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可以永远住着一个人偶,也真诚的爱着它,那是自己心中的信念。心中也渴望与现实美好遇见,因为现实中的美好,才是真实的美好。
关于亲密关系的部分
这是一部女性导演的男性主视角作品,故事本身平淡,导演着力于通过电影情绪来展现夫妻或男女之间的关系状态,从而引发人们对婚姻关系、对真爱的思考。
对于女主,只是感受到了男主品性里的善良,对于男主,只是一次真实的触觉带给他的真实体验,于是两个人过家家般走到一起,只能当作作者想表达两个人都渴望着建立亲密关系。不过,相比男性,女性的感情更真实,更容易投入真实的感情去爱一个真实的男人。所以温柔只是他真实的一面,园子也接纳阿哲这种性格有时呈现出的木讷。相反,在男主眼里,与园子真实的接触,只是正好代替了他心目中对关系的幻想,真实关系实践中因为自己的紧张、焦虑、害怕,反而让他从来不敢真正走近自己的妻子,也就更谈不上了解她的其他面。
然而,面对每天与他生活在一起的真实的人,她真的随时可能离开,可能因为一场疾病,可能因为一场意外,也可能没有说得清的原因,他就是有比留在你身边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实施。对于不想被分开的人,对方的任何理由都是可以不成立的。而提出分开的一方,在找出那么多理由前,内心的方向往哪去,早已经做好了决定。
也是各种机缘具足而成,因为绝症,反而留住了园子生命最后的几天在自己身边,也在两人关系最困难的时候,让他们抓紧最后的时间展露自己的真实。这是戏剧的需要,让冲突最大化,不到最困难的时刻,体现不出这种情感的波动。
然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影片不真实的一面却是片中底层小人物如何为了生存而苟活的部分基本都只用聊天和回忆的方式交待,所以并不能让普通观众产生感情共鸣。如男主这样,有工作有对象,好好过日子呗,干嘛刻意捏造空虚寂寞,反而有点无病呻吟,最终克死了自己的爱人。
我也讨厌日韩纯爱电影老是让男女主角各种死,死了留在观众印象里的就是他们最后最美好的时刻。不过,我喜欢电影最后一段台词,“我们像过家家一样结了婚,但我们还是在不断探索最好的夫妻关系,只有我才知道她的另一幅面孔。”
关系里是两个个人,没有永恒,只有平衡,直到疾病袭来,男主阿哲才体会到真实的重要性(他真实的会失去真实的园子)。愤怒、悲伤、恐惧,也是人生中必经的情绪,在婚姻中,他试图努力回避这些负面的情绪,但哪怕是死亡,夫妻中终有一个人会先离开,电影为了让我们更好体验这种分离,只好委屈女主先去领盒饭,于是留下想要拼命留住真实感的男主。
不管是条小狗还是人偶,叫园子也罢、优子也行,还是就叫泰迪也好,它终究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带来的真实情感体验。想要体验真实,必定自己先察觉真实的自己,才有勇气和能力去靠近真实对方。真实的自己,一定不是完美的,如果害怕不完美的那不部分,你永远不敢点亮生命的灯火,去直面美好所对立的丑陋。
当自己在花大量精力回避真实的丑陋时,也就失去了大量时间与真实的自己,与真实的爱人真实相处的时间,这也是阿哲最最遗憾的。而当他真实投入情感与园子沟通,不带任何自卑与批判的制作模型时,他也把来不及给园子的爱给了另一个园子,让园子注入了不一样的灵魂。
影片能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趁着在一起的时光好好珍惜真实的关系,因为现实中太多人在表面美好的虚假关系中慢慢消耗着真实的爱,若不像电影里这般有重大疾病提醒着彼此,很多时候还会像阿哲那样视而不见,或根本意识不到真实的关系在慢慢淡化。
关于孩子和个人成长的部分
这个玩具叫做娃娃,娃娃只有听从成人的摆布才能不夭折。不过在娃娃长大成熟的过程中,他需要开始发展自己的身体机能、智力意识,而发展自己,必定要脱离照顾他的家庭或其他固定关系圈。
日本的老龄化问题和经济结构,其实已经在警示着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一味追求高收入高物质品质的生活,注定会损害整个社会根基。比如在电影里,合伙人捐款跑路,助手盗取资料变卖套现···人们只是为了抢夺资源就可以完全抛弃人性里的善与美。
在很多人潜意识里,能成为顶尖人物就拥有更多资源。我也认为每个领域的顶尖人物自然应该受人尊重,但不应该被社会追捧。反过来,真正的顶尖人物,他们自己其实也很清楚,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努力,才成就了自己,所以他们心智也是成熟的。越是心智成熟,他们越懂得感恩和回馈社会,这种回馈并不是像养长工一样让大众群体继续为资本输出心血,从而控制这些“下人”,而是把每一个生命看作单独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个体。他们体验过艰辛,更能看见生命的不易。
正好的是,未来一代的娃娃们,早已不愁吃穿住行的物质基础,所以再用收入高低去评判他们未来的人生价值并不符合时代对他们的需要。我们应该努力打造的社会环境,是让他们不再相信没钱就不快乐的环境。
未来的人生价值,应该在于创造或精造,想要造出美好未来,靠得是生长的动力,是劳动创造未来的富农意识,而不是囤积财富的小农思想。影片里人们对老大叔金金的尊重,在于他对职业的投入,而害怕被瞧不起的,是拥有大学美术专业身份的阿哲,是他自己的自卑。日本文化里的匠人精神,在中华民族中并不缺少,吃苦耐劳是我们民族血液里留下的成长因子,这个品质一直引领着我们不断发展。作为父母,最不该的就是控制孩子们朝着你所圈定的社会阶层去爬,孩子们对自我的探索和成长会带领他成为他最想成为的样子。你所积累的财富经验,应该用在跟孩子一起发展的道路上,找到他自己所坚定选择的那个位置,那个位置的好坏,也不该由孩子本人以外的其他人评判。
生而为人的价值,还能从哪些方面体现和展示?人,本身就是灵性的存在,让我们对自己的美与丑更加了解,也是心理工作者们想要带领大家慢慢去看见,去接纳,去发展的。这样,大家才会有更多结婚和生育小孩欲望。否则,养育我们自己的意义在哪里都是模糊的,人们都怀抱着心中的泰迪和床上的娃娃存在于孤独中,又怎能有动力为了下一代?
关于成熟
成年人,不管是经营亲密关系的意义,还是照顾孩子的意义,其实也是自我继续发展的意义。并且成年人在这些关系中,也是第一次去经历和发展,哪怕二婚或者二胎,迎接的也都是一个全新的人,那么你能掌握到的,只能是自己的发展,然后用心与对方靠近。每一个人、每一个关系都是独一无二的,这里也没有通用的方法指导每一对关系,但是你愿意去尝试,不就是在体验生命中的新的可能吗?
拥抱真实中存在的痛苦悲伤,也就可以有机会拥抱真实的快乐幸福,你可以选择体验真实的生命,它会有无限可能;拥抱自己的幻想,可以得到自己希望的安宁,代价是放弃真实的关系,你也可以怀抱幻想中的泰迪,它也能用虚假的生命给你真实的安全感。
倘若想要经营好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你只有放下泰迪,放弃躲在自己的堡垒里,去迎接真实里的一切悲欢离合。倘若选择了孤独,也接纳假象泰迪对你的重要性,去创造出艺术的生命力,对于每一个匠人,都需要一个支撑他的信念。
所谓泰迪幻想,顾名思义,就是控制者把被控制者(伴侣、孩子、下属)想象成一只泰迪熊玩偶,它没有任何反抗的意愿,完全无条件了解自己,服从自己,陪伴自己,是自己最亲密的伴侣和朋友。该名词出自埃文斯的著作《不要用爱控制我》。
看过不少日本的纯爱片,感觉可能自己对这些真的不感冒。2000年后的作品,至今没有什么让我觉得眼前一亮的作品。至今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可能还是上个世纪的电影情书,同名的美好羁绊,相同长相的替身移情梗,世纪末最后一个美少年柏原崇……但是本片给我的感觉过分的平庸,有着高桥一生和苍井优的加成,却依旧逃不掉本身的不足。个人其实对高桥一生和苍井优的路人好感很足。一个是满脸褶子,大器晚成的中年男演员。一个是精灵般的青年影后,苍井优身上我看到一些和周迅类似的光芒。宛若精灵,充满灵气的演技。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除了上述两位,还有本片预告中,充满戏剧冲突的剧情。但是到了实际电影的时候,我发现,预告剪辑的真心不错,剧情就是典型狗血的癌症梗。穿插男主最后制造日本第一的情趣娃娃时,那种很像日本职业剧中,拥有的热血的桥段,似乎有意在突出日本人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期待做到极致的匠人精神。女主得病,和男主摊牌。男主一遍照顾生病的妻子,一遍制造新的情趣人偶,应该是全篇的高潮,男主的事业线和爱情线都到了一个极度高光的时刻。但是奈何两边搞的感觉都一般,让我既没有为男女主的爱情觉得感动,也没有受到男主一心一意冲事业的精神的鼓舞。电影中有一些情节,可能也让我感到了文化的差异性。在男主以女主为原型制造的爱情人偶问世之后,形象基本上和女主一致,连名字都沿用女主的名字。我可以理解为式男主将女主的灵魂注入到人偶之中,才获得了最后的成功,但是几百台类似的人偶出售,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是,你自己亲手将自己妻子的化身,拱手让给了他人……基于上述我的一些观影体验,给出了评分,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可能别人更懂这个故事的……
没有完美的婚姻,没有完美的爱人。都会在某个时间点上,分心走神。错了就认,然后改正。不想忍耐就拜拜,下一个更乖。尽量不要去伤害别人。但是也不能总委屈自己。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只有永远得不到的东西。
看完电影就很想对一个人好,同时做好双方都会厌恶会出轨的思想准备。人嘛,总是做不到永恒。
“痛苦”就是整个心在疼,就是一个人到死都不能告诉任何人的秘密。
不管多久,人总会开启新的生活
可是画面总会奇妙的带你回到过去
思念的力量是伟大的,终于极致到可以真切的把你用力抱紧,握住不放。
我知道你不会回头了,也会爱上你觉得值得的爱人,我.
恐怕就变成你的幸运草
四季更迭
死去又重生
年年岁岁
念念
日本不愧是世界级的时尚创意产业策源大国,love doll产业30年繁荣到了十年内有两位重量级作者导演为其创作的地步。 《空气人偶》在是枝裕和十余部长片序列里明显脱离代表性风格,说到底是影人对人性的关注没有边界和死角,原创性和忘我的态度是我们所不及。比如贾科长绝不会去拍摄一本漫画,因为他怕坏了名声。 《爱情人偶》象BBC纪录片一样详解了love doll的研发制造流程,倒显得象开山作品,所以说她似《空气人偶》的前传。而本片现实主义风格更接近是枝裕和作品。空气人偶裴斗娜眼里的世界虽流露manga原作夸张,但满溢女性视角的美丽,女性导演痕迹鲜活。本片编导棚田由纪不是曾编剧缤纷斑斓的《花魁》吗? 是枝裕和能由心而造女性感悟的温柔美丽,棚田由纪的镜头也能直面日本社会现实。 从廉价pvc到硅胶,两部影片主旨有变化吗?papa和死亡都让位给爱。 裴斗娜最后的呼吸伴随蒲公英唤醒了孤独的饮食男女们,是日本残酷方式演绎的经典爱情童话。而苍井优老师在片尾不忘晓之世界以夫妻之理,更以好色女之名化作人偶抚慰人心。半个多世纪以前沟口健二的代表作《西鹤一代女》也是好色一代女,日本人把papa产业做到流行世界登大雅之堂就靠这份忘我精神,折射的是人性本质和多样性,也即人性的美。 空气人偶里冰冷的pvc化作人,本片中心爱的女人变成偶。再过10-20年吧,一定会迎来定制化的AI电影,到时会有怀旧潮怀念真人出演的电影。好莱坞科幻世界经常展示这一末日主旨。 ps,相对苍井优的含蓄,裴斗娜数度倾情出演为《空气人偶》获得比本片更高评价贡献良多,也助她迅速蹿红全球。久保田社长让北野武老师客串会更传神吧==lll。
一朝一夕爱情之道——《爱情人偶》
今天聊聊电影《爱情人偶》。
片名ロマンスドール / Romance Doll (2020),别名爱情人形(台) / 浪漫人偶。
这是一部日本爱情电影,改编自导演棚田由纪的同名小说。
尽管影片打着性爱娃娃的噱头,实际上性爱娃娃仅仅是整个故事的印子,穿针引线般的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穿了起来。
男主角北村哲雄从美院雕塑专业毕业后,经学长介绍找到一份和自己的美术专长有点儿联系的工作——制作性爱娃娃。搞清楚工厂生产商品后,北村哲雄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热爱性爱娃娃,也不是他有多么变态,纯粹是为了打工挣钱。
就这样,北村哲雄留在了工厂,成了一名性爱娃娃制造师。
借着北村哲雄的工作过程,观众们也得以了解性爱娃娃的发展过程。
原本充气的塑料壳逐渐发展到乳胶材料,不过乳胶容易脏也难保养,很快被PVC材质取代。PVC全面优于乳胶材质,但是和真人皮肤比起来还是有所不同。
于是人们又发展出硅胶材质,不论触感还是外形,都和心中的完美人偶已经十分接近了。
虽然这些看起来很有趣,但依旧是增加了一点奇怪的知识。
为了制造完美人偶,北村哲雄和师傅相川金次想到邀请真人模特的点子。于是北村哲雄和前来应聘的人体模特小泽园子相遇了。
尽管北村哲雄一开始的目的并不纯粹,但抵不住心中浓浓爱意。北村哲雄大胆地向小泽圆子表白了,并且最终抱得美人归。
在性爱娃娃的牵引下,《爱情人偶》变成了一部纯爱片。
谁能想到开片就是满屏幕人体画面的岛国电影,居然是一部正经地不能再正经的纯爱电影。
影片在色情和艺术之间拿捏地十分准确,性爱娃娃看似色情,在导演巧妙的安排下,反而成了一件艺术品,而创作它们的自然也是一群艺术家。
在《爱情人偶》里的娃娃们,被北村哲雄注入了灵魂。当观众们看到工匠精神精雕细琢制造出的娃娃后,第一感觉肯定是栩栩如生,眼前就是小泽圆子再世。
影片前面一直强调的完美人偶,仿佛在注入人们的感情后,活了过来。观众们眼前的不仅是商品,更是艺术品。有情有爱有寄托,纯爱电影就这样成了。
一见钟情到随后的蜜月期,再到聚少离多的婚后生活,再到不可避免的七年之痒,北村哲雄和小泽圆子完整演绎了爱情常规的模样。
或许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会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爱情有苦有甜,关键看怎么维系。有时候一点疏忽就会给感情带来创伤。
北村哲雄和小泽圆子都保留过属于自己的秘密,生怕告诉对方秘密会伤害彼此。其实这正是对感情的不坚定造成的,如果能够坚定的相信对方相信自己,他们心中的秘密应该不会成为秘密。
人都是这样,失去才知道珍惜,而在明确知道会失去的时候,人就会愈发珍惜,仿佛从来不曾拥有过一样。
虽然不像韩剧那样搬出车祸癌症治不好的套路,《爱情人偶》也将离别当做一次大难放在主人公生活中。
死亡是每个生命不可避免的终点,将死之人和活着的人如何面对是影片着重探讨的内容。北村哲雄和小泽圆子的处理方式算不得满分,但也是一种较为稳妥的处理方法。
一朝一夕爱情之道,
一生一世人偶之魂。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妙看影视
优在最后一幕里,演绎弥留之际的眼神和姿态都太好了,她在采访里说过想要展现那种自然不留痕迹的演技,她做到了。我只能说,这部的编剧配不上她的演技,如果没猜错,导演(同是编剧)应该没有结婚,她不太懂摧毁和拯救婚姻的是什么。在这电影里看不到真实的婚姻生活细节,也自然不会产生共情。
第一,为什么丈夫之前明明有些厌倦妻子的存在,下班不想回家,甚至有出轨的迹象,后来却又那么爱了,对绝症妻子不离不弃,尤其是妻子死去以后,对思念的表现那么强烈,可是前面没觉得有爱到这个程度。第二,女主死掉的那个瞬间,,只有我自己觉得有点好笑么。。这个死法,,左右的日本妹子哭的不成样子,,我自己坐在中间无感。。第三,如果女主想让男主把自己做成人偶,是为了让男主记住自己,还有点能理解,可是男主把心爱的女人做成充气娃娃,放到市场上让别人一起享用,不能理解。。因为看的是日语版的,可能有些没听懂,或者怎么样,总之难以共情。。可惜。。
硬拗故事,也就只能这样了。从一生君是个情趣娃娃造型师这一设定起,你就知道剧本只能通过把优酱写死来营造冲突,构成戏剧性和悲剧性,这是我最不愿意看的那种“爱情片”,爱情都靠编。
感觉是,高桥一生听说有苍井优,苍井优听说有高桥一生,所以两个人都接了这个戏。
“都是笨蛋。”有点奇情的“纯爱”故事。触动我的反而是相川和他女儿。个人觉得优酱倒也不必一直接大尺度的戏来证明/挑战自己。
1:100,限量版。
苍井优的胸何德何能,能当上人偶模特。
借由充气人偶这个职业探讨了夫妻的内核,出发点很新奇,也足以窥见日本的工匠精神,更可怕的是还能给一个情趣娃娃赋予灵魂。苍井优的演技愈加成熟,不着痕迹但力道十足。最后那个sonoko作品太逼真了!中国要是有这样的人偶,宅男的福利啊。
一句话概括:我爱我老婆所以按照她的样子做了个※※※※
床戏好多……座位左右两旁的妹子看到后面都在哭、不哭的我显得好尴尬、于是趁机点了两滴眼药水~
男主虽然脸上皱纹挺多 但不知为什么总感觉他少年感满满。另外 也不是说不喜欢苍井优 她身材不算前凸后翘我也不介意 但她一直都是给人的清纯元气满满的感觉啊 把她做成充气娃娃有点说不出来的违和感。看到最后男主把她做出来那个公仔 除了感觉侧脸好像苍井优之外 实在是不想他卖。怎样都好 我理解不了自己的女人不在了就把她做成充气娃娃还拿去卖的日本人思想 可能是爱得没有男主深吧
爱情、夫妻、婚姻在这个剧本里都显得非常愚蠢和俗气,最后甚至有点病态和恶趣味。
给优酱和一生的船戏加分√跟苦虫女一样又是时间跨度大的故事,也是没有时间经过的实感,于我而言也没有感情建立。很小清新的讲了一个把亡妻变成性爱人偶的故事emm男神真的在变老啊…
苍井优是职业生涯到后期了吗?动不动就全裸床戏。
其實有點失望,分數主要給蒼井優啦,太美
看着我喜欢的CP各种床戏各种特写简直不要太兴奋,哈哈哈。有一说一,完全是为了我优去看的,看评分以为会跟糟糕,结果出奇地吸引着人能安静往下看。特别是我优和高桥都特别多脸部特写,从眼神到肢体语言我优也算把一个癌症将死的妻子演活了,特别是病房那场戏,由悲到喜的转变,还有高桥片尾抱着妻子人偶亲吻抚摸自己的镜头,那个不舍和不得不道别的眼神演绎得太到位了,四星基本是给高桥和我优的,剧本的故事性过于单薄,毕竟这是探讨两性婚姻之间的问题,导演这方面的把控力太弱了,以至于不是粉丝的话,会容易失去耐心观看下去,最后整个片子自然就成了日式纯爱的那种说教片了。
谁告诉我优桑全裸了的?该死的营销号...纯爱故事,love doll职人之恋,题材其实并不新鲜,是枝裕和早就拍过尺度更大的《空气人形》了,在恋爱关系的探讨上也更进一步。
高桥一生饰演的充气娃娃职人摸到苍井优的胸后说“天国竟然在这里啊,大概就像看到克拉拉站起来时的感动一样,不用我说明相信你也懂”,一时不知该羡慕哪个。题材本来新鲜,可有多种探讨的点,但拍了与园子的戏剧性钟情后,却始终在远离重心,疏离与患难,性与爱与职业的衡重,都太过表面,最终还是沦为“纯爱”日式说教。
说到底还是一个爱情故事而已,无非在表面套了层性爱娃娃的外衣
高桥和苍井牺牲太大了......好久没看到这么烂的片了有点激动,说剧本吧几乎每个细节都能拎出来当写作反面教材,比如人说出了生活中绝对不会说出的话、机械降神、解说却不展示、动机诡异、明显的逻辑漏洞什么的,但最大的问题还是类型混杂,喜剧、家庭伦理、浪漫故事、色情片等元素其实适合单拎出来,糅合处理不好容易变成四不像。说别的呢就是可以直接拿去做性别问题和恋物癖的批判文本,也不是没有触动的地方,一个是老人描述自己的女儿那一段,还有一个是夫妻对坐谈话那一段,然而无论怎么煽情掩饰,其精神内核还是女人必须得快乐地主动献身当女菩萨,成就男人的完美作品(剧中的人偶),成为作品(电影)中的一个幽灵。当然还有家庭本位夫妻关系生娃什么的,这些都是很陈旧的批评了但居然今年还能出现这么精准的诠释文本,实在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