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上影节,战争题材的电影真不少,除了像《猎鹿人》和《现在启示录》这样的经典,有一部俄罗斯电影出乎我的意料。
我一向不觉得俄罗斯的战争电影能有多好,即使是俄罗斯电影,真正高质量的微乎其微。
《勒热夫战役》出乎了我的意料。
《勒热夫战役》,顾名思义,讲的就是勒热夫战役。
先简单科普一下勒热夫战役。
勒热夫战役全称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重要的一次战役。
因为在时间上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后脚,所以更多的人只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而不知道此次战役。
事实上,勒热夫战役对于整个东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次战役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间接导致了第六集团军的覆灭。
甚至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勒热夫,很有可能就没有后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以一次大战役命名的电影,搞不好就成了军事领袖们指点江山的政治宣传片。
这部电影恰好相反。
它符合我心中优秀战争电影的三要素:战争残酷、矛盾冲突、以小见大。
战争残酷,不用多讲,如果一部战争电影连残酷的做不到的话,有什么资格叫战争电影呢?
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当然不仅仅指敌我矛盾,更多的是一方之间的矛盾,或者个人内心的矛盾。
以奥利弗·斯通的《野战排》为例,主角是一个涉世不深的愣头青,在政府的宣传下毅然决然的入伍。
当时的他,一心报效祖国,将北越邪恶势力彻底从东南亚消除。
可真正到了战场上,邪恶的不仅仅是北越,美军比起北越,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血腥残忍、残杀平民,甚至连妇孺都不放过。
这个时候,主角动摇了。
这种矛盾冲突在越战电影中最为常见。
以小见大。
战争电影的主角如果是政治家、军事统帅,这部电影的核心思想就很难做到反战。
政治家要是反战的话,那就不会有战争了。
真正优秀的战争电影主角大多数都是小人物。
去年上映的《决战中途岛》,我之所以对此很不感冒,就因为这部电影的主角之一是尼米兹。
《拯救大兵瑞恩》里虽然也出现过马歇尔,但主角还是那一群拯救瑞恩的普通士兵。
《勒热夫战役》,这三点都做到了。
如果非要纠结战争场面,《勒热夫战役》确实明眼可见有《拯救大兵瑞恩》的影子,但在场面残酷上,也做得相当不错。
电影虽然以“勒热夫战役”命名,但几位主角都是普通士兵,军衔最大的也不多是中尉。
里面倒是有一个中校,但几乎是反面式的人物。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在“矛盾冲突”方面很有看头。
首先是上下级之间的矛盾。
中校命令中尉在没有任何后援的情况下死守某个村庄据点,以便于为大部队争取时间。
听起来有点像《集结号》的剧情。
集体和个人,哪个为大?矛盾就来了!
美剧《兄弟连》里,有这么一段,我现在依旧记忆犹新。
E连受命派出15名侦察兵,渡河去敌军阵地捉俘虏,这对于整体来讲,确实很重要,如果能从中获悉情报,对于此次战役有很大的帮助;
可对于E连,尤其是那15名侦察兵,几乎是飞蛾扑火。
作为E连的指挥官,温特斯直接修改了上级的命令,他和侦察兵说,我不要你们抓什么俘虏,活着回来就行。
其次是士兵与反谍报专员之间的冲突。
为了不被纳粹的宣传迷惑,苏联上头下令不准任何士兵观看和阅读敌方的宣传页,如有私藏者,直接枪毙。
反谍报专员确实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坏人的角色,甚至比纳粹德国都要坏。
他对自己的同胞、同志不信任,甚至心怀怨念。
看到这段,我突然想到了《亮剑》。
咱老李当年在鄂豫皖根据地不就差点被王特派员给枪毙吗?
十几年之后,老李再次见到了王特派员,说了这么一句话:多少好兄弟、多少好战友没有死在战场上,都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当然,还有士兵之间的矛盾。
大家在参战之前,都不怎么光明磊落,你是小偷,他是强盗。为了这个,队伍险些发生火并。
我一直觉得一部真正优秀的战争电影,看完能让人厌恶和痛恨战争,而不是喜欢和崇尚战争。
一部毫无反战思想的战争电影,就算拍的再怎么热血沸腾,都算不上好电影。
国产电影里,你要我说一部最经典的战争电影,非《高山下的花环》莫属。
这部电影,拍得很残酷,而且反战,甚至还批判了当时的官僚主义。
四十年过去了,它依旧是最好的国产战争电影,其他电影,只能望其项背。
昨晚,看了俄罗斯今年的新片《战役》。看完之后,堵得慌。今天白天,四处跑。回到家,还是放不下。索性写几笔,记录一下。这种记录是带有自我审查的。前半辈子,怂惯了。没办法。
这部电影名字起的很大,其实没拍全局,只拍了战役的局部。长期以来,这场战役的重要性,被同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掩盖了。当然,即使不了解这些背景,也毫不影响理解这部俄味儿十足的电影。
电影里没有出现一个女性角色。即使是男性的特写镜头,也粗粝暴躁,毫不细腻。与西部片、武侠片相比,这部电影用飞雪替代了沙尘,混杂了血沫和弹壳。每个情节都很硬。“荡气回肠、扣人心弦”这些词汇,不足以形容片中的战争场面。好几场戏,布景、用光,都像话剧。演员的走位、台词,安排地紧扣主题,跟好莱坞不是一个味儿。
战斗场面占据了电影70%的时长。但最动人的,却是战斗场面之外的几场戏。当然,这也许是我作为一个中国观众的错觉或者敏感。正是这几场戏,猛然加深了影片的深度,免于落入“保家卫国”的俗套。
具体情节,就不细述了。总之,俄罗斯人似乎在通过这部电影反思:到底意识形态、道德评价重要,还是做具体的事情重要?导演很聪明,在影片末尾,用战争带来的死亡解决了中止了这场争论。但很显然,这个问题的产生,与战争无关,也无法通过战争、以及战争之后的斗争彻底解决。
苏维埃是一个年轻的政权,而俄罗斯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相比于文字,画面更直观的感受到枪林弹雨。勒热夫战役成功拖住德军的预备队,使得斯大林格勒的解围部队不够强大。最终德第六集团军折戟斯大林格勒。 勒热夫战役苏军损失上百万指战员。而电影里这个连牺牲的人们都包括在这里。 德军和苏军对于战斗的心理是不同的。不管苏联大雷雨计划是否为真。但战争确实是德国先挑起来的。就是侵略! 加上更多的复杂因素。最后的结果影响也是复杂无比。谁能说的清。 苏维埃什么时候相信过人民。德国人也是如此。让我们来欣赏这两个民族之间波澜壮阔的史诗吧!
即使是众筹拍的电影,道具也非常用心,我们的国产神片穿帮太多了,要向别人好好学习
我们的神剧层出不穷,从手榴弹炸飞机,到裤裆藏雷,每一次都是赤裸裸的贬低观众智商, 不知道道具组是干什么吃的,稍微用点心都不至于出现AK47横扫鬼子这样的笑话,有些道具枪一看就是整支都是塑料,连枪口都是实心的 。向别人好好学习吧。
电影#勒热夫战役# :
有人说“这是一部批判性政治电影,和战争无关。”
我可能是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片,觉得很新颖很精彩。
但你说他跟战争无关,我又觉得这个观点太牵强了,从镜头画面来看,这已经比很多“战争题材的电影”多很多精彩的镜头画面了,从故事主题的主次层次来讲,最起码也是个“次级层次的战争故事题材电影”,主层次就是“批判性政治题材电影”了。
表面上给观众呈现的是苏联和德国之间的战争,但是中间又穿插很多其他的冲突,比如指导员和下属们的信任冲突、莫斯科17岁的年轻小伙和他的老乡一个被通缉的“惯偷”之间的冲突、上尉连长和中校团长之间的弹药物资人员支援的冲突、内务人民委员会军官和连长和老兵因为德军传单之间的冲突,以及影片更加强调的,苏维埃政权与人民与士兵之间的信任问题等冲突。。
有一个老兵说得挺好,苏维埃是一个年轻的政权,而俄罗斯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为俄罗斯战斗,我深深地热爱着“她(这个国家)”。
电影中间有多处反转,这些反转是对“内务军官”和“中校团长”的洗白,特别是当“中校团长”说出“要想打败德国法西斯,就得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会轻易后退,我们会誓死抵抗”。。看到这段话,再联想前面团长冷漠的质疑下属说“对待私藏德军招降传单的人员为什么不枪毙?”,对待上尉团长为何是要他们在被德军发起进攻后再去支援?然后又说,要是他们被打没了,不就不用支援了吗?。。这是影片中期对待这位中校团长的刻画,而后,又让这位团长说出如此爱国报国的话,我嘴角是上扬的,心里是蔑视还觉得挺可笑的,甚至感觉有些恶心。。
正如上尉连长说的,他们都是身处在战斗前线的士兵,能否活着见到第二天的太阳都还不知道,而你却要因为一张废纸去质疑甚至是要枪毙他们!
影片最后,中校团长让上尉连长进房间,告诉他这是将军的指令,要让敌人认为我方主力在此,好让将军可以成功进军。
原来,这位中校团长也有着一个让他前后难堪、几乎要让自己手下都去送死的任务!
战争的高压之下,对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影响都很大(影片特地给了高压恐惧之下一个士兵茫然失措、哭泣无助的镜头特写),高压之下会有极端指令、战火之下会有无辜亡魂。。每条生命似乎都应该被诊视,但在战争中,生命却如蝼蚁,电影最后,上尉连长带着他的原班人马和新的补充人员,继续走向那个他们刚刚撤离的战场,所有人都默不作声,似乎是认命了、使命使然,又似乎是因为害怕而不出声,只留下连长的一个回头,脸上充斥着疲倦和无奈,或许他想回头再看看他背后的“美好祖国”,好给他充足的动力自我鼓励,然后,再次头也不回的走向“炼狱”。。
个人评分8.6分,在我看来,俄罗斯离苏联时期很近,才二十多年时间,更别提叶利钦的那段执政时期了,所以能有这样的反思电影,很不错!这个感觉跟韩国的一些电影很像。
毛子的战争片,一如既往的简单粗暴。
“苏联才几年,俄罗斯有一千年”,震耳发聩。不管多紧要的时刻,都会有人把搜德军劝降传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呵呵
#SIFF23#可圈可点之作。结构上类似于2013版《斯大林格勒》,通过一个连级战术分队在不到24小时里的作战行动来侧面反映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而不是《解放》那种类型的战争史诗。在战争场景刻画上,并不输近年来的一系列俄罗斯战争大片,但和《28勇士》、《T-34》这些侧重还原战术细节的军教片类型作品不同,这部电影的突出特点在于人物塑造、人物关系设置,及其背后所传递的主旨上。可以说是近年来革命战争题材创作中人物去脸谱化的一次主动而系统化的尝试,又是后历史虚无主义语境下重建历史叙事的一次有益探索。虽然影片也有一些瑕疵,例如没有交代陷入敌后的苏军年轻士兵如何能听懂德军指挥官使用德语下达的口令。但是瑕不掩瑜。非常值得做一篇长评。
7.5分;人性,好!东正教,好!苏维埃,不好!我们俄罗斯民族实在是太伟大了!场景、细节、横移和俯瞰镜头、气氛渲染、人性刻画、BGM等各个方面都是很出色的水平,结尾还和开头组成了循环结构;前期新兵的战斗真实而惨烈,战争的间隙是满地创伤,火光和教堂的美感也不逊于1917;主要的问题在于意识形态的切割,极度影响了整片的节奏与内核,比照《布列斯特要塞》《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狙击手》自然是大大落了下乘——回归帝国本位,把民族主义和东正教信仰(片中反复出现教堂十字架和俄罗斯本土圣人圣谢尔盖)从红色历史中摘得干干净净,并一同战胜了邪恶的苏德,是一种精妙并阉割了历史的手法,看来我大俄自有圣母保佑
三星:二战东线战场上的雪白血红,被遗忘绞肉战场的记忆唤醒,“不惜一切代价”这几个字的现实诠释。影片完成度还行,局部激烈的争夺战难以映射整体战役15个月惨烈与残酷的全貌;苏军基层将士的群像塑造鲜活生动,很多细节都印象很深,尤其难忘无名战士沾满血迹的手上那枚红五星徽章...
影2051:开场的场面几个人物特写不错。不过整体感觉没有《潘菲洛夫28勇士》好看。更没有拍出这场战役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可以看纪录片补充苏联在大比率死伤下的战略胜利。
真实反映战争的残酷,政工人员和NVKD的荒唐可笑。黨的第一要務不是抵抗外敵,也不是保衛人民,而是抱住統治權。
上影节day2啥也别说了,看战争片不可能有脑子的2
鸡鸣狗盗混口粮,政委特勤窝里斗,从劳改营上战场的工程师坚决不入党,待枪毙的老兵战壕传传教,敌人围剿之夜开场自我批评大会,炮轰之前喝壶小酒,“答应过妈妈要活着回去,看来要挨骂了。”……为保大局的送死之战,开场惊艳,越往后狗血流俗处越多,但确实比西方主流战争片要来得纠结残酷
没有女性角色的电影。以小见大,战争中的人民内部矛盾 要命啊~!!!!!本片所有收益会捐给老兵协会......我又欠下了一张电影票......
拍出了战争的残酷,而且电影中段又展现了政治矛盾和意识形态的矛盾,还有个人的矛盾,当然最后都是要为了祖国赴死
看得早不如看得巧,拍得比捌佰像样子多了。
7分。二战期间最被忽视的战役——号称“勒热夫绞肉机”的战役——重要程度不亚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场战役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一直被忽视,苏联红军损失异常惨重。一年多的时间,红军死伤150多万人,由于装备不行和后勤跟不上,红军死伤人数是德军的4倍多。非常惨烈。电影选取了战役中小小的一仗,以小见大,展示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导演的意图不仅于此,还有其他想表达的东西。比如部队某些官员对前线战士不信任,但是战士们却英勇无畏。大敌当前,红军这边却在内讧。战士们被怀疑被责罚,却依然选择舍弃生命去战斗。非常感人。
开头10分钟的攻坚战拍得很不错,将战场的惨烈赤裸裸的展现,尸横遍野,惨绝人寰;但是打完之后的剧情走向却迷失了,改成意识形态上的斗争??最后连长在得知真相的情况下依旧率队慷慨赴死,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是建立在巨大牺牲之上的,朱可夫虽为名将,但并不是个好的战术家。
6.5分,关于意识形态的反思与时代脱节,蓝帽圈形象塑造到心态的转变都过于牵强,此时苏军的清洗早已完成,当权的后浪可能军事修养不行,但是忠诚没什么问题。至于士兵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完全是用今天的思维模式还原历史。高压和洗脑之后,士兵要不倒下,要不向前。不要说当年内务部督战的前线,今天大家在豆瓣讨论一下试试。
近几年看过的俄罗斯二战片最差的一部。火爆的战斗场面全在预告片,2个小时的战争题材电影,只有开头十几分钟和最后半个小时有战斗情节,中间全是一群大老爷们在村庄内打嘴仗,虽然无字幕不知道具体对话内容,但是如此失衡的情节安排已经让人昏昏欲睡了,而且又毫无悬念地安排了一个NKVD的蓝帽子来充当令人厌恶的反派,这已经是近几年俄罗斯二战片必不可少的ZZZQ了~作为配合勒热夫纪念馆落成和纪念鲜为人知的勒热夫绞肉机的片子,和前年的列宁格勒一样,套了这么大标题,拍出来的格局却与之完全不匹配,你把这个剧情套在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也毫不为过,因为完全没有跟勒热夫战役强关联的高辨识度的元素。拖曳负伤战友结果被敌人炮火炸得只剩残体的桥段最早见于拯救大兵,结果毛子2020年了还在套用,俄罗斯战争电影产业道阻且长
五星推荐,有血有肉有深度的思考,整体个人矛盾与撕扯描绘的很到位。虽然苏维埃政权从来没有相信过人民,但一个个战士依然为了祖国慷慨赴死。什么大局,什么伟大,什么胜利,他们的最大心愿只是能再抱一抱自己的妈妈,因为他们答应过,恐怕要挨骂了。
主题了无新意,一个连队作为代价被献祭,很像《热雪》。相比和德国人的战斗来,新兵和老兵、蓝帽圈和一线士兵的冲突,成了主要矛盾,小规模战壕和巷战场面的血腥动作场面看似写实,但也有类似《T34》和《潘菲洛夫》中那种主角光环加持,所谓拔高的企图,角色内在做不到,就用外部夸张的动作来完成。
开场的战争场面做得很不错,影片后段艺术手法用了略多了些,各种各样的挖掘人性,倒也是把几乎每个士兵的性格都勾勒出来了。 德军被弱化了太多了些...苏军士兵各种开挂... 4.5星推荐
角色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多元:从党员到非党员,从司令官到普通士兵,从思想工作员到素卡,从信仰者到多民族士兵(如乌克兰族),摆脱了一般士兵的刻板化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