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剧奈飞连推了好多天,我是冲着预告里玄幻片段来的,前3集感觉挺刺激,刷完后却很痛苦,因为不明白它讲了什么,但现在好像明白了它想讲什么。片中关于神迹的线索很模糊,从我无神论的角度看男主前一集像神,后一集又推翻,这样反反复复,直到我发觉我不是坚定的无神论,这没什么,毕竟片中牧师在最后烧了他的教堂和信仰,他也不是坚定的有神论者,弥赛亚的追随者也并非全部信神,比如女儿得了癌症的母亲,纯粹是为了救赎。既然不是信仰将这些人串联到一块,那是什么?我觉得是suffering,不同程度不同根源,有的挣扎求生,有的内心煎熬,甚至是总统心中有big vision的人也会因为高位而面对更强烈的自我怀疑和恐惧。所以他到底是不是神不重要,只要有痛苦,就有渴望救赎,你可以从好的方向理解它——有善的地方就会有神迹,也可以从牧师身上看到人性的弱点——等待上帝眷顾等待问题被解决,正如弥赛亚所说,他是一面镜子,让妓女悔悟,让卷毛小哥救了自己,让牧师一条路走到黑,对绝症无能为力却让小女孩回到了想回的家,痛苦是人性的产物,它正是一面人性的镜子。我讨厌结尾让我又一次陷入有神无神的疑虑,脑海中出现无数个为什么,直到我看到那一刻的自己,我想我才开始看懂这部剧,它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得很深刻,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去照镜子,当你困惑或是痛苦的时候。同时这也是一个多重含义的结尾,去思考吧如果你好奇的话,我只能说网飞好样的!
这一集很短,只有三十多分钟,情节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想表达的内容是个很大的命题。
男主下定决心要一把火烧掉教堂,起风了,把桌上的书翻到了《圣经》约伯记,而约伯记开头讲的是耶和华最正直的仆人约伯,在一场针对信仰的考验中,被剥夺了一切财产并降下了满身毒疮痛苦不堪之后的反应,他开始咒骂自己的出生,并开始抱怨神的不公。
点出了人间的一大疑惑: 正直的人为什么会遭受不幸?如果世间没有神所应允的善恶有报,那么到底有没有神存在?
阿维信仰崩塌的背后有一个故事,第一集已经被点出了。
女主Eva经受的痛苦,丧母,丧夫,身患绝症,依旧坚持正义和真理。可以说正是信仰(中情局的圣职),支撑着她,(真理)安慰着她。
而牧师寻求的是安慰,是自我价值感,注定与真理无缘。
男主通过约旦安曼飞到墨西哥,从墨西哥边境进入毗邻的德克萨斯州。看到龙卷风席卷过后的土地,说,这里空了,是否是一语双关?
当新闻出现在这种平台,女主知道,删推特封号已经没用了,神迹这事儿,能知道的人都知道了。
很显然女主做了预知梦。男主是通过什么手段拣选了一个会做预知梦、会在龙卷风来临时离家出走的女孩?他是怎么面对龙卷风的?为什么教堂没有倒塌?
暂且搁置这些疑问,回到约伯记,约伯记的最后,神嘉奖了约伯,因为他并没有因为倒霉而承认自己有罪,虽然他的朋友都在跟他强调因果报应。这也就是在说: 人类的命运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受难并不能证明你怎么样,过的好也不能证明你怎么样,你以为当下一切是你积德或作恶的结果,其实并不是。
有的网友说,可以引申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我补充一句: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需要在有一口气的时候,拥有一种不放弃的韧性。虽然我们不能决定命运,但是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细读约伯记的时候,发现约伯确实是这样做的。
仔细看完后发现其实是把原来耶稣的故事搬到了现代。
耶稣当年也演过这样的套路。被当成神经病或异教徒,受到当时信奉旧约的“世界”。
2020年,觉醒的元年。
在电影里表现的一切其实都是证明了耶稣在圣经里说过的一些传导在了电影里,只是很隐喻。
大部分人估计会把这部剧看作是超人剧。或者是阴谋论剧。
整个第一季贯穿下来其实最后还是只是为了表现一个问题。
就是救赎和原罪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宗教的文字带给人的是什么?
个人崇拜?信仰丧失?
从失去到拥有在到失去,信仰一次次冲刷着自己,而你最后是否找到了那真正的核心。
还是又沉迷在无限重复的人生故事里来来回回?
面对那些你不敢面对的人生课题。
面对那些让你恐惧的一切。
地球是个游乐场,一切都是为了提醒,学习。
拯救的不是肉体,而是你的灵魂。
弥赛亚是道路,是垫脚石,是信息,是管道。
而迷失的心灵需要救赎和面对自己的内在才能找到通往“上帝”的那扇门。
楚门的世界里,我们是迷途的羔羊,而别人和世界都是你内心的一面镜子。
一面镜子
一面镜子
而已。
而你可以在任何的“当下”从新的选择。面对你的痛苦,直面你内在的空虚。
问自己一句?
我?
到底真正的想要的是什么?
还是?
你根本从来不知道你想要什么,而是一直觉得你想要什么?
却没发现你从未失去任何。
剧透警告
剧透警告
剧透警告
这是导演的一次进步,James McTeigue是本片的导演,这没什么稀奇,同时,他也是是大名鼎鼎的《V for Vendetta》的导演。
当然,一部剧集的好坏无法从导演是谁去判定。
这并不是一部宗教片,虽然套着宗教外壳---弥赛亚,水面行走,感化妓女,感化有耳者。
正如高赞评论所说:《现代弥赛亚》涉及的宗教知识相当庞杂,但却和信仰的关系最少。随着剧情推进,每当弥赛亚展露其神性,紧接着就会给出足够平衡的证据将其拉下神坛,剧集刻意的制造一种“摇摆”,而这种摇摆直指一个目的,也是本剧最核心凝练的概括。
"所有人都有所敬奉,我们唯一选择的是敬奉的对象,有些人臣服于金钱,有些人屈服于权力,才智。这个社会由 充满了贪婪的金钱 和 权力 所驱动。唯一的回击方式是创造有益的疑惑,这会引起质疑的需求,疑惑引起恐惧,这会让我们为了寻求领悟而质疑一切。"
本剧集同时为上面这段话献上其最有趣的自嘲,使其出自《文化恐怖分子》,再先进的思想也难以掩盖的事实是相当多极端左派组织最后发展成了恐怖组织,制造苦难,试图以鲜血吸引其他文化的视线。
人类的“自我”太过根深蒂固,透过“我”这个着了色的望远镜看世界,一切事物于是都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而撬动它的最好方式是“创造有益的疑惑”。
与许多“左派”“右派”剧集不同的是。
《现代弥赛亚》并不说教,剧集更像是在罗列证据,不带情感,不预设立场,观众随着剧情推进,选择相信,或是推翻之前的立场。而其所相信的受到一遍又一遍的拷问。
毕竟单单是证据的“选择性罗列”已经可以构成欺诈。
这应该足够算作导演的一次进步,在十余年前的v字仇杀队里,“人们不应该害怕他们的政府。” v在尽情掀动一场黑群(black bloc)运动,当够了群氓的牧者之后,将新世界的钥匙——起爆器 交于新人类手中,是复仇还是抱着一颗哀矜的心,执行杀戮时,是“公正的报复”,还是为生命作辩护。新世界的样貌应该交由新人类去创造。
“一个畸形的社会创造的怪物成为牧者”——煽动。这也是《v》显得“格局偏小”的原因。
于是在十余年后:
“创造有益的疑惑”
疑惑引起恐惧,
恐惧带来怀疑。
怀疑不会带来更多东西。
怀疑不会带来理解。
人们无法理解。
直到人们开始接受。
接受不同的声音。
这一集引出了第二条主线,是牧师一家,以及美国本土。
在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小镇,生活死气沉沉,牧师收到了银行的最后通牒,无论是他经营的迪里教堂还是他个人都濒临破产,妻子和女儿骨子里都不信教,连每天宣道的牧师都想烧毁教堂,这条线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地方。
序曲是一只死鸟,我不确定是不是象征着遭受种族歧视的知更鸟,但我暂且就这么认为。因为这一集后面的剧情。
第一集把难民带到以色列边境的剧情,在第二集迅速事态上升。
中情局的Boss与阿维拉姆的老大通电话,以色列方面不得不被动的配合调查。用老大话说:照章办事,阿维你不懂。为什么?这背后是以色列与西方秘密约定,以色列是美国及其盟友在中东的军事重心。
摩萨德总部在特拉维夫,女主要过去"协助"调查。
透过 CNN 女主播,我们知道以色列边境驻扎的难民正在挨饿,欧洲和美国的大使馆外面已经有人在聚集表示支持难民。这时候来了一队送水和食物的组织,车上喷涂的LOGO是 ISRAEL FLYING AID,一个真实的以色列人道主义志愿者组织,简称IFA,这个组织成立于2005年,向以色列对立方面的难民提供援助,包括伊拉克、巴基斯坦、苏丹、印度尼西亚等。
还是挺感动的,国际人道组织的存在。当志愿者发物资的时候,以色列便衣警察们开始搜查难民,并寻找第一集最后“越狱”的男主麦西哈。
麦西哈竟然去了圣殿山。高能预警。
金顶清真寺就是男主的目标。
注意远处的巴勒斯坦国旗,此时此刻国际上已经有民间自发的支持巴勒斯坦难民的活动了。
而阿克萨清真寺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心中的痛,犹太复国主义极端分子对它搞破坏(理由是阿克萨清真寺地下埋着犹太教圣迹),还有澳大利亚观光客纵火事件,2000年9月8日以色列前总统沙龙强行参观事件——直接导致了巴以流血冲突“巴勒斯坦人民起义”。
男主在这个地标前宣讲“要和平、不要流血,要团结、不要分裂”“按照神的旨意进行最后的审判”,而此时,枪声响起,发生了大家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流血事件。虽然受害者被“神迹”复活。但是这种“阿克萨清真寺前开枪上伤害小男孩”的行为,彻底挑起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愤怒,发生了这集CNN新闻里报道的 “继2000年之后巴勒斯坦第一场起义”。
中东事务次长这下傻眼了,昨天还在说“应该让政客来处理麦西哈”,现在也明白过了,“这家伙是要挑起战争”。
好一篇巴以血泪史......
而对于麦西哈在圣殿山的这次讲演,巴勒斯坦的宗教领袖有着自己的判断,而长老会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男主其实在第一集就表明了身份,他既不是穆斯林,也不是犹太教徒,更不是基督教徒,他顺应人们的信仰,也颠覆人们的信仰,他呼唤和平,却带来了争乱,此时人类是大海上的小船,“依靠我吧”,他说。
在巴勒斯坦人民起义之后,耶路撒冷东部的阿拉伯人聚居区被断电了。多么批判现实主义,因为以色列阿拉伯人聚居区被封路、断电,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新闻采访可搜到。
看到第六集终于感受到双线剪辑的魅力所在,一点个人的 notes
al-masih - 后现代的神:他降临德州,以一种好莱坞式的方式。元文本层面即美国文化的化身——CG灾难、instagram、枪、road movie. 但同时也是前现代的神:布道方式、语录、神秘性、偶然性、五花八门的解释学、原教旨与世俗的争议。
Jibril - 从名字开始就是平凡,无处可去。他是支线,被反复强调的神的客体;被媒体无视、被同胞抛弃、被关在庇护所外、孤身一人。关于他的段落是重复、昏暗、庸常,是观众想要跳过的那段剧情。所以超越文本,他是现实。
最后并行剪辑的两段“神迹”:al-masih 的水上行走是文本上的奇观,现实维度庸俗的好莱坞日常风景:想要从他那儿得到什么的人,注定什么都得不到;而 Jibril 带领族人穿越边境是真正的神迹,士兵放下枪 - 纯粹的反常识——现实维度的不可能。他是一个现代的神,一张普世的受难面孔,也正因如此从未被注意到。他也是一个连接前现代到后现代的神,人内部的神性 - 充满了(非)潜能。
然而写了这么多,没有足够多的宗教知识来 contextualize, 也可能读得全不对。
这是一部非常大胆的美剧,其实我们在电视剧里能够发现新约时代各个圣经人物的影子,百夫长,彼拉多,彼得等,其实也给我们无论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都有一个思考,当救世主再临的时候,我们准备好认识他了吗?还是说,我们仍然和当年的他们一样,根本认不出来呢?
单看这季应该可以说他就是弥赛亚,一份住院证明、亲哥哥的否认、和华莱士的联系都说明不了什么。圣经中的基督本就是政治家的身份大于神的儿子,他反抗希律王,却被钉上十字架。如果基督再临是在现代的话应该就是剧中这样,受到各种宗教、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人们是会选择相信他是救世主还是一个“高智商精神病人”。看结尾像是会有下一季,只能期待下一季填坑了。
打低分的都是傻逼,这是一部神剧。
女主讨嫌。剧情 banal
【如果你寻找真理你或许可以找到安慰,如果你寻找安慰你永远都不会找到真理】【你相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奥普拉】【the cia就像圣职,它是你需要在生活中奉行的教义,人们的生死取决于我们做的决定和行动,当你处于生死关头,你需要知道谁是你的敌人。真相看起来是灰色的实际并非如此】亨廷顿预测冷战以后世界矛盾会以文化和宗教冲突为主
一般人看不懂,这个当然可以理解。你们看看普通烂剧就可以了,思考不是你们的责任。
365天内看到最好看的剧,以亚伯拉罕教为线串起中东-美国以及现代政治冲突,太他妈妙了。强烈怀疑7.3分是因为中国观众对圣经的不熟悉才打的
男主真的太帅了,中东阿拉贡。妓女-神父(抹大拉-耶稣)桥段是真的经典,百看不厌。
女主角像是Carrie Mathison和Juliana Crain的合体. 无论Payam是否是弥赛亚剧情上都有解释不清的漏洞, 当然我更倾向于不是. 一些细节处理得挺到位, 例如Payam用语言和表情对周围人进行的心理暗示. Jibril的screen time多到让人怀疑也许他才是真的弥赛亚. 题外话: 如果总统真是LDS的话他难道不应该更相信总会会长而不是这个来路不明的“使者”吗?
剧的目的不是告诉你该信什么,而是给出正反两面足够平衡的证据让观众自己选择相信哪一面,这也是最后一集,写在墙上那句点题的话的意义。
米歇尔·莫纳汉和邪教剧杠上了?
彌薩亞 好性感 好想把他撲倒
最后一集,小孩说弥撒亚施展神技救活了男主和另一个人,但是前文有交代了这个小男孩非常爱夸大其词,信与不信都在于你心中
很有意思,很神的一部电视剧,他的精彩程度完全取决于你相信什么和你的信念,就和这个世界上的不少事情一样。
真正触动人心的不是神迹,而是有人真诚地说,我了解你的一切痛苦和不堪,我爱你,每一刻你都有机会重新开始。
Lost in faith.
主线是经典戏剧式的,《天使来到巴比伦》、《四川好人》这类,神降临在不信神的世人间,见众生相。佐料是Netflix用熟的那些——中东风土、恐怖主义、大国间谍、个体伤痕、阶层(民族)差异、现实植入(本片中的飓风和洪水)。确实我们这种现实世界也只配得上伪神。真敢想敢做,不如做降个真神的剧情,哗~~
看得出是网飞年度重头剧,连官方中字都翻译得比其他剧好得多,还特别选在以耶稣生日纪年的公历一月一号播出,整部剧将神话、宗教、社会议题、移民政策、地缘政治等各种元素糅合在一起,从叙利亚到以色列再到德州,主角连番用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和英语谈论玄机,围绕亚伯拉罕一神教的三大分支引发世纪热潮,最后不出所料在所有人将其人格化时,又借由奇迹般的花海复活神格化了,悬念和野心极大,但由于涉及的元素非常多,需要庞大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观影量及时事了解,才能看得懂这剧,其实这剧和信仰的关系最少,讽刺意味更多,剧本雕琢非常精细,世界构架庞大写实,拍得极为精彩
过程中每个人都在审视自己的信仰。
神不在时,人祈求出现,神示现时,人却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