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味”是一句台湾语,本指餐厅只专卖一道料理,致力把这道料理做到最好。之后演变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指专心把一件事情做好,就算孤独也没关系。
但“孤味”这个词终究透着固执己见、透着孤独。
这部电影改编自导演2017年的同名30分钟短片,短片里有句话:“不管做什么事情就要专心、要用心,这样所有事情才会顺利,这就叫做“孤味”。但事实是这样吗?
林秀英为了家庭一心拼事业,在任何苦难面前从不吭声,但她没有办法阻止丈夫一再的出轨,也无法阻止丈夫抛妻弃女。
“我是为了你好”这句话每个人都应该从父母亲人嘴里听到过吧?这句话带给人的压力有多大,其实说者可能并不知道。就像林秀英一直都没有意识到她对三个女儿阿青、阿瑜、佳佳以及丈夫陈伯昌爱的压力,让他们不自觉中就想逃离。你看,就算林秀英不在离婚协议上签字,丈夫依旧逃离远走,大女儿和丈夫性格最像,离了婚做着自由的舞者、二女儿早早离开台南远走台北发展事业、小女儿虽然继承了餐厅家业,但观众都不难看出最早出场的小女儿佳佳迟早会对林秀英的放不下而厌烦、想摆脱掌控。你看,一个家庭的心都不在一起的。
故事从林秀英老人要举办70岁寿宴,但失联十多年的丈夫突然出现,却是即将死去中展开,林秀英的寿宴连接着丈夫的葬礼。 而故事从3位女儿对父亲的记忆,构建出了这个家的演变:父亲曾作为一位警察的过去、母亲带着女儿提着菜刀上宾馆抓奸、中秋节全家人在月光下吃柚子、用倒映着月亮的水洗脸,以及母亲作为台南显赫的林家小姐身份,却靠卖虾卷来维持生计的原因,《孤味》让这些不同年代的女性从另一种角度诠释过往岁月的痕迹,在时过境迁的当下体悟出不一样的认知。
抱养去了新加坡的女儿阿眉回来叫阿青阿瑜大姐二姐,却叫林秀英“阿姨”,阿眉和林秀英小女儿佳佳互相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在林秀英责怪阿眉有孕在身还来办丧事的地方后,阿眉眼含泪意的说着:“我来看你啊!”她们的母女情份为何没有因为数年的分离而消散掉?这于林秀英又是怎样的造化呢?林秀英或许不太懂这个得到她最少爱的女儿为什么会眼含热泪。或许这是血浓于水的母女缘吧!
“蔡阿姨对阿爸是真心的,同样是女人的心情,你不能了解吗?” 佳佳的这句指责,虽然让林秀英感到不悦,但也使林秀英决定要去认识一下第三者蔡美林,她想知道陈伯昌离开她后过着怎样的生活、以及他这些年对她还有没有感情…林秀英要去认识蔡美林其实也是要认识自己和蔡美林究竟哪里不一样,见到蔡美林后,她意识到她虽然和蔡美林一样爱着陈伯昌,但她们的爱却是完全不同的,林秀英要的是双方同等的爱,她希望自己的爱有同等的回报,蔡美林是只要两个人都爱着就好。
陈伯昌最后选择了蔡美林,她林秀英再难以接受,也无法去埋怨蔡美林,因为她也是女人,当然了解蔡美林的心情,当她从蔡美林口中听到了她想知道的事情之后,对于陈伯昌也就释怀了。释怀是放下的开始,电影最后林秀英在那张陈伯昌十多年前在虾卷摊留下的离婚协议书上签字了,让蔡美林替她送他最后一程,她缺席了告别式,她搭上车唱着自己常唱的那首歌告别了过去、告别了陈伯昌,她放下了,她为电影《孤味》与这个角色做了最后的落幕。
值得一提的是陈伯昌的葬礼上佛家和道家都在,这种碰撞展示了文化与信仰的多样性,这也是林秀英和蔡美林是两种不一样的人的体现,第三者蔡美林信佛,讲缘份;林秀英信道,讲造化;而女儿“无法代替父亲向母亲道歉”是儒家的中庸,最后林秀英的释怀与放下则是一种和解。
终究,每个人都是彼此独立的个体,谁又愿意被掌控?人一生,会因为各种原因组合在一起,只有对身边的人多一些包容,不要妄图以自己的意志牢牢抓紧,才会更好。
这部电影整体很平淡,但剧情很贴近现实生活,很容易让观众对情节和角色产生共鸣,它所带给人的感悟并非直接明了,而是慢慢去感受的。
推荐指数:★★★★☆
《孤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几乎完全摈弃男性角色,以全员女性角色讲述一个中国家庭的悲剧。这么看,它不是典型的,带着创作者的一厢情愿;与此同时,极端的设计又让它将中国家庭内部的悲剧根源暴露得更加彻底。虽然完全是女人的戏码,却又不是女性主义,它依然在探讨男性中心主义在一个父亲都缺席的家庭中产生的深渊影响。男权是中国家庭的核心,死去的男人如同幽灵般笼罩着这个悲剧家庭,阴魂不散。他既维系着家庭成员间隐秘的联系,也让他们碎裂得更加惨烈。在此前,他虽然早已离开,但因为尚存于世,家庭仍然隐秘地围绕着他运转。而如今,他真的离世了,家庭失去支柱。借由他的离世,家庭成员再次走到一起,往事被重提,伤口上再次洒上盐。这是不可避免的,是遗忘之不可能性。每个女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和他扯上关系,即便这不是必要。家庭作为社会运转的细胞,男权是其核心,这种核心已经深入到女性思维内部。电影不是以一种批判的姿态反思男性中心主义或呈现女性主义议题,它以极端的视角审视男权在中国家庭内部的渗透。电影提供了一个面向,引发我们思考,却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从《孤味》中可以品尝出一种关于原生家庭故事的惠风和畅、内敛质朴、感慨万千、细腻感人的味道,类似《花椒之味》、《一 一》、《父后七日》、《海街日记》、《入殓师》、《谁先爱上他的》以及《饮食男女》。
影片剧情中并没有安排过分的煽情,在一些插科打诨中却藏着深深的感伤,一众老戏骨则将克制、隐忍、牵绊与关切的情绪演绎得很是惟妙惟肖、动人心弦。 丧葬仪式上佛道同堂、原配与红颜隔空斗法的桥段设计得很巧思、很幽默(内敛+1),与结尾部分的剧情反转形成了前后呼应,令人百感交集、荡气回肠。
“若你不愿演一出戏,那怎能将戏演得好看?往事如同云朵,思念的情绪拨不开。”
放下执念,学会释怀,和解,放下,夜空中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徐若瑄唱作的片尾曲《别人的》应时对景,哀而不伤,余音袅袅。
人生在世,哪有那么多和解与放下
春节,看了电影《孤味》,有些想说的。
无关于解读这部电影,而是想谈谈这部电影唤起我的记忆,这些记忆跟文化有关,跟家有关,跟男人和女人有关。
曾经有那么一个时代,人们在恩与情,缘和报之间纠结。解开这个纠结,才能解开人心在爱恨情仇当中的枷锁。
恩和情是两样东西,但对某些人而言,两者混淆在一起。
恩更强调一个人的亏欠,但情强调的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情意。
换言之,恩很容易和外在的伦理教条捆绑,而不是一个人发自内心,对另外一个人的情意。
过去,中国的人伦关系,强调恩,而不是情。恩情恩情,情在恩面前,只能当作恩的附庸。
因为从古至今,儒家文化彷佛注射在人的基因当中,在一个人意识到他自己之前,他已吮吸家庭与社会所提供的儒家营养。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中国社会的人际网络,提出「差序格局」的描述。
简单来说,中国社会讲求人际之间的亲疏远近,所以才会有「有关系,就没关系」的社会现象。有些人遇到问题,欠债了、惹麻烦了,第一件事不是找公正第三方,而是找关系。
差序格局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伦)都是不平等的。就像费孝通所说:「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系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既然有差等,不同角色之间就有不同要遵守的关系分际。这个关系分际,随着我们在一个社会里成长、生活,会自然的成为我们意识结构的一部分。
费孝通认为,中国强调的是「等差之爱」,相较西方的平等主义,费孝通说:「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
这里说的自我主义,并非以自我为优先,而是以自我为关系的中心,讲求亲疏远近。这个自我是被关系重压之下的我,而不是凡事考虑自己的我。对于关系近的人,他们的请求,这个我很难拒绝,比如被迫要出钱给弟弟买房的姊姊,或是要给领导送红包的下属。
在你意识到「我为什么过年要回家?」之前,你已经接受了过年要回家,过年要干这干那的种种习俗、规约和价值观。
房价、物价、教育经费等等,确实让许多年轻人对于结婚生子望而生畏,但除了这些经济上的压力,差序格局中的上位者,往往用「恩情」来绑架下位者的意志。
有些人不结婚、不生孩子、不照父母的意思选择工作,在他们父母眼里,那就是不孝,就是大逆不道。这种压力比起经济压力,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时,因为无法满足父母而产生的自责,消解一个人追求自我的乐趣。
在青少年的咨询中,我看过几次这样的现象。来谈者基本放弃学习,因为学习对他们来说太苦了。可是苦的不是过程,而是父母给他们的目标。
有的孩子确实不大懂得如何学习,但当他尽力从30分考到50分,却发现原来在他考到90分之前,在他父母眼里都属于「不够好」的孩子。所以经过几次努力,孩子放弃了。
因为每每当他们有了进步,也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只有一贯的指责,或者有些父母还会讥讽着说:「你看吧!我就知道你应该照我当初说的那样读书,你早点照我说的读不就好了吗?」
孔子说的「推己及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自我主义的体现。一个人「要做好他的角色所应该做的」,然后再去要求别人。
从现代家庭治疗的角度,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挺可笑的。难道只有父母要求孩子的份,孩子没有要求父母的权力吗?
但有些人却秉持着这种自我主义,在亲子关系中因为愚孝而自责,在亲密关系中因为兼顾不了「在外像个淑女,在家像个荡妇」的父权角色而自卑。
谈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反驳,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知名的「好朋友」,难道这不是一种平等主义的体现吗?
这里我们可以参考《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里面那些结交朋友的英雄豪杰,他们结交朋友的下一件事干啥?干的就是大家一起当「拜把兄弟」。
连《梁祝》里,在梁山泊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之前,他们也因为同学之间感情好,也要当拜把兄弟。
电影《投名状》更是把这种朋友变成兄长的关系写得淋漓尽致,三个拜把里面的三弟把二嫂杀了,因为二嫂跟大哥有染,二嫂触犯了他们兄弟三人的誓言。
兄弟,就有兄长该干的,弟弟该干的,不同的道德责任和分工。
回到今天,有些人交朋友也是一声声的「哥」、「弟」、「姊」、「妹」这样的称呼。
这是中国的人际格局特殊之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可能是绝对平等的,人有私心,人与人的关系是从内而外、从深到浅,层层递减。这个观点合乎人性,更能和现实处境相结合。
差序格局的文化埋藏在我们的意识之中,代代相传。然而,这种差序格局的观念随着中西文化的交会与冲突,逐渐的随世代有了改变。
这种改变使我们跳脱亲疏远近的视野,更能清晰的去看待一个个「人」,而不是一个个关系中的「称谓」。
电影中,林秀英象征的时代,差序格局的意识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年轻的时候,老公多次出轨、逃家,林秀英还是一次次接纳老公回家。即使老公明白要跟她离婚,她依旧说:「做夫妻就是一辈子的事。」
听到老公晚年女友谈到他死前十几年,每年都有回台南拜妈祖,林秀英想的也是怎么老公没回「家」。
对于某些年轻世代,林秀英的付出可能是匪夷所思的一件事,为什么要这样接受一个不断伤害自己的男人。
从平等主义的角度,年轻人看到的是「一个男人伤害一个女人」,但在旧社会,那是「一位先生伤害他的妻子」。
「伟大妻子」的幽灵,在电影中不时出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林秀英来到二女儿家中,和三个女儿面质的桥段。
林秀英要大女儿为她多年来做牛做马说声「谢谢」,大女儿说「谢谢」,但话锋一转,接着请妈妈不要把女儿们当成爸,要她们代替抛家弃女的爸爸跟她说抱歉。
前面二女儿也提到,妈妈给人的压力很大,每当妈妈好心要帮忙。事情就不再是帮忙那么简单,妈妈会付出一切,这时候受到帮助的人如果做得不好,就好像做错事一样。
当父母以英雄自居,孩子们就成了只能仰望英雄的凡人。当爱只能让人仰望,双方都无法轻松,双方都在上下而非平等的关系中各自奔波。
等差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都在伦理道德之下,在考虑个人之前,伦理道德优先被考虑。
除了个人的爱,在当时社会赋予人的价值体系,夫妻关系并不是平等的,夫唱妇随、嫁鸡随鸡的观点仍是主流,想要跟主流价值对抗,那并不是容易的一件事。
李海燕(史丹佛大学汉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的著作《心灵革命》(Revolutionof the Heart)对中国人的爱情观做了系谱学的研究,当中有一段谈到比起私人情爱,在某个历史阶段,更强调关系中的英雄主义。
「贞节牌坊」就是这个英雄主义的产物,奖励一个从父、从夫、从子的女性,奖励她的付出,奖励她的牺牲,就好像这是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最好的,也应该去实践的选择。
林秀英多年来信奉着扭曲的英雄主义,她认为自己在「妻子」和「女儿」这两个角色里,都彻底失败了。先生成天外遇,自己是「失败的」妻子;自己又因为偷父亲的印章,气死了父亲。
最终她能够实现的人伦角色,至少在她能理解的层面,就剩下「母亲」。所以她紧紧抓住这个舞台,穷尽一切去付出。
林秀英多年没有离婚,她等的如果只是一声抱歉,可能她早就放下了。但她内心对于「一位好妻子」的道德教条始终捆绑着她,这是她的局限性,但不是她的错。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其伦理道德的局限性,站在后见之明的角度加以批判,未免过份轻松了。
所以去指责林秀英愚蠢,我想未免脱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谁知道在那种社会价值观体系下长大的我们,能否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最后林秀英何以能走出来?
我想关键在于,她和先生的最后情人蔡美林会面。
林秀英和蔡美林,她们是陈伯昌的原配和最后的情人。
林秀英在电影里,屡屡谈到「报」,蔡美林谈的则是「缘」。
这两个概念非常不同,却经常被搞混。
所谓的报,一般民众的观念来自民间佛教(非佛学)的因果报应观,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我记得多年前我爷爷中风卧病在床,当时曾经请过一位看护,家里人看看护很辛苦,所以不时会给看护买点东西慰问。
结果有次看护说:「不辛苦,我这是在消业障。」这句话把我两位姑姑气得够呛。
就这位看护的民间佛教观,她等于是在受苦,但她通过受苦来消除作恶得来的业。换句话说,我爷爷成了她眼中修行的炼狱。
报应观和等差格局的人伦观,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当等差格局强调「什么角色就该干什么」,但当你反思:「为什么我是在下位的角色,你是在上的角色?」
报应观赶紧补充:「那是因为你之前坏事做多了,所以你现在在下位。只要你好好干好下位者该干的,可能这辈子(或下辈子),你也能在上位。」
两者很好的让一个人接受他的宿命,接受被既有的道德归约摆布。
可是「缘」不同于报,报的起点是「结果」:你做坏事,所以结果是你要受苦。
「缘」强调的是「开始」,《清平山堂话本‧董永遇仙传》有段话「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陈伯昌逃离台南老家,在台北遇到蔡美林,两人在一起十几年,最后是她给陈伯昌送的终。
蔡美林对林秀英说,这都是缘。确实蔡美林碰到陈伯昌,两人的见面有缘,但后面怎么相处,那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当林秀英对蔡美林表示抱歉,因为她多年来不愿意跟陈伯昌离婚,导致蔡美林没有名分。
但蔡美林响应,如果不是林秀英和陈伯昌种种纠葛,她也不会遇到陈伯昌。
蔡美林总是强调「相遇之初」,而林秀英则总是谈「受苦之果」。两种不同信仰的人生观,带来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强调缘,或许可以让一个人更加珍惜相遇,而不是纠结在结果。这和伴侣咨商的道理很像,伴侣咨商中,咨商师经常会请面谈的夫妻回溯早先恋爱的过往,回忆当初为什么在一起,以及曾经对对方的欣赏、喜欢、爱等感受。
回溯不见得能挽回感情,这也不是咨商的目的,但至少通过这场回溯,可以做为双方认清当前关系是否还能走下去的参考。如果双方发现真的是回不去了,那么分开也不是一件坏事。
很多人分不开或分得很糟糕,就在于他们对过往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他们活在他们自己架构的回忆和角色里。
就像拒绝跟林秀英大女儿离婚的先生,他沉浸在自己「浪女拯救者」的幻想里。
蔡美林的出现,可能帮助林秀英认清了缘和报的差异。她回头去看开始,慢慢理解过程和结果中,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她的错,不是她哪里不好,所以老公才跑掉。
她当初爱的陈伯昌,那一段美好的回忆确实存在过,这是缘。但陈伯昌的渣,对她和家人造成的伤害,并不是她的报应。她尽力了。
当一个人看重缘,恐怕才能肯定自己的尽力,走出「一切都是我的错」,把结果都往身上揽的自责,并用报应来合理化自己的自责。
电影中,三个女儿偏向爸爸的立场,让她们和母亲的关系一度紧张。
尤其是小女儿,在林秀英眼中简直吃里扒外。这个角色也受到观众比较多的抨击,认为她不孝顺。
对此,我想先谈谈美剧《绝命毒师》。
《绝命毒师》讲述的是:男主原本是个平庸的中学老师,因为罹患癌症,于是他为了家庭铤而走险,用他的化学知识干起制毒行当。没想到越做越火,中间因为各种原因,逐渐黑化,从数学老师变成毒枭、杀人凶手。
中间好多次,面对同伙、家人和自己,他的说法都是「我这么多做都是为了这个家」。
但到了最后一季尾声,当他要去救徒弟的时候,他跟妻子见了最后一面。妻子告诉男主,不要再说你是为了这个家。
这时男主第一次承认:「我是为了我自己。」
男主从来都不想过平庸的生活,他年轻的时候跟朋友一起创业,没想到这时女友怀孕(后来的太太),于是他用几千块美金把股份卖给朋友,找了能够餬口的教师工作。
多年后,当年的公司已经上市,朋友成了富翁,享有权力和金钱。男主却一贫如洗,连医药费都负担不起。
在制毒过程中,男主的黑化,不过是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成为一个行业的老大,他人眼中的尊重和重视的对象,而且他干的是他真正擅长的事情,从事化学制造与研发,而不是忍受学校里小屁孩的轻视。
所以女儿们爱她、同情她,却无法真正和她站在一起,因为母亲自己背上的重担太沉重了,在她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被迫一起承担。
其影响就是大女儿根本不敢真正进入一段关系,因为真正的关系需要双方敞开自我,那意味着暴露自己的弱点,有很大的机会被伤害。
我想对大女儿来说,最可怕的恶梦就是变得跟母亲一样,用一辈子去偿还对父亲的亏欠,对先生的爱恨,求取着一位死者和一位失踪者对她说:「谢谢」和「对不起」。
这种持续半生的伤害,我看了都怕。毕竟如果我亏欠一个活生生的人,我好歹知道有天我能还得起,但如果我亏欠的是脑里的梦魇,我要怎么还?
二女儿也受了影响,但因为年纪,所以影响稍微小一点。她用和先生分居两地工作的「合理」借口,去保护自己和先生保持在一种稳定恬淡的状态。
可是这种恬淡带着害怕被伤害的自我保护,实际上二女儿很敏感,当她在台南家里看到先生书架有本年轻人读的爱情小说,她马上质问这是谁的书。
当先生找她好好坐下来谈,二女儿第一个想到的念头是「妳是不是要跟我离婚?」宛如惊弓之鸟。
小女儿受到的影响最小,因为她没有跟两位姊姊一样,陪母亲抓奸,看母亲受苦和崩溃,她对父亲的印象相对简单,所以她能用比较纯净的方式去思考眼前的事态。
在小女儿看来,爸爸既然还是家人,他就应该得到家人的对待。所以她选择用爸爸喜欢的方式,去送爸爸一程。她没有想到,这是对妈妈的背叛。毕竟在林秀英看来,陈伯昌死掉是报应,她也曾用此刺激大女儿,要她别再胡搞,免得遭受报应。
反过来,自己亲手抚养长大的小女儿,竟然跟自己唱反调。林秀英自认没有做错,她自认不该有此回报。
可是,小女儿错了吗?
可能错了,但对照家中其他女性,小女儿最重感情,也因此她离伦理教条下的恩最远,也没有笼罩在报的阴影下。所以她最自由,尽管可能在某些层面来说,她「错」了。
这就是自由的代价,自由就是即使处在一个等差格局的人伦社会,你仍旧选择听从你自己内心的声音。
当然随着社会发展,听从自己内心声音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可能成为父母眼中的逆子,某些长辈眼中的另类,但唯有这样的人,才能打破强调报的宿命论。
就像很多时候,哪有什么「和解」和「放下」。一味强调做人就是要懂得放下,懂得和解,不过是另一种道德绑架。
有时候,自由的意义需要通过明知故犯加以充实。
有些观众无法认同小女儿的立场,甚至像林秀英的弟弟一样,无法接受陈伯昌这个渣男竟得善终。
我可以明白这类剧情对某些人造成的错愕感,觉得这样的剧情三观不正。
但三观很正的电影,那叫宣教片。用书来形容,那叫鸡汤。
我想反问观众,现实中的渣男都得到报应了?你从小到大遇到的每个坏人有多少死了,还是大多活得好好的?
假如某部电影让林秀英大仇得报,陈伯昌跟小三死得凄惨,这部电影可以满足观众的复仇欲望。
但现实中,要是你碰到那些破事,可能你会发现,纠结在报应这个期待,就像接受沉没成本,无奈活着才是最有实现可能的选择。
比如当我们看林秀英到七老八十才签下离婚证书,是!她没有打破「做夫妻是一辈子的事」的誓言,这个誓言是她自己给自己的,她信守,但她没有办法要求别人也这么做。
但如果她早点反悔,让自己失信,或许她的后半辈子会活得更宽广,有更多选择。
我喜欢《孤味》这部电影,因为导演许承杰基本把故事说得够清楚。
虽然有几处,感觉到对李安、是枝裕和等导演有点致敬的味道。做为一位新锐导演,会受到优秀前辈的影响很正常。
有些导演不愿磨出自己的风格,为刻意凸显自我而出奇,导致故事说不好,这反而令人遗憾。
尤其观影和撰写这篇心得时,人在异乡。
我的童年在高雄度过,大学在台北读书,多数时间跟家人在南投长大,电影里一幕幕的熟悉场景,伴随温醇的台语歌,对我来说既勾起乡愁,又抚平了乡愁。
想到当初来异乡奋斗是我的选择,也许有天我会离开,但那是反悔吗?是我没有毅力的表现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何时该勇敢的犯错,而不是顽固的坚持,这大概是活着最大的难题之一。
这道难题谁绕得开呢?
我想,能绕开的叫故事,绕不开的叫人生。
故事从林小姐鱼贯于晨曦鱼市开始,欢喜于须赤是和鳗鱼的新鲜,也沉醉于这种熟悉的环境,当年在家里以及国外独处时,晨曦的早市便是流连忘返之地。开篇人物性格就立下了,一个老太太,但不普通,不普通在哪儿,不普通在人家还称她为林小姐,老太太非常精通于鱼市里的各个摊位,是老熟客,不仅如此,她挑海鲜的手法既精准又不沾腥,老道、干练、情商高、知名度高。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太太在自己大寿当天还亲自来挑东西,当天失踪多年或者说跟着别的女人跑了的男人还死在了台南死在了当下,这是多么大的怨,多么难解的迷。
于是一场凭吊生活与过往的追思和忆苦由此展开,大姐随性而活但治愈的癌症复发,二姐一辈子在念念下一路读书考试做了医生并把这样的念念留给了小澄——自己的女儿,三妹从小抱给了他人家养至此毫无音讯,四妹永远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一家那么仇视自己的父亲,而林小姐却永远不能释怀自己用毕生碰到的这个男的为什么她这么好最后还是离她而去。每个女人都有每个女人的故事,而每个女人都在学会放下,放下执念,放下过往,寻找新的生活。而这里的放下小澄是最快的,四个姐妹其次之,而受了一辈子怨的林小姐却异常的执着的找人、了解过去和直面自己,直到最后才终于放下了心中近60多年的执念,签下了离婚书,一个人在的士上真正做到了开头四妹和她妈说的那样,“一个人去唱唱歌,打扮的美美的,过自己的日子,不要再为他人而操劳。”
这首原创歌伴随着闽南语特有的调调还真的很好听,不要再把弧味斟满酒杯,一个人活好便是好。
意难平。明明妈妈的角色塑造的那么好,明明女儿们的角色鲜活且鲜明,各有特色。可是啊,那个在剧中只是匆匆一切的渣男,我终究是意难平。
不是他偷的印章又怎样。频繁出轨的是他,在家里孩子吃不上饭的时候还要去KF满足私欲的是他,愧对家人所以只会逃避的是他,连KF钱都要老婆出的是他,扬言对不起林家所以一走了之的是他,对仨女儿几乎不闻不问十多年的是他,没有尽到一丁点做丈夫和父亲责任的是他,离开家庭之后又“真爱”上其他女人的是他,只会满口愧疚打嘴炮的是他,到临了还赶在老婆做寿的时候过世的也是他……
如此种种,一幕一幕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甚至很难专注去了解这家女人们之间的故事,而是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愤怒感。
是的,我知道影视剧并不是非要所谓正确的三观,有时出轨也不是出轨本身那样简单,我都能了解。但是在这一部中,我只看到了一个彻彻底底的烂人形象。可是如此烂人,居然在年老时有一位气质绝佳的女子深爱着陪伴了几十年,居然自己年轻时抛弃的老婆内心深处也还在爱着他所以一直难以释怀,居然从不教养的女儿们在心里默默牵挂着他,甚至连他带了一盒点心回来都要感动落泪的地步。
这桩桩件件,我内心只有三个字。他不配。
啊…太舒服了,丝毫看不出是新导演的作品,台湾导演对这种家庭题材以及笑中带泪的调度简直是信手拈来,至少是彻底治愈了最近很郁闷的我。陈淑芳和谢盈萱自然、真诚、内敛精准的演出就算在加入内地电影的金马奖也肯定是具竞争力的,徐若瑄和丁宁受角色限制但也都可圈可点。我要再看一次。
看完后,百般滋味在心头。电影最后,感觉女人们都原谅了男人。男人作为丈夫、父亲、情人,曾经带给了她们一些美好的回忆,但伤害不也是真实的吗?她们不断地从男人的行为找出一些值得肯定的事情,然后作为原谅的依据,我觉得不妨视为自我疗愈的努力。
葬礼上佛家和道家同时登场,似乎从来没有人这样拍过,这恰恰是两个女人的命运写照,蔡女士是佛家,讲缘;林女士是道家,无为而守;而三个女儿“无法代替父亲向母亲道歉”,是儒家的中庸,一部电影呈现了台湾丰富的文化层次。最感动的是最后一程林女士让蔡女士去送前夫,这是对“缘”的一种顿悟,心结也因此打开。
老loser渣男标配:一个善良坚韧能干却不惹人疼的妻子,一个小他很多且温婉知性的爱人,一个浪荡的子女。谢盈萱的女海王人设堪称华语电影一绝,潇洒坦荡,从不愧疚。除了小女儿和未成年外孙,三个女人经历了三种离婚,有一辈子不接受丈夫离家却在丈夫死后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烧给丈夫的,有婚前就说挡不了自由婚后还是想离婚却得不到分居丈夫同意的,有因一个电话起怀疑念头就直接说我同意离婚并且只要孩子教育费的,抓马至此,精妙互文,编剧棒棒。三个女儿对父母的不同态度令人唏嘘,给你事业给你地位的得到的是厌烦,给你思念给你买糖的人你挂在嘴边自觉亏欠。女主善良,还是说出了偷章真相。过继很绝,留白高明。结局太牛逼了,给了小三身份,给了死者体面,给了子女交待,给了自己一个有爱的丈夫的灵魂,这就是孤味吧,哀伤,却是自洽的美。
看过,但价值观不同,为什么缺少父爱的女儿都非常体谅父亲,认为父亲有苦衷,却不理解含辛茹苦把她们养大的母亲,特别是一直和母亲一起生活继承了餐厅的女儿,难道不应该更理解母亲的心境吗?
不知道是不是时代的关系,觉得母亲的角色背负的太多,却愈发隐忍,而离家而去的父亲似乎只需要一包软糖就可以轻易讨好女儿们,真正离去后又值得所有人怀念,也许早放弃真是一种解脱。
和李焕英同期上线真的是让这边尴尬,同种同文,但两岸差的30年,都在这两部电影里了。电影本是一个精巧的容器,可以装下更深沉的东西,我们不该只用来装一个小品。
看哭了。我觉得和其他隐去其中“加害者”角色的电影不同的是,孤味的剧本写的很聪明,从“原谅”写到了“放下”,相对比《花椒之味》,这部电影更有女性的力量,在庙宇中陈淑芳的哭泣,这不像是对男人的原谅,而是在等来一个道歉后的委屈,这一场的陈淑芳短暂放弃了之前营造的“女强人”式的强势,哭得像一个青春期受了委屈的女孩,极打动人。结尾丁宁角色的出现也更有意义,留存了两个女人各自的体面,也更显得这种“放手”更有力量。
依然是台湾电影最爱的“放下”与“和解”,但在这表面之下,又不仅是放下与和解那么简单,和《谁先爱上他的》一样,没有鲁莽粗暴地给一个人贴上“渣男”和“小三”的标签,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人性与感情的复杂,正如那首歌所唱“人生的味道又酸又甜,无论花开花谢都充满芳香”,而真正的放下,是当你说起曾经的自己时,就像看了一部老电影,就像唱了一首老歌。女性群像戏太精彩了,以及这个结尾方式绝对是最近几年的最佳之一。
私人以为,称这部电影是当代的《饮食男女》一点不为过。伴随着温文尔雅的气质,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女人一生保守的一道“孤味”。片尾鱼缸里的三条锦鲤顺水而游,印证了爸、妈和蔡阿姨的和解,也蕴含着三个女儿始终相随的爱意;最终那封被烧去天国的离婚书,是母亲能为这个大家庭送上的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温柔。在如此喧嚣浮躁的华语影坛,能有这般爱意满满的文艺佳作,也许是疫情肆虐的年份里,影迷能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青春的他留给自己,后来的就归还给别人吧,有过一场纯情青春梦就够了,再会了心爱的无缘的人。最后换遗像的举动真的太触动了,哭到不行。
金馬影后女配陳淑芳
像孤味、消失的情人节、阳光普照这样的电影,放到大陆一样轻松过审。所以把责任推给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掩饰无能的最佳手段。7
可能是去年最好的台湾电影,戏里老中青三代女演员都奉献出了极棒的演出,陈淑芳的金马影后实至名归,谢盈萱也值得金马女配。戏外小年夜和姥姥妈妈姐姐一起看,姥姥说林秀英就是她,年轻时觉得做牛做马一辈子怎么可以放手,到老了姥爷去世后还是会软下心和解,每个人似乎和电影里的角色都有着奇妙的互文,戏里戏外看到女性互相理解互相扶持,真的泪目了。
演員構成了這部的優良。謝盈萱的表演精準又自然地叫人嘖嘖稱奇,太妙了這個女人,到底怎麼煉成的?最後一段的眼淚和微笑,看完電影三天了還留在我心裡。
比短篇有趣、也更温和动人。东亚家庭捆绑式的代间关系,到底都需要一“死”才能破除魔咒
台湾人在家庭题材的电影把握上好像还是比内地导演要好不少。不算复杂的故事,但是一家人的牵绊、爱,都让我看得又哭又笑。台南的风土人情,居然让我找到一点自己童年的影子。
啊签了二十年前的离婚协议书给前夫烧了去…这个情节写的太好了吧
好生气 阿嬷好可怜 小女儿好过分 为什么没有人理解阿嬷
是枝裕和拍家庭戏,首先要嗅到家的气味,习惯这层气味后才能去理解人。《孤味》相反,人物浓烈的个性冲淡了家的味道,我们可以经由言语听到这个家在过去的七十年间所发生的一切,却无法透过眼睛看到这些“发生”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