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恐怕人类面临一个很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内耗。往往最大的敌人来自内部。 一向自大的美国🇺🇸佬怎么也想不到进入21世纪就来个911纽约恐袭直接给美国🇺🇸本土当头一棒,这剧集里详细描绘了CIA和FBI在反恐情报方面的利用与争夺,以及各方立场不同导致的内耗,最后酿成悲剧。 如果坐拥那么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各种情报,全忙着自己人内耗,而不是一致对外反恐,那第三次世界大战你们也别想打了。先把自己人问题掰扯清楚。911恐袭死了那么多人,赶紧醒醒 看完全剧,我想说,Tu sais quoi?Bordel de merde CIA.Fait chier! 剧情/反恐/犯罪/战争/历史/特工/文学改编,无评分,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宜观看,18岁以下未成年人如需观看须满15岁最低观看年龄门槛,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止观看,满15岁、18岁以下未成年人须在成年家长陪同下观看(分级警告)!
美剧《巨塔杀机》(我更喜欢另一个译名:塔影蜃楼)比较详细的讲述了911恐怖袭击的前因后果,是一部不错的美剧。剧中演绎了中情局和联调局即CIA和FBI之间由来已久的龃龉以及矛盾细节和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比如参与911的两名恐袭分子入境美国的情报滞留在CIA被多达53人次阅读后,竟然没有任何人将情报告知FBI。 · 中情局中东前哨站亚力克站的前任负责人和继任负责人有点像导师和女学生的关系,导师博学多才,女学生毕恭毕敬,乃至导师被解职后,女学生仍然以唯导师命是从,坚持不与联调局分享任何情报。看剧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可思议,美国那么发达的文明培养出来的精英怎么也会像中国人一样讲究“依师”? . 这个剧给人最大的启示是,科技领先于时代也许不是什么难事,但观念要跟上时代太不容易。剧中明面上演示的是前911时代官僚机构在应对反恐时的低效和渎职,但深层的原因还是观念的落后。剧中塑造了一个基层FBI探员苏凡,他是黎巴嫩裔美国人,本身也是穆斯林,所以他理解伊斯兰教,理解恐怖分子的宗教信仰和表达习惯。 . 跟上时代首先是要理解时代,苏凡和FBI主张将恐怖分子绳之以法,而不是像CIA那样不计无辜的武力消灭,所以CIA觉得FBI满世界去抓虾兵蟹将的反恐做法治标不治本,反而会干扰自己找到并除掉本拉登就可一举瓦解基地组织的这盘大棋。殊不知,这盘大棋已经落后了,正如苏凡所言,恐怖组织不是一个本拉登,而是千百个本拉登。后来比基地组织残暴百倍的ISIS就是印证了苏凡的见解。 . 剧中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赖斯也体现出这种观念的落后,比如她不耐听关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崛起的分析,而只想知道立马就能袭击美国的恐怖分子的具体名字,弄得下属一脸无奈。911发生后,在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她又说出当时国防部长打算讲这笔账算在伊拉克和萨达姆头上,情报官员又一脸懵逼的问她:你说什么? . 俗话说,职场上最痛苦的事,就是外行领导内行。没想到大到白宫也是一样。观念的落后有时也是源于自负,对这个时代失去了了解的耐心。2004年举行的911调查听证会上,当调查官质询赖斯还记得2001年8月16日没有向总统提交的一份简报标题时,赖斯说记得,标题是本拉登有可能对美国发起恐怖袭击。举座皆惊。 . 上周,89岁高龄的哈贝马斯在生日前夕接收《西班牙国家报》的专访时说,事实上,宗教原教旨主义是现代的产物,它诞生于由殖民主义、殖民主义的终结和全球化资本主义所引发的社会根基中。
本片是FBI赞助的,所以有过于美化FBI的嫌疑,但是如果剧中的CIA中的一对儿男女真的为了自身利益做出了片中的事情,那他们真的应该用一辈子对死去的3000多人去忏悔.以下是一些实际情况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报道,7月22日,美国“9·11”事件两党联立调查委员会公布了其对“9·11”事件的最终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结果,NBC分析认为,“9·11”尽管令人震惊,却也能预见得到。如果不是机场安检未能拦下恐怖分子,再加上有关部门的诸多失误,“9·11”也许就不会发生。
[失误1]未能打入“基地”内部
调查显示,早在1996年,本·拉丹就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其攻击美国的意图,他招募了10000多名各国“战士”,在阿富汗的恐怖训练营中接受训练。
然而,许多年过去了,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一直未能打入拉丹的“基地”内部。
[失误2]“失手”马来西亚会议
2000年1月,“基地”高层人员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了所谓的“马来西亚会议”。拉丹精心挑选出来的自杀行动实施者纳瓦夫·哈兹米和哈立德·米德哈尔,专程从其祖国沙特阿拉伯赶到马来西亚出席“9·11”策划会。这是后来参与劫机行动的恐怖分子第一次进入美国情报机构的视野。
当米德哈尔与同伙抵达秘密地点时,当地的CIA特工就在房外,但是,CIA未能实施窃听。而且,当这些“基地”骨干离开吉隆坡前往泰国后,CIA也失去了他们的踪影。
CIA知道米德哈尔有前往美国的合法签证,但他们没有通知联邦调查局(FBI)。
[失误3]不敢追查电话号码
“9·11”发生前,美国绝密的情报机构国家安全局就根据线索,对也门的一栋房屋进行了24小时监控。调查表明,此地是“基地”组织的“总机”,负责接收拉丹下达的指令,然后将信息传递给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
2000年初,两名劫机者在美国圣迭哥安顿好之后才几天,米德哈尔就接到了来自也门“总机”的电话。国家安全局通过对“总机”的监听掌握了这些情况。
虽然国家安全局有能力查出“总机”拨打的美国电话号码,但是他们并没有使用这种技术装备,因为他们担心被控犯有国内间谍罪。
[失误4]不信恐怖分子供词
2000年4月,来自英国的巴基斯坦人尼亚兹·汗在抵达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后仅几天,就主动向FBI透露了难以置信的恐怖信息。汗称,“基地”招了他,并在巴基斯坦教他如何劫机,然后就把他送到了美国。在美国,他可能还要与5、6个人接头,其中有飞行员。
虽然FBI通过测谎仪证实汗所言不虚,但他们还是不相信汗的话,而将其送回了伦敦。
[失误5]在阿富汗行动不利
在一段罕见的“基地”录像上,准备劫机的恐怖分子聚集在阿富汗一处隐秘地点,他们身后的墙上挂着手绘的地图,上面用卡通炸弹图案标出了将要袭击的美国目标。
2000年秋,一架CIA的“捕食者”无人侦察机掠过阿富汗的群山,发现了“基地”训练营,并且拍下了不同寻常的照片———穿白长袍的高个儿男人。CIA自始至终都认为那个男人就是拉丹。
[失误6]忽视大量恐怖信息
从2000年秋季开始,拉丹在安全的阿富汗度过了长达数月的“9·11”策划期。2001年夏,从其他极端组织那儿传出风声说,美国即将遭到袭击。有消息说,在一个训练营里,拉丹召集恐怖分子为即将到来的袭击进行祈祷,其中就包括20名“牺牲者”。
2001年5月到7月,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对全球的监听,搜集到33条可疑信息,这些信息都提到“即将发生的恐怖袭击”。
2001年5月,一份情报报告说,“基地”恐怖分子想进入美国发动爆炸袭击。6月,CIA报告称,拉丹的得力干将“失踪了”,其他手下则在准备“献身”。
[失误7]粗心放入恐怖分子
截至2001年6月,19名后来的劫机者全部进入美国境内。据统计,这些人通过10座机场进入美国达33人次。
“9·11”委员会发现,11名劫机者在进入美国时都存在问题,他们或者修改了护照,或者在签证时说了一些很容易被识破的谎言。
更惊人的是,“9·11”发生前数周,“9·11”策划者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竟然获准进入美国。要知道,早在5年前,他就被美国情报机构确定为恐怖分子,不得入境。
[失误8]无视菲尼克斯备忘录
2001年7月10日,FBI菲尼克斯局的反恐探员肯·威廉姆斯向总部提交了一份备忘录,他说,“本·拉丹的信徒可能有组织地”进入了美国的飞行学校。威廉姆斯列出了进入亚利桑那州飞行学校的极端分子名单,并提醒FBI对其他城市进行相关调查。
[失误9]抓到嫌疑人却不详查
2001年8月16日,FBI逮捕了恐怖嫌疑人扎卡里亚斯·穆萨乌伊。当时,穆萨乌伊正在明尼苏达的飞行学校学开飞机。
遗憾的是,FBI没有给予穆萨乌伊足够的重视,他们没有检查穆萨乌伊的电脑和其他物品。而且,穆萨乌伊被捕的情况也没有及时向上汇报。
当“9·11”之后情报机构对穆萨乌伊的物品进行详细检查时,发现穆萨乌伊与“基地”有联系,与“9·11”袭击计划也有关。
[失误10]搜查行动马虎了事
2001年8月23日,CIA终于通知FBI,哈立德·米德哈尔和纳瓦夫·哈兹米可能潜入了美国,要把此二人列入政府监视名单中。
但是,FBI的调查没什么效果,他们没有发现那两名主要劫机者的踪迹。事实上,当时那两人的名字就印在圣迭哥的电话簿上,他们也还住在电话簿上注明的那套公寓里。
[失误11]禁飞名单漏掉两人
2001年8月底,哈兹米和米德哈尔两人上了美国国务院的监视名单。
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被列入联邦航空管理局的“禁飞”名单,这导致他们最终登上了撞击五角大楼的77次航班。
[失误12]空管部门乱成一团
2001年9月11日上午8点24分,不祥预兆首先从美利坚航空公司11次航班上传出。劫机者穆罕默德·艾塔本想恐吓机上乘客,却按错了麦克风按钮,把恐怖信息传给了联邦航空管理局。
此后几分钟内,联邦航空管理局内部的混乱都被录音设备记录了下来。空中指挥中心问总部:“我们是否要考虑拦截飞机?”总部回答道:“天哪!我不知道。”指挥中心又问:“谁能做一个决定?最好在10分钟内。”总部则说:“所有人都出去了。”
联邦航空管理局也没有及时向军方的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发出警报,导致军方防空系统来不及展开。拦截被劫持飞机,避免更大损失的最后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叙利亚孩童的大篇幅新闻,都不及巨塔杀机里这部分篇幅,从男孩的角度开始思考,从流星到恶魔。仅有的幸存者毅然决然的赴死。
在沙滩边准备乘坐小船去自杀式爆炸前,把自己的鞋子给了一旁正在玩球的幼儿,抑或是小船撞击前,向美国大兵微笑招手。都让人唏嘘。
真的是不敢相信,我所存活的世界是这么的残忍。
塔楼蜃影 9.11之殇 官僚主义之殇 事后来看,人类文明史上最著名的恐怖行动,本有绝大机会能被制止,却最终毁于CIA和FBI的无休止内斗。 由于文明冲突,价值观不同,都在高呼正义挥舞着利刃扑向对方,处处都是无解的悲剧。阿富汗小孩被毁了家园和亲人,决绝的登上小船,与庞大的敌人们同归于尽。奥尼尔,这个一生追捕恐怖活动离深渊最近的人,却宿命般那个早晨站在世贸某楼,目击大厦倾倒,看着一生之敌将自己击溃熔毁。人类建造不了巴别塔,就只配无间轮回。 陷于部门权力争斗无视国家安全危机的引人厌恶唾弃Alec Station的男女站长,叛离变节的FBI女情报员,傲慢自大官僚推诿的国务卿赖斯,甚至是被尊称为英雄的奥尼尔,也是生活小节有亏,有妻有女,却处处偷情,行贿成习,信用卡刷爆债台高筑。。。剧中呈现的群像,皆是凡人,虽负有缚恶龙之命,却更要承其重,受其苦业。英雄并不一定脱颖而出修得正果,平庸之辈或许更好命。 那些剧中政治家嘴脸,实在是塑造的令人生厌,幸好有段对民众的道歉,希望犹存彼岸。 一出痛彻心扉的真实悲剧,导演选取了庞杂事件中的一隅视角,痛斥官僚机构的原罪。群演们塑造人物出色可信,间或插入的真实视频,很容易让人坠入戏中的节奏,十集容量,慢条细理的各条线索逐层演进,到最后一集集中爆发,观者们犹如亲历地狱现场,愿黑夜不再来,向在暗处拼命维护国家民众生命,打击恐怖主义的奥尼尔,阿里苏凡们致敬。
对当代美国史来说,2001年9月11日发生的事情永远是无法轻易翻过的艰酸一页。在美剧《巨塔杀机》里,在最后一集集中表现了这一天所有主人公的经历,来回应之前九集篇幅中他们作出的每一个选择与每一分正确或自以为正确的努力。这些来自美国联邦调查局及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们,在那一天经历同样惨痛的集体记忆,亦陆续明白,所有的结果,其实都是他们自己冰冻三尺的自然产物。
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绝大部分美剧(包括HBO之类收费台及netflix这样的流媒体)所采用的编剧技巧,在《巨塔杀机》中一概付之阙如,hulu作为视频媒体网站平台播送的此剧,质感上看上去更像是严肃主题的电影。前者的例子包括公共电视台的《丑闻》,聚焦白宫内幕并包装成可以随意组合的言情角色设定外衣,每一集都设定固定转折的时间间隔,以此吸引观众。《巨塔杀机》则从一开始便直奔主题,甚至没有任何花哨的片头,仅仅以巨塔阴影形象示人的片名,昭示一种冷静态度。开场便是关键信息在异国被传递,直接营造美国反恐斗争的紧张与迫切,与其后缓慢揭示的情报部门与行动单位之间的矛盾形成鲜明对照。整部电视剧的基调,其实就是在这种外紧内松中建立起来。
作为影片中主角群像之一的特工奥尼尔,试图带领联邦调查局同事先发制人解决美国在海外尤其是穆斯林世界引发的反对浪潮,却因中央情报局管理人员对信息的封锁而屡失战机,最终导致最坏的后果。《巨塔杀机》并未放置过多笔墨在惊心动魄的海外行动中,对官僚机构的内部纷争,也采取相对客观的视角予以展现。尽管有论者指出,相对于非虚构原作《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剧集仍然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人物塑造扁平化、对事件发生的内在机理探讨不深刻的问题。在剧中,插入了大量事件发生后三年举行的对相关部门当事人的质询会画面,在最后两集中,更以真实历史画面对照人物饰演的角色接受询问场面,构成一种强烈的悲怆感。虽然与前面大半部分不温不火的发挥大相径庭,仍然显示出创作者一定程度的野心。
对于剧中中情局人员的塑造,除了情形的女下属叛离之外,对于主要管理层人物的失当行为表现确实存在图谱化的倾向,在剧中十足令人生厌的戴安在不得不交出情报的关键时刻于办公室中暗自插入已经进入美国境内的基地成员档案,成为全剧看来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场景,然而抛却这一场景的真实性,因为这些信息不能够达到执行部门而最终引发美国历史上惨痛一天的到来,却是不争的事实,某种程度上说,这部姿态客观的剧集的不客观人物塑造,无意识中嵌入了创作者自身的价值倾向。正如剧中完全虚构出来的中东经历炮火后幸存的小男孩,最终坐上了前往炸毁美国军舰的小舢板,成为中情局自以为是的信息部署带来巨大错误的执行人。这一过程中,剧集的节奏依然是不紧不慢的,本身不提供宣讲,但剧作自身提供了。
杰夫·丹尼尔斯和塔哈·拉西姆饰演的奥尼尔和苏凡,形成了剧中代表正牌公仆一方的联邦调查局的亦师亦友探员组合,前者纯正美国人,带着对婚姻与信仰的质疑风流其外、秉正其中,后者出生于黎巴嫩,以自己的中东血统参与到维护“美国梦”的行动中,并在国族地缘政治夹缝中不断反省自身。迈克尔·斯图巴亦是美国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老戏骨,较近的知名作品包括《严肃的男人》、《水形物语》、《大西洋帝国》,此次在《巨塔杀机》中饰演头脑清醒却最终不为政府新贵重用的时任白宫反恐协调员理查德·克拉克,戏份不多,地位举足轻重,角色在不同年龄与阶段的低调与内敛气质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剧中如同这样的低调配角有很多,比如艾力克·鲍德温,他饰演的特尼特,以角色身份出现在质询会上,在同一集中出现了真实人物出现的画面,并将对白重新说了一次,银幕内角色于虚拟与现实的直接交锋,使得鲍德温的表演,更多地具备了人类学意义上的对照意义。
剧中最令人心痛场景的无疑是最后一集中奥尼尔死亡前站在世贸大厦办公室中的时刻,这个真实存在的人物最终无法将针对本·拉登的调查进行到底,退休后却间接死于猎物之手。透过“9.11”折射出的是美国政府及情报系统、军事单位的多面人性纠缠,同时亦是“美国梦”与美国性格的集中展示,正如斯泰因评价海明威时曾说他是“迷惘的一代”,剧中的各色人等,皆以自己的正确面对或遮蔽事实。跳出那个历史时刻,其实每一代人,又何尝不是自己迷惘的永恒分身?
美国「军统」和「中统」互相扯皮,让基地组织钻了空子。科层制祸害起来,不分社资,马克思·韦伯诚不欺我。
杀死一个有灵魂的人,视同杀死全人类;拯救一个有灵魂的人,视同拯救了全人类。。。。。。。恐怖主义分子不是真正的穆斯林,古兰经教导我们和平、亲善。这一点,有智慧的人需要分辨清楚。
Tahar Rahim can always channel his inner Malik el Djebena in a second.
以为会是节奏很快的反恐戏,但其实是非常沉稳地讲了一个CIA和FBI之间的角力、收集情报以及塑造这些情报界人物性格的剧情戏,当然,有独特的味道,虽然节奏不快,但非常耐看。John O'Neill这个人物被塑造得最丰满、最可爱。交织在戏中的质询场面也是令人印象深刻,这就是美国,有着不完美但是最不坏的体制,虽然也藏污纳垢,但最大化遏制着罪恶。
没想到有Peter Sarsgaard。全部十集看完以后有点语塞。CIA和白宫的官僚主义间接导致如此一出惨烈人祸发生,一切本可以避免。曾经以女英雄出现在Zero Dark Thirty里的CIA官员现实中简直一个bitch,恶心至极。这部剧不知遇难家属们是否看的下去。。。
老头感情线以特殊的方式得以善终
期待值还是高了,题材吸引人,但表现平平~可能美国在意识形态的呈现有越来越多的顾虑,特别是这种纪录片风格的呈现形式,涉及太多真实人物,不像隔壁刚播完的BBC Bodyguard, 反恐之余可以大胆影射当局和辛辣讽刺政治。E9的大开没有在E10做好大合,甚至有些疲倦无力,可惜~这么看来全世界官僚体制机制都大同小异,出了事还是得下面人来背锅
比想象中的好看。这基本就是一个美国政府因为各种官僚主义,内斗而毁掉了自己的故事。同时,把反恐从原本的正邪之战因为傲慢自大而捏造成了一场意识形态的战争,从而导致此恨绵绵的故事。个人评价:B+
不知道911的遇难者家属怎么看
虽然由真实事件做基础,但还是改编的过于拖沓。John O'Neill和其他911遇难者,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被官僚主义和恐怖主义联手害死的~
两个机构的斗争,女副站长的谎言,苏凡联邦探员的个人魅力,最后那些灰土中漠然的消防队员,都是我对这部纪实片的最深印象。
繁琐地堆砌不必要情节,主线剧情一盘散沙,人物塑造流于表面。
怼天怼地怼前朝,怨念深重,各种夹带私货:小布什SB,中情局SB,赖斯SB……视角狭窄,屁股坐歪,和原著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啊……
原著党,剧是庸常之作。
第一次看这么长的间谍片啊
Tahar Rahim真的是个好演员 最后的审问戏精彩
这个剧从一个侧面自觉不自觉地展现了美国之所以会如此操蛋的一个原因:这个国家已经盲目自信到一个部门的个别小职员(好吧其实他们俩官还算比较大)就敢于用自己手上的鸡毛来“维护世界和平”。而这个剧在塑造正面人物的时候同样不自觉地让人感到靠一两个“开明”“有决断力”的美国人就可以拨乱反正。而实际上,虽然美国高度开放,但是这些沉浸在上朝天国美梦里的国民对于“落后世界”也是不屑一顾,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一个国家只要自我封闭就必然自大,而自大到一定程度,不管是逃避地对世界不作为,还是主动地对世界作为,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很有可能都是灾难
我觉得应该翻译成“大厦将倾”
预期太高,又看过那本原作,以为很纪实或者很肃杀,结果这么稀松平常。里面的情感线感觉很奇怪啊。
真事改编于《巨塔杀机》一书,典型地官僚主义内斗内耗,提供了一个“水泼不进针扎不透”的生动案例。片中苏凡探员一个中东出身的FBI,去中东办案,种种遭遇和经历耐人寻味。911的锅全部甩给了赖斯和CIA(后者是应得的),有给小布什洗白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