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我回到了卡里家里博士的小屋那个年代?但是不对啊,有很明显的商业DNA线粒体在里面,那个时候就有这套路了么?最后一看花絮,还是现代流水线做业嘛,女主最后沦为了美丽的躯壳?欧唛嘎的,这是西班牙人的死亡逻辑呢,激情与死亡是转瞬切换的事,西班牙的很多弗拉明戈舞台布景喜欢用骷髅骨架啥的点缀,生与逝的撞击,才能衬托生的激情与短暂!所以女主就这么腐烂在土地中了,在足够的荣誉后,成为一具为畸形马戏团的性交易工具!可惜女主还有有意识!那这不就是地狱!欧唛嘎的,刚刚被侏儒亲了,你娘!我说错了,这简直就是短暂光荣之生,和无限地狱之苦的碰撞。我的内心仿佛吞食了无数跟苦瓜,这片子多么的痛苦,足以令视觉系CULT颤抖。瞬间在我古老东方神州之齐国史官遗脉的DNA上留下共振。你们是不是低估了如此强大的黑暗。
题目偷自http://book.douban.com/review/5360802/ 像作者致敬,那篇书评写得很好。
现年50岁的西班牙导演帕布罗•伯格才执导过两部长片,期间还相差了十年光阴。分别是2003年的《幸福的黄色电影》和2012年的《白雪公主斗牛记》(让人倍想吐槽这个翻译)。
虽然时间过去那么久,但导演的观念却始终如一。对于这个认知最直观的展现是在两部电影的结尾。
在《幸福的黄色电影》里,丈夫是个失败的图书推销员,和妻子结婚多年至今无子。一次偶然的机会,为了赚钱,他们参与色情电影的演出和拍摄。未曾想到,颇受好评。除了财源广进之外,还有人打算投资给丈夫拍电影。一方面,丈夫整天热火朝天地研究怎样去拍部像伯格曼致敬的影片;另一方面,妻子却在为能养个孩子而奔走操劳。当妻子发现无法生育是丈夫的单方面原因之后,她决意在拍摄现场不带套的情况下和其他男演员来场真枪实战。最终,妻子如愿以偿的怀孕,而丈夫只能苦涩无奈的在旁边看着。故事里的冲突在于丈夫无法让妻子受孕,但妻子却想要个自己亲生的孩子。当问题越堆越多,一般导演会选择一个突破口让问题正常、合理的解决,使生活回归常态。但伯格没有这样做,他选择的却是一个让人心生别扭的结局。没有使丈夫恢复能力,也没有让他们去领养孩子。解决手段太惨烈,让人猝不及防。
同样,在新作《白雪公主斗牛记》中,展示完常规的白雪公主式情节之后,剧情开始往导演的私人趣味方向发展。“白雪公主”吃下毒苹果后变成植物人。没有王子可以唤醒她,只是这样一直沉睡。更惨的是,唯利是图的商人将她变成演出道具,以“唤醒白雪公主”为噱头,每人吻一次一毛钱。“白雪公主”就这么躺在冰凉的棺材里任人亲吻。导演不但没有选择让“白雪公主”直接壮烈、有尊严的死去,更没有让公主和她心怡的王子像童话故事里一样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反讽的是,这里的“王子”还是个七个小矮人中的一员)。
两部电影都没有大团圆式结局,事实上更显悲伤。导演彻头彻底地打了童话生活的耳光。所谓“人生伤心失望是常态,得偿所愿是变态”,这句话太适合用来解读导演的心态了。
Carmen初战胜利,心里充满着父亲可以为自己骄傲的喜悦的那个时刻,是那么美。在赛场上被众人追捧的白雪公主斗牛士,我原以为她即使吃了继母的毒苹果,也一定会像童话里写的那样,会被王子吻醒。可Carmen却像自己的父亲一样,死后尸体也不得安宁。Carmen的父亲Antonio,曾经风光无限的斗牛英雄,死后尸体像道具一样被摆放在沙发上,被各色人物摆弄合影,最终轮到Carmen合影的时候,曾经高大伟岸的斗牛士被摆弄的像一坨物品。Carmen,同样不得善终,死后尸体被安放在装置了道具的棺材里,付一毛钱就可以吻一下。排队等候的男女老少,肮脏的,卑鄙的,道貌岸然的,把舌头伸进白雪公主的嘴里。
人性本恶,看见强者会嫉恨,看见倒霉蛋则会鼓掌叫好。所以说英雄就应该利利索索地死在战场上,而不是半死不活仰人鼻息被弄死在楼梯拐角,或者被陌生人递来的毒苹果干掉。一直想为人类说点儿好话的我,突然就绝望了。
师傅,去西天取回了真经,真的就能救众生?
西班牙电影节·白雪公主斗牛记(2012)无缝嫁接格林经典童话和西班牙斗牛。整部电影可以看作是前半部麦当娜MV与后半部《伤心小号曲》的二合一。
一部电影只能用黑白来表现缤纷、喧闹与热烈,该肿么办?选择显而易见,提纯语言,缩写故事。效果出人意料,观众看到的是一部音节铿锵、故事凝炼的诗剧。影像风格很MTV化,亦无限接近Madonna1994年的冠军单曲——在西班牙南方小镇隆达拍摄的MV——《Take a bow》(链接2)。两段弗拉明戈确定了电影音乐的基调,节奏、短板、吉他拔弦,大量运用蒙太奇,图腾表现,符号表达,伊比利亚式的烈焰红唇和黑炭眼眸,合成一部配乐黑白摄影集。音乐像一大股汩汩流淌的蜜糖,粘合了我们对西班牙所有的图像记忆,并裹胁着这一切冲进影片沙漏的漏斗口,坠入它黑如墨斗的cult结局。
西班牙恐怕是我所知道的这个世界上除了南美之外又一个盛产马戏团的地区了,本片终结伤心小丑的故事再次上演(链接3)。魔幻现实分子渗透了这个被过度消费的童话并成为支撑它的骨架。女主角卡门在人生的冰点遁入马戏团,马戏团的乖张怪戾纾解了她与现实世界中各种怪异和错位的对立,谐谑是人们对抗冰冷世界所能摆出的最后一个姿势了。所谓哥特,与更黑暗的人心和更锋利现实相比,已经算是一条柔软的披纱了。
也许,电影真正的童话一刻在于——当卡门以白雪公主的身份站上斗牛场时,全场掌声雷动,她仿佛看见了全世界,而他,那个救了卡门的侏儒,眼睛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她。
链接2-Madonna/Take a bow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0OTg2MTc2.html链接3-伤心小号曲Trailer
http://movie.douban.com/trailer/103000/#content
2012年产的黑白默片……难为我居然坚持看下来了。
作为一部仿默片,这部片子整体味道还是对的。然后结尾实在是太黑暗阴郁了,大加分
原來在前作《幸福的黃色電影》已見端倪。
一看牛逼的不行,想法就特棒,各种致敬和炫技。学电影的可以看看里面的技法究竟属于哪个时代哪些门派
《艺术家》之后又一部默片,跳着西班牙斗牛舞的格林童话。
像【艺术家】【禁忌】那些采用复古形式的默片一样,如果考据癖硬是要纠结在技术和手法上有没有彻底的默片化,那你肯定要失望。但它打动我的是视觉奇观的制造,无论是从文本、技术(剪辑、摄影之类的)和表演上,导演总有一种方法能抓住人观众的目光,片中的大量蒙太奇的运用让人印象深刻。★★★★
默片一点都不闷嘛。故事一般,讲得不错。结尾真是。。。
4星委屈所以为了表扬现在还坚持如此拍片方式导演们。PS白雪公主帅的让人欲望丛生啊~~~
要当“配乐摄影集”来看硬是相当来塞的,黑白画面各种漂亮。在“仿古早味”这条路上奔得比《艺术家》还追根溯源,也就导致故事上必须也要简单复古。最后居然加了暗黑结局也算好胆色。然童年和成年戏分的比例略失调,苹果之前的铺垫不足,总是觉得架子虽然拿足了,但眼神里缺了点神马......
4.5视听奇宴,复古默片,斗牛民俗,西班牙风情,快速剪辑的蒙太奇,奇幻外衣,板鸭国的美女们眼睛太漂亮,后母长得像rebecca hall,结局成暗黑童话,奇迹未出现,矮人王子吻出了一颗泪珠,白雪公主的昏迷变成了游乐场的恋尸癖的消费【默片单纯的表演更易带走观众情绪,和父亲见面的场景看得我泪流满面
故事的最後,事情控制不住。那個男人拿出手絹的時候忍不住笑了。
小矮人的逆袭?
Beautifully shot, though the whole movie is kind of cliche, there is an original twist at the end.
西班牙电影异色
很久没有看完一部电影啦。。。
法国人拍默片拍了部浪漫爱情片,西班牙人就发扬了他们的奇情。尽管改编自白雪公主,但结尾的黑暗足以让人忘记这是一部童话故事。
“艺术家”,故事和形式都很清新,新时代新的反潮流。
和《艺术家》感觉差不多,有佳句,并且还不少,但整体并未形成佳章。 很巧妙的将各种童话故事糅合成一出西班牙特殊文化符号以及西班牙人特有情怀的电影,也算令人看得心旷神怡。
相比其他仿古默片,西班牙的吊诡风味独树一帜,借经典外衣,讲述一个奇幻而悲哀的故事;女主的眼睛美极,尤其是结尾沁出的一颗泪珠;矮人王子心碎的深情;快速剪辑的蒙太奇运用得好。
戈雅奖给了一部黑白默片18个提名,娜奥米沃茨和麦克格雷格声嘶力竭的《惊天巨啸》也没能超越它,好莱坞血统的白雪公主在统被踩在脚下。西班牙斗牛和踢踏舞的节奏有天作之合,斗牛场中的勾心斗角道德沦丧,贵族家庭的土崩瓦解集体幻灭,童话的内核终究还是现实的悲剧,白雪公主终于无法醒来也无法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