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看完《花束般的恋爱》,我的心被坂元裕二拿小针儿扎穿了。
顾城有首著名的诗说,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花束适合用来比喻一切灿烂而短暂的东西,坂元裕二也是这么做的。
编剧坂元裕二23岁就写出了《东京爱情故事》,后来的作品《四重奏》在国内也颇有知名度。从父母辈开始,他一直以情感话题赚取我们的眼泪。
用耳机听音乐时,音轨设计分左右声道,所以耳机才分左右。
爱情片里那种一人一只耳机听歌的行为,其实非常损害音乐人的原意。
男主角菅田将晖和女主角有村架纯都是这么想的,这也是他们认识的场景。
恋爱后,女主角送男的一副降噪耳机;在感情冷淡时,男主角拿那副降噪耳机压住了对方的说话的声音。这里太巧妙了:我用你送我的礼物隔开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影片末尾两人在餐厅分手时,看到一对高中生,也在用耳机分享音乐,开心得像俩傻子。
一个人拿两只耳机听歌是最爽的,如果分一只耳机给别人,自己对声音设计的体会就要减少一半。
傻子才这么做,所以傻子更容易感觉到爱。盲目是我们能够继续爱的前提。太聪明、太自恋的人都没有能力享受爱情。
今天是2022年2月22日,《花束般的恋爱》在中国大陆上映了。
这是最普通平常的爱情故事:两个原本很合适,能在一切说一切话,一切看电影看小说,一切分享网抑云歌单的人,在工作和同居后被琐碎的日常消磨,逐渐远行,最后留着眼泪分别的故事。
现在,你面前有个很喜欢的人,假如你明知道五年后会分开,也还要开始现在的感情吗?
五天、五个月、五年、五十年,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能目击的最远的尽头就是死亡。会不会有人说,爱情会消亡,结束会痛苦,我们会死,别开始了吧。
《花束般的恋爱》没有什么主情节,男女主角甚至没怎么吵过架。正因为这部电影用琐碎的情节对应了我们人生的琐碎,那种感情里逐渐暗淡下去的光才让人如此感同身受。大家都没做错什么,但就是行不通了。况且也不会真的有人指望一场爱情能解决整个资本主义的结构性问题吧?
25岁之前的我觉得谈恋爱最好的样子就是那样,而被琐碎、时间、成长淹没是无法避免的,中间有灿烂过就好。
但是其实《婚姻故事》那种也挺好的,《消失的爱人》那种疯狂绑定相爱相杀也挺好的,《爱乐之城》那种为了追求各自理想而掰的也挺好的,我们不应该被什么恋爱的理想型绑架。
大学的时候我在德国留学,坐飞机去巴黎玩,有个朋友说要来接我。
柏林有两个机场,我兴冲冲地走错了机场,起飞时间还剩一小时,更晚的航班也没有了。我急速飞奔了一路,过安检的时候还因为鞋子上有金属扣被脱鞋检查,心里焦躁得很。
终于到了登机口,发现人们还在排队,飞机晚点了。欧洲廉航总是会晚点的。
我快乐地降落在巴黎,又在圆形的机场绕了很多圈才见到这个朋友。
他说,做我女朋友吧。
我想,假如我错过了这班飞机,我们就没法见面了,我们现在也不会在塞纳河边走路,这可真是命运的安排啊。于是我答应了,尽管我们此前不太熟。
结尾当然是分开了。但是我对于“命运”安排的上瘾可见一斑。
“我们的相遇和相恋一定是特别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总是意味着点什么的吧?有多少恋爱中的人这么想过。
自顾自地给被命名为爱的情感赋予这么多意义,于是短暂的偶然性在整个人生的时间线上被完全击穿。
对于能感受到非线性时间的人来说,一次离别并不算什么。
电影《降临》并不算一个爱情故事,但是它用庞大的科幻概念和特效陈述了一个关于“爱”(不止于男女之爱)的勇气的故事。
故事的结尾,这个明知婚姻会破碎,女儿会死去的女主角,还是选择了先与眼前人开始一段感情。
人们如此看重时间的长短先后,是对因果律的追求在作祟。也正因如此,我们喜欢看故事,因为故事的逻辑是因果的;我们如此相信因果报应,似乎结果才让过程有意义。
时间是线性的、因果也是线性的,这种关系容易让人类比自己的记忆和经历,并放置在自己人生的历时性框架中。
于是乖乖女看完一个荡妇的故事也都会觉得,啊,有一部分的我其实也是这样啊;海王看到一段忠贞的爱情故事后也会觉得,啊,其实有一个纯情的我也想要这样的感情啊!
如果人走出了线性叙事的限制,要么会变成超然世外的天才,要么就是近似阿茨海默的症状——记不清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了,记忆变成了一捧沙子,一个漏斗。
作为一个民科爱好者,自从了解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之后,我觉得它可以代入任何我们对时间的感受。
它的解释是:对于时间的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对于时间的瞬间值,光表现为粒子性。
爱情也是这样,它可以是不间断的柔软绵长,也可以是人们不断相爱的瞬间的总和。它可能在突然消失,又会再某个时刻奇迹般地回来。是不断相爱的片刻组成了这个永恒的爱。
所以假如我遇到喜欢的人,我大概会这样跟他表白:我不会说永远爱你,但我相信我会重新爱上你无数次。
提前剧透一下,电影故事是BE结局。和恋人去看也好,一个人去看也好,我觉得爱的开始就是走出固有自我、纵身一跃的那种勇气,它让人永葆年少天真。
爱情在世上不断重复,但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同,故事才有了变奏;在爱情的内部,每一次重新爱上,也都是一次精美的变奏。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圈圈和其他人
我遇到了一个想法和我完全契合的人
他和我一样喜欢穿匡威的开口笑。
他的耳机也总是打结。
他和我一样喜欢收藏电影票根,夹在书里当书签。
我们喜欢的作家也一样,他家的书柜简直是我的翻版。
一起去看木乃伊展览的时候我们不约而同的穿了牛仔外套加连帽卫衣,连帆布包都一样,鞋子还一样都是那双开口笑。
回家后我不想任何人打扰这个氛围,躺在床上想着要是有一首适合现在听的歌就好了,关于我们俩的歌。
我帮她吹头发
她对我说
她喜欢我的画
她喜欢我的画
她喜欢我的画
她喜欢我的画
我们一聊天就停不下来,穿上外套准备要离开餐厅的时候提到感兴趣的话题又脱下外套坐下继续聊天。
我问她你愿意做我女朋友吗,她笑的很甜说非常愿意。
她告诉我她不喜欢男朋友穿白色牛仔裤,所以以后我不会穿。
趁着等红灯的时候我第一次牵了她的手,第一次亲了她。
我奇怪怎么红灯这么久,她才告诉我这是行人自助红绿灯。
我们找了一家离车站步行30分钟的出租房开始同居生活,每天下班都会一起走回家,那30分钟是超级美好的时光。
他的工作很忙,不能陪我一起去看舞台剧,买了switch也没有时间一起玩,我们喜欢的作者出了新书,但是他已经没兴趣了。渐渐的他陪我的时间越来越少......
我想和她结婚所以我要努力工作,漫画一直在更新但是我没有时间看,出了新的书我也读不进去,我们约好要一起去看舞台剧,但是因为工作我不得不毁约。她放弃了现在稳定的工作找了一个像是“过家家”一样的工作,在我看来她一点都不成熟,还和学生时代一样......
后来我们分手了
分手那天他说我们结婚吧,过大多数夫妻一样的幸福生活。但是我不想,我们已经回不到那段美好的过去了。
最后我们都觉得已经足够了,这段回忆已经足够了。
没有什么比这段如花般的恋爱更美好的了。
我们把这段恋爱的回忆装束起来,让它如花束一般随它散去芬芳或是逐渐干涸,但是它盛开时的美好永远不会忘记。
💐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剪了一个视频希望大家能支持一下新人up٩(˃̶͈̀௰˂̶͈́)و 谢谢大家
【我遇到了一个想法和我完全契合的人!-哔哩哔哩】
———————————————————
今天去电影院二刷,这一次看哭了:-(
好的爱情电影,通常后劲都很强。会让你在看完以后久久无法走出电影营造的气氛和情绪。
显然这一部《花束般的恋爱》就是其中之一。
你会像是谈了一场电影里的恋爱,以后许多日子里的某一天,当你差一点点还是没能赶上末班的地铁,当你走在深夜无人的空旷街头,24小时便利店暖黄色的灯光照亮清冷的马路,偶尔有车子从头顶的高架桥上呼啸驶过,你听着耳机里的情歌,或许会想起曾经有人在类似的时刻陪你走在类似的马路上过,说一些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们两个人才感兴趣的话题。而后来,那个人和那些日子终于从你的生命里逐渐消失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事呢?你居然有点回忆不起来了。
上一次有爱情电影,会让我有如此沉浸于其中的模糊错觉的,还是《爱乐之城》。
小绢和小麦许多年后在咖啡厅的再会分别时,背对背朝对方挥了挥手致意的潇洒镜头,也让我想到了《爱乐之城》最后一幕,Seb和Mia在酒吧里告别时的对视。
幽暗的灯火里,两人遥远地相视一笑,多少前尘往事,随那一笑都释怀了,尽管眼中还有泪光。那回眸的一眼里是他们曾经幻想要共同拥有的一生,随着最后的音符敲落而终归寂静,从此永不再见。
我看完电影在想,为什么这两部电影都容易让人中毒至深,无法走出呢?
想了想,可能是主角们的结局都是“好聚好散”吧。
《花束般的恋爱》的爱情故事像一束鲜花的花期,绽放得热烈,枯萎得悄无声息。
《爱乐之城》里,爱情则像四季的变幻,热烈的夏日后总会遇到荒芜的凛冬。
没有第三者插足,没有戏剧性的展开,比起那些轰轰烈烈、出生入死却不得不得分手的伟大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这样平淡的终曲更让人觉得意难平。
观众们很难接受,两个人内心明明依旧相爱,却为什么不能在一起。
可现实往往不就是如此吗?那些绚烂的爱意,总在渐渐被平淡的日子给磨平,因为一些无聊的琐事和理由吵架,因为生活压力不得不选择抛弃幼稚的理想,因为共同爱好和共同话题不能支撑生活的全部,因为爱,就像夏夜的烟火,在璀璨燃烧的片刻过后,只会剩下一地无聊的碎屑。这就是我们芸芸众生大多数时候的平凡样子,所以才会更有共鸣。
而另一个原因,是电影对爱情细节的塑造,真实得让人很难不有共情感。
有人说,中国和日本影视的区别,就是国内总爱讲两个闪闪发光的人牛逼轰轰的爱情故事,而日本爱情片则是两个普通甚至有点奇怪的人,在彼此眼中变得闪闪发光的故事。前者总是拍得浮夸而不接地气,男的是霸道总裁,女的是偶像明星,住的是精致得一尘不染一看就不像有人住过的精装奢华样板房,约会场所是高大上可以俯瞰全市夜景的天台酒吧,让人毫无代入感。而后者则就像会发生在我们周边的场景,每天从斑马线经过的人潮里的两个凡人,甜得恰到好处,让人看完特别有想谈一场恋爱的冲动。
一起在随处可见的西式快餐店里聊喜欢的音乐和书,一起看展,去海边,同居,一起泡澡,她穿他的衣服当睡衣,他帮她细心地吹头发,一起追动画和漫画,打游戏,一起看烟花,收养捡到的流浪猫给它取名字,说如果时间能维持在某个美好的瞬间永远不变就好了。这所有的一切,每个爱过的人都能在其中某个碎片里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影子,怎么能不被打动呢?
还有那间小小的温馨的屋子,书架上塞满喜欢的书,杂乱却有温度的二人世界,他们彼此感兴趣的话题,押井守、宝石之国、黄金神威、今村夏子、Switch游戏……十足的亲切真实,小绢说《塞尔达传说 旷野之息》“是一个光是爬山就会让人觉得快乐的游戏”,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会心一笑,因为曾几何时,我好像也对谁说过一模一样的话。
只是如果要我说,这部电影还有什么不足的话,大概是小麦变成社畜后的人设差异,转变得太过突兀,所以我才会扣上一颗星。为了推进分手的剧情,制造两人之间那道被现实生活和责任感压迫冰裂而来的隔阂,使两人渐行渐远,电影的手法有些过于刻意了。
我是不太相信,一个会拍花许多时间去拍一部天然气储气罐电影的人,会对另一半说出,她向往的工作只是在闹着玩,这样伤人的话。
毕竟他们两人曾经如此心意相通,默契得像是世界上的另一个彼此。
然后,本来因为工作累得连性生活精力都没有的小麦,在分手之后,又拥有了三个月的从前美好时光,这时候他的工作压力去哪了,我也是有点看不懂。
尽管我很明白那种心情,并觉得这段分手后依旧同居的时光升华了他们的爱情故事,他们越是显得洒脱从容,越让人觉得怅然。
至于他们为什么无法在一起,无法像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子,像小麦说的那样,牵着小孩去迪士尼乐园,彼此拥有一生,其实我也没有答案,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在看电影时,我经常会想起太宰治《人间失格》里的那篇《蟋蟀》,大概是某种日本对于爱情观的缩影——当一个人不再只为你而闪闪发光,变得平庸,不再特别的时候,那不再具有独一无二色彩的爱也就没有意义了。
《蟋蟀》的故事里,讲到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她自愿照顾他,觉得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能理解和欣赏他的才华与灵魂的美好,并为他们这般贫穷的生活感到幸福,然后有一天,那个画家忽然出名了,他变得像个世俗里的普通名人一样,有许多追捧他的人,他们也搬了家过上了更好的生活,门庭若市,不再为生活而犯愁,那个女人却因此而感到落寞悲伤,因为他已经不再只属于她了。
你突然变得伟大了,从淀桥的公寓迁升到三鹰町的家之后,我就不再有快乐的事。再也没有我可以大展身手的空间。你突然变得善于辞令,虽然对我是照顾有加,但我却总觉得自己好像是一只被饲养的猫,一直深感困扰。我没有想到你会在这世上成名,一直以为你会是个到死都还很贫穷,只会随意作画,受尽世人嘲笑,却平静地不向任何人低头、偶尔啜饮着酒、不沾世俗、就此度过一生的人。我是一个笨蛋吗?但是,世上应该会有这样的美人吧!我到现在一直都这么相信着。
因为没有人看得见那人额头上的月桂树冠,所以他一定会受尽委屈,而且也没人肯嫁给他、照顾他,因此我愿走向他,一生随侍在他身旁,我觉得你就是那个天使,除了我,没有人能了解你。唉,你觉得这想法怎样?但没想到你竟然一夕成名,叫我该怎么说呢?我好生苦恼。
……
那天晚上我很早就休息。关上电灯,一个人平躺睡觉,在我的背后,有只蟋蟀在拼命地叫着。它在走廊下叫着,但刚好位于我背部正下方,感觉好像在我的脊椎里窸窸窣窣地叫着。我愿把这个小小的、幽幽的声音存放在我脊椎里,一生都不会忘记地继续活下去。我想,在这世界里,你应该没错,错的反倒是我。可是我到底是哪里、怎样不对呢?我真的不知道。
当然,小麦没有成为高高在上的成功人士,他只是从一个会思考“为什么布会赢石头”的想法怪奇的人,变成了一个忙碌的普通人,可是一样的,他曾经在小绢眼中闪烁的那种光,灵魂碰撞似的独一无二的光芒,已经从他身上褪去了。
也许比起从一开始就平庸无聊,曾经有趣过更让人难以接受吧。
当他说着以后结婚生子的人生大计时,她是不是会在一瞬间里觉得,以前爱过的那个男生去哪了呢?这些话就算不是他,换成别人来讲好像也都一个样。所以我想,这也许这就是他们分手的理由吧,我也不确定,因为爱本来就是非常私人,从没有标准答案的一件事。
爱很伟大,但爱不是万能的。许多时候,你清楚自己还爱一个人,但也明白和他在一起的生活不会是自己喜欢的,这时候,只凭爱意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只会任由矛盾和痛苦更加肆虐。
如果是你,会作何选择呢?
操蛋的生活使人表达欲低下,即便如此我还是忍不住骂了这玩意。我半夜一查该片评分,这吹捧没有注脚,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装有文化”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虚伪”。
本来对包装精致自抬格调的烂片早习惯了,我上一次这么骂一个作品还是上一次,毕竟看片抱着一种来都来了和算了吧的心态也很难被触怒,但该片成功踩到了恐蠢人类对自作聪明的忍受底线。主创读书不多,装逼倒是一套接一套,有一种微妙的本世纪岛民文化自信,谈文学最多到芥川奖,拿着本土最容易读的当代作家和不入流的文学报刊翻来覆去地说,永远年轻,永远浮于表面逃避思考。外语不会,戏剧也只看新派,至于严肃文学,别说大部头书目了,上个破班连大热漫画都看不进去,真是太深刻了。号称日本文艺青年的人,认真的吗,就看这些书?就输入这些文化作品?就算脑子只够读这些看这些,你们所谓的感触和评论深度和你们看不起的那些人,又有什么区别?一天天地说着“那些人不会有这样的感受吧”,结果自己也只是对所有文化产品浅尝辄止,比起说是喜欢,更像是拿来给自己贴标签,为了不流俗,逼迫自己选择所谓的小众。也好奇,编剧是只能写到这个程度,还是国民环境真的能肤浅到这种地步。这不是思想契合的交锋,这是凭着一点爱好自命不凡。远看像个人样,近看是一片褪色的纸,灵魂像沾在上面的灰一样,一吹就掉了。装都装不出样子的感觉也挺好笑。又不是高中生了,当文艺逼,连两句法哲都谈不出口,影史也提不了几次,要说味道太冲太资,摄影和音乐你们总要会点什么吧?没有生活的思考,没有创作的挣扎,唯一的妥协是钱不够了我不画了。不说别的,你们和生活的矛盾是太自以为是。明明只是纯文化消费者,观赏者,粗浅的爱好者,思维如蜘蛛跳水一样的断点式碰撞,迟缓如蜗牛对触角,普得不能再普的一群笨东西。创造不能创造,输入不能输入,至于思考,对你们来说确实是太奢侈了点。所谓爱好,拍了一个半小时,除了乐队还是乐队。没有说乐队不好的意思,但好笑就在于,这两个人甚至连当亚逼都当得小心翼翼毫不出格,活得舒舒服服规规矩矩,全然一副“我虽然消费亚文化但我是正经主流人”的姿态,挺贱的。自诩文化人,明明被消费主义和符号文化摆布,居然敢以这种姿态蔑视生活和他人的苦难,真正的生活不给你一拳都对不起你当了一回人。看片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疑惑即:这些人真的读过文学吗,读懂过吗,还是只是像男主说的,没钱就不能买漫画游戏和书了。他们只是享受“消费文艺作品”这个行为,用别人的思想和光彩给自己镀金,喜欢与众不同,喜欢自欺欺人的臭味相投,还居高临下地指教他人。再说一次,又他妈的不是高中生了,还玩你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这一套。很累了骂不动了,我的眼睛真的能看这种东西吗,这是智识正常的人拍得出来的东西吗。以及初级文艺逼会很喜欢,至于别的人,恭喜你花了几十块钱看了个长达两小时的白色板鞋广告。
(这篇文章是记录观影结束当下的不满心情的,必然言辞激烈很不客气望您知悉。不管您同不同意,有什么意见喜不喜欢都是您的自由,觉得我说的和评论回复的冒犯您了,对电影评价偏颇了狭隘了都行,my bad,我有问题。觉得不对拉黑我也行,但求各位别回复了,不关心一些没必要看的意见,主要是也不关心您,相信您也不care我说了什么破烂。您看了这篇文章生气了,很抱歉,但写是为了自己发泄,不是故意trigger您。重点是我想说豆瓣提醒很烦,每有人回复一次我就要看到这电影的名字一次,我不想再看见这个东西相关了。大家一起上这个破网很不幸地相遇了,让我们互相远离永不相见,成人之美愿您懂得,感谢。)
去电影院看了,感觉很赞,还被送了一张明信片,就是有些细节没有听明白。
豆瓣影评都看了,特别感谢“落日属羊”,书、游戏、歌曲、台词都挖出来了。
我后来又去yahoo映画看了一下native speaker们的影评。总结了一下豆瓣影评里没有的,还有一些日本人视角的观点,我觉得有意思,也一并放进了自己写的影评。
但是有些剧情还是觉得奇怪,特别是絹到底有没有出轨,这在日本网友中也是激烈争论的迷点。我还看有日本Youtuber,言之凿凿地说,自己出过轨,能理解感情不顺利的时候,和其他异性聊天是多么开心。还说什么出轨不一定要上床,精神出轨也是出轨巴拉巴拉的。(网上问卷说,相较于肉体出轨,日本网友对精神出轨更是深恶痛绝)。反正就是各种号称有实证,说絹出轨了。
这电影我看了第二次之后,觉得女主没出轨。很明显,这是写实风格的浪漫爱情故事。男女主角都是挺理想化的人格设定。他们的生活里,看到过别人的出轨,在这种诱惑面前也有过动摇,但是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坚持的方式。
物語は主人公である山根麦(菅田将暉)と八谷絹(有村架純)のモノローグを中心にして 新潟から出てきた麦と都内の広告代理店夫婦に育てられた絹 東京の生活に不寛容な麦の父・広太郎(小林薫)と、絹の恋愛に対しては寛容だが就職に関しては厳しい父・芳明(岩松了)と母・早智子(戸田恵子) ( dr.hawk さん)
男主叫山根麦,老家新潟的,老爸不希望他待在东京 女主叫八谷絹,爸妈开广告公司,不反对女儿谈恋爱,但是对她的就业问题很严厉
絹求职困难期,说了句如果没有工作,家人会很罗嗦,以此为契机,麦提出了同居。麦的老爸说他们家乡的人,只要考虑烟火大会就行了(???很迷惑的想法),说东京的烟火大会太小,让麦回老家。麦不肯,他老爸把之前每个月给麦的5万日元捐给老家烟火大会(???)。因为没了这笔钱,接下来的镜头就是说咖啡只能喝便利店的。我注意到麦就职之后,第三次出现了两人拿着咖啡走的镜头,那会儿拿的好像是星巴克,附和工作后经济压力减轻,还蛮细节的。
劇中、二人は色んな話をし、色んな感情を共有していきます。小説、映画、お笑い、音楽、風景。(hina_show さん) そこでやたらめったら2人の趣味趣向、お互いの好きな小説や音楽やゲームの固有名詞が出てくるのだが ( 奥田映二 さん)
聊了小说,电影,音乐,游戏,搞笑艺人,风景,出现了很多专有名词。
初认识的时候,聊到一个作者,很久没写新作品了。后来有一幕场景,麦在路灯下等娟打工下班,读的就是这个作者的新刊。再后来,麦说要找工作的时候,其中一个例子也是连这个作者都出新刊了,他也要做出改变。
さて、その時教えられなかった「ま」で始まる花とは、なんだったのか。劇中ではどんな花か見えませんでしたが、公式インスタグラムで見る限り、白いマーガレットのようです。 また、旅立ちなどに贈る花としても使われるそうで、その場合の花言葉は「優しい思い出」。そして「私を忘れないで」。 (hina_show さん)
剧情里有,麦问絹一种花的名字,絹没告诉麦。这个网友说没看到花,但是我看的时候有啊,照片里能看到。这网友翻出来了这花叫 木茼蒿 ,说花语有“勿忘我”的意思。我还真在一个日语网站上搜到了 //flower-trivia.com/margaret-hanakotoba/ 但是木茼蒿的花语主要是“骄傲、满意和喜悦”。我感觉是因为傲娇所以没告诉。这个网友过度解读了。
第一次看到时候,我就在想特意放这个镜头是要干嘛。二刷看懂了,为后面铺垫,说明麦和娟缺乏交流。分手后俩人一起坐着吃饭,麦说后来自己有吃过那家店(去静冈出差的时候,和上司一起吃的),然后娟说自己也吃过。照理说这个可以成为俩人的话题,毕竟当年一起排队,为了赶新干线才放弃了。可是直到分开才偶然聊起,侧面坐实俩人缺乏沟通。
大学時代、長髪で、コムデギャルソンを着て、全身黒で、バーでアルバイトしてた自由人だった友達も、銀行に就職して人が変わったように真面目になってました。 ( xqo***** さん)
麦有个女性朋友,大学时候穿 COMME des GARÇONS ,全身黑色。后来去银行工作(看了两遍都没看出来去银行工作了),变得一板一眼了。
麦有五个出现比较多的朋友,其中有两对情侣。一对还纹了一样的纹身,电车上娟还说如果不是很有自信会走到最后,肯定不会做这样的事。可是这一对分了,男方还喝酒在被窝里挂掉。以参加他的葬礼为转折点,娟和麦认清了俩人已经形同陌路。另一对情侣刻画的少,最后结婚了,参加他俩的婚礼的那天,娟和麦正式提出分手。
挂掉的朋友也是搞艺术类的,拍照片。他也是才能不被认可,挣不到钱,但是他不肯服输,还鼓励过麦。但是麦终究还是选择了就职。
麦内定的那天,娟正好在联谊。这里要表现的是在求职过程中,俩人已经有隔阂了。麦就职时间耗太长了,镜头里他们当初一个在卧室,一个在客厅准备就职,从画面上看就是被隔开的状态。娟都已经上班了,麦还在搞就职,自己在客厅熬夜,娟默默在被窝里给他加油。所以内定这一幕就是要突出他们的关系开始出现违和的部分。俩人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了,再也回不到过去。
刺激のない毎日が絹には退屈で、知り合いから誘われたイベント会社に就職し、ワンナイトではあるが浮気してしまう。(直接的な描写はなかったけれど) 浮気した帰りの電車で麦と偶然会った時の絹の表情がなんとも絶妙な気まずさだった。 ( yyy***** さん)
网友,包括我之前觉得絹和社长有过一次出轨。这个网友说出轨后的絹还在当天的电车上和麦碰到了,说絹当时的表情很赞,把那份尴尬演绎的很传神。网友认为没有直接描写。我之前认为有实证,分手后,娟有问麦,交往期间有没有出轨,麦说没有啊,然后看着娟说了句“え”。
二刷之后我发现不是这样的。这一幕的前面,也说了,麦的朋友问娟,社长有没有约她(之前她俩聊天的时候,这个朋友建议娟准备道具???额,成人用的)。娟说社长边上很多漂亮妹子的。然后当天在KTV,社长问娟的是去不去吃拉面。娟在电车上还在和社长聊天,内容也很正常,就是拉面店在那里。电车上的尴尬,只是和觉得和别的男人走得近,有点对不起麦。包括后面社长和娟分析恋情就像生鲜,是有保质期的。分手前那会儿也在建议娟要不要走出来,不要让生活在原地打转,这聊天也很正常。最后娟有问麦,交往期间有没有出轨,知道了没有发生自己之前一直担心的情况后,娟露出的是开心的微笑,而不是不自然的遮掩。同样麦也只是搞怪的说了句“え”。下一段会说,娟挺没安全感的,但是她本人和麦一样,对感情还是很珍重的。要是恋爱间就出轨了,那也谈不上什么花束般的恋爱了。所以结论就是娟和社长没什么。
こういうふうに互いに深く惹かれあって、まるで双子のように共感し合える関係は、たぶん、出会った瞬間が一番美しいんだと思う。 ( KONA さん) 前半は恋の始まりのドキドキと2人の関係性にほっこりして、でも最初から恋には終わりがあると考えてる絹とずっと現状維持で一緒にいると思っている麦には少しだけズレがあったのかもしれない。 ( yyy***** さん) 告白の後、好きな言葉を言い合い、嫌いなことを教え合う二人 バールのようなものUNOのルールを挙げる麦に対して、替え玉無料と白いデニムを挙げる絹 抽象的なものと細かいことを言う麦とどちらも限定的なことを言う絹 この時点である程度の年齢かつ恋愛経験のある人は「別れそう」と感じるかも知れない ( dr.hawk さん) 社会に出て現実的なことを言う麦だが、そこにあるのは現状維持と言う「はっきりしないものへの憧れ」である 生活を楽しくするとか、こう言った家庭を築きたいとか、そう言った具体性のないまま「絹と一緒にいたい」一心で金を稼ぎにいく そうして合わない仕事を辞める絹に対して強く当たり、「自分はこんなに頑張ってるのに」とまるで絹の母のような言葉を絹に浴びせるのである (dr.hawk さん)
三种观点,一种说刚开始是非常投缘,絹和麦像双胞胎一样有共鸣。一种说恋爱观不投缘,絹最开始就认为恋爱终究会在某一天结束,而麦只想维持现状一直在一起。还有一种说价值观不同,麦比较抽象,絹比较细节,比如俩人结束和另外俩个路人的尬聊,第一次单独去居酒屋,做自我介绍那会儿,每人说喜欢的东西,麦说喜欢撬棍一样的东西(?啥玩意儿),娟说喜欢拉面店的免费加面(娟爱吃面的形象塑造得很丰满,相遇之前有两次娟独自吃面的镜头,独白还在说她关注了手机什么app,和不认识的大叔坐一块儿的时候也是在看那个app,后面和社长也吃过一次拉面)。刚确认关系那会儿,每人说讨厌的东西,麦说了UNO的规则,娟说了白色牛仔裤。dr.hawk さん认为麦工作了之后,嘴上说的是要面向现实的话,实际目的只是想和絹在一起,所以他本质没有变,还是一个抽象的人。反倒是絹,刚开始求职不顺的时候,对母亲的找工作就是泡澡的言论还不屑一顾,但是换了份喜欢的工作就真香了,工作反而很努力。
我认为不存在恋爱观价值观不投缘。娟是有点缺乏安全感,包括她喜欢的恋爱博主死了令她感伤,她喜欢的句子是“开始是结束的开始”,包括和麦去旅游的时候,一回头发现麦不在了,她紧张,还说不要一声不吭就跑掉(恋爱博主突然去世的带来的心理创伤)。还包括她担心麦出轨变心,见完朋友,回家的时候坐在电车上,还说说不定麦以后会出轨。但是看后面,麦说要工作的时候,娟小声的说还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所以,娟只是患得患失,一方面她有悲观心态,觉得恋爱会有结束的一天,另一方面她也是想一直就这么好好爱下去,可惜她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送了,在俩人赚钱养家的过程中,爱情枯萎了。
毫无疑问,麦的言行在后面是出现了变化的,包括他上班后,得意地跟娟分享自己最近的有增长人脉。还包括娟的妈妈说过,人生是责任,这句话后来麦和娟吵架的时候,麦自己也拿过来用了。但是麦本质没有变,只是之前的画画工作待遇降到了之前的三分之一,老爸也不给钱,不得不去公司上班。公司还那么多加班,麦的公司一个人撂担子不干了,他上网一搜,居然还是他的老乡,年龄都和他是一样的,这更是触动了他。他知道自己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但是他没有办法。分手后,娟还说以她的工资,付不起那里的房租,可见麦和娟在生活上的经济压力是实实在在的。老乡出事,麦还在公司说一些看上去很鼓舞的话来自我激励,直接被阴阳怪气的同事气了一通。压力大到除了小游戏,别的都看不进去。那会儿还来了一段回忆,他和娟开开心心地趴在床上,吃着零食,一起看书。麦已经很累了,他完全是在靠着对娟的爱,靠着俩人之间那些甜蜜回忆在苦苦支撑。结果麦回家之后,偶然发现娟一声不吭换了工作,还是听上去不太靠谱的,俩人大吵一架,又是心塞的一天。
恋愛は結婚がゴールのように思われることも多い。けどその限りではない。結婚には至らなくても、美しい思い出として、心に、もしくは世界のどこかに断片として(例えばGoogleマップ)、残る恋愛もあるのだ。 ( KONA さん)
这个网友说谈恋爱不一定要结婚,如果有美好的回忆就行,就像片尾麦在谷歌地图发现了他和絹的美好瞬间,这些美好会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被记录下来。我觉得这里其实是在点题(花束般的恋爱)+呼应片首(麦和同学炫耀自己出现在谷歌地图,回家后感叹自己这辈子还能不能再经历这样让人兴奋的好事)。后来,麦奇迹般地遇到了一个女孩(絹),和她谈了一场花束般的恋爱。恭喜他了,这辈子至少遇到了两次奇迹。
分手后黑猫归谁养,是靠石头剪刀布决定的。麦出的是布。娟问他为什么,麦说了啥没听明白,好心人请留言告知(评论区有答案了)。剪刀石头布之前出现过两次,是属于麦和娟观点默契的例证之一。
麦和娟都容易出现耳机线乱成一团的情况,默契之一。在一起的第一个圣诞节,心有灵犀的互送了耳机。娟送出去的是黑色的,麦送出去的是粉色线,白色耳机。麦在家工作的时候,戴过一次这个耳机。片首在餐厅,麦也是带的这个耳机。这个细节,娟注意到了,在片尾娟一个人在新家的时候独白里有。不过片首娟带的是白色耳机,白色的线,她应该是换掉耳机了。
虽然难过娟和麦分开了,但是配乐是轻松的,画面是明亮的,俩人的关系都更融洽了。虽然还是很切ない。娟和麦2020年分手,再次偶然碰到的时候,已经各自有了新的伴侣。从片头对话来看,进展还不错。娟的现男友说有人吵着要他把娟介绍一下,麦的现女友说耳环掉麦家里了,应该也是热恋当中。真就没法挽回了。切ない!
随着时间段推进,俩人的身份,从学生,到自由职业,再到社会人,两个主演的声音是有变化的。学生时代是比较嫩的,我特别喜欢的两段声音,分别是娟求职遇到困难,被麦发现在哭的场景。麦的声调稍稍上扬,声线比较细,音量比较小,就是那种关心、温柔的少年音“きぬちゃん、もしかして、今泣いてる?”。娟的话,喜欢她第一次从麦的家里回到自己家里,那段少女的内心旁边,“もったいない、もったいない、今声をかけないで...余韻にいたいだもん”,把少女的愉悦娇憨演绎出来了。社会人之后,麦的声音还是那么有磁性,说话也没有变很快,但是音量稍稍变大,语气也稍显沉重,不过还是很有魅力的。
从时间线来看,2015年1月,都是21岁大三的麦和娟相遇(麦的画上面有时间),中间约会了三次,三月确定关系。大四上学期旅游,啪啪,很甜蜜。大四下娟求职遇到困难,最后放弃了,打零工,和麦一起找了房子同居,当年的跨年夜就是一起,吃年越しそば,然后去神社敲钟,捡了黑猫。2016年,俩人都毕业了,麦开始是画插图,一副1千日元。到点就去接娟下班,俩人开开心心喝着东西,吃着老夫妇做的面包,沿着河边,边散步边聊天。到了2016年下半年,父母给压力,麦的插图工资变成三副1千日元,俩人都开始准备求职。12月,娟就职成功。2017年年初,麦就职成功。麦很多加班,错过了一些娟准备好的约会。娟很委屈,今年的圣诞节约会能开出来麦心不在焉,性生活三个月都没有,和麦多次分享书籍,游戏都没有回应,这些生活的乐趣变成了程式化的敷衍。2018年,娟跳槽了,麦公司有员工出事,麦很累,想着要能和娟组成家庭,应该就能熬过去,有了一次糟糕的求婚。2019年,麦的前辈去世,俩人发现情感生活已经只限回忆,没有前进的可能了。最终分手。2020年,再次偶遇,俩人身边已经换了新人。5年的时间线,完整地描述了一个花束般的恋爱故事。——2021/2/23
豆瓣友邻里可能有留学党。这里提个醒,工作后确实有蛋疼期。生活、工作上多了很多杂乱的手续要办,上司会布置很多任务,如果像麦这样有上进心,甚至想要为絹遮风挡雨,宁愿自己受苦受累,把腰弯下来向不讲理的客户道歉,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就更大了。还是要及时解决一些问题,不能光是保持善良体贴的心态就完了,麦对絹说打游戏声音大点没关系,工作也辛苦了,絹直接就把游戏关掉了。所以这份体贴带来的不是满足,反而是压力。性生活要按时,推掉的活动要补偿回来,安利的书一定要找个时间大家一起看,这些合理要求絹为什么不向麦提呢。别说什么没时间,日本人熬夜都挺牛逼的。看到娟和麦一步步没了激情,形同陌路,真是感到惋惜。——2021/2/22
在又一个灾难性的情人节档期以后,我们终于迎来了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以下简称《花束》)。一年前,这部电影在日本公映时,就曾引发观影热潮,连续六周蝉联日本观影人次冠军,并入选当年的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电影。而就目前在国内的表现来看,影片扛住了涌入的大众观众的口碑,豆瓣评分居高不下,徘徊在了8.7分。
这其实也丝毫不令人意外,因为《花束》天然的是一部没有观影门槛、题材贴近生活、表达细腻真实的电影。没有戏剧化的约束,它反而更接近每一段感情普世性的核心:两个人,两颗心,爱是怎么产生的,爱又是怎么消失了。
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情罗曼史的底色,是成长命题。如果把男女主人公看作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分身,那么《花束》其实更像一部成长电影,而非爱情电影。它讲述的就是从毕业到工作的社会化历程中,一个人作出的不同选择所带来的结果。 撰文|雁城
显然《花束》的第一主题就是爱情。一段可供所有青年男女代入的感情。最妙的一点是,人们往往认为观众渴望新鲜的故事,但事实上,他们并不介意,甚至渴望观看自己早已知道的东西:
青涩的遇见、一拍即合的夜晚、不合群的两颗心的互相映照,不是没在《最好的时光》《安妮霍尔》里见过,热恋期的缠绵缱绻、分分钟都妙不可言也不是没在《情人》《和莎莫的五百天》里见过,而最后当爱已成往事甚至负累更不是没在《婚姻故事》《爱》里见过。
比这些电影里的遇见更直接的体验来自于观众自己的生活,经历一段恋情,或观看一捧花束的盛放与凋谢。正如电影符号学学者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银幕等同于镜子,即使《花束》里并不直接倒映出观众的面影,他们还是循着男女主角交替的内心独白识别了自己。
《花束》讲的不是一个“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故事。没有负心人,没有第三者,没有疾病天灾车祸,没有棒打鸳鸯的家长(他们只是短暂的出现,又迅速地离场,留下结果未定的波纹)。剥离了这些戏剧化和特定情景的约束,《花束》反而更接近每一段感情普世性的核心:两个人,两颗心,爱是怎么产生的,爱又是怎么消失了。
说“真实”,并不是说《花束》如同新现实主义电影般朴素地模糊了因果关系、展示出无差别的日常。相反,它的剧情编排,包括诸多前后呼应引人感慨的细节,都是高度戏剧化的。比方说男女主角的相遇,就是在诸多巧合之下:末班车开走的夜晚,无意间印证的相似的电影偏好,一模一样的两双鞋、两张过期的门票。
这些巧合和主人公略带夸张的语调创作出一种称之为“命定”的氛围,看似失真,反而某种程度上接近着“爱情的本质”——无论经过多少带有合理性的铺排,真爱的发生都永远被认为是“偶然事件”。
没有人会冷静理性、早有预期地“坠入爱河”。
齐泽克有本书叫《事件》。事件(event)在他的定义中,是“一些超凡的事情发生的场景”(something extraordinary takes place)。坠入爱河,在他眼中,就是这样一种事件:
“这在人生中是一件大事。比方说,你有一个开心的生活。你很幸运。你有一个工作。你经常和朋友们见面。你没有恋爱。你有时候会有一夜情。你在晚上和朋友们聚会。你可以喝得酩酊大醉。你可以去各种各样的地方。突然,在完全偶然的情况下,你在街上摔倒了,有人扶你起来。他/她可能是年轻的男孩/女孩。这是你的人生挚爱。这是完全的偶然的情况,但是你的人生改变了。没有事情是一样的了。就像他们说的,当你回首过去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都是在为这个时刻做准备。爱情的幻象之一就是‘我这一生都在等你啊。’”
对齐泽克仅有粗略印象的人,可能很难想象他这个大胡子结巴学术摇滚天王能说出这么恋爱脑的话。明知是“幻象”,恋爱中的人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为这样的事件买单。
2021年恰好有另一部热门的日影,是滨口龙介的《偶然与想象》。片中,滨口用三个介于现实和超现实之间、灵光乍现着宿命感和想象力的故事,展现了他捕捉到的日常中的magic moment(奇妙时刻)。它们有些掺杂着色欲,有些则有点令人尴尬的无厘头,有些甚至有点离奇科幻。《花束》看来更朴素贴地,但某种程度上异曲同工:爱情是生活中的magic moment。它本身已经是平凡中的传奇。
《花束》里我另一个喜欢的点,是它论述的爱情与自由的关系。影片初始,男女主角心有灵犀地反对了陌生情侣分听两只耳机的行为。他们都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和对方分享不完整的音乐——这也太愚蠢了!左右声道的音轨明明是残缺的!然而,闪回到热恋之初,他们其实就是被未来的自己鄙夷的、分享耳机的男女。
这个细节很妙,妙在分享耳机的时候,当事者之间甚至没人察觉到不妥。爱是分享,是让渡,是牺牲,最神奇的是,这是一种无需思考的、先验性的本能。齐泽克这时候又要说话了(他怎么老说话):“在恋爱之中,意味着放弃其他形式的自由,因为爱已经是最美妙的自由。你如果两者都想要,那么获得的就永远不是真爱。”
形成对照组的,就是《花束》里耳机的第三次现身:已经同居的男女主角,面对工作的压力,又不想打扰对方,就再次选择戴上自己的耳机。这个平静无声的时刻其实石破天惊,尽管出于好意,但标志着在此之后,他们不再无边界地融入对方的生活。构图上,他们也在相识后第一次彼此独立地出现在摄制同一空间的镜头中。
这一刻,其实勾连出了影片的第二主题,或者不如说,也是底层主题——后青春期的自我。
《花束》是一部两个人的电影,也是一部一个人的电影。
《花束》的男女主人公有非常经典的文青式相识:因为彼此喜好的惊人匹配而相识(押井守、燃气罐、今村昌平),同时也是因为彼此鄙夷的惊人匹配而相爱(分享耳机的愚蠢情侣、不认识押井守而喜欢《肖申克的救赎》的“伪影迷”)。自我身份认同总由爱和恨,他者与自我的维度共同组成。因此男女主人公在自我搭建的谱系和象限内互相指认对方为soulmate(灵魂伴侣)。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揽镜自照的纳喀索斯——他们太相像了,更像一个人爱上了自己。
爱情罗曼史的底色,是成长命题。如果把男女主人公看作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分身,那么《花束》其实更像一部成长电影,而非爱情电影。它讲述的就是从毕业到工作的社会化历程中,一个人作出的不同选择所带来的结果。
如果说爱情对许多人来说还只是一个听过没见过的“鬼故事”,那么成长其实是一种更加普世的经历。影片不胜其烦地使用具体的文艺作品和男女主角对其态度的变化,来标识这种社会化进程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塞尔达之旷野之息》、今村夏子的《野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曾经都是锚定他们“文艺青年”自我认同的重要证明,在进入社会以后,却转变成了被收起的switch、积灰的画笔和“电影什么时候都能看”的自我宽慰。
对于学生或者文艺青年来说,这其实是再具有代表性不过的一种转向:曾经他们往往倾向于从文学/影视/游戏世界里汲取养分,这是一种向内的趣味。但毕业指引他们走向实际的生活,就要求他们拥有向外的定位。他们曾习惯从创作者的二手经验材料中汲取养分,而如今不再通过其他人的叙事、滤镜、视角、转译来认识所处的世界。
尽管都告别了无忧无虑的象牙塔,男女主人公还是各自作出了有代表性的选择。曾经显得甚至更坚定、更理想主义的男主人公,在被“三张插画1000日元”的报价击垮后果断地成为了一名企业雇员。相较之下,女主人公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和趣味——影片对于她的工作的描述是更加模糊的,你只能猜测这大概是一份薪资不高但清闲的工作。
影片多次描写两人在生活观和趣味上的渐行渐远,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书店里的场景:女主角在查看文艺类书籍,一回头却看见男主角在看《人生的胜算》,字面意义上的成功学。
然而《花束》最温柔的一点是,尽管创造对比,甚至对立,但它其实没有苛责年轻人应对社会化时的任何一种反应。虽然女主人公的选择毫无疑问是更理想化或贴近他们初心的一种,她在感情中的温和、敏感和无可奈何也让她更像是那个被辜负的“无过错方”,但影片却给了这个作出不讨喜决定的男主角更多的关注。循着镜头,你能看见他熬夜、加班、应酬、点头哈腰地被前辈教育“先努力五年,五年后就轻松了”——每个初来乍到的社会人都被画过同样的饼。
影片中还有一个只活在转述里的司机。他和男主角同岁、来自相同的故乡、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在某天上班时,他毫无预兆地把所有货物扔进了东京湾,被逮捕时只说了一句话:“我不是劳动者。”男主角注视着新闻报道,若有所思。
“我不是劳动者”,并不是说反对劳动者的价值、站在劳动者的对立面。相反,这可能才是来自于被压榨、被异化的劳动者的宣言。不想成为螺丝钉,是因为做螺丝钉太苦了。
因此,《花束》并不是劝分小组里那些标题为“我的文青男票毕业后只看成功学了怎么办”且高赞评论为“不分等着组团加入樊登读书吗”的热门帖。相反,它对于这熙熙攘攘的成年社会中的一切,都投以理解的、温柔的、无奈的凝视。
正像我有一位朋友,在毕业后读起了《疲劳自救手册》《被讨厌的勇气》这类她之前或许会嗤之以鼻的书。看完《花束》,她也感同身受地表示:读成功学或许并不是一种需要被指控的幻灭时刻。因为对持续处于与生活搏击中的当事人来说,那也许是一种求救的讯号。
读成功学容易让人觉得粗鄙,像大学生一样沉迷电影文学也容易让人觉得幼稚。那些沉迷电影文学的岁月,在有些观众眼里看来不是一种天真浪漫的象征、纯真时代的特权,相反是一种消费主义和刻意姿态,在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击前立刻体现出幼稚和脆弱的一面。就像网友“SLJ的豆瓣”的短评中所说:“一起看个杨德昌电影,一起读个小众作家,甚至一起穿匡威开口笑,这多可笑,这不是一种成熟的浪漫观,这恰恰是一种幼稚的,刻奇的,自恋的表现。不要把生活和责任放在浪漫的对立面,保卫周遭,保卫和正视现实生活也是一种浪漫的表现。”
其实我觉得这位友邻说得对,我也已经过了觉得电影是我的全世界的年岁了。但看完《花束》,我突然懒得用什么本雅明的灵光来辩解文艺对在异化中挣扎的人可能就是救命稻草,我也同样懒得去旗帜鲜明地抨击一些幼稚和刻奇,仿佛自己从来没有幼稚和刻奇过。
看着“成功学”和“杨德昌”,我前所未有地感到轻松,免于审判和被审判的压力,因为看起来无论选择哪本书,他们都可以好好地活。其实要我说,《花束》最理想化的一面,倒不是让一对情侣好心分手,而是让他们都认同了自己的选择——剧烈成长中的自洽哪有那么容易?谁没有在“初心”和“欲望”之间咬牙拉扯的时刻?谁能够那么果断坚定地走某一条路?只是土井裕泰柔化了这一切,让很多辗转难眠间的悔恨变成了下次见面时默契的一挥手。这是爱情的表态,也是成长的表态。何其潇洒,像徐志摩所说:“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这也是为什么,《花束》给我的宽慰最终超过了伤感。“像花束一般的恋爱”不只是说,恋爱与花束一样,终将随风而逝。它也是在说,即使知道它即将随风而逝,也仍然情愿驻足过这样的美。这喻体也可以同样换成青春,换成成长。这是一场难以预见的、创伤性的遇见(按齐泽克说的,an totally unpredictable traumatic encounter),但即使一早便知,也无悔再来一遍。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雁城;编辑:青青子;校对:赵琳。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原本也就觉得还可以,但结尾那一挥手,真是哭死了。作弊一样的桥段,太好哭了。坂元裕二这个家伙,实在是太会写这种戳人的点了。梦想与现实,恋爱与结婚,这对男女大概就是一体两面吧,从相同的点出发,却终将面临选择,走向岔口,开始各自的人生。此外,文艺青年大多孤独,想找个有共同话语的人很难,由之,才会更懂前半段这对男女发现彼此之后的激动。
爱具体的人 不要爱抽象的人 要爱生活 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可能并不是“越合拍的人越没法在一起”这种日剧截图道理。而是靠消费主义(即使是披着文艺外皮的小确幸文化)也并非对抗资本主义对爱情异化的良药。“要用你的生活来定义浪漫,不要用浪漫来填充它”,不要将任何一种刻意姿态或者内容消费倾向当作浪漫的表现,不要将合拍挂钩到一起听个小众乐队,一起看个杨德昌电影,一起读个小众作家,甚至一起穿匡威开口笑,这多可笑,这不是一种成熟的浪漫观,这恰恰是一种幼稚的,刻奇的,自恋的表现。不要把生活和责任放在浪漫的对立面,保卫周遭,保卫和正视现实生活也是一种浪漫的表现。
太痛苦了吧,我在切鸡胗,锅里还在炒生菜,听他们最后聊分手那段,苏打说要不就结婚吧!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过的,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我想坂元你太残酷了。爱最后肯定是消亡的,所以更多人在消亡前结婚了,以为那还是爱,其实那变成了恩爱。我觉得这部片子不是讨论爱,是在讨论我到底想过怎么样的人生。
@新宿toho 2021年的冬天我在电影院爆哭。京王线恋爱物语,剧本无限贴近真实,每一个即将踏入或踏入社会没两年的大学生都会感同身受。男女主相遇的明大前就在我家右拐十分钟,熟悉的高井户高架桥。热衷过小众文化的年轻人们最后都会变成对肖申克的救赎高谈阔论的社会人们。。
这部电影将成为我最喜欢的爱情片,他拍出了我想要的,也拍出了我失去的,还拍出了我恐惧的,更拍出了我坚持的。
这种合拍其实还挺肤浅的,人们可能总是高估了共同爱好的重要性。
书影音没法支撑恋爱,建议豆瓣把该片挂在开屏。
文艺青年能想到的最浪漫的爱情,在初识的雨夜奔跑,文艺爱好百分百合拍,告白后在红灯前拥吻,在出租房连续做爱一周,在有大阳台的房子同居,在新年参拜捡到一只猫,然后因为长时间的消耗和平分手,在旧地缅怀过去,还会在下雨时候想起你,像极了渴望爱又不相信爱的人们的幻想。
又名:和百分之百合拍的人说再见。
我们都快忘记的事,Google街景还记得。
爱情就像耳机听歌一样,不要一左一右拿来分享,这样两个人听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曲调。在爱里,应该双方分别戴好自己的耳机,只要知道此刻眼前的这个人和我在听着同一首歌,类似于这样的陪伴就够了。不要求什么,只学会接受,把每一项馈赠当作生命中的惊喜来接受,并且有能力给对方同样的馈赠和同样的惊喜,不抱任何奢望,不做丝毫强迫。总之就是“自由”而已。
你的男朋友,本来读诗集,现在翻成功学;本来玩塞尔达,现在玩消消乐;本来豆瓣骨灰级别用户,现在永久退出豆瓣,加入 996 大军并且被成功洗脑 996 赛高;而你还在读诗歌还在玩塞尔达还在刷豆瓣 —— 所以怎么可能不分手呢?穷是原罪,多少烦心事不都是生活所迫。最喜欢的一处是村花看到苏打在工作于是调低游戏音量,苏打想让她尽兴地玩、叫她调大音量,自己戴上了耳机,最后村花直接关了游戏。明明都是想照顾对方的感受,但最后两个人都不快乐。最好的爱情或许只有一个样子,就是全力满足自己的快乐,而对方恰好出现在每一条让自己快乐的路径里。要的就是那个“恰好”,不做任何刻意的努力。PS1. 苏打村花真好嗑 PS2. 片尾我都认真看完了,因为漫画真的很有爱 PS3. 即使最后要分手,谁不想拥有爱情里最美好的部分呢。
“进入社会就像进浴缸泡澡。”于是真的有人在浴缸中死去。
靠消费主义维系的恋爱是抵抗不了资本主义秩序的。
看完以后全场人在鼓掌,真的好好看。开始意味着结束,世界上最稳定的关系依旧是 没有关系。
文艺青年社会化全过程
如果追的漫画没有完结该多好 如果喜欢的乐队没有解散该多好 如果那家常去的面包店没有关门该多好 我想我们的恋爱是不是就可以再久一点 拥有赏味期限的爱情令人伤心失落 为什么布能赢过石头 为什么现实能赢过所有喜欢和心动
所以说上班这件事基本可以杀死全世界99%的故事
始于同好共鸣的文青恋爱死于柴米油盐。(坂元裕二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