谋子代表作。莫言的本子、张艺谋的色彩、姜文的气质,完美地酿成了一壶酒,中国电影一下子活了。
摄影真是神了。年轻的姜文萌死算了……
老谋子金熊奖作品,真是血气方刚啊。的确把颜色和意象用到极致了(这里要赞一个顾长卫)。台词略微有些单薄,尺度再大点就好了哎!(我指后半段)不过的确还是早期的改编作品好啊,现在已经走上了二逼中年的不归路。。。
火辣辣而野性十足的自然主义做派,镜头语言和摄影太棒了,弥补了故事的单薄;张艺谋绝对是黑泽明的粉,鲜明到炫目的色彩应用,尤其高粱地野合一段,像极了《罗生门》里的竹林强暴,还有那不得不提的标志性的直摄太阳,皆是如此。
#PYIFF#大银幕观赏,摄影太震撼了。不管是拍人还是拍场面,都惯用局部铺陈,带出了宏大的浪漫和诗意。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蒙昧的男人在女人的感召下的三次反抗。贾樟柯说《红高粱》是中国电影的元气,除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应该还因为片中破旧立新的魄力。
4+ 这部片真是看得我春心荡漾……姜文 我嫁给你吧!
顾长卫的摄影哟。。。
全片就是个寓言,没有国家,没有士绅,有的只是生生不息的人。一切都符合当时的主流话语,可是又色情暴力惊悚俱全。用大色块画面叙述的偷汉子故事奠定了国师此后的创作路线。
主要是镜头语言很棒,故事现在看来已经没什么了,运动摄影让我想起《罗生门》。演肉铺小伙计的是《雍正王朝》里的那个谏官。高粱酒的广告,哈哈。那时就开始毁庄稼了……
张艺谋导演,顾长卫摄影,莫言编剧,顾长宁录音,姜文、巩俐主演。这样的阵容,应该没有第二了。张艺谋说早期第五代都不在乎电影故事性,更注重其先锋。这部电影其实故事性挺强的,但是先锋性更甚。
当时姜文是张艺谋用的演员,现在姜文是超越张艺谋的导演。当时巩俐是巩俐,现在巩俐还是巩俐。当时张艺谋是张艺谋 ,可现在张艺谋已不再是张艺谋。
最后红日出现的时候,太阳与一地的红高粱都融为一体了,此间必不可少奶奶的鲜血吧。战争尚未打响,先把老婆给弄丢了,结尾那一景象真够悲壮的。喜欢秦川的土地,喜欢秦川的汉子与姑娘,都给人生机勃勃的味道。
看到莫言获诺奖了就来看看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实在是一部让我看的莫名其妙的电影 实在是厌恶这种乡土气息的作品啊。。。
撒泼尿的米酒成了佳酿,染了血的月亮吞掉日光。庄稼人肯让骡子换女儿,土匪头敢拿枪管劫姑娘。一身红袄的九儿委身高粱地,爱得坦荡。豪饮下这坛高粱酒,是男人就赤膊拿肉身当车。青杀桥的一次情断,青河口的一场义绝,土地上生长的爱恨,被剥了皮踩了扁。从此这里再也没了高粱,只留下三十里红的传说。
等老百姓都过上幸福的小康日子以后,还有拍红高粱的地方吗?还有那么酣畅淋漓的大片红色吗?
最好的国产电影,充满了野性的力量。
“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娘,上西南!溜溜的骏马,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你甜处安身,你苦处化钱。”这就是贫穷对富裕的呐喊。
没看之前我想,有些人就爱拍中国落后的一面给洋人看。看过之后我想,只有没看过的人才会说这样说,因为这句话和这部电影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
回头追溯 张国师的国家主义崇拜和小清新画面情愫一以贯之。这部片子是靠年轻人的创作冲动和才华堆起来的 剧本单薄 但有漂亮画面和领先于时代的机灵 后来青春褪去 张国师脑子的不够使就看出来了。不过有话好好说是个异数。
李大头50多岁还有麻风病,却用一头骡子强迫九儿嫁给自己。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李大头的做法固然不对,但在那个时代并不违法,毕竟是九儿的父亲同意的。相比之下,秃三炮就比李大头恶毒多了,绑架九儿开价3000大洋。尽管知法犯法,但秃三炮也有自己的底线,眼看余占鳌放了自己一马,就不再报仇。而日军就更是心狠手辣、惨无人道,强迫屠夫活剥秃三炮的人皮。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村民视死如归,与敌人同归于尽。从李大头到秃三炮到日军再到村民,电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仅把日军的歹毒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充分衬托出村民的高尚品质和无畏精神。尊重敌人,就是尊重自己。电影没有丑化敌人,也没有贬低敌人,值得国产战争片、抗日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