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查尔斯37周岁生日,戴安娜在歌剧院献舞,查尔斯为此大动肝火。我还以为是王室比较保守王妃当众演出不妥,没想到是因为查尔斯觉得她又在抢风头。
此时的音乐是Billy Joel的《Uptown Girl》,被女王问谁是Billy Jo El,看着一段笑死,像不像你的长辈紧跟流行。
Billy Joel,是一位美国歌手,于1949年出生,首张专辑是《Piano Man》,发表于1973年。
1988年3月,查尔斯遭遇雪崩。此时戴安娜也开始私会他人,但经历了这次雪崩事件后,她想再一次为婚姻作出努力。
她送给查尔斯的结婚周年礼物是自己录的一首歌,出自《歌剧魅影》,而这也正是演员Emma Corrin的试戏片段之一。
查尔斯抱怨到面对所谓的善意还要装好人可太累了,安妮上演了人间清醒。
1900年,撒切尔被同僚背后捅刀子,结束了长达11年的执政生涯。
在她的第一任期中,1982年,撒切尔夫人就hk会见DXP,但没有出现在剧集中。
撒切尔夫人曾想在1997年以后让英国人在HK的行政管理中继续发挥作用,譬如保留一名英国总督,该建议被中方拒绝。最后撒切尔迫于形势不得不做出让步。
“1984年-1985年的英国矿工罢工”也没有出现在剧情中,每季顶多一集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而这季只给了Fagan那集(S4E05)上。
英国矿工罢工是一个影响英国煤炭业的重大产业行动,罢工的失败极大削弱了英国工会,也被看成是撒切尔政府和保守党的在political及意识形态上的一场重大胜利。
撒切尔夫人在1990年11月辞任首相后不久,即被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颁赠地位崇高的功绩勋章。
她的丈夫丹尼撒切尔,则在1991年获册封为从男爵,以确保儿子马克·撒切尔有头衔可以继承。而这也是自1965年以来,唯一册立的从男爵爵位。
2005年10月13日,撒切尔夫人80岁大寿,伊丽莎白女王、首相托尼·布莱尔、前首相约翰·梅杰等贵宾均应邀出席。
曾在其执政末期背叛她的亚伯拉昂的杰弗里·豪勋爵也获得她的宽恕,并在席间发表演讲高度赞美。
这一部主要聚焦在家事的拉扯上。
看女王日常让我想到了《甄嬛传》里甄嬛教儿子弘历的两句话,“喜怒不形于色”,“心事勿让人知”。
想和女王谈心太难了,女王对于情感外露婆婆妈妈真是零容忍,上一季对查尔斯的威尔士演讲就有所展现。
这一季情愿去喂狗也不愿和儿媳谈话,和儿子讲话还要让对方站起来以求快速结束。
女王对查尔斯,菲利普对戴安娜,这两场对话格外精彩。
戴安娜表示自己不被接纳不被认可一直是个外人,菲利普说这个系统内每人都是外人,除了女王。
Everyone in this system is a lost, lonely, irrelevant soul, apart from the one person, the only person that matters. She is the oxygen we all breathe, the essence of all our duty. ——Philip
最后的画面是一家子人过圣诞,小戴摆出了“钮祜禄”要开大的表情。。
《王冠》第二季影评:
《王冠》第三季影评:
《王冠》第四季影评:
《王冠》第五季预测:
同类影视推荐:
先捋捋这一季的卡司。跟第三季一样,二代女王扮演者奥利维亚·科尔曼(她在NT的佳作《蚊子》看了没),菲利普亲王托比亚斯·门基斯(此前主演了阿尔梅达剧院的《狩猎》),撒切尔夫人的扮演者吉莲·安德森(她的《欲望号街车》是NT Live中的经典之作,《彗星美人》也不错),饰演安德鲁王子的Tom Byrne则出演了RSC版本的《第十二夜》,撒切尔的儿子是不是也是相当眼熟的纨绔子弟?扮演者弗莱迪·福克斯在王尔德的《理想丈夫》里也是这么一个被宠坏的角色……对不起打住,我们还是不要把“英国演员只有二十人”这个话题继续下去了。
按照编剧彼得·摩根的设定,《王冠》根据首相的任期分季,第4季的时间跨度刚好是1979年至1990年撒切尔夫人任内,观众则对此带着格外“不怀好意”的期待:把当代最著名的家庭——英国王室——戏剧化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它最大的困难或许不在于题材的敏感性,而在于随着剧中年代的推进,《王冠》愈发在讲述当下,每个观众都是身处其中的旁观者。过于忠实地书写会使人丧失新鲜感,但如果闻所未闻又会使叙事显得可疑,结果似乎不是王室人设翻车,就是《王冠》口碑翻车。
这一季,一票人是冲着查尔斯和戴安娜的世纪婚礼和婚姻悲剧来的,另一票大概是冲着传闻格外不和的女王和首相撒切尔之间的对手戏来的,结果彼得·摩根算是经受了考验,观众两两各得其所。连结他们的是以代际为名的观念冲突:虽然剧中人的生活年代慢慢赶上了我们今天的世界,但王室仍在固执地抵御着现代化。上几季我们还在同情女王和菲利普亲王受到古老制度与刻板礼仪的约束,这一季他们正努力将之强加给自己的子女与臣民。
不过观众很快会意识到,戴安娜也好,撒切尔夫人也好,在某种程度上她们和《王冠》系列中第一次聚焦的普通人——两度绕过守卫闯入白金汉宫的迈克尔·费根(Michael Fagan)一样,是王室的陌生人、权力阶层的外来户,他们可能并未真正进入过这个固执己见的王室及其拥趸圈子,但却狠狠地冲击了它。
他们与王室的冲突,在不同层面折射着旧制度荫蔽(甚至制造)的暗角。不谙世事的戴安娜在嫁入王宫之后需要忍受查尔斯王子的出轨,需要忍受婆婆的视而不见,这场婚姻的悲剧暴露出维护王室体面背后的自私冷酷,甚至也展现出人们在集体维护君主政体的幻觉时,所忽略的个体的代价和牺牲;而出身中产的撒切尔夫人,即便手握大权,也始终被高傲的上流阶层摒弃于外,她为英国社会与经济下的猛药不曾得到过王室的认可,但另一方面,王室也并没有对饱受冲击的底层施以援手——正如失业工人迈克尔·费根闯进女王卧室所说:“我就是想来告诉你外边发生的事,你要么不知道,要么不在乎”,君主制中“无为而治”的角色背后,有一种惊人的无知和冷漠。
这一季仍对讲述重大历史事件保持了克制,细节倒是十分生动,角度亦十分巧妙。比如以撒切尔夫人的儿子在拉力赛中失踪一事为切口,来展现忙于公务的强势母亲们和她们的问题孩子们。这边“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对胡闹的儿子关爱有加又无限纵容,那厢引起女王对自己长期“失职”的自省,突发奇想要去了解和亲近自己早已成年的孩子们。
父亲口中“始终不在状态”的查尔斯,后来在他举世瞩目的婚姻中,活体演绎了不愿意在王权与自由、妻子与情人之间做任何选择题的贪婪巨婴:“我尽了全力,但我在忍受煎熬。”而编剧给女王的台词太令人拍案叫绝了: “不,忍受煎熬的不是你,我们才是忍受煎熬。旁人看到你和戴安娜,只看到两个环境优渥的年轻人,因为生来的好运气,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生活。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觉得你们是在受苦。他们知道你背叛妻子,也毫无隐瞒之意;知道拜你所赐,她的精神出了毛病,现在是暴食还是厌食,我都搞不清楚;也知道你是一个被宠坏的幼稚男人,一天到晚在无病呻吟,娶了一个被宠坏的幼稚女人,一天到晚在无病呻吟。我们都彻底厌倦了!大家只想你们好好振作,别再让自己出糗,好好经营你们的婚姻,过好你们幸运至极的人生。”
反正两个女人就算不和,在养儿子这个问题上她们倒是有相同的失败。
当然,任何对于细节的描写总会引来对“戏说历史”的质疑,这次是文化大臣道登直接喊话Netflix应该给《王冠》显著标明“本片纯属虚构”,就……别忘了它可是英国编剧写的,而且都写了六季了女王也没说啥。无怪推特上的高赞转发是下议院议员的回怼:我们能不能警告观众,Boris Johnson在接受首相质询时说的很多话也是虚构的?
哦,最后要是说到治大国如烹小鲜……看到女王顿顿都吃水煮三文鱼,撒切尔欢迎儿子的至高礼遇是土豆泥……我就觉得也没理由说英国政治家们不乏味。 ——他们就是很无趣,除了被编派成段子的时候。
因为故事背景都是撒切尔政府时期,所以《王冠》第四季跟《议事录》的互文简直太有趣了,刷完《王冠》又忍不住去把《议事录》重刷了一遍,果然撒切尔一家都被编派成了段子hhh千万搭配服用~
本文部分刊于《北京青年报》
这一集完全聚焦在世纪婚礼上。
1980年,查尔斯王子(1948-)向戴安娜(1961-1997)求婚成功,真是不知为何一开始这对会被视为天作之合,两者明明差了13岁。
戴安娜和查尔斯王子于1977年中一个派对中认识,之前查尔斯王子曾与戴安娜的姐姐(Sarah Spencer)交往过。剧中是查尔斯前去会见戴安娜姐姐无意撞见的。
1981年7月29日,33岁的查尔斯王子和年仅20岁的戴安娜的世纪婚礼于圣保罗座堂举行,共有2650位宾客被邀,共十亿人收看了电视直播。戴安娜盛装打扮,她婚纱的尾部共8米长。
戴安娜的珠宝现在都传到了儿媳的手中。
至于戴安娜为何如此备受爱戴,私以为一开始可能就是所谓的“民众缘”,就像是有的演员天生有观众缘,有的人天生有人缘招人爱,她的相貌和气质让她格外有吸引力就是招人喜爱;
一是她不是循规蹈矩的王室成员,有着很强的自我个性,这一点上有点像格外有“人味”的玛格丽特公主,看她接受媒体采访就能发现,甚至太过坦诚和真实到和王室格格不入;
还有就是她致力于公共服务,服务于慈善事业;最后是她身上的悲剧色彩,求爱而不得,红颜最终薄命。
戴安娜的血统,经历和样貌,都可为合适的王妃人选。正如剧中菲利普所说,等戴安娜更为年长些,会更出众,更自信,而查尔斯也会渐渐爱上她。
哪怕爱情无法滋生,查尔斯便是在两边摇摆。王室只想着劝查尔斯接受,没想到戴安娜无法像其他贵族女子一样对此“识大体”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王室讲究的大局为重,查尔斯的怯懦与优柔,卡米拉的精明,也有戴安娜自身的天真,造就了一出悲剧,戴安娜太看重“爱”,没有她想要的”爱“她不愿意在这三个人的婚姻中扮演下去所谓该有的“王室成员”的角色。
王室本身就是讲究秩序而维护王冠,当你在王冠之下,你就要按着规则行事,为此戒掉情绪失去自我,而保证王冠稳定,这并无对错之分,只是选择不同。就像是第三季讲到的两者对比,肆意有趣的以individualism为代表的玛格丽特公主,沉稳内敛不表露情绪甚至无趣的女王。
而查尔斯自身本是怯懦,但他还都想要。要么就一心为爱,铁了心和卡米拉在一起,大不了效仿不爱江山只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曾为了辛普森夫人而退位;要么就履行职责,选择合适的王妃,为自己将来成为国王而稳定下来,和卡米拉一刀两断。
查尔斯和卡米拉的确是默契的一对,当初直接在一起就好了,也省得祸害旁人。
而他在这个摇摆中,受伤的只有年轻的戴安娜王妃。卡米拉太过精明,她本身就年长查尔斯一岁,她不会完全以“爱情”为重,更不会任人摆布。果真被nanny带大的英国绅士们都好找年长型。2005年,他如愿娶到了卡米拉,而戴安娜的生命停留在了36岁。
《王冠》第4季共10集已于11月15日全部上线。
这一季主要涵盖了1977年到1990年的重要事件,撒切尔夫人和戴安娜王妃正式登场。
剧中对历史事件的演绎有多准确?历史真相究竟是怎样?
本系列文章将结合剧中情节,一一揭开历史的面纱。
S4E1
一、查尔斯和戴安娜是怎么认识的?
剧中,查尔斯当时正在和戴安娜的姐姐莎拉·斯宾塞约会(查尔斯确实在1977年至1978年间与莎拉·斯宾塞短暂约会)。
查尔斯到斯宾塞庄园拜访莎拉·斯宾塞时,莎拉短暂离开了一会儿,留查尔斯一人在门厅等待。
这时,戴安娜打扮成一棵 “疯树”偷偷出现了。她说是因为学校正在排练《仲夏夜之梦》。
查尔斯后来告诉莎拉,他遇到了她的妹妹,莎拉不屑地说,戴安娜“一直很想见到你”。
这真的是查尔斯和戴安娜初次相遇时的情景吗?
历史的真相不完全是这样。
查尔斯确实是1977年去阿尔托普和莎拉约会那段时期遇到戴安娜的,他认为她“很快乐”。
但戴安娜并没有穿戏服,也没有痴迷于见到查尔斯的想法。
他们在一场晚宴上相遇。
斯宾塞一家以举办晚宴闻名,当地重要人物都会出席。
当晚有32位重要人物参加晚宴,着装也很正式,戴安娜穿的是长裙晚礼服。
而且那次见面没什么大不了,戴安娜只是做为查尔斯女朋友的小妹妹,那时她也才16岁。
二、撒切尔夫人和女王的关系怎么样?批评其他女性太情绪化?
第一集中出场的还有英国第一位女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她在1979年大选中带领保守党战胜了工党的詹姆斯·卡拉汉。
剧中女王和撒切尔对彼此互相称赞。
现实中,虽然这两位女性确实相互尊重,但关系中往往充满了紧张和尴尬。
剧中展示了在赢得大选之后,撒切尔夫人第一次与女王见面的情景。
撒切尔身着皇室蓝套装,以一种夸张的屈膝礼向女王致意。
英女王在其统治期间,通常每周三都会在她住所的一个专门房间与首相举行一次会面。这种会面完全是私人的,没有任何记录。
有历史学家曾这样评价——“撒切尔是矛盾的,她既是一个本能的民粹主义者,又是一个露骨的君主主义者”。
她的低屈膝礼“成了宫廷笑话”。
接下来,在剧中,女王和撒切尔讨论新内阁人选的问题。
女王说:“想必你的新内阁中没有女性吧?”
撒切尔表示:“当然没有,女性一般都不适合担任高级职务,她们过于情绪化。”
历史学家认为这一幕非常不真实,撒切尔决不会对女王说这样的话。
相反,撒切尔夫人认为男人是脆弱和情绪化的人,而女人是决策者。
她从小就主张应该鼓励妇女外出工作。她认为女性应该努力工作,以达到她们应得的目标。
而女王问出这个问题也有些不太可能,因为当时保守党中并没有什么其他杰出的女性可供选入内阁。
既然如此,剧中为什么非要安排这样一番对话呢?
有可能是因为人们批评撒切尔并没有致力于提升其他女性的地位。
这不仅是对撒切尔的批评,也是对她那一代相当一部分女性的批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部分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被称为“蜂王”的女性,在成功的路上要克服很多来自男性世界的偏见和阻碍。
她们往往认为自己是通过自身努力才得到这样的地位,其他女性也应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她们并不相信什么“平权行动”。
另外关于“情绪化”,事实上,与公众心目中的“铁娘子”形象相反,撒切尔本人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女性。
她自己经常被感动得流泪,或者被下议院交流时不友善的话语所伤害。
1978年撒切尔在接受《女人世界》采访时说:“有时压力很大,我晚上回到家,会独自默默流泪。”
但是,撒切尔夫人只是私下里流露出这些情绪,如果在公众场合,她担心人们会不认可,毕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一个女政治家下台并非难事。
————————————
S4E2
第二集主要关于巴尔莫勒尔测试(Balmoral tests)。
王室成员是考官,戴安娜、撒切尔是考生,通过测试的才能真正进入“皇家帮”。
戴安娜大获全胜,撒切尔则显得和王室的一切格格不入。
历史上,英国王室真的用巴尔莫勒尔测试来考验人吗?
撒切尔夫人是否很讨厌她在巴尔莫勒尔城堡的时光?
菲利普亲王真的胁迫查尔斯娶戴安娜吗?
一、臭名昭著的巴尔莫勒尔测试
剧中,撒切尔夫妇应邀到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城堡,与女王及其家人共度周末。
巴尔莫勒尔城堡,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私人庄园,位于苏格兰阿伯丁郡的迪河旁。
每年夏天,女王都会和其他王室成员一起到巴尔莫勒尔度假。
在那里,一家人喜欢打猎、钓鱼、徒步旅行、骑马探险。
巴尔莫勒尔是女王最喜欢的住所。
在飞机上,撒切尔先生提醒撒切尔夫人,要提防“臭名昭著的巴尔莫勒尔测试”——王室成员经常对客人进行这种测试,“以确定某人是否可被接受”。
一位在王室工作过七年的管家曾说, 在巴尔莫勒尔,来访的客人可以很好地和王室成员互动。要想得到王室成员的认可,确实有点要通过测试的感觉,人们希望自己的穿着和言谈举止都得体。
对戴安娜王妃来说,这很容易,因为她的出身和王室有类似的背景。
但并非所有被邀请到巴尔莫勒尔的客人都是这样。
撒切尔夫人就经历了尴尬的局面,从穿着到聊天,撒切尔夫人和王室格格不入。
剧中,她评价王室成员“无聊”,并总结说,“这个国家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从上到下。”
历史上,撒切尔夫人到巴尔莫勒尔时,确实没带户外鞋,不得不借别人的雨靴穿。
撒切尔夫人不喜欢巴尔莫勒尔城堡,没时间也没兴趣和皇室维护那种老派的关系,但她从未真正打算改变或彻底改革君主制。
她很复杂。
一方面,撒切尔夫人是一个现代主义者和“圆颅党”(Roundhead),她想摆脱旧秩。
但同时她又把自己描述成一个“骑士”(Cavalier),有浪漫女学生的一面。
她没有将英国邮局私有化,原因之一就是它被称为“皇家邮政”。
她认为名称中有‘皇家’字样的东西都不能私有化。
她的理想是保持所有的富丽堂皇,但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是“超级撒切尔主义者”。
毕竟在她眼中,与王室相关的阶层都很软弱,没有勇气去做那些真正需要做的事情。
二、菲利普亲王胁迫查尔斯娶戴安娜?
与撒切尔夫妇不同,在《王冠》中,戴安娜轻而易举地就通过了“巴尔莫勒尔测试”,大获全胜。
戴安娜的父亲是王室侍从官,她小时候住在桑德林汉姆庄园(Sandringham Estate),从小就混迹于王室圈子,对礼节了如指掌。
而且,不像撒切尔夫人,戴安娜在一个狩猎、射击和捕鱼的家庭长大,他们是真正的“乡下人”,她的父亲还在斯宾塞庄园进行射猎。
作为伯爵的女儿,打猎是她所受教育的一部分。
但成年后的戴安娜对这些失去了兴趣。
剧中她对菲利普亲王说:“我本质上是个乡下女孩。”
但骨子里,她其实是个“城市女孩”。
小时候,她有很多时间是在伦敦度过。
戴安娜的父母在她6岁时就分居了,她的母亲在伦敦有住所。
长大后,她也经常去姐姐在伦敦的公寓。
1980年夏天,戴安娜在巴尔莫勒尔着实掀起了一场风暴。
她完美、有趣,让所有人都开怀,也几乎让所有人都爱上了她。
剧中,菲利普亲王把查尔斯叫到屠宰室,让他尽快向戴安娜求婚,查尔斯后来对卡米拉说:“不然,被宰的那个恐怕就是我了。”
菲利普亲王真的亲自敦促查尔斯娶戴安娜吗?
是,也不是。
他们没有当面交谈,当然更没有屠宰室里的那番谈话。
在1981年初,菲利普给查尔斯发了一份备忘录,敦促他下定决心。
他写道:“你要么娶她,要么就放手。”
但是,查尔斯误解了这一信息,他以为菲利普亲王让他必须娶戴安娜,于是就向她求婚了。
在这一集的后面,查尔斯与他的妹妹安妮公主交谈,哀叹他和戴安娜“几乎不认识对方”。
这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在订婚前,戴安娜和查尔斯只见过13次面,而且大部分时间都不是单独在一起。
——————————
S4E3
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之间的关系并非童话般浪漫,反而比普通人更加狗血。
查尔斯和戴安娜订婚了
这集开头,女王、玛格丽特公主、安妮公主、女王母亲都心焦地守在电话旁,等待关于查尔斯向戴安娜求婚的消息。
1981年2月6日,在温莎城堡,查尔斯向戴安娜求婚了。
有没有单膝跪地,无从得知,但剧中查尔斯说,“威尔士亲王只向君主下跪”,这话有点太夸张了,传记作家认为这不像查尔斯说的话。
戴安娜挑选了自己喜欢的订婚戒指——14颗独粒宝石环绕一颗12克拉的锡兰宝石。
摄政街上的珠宝商加勒德之家(House of Garrard)把备选戒指送到白金汉宫,供戴安娜挑选。
在剧中戴安娜解释,选择这枚戒指是因为它让她想起了她母亲的订婚戒指。
这话不假。
但还有另一种看法,如查尔斯所调侃,戴安娜是被这大号的宝石吸引了。
当时的英国民众也着实不让人省心,选戒指这件事竟还成了一桩丑闻。
很多人批判说,戴安娜应该带专门定制的戒指,而不应该选这种只要有钱谁都能买得到的现成戒指。
不管受不受批判,这枚戒指还是传下来了,现在归威廉王子的妻子凯特所有。
剧中,戴安娜在查尔斯求婚后很快就搬进了白金汉宫,为婚礼做准备,并接受专门的礼仪指导。
但事实上,查尔斯求婚后,她和母亲、继父去澳大利亚待了两周半时间,直到1981年2月24王室正式对外公布两个人订婚的消息后,她才搬进白金汉宫。
但至于有没有像剧中所演专门学习皇家礼仪,在《戴安娜:她的真实故事》这本授权传记中,并没有任何提及。
接着,最让人心碎的一幕来了。
两人订婚后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记者说,“你们看起来很相爱。”
戴安娜的反应是:“当然了”。
而查尔斯却说:“那得看‘相爱’指的是什么。”
......
这算什么话...
也许是因为查尔斯不习惯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问题让他感到有点尴尬。
也许是因为事实上查尔斯确实“不在状态”。
真希望这不是真的,但这场戏重现了那场令人心碎的采访。
接着,剧中更让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发生了。
订婚后,查尔斯很快就要去国外出访。
机场送别时,他告诉戴安娜可以让卡米拉陪她。
让还没有厘清关系的已婚前女友/现情人陪未婚妻?
戴安娜被查尔斯的逻辑震惊了。
事实情况是不是这样不得而知,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查尔斯和戴安娜在希思罗机场的告别是“温柔的、含泪的”。
查尔斯“微笑着,拍了拍戴安娜的肩膀,说‘保重’”。
戴安娜轻声说了些什么,然后低下头哭了起来。
当时在场的一位官员说,我们从未见过如此感人的告别。
不过,话又说回来,戴安娜后来真的和卡米拉一起玩了吗?
是的。
卡米拉认为,那是一顿非常友好的午餐。她想看看订婚戒指,戴安娜高兴地向她展示。卡米拉为戴安娜感到兴奋,并向她伸出友谊之手。
剧中卡米拉向戴安娜炫耀自己对查尔斯各种生活细节的熟知,应该是基于《戴安娜:她的真实故事》这本授权传记。
事实上,在英国上流社会中,和未婚夫的前女友交往这类事,并不罕见;分手后与曾经暧昧过、交往过的对象继续保持朋友关系,也完全可接受。
比如,卡米拉的丈夫,安德鲁·帕克·鲍尔斯就对查尔斯非常友好,尽管他对这俩人之间的事情心知肚明。
卡米拉知道查尔斯和戴安娜已经订婚了,她和查尔斯的关系也结束了,但他们两个还保持着朋友关系,还有一群共同的朋友。
所以卡米拉对戴安娜,更大程度上的姿态是邀请“查尔斯的未婚妻”进入他们的朋友圈。
更让戴安娜崩溃的是,她发现了查尔斯送给前女友的礼物。
在剧中,戴安娜发现了查尔斯画的手镯素描,上面刻有代表卡米拉和查尔斯的昵称的字母。
事实上,查尔斯真的送了卡米拉一个手镯。
就在他与戴安娜结婚的前几天,查尔斯和他的前任共进了最后一顿午餐。
实际中,被戴安娜发现的是手镯本身。更不幸的是,和手镯一起的,还有一批其他珠宝首饰,全是查尔斯订做的,准备送给他曾交往过的女性,以此来感谢她们的陪伴。
这些珠宝装在箱子里,都被送到戴安娜与科尔伯恩共用的办公室,放在科尔伯恩的办公桌上。
科尔伯恩被叫去走廊那边开会,回来就看到戴安娜冲出办公室,他意识到戴安娜已经打开了箱子,发现了一切。
戴安娜的贪食症
戴安娜对这一切感到很崩溃,甚至化悲愤为食欲,但大吃特吃之后,又全部呕吐出来。
的确,戴安娜一直因自己的心理健康和饮食失调而挣扎。
在寻求专业帮助之前,她已被神经性贪食症折磨多年。
在白金汉宫的孤独和寂寞也加重了这一症状。
但至于戴安娜是否像剧中那样处处碰壁,以及查尔斯是否真的六个星期一次电话也没打给戴安娜,知情人士觉得是戏剧性夸张了。
女王的侍从夫人苏珊·侯赛伊是戴安娜家的一位老朋友。
和戴安娜共用一间办公室的迈克尔·科尔伯恩把她当女儿一样对待。
但查尔斯并没有因为订婚而闲下来,戴安娜讨厌一个人呆着,不明白为什么他的工作要优先于他们在一起。
两个人之间的年龄差异、性格差异,让以后的共同生活越来越困难。
——————————
S4E4
第四集聚焦于女王和撒切尔夫人与孩子们的关系。
撒切尔夫人疯狂搜救她失踪的儿子,女王则困惑于谁才是她最喜爱的那个孩子。
撒切尔夫人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1982年1月,马克·撒切尔确实在撒哈拉沙漠失踪了6天。
马克本人在2004年写道,他“完全没有准备”,做了半天的测试,第二天就开车离开巴黎协和广场。
他想,‘好吧,我不知道会怎么样。“
1982年1月14日,阿尔及利亚军用飞机从空中发现并救出马克·撒切尔的团队。三人食物短缺,但仍有充足的饮用水。
马克是撒切尔最喜欢的孩子,这一点是毫无疑问。
但她应该不会像剧中那样竹筒倒豆子,对女王掏心掏肺说那么多。
女王对前首相哈罗德·威尔逊的态度相当亲密友好,但她和撒切尔一点也不是这样。
两个人之间是一种相当‘拘谨’的关系。
作为母亲,撒切尔夫人是怎样的?
她溺爱马克——
马克做什么都是对的,卡罗尔做什么都是错的。
“淘气儿子”是她的掌上明珠,而孝顺的女儿却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
这是一种老套的家庭关系。
她宠坏了马克,却把卡罗尔当作一个彻头彻尾的废物。
1975年,撒切尔准备参加保守党投票,而卡罗尔要参加法学院的考试。
卡罗尔在早餐时说她很紧张,撒切尔夫人当时的反应是:
“你觉得你紧张?想象一下我的感受吧,我要参加保守党领袖竞选!“
谁是女王最爱的孩子?
“四个孩子中,哪个是你的最爱?”
对于菲利普亲王来说,这问题不难回答。
许多与王室成员关系密切的人士都声称,安妮是菲利普最爱的孩子。
安妮性格务实,喜欢户外活动,自信外向。
菲利普想要一个像自己的儿子,这个愿望最终在安妮公主身上实现了。
但对于女王来说,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了。
剧中,女王让她的私人秘书安排她和四个孩子分别一对一会面,还让他准备一份备忘录以便了解孩子们的喜好和最近动态,不然显得太“疏远”了。
“疏远”,正是查尔斯在1994年授权传记中对母亲的描述。
女王对皇室责任的兼顾,与儿女之间的繁缛礼节,让查尔斯对母子关系天生应是怎样的,感到困惑。
—爱德华王子—
女王最小的孩子,1964年出生的爱德华王子,第一个登场。
他当时18岁,在戈登斯敦学校就读的最后一年,当上了“监护人(领班)”。
兄弟三人都曾在这个苏格兰寄宿学校就读。
查尔斯的一个同班同学曾说,“霸凌在这个学校已经是制度化了”。
剧中,见面后爱德华向母亲鞠躬致意——所有王室子女都必须向君主鞠躬,但在他们小时候,这种礼节可以免除。
爱德华很担心他的补助——英国政府因王室成员为国家服务而支付给他们的一笔钱。
女王对小儿子的喜爱是显而易见的。
查尔斯和安妮小时候,女王不得不把抚养孩子的日常工作交给皇家保姆。
而到安德鲁王子和爱德华王子出生时,女王在国内的日常公共事务稳定下来,海外事务也有其他王室成员监管,女王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她的小儿子们在一起,对抚养孩子她也更加亲力亲为。
—安妮公主—
在剧中,女王询问了安妮的婚姻状况。
当时关于安妮婚姻有很多谣言。她的丈夫马克·菲利普斯被媒体描述成一个冷漠的人,对马术运动比对支持妻子履行王室职责更感兴趣。
剧中女王还提到了克罗斯中士。
他是安妮自1979年以来的私人保镖。一年后,因为有人指控两人关系密切,他被解除了职务。
克罗斯后来在1984年向小报贩卖消息,声称自己和安妮公主有染,但安妮从未承认过他的指控。
在安妮的婚姻中,出轨的是她丈夫菲利普斯。
菲利普斯因婚外恋生下了一个女儿,这对皇室夫妇最终于1992年4月离婚。
剧中安妮公主和媒体的紧张关系并不是事实的全部。
的确,安妮公主从不向媒体示好,不宣传自己,还曾对摄影记者不客气。
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当一部分媒体,特别是女记者,都在赞颂安妮公主直言不讳和自信的公众形象。
尽管她并没有被描述为女权主义者,但一些作家确实把她塑造成了“新女性”的典型——一个拒绝在公共或私人生活中充当男性附属的人物。
—安德鲁王子—
剧中,安德鲁王子的出场方式最为与众不同——他驾驶一架海军救援直升机在温莎城堡低空掠过。
实际中,安德鲁王子很喜欢和女王开玩笑、搞恶作剧。据说他曾干扰白金汉宫的天线,让女王无法收看比赛。
这一集的结论是,安德鲁是女王最喜欢的孩子。
许多王室专家都同意这一点。
据王室传记作家所述,女王将安德鲁的出生与“重启婚姻和人生快乐时光”联系在一起,生下安德鲁后她休了长时间的产假陪伴这个孩子。
剧中安德鲁和女王谈到的那个女演员,实际上也确有其人——库·斯塔克,美国摄影师和演员,安德鲁王子1981年至1983年间的约会对象。
但安德鲁最后的结婚对象不是她,他在1986年7月娶了莎拉·弗格森。
剧中安德鲁还提出要参加福克兰群岛战役,事实上,安德鲁确实在“无敌”号航空母舰上服役,并担任海王直升机的副驾驶。
直到20世纪80年代,安德鲁都一直生活在哥哥查尔斯王子的阴影下。
1982年,当他加入英国特遣部队,从阿根廷军队手中夺回福克兰群岛时,许多人因此改变了对这位年轻王子的看法。
为了安全起见,政府本想给安德鲁安排一个文职,但安德鲁和女王坚持要参战。
他做到了,在战争期间执行了许多任务。冲突结束后,安德鲁作为直升机驾驶员的功绩受到了英国小报的热烈庆祝,这些报纸还采访了一些王子帮忙拯救过的士兵。
—海格罗夫的查尔斯—
剧中,查尔斯王子是最后一个和女王一对一会面的孩子。
他邀请女王到海格罗夫——与戴安娜订婚前,查尔斯于1980年购买的乔治亚风格庄园。
据报道,查尔斯对他在海格罗夫所进行的场地改造非常自豪,他习惯躺在窗户附近的地板上,偷听游客的谈话。
在剧中,女王对儿子的庄园改造计划颇有嘲讽之意。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女王不赞成她儿子的计划,但查尔斯敏感的性格与他两个务实的父母截然不同,这一点已不是秘密。
海格罗夫是查尔斯的避风港,但对他年轻怀孕的妻子戴安娜来说,这座庄园与世隔绝,远离伦敦,而且关键的是,距离卡米拉只有15分钟的车程。
查尔斯为戴安娜多变的情绪所困扰,他俩也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当查尔斯试图通过谈论荣格来给戴安娜精神和智力上的支持时,她毫无兴趣。
除了负责装饰海格罗夫和后来他们在肯辛顿宫的公寓,没有多少事情能让戴安娜感到融入这些生活。戴安娜开始怨恨查尔斯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和吸引他注意力的那些活动。
戴安娜第一次怀孕期间非常不愉快,据说她还曾从楼梯上摔了下来。
在其传记中,戴安娜说:“我告诉查尔斯我感到非常绝望,眼睛都快哭瞎了。他说我是在喊狼来了。‘我不会听的’,他说,‘你总是这样。我现在要去骑马了’。”
女王知道他们婚姻里的这些纷争吗?
查尔斯似乎不大可能开口。卡米拉传记的作者曾写道,即使在女王发现戴安娜摔下楼梯时,查尔斯也没有借此机会向母亲吐露心声。
而在女王的一方,根据查尔斯的传记作者所述,出于天生的含蓄本性和礼仪感,女王不大可能询问戴安娜或查尔斯关于他们的婚姻状况。
虽然女王很有同情心,但她不喜欢正面冲突。
这两集的时间线以马岛战争前后贯穿下来,核心人物便是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最爱的孩子是儿子马克。
1951年,撒切尔夫人(1925-2013)与丈夫丹尼斯·撒切尔(1915-2003)结婚,并在1953年诞下一对龙凤胎,马克和卡洛儿。
1982年,撒切尔夫人的儿子,马克·撒切尔参见巴黎达喀尔汽车拉力赛(Dakar Rally),曾在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一度失踪。
达喀尔拉力赛,是一个每年都会举行的专业越野拉力赛,事实上这是一个远离公路的耐力赛,1979年开幕,举办至今。
比赛对车手是否为职业选手并无限制,80%左右的参赛者都为业余选手。
此时,撒切尔已上任三年,通货膨胀达到12%,三百万人失业。
1982年4月,阿根廷的军政府入侵福克兰群岛(阿根廷称之为马尔维纳斯群岛)。
阿根廷自1830年代以来便声称拥有福克兰群岛的主权,因而一直与英国发生纠纷。
在入侵发生不久,玛格丽特·撒切尔便指派英国皇家海军重夺群岛,福克兰群岛战争爆发。
1982年6月,英国战胜阿根廷,夺回群岛,重申主权,使英国国内一时间因为撒切尔夫人而重燃爱国热诚,而她的声望亦由谷底反弹。
这里还展现了女王和首相的从政治立场而影响到的个人哲学,前者无为而治,后者霹雳手段。
菲利普的宠儿是安妮,而女王对四个孩子进行了一一面谈,她的最爱是二子安德鲁。
女王的幺子爱德华,竟然也被送去了菲利普和查尔斯去的那个学校,戈登斯托恩(Gordonstoun),显然他在这所学校比他哥哥更能应对。
安妮此时已与马克·菲利浦斯1973年结婚,并育有一子一女。此段婚姻并不顺利,公主和Sergeant Cross发生私情。
二儿子安德鲁此时身在海军,和母亲吃饭时还讲了未成年少女被“艺术”的故事。
不得不佩服编剧皮特·摩根(Peter Mogan),很多事情毕竟无法直接挑明,单靠对话和台词就能暗含和映射很多信息。
对美国亿万富豪爱泼斯坦(Jeffrey Epstein)的调查,也让其生前好友安德鲁王陷入X侵丑闻。
19年11月,安德鲁王子宣布将不再履行王室公务。
爱泼斯坦被指控X侵未满18岁的女性,19年8月,在曼哈顿监狱中“自杀”身亡。
据报,爱泼斯坦与上流社会的权贵及富豪交往甚密,密友名单包括美国总统特朗普、前总统克林顿夫妇以及英国王子安德鲁。
可参考纪录片:《杰弗里·爱泼斯坦:肮脏的财富》
长子查尔斯1981年7月与戴安娜结婚,定居在海格洛夫庄园(Highgrove),距离卡米拉的住处车程只有15分钟。女王前来时,戴安娜已怀有身孕不愿离开卧房。
1982年6月21日,戴安娜于晚上21时在伦敦圣玛丽医院生下威廉王子。
查尔斯是真心喜欢园艺,女王又一次展现吐槽小能手。
查尔斯说不喜欢直线,女王说你这游泳池子不是直线嘛。
查尔斯说一切都要有机,女王说那你这网球场也是有机的?
查尔斯开始自我陶醉的念白时,女王开始走神说不如早点吃饭吧。这里一定要看老戏骨Olivia Colman的表演,真得笑死。
之后吃饭时对查尔斯也进行了训斥。
全片印象最深的是女王和安妮公主的谈话,明明是一个站在顶端的家庭,快乐还是那么难得。
这集编剧是Jonathan Wilson和Peter Mogrgan,不得不说,编剧太会“以小见大”了,同时在真实事件虚构情节反而更为突显现实。
有人私闯女王住宅是真,两人谈话为假。可正是这虚构的聊天内容,反而道出当时普遍和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声。
1982年7月的一个清晨,麦克费根(Michael Fagan)闯入了白金汉宫女王的卧室。早在同年6月,他就私闯过王宫,不过当时惊扰了一个女员工,在警卫来之前跑掉了。
剧集中的的对话纯属虚构,女王看到他后只说了一句“你在这里做什么”就跑掉了。
In a 2012 interview, Fagan told The Independent that the Queen was wearing a knee-length Liberty print nightdress in a double bed and said to him: “Wawrt are you doing here?!'" before running out of the room to get help.
1982年4月2日,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简称马岛战争(福克兰群岛战争)爆发。
4月中下旬,南乔治亚岛(South Georgia Islands)被英方夺回。
6月14日,阿根廷驻军司令梅南德兹少将向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的摩尔少将投降。
英军在六月二十日重夺南乔治亚与南三明治群岛并接受当地阿根廷军队的献降;马岛战争参战双方正式停火。
长达七十四天的马岛战争共有死亡数字255名英军、649名阿军、3名福克兰居民。
英国zf已下令有关福克兰战争的机密资料将在2082年解封。
阿根廷的战败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反zf运动,最后导致军zf倒台。
对于英国来说,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横扫全国,加强了以首相撒切尔夫人为首的zf的权威,同时帮助保守党赢得了1983年的普选。(来源:百度百科)
尽管最终撒切尔的强势手段治愈了“英国病”,即反复发作的高通胀,可同时也影响到了民众的生活,这是为其带来坏名声的原因之一。
货币主义(Monetarism),又称货币学派,是1960年代形成的经济学流派,以挑战凯恩斯主义的面貌出现。
货币主义在提出之初并不受重视,直到撒切尔夫人在英国采用货币主义政策,使英国经济成功复苏,货币主义政策开始受到各国重视。(来源:维基百科)
在其执政初期,失业人数达到三百万人,底层民众的生活愈发困难。
而正是在这种情景下,费根才会前去私闯王宫,借编剧之口讲出社会现状。
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
她为了减少通货膨胀实行紧缩政策,使得商业损失和破产均有增加。(来源:百度百科)
为啥说王冠毁了戴安娜,戴安娜却救了王冠?
一、
网飞大剧《王冠》演到第四季,越来越明确地表达了一个观点:王冠吃人。
这季里就生吞了戴安娜。
戴安娜,一个20岁的青涩少女,只身嫁入皇宫。她的故事里有王子、公主,有走过长街的“玻璃”马车,有长达八米的婚纱,有梦幻一般的婚礼。这简直就是童话!以至于剧中戴安娜的好友都羡慕地说,你到皇宫以后,一定要给我们打电话啊,在那儿,你的水杯上是不是都会画着一顶小王冠?
但几乎是一走入皇宫,戴安娜就被打入了冷宫。她见不到她自己的丈夫查尔斯,打电话给王子,永远都是“查尔斯现在不在,不过我会把你打来电话的消息转告给王子的”,然后就没有回音了。王子忙着和卡米拉厮守。
她打电话给女王,得到的消息也是“女王现在不方便”。她见不到女王。是啊,女王是没有必要见她的。女王需要她做的就是一个恭敬守礼的威尔士王妃,最好是静默而得体的木偶。剧中,当戴安娜拥抱女王时,女王懵得连双手都不知该放在何处,事后,女王说这真是“令人厌恶的拥抱”。
孤独、无助、绝望,戴安娜换上了进食障碍和抑郁症。
查尔斯将戴安娜精神状态不佳的消息四处宣扬,就差像《雷雨》里的周朴园一样逼老婆繁漪喝药了。
王冠的残酷还在于,不论查尔斯做了什么,即便和戴安娜离婚,他仍是王子。可戴安娜若是离婚的话,将一无所有。
二、
可是,我们不会再记得被打入冷宫的那些皇帝昔日的宠妃,却会一直记得查尔斯不爱的戴安娜,因为戴安娜走向了公众。
英国首相布莱尔说戴安娜是“人民的王妃”,恰如其分。
童话里的公主,眼里只有王子。那当我们真的见到这样一位公主时,她会怎么对待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戴安娜的回答是,我就和每个普通人一样。她内心里并不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王室成员,她首先觉得自己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一个活生生的人。戴安娜也喜欢逛街,喜欢流行音乐,甚至会带孩子去吃肯德基。
于是,戴安娜在见到百姓时,会与她们握手、拥抱,细心地一束又一束地接过她们手中的鲜花,见到小孩子时一定要俯下身子……
也许会有人觉得,就是这些逢场作戏式的亲民举动,谁都会做,只是她们不屑于如此去做罢了。
他们大错特错了。当你做这些举动时,不论是身处其间的人,还是电视镜头,都会捕捉到你的动作、神态、心情,以及背后所隐藏的你的真意。因而,我们才会更讨厌做作,甚于冷漠。因为那些逢场作戏是一种欺骗,也是对我们每个人所抱有的真心的践踏。
戴安娜不是亲民,她就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所以,同样需要时常与公众打交道的首相布莱尔都会在回忆录里说,“我知道,她向残疾人和病人们伸出援手的方式,透着真挚,没有人能够模仿,也没有其他与她地位相当的人做过这样的事。她当然了解那样做的结果,然而,如果没有真诚的感情,效果是不可能如此显著的。”
三、
戴安娜身处冰原之上,陷于无助之中。于是,她当然愿意去认识、了解那些同处无助之境的人们,如果可以的话,她也愿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与这些人们报团取暖。
从这个意义上说,戴安娜不是投身于慈善,而是重新定义了慈善。慈善不只是捐款捐物,更是感同身受。
戴安娜去见残疾人,病人,深入美国充满混乱和犯罪的街区,深入随时有爆炸危险的雷区。、
在那个人们认为一碰患者就会感染艾滋病的年代,戴安娜与罹患艾滋病的儿童不带着手套直接握手,而且拥抱了患儿。与她一道前来的美国总统夫人布什都留下了眼泪。
就像迈克尔杰克逊说的,戴安娜的为人真的很好,热心肠,又有同情心,很真实的,她不会为了公关宣传造假,她是真的非常有爱心。
戴安娜的这些举动改变了人们的王室的固有看法,拯救了王冠。
步入近代的英国,削夺了王权,保留了王位。一个问题接踵而来,就是既然国王不再握有实权,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钱养着你们?
二战后的伊丽莎白女王,竭力都是扮演超然的领袖与不会犯错的道德楷模。因而,王室越少出现,越安全。
但在一个日益平民化的社会里,人们更愿意看到更完美的自己,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他人。
戴安娜成功地将王室的政治身份转化为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与党派无关,却像阳光一样照亮漆黑,像春风一般抚慰人心。人们看到了王室所能拥有的道德力量,不是在私德领域的纯白无瑕,而是在公益上的奋不顾身。
剧中,卡米拉说,戴安娜童话的锻造是由于主人公备受委屈。她只说对了一半,戴安娜在王冠下的委屈,确实引发人的怜悯,但她将个人的委屈化为让他人舒展的努力,才真实地获得了人的钦佩。
所以,戴安娜离婚后,王室为她保留了威尔士王妃的头衔。但是,我们更愿意称呼她——戴安娜王妃。
第四季今日上映,这套剧集是我此生看过最好的英美正剧,没有之一。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莎士比亚戏剧。
有人关注撒切尔、有人找寻戴安娜、还有人等待女王回归,我仍偏爱玛格丽特。虽在中年版演员中,M已不是颜值担当,克服了换演员,M是那群人中几乎唯一敏锐,没有丧失人性、沦为机器,说好听点是皇室的机器,加上撒切尔,都是制度的机器罢了。最喜第七集,想不到第四季了,M这个第N顺位继承人还能有自己的一集,也许现实中她也是个不容忽视的人吧。她是伊二世王朝悲剧的第一代,戴安娜是第二代,哈利是第三代,前两人已不能抗争,时代救了哈利吧。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说奥巴马是喊声大、做事少的总统,热血终被制度吸纳,剧中人又何尝不是。当I成为it,就是无力的开始吧……无论把王室比作齿轮、龙卷风、漩涡...M这个从中心走到外围、甚至边缘的人物,感谢导演没有无视她,并在美丽的外表下拥有迷人的灵魂。To Magaret🍷🚬
Gillian Anderson演的撒切尔太劝退了/查尔斯渣出新高度 和卡米拉确实是“天生一对”
看完了,总觉得最后几集有点碎。还是耿耿于怀,女王可以对二度闯宫的人洗耳恭听大度宽容,对着全家坑骗来的小女孩无情刻薄,两只手支棱着也不愿意安抚Diana。没那么喜欢这一季大概是没有HE吧,不想从一地鸡毛转向一地火鸡毛。
黛安娜如果没有嫁给charles估计就是一个热衷慈善的社交名媛,但是因为这段悲剧婚姻和英年早逝 在世人眼中封神,后人不断惋惜 各种书籍影视作品不断纪念,不知道她怎么想的,做个岁月静好的贵族包租婆可能就挺好的。。。
也不是其他剧情不重要,但是EmmaCorrin实在是太有灵气太有魅力了!婚礼彩排后的那段讨论看得很是心痛,当初嫁进皇室的黛安娜真的还只是个孩子…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但为何要让一个天使来遮掩皇室的丑陋,让一个妻子和母亲以及她最爱的两个孩子来承受一切痛苦…
终于看完了,十个小时眼都要瞎了。女王彻底沦为配角,戏还不如狗狗多。撒切尔夫人演成了老巫婆,佝偻又沙哑的样子哪里有一点铁娘子的神韵。黛安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小小年纪野心勃勃,各种不如意后一心一意报复皇室。都不是什么好人。
看了第二集觉得撒切尔夫人和黛安娜的转场很有深意,一个没过test坚持自己,一个过了test但终身被困
josh把查尔斯再继续演下去的话我一个路好就快要疯了,太渣了
所有天真地相信爱而结合,并认真挽留过爱情或婚姻的人,大概都能体会并感谢本片描述出来的黛安娜王妃深刻的痛
地表最虚伪家庭大秀第四季。想当公主的各位,渣男渣女在你死后,幸福的在一起了。女王难道不是天下第一自私。自己要嫁自己爱的人,然而妹妹儿子都不行。其他人的过活在她眼中还不如那几只柯基。
直接跳过了第二第三季直奔世纪婚姻而来...查尔斯:好不容易等了几十年人都忘了,一部剧又把旧账翻出来了(btw Josh O'Connor is way too cute for this role,演员给老王子挽尊不少;戴安娜:我真的只快乐了十分钟。这对驼背夫妇真的集齐了古希腊悲剧的所有元素,一家子都好冷淡,宁愿喂柯基也不愿和儿媳谈话也真是绝了
女王和首相的剧情线从第一季开始就都是每季最精彩的对手戏,两个人物身份的冲突便是制度本身的冲突,本季和撒切尔夫人的冲突也不例外,一个是靠无为而治来保全制度,一个是靠实际行动来争取未来,同样是为国家献身,截然不同的手腕,结局也是天差地别。女王最后只能靠自己微小权力能颁发的勋章来鼓励进展,再继续自己的无为而治来保全体制,这种系统下愿意做事和出头的戴安娜也注定是悲剧。
太爱这个系列一如既往精致宏大的工整感 而且剧本情节设计的剪辑及构思也巧妙不落俗套 世纪婚礼这种被播烂的场景就轻轻一笔带过 反而聚焦整一篇幅在油漆工入宫这样历史上几乎没有留下痕迹的偶发事件上 从小见大 以单独个体为缩影反映当时整个社会的图景 卡司依旧个个deserve艾美的水平 不能算是戴妃(本尊)路人粉 但看她剧中被卡米拉按在桌上摩擦的那顿饭无法不牙痒痒 依然恨不起来查尔斯(角色) Josh演技是英国90后里翘楚了但气质上还是褪不去令人心生怜爱和保护欲望的傻气大男孩感 还原不了现实里这位威尔士亲王年长许多+歪瓜裂枣的猥琐 【虽然知道该剧的中心思想是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含着金汤匙出生也不一定就幸福 但既然众生皆苦 还是想在随便走走都会迷路的house(=castle)里哭
本季两大对手戏:查尔斯VS戴安娜,女王VS撒切尔夫人
再次连续看电视十个小时...几个瞬间:第五集油漆工跳进女王寝宫说的那番话,第七集Margaret跳Bowie的lets dance彻底的快乐,以及撒切尔一边聊政事还要一边给一桌子老白男亲自下厨喂饭...男权真害人
引用剧中撒切尔夫人:“他们既不高贵,也不优雅。”(顺便查尔斯真的是一个人渣。)
有可能查尔斯王子和卡米拉背地里还是会悄悄看这个剧?
期待许久的第四季如约而至,花了一整天全部刷完。这部剧仍旧对讲述重大历史事件保持了极大克制,世纪婚礼、马岛战争这样的重要时刻都点到为止,据传花了大成本复刻的戴妃婚纱也没有得到很多镜头。失业工人闯入白金汉宫一集可谓别出心裁,以点带面反映了撒切尔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对英国社会的深刻改变,编剧毫不留情地展现了撒切尔夫人个人及其政策的诸多缺点,却也不吝给她足够多的篇幅以至于第四季只有这一位首相;除撒切尔外戴妃也是本季主角,可惜她只得到了十分钟的快乐时光,余下部分我们都在反复见证这段个人悲剧;女王本季戏份大减,很多时候扮演的是一位不了解子女的母亲、越过雷池的君主、无情冷酷的姐姐和木偶般的国家象征。这一季的故事,不过反复讲述几位女性的人生悲剧罢了。
Emma Corrin不拿艾美的话,天理不容。我觉得剧组甚至也可以让她来角逐最佳女主角这一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