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笼罩着冷灰影调,采用极为隐忍、平静的叙事节奏讲述着一个充满时代讽刺、极具现实荒诞意味的故事:一个想死却怕死的人在屡次自杀未果后雇佣了一位患癌将死的职业杀手来了结生命。生命所剩无几却极为珍视生命的人要去终结另一个鲜活的生命,全片围绕这一矛盾冲突铺陈阐释着人生而苦难,来源于时代:他们都已脱离社会经济针对的的主流人群,中产阶级者,他们是职业杀手中的将死之人、企业中一无是处的寄生虫,然而同被社会遗忘的他们却要在如此落魄的时代困境中挣扎着针锋相对,加上全片对抗段落全部采用恣意、诙谐的配乐,更突出了戏剧之间极具奇观荒诞意味的张力。
显然可以给个典型标签:黑色幽默。
情节极富想象力又逻辑缜密——男主失业生活无望但因为胆小自杀失败故而聘个咳血连连快要一命呜呼却超级尽责的杀手来杀自己可因为偶遇一个心爱女人重启生机决定逃生但屡屡失败——如果仅仅满足于顺畅讲述这样一个故事,那就会很像《疯狂的石头》那类有些油腻地讲述尴尬小人物妄想摆脱困境无望挣扎引人发笑的媚俗片子,这时,就是拼电影本体能否成为艺术品的时候了。
一定要看大银幕,太多丰富影像让人收获至深,而不是手机电脑上看小片、记个故事、贴个标签。
英国私有化让在国营企业工作15年的男主失业,得到一个表彰其贡献的价值5英镑的金表(满桌金表让人仿佛看到一堆等待被裁的国企老员工);异乡打拼多年的法国中年人脸部抽搐装扮微笑但仍难以与周边英国同事融洽;坡屋顶可怜的绿植寒风里摇曳男主浇个水就会把看上去好不容易摆好平衡的花盆打翻;陈旧、破败、肮脏、油腻、垃圾满地的城市环境与光鲜亮丽衣着的人物的处处对照。
人物表演有意放缓速度,动作僵硬,表情木然。镜头对着演员面部细节和肮脏杂乱日常环境细节连续给出特写,在大银幕上尤其具有压迫感,扑面而来,令人窒息。影像整体给人一种“真真假假”的间离效果。
影片开始国营企业行列式办工桌一群中老年白领西装笔挺办公场景,让我想起卓别林《摩登时代》里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只剩下现代化流水线严密分工基础上被切割出的某项局部技能与人际组织关系。工作对这样的人来说,是一切,是在异化了的人性基础上的一切,失去时,对于彻底格式化的大脑来说,不可承受。这个看上去黑色的片子,就是在导演给出的现代性中工人阶级(中产白领)的普遍困局(“工人阶级没有祖国”)展开的。那随着玫瑰一起而来的爱情呀,导演似乎有意告诉观众,“那只是一个安慰大家的大团圆虚构故事呀”。而那个前提,一直冷冷地在背景里强大地控制一切。
和建筑设计很类似。除了有库哈斯式清晰概念外,还需有建筑本体的自身足够的丰富性(或作者性、或风格化的语言),才有可能成就独特的作品。
当一个人生活中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希望和活下去的动力,他就会去寻死。可是寻死路上也是困难重重,各种意外和恐惧都阻止他自杀。换言之,他这时连死的运气都不怎么样,他只好去请职业杀手杀掉自己。
这是男主的背景。说到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阿基并没有过多描摹男主的绝望,他没有让人物的情绪从一个点跌落谷底,而是让本身就很低、很平静的一条情绪线一下子消失——生活中一无所有。也就是说,阿基仅仅展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压抑和个人的无望,用冷色调、极简的办公室和室内布置、简单的台词、演员的站位和调度,以及最值得称道的男主的表演——那张冷峻、平静却略带踌躇和失望的脸,他对生活不解、无奈,有些许悲伤、生气和恐惧,可这些都隐秘地藏在了那张几乎面无表情、眼神略带忧郁的脸色后。阿基的镜头和演员的表演都控制得很到位、很细微,不多不少,仅仅点到为止绝而不让情绪大幅度变动。第二,黑色幽默与戏剧性——想上吊自杀而房顶不结实,想开煤气自杀碰上煤气公司倒闭,再加上本能的恐惧,以至于他需要请职业杀手来自杀。
可是突然,他生活中出现了希望,一个肯爱他的令他倾心的买花女,一个身份和地位同样边缘化的人,于是他不想自杀了。
剧情不再赘述,我们可以从影片中发现的是,卖花女和她的花是唯一的亮色,即使在墓地旁,都是一抹亮红。颜色隐喻着她是男主唯一的希望,让男主生活的一无所有变得有所牵挂,比如肯为了她戒烟。另外,男主与卖花女之所以相遇,正是由于他即将被“自杀”而想要去酒馆尝试新事物——因为将死而遇见了生的希望,阿基的戏剧手法太高明。
阿基将高潮留在了最后,想自杀的人活了下来,请来帮助自杀的人却自杀了。原来他又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离婚后独自居住、肺癌晚期只剩一个月生命。他唯一想要的就是完成最后的工作,他找到了机会却主动放弃它,像是证明自己可以做到,又像是恻隐之心给男主留了生路,因为他也感受到了对生命的绝望。
杀手和男主可以对照在一起看,或者说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答案:个体被生活和命运压抑至无望、绝望后,如果找到了新的希望和牵挂便可以活下去;如果没有,那就认真而固执地走好最后一程,要是有余力的话,给活着的人一点希望吧——难道片中只有最后一幕杀手可以杀掉男主吗?杀手有很多机会,尤其是家中那一幕。我认为,在杀手看到卖花女的那一吻后,他就已经知道男主不想死了,也不打算杀男主了,只不过是最后的路程,他选择认真走完。而且,他把积蓄留给了与他分开的母女。
总之,阿基的笔墨不在社会对个人的压抑和个人的绝望上,而是在这之后我们是否可以重新找到希望,如果找不到要怎么办。加缪说荒诞在他那儿是作为起点的,而不是人生的重点和结论。阿基的这部电影就诠释了这个道理,开篇用很短的篇幅展现男主的绝境,以及之后的杀手对肺癌晚期的态度——只问还有多久,能不能做完最后的事——直面荒诞,勇敢生存。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的主角是杀手,而且片名中也有“职业杀手”四字。
所以,我们要么找到希望,要么与荒诞共存,即使无法战胜它也直面它、不向它屈服。
另外,阿基有一次在不经意间流露他的政治清晰:国企领导的虚伪和不公正、“劳动者没有祖国”。
亨利想去死。
是的。对于一个在英国伦敦水务局任劳任怨、辛勤工作了十五年的老员工而言,上峰的裁员不啻为一把利刃,彻底断送了他生活的念头。作为一个法国移民,他在英国没有亲朋好友,终日两点一线,与同事格格不入,生活单调乏味,除了阁楼顶上的几盆小花,再无任何牵挂之物。如今领导用一句话便将他扫地出门,可笑的是送给他的遣散纪念竟是一只包装简陋的坏金表。然而更可笑的是,亨利死来死去却又死不掉。想上吊,挂钩松脱;想开煤气,又恰逢煤气公司倒闭。无奈之下,只得去聘请一个职业杀手来杀了自己。
是不是听着很荒诞?本片扮演主角「亨利」的演员很有名,是曾在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击》中饰演「小安托万」的让-皮埃尔·利奥。但恐怕更有名的是本片的导演,来自芬兰的国宝级大师,有着「怪客」之称的阿基·考里斯马基。考里斯马基风格特立独行、既多产又优质,是欧洲各大电影节的奖杯杀手。他的电影秉承新现实主义的衣钵,贯穿着近乎抽象的极简美学,且不乏黑色幽默,被称为「沉默的诗歌」。虽然故事显得冰冷寡淡,却与导演身处的社会和时代形成强烈的照应。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延续了考里斯马基一贯的风格。灰蓝色的冰冷色调,城市街道死气沉沉,主人公面无表情、孤独落魄,生活机械而麻木,是典型的小人物。导演仅仅用了几处简单的处理,就将人物塑造得淋漓尽致。在亨利的身上,反映着作为移民的边缘化处境以及作为政府工作人员的陈腐刻板。然而在亨利的背后,则隐然矗立着整个社会制度对人性的束缚,自然也包括其中个体面临的迷茫和绝望。
在这个意义上,本片或者说考里斯马基的作品无不带有「卡夫卡式」的意蕴。有人说,二十世纪是卡夫卡的世纪。此话不无道理,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角度影响了身后的许多作家,更是在现实角度描绘了二十世纪的社会秩序。甚至由其名字演化而来的单词「Kafkaesque」成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形容词,比如在法语和日语中,尤其用它来指涉令人感到压抑的官僚作风和政治体系。
对「卡夫卡式」的理解,一般而言便是指人受到自己无法理解、无法左右的力量的控制和摆布,发现自己处在一种不能以理性和逻辑去解释的荒诞境况中,内心充满了恐惧、焦虑、迷惑、困扰和愤怒,但又无可奈何,找不到出路;那任意摆布人的力量是出自庞大复杂的机制,又是那样随意,无所不在又无所寓形,人受其压迫却又求告无门。这样的情形不正是亨利的写照吗?一个人想自杀而不得,到了企图聘请职业杀手来杀死自己的地步,这是怎样的一种走投无路。
不过,考里斯马基的作品中并非完全是来自北欧的严寒。即便生活的重压已经将主人公们推到人性忍耐力的边缘,他们也没有放弃,总有一道来自人性深处的光芒能穿透阴霾。用导演自己的话说:「这世界已经足够悲惨,不需要我去再怎么强调,我最希望做到的是给人们带来点希望。」本片中的亨利同样如此,酒吧中偶遇的卖花姑娘玛格丽特让他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所在。但喜爱幽默的导演不会让幸福来得那么直接。本片的后半段节奏陡然加快,戏剧化的情节也更多。不再想自杀的亨利遇到了一根筋想要完成使命的杀手。甚至考里斯马基在紧张的氛围之余亦不忘借玛格丽特之口来一句「劳动者没有祖国」的辛辣嘲讽。
影片的末尾,黑色幽默和悲剧色彩做了个交汇。杀手其实与亨利一样,也是个饱受生活折磨的人,离群索居、癌症晚期、万念俱灰。于是才有了把积蓄留给女儿,恪守职业精神追查猎物,直到面对亨利时倒转枪口自我了断的结局。想死的活了下来,自杀的人反而是杀手自己。看似荒诞悖理,实则真实可信。考里斯马基越是残酷地铺陈现实,越是让人物遭受社会或旁人的践踏,就越是能反衬出温暖的精神性内在,乃至让他们还有余裕在严肃中自嘲一下自己的悲惨。
♑
"For working class there's no motherland."
前半部分一直很好,直到半路突发的抢劫案,太戏剧性也没太大必要,结尾扳回一城。Life is a disappointment。
三星半阿基考典型风格简约冷漠的镜头展示残酷又幽默些许风趣的现实。“安托万”啊你老了肿么成了面瘫了啊并且为什么要说英语啊太丫的违和了!!!
一个是未知死焉知生,一个是已知死才懂生。自杀者与杀手的城市迷藏是一场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探讨。枪口的交换,也是角色的交换,杀手用自杀赋予死亡一个“朝闻道夕可死”的坦然。
又冷又欠,执迷风格。让-皮埃尔·利奥德(就素安托万)在片中真是个迷影的好梗。
我“国企招外国人还不签合同” 大春“非常英国了” 配色完美,是没有攻击性的饱满。后半段节奏有点游离,lost了,失去了前半段的干脆。The working class has no fatherland. 阿基三宝:失业,着草,师出无名的无产阶级爱情。以及人均肺癌。@影城
2021-11-14重看;太喜欢这样一路丧气然而最终暖心结局的路数,颜色搭配得真赏心悦目(美术太棒了),光线也运用得极为曼妙。世界不会变好,可遇到合适的人才让生命有了意义,爱情是我们的软肋也是铠甲,再次慨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皮埃尔·利奥德在阿基的片子里找到了合适的位置,一路目睹他在大银幕的历程,仿佛与他一起走过一生;这个杀手不太冷,他的故事也耐人寻味。在荒诞的世界里寻找到并不荒诞的温情,阿基所有的故事都是在祛除常规叙事逻辑之后、情感榫头悄然弥合的动人,这是自成一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我们做着遥远而失意的梦,我们贫穷而相爱,我们順命接受着拷打而无畏。Joe Strummer出镜献唱,阿基真摇滚铁粉!
考里斯马基的国际化(商业化?)制作尝试,一些关键情节的处理上有想当然的散漫,在保持惯有风格化的前提下,在摄影强调了一些类似50年代欧洲黑色电影的感觉,纵然标签般的点题台词还在,但整体质感已和赫尔辛基的工人阶级故事有了差别,一如利奥德融入个人风格的表演,都是相当有意思的作者尝试。
我喜欢aki的冷不是每个人都懂肢体幽默
阴郁悲观,仍旧带有考里斯马基独特的北欧气息。台词仍旧大量留白,黑色电影一般的怪异布光与形式主义的荒诞故事下具有现实主义社会讽刺含义。生活的荒诞本质与边缘人的生存状态,主人公与杀手相同阶级相同处境构成了互补的镜像对照并在片尾完成彻底交叉互换且仍旧不甚完整。“劳动者是没有国籍的”
表演者既是里奥,也不是里奥。当他长时间停留在镜头前时,我偶尔会怀疑他脑海里是否有表演意识存在。只有当他离开镜头时,我才能确信无疑:表演就在那里,在Aki用教堂之光和童屋之色构筑的空间之中。这表演绝不仅只是目光如雷霆扫过,而是像椅子、尸体残留的温度那样缓慢散发,却又永恒不灭。
6.8/CFA,考里斯马基真是喜欢用红绿蓝黄啊,这部片子里所有墙壁颜色除了黑色之外基本都是这四种颜色的混搭,包括女主角的服装色彩搭配都是红绿外套蓝衬衫。一个失业男人找杀手刺杀自己的荒诞故事。剧作戏剧性很强,却很现实主义。在社会阶级频临崩溃还是有爱情可以救命的。
如果说文字的话,这是很别致的短篇小说。精致迷人。主人公的绝望表现得很好。
「工人階級沒有祖國」似乎是被拋棄的階層,可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賣花姑娘也還是很有錢啊! 同一階層之間的互相撕扯和傷害,看似勢在必得的殺手卻因最終的宿命而超脫,也揭示當時社會趨勢的變局。活下去的彼方也勢必要承受迎面而來的時代車輪艱難前行。
下岗工人地下酒吧买凶寻死,偶遇火柴赌神卖花女,烟癌杀手穷追不舍。-你要离开祖国和我私奔?-劳动阶级没有祖国。
劳动阶级是没有国家的。太喜欢两个人一拍即合的人生节奏了,往后一躺就是无尽疯狂。
赤贫的诗意。你因为我想活下去了吗?因为我蓝色的眼睛吗?厄,你的眼睛是蓝色的吗?你要抛弃祖国吗?劳动者没有祖国。
从一开始,男主就保持着顺从到冷漠的姿态,所有的重击都直扑扑往棉花上去。导演指给我们看的,是在绝望里被拯救,但依照那些细枝末节,我们完全能往前倒推,在过去绝望是如何一点点在成型。
还是熟悉的静态流水建置镜头,可以说是神似小津开场了。阿基永远是城市的阿基,是工业化的阿基,在一片冷冰冰灰蒙蒙中透出温暖与光明的阿基。笔下的各个城市全都在无话可说与极简撞色下面相趋同,硬光在色块上投下斑驳阴翳。在人物行为举止陈迟的协同下,急推镜头中的时间仿佛凝固静止了,我们如同观看讲解般张望审视阿基想让你看透的一切。活着就是灰心。阿基在自我构建的一方天地中自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力。
玛格丽特:“劳动阶级是没有国家的”; 让-皮埃尔-利奥德:“法国人不喜欢我”。结构,风格,景观,表演模式只要特立独行,自成一派,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